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2022-10-25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摘要:

分层教学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谈起,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分层教学 依据 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

1。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教育学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建立学习思维。学习是一种“活动”。“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和“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2。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心理学依据。

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们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接受了这个小要求时,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遇到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不做不交作业。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学习基础往往要低于一般水平,转化这种“问题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设计出有效的地理作业,从而激发出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地理教学“活”起来。

二、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1。教学目标、内容分层

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但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出教学目标层次。A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其运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的能力;B层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并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针对C层学生,应侧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识记为主,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重分层。对于A层学生要求达到掌握和理解,而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暂时只要求了解和知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消化后,再慢慢提高要求,最终达到课标要求。

2。教学过程分层

(1)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范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多环节,不能一步到位的特点,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它决定地理课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在有限的时空内,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兼顾各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地理课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启导)、竞练、评讲、互学、总结等环节。

(2)提问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顺序。例如,较简单的问题由A层学生来回答,复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来回答,学习检查性问题由C层学生来回答。又如阐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回答,分析性问题由C层学生回答,比较性问题由A层学生回答。

3。作业分层

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难度应分为三个等次,一是容易题,C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二是中等题,B、C层学生可选作一部分题目,而A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三是稍难题,有一定难度,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分层次的作业可避免C层学生吃不消而A层学生则吃不饱的现象。

(2)课外实践活动题:

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题,比如:家乡的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及对策、制作中国政区图、制作中国地形图等。对于参与实践活动突出者,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辅导、考试分层

教师要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补缺补漏,训练B层的学生使之达到A层水平,培养A层去参加地理竞赛。单元测试中的题目也像书面作业那样分为三个等次,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40分,基础题要求全做,5分的中等题则是B层的学生完成,而对于A层的学生要完成5分稍难题,对于各个层次若在完成本层次题目的基础上也完成了部分高一层次的题目,则该部分得分加倍。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了上进心和奋斗目标,同时也照顾了优生。

5。教学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C组学生改A、B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教师巡回观察,反馈信息,教师得以小结,及时表扬、激励。这样,对于三层次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答案,差生会得“优秀”,中等生会得“良好”,好生只能得“及格”。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

总之,地理分层教学,最终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如何解决分层教学与提高课堂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防止课堂分层指导复式教学化的倾向,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地理科目作为最具实用性的科目,早早就被录入教学课本,作为培训学生基本技能之一。地理教学从小学的"社会"科目就进行了,地理的知识空间十分广泛,随着知识面的提高,对地理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初中地理是以地理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编排的学科,对教师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本文通过对地理教学生活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阐述,从中探寻出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表现及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6-01

大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舞台,人类也在大地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文明文化,地理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生长的大地的一门科目文化。地理学科的定义专业解释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由此,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类。自然地理一般作为地理学的主要讲解方面,人文地理在初中地理中偏向于理解和背诵。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也包括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突出了地理环境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也逐渐将地理带入生活,以便更好的理解应用。

初中地理突出了两个重要特性,一是综合性,地理环境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建而成,各个圈层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却又独立存在的联系,在这一系列的自然圈层中有有着人类智慧的影响,人文地理对自然地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渗透度也越来越深,所以说初中地理教学特征具有综合性。二是地域性,不同地点的地理特征不同,即使都是陆地或者海洋,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性。

2.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感知身边的事物环境来对地理形态进行初步思考发现,尝试从生活中和书本知识中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研究发现成果,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年少时代就养成爱护身边生物和环境的好习惯。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有着引导的作用,以地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基础引导初中地理教学"以学生为本","以贴近生活为基础"。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点:让学生了解地图、认识地图、学会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5种基本地形;对海陆变迁有所了解;了解部分国家的基本知识;对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等。地理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强调地理知识中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育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鼓励为主,认真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疑问,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3.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就曾被批评存在很大的弊端,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说我国的地理教学偏离生活,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多地区,地理学科不受重视,认为"难学又没用",即使地理作为中考高考必考的项目之一,依然得不到重点关注,很多人说是与生活脱轨,地理上全是概念的理解背诵,不能再生活中得到应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呼声也由此越来越高。生活一词包含了很多的含义,其中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包括人的衣食住行、日常交往在内的经常进行的活动和具备人文价值的生命活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则是指将地理这一学科深入带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求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新课标则要求学习开放式的地理式教学,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课本的内容有所改进,着重突出了时代性、选择性和基础性。

3.1 课本内容选择的生活化。为了响应号召,课本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我国初中地理课本主要是人教社编写出版,在内容上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人教社出版的地理书籍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理论为主,举得例子各地环境习惯不同,不便于学生理解,容易对地理学习产生惰性。课本内容改进的生活化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课本内容的修改、删减、增添实用技巧等。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将无形的知识有形化,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3.2 考试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如果在课本添加了很多生活化的地理知识,而考试内容仍然和以前没有不同,那么课本的改进只会逐渐被原来的模式所取代,新鲜劲过了之后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会有所下降。这个问题得到考虑之后,考试内容也随之改进,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既降低了学生对考试的排斥心理,又使得地理学习生活化更加深入。

3.3 课堂学习的生活化。无论是课本还是试卷改进的生活化,如果老师还是照本宣科,那么这一切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课本和试卷的进步,促进了老师对于课堂讲解的进步。情景与知识之间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不光有强大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进行交流培训,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4.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影响

初中是连接童年和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是成长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候对人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初中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易激动、易自卑、易不平衡,同时想象力很强,天马行空,掌握好初中生的心理,然后因材施教,是初中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种巨大的进步,它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带来第一步正确的指引。

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评价的核心就在于是否能促进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帮助学生适应生存和发展,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否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之中。我国地理教学生活化还在起步阶段,相信经过不断地改进进步,地理教学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人们能真正理解到地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美娟.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11):21-21.

[2] 邬承熹.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5):60.

第三篇: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莱芜市实验中学 /毕翠萍

摘自:《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原则,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认识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毕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莱芜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莱芜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从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A、B、C、D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一些疑难问题,我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东,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和重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时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要注意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的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狭长地带?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温差为什么变化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创造性学习,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性学习。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以便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媒体,具有传统教学辅助媒体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应用功能和交互功能,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地理课堂实例,实验对比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例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功能,展示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地理课堂教学

互动

高效课堂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征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交互白板)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成为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智能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使用,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具有正常黑板尺寸,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工作的,既具有黑板、普通白板和联网多媒体计算机功能,又实现与计算机功能、软硬件功能与教育资源以及人机与人际多重交互的电子感应屏板。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通过色、形、声、光,将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目前的使用来看,教师们普遍感到,交互电子白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提升了教与学过程中双方的交互能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得基于新课程改革后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变的更加和谐顺畅,突显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二是由于使用计算机技术,白板也就成了互联网的一个操作平台,信息与资源分享变得更加简洁随意和丰富,提升了课堂教学调用教学资源的效率。三是对课堂教学形式和传统课堂教学设施的一个大的革新,教师可以完全脱离黑板和传统讲台而进行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字化课堂,课堂教学过程更加自由和顺畅,教学容量进一步扩展丰富。四是挑战传统,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地理教学的优势

1、促进地图教学方法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载体。应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前电子白板时代,地图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电子地图。与挂图相比,电子白板可以解决教学挂图的更换不便,只能指图识别,不能填绘缩放,交互性不强的问题;与板图相比,电子白板可以解决板图教学费时费力,容量有限,教师基本功要求较高等问题;与多媒体电子地图相比,电子白板调用地图方便,师生可以直接在图中指认,填绘缩放,教师则无需面对电脑操控课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在地图教学变革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以下功能:描、涂、绘、填,如在讲解中国地形时,可在底图上将三级阶梯界线描绘出来,画出主要山脉,把各个地形区名称填写到图中。

2、升级传统媒体功能,促进媒体与教学的无缝结合

电子笔可以在电子白板上随意书写、修改、缩放、拖拽,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图片、动画视频等信手拈来。与传统多媒体课堂相比,利用电子白板教学,教师不再是“放映员”,学生也不再是观众,教师可以对电子白板上的任何地理信息进行书写、填注、描绘、缩放,直接面对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促进课堂互动性生成。

3、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优势

电子交互式白板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倾向,在教与学的各种相互关系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呈现出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主关系。这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提供了基础。与我们过去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和普通的信息技术课件不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际上是将传统课堂设计成为一个数字化的课堂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交互式白板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亦可以参与到这一活动过程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思维和理解对教师呈现在板上各种知识要素和课件,提出质疑或进行个性化的更改,而学生的这些操作不会对教师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件产生破坏,因为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对教师的原有课件进行保存并可恢复,这样就可有效地消除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束缚,课堂教学更加趋于自由和民主。

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强大功能和灵活的交互方式,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思维都变得异常的活跃和开阔,教与学双方的思想在不断的交织过程中产生碰撞,碰撞就必然产生火花,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的活跃而且和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种有益的交互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广泛的教学资源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一本教参一本书,白粉尘中度一生,便是传统教师的一种写照。一般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却难于将收集到大量的有用资源都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大量的网络资源很难被有效利用起来,这主要是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教师在很多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已的思想进行一些剪剪拼拼的选择性工作,然后在课堂呈现给学生,这实际上又成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剪刀加糨糊。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一个容量很大的资源库,而在这个资源库量所存储的资源都具有原始性,是没有经过处理的,不是人为化了的有固定的模式化的课件,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很方便自由的按需所取,轻松地在资源库中选取自已所需要的资源,并可随意的按排到自已的教学过程中和课件中,形成自已独具个性化的课学教学和课堂教学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同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教师可以随意的调用各种软件支持教学资源或者直接应用软件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连接技术,可直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且使教学的容量大大的增加。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用电子笔在白板上对电脑的任何界面进行书写、标注,并具有多种书写效果,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功能,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书写功能

1、普通笔效果:具有多种字体的调用,书写快捷且平滑整齐的特点。

2、毛笔效果:符合中国书法特点,具有毛笔的书写效果。

3、莹光笔效果:可以对重要区域透明标注,使得板面更加的简洁明晰。

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随意调节电子笔的粗细,书写出不同大小的文字和不同粗细的线条;利用白板调色板可任意选择和调配电子笔的颜色;同时具有局部擦除或全部清除的功能。在圈画地图中的重点信息,如山脉、河流、经纬线等信息时,可应用此功能。

(二)放大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板书的重点提示部分进行放大,以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对重点看的更清楚,有助于改善相互交流的效果 ,相当于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提示。这一功能对于地理图像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有些地图信息不易被察觉,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投影出来的图像,就需要应用此功能将地理信息放大。例如亚洲和非洲的界限,苏伊士运河、红海,放大之后学生更容易观察

(三)画图功能

和我们平时使用计算机的作图功能相当,利用画图功能,可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各种规范的圆、直线、矩形等图形,准确、简洁,有效提高了画图的速度及效果。例如在学习世界海陆分布时,可利用这一功能用几何形状“一笔画世界”,画出世界简图,有利于学生对图像的记忆。

(四)回放功能

为了适应教师教学的需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独特的回放功能。利用回放功能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回顾与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在课后能够通过回放功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尤其是我们在听课评评课等活动中利用回放功能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诊断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将讨论结果展示在白板上,利用回放将信息整合,也有助于教师额反思提高。

(五)库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软件具有强大的库功能,常用的有教学资源库、注释库、页库、图库、声响动画库、透明页、屏幕页、新建各种页面、五种不同性能输写笔、放大缩小、内容存储、遮屏以及现场摄影等功能。这些功能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和生动有趣。地理需要图像应用于教学,这一功能无疑给地理的图像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

(六)转换功能:

电子白板的工作簿的页可以任意翻页或者选取其中任一页。这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反复起到了非常方便的作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手的图像信息量很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关系不好理解,这一功能有助于图像的转换,提高课堂效率。

电子交互式白板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才刚刚起步,在探索应用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很多,有教师观念上的问题、技术应用上的问题、经费上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必须看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在未来几年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并将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有益的推动。

第五篇: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究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

将会告其侵权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改思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到底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高中地理咳痰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呢?以下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的简要探究。

一、结合生活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联 众所周知,地理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地理的地方随处可见。通过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意义的学习产生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及自然情境相结合的条件下,同时,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通过迁移,而被应用于其他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时候,学生会对我国各地的土特产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列举出我国各地区的代表土特产来总结农业生产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出:东北大米、江南丘陵的茶树、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干等,通过学生举出的例子,教师在通过引导就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呈现出的三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再如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会讨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从这两年来武汉、长沙等地区发生“城市内涝”这一现象为例,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之前必修一所学过的关于水循环、洪灾等知识进行提问:1.城市内涝产生的自然原因?2.加剧城市内涝的人类活动?3.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缓解城市内涝?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汇报总结,从学生的回答上我看出学生在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都有所关注和了解,特别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有学生提到在新闻当中看到关于缓解城市内涝的相关措施即通过铺设透水路面等打造出“海绵城市”。在此,我还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分析“城市内涝”这一思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其他影响,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很快的就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

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只听教师给他们讲授知识而坐在教室里,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把地理课程所讲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创设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够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合作讨论,突破关键知识点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也就是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情境”、“讨论情境”。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据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议论、交流、总结等来得出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通过参与交流和讨论而收获到知识。

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起回忆在必修二时所学的《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里面的关于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再接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将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小组派代表进行观点陈述,最后全班通过各小组的小结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了两个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根据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讨论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优缺点,进而推测东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经过各轮讨论,学生更加明确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这一规律。

通过合作、讨论情境的体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讨、总结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重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认知结构

通常而言创设问题情境是和讨论、合作情境相辅相成的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问题设置进行探究,是高中物理、地理等学科常用且适用的一种情境教学法。教师需注意在问题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简单,需要经过思考和努力才能解决。这样才能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如教师在讲解《大气运动》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情境。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的观察“热力环流图”(画有等压面,无水平和垂直气流箭头),我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1.气压与气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气压会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吗?如果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3.如果气流上升或下沉会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如何变化?其次,就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讨论交流。接着,当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后,我又让学生运用上述的关系和原理去分析可不可以将这个图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或者是三圈环流?最后,学生进一步对此进行讨论和思考,全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原理是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

通过上述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了相应的地理规律,这种一层一层的递进式提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而自我构建了认知系统。

四、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因此,地理情境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材料下一篇:承租房屋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