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开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行政公开是20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它建立了国家权力公开的运行模式,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并进而为民主行政、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行政公开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政公开分析论文 篇1:

我国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分析

[摘 要]推行行政公开工作,完善我国行政公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具体体现。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真正认同、内化正确的行政理念为前提,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经验,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规制基础。行政公开的同时要加快行政公开立法,实行制度化、法制化。

[关键词]行政法;政府;行政公开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154

行政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并由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及社会公开。行政公开的实质是政府对自己与公民关系的性质所做的认知和定位。行政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许多国家制定了关于行政公开法律,将行政公开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我国推行行政公开工作,不断完善我国行政公开制度,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实的客观需要。

1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现有行政运行模式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必须进行自我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行政公开,把有关政策法规对外公开,把政府行政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需要。历史和现实证明,仅靠政治精英和贤人政府的自律、自省来避免腐败,是不够的。只有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防止以权谋私、治理腐败。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具体体现。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政府工作人员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最高行为准则。只有行政公开并接受群众检验,才能知道群众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才能使决策和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只有通过行政公开,把底交给群众,让群众心中有数。群众知道政府在干什么,怎么干,取得了哪些成果,就会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这样,就能顺民意、抚民怨、得民心;有利于我们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对策

2.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政理念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真正认同、内化正确的行政理念为前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生态环境中,推进行政公开应该真正认同、内化并且付诸实施以下行政理念。

第一,人民政府应该是“服务行政”。服务行政和权威行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政形态,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政理念。在权威行政中,“官”“民”之间保持明确界限,而且沟通不畅,行政服务带有恩赐性或浓厚的神秘色彩。而在服务行政中,公务员或公职人员的信条是服务人民,行政服务为一种责任、义务,行政服务具有契约性、透明性。只有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才能谈得上行政公开问题。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契约的角度真正认同、内化服务行政的观念是推进政务公开的思想先导。

第二,行政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一种恩赐。既然行政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人民,那么,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言,行政公开就绝不是基于自己“道德”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不可拒绝的责任和义务;对人民群众而言,了解与自己利益或公共利益有关的行政信息、资料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詹姆斯·麦迪逊所言:“一个民选政府如果没有广泛的信息或是没有取得这些信息的方法,那么它只能是一场闹剧或悲剧的前奏或者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第三,行政公开是实现行政公平、公正的前提。许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认为,行政公开与行政效率的追求存在一定矛盾,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会妨碍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其实不然,政府行政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公开、透明性是达到公正、公平和正义的前提。

2.2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行政公开

加强对行政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新鲜经验,有利于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规制基础。推进行政公开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重点问题。要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围绕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行政行为,推行政务公开。二是抓重点部门。抓好计划、经贸、人事、教育、城建、交通、公安等重点部门和政府审批、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重点内容的行政公开。三是抓关键环节。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世”要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审批、收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保证审批透明度。四是抓好基础工作。要抓好乡镇及站、所、办的政务公开,这既是目前行政公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行政公开工作的重点。五是抓制度规范。各地方要根据行政公开工作的实践,积极吸取外国、外地的经验教训,制定一些相应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努力使行政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六是抓监督机制。针对行政公开问题,加大监督打击力度,保证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给老百姓一个明白。七是把行政公开与依法行政和改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行行政公开,促进依法行政,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2.3 加快立法,完善行政公开制度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快行政公开立法。行政公开必须实行制度化、法制化,要保证公民知政权、知情权的落实,就必须对政府部门公开行政信息的要求上升到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责任高度。

制定我国《行政公开法》,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行政公开的实施机关。我国行政公开实施机关除了包括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外,还应包括实际具有一定行政权力的国有大公司,如邮政、电信、供水、供电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因为这些国有大公司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与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担负一定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职能,它的一些活动理应向公众公开。

第二,行政公开方式。行政公开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主要有旁听、报道与传播、刊载、查阅四种方式。“旁听”是指行政机关举行的各种会议应允许公民或组织前往听取。“报道与转播”是指报纸、杂志、电视、电话或其他方式媒体可依照各自视角,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报道行政机关的各项活动,并且可以将各级行政机关的会议现场予以实况转播。“刊载”是将行政机关决策、决定的事项、文件、资料、信息情报等内容在报纸刊物上登载或以其他形式公开。“查阅”是指各级行政机关的资料允许公民、组织查阅。

第三,行政公开内容。行政公开包括行政主体公开、行政程序公开和办事结果公开。为方便行政相对人办事,应该公开行政主体及其职责分工、各职能机关的办公地点及内部职责的再分工;行政行为的理由、依据、方式,以及步骤、程序等;行政主体议事活动的结果,包括行政机关在各种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决定、命令、文件,各种行政机关会议纪录,行政决策、决定的依据,行政行为的结果。

第四,行政公开程序。行政公开程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行政机关依职权向社会公开其议事活动及结果的程序;一种是依行政相对人申请向其或社会公开有关情报的程序。

第五,行政公开范围。应对哪些事项可以公开、哪些事项不能公开做出明确规定。我国《行政公开法》中的行政公开范围做出规定时必须坚持行政事项公开原则,不公开属于例外。一般来说,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行政公开立法应规定不予公开。

第六,法律责任和救济手段。《行政公开法》应当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信息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公众在行政机关拒不提供信息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手段,如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总之,确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公开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措施。为保证行政公开法律规定的具体落实,要设计操作性强的程序和方便灵活的手段。要设计出公民简便、快捷地获取相关政府资讯的程序、渠道、工具以及知政权受到侵害和妨碍时的救济途径。

2.4 电子信息化在政府行政公开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扩张正在引起社会经济、政府管理的变革。构建电子化政府对实现行政公开化具有现实意义,公民在网上参与行政决策、电子投票、民意调查,达到行政活动透明性、实效性和权威性。政府可凭借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公民提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一切公共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政府开发网上公共服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迅速、简便、周到的服务。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早已启动,但是许多政府网站内容及功能远没有发挥功效。善用科技,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行政公开化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政府上网仅仅是一种行政技术的改进,要在新的行政环境中达到行政公开化的目标,必须实现正确的行政理念、深入持久地行政公开化工作、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167-168.

[2] 吴建依.论行政公开原则[J].北京:中国法学,2000(3).

[3]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彭向刚.行政与法[J].吉林大学行政学,2002(6).

作者:梅燕京

行政公开分析论文 篇2:

初探行政公开

摘 要 行政公开是20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它建立了国家权力公开的运行模式,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并进而为民主行政、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行政公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大对公民权利和自由带来了很多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如何以法律程序对行政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行政公开来完善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行政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制约和监督,成为行政法治的重点。

关键词 行政公开 公民权利 行政权力 国家秘密

一、行政公开的基本概念

行政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和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中,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的、除非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行政信息和行政活动过程,否则相对人或相关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公开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和公务员。行政公开的内容包括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全过程,但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行政公开的客体包括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

行政公开至少应当包括三层内涵:一是政府行为除了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一律公开进行;二是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一旦作出了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等都应当依法公报,让相对人可以依法查阅和复制;三是有关的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当允许新闻媒体依法的采访、报道和评述。

二、行政公开的产生背景

行政公开是20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发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建立了国家权力的公开运行模式,使公民过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得以确实保障,并进而为民主行政、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社会阶段。无论从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主人翁意识、民主发展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还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各级政府提出的新挑战、新标准,都显著表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急切希望形成行政公开制度。总结我国行政公开的形成有其深刻原因,主要包括:

(一)行政职权的不断扩张是行政公开制度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活跃、最有力的部分,也是对公民的切身利益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得国家的公共权力日益膨胀,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直接对公民权利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行政权加以规范和约束。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力属于执行权,其权力的行使发生在社会管理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而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对公民权利和自由带来了很多潜在的或现实的限制和威胁,如何以法律程序对行政权进行制约和监督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行政公开这种形式来完善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行政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制约和监督,就成为了行政法治的重点。

(二)公民权利的强化趋势是行政公开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人权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公民的权利表现出了不断加强的趋势,特别是知情权作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具有不可予以剥夺的性质。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行政公开制度的形成的客观因素。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而市场经济下的资源的运作必须是公开而透明的,若政府把信息垄断了,则很不利于市场资源的配置,也会阻滞市场的活力。行政公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还能行之有效地帮助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安排好自己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三、行政公开的意义

(一)行政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保障。

行政公开有利于创建一个公开的、透明的、依法行政的、合理的社会大环境,有利于改善政府自身的运作,依法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还能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机关的办事方式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促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职权,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有利于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行政公开是遏制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

服务行政是21纪行政法的基本理念。确定服务行政的理念有利于提高行政运作的透明度,使行政主体的行为始终都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减少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使那些拥有行政权力而作威作福的官员们由隐身到现形,使得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复存在。

行政决策要想實现民主化、科学化,就要通过行政公开的方式将行政活动各阶段公之于众,并随时接受各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

(三)行政公开体现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

行政公开是政治运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中。行政公开促进产生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认同感,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和发展。

行政公开能让公民预测行政的施行的大方向,使大家能够及时并合理地作出反应,加以配合实现自己的权利,从而消除对秘密行政的不安和疑虑。

(四)行政公开有利于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客观、准确、及时的信息,是行政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公开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全面、准确、及时的公开信息,大大的提高了决策层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社会的行政公开与电子政府的建设相互促进并发展。

(五)行政公开是纠正行政机关对信息的闲置、隐匿的制度保障。

信息作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本应具有全社会所有的公共属性。但是在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都是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大多数的行政机关与生俱来就有信息的优势,并以保守秘密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来保持这种优势,也就造成了信息处于闲置、隐匿或半闲置、半隐匿状态。这种状态与公民希望获取行政信息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和公众的意愿是相悖的。

如果行政主体对信息藏匿不报,如何保障相对人获得充分的行政信息,因而,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保证公众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就必须保证行政主体掌握的行政信息公开,行政公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保障机制。

四、行政公开的具体要求

(一)行政决定公开。

行政决定,只要是涉及到了外部公共管理的事项,无论是行政政策类的、行政立法类的、行政执法类还是行政裁决类的、行政复议类的,最终决定的全部内容都应当用适当的、方便公众查阅的形式公开。

(二)行政过程公开。

任何的行政决定,都是经历一定的程序(亦即过程)才能形成的。在日益强调行政管理的民主或者公正的当代,除非因为法定事由,行政决定的过程一般也都公开。其中,对于行政立法以及其他抽象行政行为来说,民主参与已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就具体的行政行为而言,为了保证做出决定的公正性,行政组织一般需要听取行政相对人意见、告知行政相对人有关信息(包括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应当承担的义务)、说明依据和理由等程序,而这本身也是在向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公开其管理的全过程。

(三)行政信息公开。

上述的行政决定、行政过程公开,在相当程度上也就表明,行政组织将行政决定这一信息以及与决定有关的其他信息,向行政相对人公开。当然,行政组织掌握的信息不仅仅只包括这些,有许多信息是行政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尽管不一定与行政决定有直接的关联,但很可能会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日益强调保护公民权利、强调政府透明的时代,在日益重视行政组织与行政相对人各方面合作的时代,行政组织所掌握的信息——包括那些原始信息以及行政组织对原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形成的信息,除属于法定保密范围的的外,一般都必须公开。而且,法定保密的范围也逐渐在缩小。

五、我国行政公开制度中的不足和缺陷

(一)社会团体功能发挥不足,缺乏组织化代表和表达机制。

从许多国家行政公开的立法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公开立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社会随着市民阶层利益的不断增长,已经初步逐渐形成了对公开立法有需求的群体,如职业律师团体等,他们有强烈的信息公开需求。不过因为他们的立法需求缺乏组织化的实际参与行动,所以对立法进程与内容产生不了太多实质性的影响,无法有效地发挥代表成员利益的功能。①

(二)行政公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受政策保护、“国家秘密扩大化”的观念影响、“法藏官府、密不可知”的现象比较突出。行政公开的制度一经推出,虽然立即被各地效仿和推行,但是因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导致了行政公开在范围、内容、方式等方面表现出随意性、不规范性,难以真正形成稳定的制度。

(三)保密问题的泛化。

在我国,行政公开与国家安全的矛盾在很多时候被人为的放大了。“危及国家安全”成为政府保守秘密,拒绝公开信息的很理直气壮的理由,保护国家安全成为政府保密行为的合法外衣。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肆意扩大行政公开和国家安全的对立,只会让我们背离世界行政公开潮流和趋势。“如果公民知情权的价值让位于国家安全,对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和政策的有关信息日益严格地控制必将继续构成对民主的正常运转的严重威胁。”②

六、对我国行政公开完善的建议

(一)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强化行政公开观念。

“公民为顾客”、“顾客至上”、“向市民交代”等新型的服务行政理念是现代行政法治的主流价值观,也是行政公开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起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法治行政的理念,深入加强理论创新,深化對行政公开的认知和重视,才能谈得上真实有效的行政公开。

(二)行政公开的法制化。

西方国家在实施行政公开化的过程中,在立法上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制定《信息公开法》、《财产申报法》、《政府采购法》、《政府会议公开法》、《光下的政府法》等行政公开方面的特别法的同时,又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以作为其他程序方面的总则性规定,其代表为美国、日本。另一种是对行政公开的规定没有制定专门的特别法,主要集中于《行政程序法》及零散的分布于其他法律之中,以德国为代表。我们国家对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效仿的。

(三)行政公开的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促使行政机关切实履行行政公开的义务,有必要通过立法设立外部监督机制。其中,通过制定出《监督法》,明确规定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程序与机制可以实现对行政公开的有效监督。此外,还可以通过《新闻法》的制定,对记者的采访权予以明确保障,可以间接地促使官方信息的公开,从而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最后,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机制的建立也能够对行政公开提供有切实有效的保障。□

(作者: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

注释:

①石红心,治理信息与行政公开,中外法学,01

②Ki-Yul Uhm: The right to know: Idealism and realism in national recurity secrecy ,Phd dissertationgs of low University,2000

作者:杨晓宇

行政公开分析论文 篇3:

浅析行政公开的经济价值

摘要:行政公开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公开原则越来越为理论界所关注。文章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公开行政的经济价值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落实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行政公开;经济价值;成本;效益

一、行政公开与经济价值的关系

(一)行政公开的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完善,作为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公开原则不仅为理论界所关注,在立法上也已得到了支持。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指出:“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同时,该法第二条指出:“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二)经济价值的涵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件物品的经济价值即某人愿为其支付的价格,或者说他已经买下了,他要多少钱才愿放弃它。”那么,如何认识法的经济价值呢?在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关法的经济价值的研究中,大多数人往往只注重效率的价值,甚至认为法的经济价值即效率价值。其实,经济学并非是只讲效率的科学,经济目标包括效率目的,也要求分配的公平;经济发展既要有速度,又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所以,经济学家不仅要从微观考虑收益率,他还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付出成本与收入效率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局部的效率未必等于整体的效率,今天的效率未必等于明天有效率,经济目标之间彼此兼顾,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法的经济价值既包括效率的价值,也包括公平、稳定、发展、秩序等价值,只要是体现了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价值,都应被视为法的经济价值。

(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行政公开原则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与行政法制的内在联系日益密切,迫切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学进行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行政法治理论。然而,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公开经济价值的研究很少涉及,在理论认识的程度和广度上还不够,从而也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行政公开原则实施的不彻底性。而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还将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之所以对行政公开的经济价值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因为只有理论的成熟,才能在实践中获益。为了提高我国的行政效率,发挥行政机关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加强对行政公开经济价值的研究在当前尤为迫切。

二、经济价值在行政公开中的具体体现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和配置资源就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效益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经济分析法学认为,所有的法律活动和全部法律制度,都始终存在一个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法律运作交易成本,从而使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谈到了成本与效益,古典经济学将投入生产活动中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耗费视为成本。效益则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总成本与总收益的关系,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利益。根据这一理论,所谓行政法成本即行政法在立法或实施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主体因此而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总称,行政法效益则是指从行政法成本与效益的比例关系出发,以最少的行政法成本投入,获得最佳、最大收益。可见,行政法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符合两个要素: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目标。行政公开作为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可以运用成本-效益理论来分析其经济价值。

(一)成本最小化

政府通过不同法律资源的运作必定会花费不同的成本,而市场经济要求成本最小化。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成本,分为法律创制成本、执行成本及其产生效果的反作用消耗。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暗箱操作,制定法律成本为a,执行法律成本为b,没有公开或执法过程;第二种:制定法律成本为a,执行法律成本为b,公开法律事先说明行政管理秩序为c(包括所需人力、物力及时间)。表面上看,行政公开的成本暂时高于暗箱操作。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产生时,第一种情况在真正适用于当事人时,当事人必定要对其做出反应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迫使行政主体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强制执行,带有预期成本d,要么公开法律并做出程序上的解释,成本为c’。而预期成本对于政府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当政府的强制执行成为一种普遍的执法手段时,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危机甚至暴力对抗就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即成本为c’时,表面上与第二种情况之中的成本c相同,但是,政府这种被动选择会使相对人产生怀疑,而有成本e,时间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也在所难免,从而政府行政效率降低,当事人因浪费时间而产生成本f。由此总结得出,黑箱作业成本就为a+b+d或a+b+c’+e+f;而行政公开的成本为a+b+c,其中又因行政公开产生的政治认同和时间的节约抵销一部分成本。这样,在经济成本的比较上,行政公开原则适应了市场经济观念之中的成本最小化原则。

(二)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目标

1、行政公开能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建立政府的威信。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愿行为无论是对行为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效益最大化的行为。如果所有的人都完全自愿地采取行动,当他们之间达成一致时,资源就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但公民如何才能自觉自愿地履行法律所要求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在行政时,营造一个透明、公平的执法环境。通过实行行政公开,让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活动,让他们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就使公众相信一个行政决定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从而消除对行政的疑虑和抵触。因此,公开行政,不仅可以增强公众的信赖和服从,防止和减少社会所不期待的行为发生,使各种规范成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力量,有利于各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保障了公平、公正的真正实现。

2、行政公开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实施行政公开,必定会为了获得公众的满意度而缩短办事路径、步骤、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暴露在公众面前,可以强化行政领导人的授权责任和管理压力。这样,那些拖延实施、工作态度不积极等有碍行政效率的行为也将失去滋生的土壤。行政公开的运作,可以避免浪费性的重复生产。另外,行政信息的及时公开,有利于相对人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而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公开原则实施的不彻底性,不仅造成了公民个人的损失,同时行政主体也为此而付出了成本。综上,实行公开,能够解脱政府自身及其对社会生产个体的束缚,营造公平竞争、焕发效率的社会环境。

3、行政公开能防治腐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透明化的行政过程,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战略措施。通过公开的法制化,确保了行政权的公正而有效行使,杜绝行政领导人受贿,机关工作人员作弊等腐败现象,依法确定公民的权利义务,保护其合法权益,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树立政府的权威和公众对法律的信仰。那么,在行政过程中,公民就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共同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将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相反,由于腐化现象和压迫民主的强迫命令、蔑视法律、为所欲为等歪风,不仅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权威。

4、行政公开能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激烈的,但也应当是公平而有序的,否则将导致市场的混乱。而行政公开,不仅可以使行政相对人针对行政政策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生产运作的效率,而且可以让竞争个体感觉到整个市场体系的公平、公正,从而大胆投资,更加有利地推动市场的运营。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加需要确立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积极吸引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公开条例》的实施,已经初步将公开原则法制化,这样,各成员国放心中国法律运作的平等性和规范性,才会将战略目光放在中国的市场上,我国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而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走向服务的过程中,行政主体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切实加强公仆意识,树立人民本位观念,不仅为他们提供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也使他们在权利受到侵犯时,可采取有效的救济手段,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求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保证行政公开。

三、从经济学角度架构我国的行政公开制度

在前文中,我们通过成本-效益法明确了行政公开的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运用好行政公开资源,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开制度。

(一)进一步制定《行政公开法》

目前,我国已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此基础上,应加快《行政公开法》的制定。通过总结归纳实践中已经实行的行政公开制度,综合现行制度的有效内容。同时,明确规定行政的内容、范围、方式、对象以及公民在行政公开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行政人员拒绝行政公开或应公开而没有公开的法律责任以及相对人对此所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二)加强服务行政的理念

现代社会行政信息处理公开原则的确立,是社会民主、政治文明、行政理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积极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行政的良性运行,节约行政法的成本,从而提高行政公开的事实效果。坚决摈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错误思想,克服“官管民”的官僚主义作风,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机关立法和执法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当然,一种观念的转变不可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坚持、发展和深化。目前,公务员绩效工资的实施已经迈出了服务行政的步伐。

(三)拓宽行政公开渠道

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布告、告示、公报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是当前一项有效的公开手段,我们应继续坚持下去并更好地完善它。另外,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改变行政机关与群众传统的交流方式,朝着全方位的服务方向发展。虽然在《公开条例》中,我国也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但却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发挥行政管理资源的优势,建立行政机关与公众有关行政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增强行政机关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从而降低实施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要降低成本,实现公开的最佳效益。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摸索,不断思考总结,以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利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0).

2、孔凡宏.政务公开与行政绩效分析[J].行政与法,2002(9).

3、皮协纯,刘飞宇.我国行政公开的现状及走向[J].法学杂志,2002(1).

4、(美)波斯纳.法律之经济分析[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5、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J].公共行政,2001(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律学系)

作者:潘淑岩

上一篇:秘书教学思想论文下一篇:监督内审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