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2022-04-20

作者简介:邝妮娜(1987-),女,湖南郴州人,MBA工商管理硕士,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农村金融、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摘要:本文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国在金融监管变迁的周期、动态博弈的过程及侧重点都有相似之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篇1: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分析

摘要: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开放条件下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关键在于现行监管体制滞后于国际发展和实践需要,不能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应逐步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作为整个金融业的最高监管机构。同时应转变金融监管理念。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开放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的运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面对金融全面开放,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保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我国金融监管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一、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和问题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金融监管法治环境薄弱

金融监管立法仍然滞后,立法技术亦不成熟。《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金融监管领域的基本法律至今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处于法律真空状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不协调,甚至存在严重冲突。盲目移植、照搬照抄、脱离实际的规定大量存在。金融监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二)金融监管目标不合理

我国金融监管目标是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又要承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实际上是对金融监管目标的弱化,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这使得中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信贷规模控制的合规性检查,并没有真正从金融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出发,形成独立的、明确的职能。

(三)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

重市场准入,轻市场退出。目前的监管大多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限制,而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上则缺少详细的可操作的市场退出规定。在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时,“一行三会”的监管只能借助于行政手段来化解金融风险,违反了市场规律,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

重现场监管、轻非现场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采用现场监管。现场监管虽然能够比较细致地了解、发现那些从金融机构公开的财务报表和业务资料中难以发现的隐蔽性问题。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如,风险监管不足,随意性、非规范性较大,人力不足以及重复检查并存等等。

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先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金融业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财务帐目、资本状况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监管,而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强调从资本充足性和资产流动性方面进行监管,忽视了金融机构自身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指标的监管。重视传统存贷业务,而对表外业务及其他金融创新业务监管较少。

(四)金融监管信息仍不透明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仍处在起步阶段,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的状态。中国金融监管信息不透明主要表现在:“三会”的监管信息系统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金融监管信息实行定时报送制度,使得金融监管信息收集效率很低;金融机构报送数据存在人为调整,虚报、瞒报现象屡有发生;缺乏社会监督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对金融机构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审查,等等。

(五)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监管存在“真空”

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还不健全,整个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仍按计划管理模式设置,“一行三会”虽各有分工、各有工作侧重,但是相互之间仍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问题,有时出现职责冲突,有时出现监管“真空”,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正逐步加强,原有的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进而出现金融监管“真空”。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

前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已严重滞后于国际发展与实践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不断做出相应调整,而我国仍采取根据既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在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日趋模糊的情况下,这种监管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国外的金融机构大都为混业经营。尽管加入WTO后对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仍可限制其经营业务,但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境外的后援体系,其混业经营的优势仍能发挥,使我国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诸多业务创新已具有部分混业经营的性质,光大控股集团、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事实上也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序幕。与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相适应的分业监管体制已不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为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我国应在现有的金融监管基础上平稳过渡,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逐步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实现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政府机构应放弃金融监管职能,着重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好宏观调控,这样有利于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在“三驾马车”(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基础上设立“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作为整个金融业的最高监管机构,维护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对各类金融业予以全面监管。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集中置于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统一领导之下,对各类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名下的子公司实施功能化监管,并定期召开由三大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加强“三驾马车”之间的联系。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则有权对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和各种争议予以界定和仲裁。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则由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直接监管,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有分工的、横向与纵向并重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理念建设

在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内容和方法,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同时,在体制转型的基础上实现监管理念的转变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金融监管活动应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预警防范转变;金融监管内容应从合规性、机构性监管向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功能性监管转变;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使金融监管既要强调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又要注重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以及国际竞争力。唯有在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金融监管理念及时、科学的调整,才能在开放条件下促进金融监管的不断成熟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杨有振.金融开放、创新与监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谢伏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钱小安.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财经科学,2002(1).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总行国际部)

作者:马 妍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篇2:

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简介:邝妮娜(1987-),女,湖南郴州人,MBA工商管理硕士,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农村金融、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摘要:本文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国在金融监管变迁的周期、动态博弈的过程及侧重点都有相似之处。最后将三个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比较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自由化、金融国家化和金融证券化迅速推进,金融监管已然成为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健康运行需要面对的重要方面。一国的金融监管不能局限于本国的立场,应当将眼光放向世界,从多方借鉴各国金融监管成功的经验,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探索出金融监管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得出对本国有意义的启示,从而稳固并完善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健康运行。

二、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美国是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虽然建立时间比英国晚,但发展相当迅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不同的金融业领域设定了不同的监管机构。更具体来说,美国实行的是双线多头监管体制。美国中央和各州政府共同拥有监管权力,称为双线,在中央和各州也各自拥有多个金融监管机构,称为多头。对美国而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同时行使监管职能,对同一家金融机构(如国民银行或州银行)形成了多头重复监管。美国银行业的两个最主要的监管者分别是财政部货币监理署(OCC)和州银行监管当局。

(二)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早,早在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就标志着英国金融监管的开始。到1997年,英国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将原本9家金融监管部门组成金融服务监管局(FSA)——集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监管于一家的监管机构,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变成了集中监管体制。英国在1979年以前主要是依靠本国的金融自律组织来发挥监管作用,并没有成立自己正式的金融监管机构。近几十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仅仅靠金融机构的自律很难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英国金融监管体制也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三)日本的金融監管体制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快速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开始的。日本在1998年6月起改革本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了本国单一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督厅,简称金融厅。金融厅负责对本国金融业的综合监管,基本完全脱离了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大大加强了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四)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比较分析

从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总特征可以看出,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与相似之处:

1、金融监管体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金融起步阶段的混业监管到发展阶段的分业监管,再到发达阶段的统一监管,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到起点,而是建立在金融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监管体制不断发展健全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制度变化。

2、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是一种动态博弈、不断发展的过程,金融创新是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内在动力,决定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变革。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美国强化了管制,建立了严格的分业型监管体制模式,这种严格的分业监管与金融机构的获利需求相冲突,导致了逃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形式。再监管就是针对不断暴露的监管问题和缺陷而被提出的。

3、20世纪7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兴起,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注意到由于管制过度而引起效率损失,转而提倡效率优先的金融监管。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墨西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强调在金融稳定基础上的金融效率,纷纷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三、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综合分析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金融监管结构应当符合本国历史文化背景,同时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的大环境,运用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构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与改革也应当遵循上述原则,借鉴国外金融监管体制与成效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协调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过度的金融监管在保证金融体系相对安全的基础上,就会限制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然而过度的金融创新尽管可以带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但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协调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这一对立统一体,并顺应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潮流,适时适度的推进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及制度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但是相比国外严密的监管法律体系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比如美国,美国素以完善的金融法律著称,美国严密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可以防范相当多的风险产生。我国应当借鉴国外严谨的监管法律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三)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是督促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上力求真实、完整、准确,并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能充分了解和质询。第二是应当发挥和完善中间机构的监督作用,确保披露的信息真实无误。第三是对虚假披露,不充分披露,不按时披露等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同时对于受害者给予必要的赔偿。(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永刚,张培.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研究,2009,(4).

[2]于维生,张志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解析与中国政策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13,(1).

[3]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2011:9-22.

作者:邝妮娜

金融监管体制分析论文 篇3:

金融监管体制和国际协调分析

1.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

1.1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美国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金融监管服务。此外,对美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双重的。除了中央金融监督机构外,国家监督机构,如国家银行和保险委员会,负责在国家注册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登记和会计。其资产范围和分支机构的设立是有限的。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它界定了美国金融部门的地方法律基础,为制定美国金融部门监管和分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旧的监管制度相比,它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管自主权掌握在金融监督局手中,如果由州或联邦机构登记并接受监护当局的审查,则可行使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但是,在那个时候,金融监督机构的支出由金融监督机构事先确定和支付,这意味着该机构必须获得更多的业务资金,并增加其监督活动的数量和范围。 监管机构可能会受到诱惑。这些不完善的监管机构可能会加剧监管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为了占领市场,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联系和联系,“柠檬市场”现象在监管机构之间蔓延,好的机构可以进入,降低了监管力度。

1.2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

日本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具有长期的经济干预历史,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实时监控需要开立活期存款账户或从日本央行获得贷款的金融机构。日本中央银行由大藏省领导。作为一个中央银行,它在决策和执行财政政策方面相对独立。2007年全球次贷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保持日本金融体系的稳定,日本政府实施了短期和中期金融监管改革,主要目标是预防外部融资租赁的内部转移。中长期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日本金融市场的竞争力量和金融监督; 特别是“四大支柱”是管理风险的关键,识别损失等问题,从一开始就采取紧急措施,实施激励措施和风险管理措施。

2.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2.1基本概述

我们的金融体系通常分两个阶段建立: 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金融管制;第二阶段,1998年开始,脱离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委托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2003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并承担其监督职能。我们正式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负责财务控制系统的三项职能的运作,控制和管理;2018年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保监会。从此以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成为“一委一行两会”。

2.2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多重监管。在传统的部门监管模式下,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为了各部门的利益,这在实践中通过控制权的租赁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例如,在国外成熟市场,基本包括信托性质和企业类型。中国信托业由银监会控制,是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机构。由此,信托结构已成为一种合同形式,如信托协议,因此有价证券投资基金基本上是信托基金,。

其次,是空白监管。权力下放是金融部门的人为划分,在每个监管领域,对于困难或敏感的问题,各方可以相互竞争,推卸责任。2015年,10个部委发布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各监管机构的集中监督下,根据公司的性质。但是,互联网融资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创新,在发展中仍然存在问题。最后,监管差异。基于共同的财务特征,某些金融产品和行为可能在不同的金融部门有需求,但不同的监管机构在不同的监管框架内对同质产品或行为负责,监管标准的差异为监管机构创造了仲裁的空间。

2.3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及思考

第一,需要更好地界定监管机构的责任,改进信息交流,加强,改进和加强监管协调。委员会和委员会会议的联合监督机制。我们必须逐步从目前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向机构监管和职能监管相结合的职能监管。

第二,在金融部门建立自我监管机制,并在该部门建立自我监管机制,以确保该部门的有序竞争; 避免财务风险和保护其成员的利益。 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制定了协调一致的监督措施和工具,并建立了长期协调机制,以防止跨部门和跨界金融风险。

第三,改进我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完善相应的立法和行政程序制度。建立我国金融经济与国际金融准则发展基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明确规定地区金融支持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的框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以往的许多法律法规对当前金融經济的发展并不完全适用,因此,从制度规制逐步转向有利于监管的功能规制至关重要。目前在互联网上的金融服务和改进传统金融系统的缺陷,首先是改进现有金融系统的立法和条例,此外,有必要发展“影子银行”和“能够稳定打击违规行为的在线业务”。

3.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3.1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行动主要以国家利益原则为指导,在协调国际金融监管的框架内,如果这种协调是有效的,各国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如果没有合作,甚至违反合作承诺,提供更大的好处,有关国家有充分理由不合作,在现行国际监管制度下不合作或失败,不合作或不合作的国家没有纪律制度。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意味着各国失去了监管政策的自由性选择,它们无法根据市场现实制定灵活的监管政策,如果监管制度的目标与国际协调制度的目标不一致,丧失自主权将危及这些目标的实现。

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观点使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复杂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使国际协调更加困难。

三个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制定了各自的监管目标,以促进各国政府通过市场力量实现这些目标。各国在选择监管目标时往往采用最低标准,但也采用高于最低标准的标准。

三大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通过与其成员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制定国际规则和通过援助施加政治压力方面不如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大。

3.2未来的发展趋势

协调国际金融监管将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一项重要的定期制度安排,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范围将扩大,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加入统一制度, 新兴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将继续完善,现有的协调机制将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金融企业集团的合作监管将是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重点,并将促进建立所有金融部门的国际协调监管组织。

参考文献

[1]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王舒雅法制博览.2018

[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 江世银.金融理论探索.2018

[3]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J] 卢绪泽.现代商贸工业.2018

[4]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演进轨迹与取向观察[J].张杰改革. 2018

[5]新一轮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符瑞武华北金融. 2011

[6]浅议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欧盟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符瑞武.南金融. 2011

[7]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路径探析[J]. 李宸当代经济. 2017

[8]浅析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齐傲雪.中国集体经济. 2016

[9]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M].河南人民出版社,赵然,2013

[10]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杨文云,2011

[11]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陈启清,2008

[12]赵然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13]陈启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彭光辉(1998.11-),男,汉族,云南腾冲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嘉兴学院    浙江绍兴    31400

作者:彭光辉 乐昌

上一篇:政府行为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电信产业结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