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2024-04-18

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通用13篇)

篇1: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潜流型人工湿地冬季污水净化效果

冬季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和提高湿地内的温度,改善湿地净化效果;比较了种植不同植物湿地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率.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湿地运行方式,可增高湿地系统温度和提高溶氧(DO)水平,从而提高COD、TN和TP的去除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d时,湿地出水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72.5%和58.2%.

作 者:雒维国 王世和 黄娟 鄢璐 LUO Wei-guo WANG Shi-he HUANG Juan YAN Lu 作者单位:雒维国,LUO Wei-guo(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系,江苏 南京 210096;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王世和,黄娟,鄢璐,WANG Shi-he,HUANG Juan,YAN Lu(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中国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年,卷(期):26(z1)分类号:X524关键词:人工湿地 温度 水力停留时间 净化效果

篇2: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除氮磷效果研究

通过测试分析研究了由碎石、陶粒、石英砂3种不同基质构建的潜流式人工湿地运行初期对N、P的去除效果.实验采用连续流进水方式,水力负荷控制在4.95~8.25cm/d,实验结果表明碎石为基质的`单元对N、P去除效果最好,陶粒单元次之,石英砂单元效果较差.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34%、83.24%和71.02%;对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48.68%和39.34%;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59.48%、42.65%、30.26%.结果还表明,填料在湿地除磷方面起主要作用,选择基质对除磷非常重要;填料对氮的去除也有较大影响.

作 者:王全金 李丽 刘江 詹小燕 WANG Quan-jin LI Li LIU Jiang ZHAN Xiao-yan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年,卷(期):23(5)分类号:X703.1关键词:潜流人工湿地 基质 除磷 除氮

篇3: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75例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均已经颅脑CT、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重症颅脑损伤, 入院时其家属已经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是37例和38例。其中, 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8例, 年龄为60~80 (69.92±2.72) 岁;体重为53~76 (64.16±3.26) kg;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为61~80 (69.95±2.67) 岁;体重为54~76 (64.19±3.20) kg;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均在8分及以下, 且于年龄、性别、体重等资料上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即定时对病房消毒, 开窗通风。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定时为气管套管消毒, 控制吸痰时间, 给氧, 限制探视人员、陪护人员数量等, 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 同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1) 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需使用吸痰管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注意把握吸痰时机。同时, 挑选合适的吸痰管, 保证其柔韧度好, 且组织相容性佳。此外, 吸痰时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 (2) 血压控制。医护人员需注意控制患者术后的血压以及心率, 一旦患者伤口周围发生渗血, 需及时进行纱布填塞处理, 压迫止血。止血期间禁止使用降压药物, 从而维持其血压平稳。 (3) 气道湿化护理。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具体痰液变化进行持续湿化护理。一般而言, 需参考患者痰液粘稠度和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湿化护理。患者早期出现血性痰液时, 医护人员需给予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实施气管滴入护理。脓性痰液出现时, 则使用糜蛋白酶联合庆大霉素进行气管滴入护理。对于长时间气管切开患者, 注意以碳酸氢钠液取代庆大霉素, 从而有效抑制真菌, 并溶解痰痂。如果患者出现喘鸣音明显、心率快、痰吸不净、大量的白色泡沫痰现象, 需控制输液速度, 夹闭气管滴药, 并给予30%~50%酒精雾化吸入给氧, 预防其发生肺水肿。 (4) 拔管后护理。患者意识恢复、呼吸平稳、可发音时, 护理人员可试行1~2d堵管, 若患者能入睡、进食、自行咳嗽, 且无呼吸困难, 即可拔管并清洗套管四周皮肤。做好患者家属心理护理工作。叮嘱患者不能大声说话, 咳嗽时注意压住手术切口, 控制自身颈部活动范围, 每日定时换药。

1.3 观察指标

(1)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 自拟本次研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法明确患者对于医院所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总分是37分, 33分及以上为特别满意, 27~32分为满意, 21~26分为一般, 20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特别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 (n) 表示, 其组间率 (%) 对比则采用χ2检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均数±s表示, 两组正态计量资料对比采取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表示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37例患者中, 特别满意27例, 满意9例, 一般1例, 无不满意者, 其护理满意度是97.30%;对照组36例患者中, 特别满意12例, 满意18例, 一般5例, 不满意3例, 其护理满意度是78.9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往往因为意识障碍、吞咽以及咳嗽反射功能削弱或者消失, 致使其呼吸道分泌物无法自行排出, 引发呼吸不畅甚至窒息症状, 加重其病情[2]。当前, 临床上在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急救时, 需保证其呼吸道畅通, 而气管切开术是治疗期间的常用方式, 有助于改善患者通气、呼吸和氧合状态[3], 缓解患者急性呼吸道阻塞情况, 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改善其预后。然而, 气管切开后, 患者的呼吸道可直接同外界环境相通, 从而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系数。尤其是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 其本身免疫力差, 且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 更容易并发感染等疾病。而患者一旦发生肺部感染, 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缺氧程度, 还可引发脑部二次损伤,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选用可预防术后感染的护理干预, 对于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生存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即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要求护理人员结合既往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实施护理干预, 从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首先, 医护人员术后需先清理患者呼吸道, 其中吸痰管材质以及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等均与呼吸道受损、感染等并发症相关,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注意吸痰管、吸痰时机、操作方法等的选择;其次, 妥善控制患者术后血压, 可避免其并发出血症状, 同时还有助于保持其切口敷料等清洁干净, 减少切口感染可能性。其次, 气道湿化是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痰液情况遵医嘱用药, 从而减少感染、肺水肿等并发症;最后, 拔管后护理可巩固手术以及护理效果, 促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后观察期。据本组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而护理满意度则较对照组高, 可见对其气管切开术后的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少其并发症, 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项琼.老年颅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4) :3164, 3227.

[2]朱华云, 彭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 (1) :82-83.

篇4: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就不同季节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3和5 d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化粪池污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季节,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该系统对COD、TP、TN等3个指标的.去除率明显提高,3 d去除率明显高于1 d,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5 d时对COD、TP、TN的去除效果虽比3 d有所提高,但增幅不明显.在夏、秋、冬3个季节,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3.48%~83.33%、53.52%~86.32%和33.33%~63.77%,对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3.28%~66.9%、22.14%~55.85%和12.69%~42.71%,但对TN的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只有19.09%.

作 者:刘雯 崔理华 周遗品 LIU Wen CUI Li-hua ZHOU Yi-pin 作者单位:刘雯,周遗品,LIU Wen,ZHOU Yi-pin(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225)

崔理华,CUI Li-hua(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2)

篇5: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高效除氮菌在模拟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摘要:研究高效除氮菌的`加入对模拟潜流人工湿地除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氮菌提高了污水中COD、氨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对COD的去除率可以提高10%左右,总磷最高可提高20%,试验三天,对氨氮的去除率也提高20%~30%.作 者:邓春蕾 王克科 王岩 DENG Chun-lei WANG Ke-ke WANG Yan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郑州,450001期 刊:四川环境 ISTIC Journal: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7(4)分类号:X703关键词:除氮菌 湿地 去污

篇6:人工湿地土壤堵塞现象及机理探讨

人工湿地土壤堵塞现象及机理探讨

人工湿地作为近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一种廉价替代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对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土壤堵塞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分析了影响土壤堵塞的因素,并对其堵塞机理和堵塞模型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避免堵塞的解决办法.

作 者:雷明 李凌云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工业水处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年,卷(期): 24(10) 分类号:X703.1 X53 关键词:人工湿地   土壤堵塞   机理探讨  

篇7: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摘要:介绍了人工湿地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与研究现状,着重从植物对基质的影响、植物的气体输送及根际氧气释放、植物对污染物的.摄取、植物对碳源的释放、植物蒸腾作用等角度,探讨了植物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人工湿地数学模型的发展历程,依次介绍了衰减方程、一级k-C*动力学模型、Monod动力学模型和箱式机理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了各种人工湿地数学模型的特点和约束条件,指出机理模型是未来人工湿地数学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作 者:谭学军 唐利 周琪 TAN Xue-jun TANG Li ZHOU Qi 作者单位:谭学军,TAN Xue-jun(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唐利,周琪,TANG Li,ZHOU Qi(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篇8: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主要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分类、除污机理、影响因素,并在对其所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评述其应用领域与前景.

作 者:丁玲 沈耀良 DING Ling SHEN Yao-liang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11刊 名:江苏环境科技 ISTIC英文刊名:J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9(2)分类号:X7关键词: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进展

篇9: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人工湿地脱氮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简述了人工湿地脱氮模型.各种形态的氮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可以通过氨的挥发、植物吸收、介质沉淀吸附以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等过程被去除.讨论了各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在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条件下,湿地地面氨挥发可以忽略,湿地植物叶片氨挥发量尚不清楚.湿地介质的直接吸附是短期的.植物在湿地脱氮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一般认为植物直接吸收和存储只占湿地脱氮的一小部分,一般低于30%.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人工湿地脱氮的最主要的形式.讨论了影响人工湿地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溶解氧,pH和温度.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适合硝化作用,溶解氧和温度对湿地硝化作用的影响最大.温度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而且可以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作 者:张政    付融冰    顾国维    杨海真    ZHANG Zheng    FU Rongbing    GU Guowei    YANG Haizhen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92 期 刊:生态环境  ISTICPKU  Journal: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5(6) 分类号:X703 关键词:人工湿地    脱氮    植物吸收    硝化/反硝化作用    溶解氧    pH    温度   

 

篇10: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在上海市崇明县森林旅游园区建成郊区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用生物强化絮凝+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充分发挥了物化与生态工艺的互补优势,其中人工湿地占地近6000 m2;通过强化预处理对SS和P的.去除削减污染负荷,使湿地水力负荷提高到0.6 m3/(m2・d);通过优化湿地浸润线使NH3-N、TN同时达标.人工湿地利用林间空地布局,采用自主开发的模拟软件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工艺并优化运行,实现污水污泥同步资源化利用.工程已运行一年,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863示范工程要求,出水水质可达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作 者:徐祖信 李怀正 王晟 傅威 邢绍文 沈根祥 Xu Zu-xin Li Huai-zheng Wang Sheng Fu Wei Xing Shao-wen Shen Gen-xiang  作者单位:徐祖信,Xu Zu-xin(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3;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所,上海,200092)

李怀正,傅威,邢绍文,沈根祥,Li Huai-zheng,Fu Wei,Xing Shao-wen,Shen Gen-xiang(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3)

篇11: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摘要:以氨氮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6.8~7.2℃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2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浮萍Lemna minor)、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物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的脱氮效果,并探讨了6.4~11.2℃水温下不同起始COD浓度(27~105 mg/L)对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DO)是影响NH4+-N去除的.关键因子之一,好氧时期各系统NH4+-N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H4+-N去除率的61%~88%.3种植物系统中NH4+-N的去除率(45%~56%)普遍高于泡沫板系统(38%)与空白系统(38%),而TN和COD去除效果差异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随着水体中起始COD浓度的升高,系统中DO逐渐由好氧状态降至0,该结果对NO3--N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率由67%上升至95%),而对其它水质指标(COD,TN,NH4+-N)的影响相对较小.作 者:郑少奎    张燕燕    杨志峰    刘加刚    ZHENG Shao-kui    ZHANG Yan-yan    YANG Zhi-feng    Liu Jia-ga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期 刊:环境科学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7(10) 分类号:X52 关键词:表面流人工湿地    氨氮    浮水植物    低温    脱氮   

篇12: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供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吸收并积累离子态的重金属,使得废水中各种污染物浓度降低;另一方面,植物的合理配置还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学与经济价值。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植物的作用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

中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处理方法成本较高且适用范围有限,因此,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型、低成本的治理方式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对于垃圾渗滤液净化、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重金属矿山修复废水的拦截、净化等有十足优势。

1人工湿地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现状

人工湿地最初是用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或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如今应用人工湿地处理含重金属的特种废水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在国外,应用人工湿地处理含重金属的废水已有大量研究和较多的实例。例如,位于美国萨凡纳河场地的人工湿地于2001年开始运行,该人工湿地面积约777km2,被用来处理工艺技术设施废水中的铜污染,进出水中的铜质量浓度分别为31μg/Land9μg/L,该人工湿地对废水中铜的去除率高达70.9%[10]。在实验室中,建立人工湿地模型种植黄泽(Limnocharisflava),用以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重金属Fe和Mn,将垃圾渗滤液稀释至原来浓度的25%后,以0.029m3/d的流量,停留时间24.1h和9h的条件下,铁和锰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9.2%~91.5%和99.8%~94.7%。在接纳马来西亚西海岸炼油厂污水的潟湖中,种植了大面积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用以处理油脂、酚类、硫化物和重金属,结果表明,其对Cd、Cu、Pb、Ni、Zn、As、Hg和Cr(III)的处理效果都十分理想。

2能富集重金属的湿地植物多种湿地植物都对废水中的重金属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藻类植物净化重金属废水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重金属的吸附力,石莼(Ulvalactuca)对Cu、Pb、La、Cd和Hg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达到80%~90%;马尾藻(Sargassumhorneri)和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通过吸附重金属,同样具有很强的去除重金属的能力,它们对Cu、Zn、Pb和Hg的去除率都大于70%;金鱼藻对Cu2+的吸附在20min内达到平衡,其最大吸附量为7.79mg/g;香蒲能净化高浓度含铅废水,在铅质量浓度为50mg/L的含铅废水中,香蒲中铅的富集量为132.2mg,富集系数为2.64;浮萍能有效富集Zn、Fe和Mn,芦苇能有效富集Pb、Mn和Cr,而宽叶香蒲和黑三棱(Spargniumsp.)是吸收富集Pb和Zn的较适宜植物种类;凤眼莲对Zn2+和Cd2+有较高的去除率;芦竹、灯心草和芦苇对Cu、Pb、Zn和Cd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浮萍和水葫芦能富集超过其0.5%干质量的重金属,它们富集Cd和Cu的质量比范围分别是6000~13000mg/kg和6000~7000mg/kg,超过其正常质量比的1000倍;水力停留时间为7d时,芦苇对污水中的Pb和Cd的去除率分别为90.2%和86.4%,梭鱼草对Pb和Cd的去除率分别为89.7%和86.0%。

3植物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机制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去除重金属的机制主要为植物根系通过分泌某些代谢产物来改变根际环境,从而对废水中的重金属产生活化、钝化或改变重金属离子价态和降低毒性的作用;植物直接吸收、转运离子态的重金属,使重金属在植物地上部分中得以积累,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分来去除重金属。

3.1根系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机制

植物一般是通过生物吸附和表面吸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元素,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重金属可以通过植物根际分泌物与重金属离子的物理、化学反应来去除。湿地植物根系是一个动态的微环境,水和营养物质在根系被摄取,同时植物根系不断分泌氧、糖、有机酸、氨基酸、酶、内源激素和一些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具有重金属解毒作用。研究发现,植物根系在质量浓度为10~50μmol/L的Al胁迫下,根尖柠檬酸合成酶活性增加,分泌大量柠檬酸,形成柠檬酸-Al的螯合物,以解除铝毒[35]。实验证明,水稻根系中积累的Cr含量与根际pH以及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分泌密切相关,根际pH增大,促使根系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分泌增多,水稻根系的Cr积累量增加。

3.2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转运

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植物各部分的重金属含量研究发现,植物根部的重金属含量远高于茎和叶。在研究香蒲、芦苇和鸭跖草对Pb的抗性时发现,3种植物根部的Pb的富集量远远大于叶和茎。在实验室中,在流动和静止溶液中,研究甜柚、水葱和大米草(Spartinaanglica)对Pb、Zn、Cu和Cr的积累,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地下组织明显比地表组织对4种重金属的积累量更高。

大部分重金属离子是通过金属转运蛋白进入植物根细胞的,并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运至液泡贮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分子生物学机制。重金属转运蛋白在整个调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吸收、螯合、区室化和代谢利用等关键步骤。近年来,众多研究揭示并鉴定了植物细胞内多种重金属转运蛋白:吸收蛋白(metaluptakeproteins)和排出蛋白(metaleffluxproteins)两大类。吸收蛋白主要有YSL蛋白家族(yellowstripe-likeproteinfamily)、锌铁蛋白(ZIP)家族(ZRTandIRTlikeproteinfamily)和天然抗性巨嗜细胞蛋白(Nramps)家族(naturalresistanceassociatedmacrophageproteinfamily)等。植物吸收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并转运至细胞质,吸收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根部细胞;排出蛋白包括P1B型ATPases、CDF蛋白家族(Cationdiffusionfacilitatorfamily)等,其功能是将重金属排出细胞质,或运载至液泡,在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中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

4基因工程在提升植物修复能力中的应用

近年来发现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种类有所增多,但仍然有许多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基因工程技术日趋完善。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转运由多种基因协同控制,所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提升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成为可能。

从动物器官中分离出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基因转移到蓝藻时,提高了蓝藻对Cd2+的结合去除能力,其主要是利用毒性金属离子与半胱氨酸的巯基结合,转变为无害的蛋白结合形式,使植物机体对有毒金属离子表现出耐性。

从细菌中分离出来的merA基因编码汞离子还原酶和merB基因编码有机汞裂解酶已经被学者转移到植物中,用来提高植物对Hg的处理,merB使得Hg离子从2价变为0价,降低了毒性,并从植物中挥发。将merA转移到水稻中,发现转基因水稻对HgCl2的抗性为250μM,而普通水稻仅为150μM。研究转merA基因金盏菊(Calen?dulaofficinalis)的污染处理时发现,植株能去除土壤中84%的HgCl2,植株内转运能力提高了2倍,大部分Hg2+转运到叶片中,通过酶的作用还原为没有毒性的0价Hg离子,并挥发到空气中,因此植物体内富集的Hg含量较少,仅为非转基因植株的20%。用OASTL基因Atcys-3AcDNA构建表达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化到野生型拟南芥中,其中转基因株系10-10Cys和GSH含量明显提高,并表现对Cd胁迫具有很强的耐性,研究同时发现,转基因株系10-10对Cd具有很强的累积能力,且吸收的Cd主要累积在叶片的毛状体部位。

5展望与建议

在人工湿地处理含重金属的废水过程中,大部分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并未移出系统,而是滞留在系统中基质与植物根系交错的结合部,唯有通过植物的生长吸收并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才能将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移出系统。但是,如何高效地利用植物处理含重金属的废水,还存在一定问题。

篇13: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综述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氮的各种机理和影响系统除氮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今后人工湿地除氮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以负荷去除率计算系统的`除氮性能的相关建议.

作 者:张虎成 俞穆清 田卫 徐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8(4) 分类号:X52 关键词:人工湿地   氮   净化机理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上一篇:华山逸景作文1200字下一篇:吃零食的感觉真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