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

2022-04-30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是利率,利率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在金融机制改革方面,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改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 篇1: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城市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提出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构成因素,最后从创新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一种“垂直与集中型”模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面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与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必须持续地提升和保持风险管理能力的先进性——这是构筑竞争优势和保障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基石。为此,如何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构建包括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在内的最佳风险管理模式就是当前城商行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对国内数十家城商行调研基础上,根据银监会、巴赛尔新资本协议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和指引,借鉴国内外先进风险管理模式,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垂直与集中型”模式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对全面提高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了解目前城商行风险管理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是制定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从调研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风险管理模式散乱。各类风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缺乏集中化和统一化管理。同时,也没有对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形成一致性的管理制度。

2.风险管理职责不清。许多部门既是风险管理者同时又是风险承担者和生成者,融“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缺乏风险管理责任界定与权限的合理分配。

3.风险管理职能弱化。风险管理职能专门化、专业化不够,特别是风险管理中对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不够。

4.董事会作用不够突出。风险管理职能过度集中于经营层,董事会缺乏职能化和专门化管理手段,其作为风险管理有效性最终责任人的作用没充分体现。

5.内部审计监督薄弱。内部审计在配合董事会职能有效实施方面作用欠缺,特别是在评价和促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健全性方面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6.风险管理零碎化。由于缺乏统一、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纲领性的制度安排,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决策出自不同的部门,且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和充分的沟通。

7.风险管理不全面。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力工具。存在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和损失以及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等问题。

8.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不少制度规定缺乏操作性,内控规章流于形式。

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在于明确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则。风险管理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

2.完整性原则。风险管理应覆盖城商行总行及分支机构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并渗透到具体业务过程和环节。

3.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应结合城商行经营管理现状,并能根据需要适时修改完善。

4.协同性原则。风险管理应与城商行战略规划以及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在确保资本充足率以及在强化拨备工作管理和经济资本考核管理体系下,建立有效覆盖损失的风险管理战略。

5.前瞻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并反映出巴赛尔新资本协议要求以及监管机构最新监管标准,特别是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6.清晰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既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明确权责分工,又包括具体的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独立、明确的职责规定。

7.流动性原则。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流动系统,进而在城商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

根据COSO对全面风险管理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因素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是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等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进一步细化)。据此,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应包括: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关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是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基础,涉及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责分工;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岗位设立等方面。

2.风险管理队伍。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培训、风险文化教育与绩效考核,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3.风险与内部控制。针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类型形成风险确认、评估与控制的制度、方法和程序;依据风险确认与评估建立适合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4.信息与沟通。充分的风险信息与及时的沟通是风险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如此才能迅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各项业务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

5.审计与监督。内外部审计以及众多相关部门都可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实施不同属性的监督,这是全面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6.科技保障。为强化风险管理提供必备的硬件、软件(技术)支撑。

上述构成因素,符合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

需要明确的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于建立一个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运作有序的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不涉及具体业务、规则、流程和手册指南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指导)。为此,应首先明确治理层风险管理责任,即应在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职责基础上形成适当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以此构建和推行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四、“垂直与集中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①

本文提出的“垂直与集中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突出了董事会在确保风险管理有效性上的最终责任,提出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总括性监督。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以下策略:

1.分层管理。即用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监督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部门),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特别是应对原有的局限于单一城市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梳理和调整,按总、分、支三级管理架构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设置进行调整,确保各层级间的有效对接。

2.相对集中。即统一管理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特别是构筑风险管理部门的强大支持平台。

3.关口前移。即把风险的日常监控职能直接设置在分支机构中的业务经营部门,体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的特征。

4.有效性管理。即着力解决的城商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分支机构执行力和管理效率等问题。

本文所构建的“垂直与集中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②,具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之一:纵向——“垂直型”模式

纵向,即在总行层面,按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分支机构三个层次构建“三道防线”式的从高至下的垂直管理模式。最高层在董事会或其相关委员会,最低层在分支机构,中间实施环节分布在分行风险总监以及其他一系列垂直管理环节中(诸如集中授权管理等)。该模式如图1所示:

“三道防线”的含义是:

第一道防线:由分支机构构筑。总行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分行设置由总行派出的风险管理岗位(风险总监),负责对分行经营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和管理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最终向总行首席风险官报告工作。与此同时,分行按风险管理条线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第二道防线:由高级管理层构筑。总行设立首席风险官,同时在其之下设立专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具体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总行分别设立风险管理部和合规部,与其他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保持独立,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

第三道防线:由董事会构筑。突出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上的最终责任,并通过审计部门来确保董事会职能的有效性。

这一模式中,内部审计设立在审计委员会之下,以此强化董事会监督职责;在高级管理层设立专职履行风险管理的岗位“首席风险官”③;把各类风险统一归于风险管理部门(风险部和合规部)管理④;分支机构风险管理机构与职能与总行相对应,其中分行设立的“风险总监”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以保证总行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可控性。

风险管理的独立性、集中化和专业化是垂直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垂直管理也是一种改革趋势。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在一级分行风险总监和二级分行风险主管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县级支行风险经理实行派驻制。

之二:横向——“集中型”模式

横向,在于合理划分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之间风险管理的界线,建立并完善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与分工协作机制。这一模式,是以风险控制为主线,按职责分离和相互制衡的原则,将风险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等职能分别赋予不同部门,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该模式强调把各类风险统一归于风险管理部门(分为风险部和合规部两个部门)实施集中化管理。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董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制定、审查和监督适用于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操作规程,指导和协调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明确界定各部门风险管理职责以及风险报告的路径、频率、内容,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以确保风险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

其中,风险部是总行所设立的专职风险(主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管理部门,向首席风险管报告工作。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保持独立,确保全行范围内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合规部是总行所设立的专职风险(主管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向首席风险管报告工作。设立合规部门在于加强经营管理活动事前与事中的过程控制,建立规范统一的合规性检查工作规则,提高各类检查效率和效果。尽管操作风险的问题和后果多由银行内部发现与处置,而合规风险的问题和处置多由外部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决定,但两者都强调的是“遵守性”和“合规性”,即对既定规则和制度的遵循,在现实中两者又都存在相互糅合和相似的一面。目前在城商行发生的一些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结果,含有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双重性质。所以为了更有效的兼管这两类风险,可把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统一归于合规部管理。

城商行总行或分支机构也可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状况和只设立风险管理部的情况下,在其中设立专门的合规管理岗,并在时机成熟或条件具备时再按部门设立。目前,由单独的合规部门而不是内审部门对合规性进行评估的趋势正在增强。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强调业务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上的重要性。这些部门负责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对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负第一责任。具体来说,各业务部门是全行统一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制定本部门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向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或牵头部门通报本部门风险管理情况。与此同时,这些部门还是特定的风险管理者和承担者,同样也是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对象,其在管理好本部门风险的同时,还要接受其他部门的监督与评价。

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业务管理人员应准确识别关键环节风险问题,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咨询,主动进行动态风险回顾。风险管理部门则应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各类风险,给出适当建议后主动向上级反映,并跟踪其发展。

上述安排可用图2表示:

与此同时,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与评价作用。独立性表现在审计部既要独立于被审计的活动,也要独立于日常的内部控制程序。其职责集中在主要监督业务管理部门对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同时对风险管理部和合规部实施再监督,对其工作和内控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内部审计是持续监测城商行内控制度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一部分,因为内部审计可以为城商行制定的政策及流程是否适当和合规提供独立的评估。内审部门可以在开展工作时使用各个控制部门报告的信息,同时负责对业务部门的专业监督进行再监督。

以上安排可用图3表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从银监会一系列风险管理指引还是从城商行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全面风险管理体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董事会始终承担着主要的决策与推动任务。所以董事会应负责“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的基本规划和起草工作;在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上,其余风险管理的制度性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逻辑一致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路在何方[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 欧阳刚.城市商业银行问题研究: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作者:杨肃昌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 篇2: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是利率,利率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在金融机制改革方面,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改革”。在全国财经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做了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专题发言,并明确表示“五年内将有明显进展”,由此,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确立。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大,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2008年—2013年间央行连续18次调整贷款利率。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市场主体造成巨大的影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在上长,但是利差收入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别受周围环境、知识水平、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极其微弱乏力,业务发展缓慢;在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利率定价机制等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不能在商业银行中发挥作用。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前提下,未雨绸缪,强化风险管理,抓住潜在机遇,实现经济效益性与经营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三大风险,其中利率风险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当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或者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出现不匹配,都会形成这种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四类,分别是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下面一一加以说明:

1.重新定价风险

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主要采取缺口分析和久期分析对重新定价风险进行管理。“重新定价缺口”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只要该缺口不等于零,则会使银行面临利率变动时风险,如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就是指由于利率大幅上升而带来重新定价风险的典型案例。

2. 收益率曲线风险

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当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时,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或斜率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正收益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根据中国国债信息网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2004年底持有的国债面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余额在负收益率曲线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风险非常大。

3. 基差风险

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指保值工具与被保值商品之间价格波动不同步所带来的风险。基差即现货成交价格与交易所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其金额不是固定的。基差的波动给套期保值者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风险,直接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特别是当采用替代品种保值时。因此,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中央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中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为参考,到时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

4. 选择权风险

也称为期权性风险,当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一种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其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等单独的金融工具,也可以隐含于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

由于中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为降低融资成本,许多企业纷纷采取“借新还旧”方式,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而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同时,银行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尚缺乏政策性限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不断增強,选择权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但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过真正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施行资产负债管理,有些银行甚至效仿国外金融机构,专门设立了资产管理部门,这些都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专业化、精细化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环境,利率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利率观念管理技术和利率风险管理观念等方面都提升空间均较大。

1.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应对能力差。我国商业银行自1993年引入资产负债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利率风险管理,但是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侧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忽略了盈利性,因而主动规避利率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花的精力很少,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和手段也极为滞后,经营管理几乎不涉及利率风险管理,导致其对利率变动反映迟钝。加之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基层金融机构根本未意识到化解利率风险对稳健经营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有效防范利率风险了,在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只能被动地应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与利率市场化严重不匹配。

2.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内控机制不健全,银行利率风险过于集中。众所周知,内部控制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管控过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与国外银行相比,非常不成熟,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起步晚,尤显落后。(1)尚未形成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控制机制,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和水平、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亟待提高;(2)尚未建立利率风险评估机制,不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风险,并根据各商业银行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业务拓展情况、整体风险承受度等实际情况,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在定量分析时,由于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基础数据,各商业银行无法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付风险的发生。

3.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2年至70年代末长达近20年时间内,我国基本上实行管制利率,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缺乏风险管理的共享平台,由于没有健全与利率市场化相一致的信息收集、汇总、加工处理平台,因此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技术还有一定差距,风险计量技术相对落后,一直沿用的是相对简单的、传统的、粗放的风险管理技术,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缺失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增添了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难度,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

4.利率风险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利率风险防范和规避,是专业性、技术性含量非常高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管理人员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动态,掌握各类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更须精通现代风险管理、现代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数理统计学,甚至物理学、系统工程学等自然学科知识,这在宏观上对从事利率风险管理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以及各方面能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对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应发挥决策层次少、决策效率高的优势和灵活的机制,积极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管理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为自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好准备。

三、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其基础保障就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各级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利率风险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但不能回避,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2.参考国际规范的内控体系,加快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首先,建立先进科学的内控制度。已经置身于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以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等四方面内容,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的内控体系,通过理顺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控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健全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制,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在我国,为了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可效仿国外做法,如德国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大多商业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部,专门负责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风险分析,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各种风险方面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我们也可把利率风险管理职能赋予某一部门(如风险管理部)或者设立专门的部门,由该部门负责研究利率风险问题,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监测和管理利率风险。

3.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为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提高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商业银行需抓紧开发出兼具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动态模拟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的开发应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活动,为利率风险管理决策质量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

4.构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强化长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为使资产与负债之间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期限结构上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率预测及时对资产负债规模进行调整,同时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方面同时兼顾,以减少利率波动对银行的影响。

首先,在总量上,为减少资金积压,避免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资产与负债总量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归避利率调整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可以采取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等方式来达到合理的配比关系。

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方面做到同时改进才能够有效防范抵御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采取同业拆借、转贴现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手段,把现有保守型负债向主动性负债转换来达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目标;资金运用方面,通过适当调整中小企业贷款期限、额度、比率等指标,达到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的目标。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压缩不良资产比例,控制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规模,改善资产运营效率,降低利率管理风险,提高银行资产整体质量。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业务面宽、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强,城市商业银行应花大力气选拔造就一批本土化,同時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反应能力的高端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另外,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通过招聘等形式汇集各类急需人才,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队伍建设。

总之,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呈现出全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特性,这就需要我们顺应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新要求,采取适时而进的新方法,积极度量风险,科学管理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构建更合理和完善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获取与之相匹配的收益回报。

(作者单位: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宋潇

作者:孙素珍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资本管理中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金融资本运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是保证商业银行长久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稳定市场、管控资本中的作用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体现出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长久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研究 对策

一、引言

自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模块在国内经济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竞争、信息披露的完整度以及银行自身价值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为CB,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社会融资,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对这些社会资本进行经营管理,并协助政府进行市场管控的金融机构。花旗银行前总裁韦斯顿曾经说过,银行家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企业自身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压力,风险管控工作是保证有效地资本运作,为企业银行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所谓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面对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为确保资本的安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出具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可能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三个方面,降低银行风险需要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为保障,并根据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局势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由既定的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和享用的产权规则构成,一个玩完善的产权制度需要从管理上明确交易界限、规范交易行为、提供激励机制以及完善资源配置等功能。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过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产权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名义上国家代表人民行使相应的权利,但是实际上银行高管和银行员工直接负责分配银行的资产,人民无法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且监督制度不够完善,这是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运营存在风险的根本原因。

(二)组织机构不合理

我国的经济市场与其他发达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风险控制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资本运作方式较为单一。银行体系中无论是国有独资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亦或是城市商业银行等均存在组织结构单一、人员配置不完善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地权力制约机制,银行内部机构行政化严重,容易导致行政职权被滥用,资金运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管理程序较为繁杂,管理效率低下。我国大多数银行的部门设置都是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划分,管理层多达三、四级,这种组织模式给银行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弊端,首先是决策层太多,面对重大决策性问题是拿不出统一意见,决策范围太大;其次是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地榭提哦啊和配合,工作效率低下;最后就是决策信息传递较慢,需要经过多个部门进行审核,且信息透明度不高。

(三)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商业银行是一个涉及到人力资源和资本管理的庞大的系统,而资本管理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作为支撑。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分为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两种,定性管理是指根据银行内部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和工作能力对银行内部环境中的风险做识别和评估,不需要相应的数据支撑,因而容易受到领导者的个人主观医院的影响;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存在本质上的差距,依赖于银行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一定的计算模型和指标体系量化计算得出银行的风险评估值。目前国外的大型银行往往可以将这两种管理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国内的商业银行还处在模仿摸索阶段,过多的依赖于定性管理而忽略了定量指标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技术亟待完善。

四、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和策略

(一)改变股权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制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建成以银行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为领导集体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朱总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围绕管理中心建成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作为最高决策层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市场的发展动向制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风险管理部门要实行垂直的领导政策,打造一支高效的风险评估队伍,逐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条条框框,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从业务风险源头进行控制。

(二)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风险评估效果的关键所在。首先,要逐步完善对决策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避免决策者因为自身问题引起的决策失误或是非理性决策,保证银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其次,要保证风险管控工作的独立性。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风险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上层决策者的重视,最终很多一行面临倒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独立性的思考,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最后,要对那些多品种、多极限和多币种的产品等加强识别和度量质量,广泛进行职场调研,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切实可靠地数据依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和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关乎着国家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国内外不同的金融投资环境带来的压力,商业银行应该着重于本行自身面临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改善股权关系、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投资水平,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2]李永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李梦溪.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黄金瑞.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作者:李晶

上一篇:浅析快乐体育在职校的作用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