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年龄段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结余状况,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的运行现状和弊端,对如何改进个人账户的功能和使用效率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集体职工医疗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体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篇1:

对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改革的再认识

一、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发展概况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GIS)和劳保医疗(LIS)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费用国家和企业包得太多,负担沉重。(2)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在原有的医疗体制下,由于职工所承担的医疗费用很低,他们倾向于过度使用医疗服务;医疗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也愿意为患者提供过度医疗。(3)部分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劳保医疗作为企业福利的一种,一旦企业经营困难,职工的基本医疗很难得到保障,而效益好的企业职工却能够过度的使用医疗服务。这一情形损害了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4)医疗保险覆盖面窄,风险公担功能差。从各自财务资金的来源和对受益人群及受益内容的规定来看,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均无保险机制,而是基于工作单位的自我保障制度。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破产法的出台、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医疗保障的覆盖面逐渐萎缩。

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称《决定》),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与原有的体制相比,现行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以下优势:(1)新制度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的办法,从而使企业从繁重的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这对于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新制度的目标是覆盖我国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其保险基金以属地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因此,新制度具有更广泛的保险覆盖面,其风险公担能力也将随之增强。(3)新制度采用了起付线制和共同付费制,能够有效的抑制需求方过度使用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强化了投保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二、现行城镇医疗保险的运行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向建立社会保险体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我国这次医疗保险改革方案是在多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加以完善,但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次创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统账结合的筹资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即是通过国家财政、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多方筹资,共同组成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参保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因此,筹资是医保的关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部分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30%左右,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 总体上,社会统筹基金约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53%。个人帐户约为47%,其中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退休职工不需要交纳医疗保险费,无论是建立个人账户的费用,还是需要从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都是由单位缴费解决,也就是由每个在职职工分担。考虑到退休人员收入低、没有足够用于医疗支出的积累、医疗负担较重,(决定)除规定退休职工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外,还规定了在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给予照顾。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模式

我国实行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三段直通式”和“板快式”。所谓“三段直通式”来自“两江试点”——镇江和九江,这一方式的含义是:参保职工医疗费用的支出,无论门诊或住院,均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进入自付段,自付额达到一定水平后(一般为上年工资总额的5%)进入社会统筹。在“三段直通式”下,个人账户可以通过自付段直接进入社会统筹,进入社会统筹后自付比例较小,导致个人账户超支越多得到统筹调剂也越多。这样一来就会加大统筹基金超支风险,出现个人账户“空账”问题。鉴于此,国务院决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模式逐渐向“板快式”过度。

“板快式”源于“海南试点”,即门诊、住院分开,个人账户用于门诊费用的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除规定的若干种慢性病、特殊病,统筹基金在一定额度内给予支付外,其余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费用。由于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使用功能完全分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保者的费用控制意识,抑制了对个人账户基金的不合理使用,减轻了统筹基金的负担。但同时也出现了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康状况较差者的个人负担费用增加,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二是个人账户“沉淀”过多。由于“沉淀”的这部分基金不能提取现金,也不能在不同人群间进行调剂,使个人账户中的基金丧失了风险公担功能,实质上成为对于个人医疗支出的“强制储蓄”。

3、起付线制、共同付费制和最高限额制

我国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个人账户通过制度化的设计确保了结余,而为了实现统筹基金略有结余,在统筹基金支付的过程中引入了起付额、个人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个人支付比例由属地决定,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由职工自己承担,或通过其他形式的保险加以解决,如企业补充医疗保或商业医疗保险等。

三、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措施

1998年《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务省市根据各自的实际大体上都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社保基金办),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

基金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由社保基金办审核选定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拟定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以解决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扩大,截止2004年末全国参保的城镇职工达到1.24亿,而1999年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只有2050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打破了原有国家和用人单位自我保障的旧格局,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但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医疗服务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有待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在初始设计上,一些问题仍存在争议。

1、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医疗保险市场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社会医疗保险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的有效手段,并且具有降低医疗服务领域不确定性的功能。而我国过低的保险覆盖率使得社会保险丧失了它本应具有的功能,并且部分的导致了医疗服务的不平等,低保险覆盖率也不利于疾病风险的分散。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城镇职工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大约44.8%的城镇人口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险。形成低保险覆盖率的部分原因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初始设计:职工的家属被排除在保险覆盖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取决于不同企业(或个人)的参保意愿。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年龄结构差异很大,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加入社会保险的意愿低于离退休职工较多的国有企业,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法规的形式将社会医疗保险推广到其他所有制的企业。除此之外,城镇大量的外来劳务工和个体营业者没有被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中来,这也是目前医疗保险覆盖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为目标原则,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人群覆盖面,提高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参保率。

2、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中的公平问题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机制是职工根据工资的比例缴纳,国家和单位再根据其工资比例对应补偿。从数值的绝对额度上看,工资越高的个人缴纳的保险费越高,国家和单位对其补贴也就越多;也就是说,高收入阶层获得了更多的公共卫生资源。从社会再分配的角度看,社会福利的再分配随收入的增加而累进。因此,保险基金的筹集机制造成了医疗服务利用上的横向不平等,即具备共同疾病风险的人群没有获取同额度的保险基金。在福利经济学中,社会医疗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实物福利形式的社会再分配,即福利由富人向穷人转移、健康者向非健康者转移。因此我国应该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补贴中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并结合疾病风险的测算制定出合理的保险费用。

3、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缺乏约束

在我国目前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下,政府严格控制了医务价格,而相对放松了对于药品价格的管制,允许医院在药品进价上浮15%的基础上保证医院的利润。这种情况导致了医疗服务价格机制的扭曲,造成了以药养医的情形。20世纪90年代药品收入一直占医院收入的50%以上,近些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如2004年为42%),但是医疗费用并没有随之下降。在当前的医疗保险体系中,主要是通过起付线制和共同付费制来约束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并没有涉及对供给方的约束。医药之间的利益勾结、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传统的付费机制共同造成了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难以约束。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对医疗服务价格机制的改革。首先要加大力度促使“医药分家”、医生收入与治疗费用脱钩,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其次尽快制定合理的预付费制,促使医疗服务供给方自觉的控制成本。第三放开医务价格,使医生体面并且有尊严地得到其应得的报酬。

4、医疗费用职工自付比例偏高,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滞后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用了起付线、自付额度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来控制参保人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基本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个人自付比例偏高、最高支付限额偏低,使得城镇职工医疗费用负担沉重,特别是低收入者和大病患者。2003年对辽宁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调查中显示,城镇参保职工的自付比例高达43%,而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要求自付比例应在25%左右。社会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当地年均工资水平的4倍,对于大病患者来说很容易突破这一限额。因此国家鼓励城镇职工参加补充医疗保险来支付最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然而,现阶段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城镇职工的需要。目前,我国补充医疗保险有3种模式:(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决定》规定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出资。(2)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地方财政、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出资组建补充医疗保险,由当地社保基金办管理。(3)商业保险。以上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缺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显然受企业效益的影响,并且参保人员限定为本单位职工,社会共济性差,不够稳定;商业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费用较高;第二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社会共济性,但需要高效的行政能力。因此,补充医疗保险还应该由政府主导,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由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组建,将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交与商业保险公司托管。同时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制,创造商业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起多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社会保险体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肖秋兰)

纪玉山(1948-)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视角》副主编。

李晓林(1977-)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纪玉山 李晓林

集体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篇2:

从年龄段职工账户结余探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出路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年龄段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结余状况,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的运行现状和弊端,对如何改进个人账户的功能和使用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探讨

近年来,全国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居高不下,钱多得花不出去的新闻屡见报端,如2013年度医保基金收入8248亿,支出6801亿,结余1447亿元,2014年度医保基金收入9447亿,支出8009亿,结余1438亿元,应该提高报销水平的呼声不绝于耳。实际上,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和潜在风险很大,只是因为个人账户资金在整个基金结余中占比超过50%,才撑大了结余规模,如果个人账户资金继续长期沉淀且沉淀额越来越大,除了社会舆论和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还将直接影响基金的运行效率,影响基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连是否继续保留个人账户,也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现通过分析企业不同年龄段职工个人账户结余情况,对此略加探讨。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相关政策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通过维护社会公平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擴大到离休人员、个体从业者、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至2014年末,全国已有5.98亿人参保。

我国医疗保险采取费用共付机制进行风险控制,规定开始偿付的起始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个人自付比例,参保人就医时须承担部分医疗费以制约其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制度设计者认为个人自负费用越多,过度消费的动机就越小,对基金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因此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通过对参保人在职期间的强制储蓄达到部分费用自我保障,以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个人账户资金来源包括个人缴纳的医保费、用人单位缴纳的一定比例的医保费和用人单位为个人缴纳的启动金。其中职工个人缴纳的2%全部划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一部分进入统筹基金,一部份按年龄段确定不同的比例划入个人帐户,年龄越大划账比例越高,退休人员没有个人缴费,但划账比例最高,如昆明市35岁以下划入缴费基数的1.5%,35岁至45岁划入2%,45岁以上划入2.5%,退休人员划入4.5%。

个人帐户资金随职工流动,直至职工死亡或退保,它和统筹基金之间是独立运作、独立核算、风险各担。个人帐户管小病,统筹基金管大病,参保人可用个人账户资金支付特定的医疗费用,包括定点医院门诊费、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支出、定点医院住院或门诊特定项目中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超过起付标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个人账户建立之初,对公费劳保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平稳过渡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医改给职工带来的震动;其次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可促使个人主动节约不合理的医疗消费;三是将次数多、控制难的小病费用排除在统筹基金外,可让医保经办机构集中精力管理费用高也较易监控的住院,降低了基金透支的可能性,使保险更有可持续性。

二、个人账户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积累制不符合医疗需求规律和保险原理

据统计,目前全国人均住院费用6630元,人均个账结存960元,退休人员的结余则更少,笔者以一家老国企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已退休人群的个账平均余额为439元,50-60岁人群为1498元,35-50岁人群为1894元,35岁以下人群为904元,远远不够支付一次住院医疗花费,想靠个账积累来化解大病费用风险就不可能实现。

2.管理成本高,效率低

个人账户运行需要很高的管理成本,医保经办机构要发放医保卡,要建立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要在结算过程中监督诊疗合理性,加之小额医疗费用面广量大,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效率低也就成了必然,还加剧了经办机构人手不足的难题。

3.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没能实现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个人账户控制医疗消费,但现今属于参保主力的年轻人身体健康,用卡范围有限,提取比例偏高,觉得卡中余额太多,既然是自己的钱,就可以随便花,致使随意借给他人刷卡,或一人参保全家用卡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有些“两定机构”受利益驱动,诱导参保人违规购买非医保商品;同时部分地区经办机构因人手不足,管理就很宽松,这些都使医保卡沦为“购物卡”,加快了个人账户资金的流失,约束功能也成了一名空话。

4.个人账户未能实现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

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人群间存在着巨大的医疗不平等,老、贫、病等人群在消除医疗风险方面处于弱势,但个人账户属于参保人个人所有,不能互助共济,无法在群体间分散医疗风险。

三、个人账户的出路

个人账户从设计到运行都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废除个人账户,但经过十多年的运行,无需缴费的退休职工已把个人账户视为国家给予的一种福利,如果取消个人账户,势必引起强烈的社会震动,所以目前只能逐步改进其功能和适当调整管理方式。

一是降低在职职工的缴存比例,并相应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如今经济低迷,企业负担沉重,仅缴纳“五险一金”就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50%。且医疗保险的重点在于运用风险共担机制,以集体力量化解个人风险,从社会稳定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要着力解决好私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问题,这些收入偏低,年龄不大,身体相对健康,因此参保意愿较低的人群,如果调低缴费率,一能降低企业和职工的经济负担,二能提高参保积极性,三还可减少个账余额,避免公众对医保基金结余多的误解。

二是拓宽使用范围,如允许个账资金支付大病统筹或互助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断保期间的补缴费用、为家庭成员支付医疗费用、缴纳医保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健身消费等。尤其是预防保健和健康体检,若能改变现今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采用统筹基金付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进行激励与补偿,短期内虽然会增加基金开支,从长远讲抓好了预防,患病的人才会少,能大大降低整个医疗服务的成本,节省基金支出,同时也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和亲属照顾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也有利于提高参保人的续保积极性,约束医疗消费,鼓励账户积累。

三是建立激励型个人账户。鉴于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货膨胀、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延长和医患双方多多益善的消费心理等因素,医疗费用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此时引导鼓励储蓄和限制提前过度消费动机就很重要。医保基金规模可观,如能通过协议存款等方式使个人账户利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定期利率,就能吸引参保职工自觉积累、合理使用,使医疗保险进入良性循环。

总之,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有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能用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个人账户的功能和定位,才能推进职工医疗保险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雪琼.论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的出路.233网校论文中心,2010年3月

[2]林枫.医疗保险统账结合模式分析思考.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6月

[3]王法德.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结合方式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1998年4月

[4]武力.结余非结存 监管当重视.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11月

作者:陆萍

集体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篇3:

医疗保险中公平 与效率问题探讨

摘要:目前,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存在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给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和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主要对个人账户的公平性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个人账户存在的效率问题,提出了个人账户的公平与效率平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公平与效率

目前,国内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之间的结合。 其中,个人账户目的在于解决其小额医疗费用,实现自我累积,增强个人的医疗费用意识,避免医疗浪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滥用现象,筹资和卫生服务缺乏公平性,纵向积累与社会共济性都不理想等。因此,必须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的公平性与效率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对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的建立是有必要的,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就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两个组成部分。企业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都会计入到个人账户中,而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则与之不同,30%的缴纳费会计入个人账户,其他部分则会计入统筹基金。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账户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的原则:一、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承担着“横向”的社会共济保障作用,负责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起付线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负责参保人平时门诊看病买药及住院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部分,另外还起着“纵向”的个人医疗费用的积累作用。二、个人账户是参保人自己缴纳的,并归自己使用,从而增强个人的费用约束意识,减少医疗消费中的浪费。第三、想通过允许参保人使用个人账户资金在药店买药,从而形成药店与医院间的药品价格竞争,从而限制医院的医药费用增长。

一、个人账户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分析

个人账户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具有公平正义与互助共济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性与功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被设计为统账结合模式,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各自分工,分别可以实现医疗保险的横向共济与个人的纵向自济。但是根据制度规定,在老年人不缴费和在职职工单位缴费划入到个人账户等两种情况下,统筹资金中被划入到个人账户的那部分会通过集体缴费来进行个人的补助,使得个人账户存在一定的互助共济性。但个人账户还存在一定的私有性,这种私有性体现在医保制度对其使用范围与管理方面的规定上。同时这种私有性客观决定了个人账户存在三个方面的特点,即个人纵向调剂的积累性、强调个人责任和费用意识的约束性以及减轻个人医疗负担的支付性等,可以对医疗费用膨胀进行抑制。而个人账户的这些特点及其制度的执行、管理都对其运行状况进行了反映,也客观体现了个人账户自身的运行效率。因此,可以将个人账户的功能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公平与效率。个人账户的功能在本质上是对公平与效率的体现。因此,公平与效率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

二、个人账户的公平性分析

1.筹资的公平性分析

个人账户筹资的公平性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其中,横向公平是指收入水平相等的职工需要缴纳相同的费用,而纵向公平就是指收入水平不相同的职工需要缴纳不同的费用。虽然我国规定参保人员在进行个人缴费时,都采取2%的同一比例,但是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2%的个人缴费比例不会存在任何负担。相反,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缴纳资金即使很少,负担也会相对较大。另外,用人单位将占据工资总额6%的资金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缴纳费用,其中30%会被计入个人账户中,这缺乏公平性。用人单位不同,其效益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目前,这样的差距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而且一些对医疗需求比较高的退休人员和普通企业职工相比,其个人账户的医疗记账比例只是高了2%至3%。所以,由以上阐述可将医疗保险的筹资公平性概括为三个主要原则。第一,居民收入越高,其缴纳费用越高;第二,高收入居民与低收入居民相比,其筹资比例应该比后者高;第三,筹资不对居民收入的相对高低产生影响,也就是筹资前后保持不变的居民收入顺序。

2.统一起付线的公平性分析

个人账户的费用支付主要有三部分,即门诊费用、起付线以下费用与统筹基金支付段中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支付。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基本医疗保险起付线标准为:在统筹区域内定点医院住院的,一级综合性医疗机构100元,二级机构300元、二级专科250元,三级机构500元;异地安置人员统筹基金起付线标准按在统筹区域内定点医院住院的标准执行;转外就医的起付线标准为,三级医院800元专科医院600元,二级医院500元。高收入居民的个人账户有充裕的资金,不会感觉到来自统一起付线的任何压力,具有比较强的自付能力。而低收入居民的个人账户资金比较少,使得统一起付线对其来说相对过高,难以保证这部分居民能够享受医疗服务。

3.卫生服务和利用的公平性分析

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卫生服务与利用之间的落差比较大,主要受到其社会地位、地域与经济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虽然缺乏充足的数据来表明贫困人群具有更多的卫生需求,但是经常发现这部分人群能够享受到的卫生服务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质量方面也相对较差。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其中,横向公平是指对医疗服务需求相同的人群理应享受到一致的医疗卫生服务;而纵向公平则是指对医疗服务需求不同的人群应该享受到不一致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且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

三、个人账户的效率探析

1.医疗保险效率与标准

医疗保险效率包括微观效率以及宏观效率。其中,微观效率是指在供给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并且增加供给。而宏观效率则是对费用进行控制,并且增进健康。个人账户不但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责任进行了明确,还对支付责任进行了明确,承担门诊与小病的相关支付责任。换句话说,当个人账户资金不足时,个人应该自付现金,承担相关责任。要实现医疗保障基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应该明确个人在医疗保障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在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与单位负担的减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利用率,这也是医改的重点之一。

2.对个人账户的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

(1)个人账户对费用风险的化解能力不强

基本医疗保险以社会互助共济的方式来构建安全网,从而增强个人对健康风险的抵御能力,让参保人员在遭受支付风险时可以获得必要帮助,这也是基本医疗最根本的目的。个人账户是个人拥有的,具有比较差的社会共济性,使得医疗实际需要高的人群无法得到满足,而没有实际需要的人群的个人账户资金出现了闲置现象。医疗保险基金的组成部分包括个人账户,基金的互济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则需要在参保人员通过个人力量去抵御医疗风险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遭受大病和小病时,医疗保险基金都没有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有等同于没有。因此,个人账户存在的无法互济的缺点使得医疗费用风险难以实现有效分散,导致效率下降。

(2)个人账户的过度积累而降低利用率

有关统计公告表示,2003~2006年,个人账户的资金结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有些人群的医疗消费行为会受到限制而出现这种现象。第二,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是相对固定的,当个人账户出现过多结余,也就是说统筹基金在相应减少,导致这种基金的支付能力降低。虽然国内现有统筹基金在持续增加,但是却需要承担代际转移支付,使得统筹基金使用效率的降低存在必然性。

(3) 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过度利用

目前,60%至70%的医疗患者存在过度医疗现象,通过过度医疗获得的医疗费用占据20%至30%,这种现象在参保者身上尤为明显。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人员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据的比例是26.10%,而这一比例在省市医疗机构则上升至55.13%。无医疗保险人群的就诊比例是44.18%,在省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上升至32.16%。与基层医疗机构相比,省市医疗机构相对较高,使得参保者与非参保者相比,其门诊平均费用较高。门诊费用存在差额,则可以说明其个人账户约束力不强,参保者即使患了小病也会在大医院里就诊。即使个人账户是个人拥有的,人们却更加珍惜现金。用人单位会缴纳个人账户里将近一半的资金,但是却只能用于医疗消费。但是,近些年来,过度医疗行为不仅没有得到抑制,而且还呈现更猛烈的上升趋势,导致医保基金被严重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保基金的利用率。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目标,存在着互不矛盾又密切的关系。但是效率与待遇均等却存在矛盾。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并不等同,以公平原则与整体经济效率的牺牲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值得的。总体上来说,卫生资源有限,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来提高卫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服务质量,从而降低成本,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效内在统一,应该注重个人责任适度的回归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入。同时,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应该建立起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推动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炳珍,陈畴镛.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分析[J].管理世界,2002(8):15-16

[2]王宗凡.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中国卫生经济,2005(3):26-27

[3]薛新东.医保个人账户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9):36-37

[4]王超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起源、效能与变迁[J].中州学刊,2013(8):80-86.

[5]杨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

[6]刘滨,荣英男,张亮.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8(12):21-23.

[7]杨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改进[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5):105-112.

作者简介:蔡欣欣(1991-),女,辽宁省大连市,在读本科生,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作者:蔡欣欣 姜珊

上一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测量教学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