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新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成为时代重要标志,相对应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面貌也有所革新,网络成为支撑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载体,所呈现的技术地位十分的突出。在大学教育领域,为了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载体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将思政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进行有效的彰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储备军,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能力。因此,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始终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综合素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主要立足當前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 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1956年,我国尚处于建国初期,教育发展及其不平衡,国内大学分布距离,较多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落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至西安。这并不是一次容易的迁徙,由上海到西安,势必面临工作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重大改变。为更好的实现教育西迁,交通大学的领导及教授提前赶往西安,从初期考察,到校区建设,再到带领学生西迁,最后在西安发展教育,开展大学教育工作,这其中困难重重。时任校领导及教授在从简陋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了教育迁徙探索,同时也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着“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伟大精神——西迁精神。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已经有了较大提升,而教育资源的分布,比过去也更加均衡。特别是西部,越来越多的大学在西部扎根,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发展西部,贡献西部。事实上,这同样离不开西迁精神的当代践行。在看到西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注意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与西迁精神相结合,让西迁精神引领和指导更多大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仍然非常重要。

从今天高校的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西迁精神中的精髓在逐渐渗入,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也正是西迁精神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西迁精神的影响力,同时也不利于更好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正确的认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杂的工作,既包括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同时也肩负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使命,同时,谁会环境的改变,国家政策的变化,同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成了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考量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实践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同样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因此,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切实结合,是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西迁精神是教育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精神,体现着老一辈教育家、早期大学生刻苦拼搏,不畏环境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同样十分宝贵,这正是因为如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才更有必要性。上面我们也已经提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结合实践,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西迁精神的理解表面化,导致教育与精神的结合不够深入。我们都知道,西迁精神是交通大学向西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不是表面化的一些理论的堆积,相反,西迁精神具有历史、时代以及环境的印迹,同时,西遷精神更具有一种深刻的理论内涵。将西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应该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内在含义,找到西迁精神的精髓,并且将西迁精神的精髓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西迁精神的价值,让西迁精神更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中,很多教师对西迁精神的理解过于表面,只是肤浅的理解西迁精神,而没有对西迁精神进行深入挖掘,这就导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不够深入,更多时候都是形式上的结合。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西迁精神的精髓,自然就很难将西迁精神的核心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的结合,只是形式上的结合,西迁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并未发挥作用。所以说,对西迁精神的理解表面化,导致教育与精神的结合不够深入,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2)对西迁精神的理解理论化,导致教育与精神的结合缺乏实践价值。将西迁精神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发展和弘扬西迁精神,同时利用西迁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所以说,西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指导大学生的实践生活,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用西迁精神引导大学生的实践生活,西迁精神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师对西迁精神有深入研究,在具体的理论层面,能够对西迁精神有较高层次的解读,比如很多教师能够围绕西迁精神进行课题研究,这对弘扬和发展西迁精神自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实践层面,较多的理论研究导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工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西迁精神的理论教学,但忽视了教育学生用西迁精神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这就导致西迁精神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能够从理论上理解西迁精神,但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中的应用和指导很少,这同样不利于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作用的发挥。所以说,对西迁精神的理解理论化,导致教育与精神的结合缺乏实践价值,这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3)对西迁精神的理解固定化,导致教育与精神的结合缺乏创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赋予了西迁精神更为丰富的内涵。对于西迁精神的理解,也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解局限,西迁精神不只是在教育领域,更不只是不畏艰苦和敢于奉献,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西迁精神应该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在过去,在交大由上海向西迁徙的过程中,西迁精神是开拓进取,是迎难而上,甘于奉献,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除了这些精神外,西迁精神应当融入更多现代社会元素,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环境,找到适合时代发展的内涵。但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对西迁精神理解固化的问题,教师将西迁精神的内涵划定了固定的范围,这就导致教育实践中,对西迁精神与教育的结合过于僵化,缺乏创新,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脱节,更无法体现出西迁精神的与时俱进。所以说,对西迁精神的理解固定化,导致教育与精神的结合缺乏创新,这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的问题的解决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深入理解西迁精神,并将西迁精神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西迁精神的理解时,能够从表面化的精神中找到更深入、更全面的精髓,能够跳出表面的内容,去了解真正的西迁精神。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带动学生一起去探索和了解西迁精神中未被挖掘出的精神内涵,用西迁精神的精髓影响学生;其次,从理论走向实际,切实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西迁精神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在深入了解西迁精神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要将西迁精神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想西迁精神,多用西迁精神,特别是在工作中,能够将西迁精神作为个人工作的原则和指引,切实发挥西迁精神的作用,提高个人思想政治水平;最后,就是要对西迁精神活学活用,创新西迁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要打破对西迁精神理解的固化思维,立足时代,认识具有时代特色的西迁精神。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西迁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尝试不同的结合途径,除了一般的教育指引外,要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多个方面引入西迁精神。

基金项目: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西迁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Y20B09)

参考文献

[1] 魏天刚.“西迁精神”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0(01).

[2] 王天平.将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07).

作者:陈雪

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研究

摘要:在新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成为时代重要标志,相对应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面貌也有所革新,网络成为支撑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载体,所呈现的技术地位十分的突出。在大学教育领域,为了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载体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将思政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进行有效的彰显。下面,主要就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意义以及具体的工作举措展开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意义;方法

前言:在大学阶段思政教育所呈现的工作意义比较突出,能够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分析,加强教育模式和载体的创新,将网络有效地应用到思政教育当中,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全面整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载体,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意义分析

网络思政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依赖性较强[1]。主要借助网络平台围绕思政课程的具体授课目标进行教育内容全面整合,从而保证所构建的内容体系更加完整和全面,也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拓展活动的实施渠道和载体,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形成积极性的学习心理,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和深入探索的活动当中。同时网络思政教育,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加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实现其个性和潜能的有效激发,全面提高思政课程的综合教育效能,突出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网络所具有的功能优势进行深入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探索比较有创新性的教育载体和模式。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方式分析

(一)借助新媒体,加强思政思想宣传

教师需要认识到新媒体在当前教育领域所具有的支撑作用,对具体的思政文化宣传载体进行拓展和更新,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渠道,掌握更加丰富的思政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借助微博或者微信等方式,将符合大学生思政目标的相关教育资源有效地渗透给学生,通过文字的解析、案例的分享以及动画的呈现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将疫情期间逆行者的感人故事整合成视频,然后通过微博的方式进行分享。之后,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逆行者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分析和探讨自己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如何规范自身的态度,实现学习品格的有效塑造。

(二)借助微课视频,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微课是网络教育革新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所具有的现代化功能比较突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的搜集课内外的相关素材,并在微课的支撑下进行教育资源全面整合,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文化体系更加的系统、全面。比如说,结合十九大会议思想,教师借助微课将会议视频,以及重要的战略方针进行资源整合。之后,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渗透给学生,引导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同时,在微课的支撑下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创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就具体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三)开发网络平台,创新思政学习空间

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和探寻网络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拓展,让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借助线上载体实施远程教学,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在先进载体支撑下实现思政相关文化内涵的有效渗透。比如说,可以借助腾讯课堂等軟件组织思政课程网络教学,通过多媒体情景有效创建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借助线上载体构建群讨论组,之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慕课等载体设置思政课程学习专题[2]。从法制、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题规划设置,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慕课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循序渐进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四)设置微信公众号,优化思政互动条件

在实施思政教育期间,教师需要跟随网络发展步伐加强微信等现代社交载体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互动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丰富自身的政治常识储备,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案例,在微信载体助力下进行有效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深层次的情感认知。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话题,在微信中进行资料的呈现,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主题展开互动和交流。

(五)构建电子档案,实现跟踪性监督评价

在思政课程网络化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评价层面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借助网络制定电子档案,定期对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反馈[3]。然后具体分析在思政课程组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先进载体的支撑下,对具体的思政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育载体和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思政课程学习的整体效能。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思政网络课程中的具体学习表现进行录屏,然后将其作为评价依据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结论:依前所述,在组织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具体的育人观念和方法举措上做出更新。在网络的支撑下对具体的思政教育宣传载体进行开发,加强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拓展,构建良好的互动学习条件,加强评价体系的创新。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思政文化常识,并实现自身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成铭,关世琪,陈曦,张草,许舒涵.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中国新通信,2020,22(13):215.

[2]余友情.网络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索——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12):113.

[3]王浩然.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248-249.

作者:朱丹

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摘 要]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实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教学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双语教学 师资 教学定位 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2001年10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在本科教育方面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2002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更是详细提出了对高校双语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响应教育部的要求,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双语教学作为实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各个高校蓬勃开展。我国的双语教学工作已经起步,但如何推动和规范还在探索之中。双语教学在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制约因素。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问题。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此外,教师还应通晓中外在经济贸易、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及词语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顺利授课、不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部分是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验的海归派教师,另一部分则是本土培养的教师。海归派教师具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一般外语水平较高,了解本学科在国外的发展状况,能够给学生介绍一些行业前沿信息。但是,一部分海归派教师归国之前没有从事过教师职业,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无法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另外,有的海归派教师在国外生活时间相对较长,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授课时无法将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做出比较,无法给学生开拓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也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而本土培养的教师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也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受外语水平的限制,无法潇洒自如地表达心中所想,从而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在阅读原文学术著作,介绍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方面,本土教师也不如海归派教师及时。

(二)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受限

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英语学习优势。他们基本上从上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到上大学,已接受了近10年的英语教育。不少学生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只会针对特有的题型做练习,还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弱。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干扰了双语教学的实施,使教师无法和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无法收到和用母语授课一样的课堂效果。另外,学生在刚接受双语教育的时候,大多性格内向,受英语水平的限制怕争辩、不爱提问,不敢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对英语的畏惧心理使得学生“怀念”以往的上课形式,将学习精力主要放在了对课本的翻译上,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并且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只挑汉语的听,跳过英语部分,在潜意识里将双语教育还原为单语教育。

(三)教学定位模糊,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无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定位模糊。尽管许多教师在授课之初把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定为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怕吃苦,对教师的依赖性过高,往往导致教师抛开了业务知识的讲解,以逐字逐句翻译课本为主要的授课内容。

这种教学定位的游移不定或者说错误存在很大弊端。首先,它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专业知识的忽视。把本应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任务拿到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使学生把学习目标定位于看懂课本而非探索专业知识的较低层次上。其次,专业课教师毕竟不是英语老师,对语法结构和词汇的较真不仅耽误了大量的备课精力,而且如果课本翻译不到位,也会误导学生,甚至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影响课堂效果。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而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采用单纯的词汇释义的方法教学,既不能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和习惯。可见,专业课双语教学如果处理不好语言使用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会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专业课知识,又没有学好英语,形成“夹生饭”。

(四)教学方法老化,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留给学生的参与机会比较少,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与学生很难交流互动。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教学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形成了不愿深入思考、依赖教师的惰性。长此以往,必定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措施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一)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教学相长

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海归派教师和本土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方面各有利弊,两者应该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应该组织双语教师经常进行座谈,相互观摩听课,以盘活教师资源。为鼓励教师自学提高,还可以开展双语教学比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师培训方面,应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国内资深的专业课教师及外籍教师来校内为双语教师授课,传授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或直接教专业课,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可挑选优秀教师赴国外作长期学习或短期进修,以获取用英语进行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并提高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既然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就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双语教师也不例外。双语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意见反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双语教学要想拥有好的师资队伍,急需设立针对双语教师的激励机制。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和人事管理层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放宽双语教学的科研立项条件等,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是保证双语教学获得成功和持续下去的重要因素。

(二)循序渐进开展双语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加上对专业知识初步接触,如果在展开双语教学的时候直接用外文讲授,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尤其在专业知识性强,专业术语比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将同时面临专业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双重压力。教师讲课时,应用汉语和英语交错进行,重要的基本概念应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表述。在教学初期,中文讲授所占比例稍大一些,以便学生准确把握专业知识;在后期,随着学生对英文熟悉程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英文讲授的比例。教师还应做好授课前后安排,帮助学生克服对双语课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于每一次课前给学生发放下次课的英文授课提纲,布置预习内容和参考书目,避免学生因毫无准备、听不懂课而厌学。课后可布置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为作业,作业应难度适中,题量不宜过大。每一章的作业题要及时讲解,有必要的话可以发放标准答案。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开展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有利的英语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在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没有明确的教学定位,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专业课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学习知识和交流信息的媒介,而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高校的专业课双语教学,首先应强调其专业性和学术性,不能因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忽略了专业培养质量。因此,对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课程学习是第一位的。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和业务知识,使学生了解同一业务内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不同处理方法,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介绍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使学生借助双语教学的“天时地利”及时把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最后,希望学生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掌握有关专业词汇,培养其在专业领域内阅读国外文献资料、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应特别注意和专业英语课教学相区别。专业英语课是以学习专业领域的英语词汇为目标的,专业双语课则是以外语为媒介,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课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竞争力的时候,绝不能忽略使用中文对专业知识进行把握。

(四)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互动交流

陌生的专业知识和全新的语言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打消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授课,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加他们自主学习、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问,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身,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这比以往单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当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在传授基本理论方面就比较扎实牢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趋势,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注重师资的培养,把握教学定位,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型应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冯黎.会计学双语教学分析及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6).

[2] 王海连. 引导启发式在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 刘世慧.西方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

[4] 袁国栋.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创新应用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

[5] 王薇,张鸣. 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2).

[6] 娄媛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J].大学教育,2012,(6):28.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王泽淳

上一篇:啤酒发酵信息化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