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运服务贸易论文

2022-07-03

青岛,一座以港而立,因港而兴的城市。自1892年青岛港开埠以来,在127年的历史风雨中,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从这片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开启的。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与建设中,青岛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航运服务贸易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航运服务贸易论文 篇1:

服务贸易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升级途径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启动,由地理上不连接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港保税区组成。这四个区域中只有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与航运业没有直接关系,其余三个物流园区和保税区都与航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洋山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作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和离岸服务功能区的核心载体,对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洋山保税港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国际航运中转能力较低、高端航运服务少、航运金融服务较落后等,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升级途径。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的现状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制度的创新力度较大

上海自贸区为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与体系重塑的新形势,为适应(TISA)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BIT)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所倡导的内容,加大了国际航运制度的创新力度。这些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扩大国际航运服务的外资准入。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放宽国际船舶运输企业外资股份比至49%、允许开展中资外轮沿海捎带业务、取消单机单船公司设立最低注册资本且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兼营商业保理业务等。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2015年12月3日表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共有41艘符合条件的中资非五星红旗船舶获得交通运输部核准的从事沿海捎带业务,已有12家外资船舶管理公司落户自贸区,包括英国威仕集团、哥伦比亚等国际船管企业。二是试行国际通行的航运发展制度,如创新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用备案制取代核准制,优化登记流程等。三是让航运企业充分享受到金融改革红利。如以人民银行、银监会为首推出的51条创新举措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的金改40条,主要集中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金融改革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基础上,以功能监管实现市场全覆盖监管为重点,形成了“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

(二)上海自贸区港口的国际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洋山保税港区2009年成为国家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2013年列入上海自由贸易区。承借上海自贸区的快风,洋山保税港区的港口贸易蓬勃发展,推动上海自贸区港口的国际枢纽港地位越来越凸显。据上海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洋山保税港集装箱吞吐量从 2006年的 345万标准箱增长到了2010年的 1000万标准箱。2014年首次突破了1500万标准箱。从2005年到2015年,洋山港十年累计吞吐量超过1.08亿标准箱,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5%,水中转吞吐量累计完成约5100万标准箱,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国际中转吞吐量累计完成约1000万标准箱,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此外,洋山港出入境(港)船舶和人员量分别从2006年的2000余艘次、5万余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7万余艘次和180万人次。促使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比例从2006年的1%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10%以上。并且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洋山港将进一步扩充航线,上海港国际货物中转比例由现在的10%以上提高到20%,水中转比例则超过50%。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的国际枢纽港地位将日益凸显,东方大港的国际枢纽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三)上海自贸区港口硬软件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大

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得益于较完备的港口硬软件环境。国家对上海自贸区港航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较大,如外高桥港区六期总投资达45.97亿元,使外高桥港区年通过能力达210万标准箱。再如2014年总投资约139亿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的建设,预计2017年建成,届时自动化码头可以提高装卸效率30%,排放减少50%,完成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的目标。还有2015年上半年建成的“单一窗口”1.0版和下半年开始推进的2.0版。据建设工作相关规划,未来完善的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将集成银行、外汇、港航、企业等方面的数据,甚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口岸相关系统对接,实现贸易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据上海海关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上海口岸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平台进行货物进出口申报6.7万批,办理船舶离港手续1万艘次;共有115家企业参与货物申报试点,64家企业参与船舶申报试点。“单一窗口”平台不但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公司从单一窗口发送的单证量达到90%以上。并且上海自贸区将搭建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6个国家50个港口的信息共享平台、航运公司服务平台和港口合作平台。上海自贸区港航硬软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四)上海自贸区有效建设“互联网+”国际航运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2015年1月15日,由上海运力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集装箱远期运力交易第三方平台,航运电子商务平台“集装箱远期运力交易平台”。据运营方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参与上述交易平台的船公司、货代、无船承运人、货主等已有100多家,线上线下交易量达到1000箱/月。通过这一交易平台货主可以直接主动发包,获得比市场整体运价更低的价格优惠。船公司也可以提前2到12个月释放运力,提高了运作效率。此外,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上海吉联公司共同缔造了航运物流O2O电子商务管理平台。O2O物流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来提升上港集团的网上服务能力,为上海自贸区全面实现O2O立体化整体物流服务和跨国境整体运营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自贸区有效将“互联网+”理念与港口、航运、物流等传统行业的融合,加快了港口的信息化水平与经营模式的转型,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中转能力较低,航运服务以低附加值为主

随着上海自贸区对外资开放能力的扩大,上海润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南盛堡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外资船管企业已落户自贸区,对自贸区港口国际中转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尽管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基本是腹地型港口,国际中转量极其有限。据统计,新加坡、韩国釜山等地的国际中转比例分别达到了85%和50%,而我国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例仅徘徊在10%左右。同时,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集中于低附加值服务,如物流仓储及货代等传统领域。这些都制约着自贸区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在目前国际经济下行、航运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大部分航运企业只能通过削价来维持。据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2015年6月份上海至鹿特丹的运价降至每集装箱243美元的历史低位。8月下旬,上海至欧洲的每集装箱运价跌至640美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每集装箱运价低于1300美元的企业来说,将很容易进入亏损状态。可见,转型优化上海自贸区航运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结构,建设创新高附加值航运服务是必要的。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金融服务较落后,国际竞争力低下

目前,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在金融方面仍然和国际先进国家、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据国际海事信息网数据分析,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伦敦航运量是200万标箱,远远没有上海自贸区洋山港的1500万标箱、深圳的2000万标箱、南沙的1000万标箱那么多,但却控制着全球航运话语权“波罗的海指数”,拥有国际航运交易所,控制船舶交易和运输定价权,主导制定国际海洋法等规则,进而形成了以航运物流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产业,包括海运保险、海事仲裁、海运资讯、船舶管理等。数据显示,全球航运带来的增值利润50%在伦敦。相比之下上海自贸区以及香港在内的国内港口,占比不足10%。由于全球船级管理机构的20%、散货船业务的40%、油轮租船业务的50%、航运保险的20%、船舶融资规模的18%都在伦敦进行,因此,伦敦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国际航运金融服务发展成熟。而以上业务则是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业的不足之处。目前全球3000亿美元的船舶贷款规模,700亿美元的船舶租赁交易规模和150亿美元的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几乎都被伦敦、汉堡和纽约所掌控,上海自贸区在相关领域涉足甚少。

(三)自贸区税制优势不明显,与成熟航运市场的税制差距较大

上海自贸区有关航运税制创新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方面。目前,自贸区航运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15%,增值税返2.55%,企业所得税返5%(一年返一次)。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程序复杂,退税认定及申报、退税手续、申报期限等方面的要求繁多。与新加坡等相对比较成熟的航运市场相比并无明显的税收优势。新加坡实行“宽税基、低税率”的简单税制,采取一系列减免和优惠激励政策来发展国际航运。从企业承担的税种和税率看,新加坡航运企业仅仅缴纳企业所得税,综合税率为 16.5%,而自贸区航运企业除了缴纳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营业税、关税及进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所得税等。此外,与免征船员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惯例相比,我国只有远洋运输船员可享受到 4800元/月的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其余船员均没有任何税收优惠。可见,自贸区税收政策与国际标准有着明显差距。税负高且无法准确衡量,致使大多数自贸区航运企业将资金结算、工资发放等功能转移到境外,不利于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四)综合配套服务较差,营商环境的吸引力不足

洋山保税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距离陆地32公里,与上海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没有充分享受到临港新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所承载的居住、工作、文娱、购物、休闲等复合功能较不健全。与繁华的城区相比,办公、交通、商业、餐饮等配套服务都有待完善。洋山港在吸引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咨询、科研等高端国际航运业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吸引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亮点不足。以航运保险为例,截止2015年初,与香港共有86家获授权的海事保险公司相比,上海自贸区只有14家保险公司、2家保险中介机构和1家外资代表处。与香港相比自贸区航运企业的营商环境吸引力不足,存在一定差距。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201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港口的营商环境比2014年攀升两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截至2015年6月底,在香港注册的船舶数目及总吨位分别为2,427艘和9,727.9万总吨。香港以优越的港口营商环境成为了全球船东理想的船舶注册地。相较之下,上海自贸区港口的营商环境较弱,吸引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亮点不足。

三、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提升途径

(一)探索航运高端服务,不断丰富自贸区内涵

上海自贸区提供航运服务开放领域可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形成高端国际航运服务业态。如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咨询、科研仲裁、海损理赔、公证公估、航运组织、船舶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在积极借鉴成熟港口的高端航运服务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明确简化外商准入申报路径,尝试逐步向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开放船舶供应业务。二是推进供应链的整合。自贸区港口建设促使一些行业和企业向服务行业和平台经济方向发展,升级优化传统企业的结构、模式。自贸区航运企业可以把下游的仓储、物流进行外包或剥离出去,专门从事专业性航运贸易服务平台的建设,吸引位于全球前列的国船公司到自贸区港口发展,扩大外国轮船公司在华结算运输费规模,助推航运与金融中心融合发展。

(二)优化上海自贸区航运营商环境,提高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吸引力

如何提升自贸区国际业界吸引力,除了建设高端服务业外,还要继续优化自贸区航运的营商服务环境,可分为硬软件环境。硬件配套服务环境方面,包括产业功能硬件配套和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在产业功能硬件配套上协调上港集团、中远中海集团,研究调整航线配置的可行性、逐步配置近洋航线,解决国际中转集拼功能开展客观条件的限制瓶颈。在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上,明确自贸区和虹桥商务区为中心的贸易区域,建立洋山港、外高桥及北虹口为中心的航运产业格局,优化人口布局,优化教育、餐饮、公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强与南汇新城镇的合作,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及其他市政配套,满足当地居民及来往人员出行与公共市政需求。软性服务环境方面,推进管理模式创新,逐步形成竞争机制。探索推进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包括外资、民营、中外合资。通过不断提升自贸区港口的能级来提高资源要素的流动性。逐步开放散货和部分集装箱的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经营权,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多元化竞争格局。优化通关运作效率,提升自贸区口岸信息化服务水平,为航运企业提供高端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与创新服务,降低港口运作成本与物流运输成本;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简化国际航运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加强信息的公开、咨询与交流,实现办事流程透明化和标准化。通过优化自贸区信息服务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的优化。

(三)推动航运税收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

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所得税制度,推行简单税制与低税率改革。在自贸区航运企业享受营业税免征政策的基础上对从事国际航运以及仓储、物流、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经纪、船舶租赁、船务基金、船务商业信托等航运服务的企业免除其企业所得税或适用优惠税率。除了洋山保税港区试点逐步降低外,还要对注册的航运企业所属船员的培训费实行税前扣除政策。对航运企业船员的培养费、 船员的继续教育费等培训费用,可作为航运企业运输成本在企业所得税,进行税前扣除。对船员自己缴纳的培训费用,可在船员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金融方面,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投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为主的制度框架和监管体系,扩大金融开放领域,鼓励新兴金融业态发展,明确双向资金池业务的具体操作细则,开放离岸人民币业务。

(四)创新自贸区航运体制机制,适应国际航运发展新形势

在国际航运业东移,亚洲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竞争加剧的挑战下,上海自贸区应持续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适应国际航运发展的新形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创新税制改革方面,利用 “离岸” 金融政策,深化单机单船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如国外发达国家为船舶融资和注册提供便利,为国际运输远洋船舶在国外税收特殊区域(即方便旗国 / 地区)设立了单船 SPV(特殊目的公司),为其发展提供方便,我国也可作为参考在境外设立 SPV 进行融资。二是国际航运法律方面,通过上海自贸区航运企业法律纠纷、仲裁和调解实际案例,引导我国海商法与国际接轨,逐步缩小与英国海事法律和标准的差距,引进国外航运仲裁制度和方法,逐步提高制定国际航运规则的能力。三是创新投资促进服务机制,结合“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海外招商,提供战略招商贴身服务;组织人员赴伦敦、新加坡等地学习等,探索自贸区港口与我国香港、新加坡合作发展的路径,优势互补,互促发展。借鉴我国香港制度创新经验以及新加坡政府国际航运政策和运作模式。四是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港区、企业携手国内外航运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多层次的航运人才。开展国际航运总部经济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等功能性平台的合作,带动自贸区高端航运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张文献.上海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J].港行研究, 2014(6):16-17.

[2] 李恒.中国四大自贸区政策分析及展望[J].经济观察, 2015,11(31):15-16.

[3] 徐爽 陈继红 邹晶 汪涛.自贸区政策下船舶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港口经济, 2014(8):5-6.

[4] 李 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创新进展、 计划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5(8):18-20.

[5] 徐乐灵 刘 博.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 2015(10):7-9.

[6] 谢汶莉 李 强.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区“十三五” 时期产业目标、重点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 2015, 33(2):4-6.

[8] 李伍荣,周艳.《服务贸易协定》的发展路向[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11-130.

作者:李建媛

国际航运服务贸易论文 篇2:

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谱写青岛港航新篇章,开启港口发展新未来

青岛,一座以港而立,因港而兴的城市。自1892年青岛港开埠以来,在127年的历史风雨中,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从这片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开启的。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与建设中,青岛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众所周知,港口是城市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是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和区域经济增长引擎,对腹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港口越兴盛,经济才能越繁荣,社会才能越进步,国家才会越开放。港口不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百年兴衰,更是这座城市加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如今,随着“海洋强国”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进.港口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航运服务业作为现代航运发展重要突破点,对于提升港口软实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和海洋经济发展以及强化港口城市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则成为青岛这座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志向和目标。

找准短板,精准发力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为强化经略海洋意识,助推青岛港航创新发展,2014年底,青岛市政府批复设立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隶属于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是扶持青岛港航产业发展,提高青岛港航软实力的事业单位。

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和“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提出的做强航运服务,建设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要求,提升思想境界、提升工作标准、提升责任担当,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阶段性成果显著。

但又不得不承认,青岛国际航运中心与世界航运中心相比较,上升势头虽然明显,但与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基于此,为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青岛市的港口转型升级,扶持青岛港航产业不断发展,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青政办函[2015]5号)中进一步明确,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要立足集聚航运要素资源、沟通航运动态信息、规范航运交易行为、激发航运市场活力4项基本功能,逐步建设成为集港口物流、航运交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仲裁、政务服务于一体,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航运业服务机构。

中心自设立开始,就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相继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牌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枢纽港口研究示范基地、“深化两大发展战略、创新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入选青岛市政府系统创新工作案例……一项项创新成果转化使中心在业内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并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里,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工作团队,他们年轻、朝气、敬业、奉献,是一支能吃苦、重团结、讲奉献、打硬仗的青年队伍。团队牢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参加青岛代表团对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所指出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最大化的发挥各自专长,从而合作完成各项工作,在人员少、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过硬的业务素质获各界赞誉。并在开展的“岗位技能提升半月谈”“航运创客沙龙”和季度“航运服务之星”评选等活动中体现了中心集体的精神风貌。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年文明号、“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如果问,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力可以让他们耐心细致地协调和处理每一项工作,想来这应该来自于他们每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航运事业和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他们的眼中,能为青岛航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生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责任。“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已经在每个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做优服务,增添动能

按照青岛市编办批复的工作职责,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全市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有序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青岛市惟一一家承担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职责的事业单位。目前按照工作安排,正在开展青岛港前湾港区工作船码头工程、青岛港前湾航道扩建工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科学工程航道疏浚项目、董家口琅琊台湾作业区工作船码头工程等项目。其中,青岛港前湾港区工作船码头工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科学工程航道疏浚项目已于2019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其他项目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目前,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全力搭建现代港航综合信息平台。据了解,该项目是“互联网+港航”的创新性实践和应用,平台致力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理念,实现政府部门、港口、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主要建设内容为“三个平台,一个中心,一套体系”(港口航运综合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航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港航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航运数据中心和标准规范体系)。项目(一期)将于近期开工建设。接下来,将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等知名机构深度合作,共建“青岛国际港航大数据中心”,为信息化与港航业的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礎。与此同时,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成立的港航发展研究院,以开展港航战略研究、打造国家级高端航运智库以及航运指数研究工作为主,先后创新性发布了中韩、中日、东北亚、一带一路、中欧、美洲、综合集装箱、邮轮经济发展、青岛干散货9支青岛特色航运指数,成为青岛及周边航运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并搭建国际港航智库,定期举办高峰论坛,积极引进和培训高端港航人才,建立了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青岛实训实践基地,推进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生院落地。通过开展《青岛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发展研究》《加快港航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青岛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等多项课题研究,探索政策与制度创新,为全国创建“一带一路”枢纽型港口提供实践案例与政策解读平台。

2017年,在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出提出,“加快港航联合商品贸易场建设强化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功能”。为此,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创新模式,设立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青岛港航联合商品贸易场。打造“大数据、线上贸易、金融服务一体化”创新供应链服务平台。目前已与董家口经济区管委、青岛港及以星物流等多家供应链、贸易、物流公司达成合作,促进青岛港从装卸优势向贸易优势转化。并联合青岛港、青岛机场、山东海运、青岛仲裁委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青岛港航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以来,走访联盟成员单位,调研港航物流企业;组织多期“航运创客沙龙”活动,搭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平台,目前联盟会员已达50余家。通过联盟的方式把与港航密不可分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现代物流、人才交流、海事仲裁、航运咨询以及指数交易等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完善壮大。发挥联盟成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成功引进了波罗的海交易所、国际海事经济学家协会等国际知名航运功能平台,提升青岛港航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设立港航产业发展基金,这是一支专注于港航领域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总规模5亿元,现已到位。青岛港航产业发展基金入选“青岛海洋经济大事件”。秉承“政府引导、市场化投资、规范化管理”运营理念,立足青岛、面向山东,以港航产业为导向,致力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航运物流、新能源交通、现代高端港航服务业、临港高端制造等产业的投资。2018年走访调研企业与机构30余家,选定储备项目22个,重点储备项目9个。

担当作为,寻求突破

从2014年成立到今天,历经6年的时间,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在青岛港航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9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根据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发起新旧动能转换的海洋攻势”指示要求,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积极担当作为,拓展工作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围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事项,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在上级部门的带领下,多次与交通部、省交通厅等衔接沟通,目前,争取国家批复国际航运中心等7项政策已落地。根据近期自贸区申建部署,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要求,按照工作分工,不等不靠,在总结和复制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基础上,多次与上海海事大学和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进行了研讨,面对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多次对接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等相关部门,在扩大国际海运领域对外开放方面探索进一步突破,全力推进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船舶代理、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上集装箱站和堆场等各项国际海运及辅助业务。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与自贸区对接的点、线、面融合,形成构建国际航运中心与自贸区正向叠加效应。此外,针对上海、广州、天津、宁波等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起草了《关于青岛建设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政策分析和建议》《关于青岛港航短板分析及发展建议》等工作报告。参与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路径研究》等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青岛建设國际性港口城市的目标定位。

预计未来10年内,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会服务航运、港口、船代、货代等万余家航运企业,推动航运总税收实现翻倍,促进航运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成为集聚产业要素资源的重要平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本文部分图片由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提供)

作者:韩海燕

国际航运服务贸易论文 篇3:

上海出台国内首部航运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

“在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中,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直缺乏一部综合性的地方性法规。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地方立法提供法制保障,以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曾表示。

6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下称“《条例》”)。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航运中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条例》自2016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定位为“促进性法规”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此次立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作了明确:“上海市按照国家部署,推进上海国际海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水运、空运等各类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航运中心。”
IC


丁伟表示:“这是一部促进性法规,着重强调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大量事权在中央,《条例》主要针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短板问题,立足地方政府可以积极作为的领域,聚焦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航运企业和机构集聚、航运营商环境营造等事项。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婕姝表示,上海在枢纽港、船舶的建造、船东的集聚以及航海的教育等方面比较强,但在软环境,特别是一些比较高端的航运服务业方面是短板,比如在航运保险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据悉,2015年上海的航运保险为38.3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6.8%,但离岸保险只有1.3亿人民币,而伦敦劳合社的离岸保险有20多亿,差距较大。

此次《条例》鼓励保险机构在上海建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支持航运企业开展自保、互助合作保险业务。同时提出行政管理部门推进建立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度,为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开发保险产品提供支撑。

在航运金融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航运融资产品,支持互联网航运金融业务规范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建立航运金融结算中心,探索资金托管、联名账户、离岸账户等多元化业务模式。

据悉,刚刚于6月挂牌的上海保交所,功能之一就包括搭建国际航运保险等业务平台。

以自贸区为平台的航运制度创新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此前,洋山港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个“保税船舶登记”的试点区域,为悬挂“方便旗”的中资国际航运船舶回归登记开辟新途径。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重大契机。

此次《条例》为推动以自贸区为平台的航运制度创新作了三方面的规定:一是推进建设各类中转设施,统筹推进中转业务发展;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发展沿海捎带业务;三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

根据7月14日发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2016》,2015年航运市场并没有出现回暖的迹象。波罗的海交易所总裁潘杰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航运界目前总体状况不佳,运力出现过剩,尤其是在集装箱和干散货市场。

7月14日,在上海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6)》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中,新加坡、伦敦、香港依旧位列前三,上海排名第六。

张婕姝表示上海排名第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跟业界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认识也是比较吻合的。

业内认为:上海自贸区有 “一带一路”战略的天时和深化改革的地利人和,将帮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吞吐数量增长的同时,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实施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航运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服务有强烈的需求。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比如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等)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短板——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据了解,截止到2015年底,已有12家外资船舶管理公司落户自贸区。自贸区航运产业渐口呈集聚之势。

将设进出境免税购物店

2012年9月,国家旅游局批复上海率先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近几年,上海停靠邮轮艘次和旅客吞吐量一直蝉联全国第一。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邮轮产业发展,《条例》明确在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加快在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试点经验和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邮轮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对票务销售、合同签订、码头服务、旅行社服务、应急处置等环节作出规范。

另外,根据《条例》,在邮轮口岸将推进实施特定时限内的过境和出入境免签政策,设立进境和出境双向便利的免税购物商店,推进邮轮船舶供应服务便利化,加快邮轮相关服务贸易发展。

为把上海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条例》对航线网络、货运物流、通用航空、空港服务等也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表示,航空业发展是上海面向“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之一,将进一步明确发展规划。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将进一步扩建,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国际国内客货运需求。

其中,对航线网络这一核心要素,《条例》规定,支持主运营基地在上海的航空公司构建以上海为核心、立足全国、辐射全球的枢纽航线网络;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优化调整本市空域结构,提升枢纽空域容量,合理分配航权和新增航班时刻资源,提升航线网络的通达性、衔接性和枢纽航班密度。

据丁伟介绍,此次立法在时间跨度上立足近期,兼顾中远期。对未来五年能够确定的重要工作,尽可能纳入《条例》中,对中远期尚不明确的工作,仅作原则性规定,为将来制定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作者:程子彦

上一篇:商业银行融资分析论文下一篇:电视商业广告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