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总结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对策研究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进程我国融资租赁业起步于1981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论文 篇1:

论船舶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

摘 要:税收政策对船舶融资租赁中有重要影响,可以决定一国或地区航运金融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先行制定了各具优势的船舶融资租赁税收政策,我国在税收制度改革、成立自贸区的背景下也针对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进行了优化和制度创新,促进了国内船舶融资租赁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优化船舶融资租赁业政策环境,促进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

关键词:船舶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国际经验;国内发展

一、船舶融资租赁的现状以及与税收关系

(一)船舶融资租赁的现状与表现

我国已成为造船大国,手持订单量居世界第一,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的转移给我国航运业和船舶金融业提供了机遇。现代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大型船舶的造价日趋昂贵,航运公司非常依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船舶融资租赁为船东融资提供了支持。船舶融资租赁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效果,金融与产业资本有效结合的方式,融合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在我国现阶段船舶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在融资总量的占比已经仅次于银行信贷。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船舶融资租赁的尝试,2002年上海金海岸股份公司与长江水运签署了总价达1亿多元人民币、标的物为20条船舶的融资租赁合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船舶业发展,船舶融资租赁市场在欧洲陷入低谷,亚洲市场却得以发展,据统计,中国资本约占国际船舶融资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船舶融资租赁表现为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从船厂购买船舶,出租人通常是银行或者融资租赁机构,租约采用光租的形式,租期一般比较长,承租人对船舶享有完全的控制,但船舶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出租人可以享有的税收优惠会通过租金的减免转由承租人享受。租赁期满后,双方在融资租赁合同中约定将船舶所有权转移给船东或第三方。

(二)船舶融资租赁业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国家主权的经济方面,国际间的贸易、投融资引起国与国之间在税收政策上的联系与竞争,政府的征税,间接却非常有效地影响着贸易和竞争。税收既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方式,又是调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政策最受欢迎的机制之一。船舶融资租赁业与一国的税收政策有密切关系,船舶融资租赁业对税收的反应敏感,一个国家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初期,完善、优惠的税收政策会吸引资本聚集,使船舶融资租赁行业快速发展。税收政策的合理与否决定了船舶融资租赁是否能在一国落地生根。

船舶融资租赁的关系中,出租人、承租人、船厂所要面对不同的国家的税收政策,包括银行、担保人、保险公司在内的船舶融资租赁当事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都应考虑税收政策的制约或是激励因素。船舶工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船舶融资租赁。

二、世界主要国家关于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船舶租赁发展的基础,对船舶租赁行业产生直接的成本影响和间接的环境影响,税收政策简单或复杂、优惠或不优惠、灵活或不灵活等都对航运企业的成本或费用产生影响。经验表明,船舶融资租赁是否繁荣与税收政策正相关,英国最先发展船舶融资租赁,新加坡、美国、韩国和德国为了发展航运金融都由政府主导制定了各有特征的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优惠政策。本文将从税制前提、目标、优惠水平、产业带动效应、灵活性、相关产业、税收种类、综合环境配套等八个方面加以列举,见表1。

三、我国对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沿革与创新

自2006年起英国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出现萎缩,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直接导致了德国KG基金投资的租赁公司大批破产,新加坡整体业绩下滑,韩国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除船舶融资租赁。我国的船舶融资租赁依托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而渐渐扩大市场渗透率,尤其依托新近自贸区的政策安排逐渐填补了其他国家船舶融资的空白。

(一)我国的船舶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优惠的税收政策是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我国这样的新兴船舶融资租赁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船舶融资租赁行为的税收政策结构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类型的税。

1.在流转税方面,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归属于金融业的融资租赁征收营业税,①要求出租人具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具备相关资质。税基为出租方所获得的全部价款与价外费用(含残值)扣除出租方所负担租赁物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以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将有形动产租赁业务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②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经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这样的税收政策对接下一环节抵扣,实施即征即退政策后,作为出租人的融资租赁公司的税负也有所减轻。

2.在所得税方面,融资租赁的各方还应缴纳企业所得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外商以特殊待遇,对中国企业则相对征收较高的所得税,使中国企业经营成本较高,难以与外商竞争。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内资与外资差别待遇,提高了中资船舶融资租赁公司、船运公司的竞争力。对于船舶折旧,我国船舶折旧年限一般为十年到十八年,一般采用直线折旧法。自2014年,为了刺激投资,鼓励企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对船舶采用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是缩短年限法或是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最低折旧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剩余年限的60%。加速折旧法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快折旧速度具有减少应纳税额的作用,是一种税收优惠措施,企业通过推迟缴税能盘活资金。

3.其他税项方面,包括了印花税、关税等税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融资租赁合同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对船舶融资租赁按照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统一按照其所载明的租金总额依照“借款合同”税目,按万分之零点五的税率计税贴花。涉及跨境船舶融资租赁的,以船舶的租金为完税价格征收进口关税。未在我国设立营业机构的外国企业还需要就来源于我国的股息、租金、利息等收入征收20%的预提所得税。

(二)对船舶融资租赁的特定税收优惠政策

1.方便旗船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船舶悬挂某一国家的国旗即具有该国国籍,这個国家即该船的船旗国。悬挂一国国旗是船舶在公海上航行的前提,也是在领海和内河自由航行,享受一国国内航运政策优惠措施的条件。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船舶登记制度对船舶和本国之间的联系要求很宽松,提出申请支付注册费就予以登记并取得该国国籍并悬挂该国国旗,如此取得的国旗通常称为“方便旗”,具有税收优惠、对船东无国籍限制、无航行限制、法律简单宽松等特点。面对船籍外移问题,我国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已经移籍到海外的中国船舶在中国登记,见表2。

在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减免方面,其他船籍港也依托所在的自贸区或保税区出台优惠政策,例如珠海的横琴新区与深圳的前海湾保税区,出台了《横琴新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试行办法》、《关于推进前海湾保税港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意见》,允许船舶融资的出租人从境外购入的船舶实行保税监管,按照租赁方式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或在租赁期限届满前一次性缴纳全额税款。

2.出口退税与免征营业税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走出了一条由试点到全国,由局部到整体的特色路径。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也不例外,在设立天津自贸区以前,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作为我国融资租赁的先行试点,探索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对报税内经批准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及项目子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将船舶出租于境外企业,期限大于5年的,并向天津海关报关出口的船舶,享受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该政策于2014年10月1日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试点的通知》推广到了全国。③此外,上海为了实现建设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对于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纳税人从事海上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但该政策还没有推广到其他地区。

3.税收的返补政策

税收的返补政策主要体现在地方层面,各地为了吸引船舶融资租赁业的投资出台了不同的返还、奖励、补贴政策以及财政补贴和奖励。本文仅讨论税收相关的返补政策。

天津制定了“两免三减半”的税收政策,对新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自开业年度起,前两年按其缴纳营业税的100%标准给予补助,后三年按其缴纳营业税的50%予以补助;自获利年度起,前两年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100%给予补助,后三年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50%给予补助。另外对于船舶融资租赁企业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其缴纳契税的100%标准给予补助,并在三年内按其缴纳房产税的100%给予补助。

厦门市海沧保税港区也制定了针对船舶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对在海沧保税港区注册、并在海沧缴纳税收的融资租赁企业,按企业年度税收区级留成部分给予五年奖励,其中前两年给予80%的奖励,后三年给予50%的奖励。

4.人才吸引

船舶融资租赁发展的配套环境中人才要素至关重要,各自贸区对于船舶融资租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如根据《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对融资租赁企业从外省市引进且连续聘任两年以上的公司副职级以上高级管理人员,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区分行为是否发生在辖区内,分年限,按比例根据上述人员缴纳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奖励。

四、余论

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投资于消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船舶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服务业贴合产业升级,构建打造国际新航运中心的目标。税收方面的优惠被认为是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已经根据自身航运金融的定位形成了各具优势的税收环境,制定了普遍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趋势给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国际船舶融资租赁的成熟经验,继续加大税制的改革,增加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促进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同时与已相对发达的船舶融资租赁市场相关产业的互补,注重产品营销和融资租赁一体化发展,借助“方便旗”特案免税政策发展跨境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优化船舶融资租赁业政策环境,制定旨在扶持船舶融资租赁业的外汇制度、营造健全公正的法治环境,细化公共服务政策。

[ 注 释 ]

①《营业税税目注释》中的“融资租赁”,是指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商务部监管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不包括无经营资质的融资租赁公司.无经营资质的融资租赁公司按照服务业以租金全额征收营业税.

②有形动产租赁分为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和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是指具有融资性质和所有权转移特点的有形动产租赁业务活动,即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所要求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条件购入有形动产出租给承租人,在合同期内出租人拥有设备的所有权,而承租人只拥有使用权.合同期满租金付清后,承租人有权按照残值购入有形动产,以拥有其所有权.不论出租人最终是否将有形动产残值销售给承租人,都属于融资租赁.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是指在约定时间内将物品、设备等有形动产转让他人使用且租赁物所有权不变更的业务活动,包括远洋运输的光租业务、航空运输的干租业务,但不包括远洋运输的程租、期租业务(归属于水路运输服务),以及航空运输的湿租业务(归属于航空运输服务).

③增值税应退税额=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注明的完税价格×融资租赁货物适用的增值税退税率;消费税应退税额=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上或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消费税税额.

[ 参 考 文 献 ]

[1]史燕平.融资租赁的原理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新松.营改增"后无形动产融资租赁税收政策探析[J].税收实务,2012(3):56-70.

[3]赵爽.第二船籍登记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之启示[J].中国海事,2016(11):33.

[4]苏迪尔·阿曼波.国际租赁完全指南[M].李命志,张雪松,石宝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严卫中,唐枫,张华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0(10):92-94.

作者:张泽

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论文 篇2: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困境分析及路径探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总结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对策研究

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进程

我国融资租赁业起步于1981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初创阶段(1981—1983):以1981年中国东方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这一时期融资租赁公司业务范围单一、业务量小,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6):以1988年为分割点,划分为良性发展和盲目发展两个时期。良性发展时期主要业务由政府负责决策和担保,未发生不良债权记录。1988年国家开始加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明确了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体制转化带来了融资租赁业的盲目发展,新公司不断成立,业务量不断扩大,但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职能监管措施和税收政策等外部环境建设缓慢,很多租赁公司出现了欠租现象。这一阶段我国融资租赁业整体上呈快速发展态势,但已暴露出较多问题。

三是法制建设阶段(1997—2001):欠租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业内公司对融资租赁业务的怀疑,为促进行业发展,政府在这一阶段加大了法制建设的力度,分别出台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合同法》和《外资租赁公司审核批准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法规,完善了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是恢复活力阶段(2002—至今)。随着外部环境的健全和完善,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从2002年开始正逐步走向规范、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税收政策不利于融资租赁业发展

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融资租赁业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

1.融资租赁业没有享受到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融资租赁业发达国家均在一定时期采取投资抵免政策来刺激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我国虽然在1999年颁布了《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管理办法》,却没有将租赁公司纳入投资抵免企业范围中,制约了融资租赁业发展。

2.缺乏灵活的设备折旧政策。加速折旧是国外发达国家支持租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起到延迟纳税的作用,并可将延迟纳税的部分资金用于再投资,创造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新的税收。但我国税务部门对此尚未完全认同,目前适用的政策仍为199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规定我国国有和集体企业技术改造租赁国产设备折旧年限可按法定折旧年限与租期孰短来确定,但是最短不得少于3年,民营中小企业则不适用。这致使承租人无法享受加速折旧带来的税收优惠好处,不利于融资租赁业的业务开展。

3.流转税税收政策不统一。在我国,不同的租赁公司开展的租赁业务承担的税负和税种是不同的。经营租赁只征收营业税,而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有所不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批准的融资租赁公司征收有减除项的营业税,属于介于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之间的一种增值税方式—收入型增值税。而对于物权发生转移的融资租赁公司(未经批准)则征收增值税,不同性质企业适用不同的流转税也给融资租赁业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很多潜在的问题。2009年1月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于增值税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在票据合规的情况下,企业可抵扣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而经过银监会和商务部批准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与直接购买相比,多了设备购置资金17%的成本,削弱了融资租赁企业的竞争力。

4.呆坏账准备金制度不健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融资租赁的资产为风险资产,应对租赁资产建立呆坏账准备。国内首家启航的民航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因为内部原因停航了客运业务,东星航空公司因为资不抵债而破产,对于奥凯航空和东星航空的飞机出租人来说,承租企业停产、破产就会形成呆账、坏账,即使承租方已破产,出租人仍需按“权责发生制”交税,健全呆坏账准备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二)融资租赁业的监管体系较为混乱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主要有三类公司:一是由中国银监会批准并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二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并监管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三是其他部门审批管理,但从事融资租赁的公司。多头管理易造成融资租赁企业各自为政、自由发展的局面,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经银监会批准的融资租赁公司适用2007年出台《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商务部批准的公司则适用《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和《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两者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和监管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三)融资租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

按照公司性质划分,我国融资租赁业主要有两种融资模式:一是经商务部批准的内资试点与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资本金、国外股东投资和境内外的银行的贷款。二是由银监会管辖的具有“金融租赁”牌照的融资租赁公司,理论上可以依据2007年出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中对于业务范围的相关规定,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应收租赁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和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但由于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暂时无法有效的通过商业银行转让应收租赁款、金融机构借款和同业拆借等方式获得资金,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方式更是困难重重,难以实现,导致融资租赁企业只能依靠资本金和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成本较高。因此无法有效落实资金来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试点,率先开展税收政策创新

为融资租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税收环境关键在于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在政策创新方面倾向于采用以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取得成效后,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和深圳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恰恰具有以上的特点。因此建议选择天津滨海新区、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等以金融为重点改革任务的区域作为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改革的试点。

(二)逐步统一对融资租赁业的管理,建立全国性行业协会

为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应建立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三层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时机,由银监会逐步统一对融资租赁业的管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租赁实质上是一种以融物为表象的融资行为,属于金融活动。二是进入银监会的监管体系,将被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与金融机构开展借款、同业拆借和向商业银行转让应收租赁款等业务,在融资租赁市场成熟时,还可通过向公众发行金融债券获得资金,扩大融资渠道。

同时,应尽快建立全国性融资租赁行业协会来承接银监会原有的部分职能,以对全国租赁业进行自律管理,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加强风险防范,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中介作用。几年前,由12家金融租赁公司发起成立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金融租赁协会平台,为未来建立全国性融资租赁行业协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地方政府引导为主,多渠道扩大融资租赁业的资金来源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以奖励或税收返回等形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二是在地方政府可控范围内,对于基础设施、土地开发等项目,优先考虑区域融资租赁企业进入。三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为区域内银租合作、保租合作搭建平台,加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租赁公司支持,引入保险资金和长期的银行借款,同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步实现租赁企业与金融市场的连接。(责任编辑秦亚丽)

作者:蒋宁张永 王利 尚小昆

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论文 篇3:

关于融资租赁行业竞争瓶颈的探讨

[摘 要] 无论在营业税时代还是增值税时代,融资租赁业均根据不同的经营主体确定了差别税收政策。笔者通过对融资租赁的发展环境与业务性质的探讨,发现融资租赁税收歧视的真正原因是计划经济下严格的市场监管以及对融资租赁业务性质的认识不足,而这两个原因并不能构成如今形成差别税收政策的合理根据。笔者以为,融资租赁市场的改革,需要放宽对融资租赁业务参与主体的限制,而改革的切入点就是实现统一的税收政策,以保证融资租赁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 税收歧视;计划经济;市场准入;金融业务;公平

[基金项目] 2013年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20131212)。

一、融资租赁税收歧视相关政策证据

(一)营业税时代的税收政策

“营改增”之前,流转税是融资租赁的主体税种。国税函[2000]514号文是营业税时代最具代表性、也是相对成熟的融资租赁行业税收政策,笔者主要通过对该文的解读来寻找营业税时代的税收歧视证据。

国税函[2000]514号文按照是否取得资质及是否全额偿付区分融资租赁和租赁。对有资质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无论是否全额偿付都按金融保险业差额计税。其他单位经营融资租赁业务,按照货物所有权是否转让区分税种:货物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的征收增值税;未转让给承租方的,征收营业税。经批准与未经批准经营融资租赁的单位之间,存在着税种、税目以及计税依据的差别。对于没有资质的融资租赁企业按照全额征税营业税是流转税中的重复征税,加大了没有资质的融资租赁企业的负担,增加了未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单位的经营成本,不利于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二)增值税时代的税收政策

“营改增”之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财税[2011]111号文标志着上海地区融资租赁增值税扩围的开始,为了更好地支持融资租赁行业的税制改革,该文的附件3规定了营改增的过渡政策,即“对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另外,在去年年底颁布的财税[2013]106号文对销售额进行了明确,其中规定采用余额为销售额的主体为“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或者商务部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财税[2011]111号文否定了“其他单位”从事融资租赁,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中享受优惠政策的可能性,而财税[2013]106号文否定了未经审批从事融资租赁售后回租服务以余额计算销售额的可能性。可以说,“营改增”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融资租赁业公平竞争的瓶颈,反而使其愈演愈烈。

二、融资租赁税收歧视的原因探析

(一)计划经济下的严格市场准入监管

税收政策的制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来看,融资租赁产生的时代,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融资租赁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融资租赁出租人类型的计划性。出租人的性质、特点,结合我国的计划经济,决定了金融机构类出租人成为我国融资租赁业出租人的主体组成部分。由于出租人需要根据承租人要求从供货人处购买租赁物,这就要求出租人必然拥有巨大的财团。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背后拥有巨大的、稳定的资金支持的财团莫过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他们无疑成为融资租赁市场的宠儿。从行业发展来看,由于该时期的融资租赁初被引入中国,发展极其不完善,而该时期我国对融资租赁的认识相对不足,导致了该行业成为严格监管的对象,高准入门槛使其他类型的出租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在于融资租赁出租人承做的项目的计划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临着外汇资金短缺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以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一突出矛盾。融资租赁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好解决方案。融资租赁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引进外资,解决国企资金不足与设备改造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进口直接融资租赁为主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外贸进出口权是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必要条件,这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疑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融资租赁,对交易安全的过分强调,对融资租赁的片面认识,决定了对出租人资格条件的过于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类出租人天然地成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利好获得者。1986年对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是融资租赁市场发育不完全的产物,同时也昭示着不平等税收政策的开始。

(二)对融资租赁行业“金融业务”的错误认定

90年代是融资租赁曲折前进时期。由于内控机制缺乏,外部监管错位,配套措施不足,融资租赁行业出现发展困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被迫退出租赁领域,更令金融租赁业发展受到重创。为了更好地规范融资租赁市场,1994年,融资租赁业的税目明确为“金融保险业。”1995年国税总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对“融资租赁”界定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中国人民银行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才被认定为“融资租赁”,才能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事实上,在业界,对于融资租赁活动的性质仍存争议。融资租赁到底是金融业务,还是商贸活动?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定位直接關系到融资租赁的发展和融资租赁税收制度的取向。

笔者以为,融资租赁不属于我国定义的“金融业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监管双规制否定了融资租赁的金融性;第二,融资租赁企业金融监管的非必要性;第三,现有的税收政策法条与融资租赁金融业务属性相悖。

第一,我国融资租赁存在着两大监管部门。我国金融监管行业的监管现状是,金融业务只能由金融机构来经营,没有经过中央银行许可的任何其他社会个体,都不能开展任何一项金融业务。然而在中国存在着融资租赁的两大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审批和监管金融租赁公司的职能,非主管金融的商务部也一直审批和监管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监管双规制事实上否定了融资租赁的金融业务属性。第二,笔者希望通过对融资租赁金融监管的非必要性,来论断融资租赁非金融业务的属性。金融业务之所以被纳入到金融监管的体系中,是考虑到金融业务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对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纵观各国的金融监管的立法实践,尽管各国政治、经济体制与法律传统不同,金融监管立法相异,但其宗旨无外乎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以及维持金融秩序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是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的;维持金融秩序的安全与稳定,是从系统风险防范出发的。我们对融资租赁出租人的融资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资金来源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其不依赖吸收公众存款,更典型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资金,虽然在业务活动中具有融资功能或涉及融资问题,但并不涉及公众及公共信用问题,也不涉及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融资租赁公司不同于银行及证券业,其业务不具有明显的风险传染性,难以形成或积聚系统性风险。从国内外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实际情况看,迄今为止没有出现因融资租赁公司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先例。第三,现存的税收政策也与金融业务的垄断属性相悖。国税函[2000]514号文虽然证明了在融资租赁行业的税收歧视政策,但也证明了其他主体参与融资租赁业务的合法性。这就表明,审批程序并非从事融资租赁的必要条件。未经审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其他单位”的融资租赁行为合法有效,融资租赁行为并不具有金融行业的垄断属性。

三、融资租赁行业税负公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税收差别待遇,是由于特殊时代对融资租赁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应当承认,曾经制定的差别税收政策,在融资租赁发展之初不仅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也有利于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对于推进我国融资租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融资租赁市场的深入发展,差别税收政策作为税收调控经济的特殊手段,已经日渐背离于融资租赁市场的发展,甚至成为建立公平竞争秩序的障碍。

(一)融资租赁行业税负公平的必要性分析

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及其法律体系,应当保证公平的竞争秩序。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市场主体的平等待遇。“如果市场主体享受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不平等,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公平竞争的统一基础”。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却常常由于差别税率和各种各样合理或不合理的税收优惠,使市场主体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基础。也就是说,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争秩序。这种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资本来源、不同行业的经营主体或大或小的区别对待,使得原本处于平等法律地位的经营主体往往处于不公平的税负(竞争)环境之中,站在一种“不平等”的竞争起点之上。融资租赁的差别税收待遇,是由于政策惯性造成的。形成融资租赁差别税收待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同一行业的经营主体做出了区别对待,错误地定位“融资租赁”,使得“融资租赁”在中国市场被打上特殊行政许可的烙印,这就导致了在税收政策制定时,对于不同经营主体的差别税收待遇。无论在“营改增”之前还是“营改增之”后,我们发现,融资租赁的从业资格始终成为税收政策的制定依据。税负不平等直接造成了不同经营主体(主要是有资质的融资租赁主体与没有资质的融资租赁主体)之间的税负不公平,进而使得受惠和未受惠企业的机会不均等。不合理的差别税收政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经营者的经济决策,在投资决定上,部分企业或许由于较高的税负压力选择不进入融资租赁领域,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资质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他们会因为不平等的税收政策而承担更高的成本,导致其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这也就削弱了融资租赁市场的竞争,降低了融资租赁行业的经济效率水平,直接扭曲和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融资租赁行业的可行性分析

从融资租赁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根据出租人交易目的的不同,出租人可分为金融机构类、制造厂商类、独立出租人类和新近出现的机构投资人类共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出租人,通过参与融资租赁而实现不同的目的,发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有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作为租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厂商类出租人,约从1997年起,已开始在我国出现,即附属于国内设备生产厂家的厂商类租赁公司。尽管这些生产厂家已经充分认识到租赁方式对其产品促销的优越性,并设立了租赁公司,但由于这些租赁公司并未取得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合法主体资格,使得他们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时,必须承担更高的税负,因此他们在融资租赁市场中往往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厂商类融资租赁租赁出租人的队伍并没有得到充分扩张。如果能够在融资租赁市场实现统一的税收政策,放宽对融资租赁业务参与主体的限制,那么融资租赁的公平竞争环境将得以纠正,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将会重现活力。

四、结论

融资租赁行业的税收歧视政策,源于计划经济时代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融资租赁行业并不属于典型的“金融业务”,据此所作的不同主体区分也没有合理可靠的依据。然而由于政策惯性,这种税收歧视政策一直得以延续。差别税收政策,虽然在融资租赁发展之初对行业的安全与规范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然而在今天,已经日渐成为制约融资租赁行业竞争与发展的瓶颈。笔者建议融资租赁行业应当彻底根除这种偏见,不仅应当在法律上给予没有资質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同样的地位,而且在税收政策上进行改革,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与税收优惠,鼓励一般企业进入融资租赁行业,特别是厂商类出租人进入融资租赁市场,保证融资租赁行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秦国勇.融资租赁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2.

[2]夏斌.创新金融体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80-81.

[3]郝昭成,高世星.融资租赁的税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67.

[4]史燕萍.融资租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45,212.

[5]刘定华,郑远民.金融监管的立法原则与模式[J].法学研究,2002,(5).

[6]岳彩申.融资租赁监管模式的转型[J].法学,2012,(7).

[7]种明钊.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3.

[8]宁立志,李强.竞争法视野中的税负安排[M].北京:财税法论丛,2005:88.

作者简介:郭文(1989-),女,浙江宁波人,华东政法大学2012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法。

作者:郭文

上一篇: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基础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