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效益和质量,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地方优秀文化为例,根据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选择必须坚持现实性原则与需求性原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研究论文 篇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摘要: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体验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给了启示:以“教”导“做”,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做”语文;以“做”促“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语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中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虽然“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但是更“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2]

为此,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涉及两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以达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何“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路径,才能够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任何教学活动“就是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活动。”[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知识、能力“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面对以上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必须调整其语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给了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二是他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做”是核心,做中教、做中学,强调的是“做便是教”,“做便是学”。

“做”即实践,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体验实践。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确定方法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以“教”导“做”,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做”语文;以“做”促“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语文。

一、转变理念,以“教”导“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内部动力作用下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内因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性质、过程和结果。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解决真实(或创设接近“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学生的任何能力不可能直接通过教师的教而获得;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运用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同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解决真实(或创设接近“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也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直接教得到培养,只有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不断地经过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树立“教”是为了“做”的理念,从重视自身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语文的学习结果向重视语文的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既重视继承又重视创新转变,以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借有效方法、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自觉的语文学习“做”的实践活动,摸索、积累和体悟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逐渐形成能力,最终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以“教”导“学”,重点不是“教”,而是以“教”作为“‘导’做”的一种行为方法,“做”才是“‘教’导”的目标指向;“导”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随宜点拨,为了更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做”。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导”学生“做”什么?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导学生的语文认识规律,导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是指导和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能力具有密切相联性,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能力的关注,也应该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则是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原理和方法,通过引导、检查、评价等活动,科学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课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语文学习活动,调控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经过自身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实践行为,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复习,掌握语文知识经验,形成语文运用技能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是指导和引导学生不断吸引外部信息,增强主体力量的过程。究其本质是一个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过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的语文认识规律,即指导和引导学生掌握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体验实践过程中,学会自觉运用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学会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较大范围内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利用具有共性的一般规律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学会在分析归纳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概括出本质的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二者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复合共同体,并以各自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培育活动的始终。这就是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相对独立的“教”的思维和“学”的思维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培育活动主体之中。但是思维具有可引导性,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外界因素的暗示和感染,在外力作用下,人的思维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效果都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实施过程,教师“教”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的思维轨迹应该是相互渗透、有机交织在一起的。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就是教师依据思维的可引导性,在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审视、判断的基础上,导学生的思维兴趣、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较为具体地讲,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语文学习困惑、调节语文学习情绪、强化语文学习意志,激发思维兴趣;就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体验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求同思维和存异思维,学会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自身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评性的思维品质。

二、开辟路径,以“做”促“学”

情境教学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也就是说,任何语言交际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是语言交际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4]这就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离不开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经历“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

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来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并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学习属性,要坚守语言学习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核心。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从学习语言,到理解、研究语言,最后形成能根据具体的真实情境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过程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发现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虽然经历这一实践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要让具有特殊“生情”“学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经历这一实践过程时,始终能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并最终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构建者,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就需要作为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知识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做”促“学”的绿色通道的路径,即创设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情境。

以“做”促“学”,“做”是手段、方法,“‘促’学”才是“做”要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以“做”促“学”就是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语文学习、运用的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语文学习经验产生的过程,从而在良好的循环实践体验中,促进语文学习经验的积累,促进语文学习“意义”的建构。

为达到以“做”促“学”的目的,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的情境创设,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学习目标、任务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学习目标、任务既是学习活动的依据,又是学习决定行为的指南,只有学生明白了学习活动的目标、任务及其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产生追求目标、完成任务的欲望与内驱动力,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依据目标、任务,矫正和调整自己学习行为的方向,确保自己的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正确的目标取向。其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殊的“生情”“学情”。“人类的实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就是知识参与下的实践,实践的程度和范围是受人类知识状况制约的。”[5]同时,“语文教学需要重视构建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且实现学生个体化发展的目的”[6]。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殊“生情”,个体间形成了语文学习起点明显差异的“学情”。所以,只有当我们在情境中展示的语文学习内容,吻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智能准备,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努力通过自身的“分析情境、發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智力动作”的学习体验实践活动,形成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也只有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交流结果”的实践,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形成智能合力,才能逐渐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体间存在的语文知识、能力差异,最终达到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重新形成接近统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再次,要考虑给予学生“做”的方法及其“做”的条件。有人曾将教学情境比喻为“渔场”,要让学生在这个“渔场”捕获到“鱼”,就得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捕鱼”方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捕鱼”工具。由此推论,作为培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载体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去有效地为达成某一目标去实践、去“做”,就要为其提供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进行语言学习的技巧,用以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实践的条件。所以,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情境,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适宜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情”“学情”的语言学习材料;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语言运用的条件。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在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语言运用的探求、积累和体悟“做”的实践经历,得到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语文学习、运用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体验到语文核心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学习经验,逐渐建构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3][美]Paul D.Eggen、Donald P.KauchaK.学习与教学策略[M].伍新春,朱瑾,夏令,秦宪刚,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上).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谢锡金,等.满足不同学习需要的语文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徐丽华

作者:钱和生

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研究论文 篇2: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选择原则

摘要: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效益和质量,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地方优秀文化为例,根据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选择必须坚持现实性原则与需求性原则。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选择;原则

“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1]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为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和选择性学习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聚焦课程目标,明确问题,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通过必要的精简、调整、补充,加强语文学习活动中内容和目标的整合,形成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2]。地方优秀文化深厚丰富的内涵和内容的综合性、语言与物体的融合性,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高度审美的活动环境,有助于学生达成其他教学文本无法替代的情感体验。同时,地方优秀文化的多元内涵及与生活的高度相关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提升理性思维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未来职业生涯需求、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语文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了保证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服务,其实施过程中,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既要考虑引入内容思想感情的因素,还要考虑引入内容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言运用规范的发现,更要适合具有特殊“生情”“学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水平。为此,在选择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时,必须坚持现实性原则与需求性原则。

一、资源内容选择的现实性原则

(一)资源内容选择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3]。他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最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边的生活化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注重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的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活性资源元素中,寻找语文课程知识逻辑与学生现实生活逻辑上的结合点,以学生熟悉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对语文学习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学生在地方优秀文化这一“独特”的情境中,通过根据活动主题,收集、梳理资料,获取现实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信息;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会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活动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成果展示,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学语文的习惯养成。

要确保所选择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让学生获得“临场感”,并有兴趣、能自觉地置身于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去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并科学地筛选、整理出“优秀”的资源内容。例如,姜红艳老师在主持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研究”期间,要求课题组实验老师,阅读并研究有关淮安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扬菜文化的相关书籍,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深对淮安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扬菜文化的理解,最终在找到引入的恰当切入点的基础上,把淮安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扬菜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精髓,引入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语文知识的探究、语文能力的运用,体验、感悟淮安本土文化的内涵真谛,感受淮安本土文化的魅力,自觉地接受淮安本土文化的熏陶。

(二)资源内容选择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知能现实相关联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有研究者认为,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课程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学习领域,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将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意图不是为了丰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的“讲”材,而是以生动形象的内容、场景,拓宽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空间”,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绪,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为目的,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的情感,以此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地方优秀文化”这一环境引导下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散思维,进行自主的语文学习认知活动,并主动地建构、重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可能是凭空实现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必须有知识可用。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潜藏着许多需要发现、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与中等職业学校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发展水平构成了矛盾。如果要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站在了一定高度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才可能产生探索发现,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选择引入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能够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内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够理解、力所能及的内容,是容易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内容,是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的内容。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运用已掌握知识开展活动的过程之中,寻找到适合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促进其真正做到从智慧与情感全部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丰富对未知的认识和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资源内容选择的需求性原则

学生的诉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纳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主动实践必须要有主动“动起来”的条件,这个条件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可以依靠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来实现,而且可以依靠相关的科目学习和活动实施来实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兴趣,形成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所以,将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设置上要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未来的职业生涯需求相关联,以新鲜的、相关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内驱力,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资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活动任务过难,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活动就不会达到既定目标;如果活动任务过于简单,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學生就不会有参与的热情,活动便会流于形式。所以,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首先,要确保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是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学习和探索,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会”的愿望和实现学习中一种成就感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且这些内容,设置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地方优秀文化中蕴涵在语文课程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冲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原先认知方法和原有认知结构,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经验,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理解与交流”“批判性思考”“审美体验”等自我、合作探究活动,探求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促进他们在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方法,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进而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要确保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搭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人文、综合、开发的平台。如,将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我的亲人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添加“——追寻我的同根同源乡贤达人”副标题后,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引领以寻找精神家园的姿态走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并通过“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推荐理由,向同学记叙和描写‘同根同源乡贤达人’的作品”“以‘我的同根同源乡贤达人×××’为题,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写人故事”“制作图文并茂的‘同根同源乡贤达人’电子相册”等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地方优秀名人进行心灵上的思想对话。其间,地方优秀文化中名人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学识修养、语言范式以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中,一定会通过隐含的形态,以积淀的方式,引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顺化”“同化”,最终熔化在他们的深层心理中,成为他们的血肉和内潜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欲望需求。

(二)资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有较为全面的职业能力。为此,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生活中,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接近实践、最接近社会和生活的活动方式,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加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无疑可以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起到热身作用,为将来工作岗位服务。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要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存、发展,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为专业教育服务的理念。即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使语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协同和谐发展。那么,作为既服务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显性目标,又服务于让学生“不只懂得如何保存生活,而且懂得如何创造生活”隐性目标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不仅应该是社会发展、学校教育需求的内容,也应该以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生活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地方优秀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寻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以及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相通点,是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相契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地方优秀文化需求的内容,在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如让烹饪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淮安饮食文化在外来快餐文化冲击下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拜访淮扬菜大师等活动,探究淮安饮食文化的前世今生,追思淮安饮食文化的人文价值,比较淮安饮食文化与外来快餐文化不同的个性特点,在增强专业意识,感受淮安本土饮食文化背后丰富的人文情致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已掌握的语文能力去解决未来职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要注意的是,坚持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优秀文化的资源内容,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原则,必须找出其结合点、生长点,做到不迎合、不放弃、不随意。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越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陈向阳

作者:姜红艳 钱和生

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研究论文 篇3:

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摘 要: 针对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相关英语学习本质及动机理论,提出了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1.培养学生的内在兴趣,有效促进外在动机内化;2.重视学生情感需要和归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动机;3.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和氛围,促进学习动机的稳定;4.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英语学习动机。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英语学习动机 培养

一、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的战略转型已经初步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对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2008年12月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文件将包括外语在内的文化基础课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启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也首先在文化基础课领域展开。

根据2009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把英语课程定性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职校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是任意选修内容。

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有了重大变化,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依然令人堪忧:有部分社会人士认为中职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必要,即使在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内,也存在着英语只教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一带而过,拓展模块从不涉及的现象。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缺乏学习英语必要的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匮乏,不善于运用元认知策略,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形成主动规划、监控自己学习的习惯;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多数学生不会利用学习资源,把教师和教材作为他们主要的学习资源,没有认识到课本以外的学习渠道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价值。

上述现象极大地阻碍了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国际视野的缺失限制了中职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和职业生涯,对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英语学习本质及动机理论

1.英语学习本质。

胡春洞(1996)认为关于英语的学习本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认识:1)英语学习是大脑活动。现有的大脑机能的理论,以及英语学习的科学试验与实践都表明,一般的英语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关键在于英语学习要按大脑的活动规律进行。大脑活动机能不只有兴奋和抑制,还有联结和消退、分析和综合等。2)英语学习是完整的心理活动。英语学习一方面同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联想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时时受到动机、信心、兴趣、情感、意志、注意等的制约,同时学习者的个性对学习也有重要影响。3)英语学习是研究活动。4)英语学习是艺术性活动。

2.英语学习动机理论。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Harmer给出的定义为:“Motivation is some kind of internal drive that encourages somebody to pursue a course of action.(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内驱力。)”外语学习动机表现为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一种自觉、能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Jakobovits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动机占33%。外语学习受意识支配,只有在意识上有想学习的动机,才会付出学习的行动。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教学的第一步,而且应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2)动机的功能:学习动机对于有效学习的主要功能有:1)具有引起学习行为的激活功能,即唤醒或增强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和觉醒状态,为集中有意识地学习活动提高能量。2)具有将学习者的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的指向功能,即选择学习行为的方向。3)具有强化学习效率的强化功能。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应依照任务的难度来控制完成任务的动机强度,保持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对学习效率起正强化作用。

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启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一动力系统,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倾向,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或完成任务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三、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根据上述理论,为改变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提高中职学生英语的学习效率,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1.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有效促进外在动机内化。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倾向。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现实的心理成分。托尔斯泰说:“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高低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巧用悬念式、生活式、启发式与激情式的导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讲座、英语角等,以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此可以有效地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形成。

内在动机源自于一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愿望。只有当学习者拥有了内在动机,有强烈的“我要学”的念头之后,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等问题,才会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一切学习机遇,克服困难,按照自身的需要去主动寻求知识。Deci等西方学者认为,一旦外语学习者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便会产生一定的内在动机。当教师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其积极性就会倍加高涨,内在动机将大大激发,外语习得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入程度越来越高的自主学习过程,以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2.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归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动机。

学生对教师的心理依附感决定了他们都期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培养。教师的理解、鼓励、友好的语言等都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情感迁移,由对老师的好感转向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远景目标,通过憧憬未来生活图景,理解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及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动机。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可控性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尽量避免把失败归因于遗传、能力,设法将其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学习策略不对等,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科学地学习。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学习任务要求严格完成,但应注重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疏导,同时帮助他们正确归因。

3.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和氛围,促进学习动机的稳定。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从多方面入手,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保证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设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坏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教师应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斯特维克(Stevick,1980)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轻松、和谐、安全、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其次,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使用鼓励性语言,批语要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方式。再次,教师应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在学习任务较容易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张一点;而在学习任务较复杂困难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遇到困难时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学生恰当的评定。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也会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评定恰当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反馈信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不吝评价,而且要注意评价的艺术。如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评价要及时且恰如其分,评价要具体化、多样化。

(4)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授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授课内容应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要明确地提出目的要求,课结束前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课堂重点。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输入丰富多彩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利用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以上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产生课堂学习成就感,增强课堂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英语学习动机。

根据胡春洞对英语学习本质的阐释,笔者认为在英语学习中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严谨的思维能使学习者准确地把握任务要求,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授之以渔,培养学习技能,发展学习能力,以达成教学总目标。策略的运用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能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之有更多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有:1)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寻找契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他们运用策略的意识、勤奋学习的意志品质;2)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讲座,进行学习策略知识的培训,布置一些实践性的课外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协作精神培养,鼓励优差结对,使学生自觉承担学习责任。自主学习决不是个人的独自学习。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会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解决自身的问题。

现代学习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己;二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学习的类型;三是享受做学习主人的乐趣。中职学生只有认识到英语学习对于自身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学习观念,才能拥有良好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而发展英语自主学习技能,实现终身学习。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和劳动者,只有学会英语、学好英语,中职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未来的技术人才唱响“中国创造”的主旋律,“中国制造”的和声才能经久不息。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英语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外国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涛.中专生英语自主学习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14):100-102.

[6]宋雪翎.职校生学习自信心培养策略探讨[J].职教通讯,2008.01,(1):30-33.

[7]徐世红.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分析[J].普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5,(5):33-35.

[8]杨自付.论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硕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作者:杨自付

上一篇: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个性培养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