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八月劫”——由2014年8月多起失联女大学生案件引发的警示性思考

2022-09-11

短短一个月间, 触目惊心的数字让这个开学季笼罩在恐慌与紧张的氛围之中, 一时间, 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担心自己的女儿, 返校之路似乎成为一条布满荆棘之路, 父母们纷纷放下工作来送孩子们返回校园以保证安全。我们在为遭遇不幸的女同学而惋惜、为操心劳碌的家长感慨不易的同时, 更希望找出这一起起失联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 究其本质, 找到合适的对策, 让悲剧不再上演, 更是为广大女性同胞们敲响警钟。

一、案件频发之诱因探析

作为身处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女大学生, 在知识储备、理论素养方面自然不必过于担心, 然而社会这个课堂不同于温馨的校园, 女大学生涉世未深, 性格中多带一些天真烂漫, 往往极易被不法分子所蒙蔽, 酿出一桩桩悲剧, 让家中父母忧心忡忡, 一起起失联案件更是牵动无数个家庭的心。

(一) 顽疾之首———校外黑车, 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一次进入公众视角的案件就是重庆邮电大学的女大学生高渝失联案, 也使得打击黑车成为一时之间的首要任务。的确, 作为校园周边最为猖獗又最为隐匿的“自由职业者”群体, 黑出租车往往成为了人们出行不便之时的无奈选择。其实早在几年以前, 公安机关已经将校园周边的黑车群体作为重点整治对象, 只不过一直没有较明显的起色,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这一群体数量多, 对“黑车”依赖性大, 校园周边客源足

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为例, 这里驻扎着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公办本科院校以及一系列民办职业学院, 保守估计在校生人数近十万人, 由于呈贡新区正处于建设当中, 各大校园周边地区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公交车较少, 各高校校车又极其有限, 因而学生日常出行对“黑车”依赖很大, “黑车”甚至日渐成为学生日常出行的必要交通工具, “黑车”司机见缝插针, 长期将车停留在校园周边, 堂而皇之地吆喝揽客。

2. 条件简陋导致价格相对低廉, “学生”这一群体能够承担“黑车”的支出

如今, “学生”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学生手头的生活费除日常正常开支外通常还有富余, 学生能够承受“黑车”的要价, 且通常学生都结伴外出, 费用和同伴平摊后, 费用开支较小, 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门口黑车为例, 经笔者暗访, 如果几个人一起包车外出, 平均每个人的单程价格仅为3元, 价格几乎与公交车不相上下, 而且省去了大量的等待时间。因此学生有能力并且更愿意选择乘坐黑车一起“拼车”。另外, 学生的要价能力低, 自我维权意识不高。因此, “黑车”司机将“学生”作为其主要客源, 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3. 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管理不到位, 使“黑车”有机可趁

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 笔者在散步时观察发现, 学校存在纵容“黑车”非法运营的行为, 甚至允许“黑车”司机将“黑车”驶入校园载客。此外, 大部分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力度不强, 对关于“黑车”存在的危险性宣传教育不到位, 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使得学生对“黑车”没有形成正确认识。

“黑车”的存在在理论上是不合法的, 因为它并没有取得合法的运营资格, 也没有纳税, 并且从业人员比较复杂, 没有安全保障, 为校园周边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 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黑车”司机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交通安全, 闯信号, 多拉快跑, 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给人们出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 “黑车”运营人员知道自己属非法经营, 驾车过程中对执法部门的检查保持警惕, 容易分散注意力, 影响行车安全;“黑车”司机为追求经济效益, 工作时间较长, 据问卷调查显示, 大多司机工作时间都超过8个小时, 疲劳驾驶, 易发生交通事故。

(2) 车辆质量难以保证, 存在安全隐患。“黑车”多为低价轿车、微型面包车, 买入价低, 价格集中在在3—6万之间, 车辆本身质量难以保障;且“黑车”司机为节约成本, 车辆没有定期检查保养, 不注重维修检查, 且车内环境极差, 车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黑车”司机漫天要价, 乘客合法利益难以得到保障。“黑车”运营人员多为社会无业、闲散人员, 时常发生哄台价格、宰客等不法行为, 乘客投诉困难。另外, “黑车”没有按营运车辆的要求购买“承运人责任险”,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乘客的正当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4)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运输市场秩序。“黑车”对出租车来说竞争极不公平, “黑车”大多为低价轿车、微型面包车等, 投入成本低, 无需缴纳任何营运费用。由于“黑车”运营成本低, 扰乱了正常的客运市场价格秩序, 损害了合法经营业户的经济利益, 影响了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5)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今年来, “黑车”车主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黑车”车主强揽旅客、敲诈勒索、谋财害命事件频发, 严重影响乘客的出行安全, 当然也存在一些案件是“黑车”车主被旅客杀害, 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综上, 打击黑车的力度依然需要持续性加强, 为了保障校园安全, 也呼吁学生群体维护好自身安全, 远离黑车, 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让老师和家长们更加放心。

(二) 久攻不下———网络欺诈, 温床背后是陷阱

2014年9月13日, 一名22岁女孩跑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公安分局义堂派出所求助, 自称想要回家。民警将其安置好等待其家人来接期间, 发现女孩是个大学生, 但其眼角青紫红肿, 而且走路一拐一瘸, 民警们感觉异常。女孩不愿多谈, 经过公安人员一天的开导, 民警们惊讶得知, 眼前这位来自东北某高校的大三女生竟然已经被一名黑龙江籍男子非法拘禁控制长达7个月之久, 被沦为性奴, 若是稍不听话便拳脚相加。9月15日, 民警经过不懈侦查, 将涉案的黑龙江男子顾某抓获。据了解, 嫌疑人和该女大学生通过网聊相识, 并编造大量谎言取得女孩信任, 然后将女孩带离学校。期间, 女孩白天惨遭暴力殴打, 晚上则遭受虐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进步发展, 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天南海北“零距离”沟通交流, 随着“微信”、“陌陌”、“遇见”等即时通软件的推广应用,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 这一便捷服务尤其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一致推捧。然而, 过于虚拟化的交流世界往往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网络欺骗犯罪日渐猖獗, 其受害者往往就多为涉世未深的高校女大学生。这么多起事实摆在眼前, 那为何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地选择被欺骗呢?笔者浅析有几下几个方面的诱因。

1. 社会经验欠缺, 易被哄骗

女大学生长年身处校园, 生活环境较为简单, 其性格往往较为单纯、善良, 对于社会阴暗一面知之甚少, 又具有较强的同情心, 因此范防意识薄弱, 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哄骗。

2. 怀不轨之心, 却无自救之力

某些女大学生企图通过交往而从男性身上获取物质享受, 自认为能够“掌控全局”, 往往却因此陷入了对方布下的陷阱, 等到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

3. 心存幻想, 渴望结识“真命天子”

应该说“网恋”这个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陌生, 一些女大学生正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殊不知和自己聊天的那些所谓的“白马王子”往往多是心怀不轨之人, 很多女大学生无法抵抗对方的花言巧语, 一步一步走进对方布置的“温柔乡”中, 最终蒙受精神、肉体、金钱等多方面的巨大损失。

4. 家庭缺陷, 缺乏关爱

根据被披露出来的一些案例来看, 有较多起案件的当事人自幼成长于单亲家庭, 或是由隔辈长辈抚养长大, 从小缺乏父母的关怀与管教, 往往个性较为叛逆, 不服管束。而此时在虚拟世界突然出现一个能够设身处地关心自己的异性, 于是就会毫无芥蒂, 放松警惕, 而由于此时的抚养人也已年迈, 使得这类女生没有束缚, 随性而为, 最终酿出悲剧。

(三) 最后防线———社会与学校的教育程度、力度不足

如今, 连下班回家买菜出意外都可以算工伤, 大学女生返校途中出意外, 学校是不是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呢?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弱势群体构建更安全的公共环境呢?无论是学校教育, 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都应当彻底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 把培养和教育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放在头等位置, 让教育回归其“求真育人”的本质。

我们的高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 更要培养学生关于各方面生活的技能, 其中自我保护的能力尤为重要, 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 理应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实践中的安全教育, 而不是将“让学生顺利毕业”、“培养有一技之长”等片面性的考量作为终极目标。

二、共同努力减少, 甚至避免悲剧的发生

校外黑车作为首要危险来源, 对其防范工作应放置重中之重, 莫要认为危险距离我们很遥远, 9月15日, 记者在昆明市呈贡大学城进行了一次测试, 由两名男性记者驾驶起亚狮跑SUV, 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 10名女生中有4人上了车。被搭讪的10名女生中, 有6名女生因为警惕、怀疑等各种原因谢绝搭讪, 有4名女生均将我们带到了目的地, 并透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4名女生在上车后, 均是自顾自地坐下, 并没有注意车内环境, 也都没有询问驾车人的相关信息, 安全防范意识有些薄弱。

此外, 由于呈贡大学城地广人稀, 每到学生放学时段, 各高校大门前招客的“黑车”数量繁多。很多女生一出校门, 有时连价格都不谈, 就坐上“黑车”。

昆明警方提示, 女生加强安全防范, 应注意以下几点:遇到陌生人搭讪问路, 可以指路但不能带路, 更不能跟陌生人上车, 跟陌生人同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 如果不小心上车了, 坐车时一定要打开车窗, 万一遇不测, 可及时呼救。同时, 呼救要有针对性, 不能单呼“救命”, 人家会以为在开玩笑。在与陌生人交谈的过程中, 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女大学生单独出门, 要尽量乘坐正规营运交通工具, 不论多急、多省钱, 切勿乘坐“黑车”, 平时养成杜绝乘坐“黑车”的习惯。倘若万不得已上了“黑车”, 可在上车前记住车牌号, 通过电话、短信告知家人和朋友。

此外, 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置于学业, 不应沉迷于虚拟世界, 更不应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独自外出会见网友, 拒绝网恋, 更不应因贪图物质享受而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

摘要:2014年8月9日至9月13日, 短短一个月间, 新闻媒体共发布了近30起女性失踪、失联新闻, 在这其中, 一半以上为高校女大学生。人们不禁反思, 为何父母眼中的公主、众人眼中的骄子会一再陷入险境, 背后又隐含着哪些潜在的因素, 以及作为家长、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又将如何应对这一不可小视的问题, 本文将一一展开探讨。

关键词:女大学生,失踪,失联,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胜香.关于互助县城“黑车”现状和管理对策的调查报告[J].商情, 2010 (27) .

[2] 王琦.给女大学生补上安全防范课[J].教育, 2014 (26) .

上一篇:新时期企业党建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工作——以黄石H社区黄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