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022-09-10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 用于人伦, 则指人的本性、品德。一个人的德主要表现为做事的行为标准, 不是法律界限, 而是人自身对自我发展的一种原则界限;不是法律的束缚, 而是人内心的自我鉴定。“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 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其方才能用得其所。” (1) 国无德不威、业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社会生活中, 德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为人处世的心理, 形成人们的善恶观、是非观、情感观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且形成人们的信念;另一方面, 德又通过传统的生活习惯或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确立起某种无形的“规章制度”, 成为制约人们行为的原则和规范。

在我们国家的文化语境里, “德”是一个涵盖了诚信、仁义、忠孝、恭敬、谦让、公平、正义、善良、礼仪等一切美好品行的范畴, 是中国伦理的核心理念。“德者, 本也。”每个人都各正本为、各行其善道, 是人类最原始的本分,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途径。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2) 在上海考察时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 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实际行动,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 可以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德、公德、私德”这三德之分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更加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明大德是根本, 国无德不威

(一) 大德的涵义

明大德是根本, 国无德不威。何谓大德?大德就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 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是“一寸赤心惟报国”。何谓明大德?所谓明大德, 就是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这是文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准则。

(二) 大德教育和践行的现状

当前, 大德的教育和践行总体上呈现出与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适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统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时代特征, 这是好的一面。

但是, 大德的教育和践行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深度, 甚至多有缺失、缺位、忽视的现象, 存在着把大德“私德化”的情况, 使一些本该属于大德的活动出现以私人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现象。一些集体诚信缺失, 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但是这些事件中的集体竟然把对国家和民族应尽的责任转化为集体的“私德”,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的民族的利益;还有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如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凸现出来, “黑客”、网络炒作屡见不鲜, 还有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损害国家的名声, 甚至在全国引起恐慌, 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大德缺失的情况;更有甚者存在一些人为了个人的目的, 竟然把国家相关的机密卖给间谍, 损害了国家的安全, 这就是大德“私德化”的情况。总之, 大德的教育和践行的现状呈现出了“感动与疼痛交织、希望与忧虑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并存”的复杂图景。

(三) 大德的培育和践行

1. 铸牢理想信念, 形成大德建设活力

对个人来说,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持续前进的方向, 是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是世界观和人生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这充分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理想信念对于广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性, 因此, 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要时刻补充精神之“钙”, 决不可得“软骨病”。

2. 注重舆论引导, 营造大德建设氛围

舆论的引导、文化的熏陶以及环境的建设对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的营造、文明行为的培养和对人的影响都具有潜移默化、独一无二的作用, 所以要注重通过舆论的引导来营造大德建设氛围, 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3. 弘扬主流价值, 丰富大德建设内容

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 培育和践行大德, 同时引导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社会心态, 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正气, 培育全体公民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

4. 加强改革创新, 增强大德建设实效

创新方式方法既是增强大德培育活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增强大德建设的实效所在。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标志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发展, 可以借助这些媒介来加强创新, 来传播精神文化产品, 来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其寓教于文、寓教于乐。

总之, 三德之中, 明大德是基础。国之大德, 是全国公民做事一致奉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 它点燃了公民的道德热情, 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更加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守公德是源泉, 业无德不兴

(一) 公德的涵义

守公德是源泉, 业无德不兴。何谓公德?公德, 也即社会公德, 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必须遵行的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其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 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自由, 对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代, 平等、公正、法治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 是一个现代民主社会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 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相信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样的公德的支持下, 我们中华民族定能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梦也必将加速实现。但是在当代, 中国人的公德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尤其是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更加需要注重公德教育。公德的内涵从价值取向来看, 主要是平等、自由、责任、权利、正义等价值精神, 这也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就当代中国的公德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平等观念以及互助互利等观念的教育。其实, 公德就表现为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一个个小行为和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动作, 从父母教育我们要讲文明、讲礼貌、孝敬长辈到老师教育我们要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等, 这都是社会公德的生动体现。

(二) 当代中国公德缺失现状分析

在“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其主流总体上是好的, 但是也存在着公德缺失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形象, 败坏了社会风气, 也不利于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 社会公德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当代中国公德缺失的表现主要有: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上, 存在着不讲文明, 不助人为乐, 不诚实守信的现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则体现为破坏公物, 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比较淡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则表现为肆意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 以至于大规模的破坏自然环境。

究其原因, 我们会发现, 这和传统社会缺乏公共安全有关, 也和现代社会公德建设自身存在的弊端有关,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 也和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 总之,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公德缺失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全体公民的努力。

(三) 守公德, 强化宗旨意识

怎样守公德?守公德, 就要强化宗旨意识。对于公民而言, 培养其公民意识, 提高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同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 加强法制化建设, 促进公德良好运行机制的形成;培养公民的公德精神, 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强化“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这样的服务意识或者说宗旨意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则需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广大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好“发展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 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需要正确对待手中所拥有的权力, 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誉和地位, 做到心如明镜, 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总之, 守公德, 要求我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以公德处事, 以理性行事。

三、严私德是关键, 人无德不立

(一) 私德的涵义

严私德是关键, 人无德不立。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是指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 主要有个人道德意识、修养、作风、行为习惯等。何谓严私德?所谓严私德, 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一个现代公民立身处世的根本, 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公民发展自己, 实现自我梦想的必然;严私德就是对个体行为的严格约束, 就是在日常行为中, 崇德向善, 摒弃种种不良的习俗, 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奉行自己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二) 严私德, 锤炼意志品质

其实, 回顾之前的价值观教育, 我们会发现其更加突出私德的培育和践行, 如前所讲, 严私德是以社会公民个人为主体的, 它涉及的层面最广, 涉及的群众最多, 也是一个处于基础性位置的教育且教育成效最明显, 这就决定了私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也决定了严私德教育的紧迫性。但是如何严私德?严私德, 就要锤炼意志品质。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随之而来的“糖衣炮弹”也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对我们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作为千千万万社会成员中普通的一员, 我们一定要定好位、守好岗、做好事, 严格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明明白白做人, 坦坦荡荡做事。而作为领导干部, 则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文化, 要不忘自己的初心与责任, 要慎始慎终、慎独慎微、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严于律己、艰苦朴素, 带头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近两年的发展, 我们会发现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 在这些腐败案件中, 许多当事人在走上岗位之初, 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都放松了自己、降低了标准, 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甚至出现所谓的“59岁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广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自我反省。领导干部应牢记“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的古训, 始终做到慎始慎终、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总之, 要经得住诱惑, 办得了大事, 始终能够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始终如郑板桥《竹石》所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 领导干部还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要始终牢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总要求, 在“打铁自身硬”的情况下,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早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重莫如国, 栋莫如德”、“德者, 本也”, 这都强调了德的重要性。但是, “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 重点是要把德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融入日常生活中, 成为日常生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同时还强调, 要注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个公民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实际行动。至于“修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讲到“修德, 既要立意高远, 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这是大德,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 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 ‘见善则迁, 有过则改’, 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 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学会感恩、学会助人, 学会谦让、学会宽容, 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4)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是一种德, 即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5) 而德作为社会发展的砥柱, 是时代进步的脉搏, 是民族前进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概括起来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是国家的根本、守公德是社会的大势、严私德是个人的操守, 惟有三德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有可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早日实现。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此,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去研究“三德”的内涵、现状及其具体的培育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大德是根本, 国无德不威;守公德是源泉, 业无德不兴;严私德是关键, 人无德不立。

关键词:大德,公德,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4-5-4.

[2] 习近平.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Z].015-5-5-23.

[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EB/OL].http://www.zgdsw.org.cn/n/2013/0304/c218999-20666825.html, 2014-5-4.

[4]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 2014-2-24 (1) .

上一篇:浅谈医院文书档案建设策略下一篇:为留守儿童扬起爱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