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思维构建论文

2022-04-20

【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项较为核心的任务。但从当期初中数学实际教学现状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状态,很难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和逻辑思维,因此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如何构建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展开探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思维构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思维构建论文 篇1:

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师生思维互动

摘要: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束缚。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本文中笔者主要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起师生的思维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达到师生间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并在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同时采取边行动,边研究和边总结改进的做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际,探索适合于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改  中学数学  思维互动  探究生成  思维互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1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要能多视角、多维度地创设学生思维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使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互动、碰撞,自己建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起活生生的思维互动呢?

一、探究生成,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生成的教学场所。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得在平常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生成,应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推陈出新、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使得学生自己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认知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对探究活动进行变式、深化和拓展,把数学学习活动引向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高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重要环节。

(一)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二)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二、多点切入,优化学生思维

所谓多点切入,优化学生的思维,就是要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认知冲突,产生新问题;而高于学生的思维,则是指让学生在与原先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自己纠正或完善先前的想法,进一步揭示知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这种方法的尝试,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分析转换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独立思考,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开讨论,在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求给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向,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我想,这种效果不是简单的动手所能产生的。

例如,已知数列{}的第一项 =1,且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①探索: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②活动:“千里走单骑”——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③活动:“圆桌会议” —— 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自主探究”,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能力。

一点心得:在“千里走单骑”和“圆桌会议”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面带微笑,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能力提高拓展:已知数列的{}前四项

猜想{}的通项公式.

①思考:怎么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寻找规律。

②归纳:由学生讨论,归纳技巧,得到技巧②和③。

技巧②:有整数和分数时,往往将整数化为分数。

技巧③:当分子分母都在变化时,往往统一分子(或分母),再寻找另一部分的变化规律。

三、思维的互动是一种体悟

学生学习和体悟的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从学习结果看,不仅仅是理解、领会了存在于学生个体之外的文本知识及其内含的情感、价值观,而是通过体悟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只有在学生发挥了自主能动性的情形下才可能发生。可以说,体悟本身不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无自主性的问题,关注的是自主性的程度及如何发挥,因为它自觉地对学生的地位进行了内在的规定,那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但是,那种为追求热闹而“经历过程”,为获得某个结果而“经历过程”的教学现象常常充斥我们的数学课堂。有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需补充一句:“心中悟出始知深。”一句话,学生唯有“悟”,才能把握知识的真谛。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是建立在有效的思维互动的基础之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独巨匠心的思維活动的设计,没有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就不可能有学生认知的冲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就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扎根于课堂,心系学生,潜心构建灵动的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育新课程下的思辨课堂,精心演绎数学课堂本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教师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刘再平.重视知识生成,展示思维过程,开拓学生思维[J].中学数学研究,2012(10).

[2]戴艳萍.适当延迟评价拓展思维空间[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3(6).

[3]李庆林.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与策略[J].广西教育,2007(Z5).

[4]康卫华.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3(18).

(责编   田彩霞)

作者:王玉玲

数学教学思维构建论文 篇2: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

【摘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项较为核心的任务。但从当期初中数学实际教学现状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状态,很难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和逻辑思维,因此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如何构建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方法探究  素质教育

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国家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构建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我国曾经长久地处于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下,我们不否认应试教育确实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里,为我国的人才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更加契合我国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并结合应试制度呈现出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输和理论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丰富上,而且更加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所以单纯以应对理论考试为主的教学体制则不再符合当今的教育形式。那么结合当前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所呈现的新的教学形式就是素质教育,即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强调思维的构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从我国宏观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后更加重视政治、经济的发展,先让人民生活富裕起来,才能进一步从文化上丰富人民的精神素养,而在当前政治经济大繁荣的时代下,对于文化建设也就提上日程,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势必需要实现改革上的一马当先。总之,当前的学校教育一改以往围绕考试转的模式,转而围着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寻求改革和创新,也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本文中,笔者着重探究的部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众所周知,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学科,所以学生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解题,而是从各类题型中形成针对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规律。但从我国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整体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知识学习呈现出单一性、碎片化,即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就单纯地学习公式、定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如此,难以将知识形成系统思维,主动形成知识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学完多个模块之后,遇到大型测试反而难以取得好的成绩,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是另一重打击。所以,在笔者看来,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数学知识所体现的逻辑性,在知识教学中实现逻辑先行,结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互动、探究等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一步步塑造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相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初中数学知识有了质的飞越,知识的复杂性开始体现。所以教学中尤其是新知识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相对较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做好互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首先,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逐步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畏惧”心理。因此,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要结合所讲解的知识点,设置对应的导入环节,如讲解小故事、播放片段性视频、进行“破冰”互动等,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通过三分钟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学习数学知识的准备,在心理上形成学习的基础积极性。

其次,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最基础的提问方式,当然问题的难度教师要精准地把控,并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对应难度的题目,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进行实时互动,眼光轮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前进,并且通过一步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拓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结合所学公式、定理梳理清楚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拓展

探究式教学着重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实现思维的交互影响,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有效的途径。首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我们可以采取集体探究的方式,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还处在初级阶段,集体性的探究中教师也会加入其中,充当学生思维的点拨者和问题的发现者。在集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作为探究点,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然后集体推敲,筛选其中对的、更为合适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体参与,并且更迫切想要知道自己所提出的方法的对错,所以思维高度活跃,并会针对问题不断拓展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其次,在集体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尝试小组探究。在分组过程中保证小组内部成员水平的层次不齐,性格上的相对互补;而小组之间的水平则保持相对的平等。这样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同题目,也可以布置不同的题目。相同的题目,小组内部集思广益,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态势;而不同的题目则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小组之间的相互探讨和补充。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交互,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三、实现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联动性

课堂教学仅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一部分,良好的知识掌握还要学生进行课下巩固。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实现分层次布置作业,本着巩固和拓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在课下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思维的巩固,并且根据公式和定理设置相关的题目,逐步构建学生的联动思维。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导学案”,在作业之外,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尤其是同一單元的知识点之间存在联系,通过导学案设置对应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实现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构建学生的思维网络,同时也启发学生实现自主的数学逻辑思维构建。

总之,以上就是笔者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几点建议。在当前改革和创新的时代潮流下,教师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定将取得更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董立娟.培养问题意识,强化逻辑思维——谈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000(042):66.

[2]冯密.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103.

作者:赵美珍

数学教学思维构建论文 篇3:

“系统思维整体构建”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我们经常接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也有人说“教无定法”,教学无须设计,只需要教师按照教材上课即可。其实,我们知道“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所谓“教学有法”,就是在尊重课堂规律的基础上,基于课标,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科学设计好一节课,然后通过适当的教学形式实施具体教学。那么,如何科学设计一节课呢?“系统思维整体构建”是设计一节课的有效理念。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3)”为例做详细介绍。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的第二章内容。教材中依次安排了“正数和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数轴”“绝对值和相反数”版块,本节课是“绝对值和相反数”的第三课时。在教材的安排上,编者借助“数轴”这一重要工具来引导学生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认识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

二、课堂简录

1. 从数学的内部产生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数轴的作用。

生1:我们借助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数轴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负数,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可以知道绝对值的概念(数轴上的数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和相反数的概念。

师:我们借助数轴研究了3个问题,但每一个问题中都有没有完成的工作,大家看看有哪些?

生2:(1)在比较数的大小中,还有两个正数以及两个负数没有比较大小。(2)我们知道了绝對值的概念,但任给一个数,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化简。(3)我们认识了相反数,但还没研究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关系。

师:好!那我们这节课就研究这3个问题。

2. 借助数轴(工具),归纳绝对值化简方法。师:绝对值表示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当我们求一个具体数的绝对值时,是否都要通过画数轴来解决呢?

生2:应该可以,就是比较麻烦。最好能找到直接化简的方法。

师:好主意!我们不妨就来做做这方面的工作。求一个具体的数的绝对值,大家觉得我们应该先做什么?

生3:应该先对数进行分类,也就是分成正数、负数和零来探究。否则太笼统不好研究。

师:好!按照你的思路,我们将数分成三类研究。我们不妨先从正数研究起。大家回忆一下,过去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生4: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现规律,最后进行归纳。

师:你怎么想到的?小学的哪些经验告诉你的?能否举例?

生4: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时都是先举例子,然后发现规律,再把发现的规律总结起来。

师:通过上述例题,大家有什么感悟?

师生总结:数轴是基本方法,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得出绝对值的化简和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技巧;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掌握根本方法,也要学习各种技巧,这是“道和术的统一”。

5.巩固练习,师生小结(略)。

三、教学启示

1. 教学设计要有系统思维和整体建构的意识。

设计一节课的教学首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系统把握课标和教材,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把一节课的内容置于一章或教材的系统中思考,整体规划一节课的立意、实施方案,确定上课主线。

本节课围绕“通过数轴观察所得”这个主线展开。绝对值的化简、数的大小比较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的。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继续提醒学生“数轴是否就可以不用了”,不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整个过程思维连贯。这让我联想到,在教完“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后直接让学生完成“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直接给出具体的作法,学生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但学生不禁要问:“我怎么才能自然想到这一作法?”其实,我们只要紧紧扣住本节课主题“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可。教师可以用连续追问的方式来设计教学环节:(1)“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是个新问题,那么它怎么转化为“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2)关键就是要在直线上找一条线段,使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那一点。(3)假如我们已经作出这条线段,那么该线段和那一点又构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4)怎样作这个等腰三角形呢?(以直线外一点为圆心,以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该弧和直线有两个交点。)这样就自然回到作法中去了。这样的设计始终抓住“系统思维”这一主线,使教学过程自然灵动,一气呵成。

2.好的教学设计要关注“道”和“术”的有机统一。

好的教学既要关注本质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又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比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分类的思想,这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是教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是学生应对未来世界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没有数学思维、思想训练,数学就变成了简单的数学游戏,数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必要的技能训练也不可少,比如计算、化简、实验操作等,没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就不会有数学能力的形成,数学素养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本节课研究绝对值如何化简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是不是每次都要根据定义画出数轴,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呢?”,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化简?面对这么多的数我们该怎么办?”,那就是先把数分为正数、负数和零三类,然后再从特殊到一般,探究三类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得出绝对值化简的法则,最后通过适当的习题予以巩固。整个过程既有数学思想的引领,又有适当的练习训练;学生既学到了数学思想,又获得了解题技能。

3. 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设计一节好课的起点。

学习的起点基于问题。问题既可以从生活情境中产生,也可以从数学的内部产生。教材提供的情境是如果我们对教材的情境不做处理,那么,教材的情境就像一种假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和发现不是来自学生的思考,而是来自教师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本节课中,教师从复习数轴的作用开始,梳理出利用数轴学习了3个方面的知识。然后教师提问:“这3大方面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等学生列出新的研究问题时,教师继续追问怎样研究,通过运用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不断思考,不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引导学生怎样研究比运用结论更重要。

定理、规则的教学,其主要价值应体现在定理和规则的发现过程中。特级教师卜以楼认为:研究一个定理,一般要从猜想、验证、证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如果离开了猜想、发现定理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中打折。事实上,发现一个定理的价值远远大于证明这个定理。本节课研究绝对值的化简,不是简单的告知结论,也不是让学生填空,像计算工具一样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完整参与绝对值化简的发现过程。同样,通过数轴比较两个正数和两个负数的大小,也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最后回归原点——“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正数和两个负数的大小关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要数轴了呢”,再一次强调数轴的根本作用。这样的研究过程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研究数学的方法和使学生受用一辈子的数学思想。

系统思维、整体构建是数学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的基本观点、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我们如果能运用整体的观点去理解、去学习、去探究数学知识和设计一节课,就会有一种统领全局,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效果。

作者:刘良勇 韩新正

上一篇:住宅工程渗漏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作业评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