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流失酒店管理论文

2022-07-03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扩张,酒店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些年来,酒店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常常出现人才的“潜流失”,他们或者毕业后不从事酒店行业,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转行,表现为该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降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潜流失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潜流失酒店管理论文 篇1: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给酒店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需要大量的专业酒店管理人才。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现象,对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该专业学生潜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控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管理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酒店管理的正常运营。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潜流失;影响因素

1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我国自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以来,各大院校开始纷纷设立酒店管理相关专业,这为酒店管理业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是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有些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从事与酒店行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到其他行业进行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即使毕业后选择酒店管理行业但是也没有长期从事酒店工作的意愿而表现出极高的离职趋势,所以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多方的高度重视。具体而言,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个人层面的因素

酒店行业发展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降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公众对于酒店业的神秘感消失,由于对酒店管理职业特点特征的深入了解,酒店职业的优越感开始在公众眼中减弱,进而直接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酒店管理人才的潜流失。同时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有些学生选择专业带有一定盲目性和冲动性,甚至有部分学生受影视传媒等对酒店管理行业宣传的影响,而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也有些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较低,被调剂到酒店管理专业。当这些学生经过两到三年的专业学习后,他们对本专业和行业发展有了全面清晰的认知,发现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就业领域,再加上有些不良的实习体验,就会导致学生们对于酒店管理行业产生排斥或否定的态度,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求职意向。当前毕业生大多属于“90后”,毕业生对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不能全面系统,虽然他们的性格充满朝气和活力,具有明显的个性与需求,但是他们在职业生涯没有意识到受制于人的要求,在思想层面缺乏一定服务意识、吃苦意识和耐挫精神,对于工作抱有不正确的观念,加之有些学生的工作态度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缺乏强烈的依附感和价值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不愿意到酒店进行就业。

1.2 酒店层面的因素

虽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主体是学生,但是需要酒店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就业平台,所以在酒店运营管理过程中,对于人才资源队伍的合理开发管理会对于酒店毕业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而酒店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人才潜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表现:酒店在招聘员工时往往重视应聘者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来对新员工进行业务培训,虽然酒店作为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行业,但是酒店行业也应该注意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容易造成成规和僵化的模式,不利于酒店行业新鲜血液的输入,进而影响到酒店发展。同时当前我国多数酒店都采用层级管理模式,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高效性、合理性的特点,但是却极大抑制了酒店管理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刚入职的酒店毕业生们会被安排到一线服务岗位,比如餐饮、客房等部门,这些岗位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节假日不能保证,尤其在前三个月毕业生的试用期薪酬要低出许多,这让学生们感觉到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进而让毕业生对酒店行业产生很大心理悬殊,从而对工作抱有不满情绪,甚至还会对低年级学生造成影响,让他们放弃所学酒店专业。同时他们必须服从领班、主管或经理的工作安排,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而当前酒店高层的有些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正确摆正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人员管理模式容易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造成不利影响。

1.3 学校层面的因素

学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入职后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很多院校都给酒店相关专业命名为酒店管理专业,其中管理一词也容易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形成固有认知,认为自己专业只是从事管理而忽视了对于职业技能的重视,并且院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基层岗位工作的锻炼,进而影响了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全局来分析,当前学校酒店教学过程中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行业需求不能有效贴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是培养酒店高技能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但是不同学校又有不同的教学侧重,大多学校侧重于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理论的教育,有些院校缺乏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难以为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进而不能让学生在类似酒店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因而,一旦毕业生在酒店进行实习后就会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与酒店需求具有很大差别,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选择。

2  改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建议措施

2.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酒店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反复操作训练和三班倒等工作要求,所以针对这一现状,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制度,合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就业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实际工作。学校在引导学生就业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了解学生的才能与特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具体的酒店行业发展现状来为学生们提供最新职业发展信息,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职业规划,要注意建立合理的交流沟通制度,合理纠正对于职业认知存在误差的学生,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还要注意做好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明白酒店管理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属于社会服务工作,但是服务工作并不低贱,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还应让学生们明白所有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实现事业的发展要经得起基层考验,通过这种合理的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理性地进行自我分析,及时调整好工作心态,进而投身到酒店行业中来。

2.2 酒店行业要实施合理的人才策略

建立对于毕业生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合理设立酒店员工的双升轨道,让员工可以通过管理岗位实现晋升,也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进步获得提升。酒店管理要注意实行学历、岗位和薪金挂钩的薪金制度,为员工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同时针对员工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要实行不同的人才策略,要注意发现不同员工的工作表现,尤其要针对毕业生的离职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及时有效预见毕业生潜流失的现象,对于员工提供更多关注,应根据员工的自身发展需求,适当给予他们表现机会。

2.3 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毕业生管理体系

为控制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现象,学生在酒店的实习过程是重要内容。酒店实习生管理体系是促进毕业生形成长期从事酒店工作的重要内容,实习生管理体系的建立要从酒店管理的硬软件设施、酒店与学校的合作和实习生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制定,针对实习学生对酒店薪酬和福利、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等的关注,对实习生的工作环节和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从岗位操作技能、服务礼仪、团队合作等方面结合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的评价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实习表现。学校还要注意从具体实践来合理制定对学生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并在制作对实习学生的考核体系时,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核定权重,确保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有效地考核。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店业也实现了迅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需要大量酒店管理人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要从学生个人、酒店和学校等方面来采取措施,加大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才能降低人才的潜流率,最终促进酒店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沈丹丹.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潜流失”和

职业忠诚度[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35+140.

[2] 蔡平,罗清德.学生酒店实习流失意向分析及教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06):186-188.

[3] 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4):78-81.

作者:王瑜

学生潜流失酒店管理论文 篇2:

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潜流失”和职业忠诚度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扩张,酒店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些年来,酒店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常常出现人才的“潜流失”,他们或者毕业后不从事酒店行业,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转行,表现为该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降低。影响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学生个人的原因,有高职院校培养体系本身的不足,有酒店企业人才策略的待调整以及社会对酒店服务的普遍偏见。针对影响职业忠诚度这几方面的因素作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培养和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酒店管理 人才“潜流失” 职业忠诚度 培养建议

一、前言

近些年来,酒店管理专业高校生到酒店企业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已经引起了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有些学者指出,这是酒店业人才的“供需错位”现象,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现象。无论如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远离酒店业,无疑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本人、高职院校自身以及酒店用人单位都带来很大的损失和负面效应。因此,很有必要认真探讨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酒店业的忠诚度这一课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潜流失”导致其职业忠诚度下降

1.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

一般看来,酒店业人才的流失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就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酒店业的人数减少了;其二,就是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跳槽,流失到其他酒店,或者流失到其他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良的实习体验是造成酒店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该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后,认为本专业的职业吸引力不足,致使他们在毕业后把就业目标放在酒店业以外,选择其他行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这种排斥现象称为酒店人才的潜流失”。而人才的流失直接表现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从事酒店行业的职业忠诚度的下降。

2.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因素

通常,职业忠诚主要是指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更具体地看,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是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善良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是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提倡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高度的职业忠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主要是指该专业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能毕业后选择从事酒店业,以此作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起点。而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基本要素大致分为两个角度:

其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酒店行业的兴趣是其努力工作,并持续在这一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因兴趣而选择的一份工作演变成因热爱而愿意终身从事的事业。如果当初学生选报专业对专业不重视,缺乏对酒店业的认可,或者对自己自视甚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对酒店行业的兴趣,从而降低其对本专业的职业忠诚度。

其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酒店业的发展极快,需要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更新速度与之配合,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酒店意识。另外,学校教材设备的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的配置不够科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的酒店业应用技能的不足会打击其在这一行业的信心。

其三,从酒店业本身来看。第一,学生就业后选择的酒店的行业地位及环境是其职业忠诚度与行业稳定性的重要支撑。行业地位高的品牌酒店或者星级酒店会直接影响人才士气,好的就业平台吸引人才提升自我的价值。第二,酒店的发展空间能否给该专业学生带来发展的机遇是加强其职业忠诚度的内在动力。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有雄心壮志,求得个人发展的愿望,如果酒店内无法提供其发展的平台,那么他们就会到酒店外面去寻找,选择更好的酒店或者其他有发展机遇的行业,这也是“潜流失”的最大表现。第三,酒店制度能否带来学生的工作成就感是其职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物质需求的要求相差不大,因而,他们更加注重就业酒店的环境与管理,以及能否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一般来说,领导的对其工作的肯定而进行的奖励和表彰,客人的满意夸奖等都能让员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也就是所谓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感能培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防止人才的“潜流失”,增强其职业忠诚度。

其四,从整个社会对酒店行业的感观来看。社会上形成的“职业等级观念”认为酒店服务是不入流的,严重影响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长期以来的社会生活中,一些酒店里的不良现象偶有发生,从事酒店服务业“不安全”、“不体面”的偏见会影响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指导。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学生对酒店业的认可,也要向社会大众树立酒店行业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这样就读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才会更乐于忠诚自己的专业。

三、关于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学校的培养条件、酒店的人才环境与策略以及社会对酒店业的择业观,都会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尝试对此作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1.构建积极正面的酒店行业服务观,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出发,利用其中的合力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服务”观念的看法。正如美国社会,当经济高度发达时,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占据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80%以上。服务的本质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引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意识到酒店服务是高尚正当的职业,才能使我国的酒店服务业的从业者保持高素质,人才“潜流失”亦得以防范。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让他们有一种被信任感,惟其如此才能培养该专业学生对酒店的正面情感,培养他们的职业忠诚度。

2.学校“实践”“教学”“学生工作”齐抓,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

(1)强化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有效的学生实习管理机制。学校方面可以主动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联系,制订或调整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合作双方的教学计划。院校和企业唇齿相依,院校培养人才,企业接收人才,学校希望能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想得到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唯一的途径是互相合作,才能互惠互利。重要的是,校企密切合作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加强校企联系,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有机会到酒店实习,好的酒店实习氛围能给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带来正面、积极的思想。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工作体验是建立学生职业忠诚度的一大良机。学生通过实践,亲自体验酒店工作,一段有趣味愉悦的实习经历将增强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可和忠诚,反之,就会造成上文所说的人才“潜流失”,直接降低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因而,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根据学生特质开展好学生实习工作。特别要重视学生安全保障和学生心理状态跟踪等,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强化。

(2)支持教师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专业,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是不能适应酒店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多加鼓励与支持本专业教师不断推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比如说,通过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实训场”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进行实际操作;有必要的情况下,邀请酒店的经理人来课堂讲授经验,或者把课堂“搬”到酒店,让酒店相关部门的经理向学生们现场说教。有学者认为,“学生对酒店业不够忠诚的一大原因是酒店业缺少‘行业明星’,让学生感觉不到酒店业的前景。”因此,多让学生与酒店中高层人员接触可以形成行业明星楷模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的正面模仿。

(3)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酒店业要求管理人员从低做起,“端盘子”的职业阶段可能使得某些学生大受打击,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一下子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看不清,造成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但作为服务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从事酒店业的第一把“利器”。因此,学校不仅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再认识,明白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与此同时,学校要帮助学生对自己优势劣势做客观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酒店的晋升之路,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3.调整酒店企业的人才管理战略,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首先,酒店企业要与学生员工加强沟通,了解其性格特征、爱好特长、发展目标,帮助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同时,酒店企业可以实施工作轮换制,学生员工通过工作轮换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热情、发挥专业特长。再者,酒店企业必须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应当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另外,把培训机制与绩效管理、薪资奖惩以及职业晋升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员工主动学习新知识,保持历久恒新的工作激情,从而强化其职业忠诚度。

四、结语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其职业忠诚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建立、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忠诚度,不仅要求学生与社会对酒店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求学校与酒店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简而言之,降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潜流失”,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需要学生个人、高职院校本身、酒店企业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浙江旅游学院学报,2008,4(4).

[2]刘红梅.论旅游管理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3]胡卫华.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脱离专业就业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4]刘海玲.论旅游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忠诚度.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院报,2009,(1).

作者:沈丹丹

学生潜流失酒店管理论文 篇3:

职业生涯设计与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系

摘要:旅游行业存在着人才供需矛盾,一方面旅游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旅游人才“潜流失”。旅游人才“潜流失”是由于对职业认可度偏低和“终身职业”观念缺少所致。解决“潜流失”的关键是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潜流失;职业生涯设计

一、我国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2006年上半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强国的核心资源是人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然而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旅游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培养规格与需求类型之间的矛盾。

1.旅游人才的培养状况。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 022人;而截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的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达到1 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 004人,其中,高等院校199 682人,中等职业学校259 322人。与上年相比,在校生总数增长了10.1%。而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增幅高达54%。我国旅游教育为旅游行业培养了100多万名专业人才,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院校专业方向雷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

2.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截至2003年底,中国现有旅游涉外饭店一万多家,星级饭店9 751余家,全国旅行社达到13 361家。而目前旅游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人才资源更为匮乏。我国旅游业中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总经理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经理一级的旅游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人才中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因此,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否则将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单从供给与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在不断扩招生源,可以投身于旅游业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旅游业的人才市场在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30%的人尚留在饭店工作;广东某全国重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1998届35名应届毕业生中,仅有8名学生到酒店行业就业;在针对湖南省三所高校的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问卷调查中,有32%的人选择了旅游行业以外的企业就业。旅游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低下,旅游人才供需严重错位,这是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究的问题。

4.旅游毕业生的“潜流失”。旅游或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选择旅游行业或饭店作为就业单位,对于旅游业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流失,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的流失相比,我们将这种流失定义为“潜流失”,即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在旅游业中就业,而是流失到其他行业工作的现象。这种潜流失的影响不光是针对某一家旅游企业而言,而是对整个旅游行业都存在的。

二、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

1.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中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些考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对旅游和饭店行业的新鲜感、好奇感,填报了该专业;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所报志愿已录满,被动调剂到该专业。当他们经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对本专业和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人会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当初报考时的想法大相径庭,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发展,于是产生专业与意愿的背离。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毕业时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2.受传统意识的冲击,“终身职业”观念缺失。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另外,饭店、导游是吃青春饭的观点也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将旅游职业看成自己追求的终身职业,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业工作。这种对职业的偏见及短见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根本原因。

3.个人主客观条件与职业的不对称。任何企业在招聘时都会遵照一定的职业要求与岗位选拔标准择优录取,所以,大学生个人的本身条件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旅游企业存在对旅游人才价值评价的行业偏见,招聘时过于看中“硬件”,比如年龄、身高、长相等外部条件,而忽视个人工作的动机、能力及先天的素质(真诚的微笑、得体的语言等),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使一些确实不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离开旅游业,比如个人的性格因素、身体因素。在饭店及旅行社企业中,乐于助人、细心和喜欢交际等这些关键素质对个人的从业影响是很突出的。

4.其他客观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时往往有“重经验、轻学历”的招聘偏见;旅游企业薪酬偏低;晋升速度慢,空间有限;企业对大学生培养和管理上的欠缺,等等。另外,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导致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职业生涯设计——解决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键

据每日商报报道:目前浙江理工大学对本地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做了一次调研,在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进行选择时,45.9%的同学选择了“一般”,21.9%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很多同学表示愿意转行或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选择单纯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只占20%。由此可见,对所学专业有“排斥”心理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时有很大的盲从性,很多人只是根据自己对职业的印象来对自己选择职业的范围进行限定和妥协,不能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在对职业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相信某个人的信息,掌握职业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1.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与把关,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性格决定一切”这句话放到职业上就是“性格决定你的职业”。个性品质和职业适应性有非常大的关系。非要做自己适应不了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把关,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是管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擅长哪些技能,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学生个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专业就业趋势及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和培养方案。特别对选择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高校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面试,按市场需求的要求选拔适合的人才进行培养。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获得全面的专业、行业信息。作为服务行业,旅游业中的若干职业在今天仍然非常强调面子的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受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有意无意地对职业有等级划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社会职业有令人愉快的也有令人不愉快的。在普通人的心目中,“饭店服务员”显然不是令人愉快的高尚职业。中国人对职业与成才过程的认识还流于表面化、简单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了。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学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学校应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旅游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

3.注重合理的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高而能力一般已成为市场对毕业生的新“恐惧”,旅游行业尤为如此,“能力大于学历”已经成为行业选才的通用标准。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旅游行业的选才标准决定了旅游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学校要把这种“能力”观念的培养放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真正激发其个性发展。其次,根据旅游专业职业市场的需求,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最后,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安排实习和培训活动,一般在三年级进行。实习与培训可以使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市场竞争,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段实习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再教育。在“走出去”的职业现场历练中,大学生对社会初步接触,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容易使他们出现比较失望的择业心理。学校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可以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有名望的校友,业内成功人士,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来校作报告、讲座,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择业观,树立职业信心。

4.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长期性,提倡合时务实的就业观。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不能有短期行为。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者是靠长期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并且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对就业而言,不能简单地去看公司开出的薪水怎么样,一个单位的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认为高职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盲目从众。在职业生涯中,个人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一定是成功或失败,职业规划只是减少这种风险而已,因此,让学生放低眼光,选择合理就业是十分必需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应该有理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指出,学校教育最多只能占一个人一生的1/3,其他的2/3是教育,一方面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来源于工作地点的培训和不断学习。他认为,人们高估了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时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而落空,以致最后对就业牢骚满腹。

因此,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直面严酷的现实,合理自我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首要因素,也是防止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欧臻.解决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问题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5.5.

[2]郑泽国.2005年中国旅游营销的新趋势及旅行社的应对之策(上).http://column.bokee.com/114031.html.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姜 野]

作者:王 夏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论文下一篇: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