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服务贸易论文

2022-04-16

摘要:服务贸易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文献学视角对2001—2014年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117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透视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进展状况,并对其视角、方法与结论进行归纳与述评,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重实证,轻理论;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缺少文献回顾,研究层面集中。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内服务贸易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内服务贸易论文 篇1:

国内服务贸易呈企稳复苏态势

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出企稳复苏的发展趋势。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4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15144.3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6055.3亿元,降幅收窄至2.2%;进口9088.9亿元,下降19.2%。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措施初顯成效,4月当月我国服务出口1612.9亿元,同比增长3.5%,扭转了疫情发生以来单月出口连续下降的局面。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57.4亿元,增长54.9%;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出口9.8亿元,增长28.9%;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382.2亿元,增长28.5%;运输出口312.3亿元,增长23.3%;保险服务出口30.2亿元,增长20.3%。

对此,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年初至今,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呈现下滑态势。其中,服务进口保持在下降区间,而服务出口逐渐趋稳并在4月当月实现由负转正,来之不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疫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国家在防疫常态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复工复产,不断抓实“六稳六保”工作,促使服务出口企业的生产、运营逐渐恢复;另一方面,我国在服务外包、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随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逐渐趋稳,国际市场需求逐渐恢复,我国服务出口实现回升反弹成为必然。

“4月份服务出口数据的‘转正’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出口复苏的具体体现。但全球疫情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加之部分国家单边主义政策影响,因此,全球服务贸易短期内能否全面复苏仍待观察。”郑伟如是说。

相比服务出口,4月我国服务进口9088.9亿元,下降19.2%,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郑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服务市场仍未全面恢复。商业存在方面,在疫情和部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回流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国际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导致我国因商业存在模式产生的服务进口受到较大影响;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方面,国际社会为防止疫情蔓延,出台限制人员流动、减少通航等临时性管制措施,导致我国因境外消费而产生的服务进口大幅缩减。同时,我国在自然人流动项下所产生的服务进口也必然出现下降。”

除了服务出口“由负转正”,4月我国服务贸易数据还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4月,我国服务进口2003.2亿元,下降32.5%;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72.3%至390.3亿元,减少1019.2亿元。1-4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40%至3033.6亿元,减少2023.7亿元。二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继续提高。4月当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704.3亿元,增长3.8%,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7.1%,提升10.8个百分点。1-4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6373.7亿元,增长6.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2.1%,提升7.9个百分点。

谈及今年后几个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走势,郑伟表示,第一,从整体看,我国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进口,或将稳中有降,但服务出口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将持续提升,服贸逆差有望进一步收窄。第二,出口结构更趋优化。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研发、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实力与活力,在全球市场中已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相信未来一段时间,这些领域的服务出口将继续大幅提升。第三,贸易伙伴更趋多元。欧美发达国家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疲弱,我国服务贸易重点市场预计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第四,服务市场更加开放。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旅游、金融、物流等多个服务领域出台扩大开放新举措,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高质量服务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第五,跨境服务贸易或成新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将成为我国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后又一重要制度型开放举措,未来。我国以跨境交付、境外消费以及自然人流动模式实现的服务贸易增长可期。

国内服务贸易论文 篇2:

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文献回顾、评述与展望

摘 要:服务贸易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文献学视角对2001—2014年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117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透视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进展状况,并对其视角、方法与结论进行归纳与述评,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重实证,轻理论;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缺少文献回顾,研究层面集中。进而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矫正学术误区,重视理论支撑;拓宽研究视角,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分类梳理文献,注重中、微观层面研究。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CSSCI;文献回顾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导,国际分工也从传统的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服务贸易竞争力是评判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文献来源及回顾

(一)文献来源与说明

文章设定样本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时间范围:2001—2014年;检索类别:CSSCI;检索表达式:篇名=服务贸易竞争力或者关键字=服务贸易竞争力;检索方式:模糊;检索执行时间:2014年7月6日。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数据152篇论文,在进行条件筛选后保留117篇,各年论文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和培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国内学术界开始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使用指标法进行竞争力比较与评价;(2)使用模型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1. 指标法分析。指标法是最常用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用来说明服务贸易竞争力强弱的结果,这类指标有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s,MS)、出口相似度(export similarity,ES)、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TC)、对外开放度(Degree of Openness,DO)、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Symmetric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相对贸易竞争力指数(Relative Trade Competitiveness,RRTC),相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RCA)、净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NRCA)、拉菲指数(Lafay Index)等。杨颖(2001)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研究和比较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并对我国服务贸易业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李怀政(2002)运用MS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十分微弱。赵书华、李辉(2005)通过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得出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存在比较劣势,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产业劣势更为突出,传统服务产业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殷风(2007)从DO、MS、TC和RCA指数等方面对中国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了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杨丽琳(2009)对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印度在信息通讯业等新兴行业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中俄在运输、建筑等传统行业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巴西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整体较弱。周少芬、何传添(2011)通过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结构特征及TC指数的国际比较发现,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相对滞后提出加快推进广东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吴贤彬、陈进、华迎(2012)基于1999—2009年“金砖五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修正后的SRCA和Lafay指数,对五国服务贸易结构竞争力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五国服务贸易行业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其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部门,而金融、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呈现竞争劣势。桑百川、杨立卓、邵莹雪(2014)利用MS、TC指数、RCA指数及DO四项指标,对新兴市场国家及欧盟和美国的服务贸易整体及各部门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继续支持服务外包业务的扩张,深度融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等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陈健(2014)通过使用TC、RCA和NRCA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别市场竞争力状况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长期内呈显著倒“U”型结构,在日本市场的竞争优势缓慢下降,在美国市场表现为波动中缓慢上升。集中于指标法研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文章总计87篇,占总数的74%。

2. 分析法分析。分析法用来对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可以分为模糊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

(1)模糊分析法。模糊法主要是使用SPSS和Eviews对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有人才储备水平、科研投入水平、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FDI)、服务业比重、服务贸易出口额、服务业就业人数、城市化、开放度水平、法律环境水平等。贺卫、伍星、高崇(2005)以服务贸易出口额、FDI、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等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城市化、FDI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殷凤、陈宪(2009)基于11个主要服务贸易经济体1990—200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常斜率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从MS、CA和RCA等方面对我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总结出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林红(2010)选用1980—2004年120多个国家各项服务贸易原始数据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生决定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生因素除了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外,“国家或地区专有要素”的力量不容忽视。黄健青、张娇兰(2012)对京津沪渝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竞争力与服务贸易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人才储备水平、科研投入水平、第三产业比重、货物出口比重及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焦百强、郭沛(2013)对中国服务贸易商品集中度和服务贸易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发现,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呈整体下降趋势,并利用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商品集中度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宋加强、王强(2014)基于156个国家2000—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世界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竞争力情况,并研究了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模糊分析的学者还有李秉强(2008),陈虹、林留利(2009),王恕立、刘军(2011),姚海棠、方晓丽(2013),陈恩、曾继斌(2014)等,集中于此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文章共23篇,占总数的近20%。

(2)归纳分析法。归纳分析法主要是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按照一定的关系将各个因素划归以下四类: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因素和相关产业因素,以此来衡量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这类研究的实质是在模糊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为明确的研究方法。对于这类研究,学者通常选取要素条件测度指标、需求因素测度指标、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测度指标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相关研究,其中要素条件测度指标包括FDI、R&D投入等,需求因素测度指标包括GDP、外贸依存度等,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测度指标包括服务业产值及增长率、服务业内部结构等。梳理发现,集中于此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万红先(2005)对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及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低而且有下降趋势,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给出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提出了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对策。庄惠明、黄建忠、陈洁(2009)通过显示性和分析性统计指标,利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并进一步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选择9个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构建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计量评价模型。李斌、刘会红、彭星(2013)借鉴卢卡斯作用机制构建新的“钻石模型”,并基于我国1985—2010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二、简要评述

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体系,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前瞻性,但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实证,轻理论

从现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鲜有理论探讨,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兼顾理论与实证的学者更少,范纯增、于光(2005)基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一般原理比较分析了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加快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政策建议;崔日明、张楠、李丹(2009)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视角,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为我国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持。

(二)缺少文献回顾,研究层面集中

截至2014年7月5日,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会搜索到19379篇相关期刊文献,2012—2014年的文献也有4026篇,文献数量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者难以区分经典与否。同时,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层面,学者往往专注于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探讨,较少涉足对省域层面的研究。

(三)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存在缺陷

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算、比较、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上,思维固定、成果扎堆、结论浅显,虽偶有创新,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领域有待拓宽、加深。此外,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具体表现在:

1. 指标法中各指标代表的绝对意义不同、各有缺陷,只能用来评价竞争力的强弱情况,且这种强弱通常表现为非同步性,分析意义有限,如韩岳峰、张龙(2013)通过对竞争力互补性与竞争优势互补性的同步性进行研究,得出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不具有必然联系,即TC指数与RCA指数存在不同步现象。

2. 分析性指标很好地将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各个要素科学地整合在一起,但大多数分析性指标多针对出口,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到底选取哪些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每个变量的合理性、解释力度怎样,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研究展望

结合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丰富服务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科学构建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

(一)矫正学术误区,重视理论支撑

目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重视实证分析,忽略理论支撑。很多学者认为缺少数据支持的分析结论缺少说服力,一些刊物对于没有实证分析的文章比较排斥,这就造成了目前学术界文章多以实证分析为主,科学使用基础理论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文献过少,岂不知缺少理论支撑的数据分析更是舍本逐末,科学性与现实指导性值得商榷。针对上述误区,需要学术界与期刊编辑部矫正学术观念,重视理论支撑。

(二)分类梳理文献,注重中、微观层面研究

笔者基于近年来的CSSCI期刊进行梳理分析,对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便于学者进行研究的时候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解决了文献大而杂的问题。同时,根据检索结果,按发文量对刊物进行排序,CSSCI期刊上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总共刊载论文54篇,占总数的46%,这些期刊主要为《国际贸易问题》、《亚太经济》、《国际经贸探索》、《经济纵横》、《世界经济研究》等专业特征明显的期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层面集中在国际和国家层面,虽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但却忽略了省域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提升策略往往过于宏观,现实指导性不大,现阶段我国省域层面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层面的研究进展。

(三)拓宽研究视角,科学构建评价与分析体系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有研究成果局限在测算、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上,并未赋予服务贸易竞争力全新的时代意义。鉴于服务业本身的低碳、绿色属性,应将研究思维跳出经济领域,将服务贸易当作一个环境问题来解决,引入资源学理论与方法,基于服务业与生态产业的关系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因此,从碳排放的角度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是一个亟待引入的研究视角。韩岳峰、申瑛琦、张龙(2014)运用IPCC法测算了2004—2010年吉林省各服务行业的平均碳排放量,基于碳排放角度研究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优化问题,虽然没有直接从碳排放的视角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但确实是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大进步。

此外,准确测算服务贸易竞争力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本前提,科学构建服务贸易竞争力测算体系尤为重要。从现有研究来看,虽有不少学者构建了测算指标体系,但在评价指标选择上均存在较大欠缺。一方面,常规评价指标都只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果的显性表现,相关结论比较表象化。为此,应充分考虑各个指标的意义,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对现有服务贸易竞争力测算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整合,以弥补原有方法在广度、精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分析法中各个影响因素的选取同样需要科学处理,笔者认为SPSS与Eviews结合使用尤为必要,单纯使用SPSS,仅能找出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单纯使用Eviews,主要指标的选取又存在一定障碍,因此科学分析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最好使用主成分分析从选取的多维变量中得到代表变量信息的主要因素,再利用回归模型对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少芬,何传添.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比较与提升竞争力之见解 [J].现代财经,2011,(2).

[3]吴贤彬,陈进,华迎.基于SRCA和Lafay指数的“金砖五国”服务贫易结构竞争力介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2).

[3]桑百川,杨立卓,邵莹雪.新兴市场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亚太研究,2014,(3).

[4]陈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别市场竞争力状况和演变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14,(3).

[5]尹国君,刘建江.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7).

[6]韩岳峰,张龙.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13,(3).

[7]桑百川,郑伟,谭辉.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2014,(3).

[8]林红.服务贸易竞争力内生性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9).

[9]黄健青,张娇兰.京津沪渝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5).

[10]焦百强,郭沛.中国服务贸易商品集中度与竞争力的互动机制—基于中国服务贸易数据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8).

[11]宋加强,王强.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4(2).

[12]王恕立,刘军.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13]姚海棠,方晓丽.金砖五国服务部门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

[14]陈恩,曾继斌.台湾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4,(4).

[15]李斌,刘会红,彭星.异质型人力资本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3,(6).

[16]韩岳峰,申瑛琦,张龙.基于碳排放角度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1).

Literature review, Commentary and Outlook on Competitiveness of Domestic Service Trade

—An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4

Zhang Long Sheng Binbin Wang Chunqiu Zhang Xin

(Changchun University,Jilin Changchun 130607)

(责任编辑 王 馨;校对 XR,WX)

作者:张龙 盛彬彬 王春秋 张鑫

国内服务贸易论文 篇3:

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有关鼓励私人购车政策出台,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的汽车业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汽车服务贸易 售后服务 服务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剧增,消费者在享受汽车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渴望得到更便捷、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服务,这些需求促进了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

1 我国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1 我国汽车服务贸易的从传统模式到“新四位一体”

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普遍采用趋于集整车销售、配件供应、销售服务、信息反馈四者合一的模式,即4S模式。但是该模式的投资过大、经营品牌单一等原因给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鉴于4S模式的缺陷,我们引用了新的模式对汽车服务贸易进行分析。“新四位一体”(即N4S)是指突出人性化服务,以汽车营销为主线,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消费信贷和车辆保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1.2 服务理念落后,综合素质不高

在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历程中,计划经济下的旧体制给汽车服务贸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汽车业,重“汽车制造,轻汽车服务贸易”的倾向根深蒂固;即使在汽车服务贸易业内部,也存在着“重修理,轻维护”的倾向。在这种体制下,汽车长期以来都是作为高档奢侈品而限量生产,市场上长期处于卖方垄断的阶段,汽车厂商之关注生产,而汽车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后的各种后续服务发展缓慢,加上我国社会整体服务意识的欠缺,汽车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在汽车服务业内部,与汽车制造上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各种服务提供者也往往关注技术性修理而忽视更加个性化的维修及其他服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如汽车维修业内大量缺乏能够掌握高级汽车维修技术并指导维修作业的高级技术人员

1.3 售后服务体制不科学

首先从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汽车企业所建立售后服务主要是以维修厂为主,针对性很强,主要是以本企业的汽车为服务对象,库存的零部件也是为本品牌的汽车服务的,因此服务的覆盖面很狭窄,对于市场上各方面的需求,本身的体制不科学。

其次从汽车售后服务的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汽车的生产、销售、维修脱节。由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厂家经常只是负责车型以及制造技术的开发,对于销售,只是将风险全部转移给经销商,经销商一味追求销售业绩,服务承诺只不过是增加销售的一种策略,为了多卖车,他们往往提高服务的承诺,而实际上有些服务根本做不到的,造成经销商又进一步把风险转移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售后服务非常不满,从而很难树立企业品牌。

1.4 汽车服务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秩序混乱主要体现在流通领域,一则厂商的销售管理人员和经销商相互勾结倒卖汽车;二则在汽车维修服务领域,为了追求不当利益,广泛存在乱维修,乱换件,乱收费和服务欺诈的现象,服务和价格的透明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步伐。

2 针对我国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2.1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到服务业中来,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汽车服务业在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存在着问题,例如管理机制僵化,思想观念落后,人员素质差和服务生产效率低等,严重制约了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质量。

2.2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企业营销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服务业观念陈旧,看不到汽车服务业自身的价值,更看不到汽车服务对于市场开拓有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作用。因此,我国汽车服务业在市场营销策略和专业水平方面十分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的缩小是绝不可能通过关起门来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来实现的,而必须从国际市场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市场营销技巧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和发展自己。

2.3 提高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汽车服务企业虽然有整洁的厂地和优良的设备,但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方面和路边摆摊没有本质的差别。对服务性质的行业而言,首先要保证各项服务质量,无论是技术含量低的洗车服务还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修车。其次,提供给顾客的零配件应有质量保证,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最后,企业若能够发掘并满足客人的一些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会获得更多的客户。

2.4 提高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

汽车厂商要加快销售服务体系的建设,对职工加强培训,提高网点的服务质量;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推进整个销售服务网络的信息化进程,借助于大批高科技维修设备和汽车维修网络技术所获得最新维修资料、诊断数据、电路图、修理流程等,可大大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成本;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使我国汽车服务业能够综合管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斌,忻霞.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约束条件与可行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03,10.

[2] 肖国普.汽车服务贸易[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0.

[3] 徐东华,马永红.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对我国汽车贸易及相关产业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1,6.

[4] 孙遇春,金麒,苏东水.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2.

[5] 李大华.中国汽车售后服务现状[J].中国汽车维修市场,2002,12.

作者:黄秉帅 王琳

上一篇:审计资源思考论文下一篇:中国绘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