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大趋势,从地理学科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有效教学的地理学本课堂、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 篇1:

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在高校政治课堂上,教学模式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氛围沉闷,缺乏活力等。这些越来越不适合发展素质教育,也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启发式教学是为弥补这一问题而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是为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春秋期时期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都对启发式思想做出过解释。现今的启发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充分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进行点播,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政治课堂中的实施和应用,会给教学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学生们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启發式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最初源于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悱”指的是你想说什么而说不出来。“启”指的是“开其意”,即使其明白理解。“发”是“达其词”,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整句话就是说,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者自己不能表示出自己的意思的时候,在请教老师时,老师不能直接去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应该是以学生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前提,老师做出适当引导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生积极思考,锻炼思维,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阐释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教授知识,那很有可能因为不能深刻地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而陷入迷茫,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学习课本知识的话,那么很容易产生精神疲倦而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收获。因此,孔子在这里倡导学生应该学会一次又一次地思考。所以孔子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把学习和思考两者相结合起来。这与康德所说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不谋而合,高度一致,康德的这句话也是强调实践应该和真理结合,边学习边思考。

启发学习的思想在古代已经成熟,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也应该继续为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意义和内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于启发和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客体,但这种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时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积极主动地接受消化所学知识。因此,必须处理好师生关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现实出发,尊重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学习。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学习。

(二)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教育者在进行教育之前先让受教育者独立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直到学生自己遇到问题想不通的时候老师再去进行指导和启发;学生在思考过后已有所收获,但学生不能以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可以去启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理解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从而追求真理。其方法称作“产婆术”。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要学会归纳和总结,要能够从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中找到他们共同的属性与本质,从事物的特殊性中发现其普遍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一)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前做好备课

教师注意避免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弊端,不能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讲授课本知识,这样会使课堂氛围沉闷,同时,它也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注释,厘清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设计一个或几个新颖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对问题的要点做出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互动; 抑或者可以提前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在小组集体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只是以辅助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还不明白的问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讲课的内容必须少而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好的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教师要合理控制教学内容,一节课不宜布置过多的学习内容,着重地把握好所讲内容的质量,确保在课堂上教授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得到掌握。如果教师只是在讲台上灌输知识点,尽管教学进度有保证,但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如果学生对知识存在的疑惑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最后,这些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使学生不堪重负,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因此,教学内容在精而不在多。

3.采用情境式启发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所以在课堂的开始,老师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与本节课核心知识内容紧密相连的情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方向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可以是寓言故事、典故、音乐、经典案例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南朝学者颜之推说过:“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颜氏家训·慕贤》)可见,情境启发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性情陶冶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4.选用典型生动的例子进行启发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进行引导,这样不仅使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好的案例是一节好课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应该尽心地在课前查找一些经典的案例,例子本身要形象,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紧密相关,教师一旦把这些例子中所蕴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它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当今中国教学的重要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做出了巨大的改善。但启发式教学模式亦尚未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各位教师注意,教师必须找到一套固定而熟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把启发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落实在每一位学生中。

1.误区之一——“提问”即是启发

启发式教学不简单的是教师问学生问题来让学生回答。提问是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为了回答问题。曾经听课的时候看见一名政治老师能够熟练地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先布置好问题,再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看似是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但整个过程充满了僵硬感,学生代表责任重大,导致小组其他同学并不是那么认真地进行讨论思考,老师也对启发式教学的真谛把握不够深刻,提出的问题短浅而缺乏深意,许多问题都能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可见此老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当作是提问学生问题,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

2.误区之二——“少讲多练”

现在课堂上许多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老师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少讲,更多是要学生自己去或者结合小组去学习知识,再进行适当的练习即可,单纯地把一节课分成“讲与练”两部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启发式教学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情境模式,在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做出适当的引导,这样即使老师多讲学生们少练也无可厚非。

三、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

(一)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受着来自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和来自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因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接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协调、相一致,使社会要求的观点和规范顺利地内化为学生们自己的意识,培养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学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矛盾运动,调动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积极地开展思想矛盾斗争,战胜困难,挑战自我,以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采用问题式启发

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是提问,无提问即无启发。因此教师应该在提问上多花费精力,一个或几个好的、新颖的问题不仅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但提问不仅仅是走形式的提问,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在提出问题后,不宜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思考,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待回答问题时也不宜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能避免学生没有准备好的尴尬情况,应该优先提问主动自愿举手的同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其他想法的应及时做出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所有学生的反应情况,整体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对问题的核心内容及学生共性疑惑之处做出讲解。

(三)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学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具有个性的学生个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有的放矢,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适合每个学生自己的发展计划,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做到扬长避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不断弥补其自身的缺点,建立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们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学习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青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教育者要结合青年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会主动思考学习,主动探索研究问题,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们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身主观能动性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自己知、情、信、意、行的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全方位发展,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新课程改革。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具有了重大积极意义。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僵硬、死板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它创新了老师讲课的方式,同时也活跃了学生课堂上的氛围,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启发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还能促使学生们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241.

[2]高冬梅.浅谈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J].才智,2009,31(5):381-386.

[3]胡天庚.新理论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2.

[4]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新探[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5]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2.

[6]张颜颜.关于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6(7):145-147.

[7]颜立宁.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2009,15(2):69-77.

[8]胡兴松.教学积件系统[J].网络科技时代,2002,22(10):21-27.

[9]邢英.怎样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J].新课程,2008,16(8):82-90.

[10]陶沼灵.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4(5):75-79.

收稿日期:2019-05-25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微观时代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I201814003)

作者简介:周苗强(1994-),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周苗强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 篇2:

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文章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大趋势,从地理学科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有效教学的地理学本课堂、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学科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要求、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特别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应运而生,其修订原则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反映时代的要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科学论证,充分反映学生成长要求;坚持继承发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其主要突破在于更新改进了教学内容,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的指导性。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1]。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部分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突出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高效整合,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系统性、科学性,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社会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是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等核心素养,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奠基。教学改革必须与之适应,秉承多元智能观念、灵活使用教材、突出学本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创新性、开放性,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问题式教学、地理实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努力开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崭新局面。

一、做好教材内容的加减法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课程教学宗旨经历了从早期知识立意、中期能力立意、后期素养立意三个阶段,与此相关的课标与课程也相应发生了三次变革。目前,以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全国地理高考命题、学业水平测试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因此,常规地理教学有必要做出相应改变。地理学科是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的拦路虎,自然地理偏理科,内容难度较大,有人将其看成“文科中的理科”,日常教学中宜多做加法,但必须适可而止;人文地理偏文科,难度较低,可考虑多做减法。然而,加法与减法的选择,关键在于学情分析、合理剪裁、因材施教。

1.适当做好加法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章节脉络,优先做好加法。例如,地球上的水体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重视21世纪海洋对人类的突出意义,适当补充海水的性质,海洋维权所涉及的中国南海、钓鱼岛,海洋资源研究与开发,海洋主题应该相对突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新增植被与土壤的教学内容;人文地理区位理论学习中增加了服务业。坚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加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输入,扩大学生的视野。如适当将时事材料引进课堂,组织观看地理景观图片、赏析优秀影视资源、阅读地理书刊(《中国国家地理》等)、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尤其让优质影视作品进入课堂,以弥补地理教材的滞后和局限,寓教于乐。例如,自然科普类的影视作品《宇宙中的地球》《动物世界》《自然灾害》《地质作用》等;人文类的影视节目《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今日关注》《世纪大讲堂》《军情观察室》《丝绸之路》《航拍中国》等均为相当不错的地理素材。但在具体操作时还必须注意如下问题:①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高中生观看的优秀影片,寓教于乐。②将影片合理归类、科学排序,条件成熟时可以直接制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设置成专题一、二、三分别匹配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同时,围绕视频精心设计问题探究,以启迪思维、提升质量。

2.适时使用减法

精选教材与习题,不做无用功,在教学效率上下功夫。①以新课标为依据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如对于选择性必修1的地球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部分,适当降低教科书难度。②明确地理价值观的导学作用,突出区域核心内容筛选,关注重点热点区域的深度学习,杜绝区域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③认真研究、大胆取舍。在熟练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效处理、删繁就简、取其精华,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地质作用的系统论述,实为低频考点,理应做好减法,及时减轻学生负担。

二、持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形式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它将“教”与“学”双向活动置于颇具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之中[2],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地理學科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学科素养。问题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有意创设相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而设计贴近生活、切合学生、体现关联、适应课标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探究要点,然后教师根据学情,引导学生解析问题。

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设计教学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思维链接,开展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努力构建学科框架,确保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知与思维训练。课堂问题教学设计应做好如下工作:其一,从传统讲授法向问题导学法转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引思。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问题设计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热点、日常生活现象、历史文化思潮、地理实践活动。适时、适度、适量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发言、探究学习,让全体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也可以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其二,坚持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巧妙“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问题走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圆满解决问题,如自然地理强调按照原理与规律设置问题,人文地理着重区位选择与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地理重心则落在区域认知、可持续发展策略上。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采用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设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三,废除形式主义,兴务实创新之风。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表面上的热闹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评判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切不可随心所欲,任何华而不实的做法必将贻害无穷。

“问题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热点,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教学均可与问题式教学有机融合[2]。地理教学改革应从提升教师设问的基本功开始,地理教师应学会提出过程性、启智性思维问题,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同时积极开展过程性、终结性、思维结构性、表现性评价,重塑教学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塑质量观,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2.加强地理实践力培养

地理实践是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其关键在于运用地理知识去观察思考、行动感悟。地理实践种类繁多,涉及课内模拟实验与课外参观考察两个层面的活动。按照形式、内容可分为六类:观测,包括气象天文、地质环境、野外景观;阅读,包括时事地图、地理墙报、相关文献;集会,包括专题报告、地理晚会、知识竞赛;制作,包括地理图表、模型教具制作;考察,包括地理场馆、展览会所、城乡聚落;研究,包括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乡土教材等;可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爱好差异,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参加一种或几种实践活动,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这些不能从书本上直接获得,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累积,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动态拓展、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其活动常以地理实践力为评价指标。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和必备品质,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亟待改进与推广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要素及人地关系,提高社会实践力和责任感。然而实践力水平的高低,很难用试卷考试测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来衡量。

在众多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研学旅行方兴未艾、寓学于游、备受青睐,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主体多元、评价系统的独立课程。打通课本知识的研学旅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直接途径,是学生最好的人生课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强调自己成长过程中用旅行方式来学习,对外读懂世界,对内反思自我,不囿于教材,不桎于课堂,立足游学,以开放的姿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场”,让每个人真正亲近自然、走向社会、大胆实践、体验生活、认识世界。它既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又增加了学习内容动态性、情趣性、实践性,而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恰恰是目前课堂教学的软肋。为此,必须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升华、运用知识与技能。学校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个性、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研学旅行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改进。

三、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中学地理新课标实施建议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地理教学服务[1]。”其抓手在于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条件建构信息化学习模式,打造教学决策数据化、交流互动主体化、资源推进智能化的智慧课堂,力改知识本位、教师主体、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生态,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探究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学资源空间、模式管理,正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攻关的重点在于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融为一体,以改变传统模式实施高效教学。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功能,将它与基础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激趣启思,高效教学,仍需解决如下问题。①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信息存储的大量性、信息过程的交互性、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引发了教育手段深刻变革与大胆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协作学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师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互联网平台开展探究学习,对改进教学影响深远。②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摒弃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装饰”的形式主义。不能以具体材料演示和纲要性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对学生阅读分析的指导;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反对过分依赖网络,注重生活中其他资源的利用。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逼真的动画、听觉与视觉效果的融洽,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趣引思、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然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并非多多益善,种种弊端屡见不鲜:课件花俏过分渲染观赏性,网上阅读学生难于控制,看多讲少、重点难点模糊,电子板书频繁切换影响知识建构。为此,必须对症下药:课件设计力求美观大方、易于操作;严格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尤其监督挂羊头卖狗肉的网络游戏;讲读练评结合、强化问题解析与语言表达;坚决反对课堂无规范手写板书的做法;因材施教,反对形式主义,从教材基本特征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合理运用,对于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改弦易辙。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所长,传统教法是前人教学经验的沿袭,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与传承。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在实际操作时切不可把它视为时装表演,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我们坚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此外,为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还要注重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彻底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大胆引入多元科学评价,积极开展过程性、终结性、思维结构性、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以最佳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诚然,教育改革是师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课改的关键在于改课,为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3],不断尝试自学、互学、互评、展评环节建构的学本式改革模式,其关键是实施学生主体前提下的问题导学,强调以问题为线索,开展卓有成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趣启思、深度学习,使课堂呈现崭新的教学生态与生命活力。学校之美,美在课堂;课堂之美,美在学生;学生之美,美在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作为教师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熊星灿.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误区[J].地理教学,2006(02):19-20.

[3] 熊星灿.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打造学本卓越课堂[J].地理教育,2019(11):1.

作者:熊星灿 马红英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 篇3:

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同时,鉴于高中地理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要充分借助导学案的形式,以全面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本论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研究切入点,对导学案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 导学案 应用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杰罗姆曾说过:“一个人知识的取得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学习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而是为知识获取的主动积极参与获得”。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导学案与高中地理教学

导学案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案的编写,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桥梁,以导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进而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与传统高中地理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导学案教学模式具有四方面的优势,集中体现在:(1)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学案。教师则结合这一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由最初的“被动接受”模式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中生物课堂学习中;(3)活跃了课堂氛围。导学案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其变得更加活跃;(4)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得以重新审视,教师将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彻底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进而也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1]。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其基础和关键。据此,教师在开展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一定的编写原则,不断提升导学案编制的质量。具体来说,导学案编制原则主要有:(1)主动学习准则: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应侧重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确保导学案可激发学生思维问题,并促使学生在重点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2)可动手性准则: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鉴于导学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在编写的时候,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引导,还要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引导;(3)因人而异准则:教师在编制高质量导学案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掌握知识、具体表现等,设置出不同层次的导学案,促使每一個学生都可得到满意。

2.将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到导学案教学中

在导学案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等,并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参与到知识的深入学习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借助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为了使得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进行深刻的恶人是,教师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可将地球仪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指导学生通过亲手转动地球仪的形式,使得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将地球公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促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2]。

3.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案导学教学

在实际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下,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此一来,就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基于此,教师在导学案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将全班学生进科学、合理分组,并对每一个小组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时间等,进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学案学习中,以实现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就给出了一副区域地图,并要学不同小组的学生结合导学案,对不同工业区的分局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使学生在各抒己见、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学案导学教学,并实现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4.课堂答疑和随堂检测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之处,借助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课堂答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借助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并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启发学生对疑惑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另一方面,在大学安教学模式下,随堂检测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这一环节,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结合随堂检测的记过,对学案的计划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全面提升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据此,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导学案教学模式融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马启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法”[J].华夏教师,2018(16):68.

[2]苏燕萍.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3):237-238.

[3]姜红星.再议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83.

(作者单位:天津市耀华中学)

作者:崔晓峰

上一篇:挡土墙施工公路工程论文下一篇:文化馆中的群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