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以园林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探讨了基于“KAQP”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构建原则,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和人格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构建了临沂大学园林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园林专业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园林专业区域经济论文 篇1:

新形势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 要】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未来发展需求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构建,探索符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未来发展和社会要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与未来发展需求

风景园林专业的社会就业方向与需求,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房地产行业为核心的就业模式转向城市软环境建设为主打,伴随“一带一路”倡议、中西部发展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政策的实施,使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项领域拓展,由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更加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合现代化环境建设需要,具有良好风景园林专业素养、专业基本能力及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先导,以建筑学、环境设计、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具备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1. 课程设置内容的丰富性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培养方案的构成上,注重课程设置内容的丰富性。课程类别包括实施多元化培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中融合扎实艺术基础类和技术基础类的学科基础课程,深化风景园林理论类、资源类、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针对风景园林工程类的专业方向课程,同时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丰富课程体系。

2. 人才培养环节的系统性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内分工细化,围绕现代城市、社会发展对风景园林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日益增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训練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举,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计划依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将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方向模块课、扩知课),其他选修课(人文素质课),专业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

3. 实践环节的针对性

对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将理论教学带入社会实践,建立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综合专业技能的强化与提升,创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设置,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各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学科特点与学校办学优势

1. 突出应用型本科工科背景特色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新型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制为四年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全国招生,立足于辽宁,面向全国各线城市基础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学科群优势,努力探索与培养具有坚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现有建筑学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与支撑条件,体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专业特色。

2.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探索与思考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根据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方向大致分为:艺术类招生为背景的四年制文学学士、理工科招生为背景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为核心以及园林工程与植物技术的四年或五年制工学学士。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集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立足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岗位需求的同时,结合我校办学实力、生源质量和地区教学、就业资源环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四大模块:学科基础模块(艺术基础类和技术基础类)、专业基础模块(风景园林理论类、资源类、设计类)、专业方向模块(风景园林工程类),专业选修模块。

主要(核心)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设计原理;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一)(二);风景园林设计(一)(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一)(二)。

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基础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初级阶段、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提高阶段、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综合阶段。三个大类:专业集中实践、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实践、专业选修课程设计实践。对应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风景园林专业基础和设计基础能力、掌握和培养学生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式、训练和扎实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如图1,P116)。

四、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 综合设计表达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实际上,设计本身即是创新。学生对于设计思路、观点、理念的表达能力包含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设计评价与决策能力等,能够清晰地独立地设计是体现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石。这要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扎实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方法的基本功训练,事实上,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教师需要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内容中去,在教学设计环节实现创新实际上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攻克的课题。

2. 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深入互动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符合教育规律及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注重将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四大模块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四个阶段、三个大类的涵盖面广,着力于拓展学生创新视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理论性教学环节的始终。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以职业需求反哺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检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3. 课程训练内容设置与社会就业适应能力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的人才类型,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类型,其具体内涵应该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扩充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近年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传统的就业岗位数量呈下滑趋势,风景园林专业即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所涵盖的相对应的新兴行业或自主创业对于具有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背景的学生需求日益增多,如花艺师、婚庆行业布景设计师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就是使学生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使之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对就业岗位的灵活变通,要求在专业课程训练的内容设置上以一线生产实际需求为能力培养的导向,扎实基础知识,强化实践创新专业技能,以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风景园林专业不断发展,除了完善专业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强化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传统因素,诸如“互联网+”、新科技渗透等新时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教学改革的内涵延伸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屬于新办专业,随着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应逐步探究和补充完善适合本校、服务周边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1-5.

[2] 余红兵,文彤,黄琛.湖南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福建建筑,2015,(9):118-120.

[3] 林广思,朱红.法国风景园林高等教育院校设置[J].中国园林,2013,(6):30-34.

(编辑:王春兰)

作者:栾兰

园林专业区域经济论文 篇2:

基于“KAQP”理念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 本文以园林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探讨了基于“KAQP”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构建原则,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和人格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构建了临沂大学园林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园林专业 课程体系 KAQP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园林在城市环境营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为园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义不容辞。临沂大学自2003年开设园林专业以来,为区域园林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园林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面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更应立足实际,把握机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才是专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1 “KAQP”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1 “KAQP”教育理念

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各高校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了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探寻本科教育改革之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相继提出高等教育“KAQ”和“KAP”人才培养模式,前者是指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进培养的模式,取其英文字母首字母组合,简称“KAQ”人才培养模式,后者则是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KAP”模式。[1]之后有学者认为无论“KAQ”还是“KAP”,在其构成要素上,本质相同,进而将两者结合,提出更加全面的“KAQP”人才培养模式,即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KAQP”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临沂大学在其战略规划中,认为人才是最大的产品,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下,园林专业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同行院校专业建设及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院校实际,借鉴“KAQP”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农学学科背景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的应用特色,确立了培养基础知识宽厚、能力全面、综合素质高与人格健全四者统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

另一方面,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角度来看,临沂大学园林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植物繁育以及栽培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从事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和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管理等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园林专业的核心知识是植物的园林学特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相关专业及知识包含生物學、生态学、建筑学、文学、艺术学、美学等,从而决定了作为园林教育基础的本科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将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组成的跨学科领域多元发展。[1]

因此,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将面临如下3方面的问题:(1)能否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及人格全面发展的需求?(2)能否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和园林学科发展的需求?(3)能否满足园林毕业生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

2 “KAQP”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 同步原则

所谓同步,是指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同步、与学校教育改革同步、与学科发展同步以及与行业需求同步。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在时序、层次与内容上需与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同步;另外,园林学科正在向职业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那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充分结合这一趋势,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设立既有相对统一的基础目标,又能与职业化结合的相对灵活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从当前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就业和考研继续深造。后者主要是因为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日益提高,各大院校研究生扩招计划名额增多,园林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来看,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多数是相关园林公司、房地产企业、设计公司、设计院等,这些单位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基本不会花过多的费用对新入职的学生进行培训,这对学校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职业化的要求。

2.2 强化特色的原则

园林是农学下的二级学科之一,与工科的风景园林、建筑均不同,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而对工程学、建筑学研究涉猎较少,因此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区别于相关专业或相近的学科而突出自己的特色。

3 “KAQP”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校育人总体要求,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的四者统一的"KAQP"培养模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中,构建起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和人格为目标的“KAQP“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共157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共47学分,其中通识必修37学分,通识选修10学分)、专业教育(共86学分,含学科基础课程23.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33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和集中实践(24学分)三大模块 。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其中实践课程总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学分和课程实验实践学分)占专业总学分比例38.85%。

每个模块中各项课程均包含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的培养,但培养侧重点不同,其中知识系列课程集中体现在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上、能力系列课程集中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和实践课程上,素质—人格系列课程则集中体现在专业选修和通识选修课上。

3.1 知识系列课程

知识系列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园林专业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有用、有效的知识,这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和生长性特点,[2]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两种类型。基础知识包括英语、政治、计算机等本科阶段应掌握的必备知识。专业知识根据临沂大学园林专业学科体系,由生态、美学和人文四大类专业知识组成。生态类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课程,人文类则开设有中外园林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园林文学等课程;美学类课程则主要开设园林美学、中外园林艺术赏析等课程。

3.2 能力系列课程

能力培养是园林专业教育的重点,对于面向社会需求的各类园林实践项目,园林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方案设计、图纸表达,工程实施与管理、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自主学习并不断提升的能力。根据对园林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职定位和需求,园林从植物繁育及栽培养护、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三个层面形成具体分为认知类、实践操作类、设计表达类、综合类等 4个类别的能力系列课程模块。其中认知类课程主要有园林史、园林文学、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树木学、植物学、园林花卉学等课程;设计表达类则主要包括园林美术、园林制图、构成基础等课程;综合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等课程。实践操作类课程体现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实践环节。

3.3 素质-人格系列课程

园林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世界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多元的学科视角;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根据以上素质要求,专业将素质-人格类课程细分为道德类、心身类、文化类、职业类3类,其中文化类课程与知识结构中的部分基础课程叠合,职业类部分与能力结构中的专业实习、实践类课程叠合,体现了 KAQP 的统一。

4 结语

園林是一门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极强的学科,[3]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才能应对行业日益发展和变化的需求,而如此广博的知识背景,对于在校的教育和培养而言,决非易事,因此,园林专业的教学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应该是灌输与之相应庞杂的知识内容,而是为学生构架一个其所需的专业知识体系,让其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中为未来培养正确的选择观念和就业能力作准备。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临沂大学“六个一”教改工程项目《基于“KAQP”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瑞冬.论基于KAQP人才培养模式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专业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园林,2009(11):55-58.

[2] 吴静子.国内外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7:58.

[3] 罗涛,刘相菊,杨帆等.“合格+”卓越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09):185-192.

作者:雷琼 李辉

园林专业区域经济论文 篇3:

基于“双高”背景下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群的构建

[摘           要]  探讨“双高”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群构建的要点、意义及其构建路径,以期探究适应高职园林专业群建设的课程模式,以此促进高职园林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水平专业。

[关    键   词]  “双高”;园林植物类;课程群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2019年4月,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意见》颁布实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区域产业,依据区域产业特点,打造区域产业下的优势专业群,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专业群和课程群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科建设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地区优势。[1]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下,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双高”视域下,基于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群构建,构建目标是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群建设相一致,以“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期探究“双高”背景下课程群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园林植物类课程群构建的要点

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构建有利于整合、优化及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规划、决策能力有极大的提升。

(一)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构建要突出專业特色

园林专业的特色是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既重视实践,又不轻视理论,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构建必须体现本校特色课程体系,进行模块整合,建立课程的内在联系,要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同时要突出较强的专业实践性。

(二)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构建要体现集群效应

本课程群采用四四三组合式,即“四骨干、四主干、三选修”的课程框架,以园林树木与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苗圃、植物造景为专业骨干课程形成主体框架,整合与园林植物相关的植物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基础主干课程,重组草坪建植与养护、插花盆景和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修课程组成课程框架构件。每门课程既有独特性又有专业联系性。依据“模块整合、分层设置”的构想,围绕园林植物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和园林植物生长规律这两条主线,以培养学生“一个意识、三种能力”,即生态意识、植物识别能力、植物管护能力和植物造景能力为目标,进行横向组合;通过案例、专题等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分阶段的纵向对接,采用整体逐层递进的形式,全方位体现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集群效应。

(三)园林植物类课程群构建要融合信息技术

课程群的构建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重构,也体现在教学技术的重构,以构建课程群为契机,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与课程群构建的完美结合。学校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群的建设。

二、园林植物类课程群构建的意义

园林专业课程主要有四大模块,即植物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工程模块和建筑模块。农业类园林专业优势模块是植物模块和工程模块,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构建进一步强化优势,促进软件应用模块和建筑模块的发展。同时,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科门类多、知识结构杂乱、系统性不强,许多内容在各学科中重复出现,因此,重组、优化和提升教学资源迫在眉睫。园林植物类课程群在园林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园林植物类课程在产教融合和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双高”背景下,为打造园林类专业群创造条件。

三、园林植物类课程群构建的路径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懂设计、会工程、精植物培育与养护”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对应的岗位是园林苗木生产、绿化工程养护和施工等岗位,以其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对课程群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兼顾园林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整合各课程之间重复性知识,重组实践教学平台,加速科研新成果、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例如草坪建植养护与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相整合;反季节大树移栽与植物生理蒸腾作用实践教学任务相融合;园林植物土水肥管理与古树名树保护、复壮实践操作相结合;园林植物修剪与植物造景相统一等,形成园林植物类课程群与“造景设计”衔接,实现园林植物类课程群的体系化安排与设计类课程的无缝对接。此外,将企业育苗、绿化及施工等工程项目设为教学内容,依据行业发展开发微小型教材,实现课堂项目教学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骨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高水平实用技能型教师团队

围绕《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培、聘、赛”等几方面入手,建设由学校专家和龙头企业骨干专家共同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1.创建教学创新团队,加强分工协作,促进模块化教学

“双高”背景下,要培育高素质、高创新型的技术人才,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2]择优选拔一批具备深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的中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创新团队。

2.强化“双师”能力

经过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新形势下,打造高水平专业、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还需要继续强化教师的“双师”能力,根据教师的个性发展制订个性化的培训,不定期送入园林企业进行锻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高度挂钩,在科技创新方面,专业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将科研、教学、企业发展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3.聘请行业能手充实“双师”队伍

聘请园林植物生产、栽培养护、绿化施工等方面的行业能手,设立“企业导师”岗位,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

4.以赛代训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比赛,如园林植物修剪、养护、艺术插花等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及各类学术活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通过名师引领、专业教师领衔、学生参与、创新团队研发等,建设精品课堂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精品实践微课堂、翻转课堂、编写参与企业园林项目运作与管理案例、教学课件、教学电子教案、导学案、相关章节试题库、综合试题库等,开发符合园林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活页校本教材,形成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库。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根據学院教学资源,整合实训室,重组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三大平台”,即产教一体化实训平台、多功能实践平台和“互联网+”学生创业创新平台。

1.与园林企业联合创建产教一体化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课程群体系构建的核心。园林专业特性和职业教育目的决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依靠其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3],与企业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既能拓展教学资源又能保障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丰富教学内涵。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性强,有利于园林专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创新创业型园林人才,加强院校与企业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教深度融合。

2.整合校内绿化区域、实训室和温室,建立多功能实践平台

以校园为载体,建立全景式校内园林植物养护实践基地,采用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体验园林养护管理的工作,如成立植物修剪兴趣小组,参与校园花草树木的移植和修剪;植物养护小组参与植物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这样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成就学生的创业梦想,搭建“互联网+”学生创业创新平台

由学生自主运营和管理,开展花卉销售、承接小型游园建设和居民小区园林植物栽培养护项目等任务,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环境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采用OBE教学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美国学者Spady提出,核心思想是强调教学实施的目标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而是通过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带走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群将OBE教学理念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使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成果恰好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高度对接。同时,采取目前比较热门的“案例式”“翻转课堂”“微课”“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思结合,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意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六)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现代职业体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体系。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师、学生、导师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定、学生互评、自评、导师参评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考核结果比较公平、公正。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必须以园林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依据,以技能培养为中心,进行制订。实践技能考核内容以园林植物生产、栽培、养护、修剪、绿地施工模块制订考核项目,如播种苗质量考核、扦插苗繁殖技术及其成活率、嫁接技能与成活率考核、园林绿化施工放样、起苗包扎技术、大树移栽技术与其成活率、植物造型修剪等。对专业领域的特长生则采用个性化的考核方式,如在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竞赛或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将摒弃各种考核形式直接通过。

四、结语

针对目前园林专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现状和“双高”背景下专业群的发展思路,对高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群构建进行探究。通过本课程群构建,将整合、优化、提升课程群内课程授课内容和方法,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三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群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团队建设,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使其真正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伟宁,温立国.高等学校专业群和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

[2]丁越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

[3]潘海生,宋亚峰,王世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框架与困境消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9-70.

编辑 王海文

作者:卢秀霞

上一篇:区域经济文化创意论文下一篇:我国优化高校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