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经济专题片传播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经济专题片传播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经济专题片传播管理论文 篇1:

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挑战与应对

【内容提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主力军主阵地之一。自成立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不断尝试,不仅以音像出版物的形式创作了一批面向海外发行的多语种主题出版物,还为我国重要主题图书提供翻译服务,并为各类主题出版物在全球的宣传推广提供传播平台,在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采用为主题图书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将优质音视频主题节目翻译制作成音像出版物、在本土传播平台推广和宣传主题出版物的相关内容等方式,在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工作中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但未来仍面临多方面压力与挑战,仍需进一步充分挖掘潜力,从而更好地助力提升主题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主题出版 “走出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重镇和国家级广播电视台,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主力军主阵地之一。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总台寄予了“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厚望。②目前,总台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多语种本土化传播平台集群,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拓展国际传播渠道、优化海外资源配置等方式增强自身对外发声能力和投送能力,不断提升各项业务的国际影响力,助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总台充分发挥宣传报道主力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采用电视剧、文化节目、纪录片、政论片、专题片等多种艺术形式精心打造了一批致力于主题宣传的精品力作。例如,总台原创自制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大决战》《金色索玛花》,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大型纪录片《英雄儿女》《为了和平》《人民的小康》《同心战“疫”》,大型政论片《摆脱贫困》,系列专题片《遍地英雄下夕烟——致敬脱贫攻坚的人们》和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等都是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的优秀作品。

基于这些优质的主题宣传内容素材,总台发挥语言优势并依托本土化的全媒体传播平台矩阵,不仅以音像出版物的形式创作了一批面向海外发行的多语种主题出版物,还为我国重要主题图书提供翻译服务,并为各类主题出版物在全球的宣传推广提供传播平台,在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方面深入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的主要形式

总台采用多种形式,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工作不断蓬勃发展。具体来看,主要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为主题图书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将优质音视频主题节目翻译制作成音像出版物、在本土传播平台推广和宣传主题出版物的相关内容。

(一)为相关主题图书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

翻译人员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在主题出版“走出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台拥有丰富的多语种人才队伍,通过发挥44种语言对外传播的平台优势,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重要文件等主题内容的对外传播上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及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等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总台的一些多语种人才参与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多语种翻译工作,如总台欧拉中心的有关人员参与了该书土耳其语版的翻译工作。同时,总台还创新推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有声版。

此外,总台还致力于做好党的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例如,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问越南期间,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便将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翻译成越南语,向越南媒体、官员、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发放,帮助他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总台还以最快时效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新年贺词翻译成43种语言向全球推送。

(二)将音视频主题节目编译制作成音像出版物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主题出版“走出去”一般是指主题图书的出版、编译及其海外发行,各界探讨也多将创新推動主题出版“走出去”的使命担当与出版社联系在一起。但应该看到,总台依托其打造的紧扣时代主题的电视节目,一直以来都以音像出版物这一载体形式,在推进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总台将其创作的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英雄儿女》《为了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英雄儿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文艺晚会》编译制作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多个语言版本的音像出版物,并在全球范围推广发行。又如,总台出品重点剧目《最美逆行者》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韩国、印尼、柬埔寨、老挝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播出,登上了当地热搜榜。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国内播出后,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总台又将其制作成系列音像出版物,通过44种语言面向海外发行。

此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总台也推出了多部主题音像制品,并译制成多语言版本向全球发行。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总台集中打造的《绝笔》《山河岁月》《中流击水》等精品力作,也将面向海外推出多语种音像出版物。这些在重大时间节点或围绕重大事件创作的主题音像出版物,是总台创新国际传播表达方式、用心用情用功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具体表现。

(三)在本土传播平台推广和宣传主题出版物的相关内容

本土化传播平台是提升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传播效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总台依托多语种本土化传播平台集群,在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做好时政报道和相关主题节目编译推送的同时,还积极利用其本土传播平台,助力我国主题出版物在海外的推广与宣传。

例如,对我国纪实文学作品《梁家河》一书内容的海外推广,总台希伯来语等语言中心对相关章节进行了编译,并逐篇在本土化平台上进行传播。虽然不是对整本图书进行的编译推广,但对相关内容以分篇报道的形式加以传播,也能起到宣传推广我国主题出版物的效果。

对于总台正在播放的主题类电视节目,如大型政论片《摆脱贫困》,在译制成系列音像出版物之前,总台语言部门还以44种语言融媒体编译播发《摆脱贫困》相关报道,通过脸书、优兔、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向全球媒体用户持续推送并广泛传播,相关素材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电视台(频道)和网络新媒体平台转引转发。③

此外,近年来我国各类出版社也加大了推动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力度,通过设立海外编辑部、版权输出等方式展示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对于这些由出版社打造的、面向海外发行的主题图书外文版,总台也会以新闻报道、广告宣发等多种形式,在本土化传播平台上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以增强我国主题图书在对象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最终促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提升。

二、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的独特优势

主题出版“走出去”对出版物的内容素材、外语翻译和传播推广等均有非常高的要求。相对于出版社而言,总台作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重镇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传媒集团之一,主题出版素材更加权威丰富,多语种人才集聚、语言本土化能力强,音视频创作团队强大、音像出版物制作专业,还具备覆盖全球的多语种本土化传播平台矩阵,在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具有较多独特优势。

(一)内容优势:主题素材权威与丰富

内容是主题出版的核心要素。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大局,总台始终把内容建设作为核心环节,依托我国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打造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同时,总台储备了大量权威且有重要历史与时代价值的珍贵内容素材。

具体来看,总台在主题出版内容方面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总台是国家级主流广电媒体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重镇,对正确政治方向的把握和高质量节目内容的坚守是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其对内容的严格审查与把关,能够确保其打造的作品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其二,总台由原中央电视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2018年合并组建而成。这三家国家级广播电视台均成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过去几十年中积累了有关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珍贵影像资料,其音像资料馆珍藏了大量用于主题宣传的经典影像,通过先进的修复技术可以重现当年历史,这是一般音像出版社无法做到的。

其三,总台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大都具备创新性和原创性,将其翻译制作成音像出版物面向全球发行,一般不会涉及复杂的版权问题,这是总台以音像出版物的形式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重要的版权优势。

(二)语言优势:语言多样化与本土化

翻译是主题出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环节,地道的本土化翻译可以帮助主题出版物更好地被对象国民众接受与认可。基于此,只有具备对象国生活经验或与对象国民众广泛接触的外语文字工作者才能翻译出更加地道、简洁、得体、易懂的内容。总台使用44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具备语言多样化的特性,能为我国主题出版走向更多国家提供专业的多语种翻译服务,让中国声音传遍世界更多角落。

除此之外,总台各语言部门的传播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向对象国民众进行不间断传播,在语言表述的地道性上具备了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绝大多数小语种传播工作者均具备在对象国驻外工作或学习生活的经历,深谙我国与对象国在语言文字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能够合理、巧妙地调整翻译策略,准确传达传播内容承载的文化含义,以对方看得懂和听得懂的逻辑方式翻译,有效做到主题出版物内容的高质量跨文化传播。尤其是在主题音像出版物“走出去”方面,总台的小语种传播工作者不仅自身具备外语发音纯正的特征,而且还有大量外籍记者资源,使其编译创作的主题音像出版物更容易打动对象国民众。

(三)载体优势:音像出版物制作专业

主题出版物包含纸质图书出版物和音像出版物两种载体形式,已有学界和业界的相关探讨大多集中于主题图书“走出去”的表现形式,却忽视了主题音像制品在傳递中国声音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且,推进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工程项目基本以主要业务是图书出版的出版社为主体,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则较少关切主题出版“走出去”问题,在涉及将相关图书内容转化为音像制品推向海外发行的事宜时,出版社往往会寻求与广播电视台或传媒文化公司合作。与之不同的是,总台在推进主题音像出版物“走出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载体优势,其本身就是以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为主要业务,在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立体地阐释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在先进信息传播生产技术的设备更新与应用,以及音像编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总台均处于国家主流广播电视媒体的前列,这为确保音像出版物制作精良与专业提供了技术保障。与内容权威性、翻译地道性和发音纯正性等优势相结合,使总台在利用音像出版物助力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上具备了更大优势。

(四)平台优势:全媒体平台覆盖全球

主题出版物的内容选题和翻译制作等基础性工作完成之后,最终能否真正走进对象国,并在对象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还需借助多种传播平台在当地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唯有在对象国民众习惯使用的传播平台上,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使主题出版“走出去”产生实效。

自2018年合并组建以来,总台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站点,打造了面向全球的本土化全媒体传播矩阵,在海外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不断拓展友华朋友圈,精准传播能力大幅提升。因此,在主题出版“走出去”的传播覆盖范围及能力上,总台具备一般出版单位和媒体无法匹敌的平台优势。

首先,总台已经形成了涵盖新媒体、电视和广播等业务形态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传播范围覆盖全球,这使其具备了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推广相关出版物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如此发达的今天,总台各语言中心均具备在对象国民众偏好使用的本土化网络与社交平台进行传播的良好能力。

其次,总台还打造了一批在对象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对相关的主题出版物所开展的“以文化人”和“好感传播”,将在潜移默化中助力我国主题出版在对象国影响力的提升。

再次,总台在国际传播合作中积累了大量国际人脉以及广泛的朋友圈,通过借嘴说话和借筒传声的方式,也将大幅提升我国主题出版在当地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三、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挑战及应对

虽然总台在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来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出版毕竟不是总台的主要业务,要在主题出版“走出去”这一领域精耕细作,亟须深入了解工作形势及要求,并做好相应安排与部署。

(一)时效性极强,需要精心谋划部署

主题出版是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大局,就党和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等主题进行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④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需要在重要时间节点到来之前就做好充分谋划部署,否则将错失主题出版的意义。

对于旨在“走出去”的主题出版物,尤其是主题音像出版物来说,不仅要结合相关节目在国内播出后的实际传播效果,定酌其是否具备编译和海外推广发行的必要性,更要在节目策划前缜密研判、统筹部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些主题重大且时效性强的节目顺利“走出去”。

不仅如此,国内外受众的文化、喜好以及观看习惯的不同,决定了不能仅仅根据国内受众反响情况,直接把国内反响较好的节目搬到海外。对此,总台相关机构正在努力协调各方,包括做好相关项目申报,积极拓展影视节目翻译制作新路径,强化其在主题宣传项目策划、申报等方面的系统规划性和主动性,力争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总台重大战略,精心做好“走出去”的主题节目的遴选、多语种翻译、全媒体制作和海外推广发行等一系列工作的前期安排部署,顺利完成重点主题音像出版物的多语种翻译制作和海外推广任务。

(二)工作量较大,需要投入较多精力

主题出版“走出去”不仅涉及的翻译内容体量较大,而且对翻译工作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对于主题音像出版物而言,其翻译风格与纸质主题图书的翻译风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转换话语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翻译文本通过口语录播时的通俗性、流畅性和地道性。

总台作为重要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机构,其主要业务是利用融媒体手段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无论是为重要主题图书提供翻译服务还是主题音像出版物的翻译与口播录制,均是在员工已经趋于饱和的日常工作任务基础上增加的工作任务。这对员工同时处理多项业务提出了挑战。

其实不仅是出版任务,融媒体传播方式的日益多样性、多元化,也对如何提高员工关于新工作样态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一要改进激励、绩效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要加强融媒体业务培训,提升员工融媒体传播能力和工作效率;三要统筹谋划,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如通过临时组建专班、项目组等方式,在工作部署上科学合理,既充分发挥员工在各项具体工作上的长处,又不给员工施加过多压力,使其能够在做好常规性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为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三)生产链较长,需要跨部门通力配合

主题出版“走出去”是一项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工程,在翻译之外还涉及版权、推广等多方面的工作。对于主题音像出版物而言,还要统筹考虑翻译文本的口播配音工作以及音效与影像的配合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强化沟通加强配合。这对于不是专门从事出版行业的总台而言,复杂性显得尤为突出。

总台机构庞大、人员数量众多,在传统的行政层级制架构下,其新闻中心、文艺中心等大型节目中心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的横向交流非常有限,对于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而言,在沟通方面所需的人力与时间成本较大。因此,若想进一步做好精品节目的编译制作及国际传播工作,并持续为助力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发挥作用,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既包括立项审批、节目通稿审定、翻译、配音、录制等一系列环节,还涉及出版、与海外媒体合作推广,生产链条较长。

做好主题出版“走出去”工作,一方面可以尝试在传统部门结构基础上,引入无边界组织和团队型组织结构等,打破部门界限并强化部门配合,通过组织扁平化管理减少指挥链,提高语言部门与台内相关部门的沟通效率,为推动主题出版“走出去”工作顺利开展搭建相应的合作团队;另一方面可以委托总台下属公司进行制作,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曾创新推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有声版、《典故里的新思想》等多语种对外传播产品,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完成其中的部分工作,也不失为缓解人力资源紧张的一种策略。

(四)专业性较高,需要加强人才储备

虽然主题出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其并非总台的主要业务,但就总台在主题内容素材和44种语言对外传播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而言,总台已经对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进行了重要尝试。

未来,总台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要结合前述提及的时效性强与工作量大等问题考虑,需要从全局做好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长期规划,包括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解决当前结构性不匹配问题。

目前,总台在人才储备上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应通过态势分析法(SWOT)考察内部优势劣势、外部发展机遇及威胁:总台内部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包括拥有一支身经百战的新闻铁军和多语种采编人才队伍,但与外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互联网公司相比,“90后”人才培养数量较少,许多部门反映人手有限,尤其是30岁以下年轻人才不足,互联网原生代人才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在选题策划时影响对“Z世代”受众偏好的了解与判断,所以需要通过校园招聘补充新生力量,或者加强各部门间岗位的横向流动来补充年轻人员力量;还需要社会招聘引进懂新媒体技术、策划经营的人才,等等。暂且不论在语言和版权等方面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主题出版,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新发展机遇,总台要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优势,多措并举,真正提升其在助力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影响力。(作者供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驱动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CXW011)、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媒体发展现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雪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媒体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戴地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事局统计师

「注释」

①《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新网,https://www.chinanews. com/gn/2021/06-03/9491450.shtml,2021年6月3日。

②《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26/c_1123485137.htm,2018年9月26日。

③《〈摆脱贫困〉海外持续热播 网友赞脱贫人民笑容最美》,央广网,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93275206512573896&wfr=spider&for=pc,2021年3月5日。

④余声:《做好主题出版,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中国编辑》2012年第5期,第5-8页。

责编:荆江

作者:陈雪丽 戴地

电视经济专题片传播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唐崖土司文化传播策略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唐崖土司文化反映出的土司制度,秉承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多民族管理智慧,但其在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传播中存在不足,鉴于此本论文从开发数字产品、搭建互动平台和借助虚拟技术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唐崖土司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使其与现代传播技术相融合,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关键词:唐崖土司文化;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策略

唐崖土司文化能够较好地利用传统媒体和人际口碑传播进行宣传,但却没有与时俱进发挥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优势进行宣传,致使其传播力无法突破瓶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本论文从开发数字产品、搭建互动平台和借助虚拟技术这三个方面着手,旨在为唐崖土司文化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传播提出合理可行的策略,提高唐崖土司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研发数字产品,满足受众体验感

数字产品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或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收发,或者依托于一定的物理载体而存在的产品。如今,受众愈发重视精神上的体验,满足受众体验感,提高受众的参与性是增强受众黏性,提高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开发主题游戏、制作数字影像和播出电视节目产品等形式,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唐崖土司城,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唐崖土司文化。

(一)开发主题游戏

主题游戏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受到年轻受众的青睐。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游戏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主题游戏又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主题游戏相融合,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新型途径。

《梦幻西游》以名著《西游记》为素材设计而成,《华夏诗魂》以古诗词为素材设计而成,4399大型游戏网站以中华文化为素材设计《中华传统文化小测验》在线益智游戏等。由此观之,将文化融入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已被广泛的应用。因此可以培养、引进游戏开发设计方面的人才,开发设计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有关的、类型多样的主题游戏。比如设计角色扮演类型的大型网络主题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扮演“土司”,以“土司”的身份应用“土司制度”对自己的领土进行管理与开拓,建立属于自己的“土司城”,了解“土司”文化的发展;可以设计美食类型的小游戏,玩家在制作美食的同时,了解土司的饮食文化;也可以设计类似于女生喜欢的换装类型单机游戏,为“土司”换装打扮,了解“土司”的服饰文化等诸如此类的游戏。

主题游戏不仅是一种游戏工具,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开发主题游戏有利于玩家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和了解土司制度、土司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也吸引了年轻受众的眼球,扩大了传播范围。因此,唐崖土司城相关部门需重视并发挥主题游戏对传播文化的独特作用。

(二)制作数字影像

以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是一种新兴的影视制作手段,它能够将数字化技术和艺术化手法相融合,向受众呈现出高度清晰完整且颇具艺术趣味性的影视资料。

《航拍中国》纪录片应用数字影像技术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受众展示传播了我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为“高端美食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采用高清拍摄设备和数字影像技术,向受众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也传播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同样,在国外,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玩转地球》,利用数字影像和非线性编辑手法,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向受众有效传播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所以,可以围绕唐崖土司城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拍摄高质量的纪录片、宣传片等数字影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受众传播土司文化,使得受众透过数字影像能够轻松直观的领略唐崖土司城文明古迹、自然风光和了解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通过数字影像传播土司文化的方式不仅开阔了受众的视野,也能够激发受众的旅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加大传播力度。

(三)制作电视节目产品

以传播文化为主的电视节目产品主要体现在电视旅游节目产品,电视旅游节目产品是指利用电视媒介给大众提供以旅游行业各个方面发展变动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电视节目。现如今随着旅游节目呈现新闻报道、真人秀、专题片等多种表现形式,电视旅游节目也逐渐具备人文类节目的特点。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播文化为目的的电视旅游节目近几年逐渐进入受众的视野,并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泉州电视台播出《泉州看透透》的旅游节目,其通过提供泉州各地的新闻时事,向受众展现了一个港口城市的生活情调和独特魅力;南昌电视台的《万水千山》旅游节目以真人秀形式来表现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美食娱乐等。唐崖土司城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专题片等表现形式播出介绍唐崖土司文化的电视旅游类节目产品。比如邀请著名学者在电视节目中以唐崖土司文化为专题进行讲演科普;邀请《奇趣搜搜搜》《远方的家》《游山玩水》等旅游节目栏目组到此取景拍摄相关纪录片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湖北卫视、恩施电视台等播出唐崖土司城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推广等。

电视节目是一种记录行走的载体,而电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行走行为。它可以在行走中记录,在行走中见证,在行走中体验,在行走中传播。电视旅游节目就具有此功能。电视节目产品通过图像聲频的结合,满足了受众视觉和听觉的体验,让受众在轻松娱乐的同时受到了文化的洗礼。

二、搭建互动平台,提高受众参与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互动平台也逐渐兴起,借助自媒体互动平台进行传播的方式也层出不穷。受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只是简单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能够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进行及时反馈。唐崖土司城相关部门可以借助艺术网站、直播平台和新旧媒体等互动平台,提高受众参与感,以这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接受受众的反馈,不断完善自身,提升文化影响力。

(一)搭建艺术网站交流平台

艺术网站交流平台指以网络为媒介、集数字信息生产和消费于一体,传播主体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平等、甚至互换身份进行交流的平台,包括论坛、微博、贴吧等。

随着数字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非组织化传播主体也逐渐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全民皆记者”时代,受众更倾向于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参与到信息传播的過程。可以搭建唐崖土司文化艺术网站交流平台,分成“游记分享区”、“摄影照片区”“文化传播区”“心得交流区”等,鼓励每个受众在此平台上发声,将自己在唐崖土司城的游记、心得体会、旅游攻略和拍摄的照片,或者将在唐崖土司城了解到的土司文化进行推广。再根据发表量、点赞量、浏览量和转发量等指标定期评选出“唐崖土司文化宣传大使”并以奖金作为奖励。

搭建唐崖土司艺术交流平台,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受众将自己在唐崖土司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平台上进行分享。这种方式扩大了传播主体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其它潜在受众;同时,传播主体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传播,也大大提升了传播的能动性,提高了传播效果。

(二)打造直播平台

网络直播即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网络信息发布方式。网络直播以其成本低廉、方便快捷和互动性强等特征被应用于众多领域,同样也被应用于旅游业,且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16年12月底,满洲里首次尝试通过直播平台对冬季旅游项目进行推广营销,通过直播进行最大程度的场景化,以期从时间维度上,带给游客更真实的体验,成功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观光;2017年3月28日,“网红驾到”的活动在云南腾冲举行,近百名网红主播身着民族服饰和清凉泳装直播推荐当地特色旅游和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线上粉丝的观看。唐崖土司城相关部门可以举办“网红直播节”“大家来直播”“全民皆主播”的直播活动,为前来做直播的网红或者普通受众提供便利,让他们免费游览名胜古迹、邀请他们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为他们举行传播土司文化的文艺汇演等;同时也可以将直播融入课堂,定期开设介绍唐崖土司城和土司文化的趣味专题课,并在网上进行同步直播,教师可以在线上及时接受受众的提问与反馈,在趣味授课之中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

将直播与旅游、传播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传统平台只能靠图片和文字进行传播的单一感,而加入直播那种身临其境、所见即所得的当下体验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与受众互动、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文化。

(三)融合新旧媒体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与传统媒体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没落,其二者是竞争合作甚至共生的关系。传统媒体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和传播实践被受众熟知,公信力和权威性较新媒体而言有较大的优势。与唐崖土司城相关的重要时事新闻、土司文化的知识科普以及颁布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都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发布。新媒体凭借其传播及时、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等特征成为后起之秀。可以借助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发表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的内容,如唐崖土司城攻略大全、唐崖土司城风光照分享和土司文化小故事等,也可以借助斗鱼TV、全民TV、映客TV等,借助直播进行土司文化传播等。

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既可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强的优势,又可发挥新媒体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的优越性,传统媒体注重文化传播的科学性知识性,新媒体注重文化传播的生动性趣味性,二者融合互补,能够满足更多类型受众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不同的受众群体,有效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

三、借助虚拟技术,激发受众新鲜感

虚拟技术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技术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虚拟技术现已被应用于商业、医疗行业和娱乐行业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愿意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拥抱多元的世界,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通过虚拟技术,激发受众新鲜感,博得受众关注度,不失为促进唐崖土司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建立数字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集中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通常仅是向受众陈列藏品或是安排讲解员进行文化的传播。这种枯燥被动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小众化的,受众无法真正接触到藏品,体味其中的文化价值。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将现实中的博物馆完整地“复制”到网络上,受众动一动鼠标便能对博物馆进行360度全方位的参观浏览,同时它也可以将受众无法接触到的馆藏文物以3D图像进行展示,使受众能够自由的欣赏体味其中的文化价值。

建议建立“土司”数字博物馆,将“唐崖长官司印”“铜洗”“明代青花瓷器残片”等文物以3D图像的形式进行展示,并附上文物的相关简介,使受众在接触文物的同时,了解其渊源和文化;设计唐崖土司城的3D全景图和旅游规划图,重点介绍“土司墓葬”“石牌坊”和“石人石马”等土司遗迹,并配上相关视频或声频的解说,达到让受众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唐崖土司城和土司文化魅力的效果。

建立数字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另一方面受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只需使用鼠标便可自由欣赏文物古迹,品味蕴藏于其中的文化,这种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值得探究和应用的。

(二)应用三维雕刻技术

三维雕刻技术即通过多种工艺技术,以多种材质木质、金属、有机玻璃等为基本,雕刻出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作品。如今浮雕、胸牌、非金属等都可进行精细雕刻制作,三维立体雕刻作品逐渐出现在各行各业中。人工雕刻在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同时也未必能将细节雕刻的完美无缺。但是数字雕刻技术可以利用复制等方法在短时间内雕刻出大量复杂而精细的细节,并通过互联网传输后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真实的雕刻品。

三维雕刻技术以其可塑性和生动性的特征也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和文化传播方面。如藏传佛教艺术中就应用三维雕刻技术,向受众大量展现佛母、天女佩戴的华美精細的首饰,传播了藏传佛教艺术;应用三维雕刻技术制作而成的西安秦兵马俑出现在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上,突破地域的限制展示了秦兵马俑的文化。在土司文化传播中可以应用三维雕刻技术,将不便展览的文物藏品进行雕刻复制打印,将雕刻品进行展览陈列,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揭开土司文化的神秘面纱,受众在接触藏品的同时拉近土司文化与受众的距离;也可将具有土司文化特色的金器、瓷器、印章、砖石质建筑构件等进行雕刻复制,输送到全国各地进行展览。

三维雕刻技术不仅保护了文物,也扩大了受众范围,让更多人接触到了土司文化,便于土司文化的传播。

(三)设计虚拟土司

设计虚拟土司这一手段主要是应用到了虚拟现实这一技术。虚拟现实是用户可以和一个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对象交互,除观看外还可以在空间中随用户的意志自由操纵其中的对象,进而产生相当的融入感及参与感。虚拟现实已被推广到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娱乐行业,英国出售了一种滑雪模拟器。使用者身穿滑雪服、脚踩滑雪板、手拄滑雪棍、头上载着头盔显示器,手脚上都装着传感器。虽然在斗室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滑雪动作,但通过头盔式显示器,可以看到堆满皑皑白雪的高山、峡谷、悬崖陡壁,其情景就和在滑雪场里进行实地滑雪所感觉的一样等。

所以可以采用虚拟现实这一技术设计虚拟土司,设立“虚拟土司”展厅,前来旅游的受众在展厅中穿戴古人的服饰,通过佩戴VR眼镜进入古代的虚拟场景之中,跟随虚拟土司,见证唐崖土司城的发展历程、唐崖土司城的发展兴衰,与唐崖土司城里的百姓一起生活劳作,切身体会到土司文化的点点滴滴与精髓。

虚拟现实技术给予受众亲身经历土司城的发展历程、体味土司文化精髓的可能,它给予受众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新鲜感,更让受众感受到了厚重的土司文化,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便利了土司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徐婷婷.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2] 王佳宁.数字媒体在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4.

[3] 胡博,数字媒体下的旅游文化传播[J].电脑知识与科技,2015(1).

[4] 姜珊娜.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J].旅游纵揽,2015(10).

[责任编辑:思涵]

作者:吴虹憓

电视经济专题片传播管理论文 篇3:

在华外国人:传播中国形象的新兴力量

中国从历史上看,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无论是来华的学者、记者、商人还是旅行者,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传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人的影响甚至是十分深远,如马可波罗、利玛窦、斯诺、史沫特莱、斯坦因、爱泼斯坦等人,他们传播的中国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的特定印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然而至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还有些偏颇。从目前我们媒体在对外宣传方面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来看,也存在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中外传播差异的认识不足。

中外传播差异涉及的领域很宽,如跨文化新闻传播、跨文化电视传播、跨文化电影传播、跨文化网络传播、跨文化广告、跨文化管理、跨文化营销等等。但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不可能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国内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还处在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因此,如何让在华外国人充分了解认识中国,并最终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传播到自己的国家,让世界各国民众客观、全面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从而推动我国新闻媒介的对外宣传整体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华外国人接触国内媒体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中国旅游、工作、学习、定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达1253.14万人次,入境人来源国居于前三的分别是韩国、日本和美国。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来中国之前,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他们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停留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但是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必然会主动接触该国受众群体最大或影响最大的本土媒体。正如很多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会主动接触美国本土主流媒体一样。而在华外国人接触中国媒体的三大目的正是了解中国、学习中文、获取信息:

首先,是国内媒体正在成为在华外国人获取中国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华外国人整体上接触中国媒体比较频繁, 有的在华外国人每个星期都接触几次中国媒体。相关调查显示,在华时间越长的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越多;而在华时间越短的外国人,在接触中国媒体的时间上也越短。初次造访中国的外国人,基本上会选择受众定位为外国人的CCTV英语频道、《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来随时了解和获悉中国社会的相关信息与资讯。但这些媒体,并不是专门针对在华生活外国人群体,而其对象主要是分布在中国以外的外国人。

其次,长期在华外国人和中国本国民众在接触最多的国内媒体上有较大重合。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外国人进入一个国家,必定会找寻本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作为其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研究发现,和国内观众一样,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是在华外国人最为关注的电视媒体,这主要是由于其新闻类、综艺类、电视剧、生活服务类节目在中国均为收视冠军,它在国内民众中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接触率,高于其他类型媒体和其他任何电视频道,经常接触的中国受众达九亿以上。

第三,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绝对公信力评价总体上处于中性稍偏积极。在华外国人随着接触中国媒体的增多,信任度也有非常缓慢的提升。同时,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绝对公信力的评价与来华时间也显著相关。在中国生活时间越长,对中国国内媒体的信任度和认知度也越高。

第四,在华外国人开始以自己母语出版社区刊物。在华外国人聚居的区域,如在北京的望京、五道口等,近几年形成的较为集中的外国人聚居区内,出现了韩语、日语、英语等外国人自己创办的社区报刊。这些刊物在聚居区内的本国人中直投发行及同乡会上派发,为本国人提供信息服务、刊发广告。

第五, 在华外国人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成下降趋势,更多地开始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华外国人普遍对于新媒体比较依赖,在华外国人对于Google、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境外网络媒体保持了较为坚决的使用习惯,他们中间超过一半会选择支付网络代理费用的方式“翻墙”登录境外网站。

总体来看, 外国人在华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是“本国网站” 、“中国的电视”和“本国人在中国出版的报刊”。但随着在中国时间越长,在华外国人对国内媒体的使用频率和信任度都会逐渐增加。

国内媒体关注在华外国人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出现了许多以外国人为记录主体的电视栏目,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外国人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老外看中国》,地方卫视中有北京卫视的《北京客》,天津卫视的《泊客中国》,上海外语频道的《老外在中国》,广东卫视的《Hello,中国》等等,这些电视栏目的共同点都在于节目主体人物都是在华的外国人,通过纪录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以个性化的视角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开放包容。这些栏目在对外传播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节目选题的跨文化优势。这是以外国人为记录主体的电视栏目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定位、栏目宗旨、记者队伍、嘉宾资源、国际视野都决定了这些栏目的选题必须具有跨文化的诉求。而这种以外国人视角展开的节目,也有利于海外电视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某种共鸣。

节目内容跨多个领域,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环保、慈善、艺术、民生等各种内容。由于这些栏目除了参与的人物主体有明确的界定外,而对涉及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具体划分,因而对话题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拓展空间提供了可能。并且,这些话题都可以从外国人的视角进行评说,有利于西方观众的理解与接受。

传播的范围跨越国界,覆盖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由于这些外国嘉宾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自然是跨国界传播者的主要来源,同时,通过他们的社交网络互动,则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中,那么,节目受众队伍构成则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

电视观众可以从多个平台接收节目信息。节目的接收群体具有多样性,通过电视收看节目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电视受众可以通过移动多媒体接收并参与节目,通过互联网点播、检索、下载资料也已经成为可能。应该承认,全球网络传播的信息化以及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各个层级的新闻媒体进行外宣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播平台。利用相同的节目资源,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接收方式,构建出一个立体的传播平台。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到中国,但以这些外国人母语进行出版的国内报刊杂志却十分匮乏,传统上受众定位为外国人的《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在来华外国人中接触率虽然不低,但它们的定位主要还是面向境外的外国人。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华外国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应努力填补专门针对在华外国人的媒体稀缺地带。

媒体如何发挥在华外国人传播潜力

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归根结底应该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媒体和国家形象。中国媒体正经历一个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这也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进程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已有近百万的常住外国人和几倍于此的短期来华外国人,涵盖各种国家、地区、民族、宗教等。他们来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才来到中国,成为代表中国的洋面孔。因此,我们媒体工作者如果能够充分重视这个特殊群体,通过他们的所看、所感、所闻,将中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一切,传播开去,一定能将我们的外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有鉴于此,我们的媒体工作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真总结:

1.应充分重视“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 ”一致效应。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向国际社会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形象,尽快确立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在对外传播领域采取了“内外有别”的原则,这对推动我国对外传播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在华外国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媒体在重视对外“落地”的同时 ,也要重视对内“落地”, 应努力填补专门针对在华外国人的媒体稀缺地带。对在华外国人的传播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整个世界连成了一张信息网,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疆界,实现了全球同步、全民分享。因此,发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事情都不再只是地方新闻,任何地方的传播都有可能成为全球传播。这意味着,至少从传播范围来讲,地方传播、国内传播、对外传播的“别”正在逐渐消融。

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传播的行为失当,损害的都是中国媒体的整体形象。作为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任何一种传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如果国内传播做得不好,公信力不强,那么对外传播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国内传播必须与对外传播齐头并进。甚至,就我国媒体传播现状而言,只有改进国内传播,对外传播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2.从重视大众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重。

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比较多地依靠大众传播手段,人际传播用得不够多。如今,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社交平台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属性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微博、微信,通过分享将人际网络转化成公众平台,“人就是媒体”已经成为社交平台的标签。

这些身居异乡的外国人,和故乡的亲戚朋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互联网,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向国外受众作个性化的报道和评论。他们的国际传播,规模上具有“全民性”,手段上利用了网络多媒体,内容上偏重于文化和经济交流,而传者和受者之间则已经有着情感上的认同。这样的跨国传播是高密度的、及时的、人际的,其使用的语言为受众的母语,并且充满个性。这种国际传播,不仅有信息流,而且包含感情流和影响流。他们不是国际传播从业人员,却起着比媒体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作用。

3.让在华外国人成为“中国梦”的国际代言人。

今天的中国,“中国梦”已经成为响彻中国大地并日益引发世界关注的强音。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从各自的立场解读中国梦。然而,西方媒体在大肆渲染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怀揣的心态和目的不同,故意有意无意地对“中国梦”的整体涵义断章取义。

在此情况下,工作、生活在中国各地的外国人,他们则以西方人独有的眼光和视角,诠释了在中国不同地方、不同领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中国梦”的个性化解读。这种通过外国人展现出的“中国梦”画卷,更能让西方主流社会理解和接受。这些外国人,用他们自身的经历,证明中国人做“中国梦”不是关起大门、自己做,而是要与世界合作、共同做。“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发展的更好不仅是中国人的福音,也是世界的福音。

4.我国媒体应增加多种语言的对外传播,除了使用人群广泛的语种外,其他小语种的传播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多语种的传播能够打破各国人们之间的语言障碍,增进跨文化交流,加强国家间关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通过不同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打造良好国家形象,就必须运用多种语言释放信息,以此来增进不同语言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帮助推进我国媒介对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在许多的纪录片、电视专题片或者电影,都开始注重使用双语、甚至多语种的版本,都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国外受众的欢迎。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游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他们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有时也带着奇怪的口音说着中文,慢慢地这些人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大街上看到一个个老外,人们早已不足为奇,对那一张张洋化的脸庞也已司空见惯。当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将他们的所看、所感、所想,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进行交流的时候,这种最便捷、最直接国际化传播就已经悄然开始,并且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之中。

(中央电视台)

作者:朱华

上一篇: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透析论文下一篇:基于教学媒体的初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