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发展服务经济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为了培养适合服务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克服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滞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篇1:

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服务业发展

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意见》从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九个领域部署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对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

北京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战略咨询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尤其在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领域,承担了一批研究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如新业态、新型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等。科技服务业意见发布后,长城战略咨询正式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报告——《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

科技服务业成为新兴产业

21世纪是创新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创新需求的逐渐多样化,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开始不断细化分解,各创新要素不断进行重组和对接,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包括风险投资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创业苗圃、研发外包、互联网众包等在内的大量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出现并快速发展。这些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当前创新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服务业业态的逐渐形成,其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提升效应也将日益凸显。这种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服务业,是一种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目前,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发达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力强,注重通过营造环境间接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当前美国硅谷是全球科技服务业发展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硅谷的创业孵化服务业更是闻名全球。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特点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具有鲜明特点。

第一,总量较小,但增速较快。2007-2011年我国科技服务业年平均增速达到18.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41.3亿元,2008年实现增加值3993.4亿元,2009年实现增加值4721.7亿元,2010年实现增加值 5635.9亿元,2011年实现增加值6965.8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4%;2013年行业固定投资额为3149亿元,同比增长27.2%;2012年行业法人数和就业人数分别为324932个和330.7万人,同比增长14.5%和10.8%。

第二,区域差异较大,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科技资源丰富地区。以行业法人数为例,2012年北京市拥有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38136个,占全国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总数的11.7%,而新疆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数仅为3582,占全国比重仅为1.1%。从科技服务业市场规模和完善度来看,北京、上海比较成熟,处于第一集团;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科技服务业有一定基础,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基础较差,发展仍比较落后。

第三,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活跃。在研发设计领域呈现明显的细分化、专业化和外包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以生物CRO为代表的研发外包产业;在创业孵化服务领域,逐渐由早期提供简单的物业租赁服务向提供高质量创业增值服务转变,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建立在天使投资网络下的“第三代”孵化服务业态逐渐涌现;知识产权服务领域,逐渐由低级的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向较高端的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呈现出内容专业化、服务集成化、运营商业化等新的趋势。第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会议强调发展科技服务业是调整结构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九个重点领域,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都将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了相应规划。

未来的五大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第一,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新技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技术应用也是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科技服务业不仅是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也将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促进者。在技术集约化的背景下,服务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在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在过去10 年中不断上升,制造业所占比重减少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技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第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将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进步和变革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重组和对接,从而更容易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型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一部分业务外包,造就了研发外包、生物CRO、检测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市场空间。2009年以来在国外率先出现众筹的天使投资模式,集众人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或项目等提供资金援助。未来还将进一步催生众包、创客、科技博客、创业苗圃等新型商业模式的业态。第三,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和集成化并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科技服务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方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领域,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环节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新型研发组织和机构,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专业服务团队,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另一方面,集成化服务模式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当前我国科技服务向整个“创新链”拓展,从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等单一服务发展到技术熟化、创新创业等综合性服务。一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开展研发外包、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第四,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科技服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拓展了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科技服务机构将一部分通用型服务模块化并在线上提供服务,深度个性化服务则在线下解决,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群体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成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成为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科技服务业将带动“制造业服务化”大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其它两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自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两大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些都使未来工业和农业成为“服务密集型”领域,出现“产业服务化”的现象;通信、金融、保险、物流、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同时,知识和技术将进一步集中,知识的收益诉求也将逐步走向开放,由传统的自主研发、自主利用向商品化的技术转移、出售转变,具有高聚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知识服务业将随之大量兴起。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量的科技服务资源掌握在国有或事业单位手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如何释放现有科技资源的活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效率是我国发展科技服务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科技服务业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新业态,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领域、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新情况,需要用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去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因此,下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要在支持政策方面解放思想、大胆突破,通过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摸索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新路子。此外,要进一步鼓励民营机构的创新。长城战略咨询曾去调研《创业家》杂志,《创业家》去年的收入是8千万,主要来自高端培训。他们一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机构,另外一方面,所服务的对象也是市场化的组织,都很年轻,很有创新的动力,有人脉的力量,是一个特别活跃的组织形态,而且有一定的盈利模式在里面。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

作者:邵翔 白万豪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讨

[摘 要]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发展服务经济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为了培养适合服务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克服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滞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引导下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提出了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率由高速逐渐转变为中高速。与此同时,经济引擎力由要素、投资主要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呈现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经济特征。在知识技术主导的服务经济发展模式中,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面对人力资源成为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的局势,我国要在经济增长进程以及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其根本任务,确保其人才培养品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发展时代主题下,如何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众多高校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符合新常态的人才要求,关键在于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技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必然要有别于传统产业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创新发展战略所要求的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供给“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高校逐渐把全面提高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鉴于当代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下国内传统科技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认真反思传统科技服务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模式意义深远。

一、我国高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国家需要的服务业人才,然而当前人才市场存在如下尴尬的局面:社会以及企业存在大量的科技服务业人才缺口,但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大量学生却面临“工作荒”的局面。此外高校在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盲目性,使得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没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培养目标华而不实,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教育水平的滞后,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对培养定位认知偏差,概念模糊,导致了结构紊乱。很多院校在规划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时,存在将培养模式包含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中,从而颠倒逻辑关系的问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首先,构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化。当前对科技服务业人才衡量标准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受聘者的能力而不是文凭,这充分暴露了高校在科技服務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与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1] 其次,科技服务业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 由于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动跟不上区域经济行业结构的频繁更新,从而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发展水平。最后,高校的科技服務专业设置过于传统,综合性不够。其课程设置的内容陈旧,覆盖面相对较窄,关于思考方法的教育较缺乏。同时课程以理论研究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各高校开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大部分高校由于经费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困难等原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使得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

首先,目前高校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条件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滞后,达不到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变成一句空话。[2]其次,专业选修课灵活性差。在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问题上,多为院或系直接决定学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而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专业选修课,这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审核学生的能力。高校虽然开始引进实施课程课堂学分和实践学分的综合评价,但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人才质量,缺乏社会评价的参与,因此对于需要人才的单位而言不具备说服力。

二、服务经济时代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农业和制造业占主导的物质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和产品制造培养一线的生产或者制造人员,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高校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顶岗实习相结合。这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当然具有鲜明的产品经济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高度融合,新的生产方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产品生产,而更多是依赖于生产过程之外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与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的生产方式、新行业和新业态的出现,其本质上是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科技服务行业。服务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方向更多体现为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因此,服务经济时代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

集合了现代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高新技术的科技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显著特征是进行智力劳动。科技服务业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具备广泛的本专业前沿性知识。[3]在创新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能不能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是否能够突破在组织、制度、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通过突破以上创新建立起的创新型的现代组织体系、现代市场机制体系以及强大的企业,将转变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驱动力。由此也就决定了在以创新作为重要驱动力量的科技服务业,对人才的标准必定会高于传统产业。

(二)技能复合与知识丰富兼顾

科技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不再是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纯粹的“人机对话型”,而是强调对新兴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的综合发挥。由此科技服务业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熟悉科学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划分科技服务业人才层次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4]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下,产业发展的专业分工逐渐趋于细化,科技服务业的趋势更为明显。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往往扮演着生产者、管理者、推广者和服务者的多重角色。

(三)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科技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产业链各个环节衔接十分紧密,单靠个人的能力难以完成,必须进行团队的互助合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事实上,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逐渐走向竞合联盟,倡导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和同步发展,科技服务业更是如此。这就要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在企业内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树立企业合作、行业合作的大局思维,培养信任合作的品质,提高与人沟通、互助合作的能力。

三、解决我国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

传统高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等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当前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一)强化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解读国外一流大学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经验,有助于明确强化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由于目前我国仍受到轻人文重专业、轻个性重共性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5]为了强化学生的自由发展能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兴趣激发系统。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学生对自己专业的选择缺乏主动性的现象,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说,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高校需要在兴趣启发的基础上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第二,健全实践探索系统。全方位的实践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对课程理论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大四的社会实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为学生创新学习实践的模式。实践探索系统的健全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中丰富而浓厚的学术资源向创新型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平台转化;另一方面能够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为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加大创新教育力度,推进考试模式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不能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试成绩因而成为教师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目前考试模式的不完善,不能对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价。[6]促进考试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考试形式需多样化。单一的闭卷考试不能适合所有专业的考核要求,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对不同的专业、能力的考核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教师需要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来灵活运用不同考試形式进行考核。第二,考试内容需时代化。考试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考试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范围的复习,而应从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出发,体现出时代性。对于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对创新能力的考核。第三,成绩评定要科学化。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考试的公平。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阅卷教师不仅要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能力。

(三)完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完善是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护伞。第一,健全学生辅导制。学生辅导制的建立可以帮助缓解新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同时更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第二,完善管理考核系统。学校应用政策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站在教师的立场,完善管理考核的规定,从而保证教学体制下创新型教育的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需要致力于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积极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以及企业工程项目,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缺乏问题。第四,建设培训及模拟系统。该系统建立的意义在于其能够使学校及时掌握当下社会市场需求,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方向。此外,也能够使学校更有预见性地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为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最终走入社会提供良好的预演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博文,杜山泽.社会管理创新:从伦理观念、管理理念到思维方式的转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50-54.

[2] 冯祖琴,徐娟.建立健全考试和成绩评价体系,推进高校考试管理改革[J].教育探索,2010(3):77-78.

[3] 殷清慧.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心[J].安顺学院学报,2013(4):40-42.

[4] 靖杨萍,亓文涛.高校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96-98.

[5] 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1(1):9-11.

[6] 赵冬阳,张旭辉,李自荣.基于能力评价的高校考试方法改革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80-86.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曾世宏 高亚林 徐应超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篇3:

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 要:数据是掌握行业发展整体情况和目前市场实际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相关的行业统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现状分析及思考。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统计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服务成为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平台化、社群化、数据化、智能化成为了科技服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好相应的行业统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准确的行业统计对于掌握行业发展整体进程及演进规律、提供宏观决策与调控的科学依据有着决定性作用。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缺乏一套统一的、完善的、适用于全国的 规范性统计体系,各地区的统计工作具有较大的差异,使统计结果缺乏可比性和规范性。

1、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现状分析

1.1 顶层设计

随着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壮大和发展,国家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相关部门纷纷出台各类政策文件或国家标准对科技服务业以及其细分业态进行相应的分类,各地方政府以这些文件和标准为依据开展科技服务业的相关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在对科技服务行业整体进行分类时主要是依据科技服务机构所从事的科技服务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围绕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内容展开的。

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中主要根据科技服务内容将科技服务业细分为8个专业服务领域和1个综合科技服务领域;2015年国家统计局出台的《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对科技服务业的细分领域进行了初步的确定;同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GB/T 32152-2015《科技服务业分类》,将科技服务业确定为7个大类、31个中类、81个小类;2017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高〔2017〕91号)提出了重点发展7个专业服务和1个综合科技服务领域的要求;2018年,国家统计局又对《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进行了修订,将科技服务业确定为7个大类、24个中类、88个小类。

同时,在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分类方面,技术转移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等领域已形成了分类标准。技术转移服务业的确定标准主要体现在2018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等单位起草《技术转移服务规范》中,该规范中将技术专业服务分为了术开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技术评价服务、技术投融资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确定标准主要体现在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中,该制度将知识产权服务分为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商用化服务、培训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业的确定标准主要体现在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中,该制度中将检验检测服务分为检测、检验、测试、鉴定、质量、计量、认证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1.2 地方实践

2009年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对科技方面的的統计工作相当全面,报表中涵盖了科技活动、企业(单位)研发活动、企业创新活动、科技进步、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对天津、江苏、湖南、山东、四川、河南等6个省市公开发布的科技服务业统计报表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6个省份主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2017)为科技服务业分类标准开展的统计工作,报表中涉及的主要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类)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M类)两个门类内容,包括了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等三大类。

在统计报表中,主要以科技服务机构的经济情况为统计指标的设置基础,围绕科技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基本建设以及资产与负债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其中,四川省的科技服务统计指标体系最为全面、系统,其中包括了科技服务机构的总体发展情况、投入情况、产出情况、对外服务情况等内容,涉及到机构概况、从业人员、经济效益、基建及资产、科技资源、科技课题、R&D经费及人员、科技产出、对外科技服务情况等相关指标。

政府科技主管部分是统计调查工作的主体和主导部门,在开展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描绘号召事业单位以及民间机构辅助执行,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区、县的科技服务业主管部门主持管辖区域内的科技服务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并将统计结果汇总后上报给上一级的制定机构或者部门,通过层层传递的方式最终完成整个省内的统计调查工作。

2、对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思考

在统计分类方面,通过对相关统计标准文件以及统计报表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主要是依据细分业态及其行业特征优化统计分类结构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学技术普及服务等专业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等九大细分业态对我国目前的科技服务业进行了全方面的覆盖,是全国各省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时也是围绕九大细分业态展开的,九大细分业态已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统计基础。

在统计内容方面,从6个省份的统计报表中可以得出结论,科技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主要分为普适性统计指标和各细分业态特色指标两个部分,在传统统计指标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反映细分业态和新兴业态发展的统计指标。在统计指标中主要反映的是科技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和政府需求,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设计出适用于各类服务机构的、普适性的统计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指标,不仅对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信息由全面的了解,更能够清楚掌握区域内科技服务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对科技服务业乃至整个新型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额的作用,要想做好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工作,不仅需要统一的指标和制度作为引导,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Z].国科发高〔2017〕91号.

[2] 张珍.科技服务业的行业分类和发展态势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34):5-9.

(作者单位:天津滨创生产力促进有限公司)

作者:温鑫

上一篇: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模糊综合评价农业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