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2024-05-03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共12篇)

篇1: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该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由爷爷奶奶监护,经过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些孩子身上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类学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其爷爷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类生谈心,我发现其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2)懒散的学习心理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类学生平时沉默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我校留守儿童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校管德育工作的杨燕珍副校长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让我校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充满信心,迈向未来。

篇2: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居多,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姑姑、姨妈等亲戚照理,有的甚至是几姊妹在家中相互照管。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这部分可怜的孩子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关爱,心里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些障碍,特别是一个个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或者在学校遇到一些麻烦事时,尤其是当班主任的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压力就更大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爱班上的每一位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那么,我们应该对班上的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一、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其在家的情况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在家的一切情况,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只有家庭、学校积极的配合起来,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对他们进行管教,从而才会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我想,只有善于和他们交流、进行心灵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倍感亲情,这样,他们这才会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耐心地把爱播撒在留守儿童心灵深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的是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留心、关注他们情绪、思想的变化,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给予心灵的向导。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我们用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相信我们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亲切、温暖。

三、留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机

在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留守儿童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脆弱、脾气暴躁,另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经济比较宽裕一些,他们心里总是想着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幸福,所以就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自己孩子买上了手机,这部分孩子因得到监护人的娇宠溺爱,于是就导致了他们用钱撒手,渐渐地养成了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所以他们有时很自私、孤僻、蛮横。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要经常利用班会课讲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讲一讲农民工在外打工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让他们从小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找钱的来之不易,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宽裕。然而,因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所以这部分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更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了“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常常留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开展心理资询活动

篇3: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一.密切观察, 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 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 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 内心烦恼与冲突不能及时倾诉与引导, 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极易产生自卑感, 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特别是部分父母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儿童乱花钱,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产生较强的对抗情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 出现了违纪行为和犯罪现象。

二.建立档案, 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班主任要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家访, 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 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心理、言行等现状, 登记存档。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等信息。并将这些详细资料建立成家长联系卡, 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 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 定期通电话家访, 跟踪思想教育。对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和研究, 调整教育措施, 对他们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在真诚相待、理解尊重的环境中学生将会学会宽容与理解, 能够善待每一个人, 更能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作为班主任应配合学校, 让班集体的每一个活动, 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使留守儿童在班级和学校中感到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留守儿童就愿意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给别人, 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尽快的走出自卑、孤独的阴影,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四.加强亲情联系, 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人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其性格是否健康, 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因素。父母的真实关爱才是慰藉留守儿童心灵的良药。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可以从父母和监护人两方面入手。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多种方式, 对父母及监护人进行培训, 和他们探讨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 端正他们教育观念, 让他们认识到“留给子女财富, 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父母如果条件允许, 尽可能地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生活,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健康地成长。如果条件不允许, 父母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 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 外出之后尽可能地用短信、电话、书信等方式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及班级每学期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 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使“留守儿童”感到集体的温暖。如利用庆“六一”、演讲、书画比赛等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加, 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感受生活充实的快乐, 消除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注重情商培养, 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篇4: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绝大部分把孩子留给老人看护,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

第一类是沉默寡言。这类学生不合群,平时不与同学说笑,显得很沉闷。他们的情感容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缺乏活力。因为父母不在家,他们有苦恼没有地方诉,有喜悦无法与父母共享。所以这类学生的内心十分渴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第二类是不安心在校学习。有的学生父母在柳州市打工,有的在柳江县城打工,与学校距离比较近,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就到了。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容易走神,心思总飞到父母身边,尤其一到星期五就更不安心学习了。星期五最后一节课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学生把行李包已放在课桌下面了。下午上体育课时。有些学生就把行李包放在操场边,以便下课后能尽快回到父母身边。

第三类是大手大脚地花钱,缺乏节俭意识。留守儿童的父母总想多给些钱来弥补缺失的爱,有的孩子平时零花钱总有几十上百元。这些孩子有了钱,平时课间就买很多零食,有时也请同学吃,到星期五身上没钱了,就去向别的同学借,有的干脆饿着肚子等放学。这样一来,他们很难安心听课,对学习影响很大,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也很不利。

第四类是玩性大,喜欢上街玩。这类学生身上有钱,在学校玩觉得不过瘾。就千方百计地上街花费。学校领导、班主任查夜,他们就等查夜后爬围墙出去。学生上街的次数多了,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经常与“朋友们”浪迹网吧、游戏厅、桌球室,玩至深夜不愿回学校,双休日不愿回家。这类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更甚者,因为流连网吧而交上损友,逐渐堕落。

二、对留守儿童的辅导方法

在班级工作中,针对以上的现象,我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和相应的措施。

沉默寡言的学生缺少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父母、老师及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他们心灵的良药。所以,我经常家访,要求他们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多打电话给孩子,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也要求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而是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让亲情温暖孩子的心,让他们的孤独感逐渐消失,敞开心灵去感受生活。

我常常和他们谈心,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父母外出打工,都是为了他们好,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

在生活上,我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如,经常了解他们伙食情况;冬天天气寒冷,我及时询问他们是否有御寒衣服;如果学生生病,及时送他们去医院……让他们享受到亲情的温暖,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对于不安心学习的留守儿童,我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方法:1.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要求他们的监护人,在双休日里多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衣服、买菜、做饭等,从而消除他们对父母依赖的思想。2.经常用“树大分权,仔大分家”的俗语开导他们,让他们懂得孩子大了与父母分离是常事,不要整天想着跟父母生活。初中学习任务重,一味想跟父母生活,势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星期五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课,我尽量上得轻松活泼,让课堂收拢他们归家之心。3.禁止学生把行李包带到教室、带到操场上课,在班里经常强调此种现象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别的同学安心学习等。

对于大手大脚,没有计划用钱的留守儿童,我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1.经常与他们父母、监护人联系,让他们懂得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利;2.经常给学生讲述有关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让他们意识到生活节俭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让他们养成有计划用钱的习惯。

对于玩性大,经常出校去玩的留守儿童,我这样做:1.切断他们去玩的资金来源。告诉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给够他们日常生活开销就行了。同时告诉全班学生,不能借钱给爱出去玩的同学,如午睡、晚上,发现他们不在宿舍。马上告诉老师。交代各科任老师,发现他们不在教室上课,马上告诉班主任。2.切断他们与校外人员的联系、交往。在班会课,邀请政治老师给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3.在课外活动,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

农村留守儿童虽然有诸多的不良表现,但我们只要细心地观察、认真地研究、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就能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向心理健康之路迈进。

篇5: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网络,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尤其是家庭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向我们这样农村不发达地区,只能以打工增收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随着打工潮流的出现,农村大多数的青壮年基本上到各大发达城市打工,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负责他们的。而这些老人的观点和他们自身的素质,导致这些留守的儿童在家里的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障碍,同时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的客观上的也导致了他们在家庭的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给予更多的爱,使留守儿童能感受的爱的关怀,从而使他们能感受的爱的存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在家里的情况,再结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亲疏关系,将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在监护方式上,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所占比重较大,亲戚朋友监护次之。由于监护人身份及他们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地位不同,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二)单亲监护

1.母亲单方监护,虽然母亲单方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与留守前差不多,但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城市和农村生活差距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母亲改变生活面貌的愿望异常强烈,但条件所限只能将欲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家除读书学习外什么事都不让做,在校学习成绩必须名列前茅。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有部分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仍与母亲的要求相差甚远,结果打击孩子学习自信,致使学习兴趣下降,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留守儿童母亲只重视了智力教育,孩子的身体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动手能力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更不能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

(2)由于农村原有重男轻女错误思想的影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及父亲。而现在学生的课程结构变化大,留守儿童母亲对教材把握以及对孩子学习辅导的技能有限,加之农活负担重,时常心烦气躁,极易冲动,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冷静思考,常常大声呵斥甚至体罚孩子,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母亲单方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而多次受到惩罚,这些孩子大多表现出恐惧不安、胆小、自卑等特点。有的反而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逐渐养成偷懒、撒谎、逃学的毛病。甚至有的母亲也好玩,随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茶铺或参与赌博用来消磨时间,给孩子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2.父亲单方监护

(1)虽然父亲对孩子学习的辅导能力强于母亲,但由于农村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固定化分工和男性性格特点,父亲对孩子的生活不能悉心照料,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也并不乐观。父亲单方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饮食健康、生活卫生及学习均不容乐观。

(2)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能力,导致行为偏差。在心理交流方面,留守儿童父亲将儿童心理问题忽视;在生理问题上碍于伦理,羞于启齿;在人际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专横独断,只教育子女怎么做,而不帮助子女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志向方面,简单归结为现在好好学,将来上大学,才有出路。志向过高过远,不切实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则导致行为出现偏差,这样无异于揠苗助长。(3)父亲行为方式简单粗暴(三)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父母外出前滑坡很大。由于祖辈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很多孩子通常“伪装”成在看书学习的样子来骗得祖辈监护人的信任,而老人们往往并不知道。隔代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既要承担孩子的监护工作,还要肩负大量的家务农活,忙不过来时不得不让孩子分担繁重家务,并且时常忽略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部分隔代监护人过分溺爱孩子,导致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方面发展不够健全。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与孩子缺少交流,使得孩子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不符合当今儿童的思想意识及个性要求。(四)自我监护

处于这种监护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压力最大,除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外,生活、心理和行为上都有很多问题。一个人生活,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在家里找不到帮助,内心非常孤独,自闭、叛逆、敌视感逐渐增强。此外,目前亲戚朋友监护与同辈监护效果不够好。

二、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许多研究表明,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特别吃力,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的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应将子女的健康和发展放在首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家长们应自觉的学习一些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闲暇时间多看书,给自己充电,甚至于孩子一起学习课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实际行动远远胜过口头说教,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为孩子做好模范和榜样。.父母多与子女交流,多与子女的老师联系

父母把孩子放在家中,托别人照看,虽然通过电话联系,但毕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兴趣、关心则更少。正如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所言: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来和孩子谈谈,多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情况,关心他们在生理、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多给孩子帮助,让子女感受到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父母还应多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家庭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从家庭角度来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与孩子加强情感交流和沟通。

1、最佳选择: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尽量避免双方外出,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很大影响。退求其次。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如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建议定期书信交流;父母必须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抽时间返乡探视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父母必须经常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2、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被监护人发展的需要。抛弃原有既定的原始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被监护人提供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包办代替。不仅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监护人必须给予被监护人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爱源于关照活动的体现。重视被监护人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感觉被监护人心理变化,进行必要的开启和引导。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特殊,教育有欠缺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祖辈的文化程度低,年纪大,精力有限,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其监护人更加淡化了家庭教育,只管养不管教。孩子在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帮助。这对孩子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二)亲子之间缺乏有效和紧密的交流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孩子与父母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天各一方,他们之间根本无法进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只能靠间接的方式进行互动和维持亲子间的关系和感情。调查发现,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留守儿童与父母维持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还是电话联系,他们能够相互聚会见面的机会很少。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里来到城市或者父母回到家乡,实现了亲子间相聚的心愿,但是,这种团聚宝贵而短暂。机会很少,而且他们每次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十分有限。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父母身教与言教相矛盾

1.与学校联系少,家庭教育封闭

调查显示,学校与家长联系特别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沟通。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柜’,培养孩子属于学校应尽的责任。”“能否成才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由此,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

2.社会关注不够,支持资源缺乏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各地区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政府及社会对家庭教育关注的力度不够。目前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甚少,专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资源依然较为缺乏。目前,媒体中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节目还是比较少;出版行业关于此类的书籍也不多。

3.父母身教与言教脱节

家长的文化程度和道德水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另外,家长对于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对于子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乐观民主型的家庭易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对生活缺乏乐观、爱心的家庭则容易造成孩子的心里不健康以及对生活中困难的怯懦。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先进合理,但大多数背离实际教育行为。

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家长缺乏教育意识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农民工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

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

2.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农民工的自身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高,家庭教育就很容易搞好,否则,就非常的困难。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2]。正因为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教与动机存在教育偏差,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出现重身体轻心理、重学习轻劳动等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3.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采用以下几种不合理的方式:

(1)溺爱型。父母把子女当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纵容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对子女的一切都包办代替。

(2)专制型。父母的话就是命令,父母说的就是对的。对子女过分干涉,子女没有充足的个人空间,对子女指令性、命令行的话语过多,使子女无所适从。

(3)惩罚型。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打骂孩子,语言粗鲁,殊不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4)放任型。父母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子女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几方面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对家庭教育的制约

1.家庭物质匮乏

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一般没有稳定的工作,劳动报酬普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各省市调查显示,我省农民工年人均纯收入:7160.5元,过低的收入使得儿童的学习环境没有好的保障。

2.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在家学习的氛围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有些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差,而一些监护人像爷爷奶奶管不了孩子,使得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学习成绩的落后。

3.家庭文化气氛不浓

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没人监管孩子,不少村民经常聚集在家玩牌、打麻将、赌钱等,孩子经常跑去看,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许多研究表明,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特别吃力,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的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应将子女的健康和发展放在首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家长们应自觉的学习一些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闲暇时间多看书,给自己充电,甚至于孩子一起学习课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实际行动远远胜过口头说教,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为孩子做好模范和榜样。.父母多与子女交流,多与子女的老师联系

篇6: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徐古镇桃花小学

徐继平

从8月10日至8月17日,我参加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短短的7天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短期培训,感谢继续教育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之余,我自我反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对心理辅导含义的理解,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的选择和心理辅导方法的正确性、妥善性,课堂观察或是深入学生心里等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了吗?等等都是我没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篇7: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我能参加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举办的新进教师的培训非常荣幸,每一位老师的发言都让我感受很深!这次培训让我受益颇多,为我以后的教育之路指清了方向。这次的教师培训为期三天,分别从教师的个人素质、班级管理、教学的常规工作和江华县本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展开。其中郑爱春老师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策略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感同身受。

我是来自张家界的一名江华新进教师,虽然对江华这边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想每个地区的留守儿童这个整体有个性也会有共性。在大学期间我个人就对这一块很感兴趣,实习时候也是被这个问题困扰很久,这次听了郑爱春老师的讲话,让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也强化了我内心想要深究这个问题的想法。

郑爱春老师分别从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德育现状成因及对策和留守儿童的展望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郑老师的话让我引发我思考。其实在我自己的实习和工作中我也发现,现在社会中也出现了一种“半留守儿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因郑老师的讲话有感而发的。他们虽然与父母居住在一起,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主要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最早的,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就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代替的优势。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现在黄石完小工作后就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四年级的班主任我深深地疼惜我班上孩子,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也有个别是“半留守儿童”。它们相对与城市的孩子来说单纯很多,但他们有的过分胆小,有的总是形单影只,表现出拒绝、失落和孤独等行为问题让我很是担忧。就像郑老师提到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完美的家庭教育,幸福感极差。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和一生的命运。诺尔特曾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们就会学会谴责;如果生活在恐惧里,他们就会学会忧虑;如果生活在鼓励里,他们就会学会自信;如果生活在赞赏里,他们就会学会欣赏;如果活在诚实中,他们就会学会真诚。”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篇8: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小菲, 湖南省长沙县开慧中学留守儿童。七年级时, 通读班学习。原班主任老师介绍说, 小菲聪明乖巧, 成绩中上, 是一位上进的好学生。进入八年级, 她要求寄宿, 分到了我任班主任的寄宿班, 办理了一切入学手续, 住宿也安顿好了。可不到三天, 她就提出不想住校了, 理由是:吃不惯学校的伙食, 晚上睡不安稳。这可怎么办?我脑中迅速地搜寻着原因, 然后极力劝慰她, 要她适应集体生活。她似乎表现出安心住校的样子。可到了第二天, 她又重复原来的事情。不管我怎么劝, 即使是“恩威”并施, 她还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不住校。我只好让她找教导主任, 学校不同意。她又请来了爷爷奶奶, 我将劝说小菲的话对她爷爷奶奶重述了一遍, 且也让他们找学校领导, 一样的结果。“身在曹营心在汉”, 小菲变着花样要回家。三天两头, 不是说“患感冒要回家吃药”, 就是说“忘记了什么没带来”, 或是请家里人打电话说“有事要小菲回去”。如果她在校住一晚, 寝室里就不得安宁了。她闹寝室, 把寝室搞得乌烟瘴气。更有甚者, 她像调皮的男孩子一样, 把头伸出窗户和二楼的男生说话, 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休息。第二天, 顶着个熊猫眼上课, 课上也不安分, 不是和别人讲话打扰老师和同学, 就是传纸条, 写一些对老师不尊重的话。对于老师的提醒是左耳进右耳出,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诊断分析

小菲的在校表现, 充分表明了她存在孤僻心理, 其孤僻心理现象可归结为:心理叛逆;过分依恋家人;性格倔强, 易走极端。 我认为造成小菲孤僻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小菲, 家住湖南省汨罗市划力村长龙组, 父亲是残疾人, 家中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小菲很小时, 母亲就离家出走了, 一直是奶奶照顾她, 奶奶身体不好, 经常头痛。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残疾的父亲外出打工。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小菲是家人的掌上明珠, 也是全家人的唯一指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平时吃好穿暖身体健康最重要, 家庭教育自然缺失了。

2.青春期变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期, 随着生理的发育, 心理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 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年人来看待,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将部分注意力转向内心世界, 出现青春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出现孤独感, 寡言, 写日记, 给自己的抽屉上锁;渴望独立, 遇事自作主张, 喜欢争强好胜;喜欢争论, 甚至有时固执己见。 在情感活动方面, 对新鲜事物充满情趣, 对班级和集体活动具有责任感、义务感, 特别是对朋友极重感情。但是他们的情绪往往不稳定, 波动性很大。心理上常常出现矛盾, 既能对别人很有同情心, 主动帮助老弱或有残疾的同学, 又会讥笑欺侮弱小同学或身体不健全的人;虽然比较喜欢集体生活, 但有时也喜欢独自深思;感情容易冲动, 自我控制能力差, 女生之间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记恨记仇。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反感,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与家长或老师顶撞闹僵。

3.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 现代化信息交流的深入, 电视、网络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的刺激, 难免带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的精神污染, 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 一味模仿, 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三、矫正措施

对于小菲存在的孤僻心理, 我尝试了以下措施:

1.“冷”处理

由于小菲过分依恋家人, 以及有很强的叛逆性, 初次离家住校, 要求她在校迅速安心是很难的。稳定小菲安心住校心理, 一下子做到位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不激化她的情绪, 不让她走向极端, 我对她采取不“闻”不“问”、不温不火的“冷”处理办法, 她隔三差五请假回家, 只要请假条一递上来, 我就批准, 满足其心理。

2.旁敲侧击, 保其自尊心

在小菲的心里, 认为老师是不重视她了, 她自然心灰自卑, 常表现出违规行为。我每天观察着她的表现, 她违纪, 我不当场指出。上课时, 我再指出某一现象, 不点名, 但要求改正, 不得重犯, 保护其自尊心。数学课上她传字条, 被数学老师发现了, 告知了我。我在课堂上借题发挥, 说:某某同学不愿上我的课, 还直呼我的名字, 很好, 这说明了一件事:我的课上得不好, 不能吸引你, 这是对老师的鞭策与促进, 我要谢谢你。但, 你做法上有两点错误:一是我常教育你, 首先要尊重他人, 在字条上未能体现出来。大庭广众之下传阅, 岂不是在“诋毁”老师?二是你课堂上传字条, 违反了课堂纪律, 影响了老师同学们的正常教学。两者相比, “功”不抵过, 这是你该做的事情吗?我们个别同学是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

3.适时暗示和鼓励

我在说明“传字条事件”后, 学校很快就要举行校运动会了, 小菲是校田径队员, 班干部在填写参赛报名表时, 我见她很积极。课下, 她让同学转交给我一封信:

致老师的道歉信

尊敬的老师:

真的很对不起。您从开学以来, 就一直特别关心我, 我却上课和人传字条, 还直呼您的大名, 说不喜欢您的语文课, 我真的不该这样, 不尊重老师, 不懂得感恩, 一次又一次地让您失望, 或者现在您已经绝望了吧。其实, 我不喜欢语文课, 是因为我对很多地方不理解, 而且又不喜欢死记硬背, 才这样的。我还给本班抹了黑, 我保证明天的校运会, 我一定要为班上赢得几分, 作为补偿, 请您看了我明天的表现后, 希望能考虑一下是否可原谅我这个调皮的学生。老师, 真的对不起, 不该违反班规班纪。

学生:小菲

看了信, 见她信中用词虽然有点不委婉, 但见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犯下的错误, 知道了用行动来弥补过失, 我原谅她了, 且心底有点高兴。之后, 我没找她谈话, 但运动场上, 我用镜头拍下了她奋力跨栏的瞬间, 当第一个冲过终点时, 她朝我笑了, 我也笑了。“一个镜头”“一个微笑”是我对她的原谅, 是我对她的暗示和鼓励。

4.感恩教育

她是单亲孩子, 是湖南省长沙市城南路街道办事处关爱对象。在2009年12月“城乡手拉手, 友爱不孤独”活动中, 我让其积极参与。活动后, 我对班上参与“结对”活动的几名同学进行了鼓励, 并提出希望:现在, 你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校要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本领, 懂得感恩, 长大以后回报社会。期末考试就快到了, 希望你们考出好成绩, 用实际行动报答叔叔阿姨们。

5.期末评语激发

期末评语书上我是这样写的:“小菲, 你是一个聪明的女孩, 你现阶段第一要务就是读书。虽然家中有客观困难, 但那些不能成为自己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和累赘。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其实周围的人特别是你的家人都希望你有出息。你为何没看清呢?朝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这个方向努力吧!班主任。”

四、转化效果

新学期开始了, 小菲没提出不寄宿。3月2日, 捐资助学日, 小菲捐资10元。

4月初, 学校发起向西南旱灾区“捐献一瓶水, 奉献一份爱”捐献活动, 小菲捐献10元。

第一个月测试, 小菲各科只有数学没上优秀, 总成绩进步了许多。

期中测试, 小菲超越了班上15人。

对于小菲的变化, 我既有点惊讶又有点疑惑了。惊讶的是:小菲本学期完全变了个样;疑惑的是:她家情况并不好, 两次捐款, 她却都是班上捐得最多的;近两个月的学习进步这么快, 莫非发生了……

但看了小菲日前写的《我的变化》, 再结合本学期她的表现, 不难找到答案。两次捐款, 是她懂得感恩, 是爱心的真情体现;学习进步快, 是基于她的安心和努力。小菲作文 《我的变化》如下:

我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落落大方的现在的自己, 这期间必然会有许多改变, 而最难忘的是初中这一阶段的变化。

刚进初中, 正好是由童年过渡到少年的非常时期。当时心里开始变得叛逆, 但还未明显地显露出来, 只是在思想上有一些叛逆。可一进初二, 我变得十分不听话, 在家就守着一台电视机, 每天看到晚上十点多, 雷打不动, 更别说听家里人劝早点休息了。有时连书包都懒得打开, 作业要留到星期天回校赶写。家中人根本叫不动, 如果多唠叨两句, 我就像吃了火药似的, 脾气噌的一下就上来了, 整个一土匪样子。在校住宿也差不多, 三天两头地请假回去住, 好不容易在学校住一晚吧, 晚上还闹寝室, 连上课也不安分,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个学期下来, 几本书上没有一点笔记, 成绩落下了几十名。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女”。而我却依然我行我素, 没有丝毫改变。

直到上学期期末, 拿到通知书后, 我才真正受到了教育。上面班主任写道:“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你周围的人都希望你有出息。”是啊!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家中辛苦忙碌只为我一个人, 如果我这样颓废了, 我、我的家人今后该怎么办?

这时, 我醒悟了, 心中暗自下了决心, 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坏习惯, 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此后, 我每天都安安心心住在学校里, 有时候想家了, 就在日记本上倾诉。上课也不分心了, 认认真真听每一节课, 做好每一堂课的笔记。第一个月测试, 只有数学因为粗心没上优秀, 总成绩自我感觉进步了许多。有努力就有收获, 我终于安全度过了叛逆期。相信许多人也会因为我的改变而高兴吧!我不是初一的那个我了, 现在的我活泼、开朗, 业余时间喜欢看看书, 骑单车在小路上奔驰, 感受风姑娘的气息。或许我的从前就是一场噩梦吧!人醒了, 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我的变化, 源于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 我将终生铭记它, 并以此鞭策自己在人生路上奋力前行。

篇9: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摘要]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扰和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对学习压力的感受、健康适应水平有显著差别。不同的生活事件对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的影响不同,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49-03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大市,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该地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我们以当前在心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生活事件调研为切入口,对绥化地区绥棱、海伦等县的一些农村初中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从生活事件入手。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生活事件,也可称生活变化,主要是指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正常的生活变化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心理平衡;但生活变化过快、过大、过多、过于突然,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人们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程度,使个体在心理、行动上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就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伤害,进而发生疾病。

研究中我们主要通过“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调查对象进行测量。该量表是自评问卷,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由27项可以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学生在回答每个事件时,先确定该事件发生与否,若未发生过,仅在未发生栏内划“对”。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即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5)。

我们在研究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34份,其中留守儿童223份,非留守儿童21l份,男生214人,女生220人。学生平均年龄14.07+1.23岁。所有调查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遇的生活事件差异显著

1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扰和影响

从生活事件的差异检验结果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等项目上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进一步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被人误会或错怪”、“受人歧视冷遇”、“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当众丢面子”、“遭父母打骂”项目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留守儿童在“本人患急重病”、“被盗或丢失东西”、“受批评或处分”、“与人打架”项目上的得分也高于非留守儿童,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以上结果说明,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扰和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有关。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一些生活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态度,易产生紧张、消沉、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2不同的生活事件对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的影响不同

通过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性别差异比较我们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在遇到各种生活压力事件时,男生与女生的体验和感受大致相同,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进一步分析发现,二者虽没有显著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例如在测验总分上,在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的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社会期望有关。社会更加期望男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社会期望无形中形成了对男性的一种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更加在意得失与成败,对于生活压力事件的负面体验可能会更多一些。

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的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生和女生不同的人格特点有关。女生对事物更加敏感,对父母外出打工、亲子分离的体验更深刻一些。相当一部分女生会在父母外出时倍感失落,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更自卑,这种状态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对学习压力感受过重。

3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感到的学习压力与健康适应压力增大

在所调查的223名初中留守儿童中,年龄跨度为12岁~16岁。从年龄与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中我们看到,年龄与人际关系(r=0.142,p=0.034)、学习压力(r=0.154,p=0.021)、总分(r=0.146,p=0.029)有显著相关。说明随着年龄的变化,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总体情况上都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考察生活压力事件各个因子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学习压力方面,年龄主效应显著,F=7.284,P=0.040。在健康适应方面,年龄主效应显著,F=6.659,p=0.047,在其他因子上,年龄主效应不显著(P>0.05)。这说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对学习压力的感受、健康适应的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

进一步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加,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呈逐渐递加的趋势,学习压力以及健康适应因子的得分在12岁时得分相对较低,而在13岁之后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在其他因子方面,如受惩罚和丧失因子的得分也表现出在13岁之后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增加的趋势。而到了16岁的时候,除人际关系外的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出现了下降。

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呈逐渐递加的趋势,说明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对如何正确认知和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关系日益成为其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学习压力和受惩罚因子得分在13岁之后明显高于12岁的得分,这说明在他们刚上中学时,学习任务较轻、负担不重,还没有感受到升学的压力,而在此之后,随着升学任务和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加重,通过努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和避免受到责罚,成为影响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到了16岁的时候,除人际关系外的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出现了下降,反映在这个年龄,留守儿童受生活事件影响的程度有所减轻。这表明了由于个体的日渐成熟,心理的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更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生活事件。

三、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1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特殊关注

应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事件的发生,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开通亲子热线,督促学生与家长经常联系等。

2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除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性质、强度和频度)外,还受制干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

其一,应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事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事件。

其二,针对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首先,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加强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在人际交往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由于留守儿童处干亲子分离的状态,所以更需要得到有关方面的及时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以上各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受生活事件影响的情况看,13岁以后受影响的程度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在16岁之后有所下降,这一情况提醒教育者更应关注13岁~15岁年龄段留守儿童的教育。使他们正确看待升学、学业成绩与奖惩之间的关系,减轻和消除不良的应激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篇10: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篇11: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心得体会

临泾乡席沟圈明德小学

范忠荣

如今,正值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大浪潮,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个可喜的表现,但对于教育,却引人深思,那么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把打工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他们的子女由于无法就近上学,只好留在家里,教育子女的重担由谁来承担?这就出现了亟需全社会给予关爱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这些的教育管理者之一——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的。

首先,建立好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我班有留守儿童25名,为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情况,看管人的情况,并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性格习惯,建立好个人档案做到对每名留守学生“因人施教”。通过观察总结,我班留守学生性格有以下几种类型:沉默寡言型、过渡活泼型、无拘无束型。

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现象相当突出、严重所引起,常常“以我为中心”,爱排异同学,针对这类学生,我常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对于无拘无束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想干啥就干啥,针对这类学生,我“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 2 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次,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诉说的同时,并且,我还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我班的六名留守儿童与其他幼儿相处融洽,学习、生活能力、性格发展等方面都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园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副主任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结,使他们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信的方式,让所 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我班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可以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篇12: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10月12日

主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1.主持人发言:

针对留守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沟通教育的淡化。

留守儿童与同学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独住有碍沟通。留守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举措: 应将沟通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应给留守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沟通平台。2.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

3.活动内容及方式:模拟第一次见面现场,用自我介绍及了解对方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4.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与别人交往时,有人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自我封闭的问题。有人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自

我封闭起来;有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社会功利的问题。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控制,使沟通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猜疑嫉妒的问题。进入校园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总结: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留守学生不爱交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留守儿童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

记录

2011年秋、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 月 日

主题:关爱留守儿童 守护蔚蓝天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我见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主持人发言

父母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但是部分

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动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再加上父母关爱的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情感缺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出现。关爱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迫在眉睫。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注和疏导。

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心理上会形成被抛弃的感觉,进而遇到一些小挫折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老师和社会要多给予关注,让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二、培养留守儿童合作交流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形成结对互帮,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带他们参加志愿服务中,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必要的心理疏导课程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和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心理健康疏导。招聘心理讲座志愿者,定期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邳州共青团开展的倾听日就是要通过留守儿童的心声,服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广泛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他们法制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强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留守学生的照顾和心理疏导工作,“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做得还有很多,希望全社会联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守护一片蔚蓝天空。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学生(父母都长期在外)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小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针对留守学生的。那么学校如何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学生家长的心中,做到学生进步成长呢?

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式(1+1=2“爱”)。

学校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

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创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请监护人到校听讲座、看光盘,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穿、吃、住、行样样想到,处处问到。除了在学杂费、生活费方面进行减免,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利用“国庆”“元旦”的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能力,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

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针对这,学校聘请有资格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耐心细致地接受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做好他们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培养他们自省能力。

四、亲情结对,送温暖活动。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和留守儿童亲情结对,为“留守儿童”的献爱心活动,为贫困儿童、残疾儿童、买上新书包、新衣服,学习用具等。让孩子们同一片蓝天享有同样的快乐。从各个方面帮助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充满家庭温暖,处处是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从内心激起他们感恩、回报之情,因此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

五、开展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采取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利用班会课,周一学生训话会,广播站、板报、安全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防雷击、禁止打架斗殴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每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律师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律能力,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舒适。

六、协同社会力量,形成监护教育网

我校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同村委会、街道委员会、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共同开展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组织

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调查考察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步走上自律自强的道路。

七、给父母写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

逢元旦、春节等节日,学校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亲情。

八、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兴趣小组。

开展“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成立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小组。每周三开展活动,并进行汇报表演,受到家长、社会、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领悟到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激发生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得以培养,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上一篇:描写温馨的家小学作文下一篇:上古密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