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受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混业经营在金融一体化下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已广泛开展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业务间合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金融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金融研究论文 篇1:

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

摘 要:现今我国金融创新的范围向更深层推进,金融服务对象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其中理财业务成为创新的亮点;与此同时,从金融业发展的大的历史趋势来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动力来源,若要形成层次逐渐提升的金融发展,就要有金融创新的推动力,否则只能出现同一级别上数量的扩张。因此,要正确认识金融创新,了解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更好地促进金融创新。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前言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了新的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全新的组合,其包含了产品的创新、新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新的资源的开发、新的市场的开辟和新的组织活动的确立等诸多方面。总之,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而金融风险则是指在资金融通和货币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蒙受的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者可能性,金融风险往往与金融活动相伴而生。

一、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一)我国金融业理财业务成为创新亮点

2008年以来,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我国理财创新的速度和频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了居民的投资意愿持续增强,使得各个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截止2008年年初的最近数据显示,共有22家外资银行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资格,推出26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特别地,面对交易火爆的股票市场,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依据客户的需要不断研发了种类丰富的“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

(二) 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

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金融行业普遍存在业务内容多元化的趋势,3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也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尝试着对劲银行资金的跨页流动,例如2005年建设银行开展了资产则很难过权化的试点工作,投资领域从单一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到了企业债,货币基金等资源类指数,据我国银监会资料显示,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22万亿元,工行瑞信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已经增加至600亿元。

(三) 金融机构同质化

在我国,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的形成和组织机构上的持续创新,使得银行和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能分工界限日益模糊,现今,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活动仍然有待加强,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不足,行业内部哪些所谓的复制式的“创新”占了较大的比重。大多数仍然是外资银行的专利。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金融业竞争的需要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不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被创造出来,由于新的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产生,造成了清算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非银行机构也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以维持自身的优势,同时,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各个金融机构也开始了对传统业务之外的新的业务领域的创新。

(二) 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

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会在新的管制下寻求和发动新的创新,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为了稳定社会和经济,则必须要通过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类经济行为,首先是金融管制影响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特别是威胁其经营地位和经营目标,其次是,金融管制存在一定程度是上的真空,这使得创新产生了可能。最后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接受管制的机会成本,这是创新的动力。

三、金融創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

(一)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为正向博弈关系

风险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而金融创新又反作用于金融风险管理,使其日趋完善,因此,两者是一种正向博弈关系。在经济生活中,随着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例如出现的,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以及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出现。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即为规避金融风险,当今,通过计算机和各种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可以更加迅速地有效地对于风险进行记录和管理,但是,金融创新在规避了一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尤其是金融工程在较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

(二) 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地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呈现减少的趋势,新词金融创新也可以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蓝筹股的出现,凭借其出色的市场表现,带动了相关技能创新品种的产生及发展,蓝筹股基金、股指期货、指数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凭借其投资风险小,市场形象好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者通过这些金融创新产品规避了大量的股市风险,减少了投资的损失。

(三)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是最为深刻、持久与广泛的,金融创新的产生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是金融业务创新,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中间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的比重不断加大,远期合约、期权、期货、互换等需求的金融工具大量产生。其次为金融组织结构的创新,例如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产生的全能银行等。最后是金融制度创新,最著名的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创新,当固定汇率制度维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就建立起了以浮动汇率制度为核心的新兴国际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楼文龙.金融创新的背景与主要趋势[J].中国金融,2007(1).

[3]程克群.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J].商业时代,2005(12).

作者简介:武若楠(199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

作者:武若楠

我国金融研究论文 篇2:

我国金融控股银行与非金融控股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研究

摘要:在受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混业经营在金融一体化下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已广泛开展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业务间合作。本文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5年至2007年的业绩表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的经营绩效好于非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金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绩效有更高的贡献率,我国应鼓励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实现金控模式的规范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控股公司 绩效

作者:唐建新 杨 乐 黄 琼

我国金融研究论文 篇3:

我国金融脱媒度量问题研究

摘 要:研究发现,1992~2008年间我国金融脱媒趋势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但非金融部门资产方和负债方的金融脱媒程度并不均衡,负债方的金融脱媒程度强于资产方。此外,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金融脱媒趋势产生了较大的缓解作用。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银行占主导的间接金融格局下,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更应该是一种“分工合作”关系,应通过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服务金融市场实现与金融市场的功能互补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市场

一、引言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最早是指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资金流向更高收益的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可贷资金的现象(Mishkin,2001) [1] 。此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金融脱媒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 [2] 。

金融脱媒现象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其金融发展中都难免会碰到的问题,继美国之后,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脱媒。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崛起等系统外的挑战, 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也日益显现。那么,现阶段我国的金融脱媒趋势状况如何,如何对其进行测算和检验,商业银行如何明确未来发展战略,这些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关于金融脱媒的度量,国外研究起步较早,Hester(1969)用金融部门对非金融部门的要求权来度量金融脱媒[3] 。Schmidt等(1999)进一步定义了资产(负债)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两套指标体系,其中,资产(负债)中介化比率等于某部门对金融部门(银行)的要求权(债务)除以该部门的总金融资产(负债);证券化比率定义为某部门拥有的某种金融资产(负债)中以证券的形式持有的比率 [4] 。在具体趋势检验方面,Roldos(2006)和Tan和Goh(2007)采用非金融企业发行的证券占其获得的商业贷款的比率和占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比率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的金融脱媒状况进行了研究 [5] 。

国内关于金融脱媒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描述金融脱媒现象以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方面,关于我国金融脱媒的度量更是缺乏。宋旺和钟正生(2010)采用Schmidt等(1999)定义的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两套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脱媒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量化研究 [7] 。但其在金融资产测算方面,缺少基金、贷款余额等数据,导致测算出的中介化比率较低,与我国现阶段间接金融格局下非金融部门高度依赖金融机构与银行的现实不符。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具体指标和测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以更好地度量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

二、金融脱媒指标构建与测算

从已有的研究可知,金融脱媒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金融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两大类,考虑到中介化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部分反映了证券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金融中介化比率指标进行检验。为更好地反映金融脱媒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影响,选择从金融部门及银行部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分别加以衡量; 在指标测算方面, 首先对宋旺和钟正生(2010)的金融脱媒指标及测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之后借鉴易纲、宋旺(2008)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统计的框架思路 [8] ,设计并编制了我国金融脱媒指标测算表进行具体的度量(见表1)。

(一)金融脱媒指标及测算方法(因国外数据缺乏,数据统计范围限于国内官方公布数据)

1. 非金融部门资产方金融脱媒指标

非金融部门包括私人部门、 非金融企业部门及政府部门,金融部门指金融机构。指标包括: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资产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金融要求权/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金融要求权/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

测算方法: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要求权=(1)对国内金融机构债权+(20)对国内金融机构股权-(5)金融债券;

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金融要求权=(4)存款+(23)非金融部门持有的银行股票;

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3)流通中现金+(4)存款+(6)保险+(12)股票+(25)基金;

2. 非金融部门负债方金融脱媒指标

包括: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负债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负债/非金融部门对国内的总金融负债;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负债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负债/非金融部门对国内的总金融负债。

测算方法: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负债=(14)非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15)金融部门购买的企业债券;

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负债=(14)非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

非金融部门的总负债=(14)非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9)财政借款+(10)政府债券+(11)企业债券。

(二)我国金融脱媒指标测算的具体度量

具体度量的结果如表1所示。

三、1992~2008年间我国金融脱媒趋势检验

根据上文对我国金融脱媒指标的具体测算,进一步检验1992~2008年间我国金融脱媒的变动趋势,从图1和图2(根据表1金融脱媒指标测算表绘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从整体上看,1992~2008年间金融脱媒指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及负债中介化比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非金融机构对金融部门(银行)资产中介比率分别由1992年的97.64%和82.36%下降到2008年的84.63%和73.45%;非金融机构对金融部门(银行)负债中介比率分别由1992年的91.49%和88.72%下降到2008年的86.40%和82.89%。这一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和银行部门的依赖程度均有所下降,我国金融的宏观层面(金融部门)和微观层面(银行部门)都出现了金融脱媒趋势,而且这一趋势有不断深化迹象。

2.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中介化比率变动趋势与银行高度一致,反映了当前银行部门在我国金融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非金融部门无论是资产方还是负债方都高度依赖银行部门。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现阶段银行主导型的间接金融格局相一致,基金、证券、保险等机构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所发展,但其实力和地位与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3. 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存在不均衡状况,非金融部门的负债方脱媒程度比资产脱媒程度高。负债中介化比率下降趋势显著,反映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金融部门的融资途径逐步多元化,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依赖程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大;资产中介化比率下降趋势平缓,这一现象与我国居民固有的储蓄传统、社会保障不完善造成的居民预防性动机较高、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途径有限等因素有关。

4. 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资本市场的低迷直接对非金融部门的投融资造成严重打击;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出,银行信贷投放激增,这些都使得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尤其是银行部门)的依赖程度在2008年显著上升。但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脱媒趋势已经形成,随着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发展,预计将一直持续下去。

5. 虽然现阶段我国金融脱媒趋势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但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和银行依然高度依赖。除了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低于80%, 其余三个指标均高于80%。这 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间接金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在积极应对金融脱媒的不利影响,不断扩展新的盈利空间,寻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四、对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关系的思考

在我国现阶段银行占主导的间接金融格局下,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金融脱媒趋势的形成和深化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融资融券、银行间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业务方面获得较快发展。据万得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498.29亿元。其中,工、建、中、农四大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费收入共计1212.96亿元,同比增长301.58亿元,增幅高达33.09%。因此,在可预计的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不会也不可能像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那样,随着金融市场交易成本下降及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金融市场最终会取代商业银行,即所谓的“银行消亡论”。与之相反,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不会也不可能是简单的竞争替代和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应该是金融功能观视野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两者处在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链条上,它们是履行不同金融产品“创造”与“打造”功能的互补性的制度安排,在功能的发挥上彼此加强、相互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创造出构成新市场基础的产品和加大金融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交易量来帮助金融市场成长; 反过来,金融市场通过降低生产产品的成本帮助商业银行创造新的更加个性化的产品 [9] 。

因此, 在当前金融脱媒趋势形成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转变思维,在不断加强和巩固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服务金融市场,利用自身资金、人才、技术等天然优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意识, 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实现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ishkin F S.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M]. 7th ed. Addison-Wesley,2001.

[2]李扬. 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 新金融,2007(11).

[3]Hester D.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1):600-617.

[4]Schmidt.R H,Hackethal.A,Tyrell.M. Di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banks in Europ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9(8):36-67.

[5]Roldos J. Disintermediation and monetary transmission in Canada[Z]. IMF Working Paper,2006.

[6]Tan A C K,Goh K.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in the 1990s:implications on monetary policy in Malaysia[Z]. Paper Prepared for 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Pacific Basin Finance,Economics,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2007.

[7]宋旺,钟正生. 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J]. 当代经济科学,2010(2):26-37.

[8]易纲,宋旺.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 经济研究,2008(8):4-15.

[9]张杰. 金融中介理论发展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2001(6):74-84.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作者:彭阳 王燕

上一篇:风险投资体系论文下一篇:公路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