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企业投资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与化解机制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拉动了煤炭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2002~2012年成为煤炭行业最为景气的“黄金十年”。期间,煤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在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之下,大量社会资金涌入煤炭行业,行业投资逐年迅猛增长,新建煤矿数量不断增加,产能迅速扩张。然而,受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换挡的影响,煤炭行业下游需求减少,加之在严峻的环境压力下政府提出要推动能源革命、发展非煤能源等政策影响,煤炭消费需求放缓并开始下滑。前期大量投资引致的产能集中释放与煤炭消费需求锐减双重叠加,造成煤炭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推动行业脱困发展,自2016年起政府开始发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退出过剩产能提出要求。在政策的助推之下,煤炭去产能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和2017年间累计共化解煤炭过剩产能5.4亿吨,但是《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8亿吨的目标尚未实现,煤炭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通过政府行政干预手段控制产能增长,虽短期内成效显著,但因未从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源出发进行改善和控制,可能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源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只有找出煤炭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因此,本文对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与化解机制进行研究,围绕煤炭产能过剩形成与化解的理论分析、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程度的测度、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煤炭产能过剩化解机制的实证研究,共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力求找出造成煤炭产能过剩的根源,并提出化解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是: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与化解机制的理论研究。本文将体制因素和市场因素结合,提出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假说:在财政激励、晋升激励和寻租激励下,产煤省地方政府干预煤炭要素市场,造成煤炭要素市场扭曲,进而通过产生投资补贴效应和降低劳动力价格引致煤炭企业过度投资,通过降低企业创新能力和减少需求造成煤炭供需失衡,最终造成煤炭产能过剩。降低产煤省地方政府在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下扭曲煤炭要素市场的程度是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关键,本文从金融市场化、产权制度优化和法律环境改善三个方面提出了降低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理论机制。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研究。收集了全国25个产煤省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测算了各产煤省、各区域以及全国的煤炭产能利用率。得到的结论是:2002~2016年我国多数产煤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煤炭产能利用率在2008~2012年处于上升状态,2012~2015年呈下降状态,2016年开始均出现回升;从全国来看,全国煤炭产能利用率在2002~2007处于波动过剩状态,产能利用率均值为71.32%。产能利用率在2008~2012年逐年上升,均值为83.28%,基本处于合理区间。产能利用率在2013~2015年迅速下降,均值为72.93%,产能处于过剩状态。产能利用率自2016年开始出现回升。基于激励扭曲效应的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研究。此部分对本文提出的煤炭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基于2002~2016年全国25个产煤省的数据,测算了全国各产煤省煤炭资本要素扭曲、劳动要素扭曲以及总扭曲程度;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形成的影响;建立了检验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影响的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以及总扭曲对煤炭产能过剩的直接影响,并建立了中介效应模型,分别检验了资本扭曲和劳动扭曲对煤炭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得到的结论是:①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程度的提高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煤省地方政府的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是造成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形成的重要原因;②资本、劳动要素扭曲以及总扭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煤炭产能利用率、造成煤炭产能过剩;③资本扭曲通过产生投资补贴效应、降低需求效应和创新能力造成煤炭产能过剩,劳动扭曲通过降低劳动力价格、降低需求效应和创新能力造成煤炭产能过剩。验证了第三章中提出的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存在性。基于制度环境优化的煤炭过剩产能化解机制研究。根据第三章提出的煤炭过剩产能的化解机理,降低产煤省地方政府在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下扭曲煤炭要素市场的程度是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关键。本部分对制度环境优化在降低产煤省地方政府激励引起煤炭要素市场扭曲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制度环境对煤炭要素扭曲的直接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产权制度优化和法律环境制度改善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影响;构建了制度环境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机制模型,检验了制度环境优化通过何种影响机制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产生改善作用;构建了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度环境在不同的门槛区间时,地方政府激励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存在的差异。得到的结论是:①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权制度的优化和法律环境的改善均有助于降低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促进煤炭过剩产能化解;②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通过降低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程度减轻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产权制度的优化通过降低寻租激励程度降低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法律环境的优化通过降低晋升激励程度和寻租激励程度降低煤炭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有助于促进煤炭产能利用率提高、产能过剩程度降低;③制度环境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为非线性。金融市场化程度、产权制度和法律环境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地方政府激励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不同。本部分通过实证验证了制度环境优化对降低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重要作用。最后,从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激励、要素市场和企业四个层面提出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建立了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测算了全国、各区域及各产煤省的煤炭产能利用率,揭示了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规律,判定了煤炭产能过剩的程度。(2)提出了基于晋升激励、财政激励和寻租激励的产煤省地方政府干预动机→煤炭要素市场扭曲→企业过度投资与煤炭供需失衡→产能过剩的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并实证检验了这一影响机理的存在性。(3)提出了通过优化制度环境以降低地方政府干预所造成的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进而促进过剩产能化解的机理。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产权制度优化和法律环境优化在降低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促进过剩产能化解中的作用,提出了煤炭过剩产能的化解机制。

关键词:煤炭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形成机理;化解机制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产能及产能过剩

2.2 产能过剩的测度

2.3 产能过剩的成因

2.4 产能过剩的化解

2.5 煤炭产能过剩

2.6 文献评述

3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形成与化解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形成的理论分析

3.1.1 企业投资行为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3.1.2 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3.1.3 地方政府干预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

3.1.4 煤炭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3.2 我国煤炭过剩产能化解的理论分析

3.2.1 制度环境的影响

3.2.2 煤炭过剩产能的化解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

4.1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选择

4.1.1 产能过剩测度方法分析

4.1.2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比较及选择

4.2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构建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4.3 煤炭产能过剩程度测算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面板单位根检验

4.3.3 各省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

4.4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4.4.1 各省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4.4.2 分地区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4.4.3 全国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激励扭曲效应的煤炭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研究

5.1 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测算

5.1.1 测算方法

5.1.2 测算结果

5.2 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

5.2.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的直接影响

5.3.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

5.4.1 资本扭曲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

5.4.2 劳动扭曲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制度环境优化的煤炭过剩产能化解机制研究

6.1 制度环境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

6.1.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 制度环境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机制

6.2.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制度环境对煤炭要素市场扭曲影响的区间差异性

6.3.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6.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建议

6.4.1 制度环境层面

6.4.2 地方政府激励层面

6.4.3 要素市场层面

6.4.4 企业层面

6.5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防范危机发展金融论文提纲下一篇:刑事法律援助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