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国家发改委表示养老、家政服务将成为下一步消费升级重点。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政服务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家政服务业在保障民生、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1:

新机遇下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分析

摘 要:发展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機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机遇;策略措施

成都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突破了9 000美元大关,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加快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城市长远发展战略构想意义重大。

一、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段时期来,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建立适应服务业倍增发展、高端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要素配置方式和产业培育政策为保障,以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为动力,努力构建成都服务高端发展格局,实现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目标,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

1.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十一五期间,成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2006—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9%,到2010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785.3亿元。2011年增加值上升到3 383.4亿元,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40.8%,占全市税收额的60%以上,占全市就业人数的近半数,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为4.8∶45.9∶49.3,全市服务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软件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以楼宇化、园区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已建成东区音乐公园一期、“红星路35号”园区、蓝顶艺术中心、天府软件园、数字娱乐软件园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成都会展业年均增幅20%以上,会展业直接收入中西部第一,荣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奖。

3.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全域成都服务业均衡发展良好格局。根据立城优城战略,成都市中心城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中调”战略,推进“北改”工程,奋力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已占整个经济比重达到70%~80%,率先实现向服务经济结构转变。

全域成都形成“头雁高飞、中雁竞飞、尾雁快飞”三圈一体的发展格局。如二圈层的新都区,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首次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商贸、物流、金融比重达60%以上,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圈层的蒲江县立足“休闲、度假、养生、体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节庆生态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

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

作为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成都不仅肩负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同时也具备进一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基础,具有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某些明显差距。

1.整体实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占重要地位,金融、保险、信息、物流、创意、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民生性服务业现代化程度、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新兴消费需求,总体实力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及东部发达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服务业增速有待加快。20世纪90年代成都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4.8%,2001年以后平均增速滑落至11.9%,2011年同比增长12.4%,仍然低于总体经济年均增速,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相差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增速名列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名列第八位。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全国服务业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1家入围;全国物流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2家;全国连锁零售企业一百强中,成都只有4家;全国软件一百强企业中,成都没有1家入围。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撑,既难以带动行业发展,也严重影响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高端服务人才相对短缺。成都以技术人才为主,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偏少,而且行业分布不平衡,文化、金融、商贸等行业的人才只占26.71%,成都市的物流业大专及以上人才比重不到25%,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到15%。

5.功能和空间集聚度低,产业高端发展动力不足。由于我市空间聚集不够,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导致交通拥堵无法缓解、城市功能无法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同时,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落后,轨道经济不发达,城市综合体和楼宇经济发育不完善。2010年全市投资5亿元以上的281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只有16个项目承诺整体持有营运,仅占5.7%。

6.辐射带动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成都服务业只占西部12省比重的12%,而北京服务业在华北地区比重为20%,上海服务业在华东地区比重占到30%。成都市目前服务业国际化承载能力较低,服务业高端功能发展不够,未能形成推进成都服务业国际化的有效支撑,与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较,成都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成都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机遇一: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成都国际化的一个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最深刻、最大規模的产业转移浪潮。我们要坚持“双需驱动”、“两型增长”,抓住眼前的有利时机,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市的经济规模,大力发展“把企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的外向型经济,力争最大限度地吸收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红利,力争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 。

机遇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成都继续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 2010年成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是国家为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机遇三: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总体战略目标和成都新的发展定位。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并且,成都提出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新的定位,而国际化城市需要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应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这些均为成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与成都新的城市定位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情况下,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机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着力抓住成都市作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有利时机,以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为目标,围绕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体系;创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进机制;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力度。

2.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和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全市确定的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九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功能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全域成都推进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4.深度扶持民生性服务业。促进民生性服务业的全面性发展、专业化发展和全域性发展。

5.加强高端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一是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境内外服务业培训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加强双语和多语高端人才引进,建立成都海外人才网,定期开展区域国际性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引进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三是对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实施财政奖励、安家和购房(购车)补贴、子女入学和出入境便利等政策;四是积极探索扩大投资技术移民和外籍高端专业人才工作签证就业试点,提升成都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水平。

6.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一是完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理顺楼宇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规范发展轨道经济和城市综合体;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7.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一是抓住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纵深发展机遇,把成都建成面向欧洲和中亚、南亚的航空枢纽、中国与南亚合作的“桥头堡”;二是围绕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国际化人才;三是重视 “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拓展市场、投资创业、承接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徐志初

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2:

成都市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国家发改委表示养老、家政服务将成为下一步消费升级重点。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政服务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家政服务业在保障民生、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行业管理不健全、基本保障难以落实等,严重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解决家政服务业内部发展问题,有利于引导家政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家政服务业的社会正效应。

本文章在分析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借鉴国外家政行业发展经验基础上,对成都市家政服务业的提质扩容问题进行研究。成都市步入新一线城市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政服务业为成都市的就业、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成都家政”品牌日益凸显。但是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成都市家政服务业亟待提升。此次研究通过对成都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相关研究,结合国外家政服务业成熟的发展模式,探寻适合成都市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扩容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成都市自2000年以来,经济飞速增长且GDP占省份的比重一直都维持在3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二孩政策的放开和老龄化的加剧也扩大了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家政行業前景广阔。

然而,在家政服务业极大的市场需求下,供给侧却无法匹配,家政行业仍面临很多挑战。

本项目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成都市目前家服务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对家政服务业的需求期望,制定出解决这一矛盾并促进该产业提质扩容的政策方案,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1. 关于国内家政服务业发展困境的相关研究

杨宜勇(2014)在中国家政服务业的专题报道中提出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一定要解决供需矛盾问题,以及家政服务业怎么从发展的乱象、低水平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周群英(2009)分析了当前家政服务业“缺工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困境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家政工作“低技能和女性化”的标签形塑了家政服务行业和从业者的双重弱势,影响了流动女性的职业选择与劳动参与;另一方面是儿童养育方式的改变重构起新型“保姆-儿童”关系,造成了“中高端保姆荒”。最后得出城市家政服务行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

大部分学者对家政服务业发展困境的相关研究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难以形成有效份额在市场中发挥较大优势(2)需求增大的条件下用工缺口增大(3)行业规范化水平低,市场监管不到位(4)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整体偏低,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2.  关于国内家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据有关报道,在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的报道中,莫荣(2018)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培训推进家政服务行业标准化。

现代家政服务产业的经营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中介制和员工制,现阶段的中介制模式过于粗放、短视,严重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方义桂(2013)在其文章中分析了家政服务业现有的三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家政服务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三种走势:共存型模式、员工制模式和多元化模式。

李曦靖(2014)在其著作中分析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通过对家政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的研究,提出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引出我国家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成都市家政服务业发展意义

(一)满足群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

据统计,成都市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占比21.34%,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独生子女家庭将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责任,家庭劳动负担加重。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将呈现减少的趋势,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已成为城市家庭的普遍需求。

(二)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空间

从我国来看,国企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下岗分流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就业机会却相对不足。而家政服务业是目前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内资和外资整合过的行业之一,且从业人数还不及需求人数的30%,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功能

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家政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分支,优化行业服务质量,将增加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促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成都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成都市家政服务业供求情况分析

1. 家政服务供给调查分析

(1) 家政服务公司的从业者情况

2019年成都家政行业营业总收入约165亿元,家政从业人员超过42万人。11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五部委将成都市列入全国家政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

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家政公司的走访调查得出:

成都市现有家政服务公司大部分职工年龄集中在30-50岁,多数从职业学校毕业,工作形式以保洁、保姆为主,人员流动性大;公司多采用员工制,员工管理比较集中;家政服务公司与网络平台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2) 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原因调查

对成都市家政服务公司员工调查发现,技能要求不高是很多从业者的择业原因,很大一部分从业者不是因为偏好家政服务而选择从事。家政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家政服务业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2.  家政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1)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意愿的调查

通过发放网络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家政服务的人数虽占比不高,但有意愿接受家政服务的人数比高达80.49%,不愿接受的人数比为19.51%,多数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态度为“不经常但偶尔需要”。

(2) 对家政服务需求的类型调查

由于我们的调查问卷受众群体较为片面(多为身边同学及家人),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家庭清洁仍占首要位置。有88.14%的受访者,愿意为家政清洁服务买单;其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看护也成为家政行业分业的新趋势,占比26.27%;搬家服务占家政服务类型需求的27.97;病人陪护占10.17%;值得注意的是,母婴护理服务异军突起,占比达到6.78%,其中,专业的月嫂指导及护理为其需求的主要方面。

(3)对家政服务选择标准的调查

受访者大多对家政服务者的工作质量和收费价格更为看重,占比分别为93.22%及61.86%;对年龄/性别的关注度则排在最后,占比为1.69%;而对上门速度,专业培训认证和顾客评价的看法则比较平均,占比分别为9.32%,11.86%及9.32%。

(4)对家政服务价格接受度的调查

调查显示多数人可以接受单次价格在100-200元的家政服务,经济发展下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家政服务的質量要求也有所提高,能接受的服务价格随之提高。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可以接受单次价格在100元以下,100-200元和200元以上的家政服务比分别为47.22%,29.17%和8.33%;月收入在3000-5000元人群所接受的三种服务比例分别为28.13%,51.56%和4.69%;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人群所接受的三种服务比例分别为11.9%,64.29%和16.67%;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人群所接受的三种服务比例分别为11.11%,55.56%和33.33%;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人群所接受的三种服务比例分别为21.43%,21.43%和57.14%。

(5) 对家政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

社会大众更看重家政服务价格、服务态度与专业度,高质量成为现阶段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调查结果显示:服务价格、服务态度和服务专业度成为客户选择家政服务较为看重的因素;而对门店的环境则不大看重。

(6)对家政服务行业转型认可度的调查

目前中国家政服务业行业正处于向互联网转型的阶段,信息渠道的发达及网上预约简单方便成为其主要优势,但能否使社会大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在短时间内对其认可仍有待考量。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0%的人仍以朋友介绍为预约家政服务的主要方式,网络软件平台的使用占22.88%;19.49%的人群去线下实体店预约服务;6.78%的人群通过广告电话联系家政服务;通过其他方式预约家政服务的人群占比0.85%。

(7)对家政服务现存问题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国内家政服务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该行业进行规划建设则会促进该行业快速发展。

就目前而言,家政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有44.28%的受访者认为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43.78%的人认为服务项目不够完善;32.84%的人认为价格太高;15.92%的人认为预约家政服务太难;20.4%的人认为存在供求双方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宣传力度较低、服务不够多元化、管理不够精细化等问题。

(二)SWOT态势分析成都市家政服务业发展

1.  S--优势

中国家政服务业产业链与之商业模式相关。

在员工型商业模式下,上游为家政工具产品供货商,中游为家政服务公司,下游为客户。家政服务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企业统一安排员工的招聘、培训、管理和工作,参与客户与员工的协调,收集客户的反馈,同时帮助员工维护合法权益。有助于为家庭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一站式管家服务;针对家庭成长的各个阶段,打造母婴护理、幼儿照料、老人陪护、家政等标准化服务体系。

在平台型商业模式下,上游为家政工具产品供货商和家政服务提供商,中游为O2O平台,负责掌控家政服务机构或人员,下游为客户。家政服务机构或人员进驻O2O平台,由平台掌控,但不签订劳动合同。平台通过供需双方的具体信息,或使用智能匹配或引入经纪人进行人工对接,平台收取中介费。强大的媒体营销,充足的资金储备,全面的品类覆盖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成都市家政服务商业模式以员工型为主,因此对于员工的质量要求较高,成都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会定期举行一些培训会或者交流会来促进家政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2.  W--劣势

(1)公司缺乏成长性,难以做大。

家政公司提供的价值单一,无法锁定客户和服务人员,往往形成不了规模。

同时,经营收入随季节、市场需求大幅波动,此外由于进入门槛极低,竞争非常激烈,中介服务费日益降低,大多数家政公司利润很薄,部分难以持续经营。

(2)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亟待提高,权益保障问题急需解决

不少家政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且未参加过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事故。同时,部分从业者自身权益和个人安全无保障,社会保险没说法,后顾之忧较大。

(3)职业介绍不健全,影响家政服务发展

一些家政服务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乱收费,缺乏后续服务,安全方面无保障。非法中介机构损害用户和服务人员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家政服务健康开展。

3. O--机遇

(1)行业发展机遇

根据商务部对2019年度居民生活服务业主要指标的统计,家政服务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累计增速为5.5%,位列第一。2020年1月增速为7.8%,高过当月美容美发行业三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2020年1-3月家政服务行业累计增速降低6.4%,但同比增速仍有1%,且远高于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居民生活服务业。

(2) 经济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将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大大提升,家政服务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48.8%下降至2017年的28.6%,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基本生活方面的支出比重在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改善型消费的不断增加,家政服务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社会机遇

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城镇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持续增加,城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量也将随之增加。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下,婴幼儿保育需求量也将增加。将居家养老、婴幼儿保育、高端家庭未来需求岗位和重度残疾人照顾需求的预测结果进行分阶段计算可得,家政服务业需求量将稳步增长。家政服务岗位需求总量2035年将快速增加至13889万人,比2018年增加两倍多。

(4) 政策机遇

2010年國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设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目标。国家推动行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目前,家政行业标准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也日益规范,行业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健全,行业自律和监管也在不断加强,员工合法权益也逐步得到维护,这些举措都有利推动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4.  T--威胁

(1) 旧观念仍有很大影响

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的“保姆”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从业者仍受“侍候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没有得到用人家庭应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劳动者,没有认同感,不愿从事相关职业。

(2) 供需结构仍处失衡状态

据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2800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7%。目前,中国家政服务业需求缺口达17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的开放,中国的家政服务业将继续处于供需结构失衡状态。

(3)政府政策还不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已在发展家政服务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政服务业仍然面临“三缺”,即缺性的管理规范、缺统一的行业标准、缺的监管机制。参与家政服务业管理的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统筹协调机制,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行业协会也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成都市家政服务业的提质扩容建议

(一)加强产业监管,推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建设

1. 改革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服务质量导向机制

清理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行承诺式准入,破除对创新创业的不合理束缚。同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动态监管机制。

2. 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

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实施龙头企业创建活动,打造省级公益家政服务品牌,紧抓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契机,以试点示范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3.  推进服务标准,提升家政服务规范化的水平

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快建立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门制度,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建立家政服务纠纷常态化多元化调解机制等。

(二)强化人才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建设

加强家政服务培训,将政府及各级部门下达的文件与培训大纲结合,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变化,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

加大家政服务业资本投入,组织开展家政服务企业经理人培训,推动协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家政服务员岗前培训和岗中提升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对已经上岗的从业人员进行服务和管理能力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创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将行业技术、行业新业态融入教学活动,逐步提高行业人才素质,提升从业人员质量。

(三)引导行业创新,推进家政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加强家政服务网络预约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经过行业组织审核或权威机构服务认证的优质家庭服务机构和家政服务员,提升家政服务效率与质量水平。加快家政服务产业大数据建设,借助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针对用户的需求、消费习惯,制定出最适合用户的家政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辅助科技产品等。

推进营销模式创新,加强家政服务营销渠道建设,积极利用电商、微商等实现线上电商、微商和线下实体家政企业融合发展。发展家政服务新业态,将家政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整合、无缝匹配,并及时获得服务质量反馈,以保证需求者最大程度放心,有效促进和管理家政服务业发展。

(四)加大行业宣传,促进家政服务业持续化发展

1. 加大推广力度,提升家政服务社会地位

通过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宣传家政服务业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推广行业品牌和服务标准,引导社会公众认可、尊重、支持行业发展。同时,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等社会资源进入家政服务业,努力营造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 推进鼓励机制,增强家政服务行业自信

各协会、社区通过宣讲会等方式加以引导,提高消费者对家政服务的认识、对家政从业人员的尊重。保障家政从业者合法权益,提升家政从业者的社会职业地位。宣传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从业者工作积极性。开展家庭服务认证试点,对于通过国家级认证的优秀家政企业和优秀家政服务员予以大力宣传。打造城市家政节,引爆行业热点,引导政府、社会媒体和个人家庭广泛参与,提升家庭服务行业美誉度,增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荣誉感。

结论

家政服务业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前景广阔。成都市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商业资源集聚度高,城市枢纽性强,城市人活跃度大,生活方式多样,给家政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中国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在蕴含巨大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家政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因此,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对于就业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宜勇.专题: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J].中国劳动,2018(8):14-22

[2] 周群英.短缺与过剩:家政行业结构性困境解析[N].中国妇女报,2019-3-26(006).

[3] 方义桂.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J].北方经济,2013(6):40-41.

[4] 李曦靖.浅析我国家政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7(4):14-16.

[5] 莫文斌.家政服务业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J].求索,2016(4):83-87.

[6] 游翀.发展家政服务业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J].家庭服务,2018(09):61-63.

[7]艾媒生活与出行产业研究中心《2019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剖析及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R].艾媒网,2019.

作者简介:

任娅嘉(1998-),女,汉族,籍贯:山西平遥 学历:本科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杨雨婷(1998-),女,汉族,籍贯:安徽宣城 学历:本科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孙幸宏(1999-),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 学历:本科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刘贺(1999-),女,汉族,籍贯:辽宁阜新 学历:本科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郭子聞(1998-),女,汉族,籍贯:黑龙江哈尔滨 学历:本科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本项目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S201910656185)。

作者:任娅嘉 杨雨婷 孙幸宏 刘贺 郭子闻

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3:

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

维扬区地处扬州主城,毗邻蜀冈·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大力发展创新型都市工业

维扬区人口密集,人力资源储备丰富、素质较高,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必然选择。在综合研究既有产业条件、人才储备水平、资源支撑能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维扬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以机电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的工业产业政策。

在这一产业政策指导下,维扬区积极做强支柱产业,促进各类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等机电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扬杰电子、中显科技、宏福稀土、优邦制药、维普生物等“三新”产业规模化,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集群;以顶津饮品为龙头,推动规模持续扩张,打造轻工食品百亿产业;引导通宇钢管、亚联钢管等管材企业集聚扩张,做大做强能源配套产业;依托建业庆松、金桃化工、新浪环保等企业,加快发展环保设备产业;鼓励新江扬电缆、中凌高科、扬开电器等企业加强产业对接,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配套产业。做优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规模扩张、质态提升,加速做大做强;借鉴鑫华印刷与凤凰传媒集团、硅谷光电与宁夏发电集团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加强合资合作,实现重组优化、借力发展,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10亿元、5亿元、1亿元以上的企业梯队,2009年新增亿元企业10家以上、总数超60家,列统企业总数达250家。同时形成了以机电、光伏、轻工为主体的3大产业集群,以光伏电子产业为例,维扬现有光伏电子企业20余家,基础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新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门类初具规模。

在积极突破重大项目和实现产业集聚集群的同时,维扬区着力引进了一批小而高、小而优、小而新、小而特、小而强的创新性“新五小”项目,扬长避短,摆脱自然资源和土地制约,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培育了一批细分行业龙头和单打冠军。如主要生产汽车智能控制产品的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目前共申报6项国家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确定了5年内上市的发展目标,迅速成长为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企业。多行业创新性“新五小”项目的引进、培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创新型经济,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态,还有助于分散金融危机给重大项目带来的结构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维扬区在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同时,重视完善维扬的城市功能。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以“五城二园三圈”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努力提高维扬生活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着力打造与文昌商圈相呼应的琼花园姊妹商圈,积极培育大王庙商圈和蜀冈商圈,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以天惠、天地、百脑汇等信息数码广场为载体,打造现代数码城。

利用毗邻蜀冈·瘦西湖5A级风景名胜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确立了“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以特种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加强旅游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在合理保留区域内的绿地与旅游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十里蜀冈,将瘦西湖风景区与蜀冈西峰连成一体;加大力度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五星级酒店和农家乐旅游高低搭配的业态格局。

三、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维扬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是维扬经济腾飞的两翼,必须有计划地同步协调联动发展,方能互相促进、互相砥砺,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已有汽车车辆及配件企业的工业基础上,维扬加快汽车城公共服务平台和二手车交易中心建设。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危中求机,积极打造集展示、销售、检测、维修、汽车文化等为一体的扬州国际汽车城,目前已吸引近20家汽车4S店入驻发展,不仅启动扬州汽车消费市场还带动了上、下游关联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针对维扬玩具工业密集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现状,建设6万平方米商务广场,吸引动漫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企业人驻,打造动漫玩具城,在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促进玩具工业提档升级;以扬州传统玉器、漆器工业为基础,以工艺坊、玉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打造集玉器、漆器、剪纸等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城;针对机电工业集中的特点,积极发展生产性物流,打造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培育提升扬子江钢材、聚龙建材物资交易港、医药物流城等区域性生产物流市场。

在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维扬区实现了由一个以市郊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弱区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跨越:2009年维扬区克服自然资源的制约,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经济运行质态位居扬州市前列,在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财政收入超20亿元,增幅达23%,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3.8%和48.8%。维扬区将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争先进位,向着“扬州的窗口、精致的代表、创新的示范”这一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维扬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袁 文

作者:姚苏华

上一篇:碳排放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生态光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