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西安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研究

2023-01-15

1 引言

追溯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真实信息, 从而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纠、过程可控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新经济常态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重大, 利用“互联网+”技术,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是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的当务之急, 对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

2 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2016年6月, 农业部联合多部委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 在平台建设中, 将质量监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 将技术监管与行政工作相结合, 将政府监管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满足监管、检测、认证、执法、舆情监督等各方需要。

2016年12月, 陕西省政府颁布了《陕西省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了由省农业厅作为第一牵头负责单位, 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据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排监管平台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无公害产地1451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4个, 现代农业园区336个, 绿色食品认证216项, 有机农产品认证125项,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08项,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70处, 可追溯企业533家, 可追溯生产基地面积1238万亩, 带动农户98万户, 监测农产品1.38万批次, 监测合格率97.3%以上。

2017年3月, 西安市政府也出台了配套的《西安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要在现有的“西安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建设“西安市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 以肉类、蔬菜、水果、生鲜乳等为重点食用农产品, 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管理。同时, 明确了今后三年的建设目标:到2018年底, 西安市将指导各个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追溯系统建设, 统一人员培训, 统一数据采集, 统一传输格式及各种编码规范, 对现有追溯平台的改造, 建成统一的追溯体系综合管理平台。到2019年底, 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食用农产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分行业7大类产品的重要产品追溯行业系统。到2020年, 追溯系统与社会管理系统、企业服务系统、民生服务系统逐步对接, 追溯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不断完善, 追溯网络不断扩大, 追溯体系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环节的全过程追溯信息互联互通。

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质量安全数据缺乏互联互通

农产品质量信息在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即使是生产者本身也有时也无法准确知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真实状况。现有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多以各政府部门主导建设, 少数为行业或企业自行建设的, 数据采集和存储标准相互独立, 数据主要用于统计汇总和基本信息查询, 很难实现完整的跟踪与追溯。一方面, 信息收集和共享的成本都很高。目前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同时受到多部门的监管, 且各自为政, 同一内容的信息多头上传, 数据信息难以在各部门之间实现共享。现有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较为单一, 诸如质监系统、工商系统官方网站等,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 很少关注浏览, 信息传播面较小。这既不利于政府部门有效监管, 也不利于消费者及时有效获取质量安全信息。另一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两头终端:农户和消费者, 均缺乏对专业信息的处理和接受能力。对于农业生产散户而言, 他们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 信息化专业知识缺乏, 难以完成质量安全数据采集上传等专业工作。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 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 无法准确理解专业的质量安全数据信息, 也无法准确判断相应的影响和后果。因此, 更需要监管部门介入, 进行分段管理和分类发布, 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3.2 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有一定难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涉及多部门、多主体, 范围非常广, 且农产品各环节从业人员多, 流动性大, 人员层次较低, 多重因素混杂, 导致执法监管能力与监管责任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一是现行的法规政策协调性较弱, 法规政策制定者从本部门工作角度出发, 基于各自的管理便利需求, 较少考虑涉及的其他相关部门, 易造成法规政策的冲突和盲区。二是监管执法部门间的分工协调不明确。正是由于法规政策本身存在冲突和漏洞, 导致农业生产者有时会面对多头管理, 有时又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监管机构内部难以形成合力, 涉及的多个监管部门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多个环节, 分散在市场监管、安全、质量等标准的制定、推广与监管无法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从而影响监管效果。第三, 现有监管对大规模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较为有效便捷, 但对于单独生产的散户较为被动, 只能以教育引导为主, 实用性不高。

3.3 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人才短缺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核心部分是质量安全检测程序。质量安全检测集检验检测、计量、标准化、信息化技术以及法规政策为一体, 对从业人员有很高要求, 但目前的人员的数量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一是追溯技术人员总量不足, 尤其是在区县基层监管部门中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人员编制、待遇、发展空间等限制条件, 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 总体数量不足;二是检测员身兼数职。在区县以及乡镇监管站, 检测员不但要负责检测, 还要负责监管监督, 甚至还有农技或畜牧方面的工作。由于多数基层检测人员学历水平不高, 业务培训较少, 导致工作难以胜任;三是分布不平衡, 市级、区县级检测技术员数量较丰富, 乡镇及以下检测技术员不足, 经济条件好的区县有保证, 经济条件差的数量不足;以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例, 检测技术人员约650人, 其中80%左右的检测技术人员是分布在区县基层检测站, 有约一半以上的技术人员尚未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究其原因, 农产品质量检测基础薄弱,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检测岗位工作条件、工作待遇较差, 发展空间有限, 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4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西安市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对策建议

4.1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 完善追溯数据互联互通

在实际监管工作中, 要借助互联网中的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 有效采集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由来、涉及范围大小以及影响程度等进行分门别类, 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级, 对事件所造成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监管、决策、总结评估等一体的功能, 最大限度地确保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有效避免威胁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政府监管, 完善监管配套制度

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 政府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经费, 承担主要的协调组织管理工作, 出台激励和惩处政策, 限制各方追溯主体的行为。同时, 具体管理部门在日程工作中应做到相互配合, 加强交流, 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此外, 相关部门还应重视人才队伍的不断引进和建设, 对基层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工作, 让他们能真正掌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委派员工进行外出考察与学习, 学习同行在管理中可取之处。

4.3 增强培育宣传, 壮大追溯系统各方主体

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参与主体有三方:生产者 (散户、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政府和消费者。推进追溯体系建设, 最终要形成良性循环, 要靠市场来带动中间企业加入追溯体系, 帮助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主体加入追溯体系, 让各类主体不断聚集, 不断壮大, 提升自身实力, 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推广“互联网+市场+基地+协会+农户”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引导各个主体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可管可控。同时, 培育参与主体的追溯意识也非常重要。在追溯体系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各参与主体的积极配合。传统农产品的流通交易较少提供票证, 消费者也较少索取票证, 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通过对追溯体系的广泛宣传, 提高各方参与者的追溯意识, 达到社会对质量安全重要的共识。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 本文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屡被曝光的问题, 梳理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 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加快西安市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点、制度框架、主要模式和配套措施,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当当, 叶南南.实现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

[2] 马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 2015 (22)

[3] 屈佳.西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研究[J].北方经贸, 2017 (06)

[4] 曹海禄.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述[J].中国现代中药, 2013 (03)

[5] 刘君.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上一篇: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观察下一篇:Cessna172R飞机结构特点及维护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