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大德育-德育

2024-04-10

小细节,大德育-德育(共4篇)

篇1:小细节,大德育-德育

小细节,大德育

文/刘世菊

细节一:到底有没有用?在一次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女生用的圆珠笔盖上带着一小挂件,写起字来摇来晃去,叮当作响,我一直在观察,写了几个字后,那女生自己都嫌碍事了,就把那笔盖拿下来放一边去了,这时,我走过去,拿起这个笔盖来,让全体同学都停下来,让那女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讲一遍,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相信在学生们的思考回答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去买这样华而不实给自己添堵的文具。

1.我们有没有必要买这样的文具?

2.这样的文具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3.还有类似什么样的文具是我们不能买的?

细节二:宪法知多少?在学习《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一课时,我安排的走进生活作业是,把今天课堂所学的知识讲给你的爸妈听,并写下你的活动心得。之所以安排这样的作业,是因为我知道有关宪法的知识就算在他们的爸妈那里也会知道不多,也就是说在我国宪法观念在人民心中十分淡薄,借此机会,安排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所学,也用这种方式宣传了宪法,对学生本身来说,也是一堂别样的宪法观念加强课!

细节三:工具怎么不见了?

新学期开始,学校配备了卫生工具,五把笤帚、两把大扫帚、一个铁簸箕和一个垃圾桶。打扫卫生是绰绰有余,不误事的,但这我班一级的学生对于公共财物根本不加理会,只知道拿出去用,不知道往回拿,所以,没过几天,笤帚还剩三把,大扫帚一把不把,铁簸萁也没了踪影,垃圾桶也被摔得面目全非……,打扫卫生时,四五个人围着傻看,没有工具白白浪费时间,看着真是生气,对于这种情况,我的第一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起爱护公共财物的责任意识。在班会上,我向同学们提出来如下问题:

1、我们公物不断丢失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2、现在没有卫生工具,学校不到发放时间,我们该怎么办?

3、今后我们应怎样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以上问题,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也想出了具体的办法,如:就现在没有卫生工具的情况,同学们认为只有凑钱出去重新买才不耽误使用,的确解决了燃眉之急。也达到了我的目的,用同学们的零花钱去买,让他们心疼心疼;今后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问题,我们也想出来相应的对策,每天值日组长必须与明天的值日组长做好卫生工具的交接,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负责。

细节四:污迹哪去了?

学校刚刚把教室内外粉刷一新,窗明几净,很是赏心悦目,很是舒服,我就要求同学们保护好墙壁,让洁白美丽长存。

谁知,没过几天,黑板旁边的墙壁上有了一片明显的污迹,看上去实在扎眼,我用纸擦了几遍也擦不掉一点,用粉笔涂盖也涂盖不了,有同学就说用砂纸搓搓就行,一时找不到砂纸,在我异常惋惜的摇头中这件事就暂时放在一边了。第二天,又去上课时,我竟然发现污迹不见了,我惊奇地问,谁弄去的?同学们说,是吕新阳,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爱护公物、热心班级事务的育人点,因此,我让该生陈述了自己做这件好事的过程,对他的行为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加分的纪录,并记录在班级好人好事档案中。相信这件事在同学们的心中会产生不菲的影响,会有更多的同学参加到热心班级事务中了。

细节五:谁最勇敢?

开学以来,同学们从小学相对轻松的三门课业一下子到初中的七门课程,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习惯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让适应能力稍差的同学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无论老师给予怎样的鼓励和帮助,在积极适应的过程中,都让学生们觉得异常疲倦。所以,近些日子,生病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一日,在语文课堂上,一名同学突然晕厥倒地,不省人事,学生跑了叫我,我过去一看,该生颜色发青,牙关紧闭,这种情况我也没见过,于是,也非常慌张的随口问道,怎么办呢?我们的班长说,老师,要掐他的人中,否则他会有危险。于是,他伸出大拇指来,掐在了他的人中之处,边掐边说,必须使劲掐,就算掐出血来,也不要撒手。我就有不断点头的份,对他也佩服的不得了。紧张的三四分钟过去了,那名学生睁开眼了,我们都长长的呼了一口气。那名同学被家长接走后,我提议并带头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我们勇敢的班长,感谢他的足智多谋,感谢他的沉着冷静。同时,面对学生我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决定在下一周的班会上我们将一起补习自救和互救方面的常识。

防震减灾人人有责

“地震”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我们只是听说的唐山大地震到我们经历的全民皆泣的汶川大地震,地震带给了我们过多的痛苦,无法改变客观的必然,我们伟大的人类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不,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只要改变我们自己的应对能力。

早在东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智慧的发明了测试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它可以准确地测试出地震发生的方向,为当朝政府进行积极地施救提供了可能。在仰慕古人时,我们又不免有新的思考,如果人类能够预测地震,不是更能够彰显人类的伟力嘛!人类就是这么伟大,只要有梦想就有可能!预测地震的精密仪器已经问世并投入使用,能够提前十多秒发出预警,为人类挣得救命的十秒钟。

是的,科技很了不起,人类已经做得近似完美!但真正的减灾,起主要作用的恐怕还是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对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树立起防震减灾意识更是必须的必须,希望我们广大中学生也能够做得更好。

首先,每位同学都认真对待学校的防震演习,在演习中端正态度,用心对待,不嬉笑打骂,不敷衍了事,给自己创造更安全保障。

其次,做生活中的防震减灾有心人,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技巧,并积极地做好亲朋好友们的宣传工作,让身边更多的人在遭遇地震时能够安全,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自己。

再次,立志努力学习,为促进地震预测科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大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我们有梦想,一切源于我们必须要有健康和安全。当我们沐浴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阳光中时,我们更应明白一个事实真理:防震减灾,人人有责。

篇2:小细节,大德育-德育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宜春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80年的江西省重点中学,为了将核心素养课程化,落到实处,探索出了“厚德、博雅、志学、笃行”德育理念下的四位一体德育体系,以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为目标,创新丰富德育课程,积极推进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四个维度、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新时期,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对人才也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宜春市第三中学审时度势,在“办可选择性教育,做最优秀的自己”办学理念下,积极探索特色创新德育理念:从“厚德、博雅、志学、笃行”四个维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建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

厚德,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心胸宽广,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谓之厚德。博雅,雅者,正也。意为学问渊博,品行端正。志学,出 自《论语·为政》,“十五而有志于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为思想基础,“学”为行为方式,两者结合做到了“知行合一”。笃行,《礼记·中庸》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宜春市第三中学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精心设计了“厚德、博雅、志学、笃行”四个维度的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

“厚德、博雅、志学、笃行”是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呢?“厚德”,聚焦学生自主发展的方向,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珍爱生命 等素养;“博雅”,聚焦学生文化基础的底蕴,培育学生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素养;“志学和笃行”,聚焦学生责任担当的情怀,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国家认同、问题解决等素养。宜春市第三中学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增强了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性、针对性,提高了课程的实施效益。

基于“厚德、博雅、志学、笃行”的德育理念,根据学校德育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宜春市第三中学构建了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了全员全时德育的良好氛围,完成了德育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检验,学校的德育工作具备了指导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厚德、博雅、志学、笃行”理念的实践创新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宜春市第三中学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将“厚德、博雅、志学、笃行”理念与德育实践创新暨学校“五大节日”结合起来,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1.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冬暖花开,春回大地,书韵流芳,墨染锦年,君子厚德博雅;金秋送爽,驰骋赛场,君子弘志励学;夏临雨飞,万物生长,君子笃行致远。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依据校情,结合学 校提出的四位一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和学校深厚的“好人”德育文化,探索确立学校“五节”,即文化节、科技节、德育节、体育节和艺术节,以五大节日为主线,将全年活动、每季每月每周每天的活动贯穿其中,形成了德育的有机统一,发挥了整体大德育的良好效益。

2.充分挖掘德育课程资源,逐步探索德育课程化。

学校十分注重开发趣味化、体验性、个性化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升德育水平与效果。一年来,学校积极进行校园改造、绿化美化工程,建构环境课程,提升隐性课程的育人效果。学校成立综改办和课管办,加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积极营造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的作用。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宜春市第三中学还大力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目前有涵盖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校本课程近二十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选修校本课程,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3.注重学科育人,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伴随着教育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迎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宜春市第三中学突破自我,主动出击,转向注重学科育德,从常规学科课程中挖掘“德、雅、学、行”的教育元素,予以强化,使基于核心素养的“厚德、博雅、志学、笃行”理念从课内到课外实现全覆盖、全渗透。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以学科教育为载体,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时代正能量。通过课本剧大赛、书画艺术大赛等形势,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全力保障德育课程的实施

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德育教师队伍,是德育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成立以书记、分管校长为中心,以班主任为主线,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阵地的德育队伍,辅以学校政教、课管等部门的管理,使学校德育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成才,锻造他们的阳光心态,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根和魂”,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统一学校文化元素,学校面向全社会重新征集了学校标识的设计方案,积极推进宜春市第三中学VIS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工作,学校形象得到全面提升。人文三中,和谐三中的建设已提上日程,早日建成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的目标也渐行渐近。

课程建设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侧面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德育水平。学校课管办的成立,加强了德育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对德育课程实施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评价,有力促进了德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篇3:分好小座位 做好大德育

出于利己主义的考量,每个人都会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行事。如果没有制度约束,最终的结局就是一方得利,一方吃亏。在制度下解决问题才能朝着最有利于集体的方向发展。“博弈论”充分考虑活动中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研究出最优化的策略。我通过德育经验,将无痕德育思想贯彻于座位安排中。分好座位,虽是一件小事,但借助博弈论,既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座位安排的“囚徒困境”

学生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座位。但是“好”座位有限,“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由于同学之间交流不顺畅,信息不对称也会在所难免,因此经常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所有的问题都推给班主任,甚至还出现家长亲自给班主任打电话的情况,班主任“压力山大”。“囚徒困境”说明了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从座位安排的“囚徒困境”中折射出的主要问题包括: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遇到问题时我行我素是主流,不懂得容忍,友善观念薄弱。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却常以自我为中心,长期缺乏大局意识,缺乏“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班主任缺乏必要的引导。

二、座位安排的德育尝试

1. 初步尝试。本班有45位同学,分为4个小组,每组11-12人,各小组在学业水平、德育表现等方面基本相同。平时我有意识地强化小组概念,按小组直接编为卫生组、辩论组等,让他们感觉到这十几人的小团体是一个整体,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基础。我先召开某个小组(简称为A组)全体成员会议,A组由5名女同学和6名男同学组成。我给他们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其他人(包括自己)在小组内部排个座位,方案的原则自己定。“为什么呀?”“排了又能怎么样?”问题接踵而来,整个小组炸开了锅。随后,A组同学毫无疑问地都将“矛头”转向我,纷纷要求我为他们排座位,有同学还向我提出自己的座位要求等。很明显,在他们的心目中班主任的重要性仍然是巨大的,我的实验陷入了僵局。

2. 纠偏与突破。我总结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学生的博弈观没有形成,暂不理解包容与让步的重要性;(2)同学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尚不了解对方的想法。我觉得我的思路没有问题,但需要采取更为稳妥的方式,直接介入容易激发矛盾,不利于方案后续的实施。因此化直接为间接,融入“无痕德育”的思想。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我采取“重点突破”,先从一人入手,扩大至一组,然后逐步扩大到整个班级。我把目光投向素来在同学中威望较高、与同学们关系较好的Y同学。Y同学是B组的组长,对小组内同学的情况较为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贯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困难,善解人意。

经过与Y同学的沟通后,我与Y约定以下三点。(1)由Y同学按照对B组同学的了解先行编制一份座位表,充分考虑包括身高、视力、遵守纪律、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等。(2)由Y同学召集组员一起讨论,同学们一定要有一个共同讨论、共同博弈的平台。(3)提出可持续的、有规律的定期调换座位的方案。历经三天的协调,一份由B组同学共同讨论的座位表出台了,其中有人让步,有人暂时“吃亏”,有人把要求放到下次调座位时,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3. 收官之作。此次的班会课主题是《平衡》,以视频“平衡”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平衡现象是在物理、化学、生物和经济等各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因此我们对于平衡观念的态度是接受并有效利用这一规律。

【问题】两条路都可以回家,一条路较近,但平时车就多,拥挤;一条路车少,好走一些,但是较远,比较费时。“十一”放假前夕,回家时到底选择走哪条路呢?

【思考】走近路,平时车流量就很大,放假前岂不是更麻烦?走远的那条路,担心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所以仍可能不顺利。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学生甲:坚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的想法不管它。

学生乙:先问问其他人怎么走再决定吧,不然路上会很拥堵的。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说法。

【结论】你自己的想法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怎么想?你想的和大家想的之间分歧有多大?只有大家协调好了,最终才能够解决好问题。

【展示】这时我播放PPT,展示B小组商量好的座位表,当场宣布其他三组同学有两种选择。一是模仿B组同学的做法,组内商议,进行协调;二是基于公平原则按照“前三排后三排”简单对调,协调因视力、身高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其他三组的同学一时哗然,交流不断,商量对策。我窃喜,看来我的试验终于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三、小结

经历这次体验,我在《班主任手册》中总结以下三点。首先,相信学生自我协调、自我纠偏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介入,使事态向预想的方向发展;最后,充分发挥无痕德育功能,“此处不言他”胜过千言万语。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生主体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的道德需要等主体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德育的未来和希望就在于教育主体性的全面唤醒。弘扬学生主体性并不等同于置学生的德育发展于无序发展的过程,它仍然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因此可以说德育就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建构的指导过程,最终目的应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实现,而不是对人的约束,其“主心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观念形态的,又是实践形态的。作为学校德育主要参与者的班主任,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得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传播主流价值理念,增强学生价值认同感,形成强大的主流价值导向,达到人人自觉遵循和践行。

篇4:小细节,大德育-德育

一、“知—信—行—成”,对大德育理念下德育工作的解读

“大德育”的内涵要义在于构建联合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德育网络,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培育、情操陶冶、行为养成,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德育理念的精髓是“全人教育”,即“以人为本”,培养“全人”“完人”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有名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知、情、信、意、行”合一,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和谐发展的“全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德育不应脱离教育教学,不应脱离生活实际。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高、大、全”,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状。德育仿佛成了说教的代名词,这与“全人教育”是完全相悖的。

“全人教育”是培养并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信—行—成”,即“明理—入心—力行—达成”。通过主题德育活动,将道德规范内化为思想信守;通过生活实践使其外显为品德行为;通过行为感悟进一步强化信念,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品行,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转化与融合。

“知—信—行—成”解决了“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做”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处理好了,也就实现了德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知”是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行”是行动和行为,是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要实现“知行合一”,“信”是桥梁。“认知”培养“信念”,“信念”促进“行为”,“行为”巩固“信念”,从而达到“言行一致”的成效。如此往复,“高尚行为”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譬如: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良好职业素养”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的德育载体,这个问题就是空洞的。无锡机电高职校通过“‘7S训练日常推进”,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这7个要素,融于教室卫生,融于阳光体育,融于车间管理,等等,渗透在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高效整洁的学习和生活作风。

二、“全员育人”,大德育理念下的德育机制呼应

大德育理念倡导“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齐抓共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良莠并存的媒体环境对德育工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积极倡导“大德育”理念,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需求和规律,构建育人网络,消除育人盲点,完善育人机制。

(一)加强联合,建设育人环境

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和义务,但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主动联系家庭、企业、社会,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联动机制,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无锡机电高职校历来重视家校企沟通。学校建有“家委会”“班级理事会”,保持与家庭、企业与社区的紧密联系。近年来通过开通“学校微博”、“教学开放周”、“企业参观实践”等活动联动家庭、社区教育,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的沟通,拓展育人空间,取得良好实效。

(二)加强渗透,实现全员德育

“全员德育”首先应树立“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做扎实了,学校的学风、校风才会好。其次应加强师德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善道德人格,做学生的榜样和示范。“爱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再次应加强全员德育网络建设。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核心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教工紧密配合、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做好“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将“德言、德行、德风”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营造学校良好的德育育人氛围。

(三)完善机制,提高德育实效

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旨在对学校德育方方面面的工作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督查、考核和奖励机制,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纳入岗位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促进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者培养考核机制,建设优良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

三、“主题渗透·行为养成”,大德育理念下的管理方式呼应

(一)主题渗透,实现全程育人

“主题渗透”是坚持“系统道德教育”、实现全程育人的体现。主题德育应贯穿学生的入学、学习、毕业,及至步入社会。

一是坚持全程德育。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德育课程改革,探索建设与学校德育相适配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重点培育学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规范学生社团发展,发挥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发挥德育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倡导“真学真做”,推进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是倡导主题教育,牢牢抓住学生发展的各个“关键期”,因时因材施教。如,无锡机电高职校以“培养优秀职业人”为主题,围绕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结合学生发展诉求和学校专业特质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低年级立足于职业启蒙、重塑自我、树立职业理想;中年级侧重在强化职业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高年级着眼于就业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争做一流技工、制造一流产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为养成,实现全方位育人

学校德育普遍存在“说教多”的现状,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无锡机电高职校坚持倡导“生活德育”,探索构建了“‘四我五位一体‘7S训练日常推进”校本德育体系,通过渗透于学习生活的各种道德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

“四我五位一体”管理理念:“四我”是“我优秀、我负责、我能行、我帮你”,学校以“塑造自我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的方法拓宽德育养成空间,营造“尊重与宽容”“欣赏与关爱”“引导与激励”的德育氛围。“五位”包括“学位(教室)、工位(实训室)、餐位(食堂)、寝位(宿舍)、岗位(企业)”。通过“五位”习惯养成教育,将德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有效落实了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7S”管理模式:7S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能给人以“只要大家努力,什么都能做到”的信念。学校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团体。通过制定学生教室、实训车间等学习生活场所的规范标准,制作学生胸卡、包干区标示提醒标语、教室7S管理标识以及班级7S管理看板,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在7S管理活动中,学校对学生校服、工作服穿戴,胸卡佩戴、仪表仪容等情况,反复抓、抓反复,“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通过“7S管理标准”“7S管理标识”“7S管理看板”等设计进一步凝练了校园育人文化。

上一篇:地面测报技术总结下一篇:《醉翁亭记》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