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服务贸易论文

2022-07-03

问:编辑同志,您好。海峡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定后,台湾民众反映强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论文 篇1: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台湾的影响分析

【摘 要】《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后引起台湾各界广泛争论。尽管反对者众多,仍有许多学者认为CSSTA是对台利好的政策。本文介绍了CSSTA的主要内容,将CSSTA与CEPA的服贸条款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海峡两岸服贸协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开放承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关于服务提供者的规定更宽松、审查更快捷,以及可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台方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实行CSSTA,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共同发展。

【关键词】CSSTA;CEPA;开放承诺;服务贸易提供者;争端解决机制

近期台湾大学生占领立法院进行“反服贸”运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除去政治因素,仍有很多台湾学者认为《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下文简称CSSTA)是大陆对台的糖衣炮弹,会对台湾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郑秀玲认为CSSTA条款设计不对等,实行CSSTA的竞争环境不公平,会危害台湾的社会安全。彭明辉认为台湾政府行政能力弱、市场调节速度慢,开放服务业会剥夺底层人民的生存权。林宗宏认为若实行CSSTA会扩大台湾贫富差距,甚至导致劳动力、人才流失,加剧高离婚率、少子化等社会问题。

但是也有很多台湾学者支持CSSTA,认为协议的签署对台湾的重要性远优于大陆。林建甫认为CSSTA能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互补竞争和推动台湾经济转型。黄智辉认为CSSTA可促进两岸服务业相互投资及贸易,扩大ECFA效益,为两岸带来长期正面的经济福祉。此外,台湾农委会国际处认为陆资进入台湾投资农产运销及物流相关行业,将有助益台湾农产品销售,对提高农民的收益将有帮助。

本文将从CSSTA的条款内容进行剖析,从而说明CSSTA是推动两岸深化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CSSTA的主要内容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海峡两岸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四条所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中国大陆上海市举行第九次高层会谈并签署该协议,也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

CSSTA包含文本和两个附件。文本包括序言和4章24条;两个附件为: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规定。

根据CSSTA附件一“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双方开放承诺共144条,涉及100多个服务行业,范围涵盖了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其中大陆方面开放承诺80条(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65条,金融领域15条),是在大陆加入WTO承诺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台湾方面开放承诺64条(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55条,金融领域9条),是在台湾开放陆资入岛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

CSSTA与其他类似贸易协定相比--如大陆与香港签订的 CEPA,开放水平更高、涵盖面更广。

二、CSSTA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通过对CSSTA与CEPA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SSTA在承诺表内容、服务提供者规定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较CEPA都有重大优惠。下文将进行详细比较分析。

1.开放承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在非金融服务行业,大陆对香港开放承诺一般仅限于“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雇用的合同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在内地提供本部门或分部门分类项下的服务”。然而对于台湾,大陆在许多非金融服务行业都允许其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或者是独资企业。这些行业包括:建筑物清洁服务,摄影服务,印刷及其辅助服务,会议服务和展览服务,笔译和口译服务,录像、录音的分销服务,建筑和相关的工程服务,批发服务,零售服务,环境服务,医院服务,文娱服务,体育和其他娱乐服务,航空运输销售代理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商标代理服务等。

在金融服务行业,大陆对台开放承诺也有重大突破。在银行服务部门,CSSTA规定,“大陆的商业银行从事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可以投资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产品。符合条件的台湾的银行可以按照现行规定申请在大陆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台湾的银行在福建省设立的分行可以参照大陆关于申请设立支行的规定提出在福建省设立异地(不同于分行所在城市)支行的申请。……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支持两岸银行业进行相关股权投资合作。”在证券、期货服务部门,CSSTA规定“允许符合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境外股东资质条件的台资证券公司与大陆具备设立子公司条件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期货中介机构按照大陆有关规定,在大陆申请设立合资期货公司。”

从比较中不难发现,在上述非金融服务行业,CSSTA允许台湾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甚至是独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这一举措会显著加深大陆市场的开放深度。台湾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远远领先于大陆的,尤其在以版税及许可证服务贸易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贸易部门、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部门。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不难在大陆做大做强。因此允许台湾企业进入服务业,无疑是对台湾非常利好的条款。在金融服务行业,从只允许香港银行接收居民存款,到允许大陆的商业银行投资台湾金融产品,是一个质的转变。若是实行该条款,台湾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利用大陆的大量资金,从而进行金融活动。此外,大陆向台湾开放了证券、期货等金融服务部门,无疑是向实现金融自由化迈出了一大步。

2.关于服务提供者的规定更宽松、审查更快捷

CSSTA关于服务贸易提供者的规定一共有六项。该规定将服务提供者分为“一方自然人”和“一方法人”。

对于“一方自然人”服务提供者的审查,仅要求提供两岸任一方身份证明文件及其他必要资料。业务主管部门或其他委托机构认为符合规定,即可核发服务提供者证明书。

而对于“一方法人”的审核,主要针对其从业资质是否有效。在规定的第二项中提到,一方法人服务提供者应满足“在该方从事与拟在另一方提供服务的性质和范围相同的商业经营持续三年以上”。此外,对于从事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证券期货及其相關服务、保险及其相关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应满足的持续经营时间为五年。在申请服务提供者证明书时,一方法人服务提供者需要提供:注册登记证明副本,最近三年或五年的完税证明副本和财务报表,拥有或租用经营场所的证明文件或其副本,其他证明提供服务性质和范围的文件或其副本,以及其他必要文件、资料。经业务主管部门或其他委托机构认为符合规定后,即可核发服务提供者证明书。

通过与CEPA的规定进行比较,CSSTA对服务提供者的规定更宽松,对服务提供者的审查要求更少。CSSTA较CEPA减少了以下规定:雇佣员工中两地服务提供者所占比重;两地服务提供者需要取得其负责人作出的法定声明;服务提供者需要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书;服务提供者需提供其身份证明;并且以上资料要经内地认可的公证人核证。

综上所述,CSSTA减少了服务提供者需准备的文件和资料,简化了对服务提供者的审查流程,同时减少了业务主管部门或其他委托机构的审核工作。因此不仅减少了两岸相关机构的行政工作量,提高了行政审核效率,还降低了台湾服务提供者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有效、直接地为其提供便利和优惠。此外,也有利于实现两岸人才的有效交流、沟通,实现互助互补。最后,由于服务贸易的主要载体是服务提供者,因此实现服务提供者的便捷、迅速流通,是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

3.可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

CEPA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只有第十九条第三款第2、3项规定:由联合指导委员会解释《安排》的规定,解决《安排》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该条款对委员会职能及职责范围规定模糊不清,并且也没有规定“《安排》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的范围。

ECFA 中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十条及第十一条第二款中。第十条规定:“一、双方应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二、在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争端解决协议生效前,应由双方透过协商解决,或由本协议第十一条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并接受委员会监督。”虽然对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略显笼统和抽象,但是相比于CEPA的规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两个协议都缺乏详实具体的争端解决机制,而区域贸易协定与WTO规则是兼容、互补的,则可以考虑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协议的适用性。首先,对于大陆和香港签订的CEPA,由于签订双方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因此CEPA的法律本质只能属于是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所以CEPA不能适用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其次,对于大陆和台湾签订的ECFA,虽然两岸对于主权政治问题的争议一直没能解决,但ECFA是两岸为了加深经济合作、淡化政治矛盾而签署的协议。大陆和台湾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并且都是WTO的成员,因此理论上ECFA适用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ECFA和CEPA目前都缺乏具体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未来必定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当前状况下,ECFA适用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无疑能为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端提供解决依据。两岸在执行服贸协议时,若产生争端,则暂时可以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协调矛盾,解决短期矛盾;并同时赢得充裕的时间来构建ECFA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解決长期矛盾,维护两岸经贸的稳定、有序合作。

三、结论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是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两岸的经济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尤其是对于台湾,其重要意义要优于大陆。一方面,台湾企业应抓住此次机遇,进入大陆服务业,发挥其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实现两岸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台湾企业也要谨慎规避市场风险。在进入大陆或面对大陆企业进入台湾,都要理性对待。当争端产生时,应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尽快处理矛盾,控制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大陆与香港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行文方便简称CEPA

[2]郑秀玲.两岸服贸协议对我国的冲击分析[R].http://homepage.ntu. edu.tw/~ntuperc/conference-1-files/20130725_3_1.pdf,2014-5-10

[3]彭明辉.服贸协定里理论与现实的落差[N].天下杂志.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521,2014-5-10

[4]林宗宏.两岸服贸协议真的“利大于弊”?统计的科学验证[N].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4/01/linthunghong/,2014-5-12.

[5]林建甫.两岸服贸协议的金融产业开放效益[J].台北产经,第十五期,2013,16-22.

[6]黄智辉.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之意义、效益与新思维[J].华人经济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2013-9,19-25

[7]农委会国际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农业的契机与影响[J].农业实验所技术服务,第九十五期,2013-9

[8]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商务部台港澳司负责人解读《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R].2013-6-25

[9]马进保.CEPA框架下的经贸争端解决机制与程序.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作者:寿芸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论文 篇2: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意义何在?

问:编辑同志,您好。海峡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定后,台湾民众反映强烈。请问,什么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它对海峡两岸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福建读者:郭义群

郭义群同志,您好!

2013年6月21日,为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双方由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两岸签署投资保障和促进海关合作协议之后,最令人瞩目的经济合作协议。协议致力于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促进双方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及便利化;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在早期收获基础上,协议更大范围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双方市场开放涉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涵盖的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类似协议中可谓前所未有。

目前,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两岸经济增速减缓,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协议的成功签署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及经济一体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及影响。协议是一份致力于永续发展的两岸双赢互利的新协商模式,具有开放水平高,两岸特色突出,合作机制持续等突出特点。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议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内容。

对台湾而言,大陆经济调整及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对台湾服务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大陆的高水平、宽领域、大力度的服务市场开放将是其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台湾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服务体系较完善,管理机制较健全,管理经验成熟,经营模式先进,创新与拓展能力较强,协议的签署既可以给其提供登陆发展创新业绩的良好契机。可以预见,大陆对台湾的市场开放,将会扩大台湾的投资机会,将会使其成熟的服务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其服务业带来更多可利用资源,为海岛型经济的台湾提供与亚太区域经济进一步衔接的有力基础,同时,大陆正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大陆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将为台湾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增长空间,并与制造业发达但服务业存在巨大逆差的大陆经济高度互补。台湾对大陆企业的市场开放,将会促进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流向台湾,进而带动台湾的投资、就业和经济发展。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不仅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一个制度化的平台,更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拓展了新空间,从而为应对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台湾媒体称,就事论事,服贸协议早日生效对台湾具有关键的意义,服贸协议与未来的货品贸易协议,正是建立两岸经贸基本规则的重要工具。

作者:王金柱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论文 篇3:

两岸服务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近年来两岸服务业合作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尽快减少政策限制,释放两岸服务业合作的发展潜力。目前,台湾的政策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陆企业投资台湾服务业的积极性。《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为加快实现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做出了重要的制度性安排,两岸服务业合作可在此基础上强化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策略联盟和共同参与等方式的合作。未来健全两岸服务业合作机制,应重点解决好利益分配、法律规范、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合作问题。

关键词:两岸经贸;服务业合作;现状;合作机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已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在两岸经济合作方面,服务业合作迅猛的发展势头也令人瞩目。

一、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水平及领域

近年来,两岸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有超过货物贸易的势头。2011年大陆对台湾服务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了9.2%,基本实现了与货物贸易的同步增长,其中从台湾服务进口增长了16.3%,大大高于同期从台湾货物进口增长7.9%的幅度。

服务业投资方面,受制于两岸投资开放政策的时间和程度不同,目前台商对大陆服务业的投资远高于大陆企业对台湾服务业的投资水平。据台湾方面统计(见表一),自1991年台湾有对大陆投资的统计以来,截至2013年4月累计台企在大陆投资40411项,总金额约1286亿美元,其中服务业的投资金额累计为171亿美元,占台商对大陆总投资比重为13.2%。服务业中按投资金额排名依次是批发及零售业、金融及保险业和工商服务业,分别占总投资比重5.7%、4.4%和3.1%。

大陆企业对台湾服务业投资方面,据台湾方面统计(见表二),自2009年6月底台湾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以来,截至2013年4月累计大陆企业对台湾投资386项,总金额707.9亿美元,其中服务业的投资项目297项,金额累计为512.9亿美元,分别占大陆企业对台湾总投资比重的76.9%和72.5%,大幅超过大陆制造业企业对台湾的投资水平,这一点与台资对大陆服务业的投资情况明显不同。

大陆企业对台湾服务业投资中,按投资金额排名前五大行业依次是:港埠业、银行业、批发及零售业、住宿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分别占总投资比重19.7%、19.5%、14.7%、9.2%和5.6%。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港埠业对台投资走在前头,成为目前对台投资中金额最大的行业。两岸金融业相互开放不断扩大,大陆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设立台北分行,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使银行业迅速成为大陆在岛内投资第二大的行业,并有赶超港埠业的势头。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动批发及零售业成为大陆企业投资台湾的第三大产业,而批发及零售业也是大陆服务业中的第一大行业,占服务业GDP比重达21.2%,台湾批发及零售业的这一比重是19.3%。大批大陆游客赴台带来的庞大商机使住宿服务业也受到陆资青睐,住宿和餐饮业在大陆及台湾的服务业GDP中的比重分别为4.5%和2.3%。值得一提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及零售业等这些传统服务业的GDP占比都是大陆高于台湾,而在较为现代的医疗保健、信息传播、艺术休闲等服务业的GDP占比则是台湾高于大陆,显示台湾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结构领先于大陆。信息产业长期以来是台湾的支柱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投资有助大陆企业参与岛内优势产业发展。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

二、两岸服务业开放的政策及限制

虽然大陆企业对台湾服务业投资增长很快,但比较而言,其规模仍与台商对大陆服务业的投资相距甚远,这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当局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开放较晚,另外与其开放程度有限从而制约了陆资大量赴台投资有关。经过2009年6月、2011年3月、2012年3月三阶段开放,截至2013年6月底,台湾对大陆开放领域及程度为:服务业51%、制造业97%、公共建设51%,总计开放408项,对大陆资金的开放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数的平均比例为66%。而同期,台湾对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资金的开放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数的平均比例高达96%。换句话说,台湾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仍有歧视性待遇,这是造成迄今陆资赴台金额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台湾对侨外资投资采负面表列,禁止或限制投资的领域不超过40项,而对陆资仍采正面表列,禁止或限制投资的领域约200项。

台湾的政策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陆企业投资台湾服务业的积极性与操作性。例如大陆的全聚德烤鸭店一直准备赴岛内投资餐饮业,却因台湾禁止北京鸭进口台湾而无法实施。从实际情况看,台湾开放陆资赴台投资的行业有21项,包括餐饮、服饰、批发零售、家电、货运行等,但迄今为止有大陆企业实际投资的仅其中7项,其他14项无人问津。大陆企业申请赴台投资餐厅共16件投资案,其中9家实际赴台经营,但有2家已倒闭,仅剩下7家。

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称“服贸协议”),该协议是双方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的,为了推动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和自由化,相互开放服务业市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而签署的协议。这是两岸积极落实ECFA的成果体现,是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充实。“服贸协议”是具有大陆市场开放水平高、范围广等两岸特色的特殊安排,并有两岸服务贸易磋商机制等3项特点。其中台湾对大陆开放64项,这是台湾对大陆开放服务业市场的重要进展,生效后将推动两岸服务业的进一步合作。

相较于台湾对大陆服务业的谨慎开放政策,大陆对台湾服务业的开放则宽松得多。尤其是“服贸协议”的签署,大陆对台湾开放80项,全都是“超WTO待遇”,开放程度甚至超越内地与香港的CEPA。电子商务、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文创产业、运输业、技术检测与分析业等服务业,在“服贸协议”生效后,将会带来台商持股比例提高、扩大贸易范围、审批时间缩短等效益,可以增加台湾业者在大陆的竞争力以及经营的便利性。可以说“服贸协议”的签署为加快实现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做出了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对于扩展两岸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两岸民众的受惠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推进两岸经济迈向一体化、共创两岸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三、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方式与机制

(一)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方式

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方式大体有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策略联盟和共同参与等4种形式,.

1、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两岸服务业合作的重要方式,按照WTO前身GATY主持下的1994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最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n Tradein Service,GATS),服务贸易具体包括: 一是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如台湾会计师可为大陆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台湾影片在大陆放映等。两岸电信、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及以有形商品为载体的服务贸易近年来发展较快。 二是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如大陆游客赴台住宿餐饮。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2年大陆赴台旅客197.32万人次,增长57.58%,团队游人数178.26万人次,同比增长45.75%,个人游人数19.07万人次,同比增长553.2%,占台湾入境旅客总数的36%。据台湾“观光局”统计,台湾赴大陆游客313.9万人次,增长10.27%,占台湾出境旅客总数的30.7%。大陆游客在台湾购物消费平均每人每日花费4705元,超过排名第二的日本游客的2133元,带动台湾观光外汇收入2012年创下历史新高,达117.69亿美元(约3485亿元)。

三是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如台湾地区银行在大陆营业。在服务贸易的4种方式中,商业存在需要以直接投资为前提。目前台湾方面的服务顺差主要是台商对大陆服务业的投资所得。由于个人服务业投资规模不大,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知识,以及大量的沟通,两岸语言文化及交易习惯的相通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是自然人流动(Movement 0f NaturalPersons)。如台湾医师来大陆诊疗。自然人流动包括劳务合作和其它因各种自然人流动服务产生的收支。目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同胞不下百万,由于开放范围不断拓宽,如在ECFA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服务业开放医疗、会计等执业资格,自然人流动数量可能会继续增加。

2、直接投资。服务业按WTO分类标准可分为12大类;按服务对象和流程的不同可分为生产性服务、营销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按不同要素特点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与知识密集型服务。台湾服务业对大陆相对优势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营销性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上。大陆方面开放台商投资服务业领域已经很宽,基本按照加入WTO的承诺开放了所有领域。2010年两岸在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向对方分别做出若干项开放承诺,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台商因此获得进入大陆市场的“WTO—PLUS”的优惠待遇。2013年“服贸协议”签署,在岛内通过审查正式生效后,未来两岸企业将可以在对方市场参与更广泛的服务业投资。

目前台商在大陆服务业的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仍是主流投资行业。批发及零售业目前仍是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第一大服务业,自1991年至2013年4月累计投资2646件,金额73.75亿美元,占总投资比重5.7%。不过近年来台商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有加大趋势,投资大陆的现代物流企业、咨询服务企业越来越多。但对医疗、资讯、艺术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投资比重较低。二是台商在大陆服务业投资多为中小企业。台湾本来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规模小、经营机制较灵活等优点,生产性服务业台湾中小企业在大陆发展很快,但也有规模有限、经济地位不高、贡献率不大等缺陷。三是服务业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台商在大陆服务业领域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挖掘。

3、策略联盟。该方式与直接投资相比风险较小,具体表现为企业到对岸先寻求小型、有限的合作,如创新经营模式的试点合作、代训对岸的门市或经营干部、经营管理模式的出售及移转、提供企业经营的诊断咨询、协助对岸企业开发管理信息软件等。这种合作方式的优点是交易较单纯,可逐步了解合作者和对方的市场,等对方的法治环境、市场开放、社会熟悉度等时机成熟后,再考虑风险较高的直接投资。

4、共同参与。在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两岸劳务合作早有经验,如两岸远洋渔工合作。20世纪90年代厦门方面就与台商在越南投资项目上有成功合作的案例。目前两岸在海外分销合作、共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二)两岸服务业合作机制取得较大进展

1、两岸服务业智库间的交流机制已经建立。2011年3月台湾商业发展研究院与大陆商务部的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共同设立了“商业现代化论坛”,针对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议题进行了前瞻l生的交流讨论,双方决定每年定期举办“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会议”,选择关键性议题进行讨论,并研究未来两岸商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及可行的合作方案,这为两岸商业服务业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两岸金融服务业的合作与监管机制已经确立。两岸两会2009年4月26日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两岸金融监管部门2009年11月16日签署银行、证券、保险等3个《海峡两岸金融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2012年8月31日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为两岸金融服务业的合作搭建了制度化、机制化的平台。

3、两岸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不断完善。依ECFA第11条的授权,两岸于2011年1月6日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作为“功能性经贸磋商及业务沟通平台”,在两岸两会架构下运作。目前经合会下的产业合作小组、两岸专家咨询小组、两岸产业合作论坛等一系列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已经开始发挥应有功能。201 1年10月28日由两岸产学研共同参与的首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在江苏昆山举办,并确定LED照明、无线城市等优先试点项目,标志着两岸有规划指导、政策支持、产学研参与的新型产业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4、两岸企业家间的机制性论坛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新的平台。2012年9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的两岸第四届紫金山峰会层级提升,成为两岸企业家交流合作平台,这是继两岸两会协商机制、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及福建海峡论坛之后建立的第四个两岸高层次交流平台,也为两岸企业家探讨如何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新的交流平台。

四、两岸服务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两岸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性使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的优势远高于当前两岸服务业合作暂时存在的若干障碍,但两岸服务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从台湾学者及业者的角度看,台湾企业是因为大陆市场规模大和经济增长率高而投资大陆捕捉“高风险高利润”的商机,但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存在不少实际障碍:一是不少大陆服务市场并不对外开放,管制规范不明确或不稳定;二是台湾企业对隔阂多年的大陆社会环境所知有限,但却又自认了解;三是“人治”色彩浓厚且各种经营中的“潜规则”太多;四是企业体制不同导致两岸经营认知常有差异,调适上产生困难。当前,两岸服务业合作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利益分配问题

虽然两岸服务业在政策规划、发展基础、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共同点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获益。但对两岸服务业企业来说,却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共同获益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合作可能难以持续。未来应事先认真设计好利益分配和调整方案。

(二)法律规范问题

两岸服务业合作比制造业涉及的法律问题更多,因为服务业会涉及到行为权利、服务权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此外,两岸服务业合作还要重视产业标准问题。两岸服务业的许多概念、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及相关财务标准都有差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中更复杂的问题,需要两岸标准部门共同协商统一。法律规范不清楚,后期合作会衍生企业纠纷。

(三)经营模式问题

在台湾经营成功的模式在大陆不一定适用,需要进行针对大陆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造。台商开拓大陆市场时常常采用台湾管理经验与大陆庞大市场相结合的思路,但由于大陆市场在很多方面与台湾市场差别很大,在实际操作中大陆经验往往比台湾经验更重要,这也是未来两岸服务业合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责任编辑:苏美祥)

作者:朱磊

上一篇:中日思想政治分析论文下一篇:环境教育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