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利水电论文

2022-04-28

摘要:电力企业是新技术高度密集化的企业,因此,在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信息化建设又与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相关。本文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入手,分析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浅谈如何解决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利水电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利水电论文 篇1:

刍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

【摘 要】水利水电企业是我国的基础建设行业之一,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重点论述现阶段,我国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中,信息化管理常见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企业不断发展,许多水利水电行业经济效益较差,管理模式落后。陈旧的管理体制和快速发展的企业相矛盾,在企业管理中,落后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了水利水电的施工设备工作效率。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水利水电企业中,无论是大、中还是小型企业,水利水电工程设备的使用效率普遍较低,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1.管理水利水电施工设备的原则

1.1安全性原则

无论是哪行哪业,安全都是首要原则,对于水利水电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水利水电企业的特殊性,在施工方面,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在施工设备的使用方面,应当以安全原则为主。结合我国发生的施工事故情况报道,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生产不仅对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影响,还对企业单位的管理质量有影响。在企业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后,员工应当自觉自律的遵守规章制度,在心中把安全制度放在首位。

安全性原则还与分包施工项目有紧密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分包小组对成员管理方面理解较浅,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在施工作业中,管理较为粗糙,没有深刻理解安全性原则,比较容易发生施工安全事故。需要进一步将操作人员、分包队伍设备列入施工企业的设备安全管理范围内,避免发生传统施工管理中“以包代管”的问题。促使每位施工人员认真仔细的对待工作,加强各部门对设备安全管理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实行有赏有罚的制度,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安全意识。

1.2效率性原则

效率性原则也是水利水电企业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它促使水利水电行业在施工设备管理中,投入成本与生产物资之间处于正比例关系。它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通过优化设备结构来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水利水电企业若是想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那么周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设备技术就是基础。只有保证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在笔者看来,设备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优质的投资效益和良好的设备效益着手,以便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施工设备是企业运行的前提,保障施工设备的完整性、正确操作性和可靠性是水利水电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笔者看来,进行施工设备管理就是尽可能的发挥企业的潜在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措施可以有:盡可能的提高施工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和功能价值,以企业收入效益优先的原则,规划企业的施工设备投资和维修决定。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施工设备的完整性和有效使用率,也反映了企业在设备管理中的精确化动态。

1.3经济性原则

经济型原则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设备管理方面,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当设备管理工作碰到设备采购、维修、保养、升级、租赁等一系列问题时,企业的相关技术职能部门需要根据总体项目的计划清单、工艺要求和工作实行顺序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合理的设备需求计划清单。这个计划不仅要保证机械设备的数量、也要明确规定机械设备的种类、什么时间进厂。还要结合本单位的机械设备使用技术水平,充分考虑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维修费用高低。通过多反面比较来选择最适合本单位、最优质、最经济的机械设备,从而达到既能满足施工生产要求,又能使企业责任成本最低的目标。

由于企业承担建设的项目工程量比较多,种类比较分散,并且建设周期较长、生产流动性较大,所以会对企业设备管理的严格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需要做好物资的统筹安排管理,建立企业内部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这样以便于各个施工单位的设备管理部门,能随时了解企业所有施工设备的情况以及配件存储数量。

2.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影响

2.1降低管理成本

实现了施工设备信息化之后,企业就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网络,随时掌握整个企业的设备具体情况。碰到施工设备出现问题的状况时,可以及时做出反应,提出解决对策。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还能有效地减低人工管理的成本,与此同时也降低了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

信息化建设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表现,主要在优化施工设备管理上。它主要是利用不同时间段和工程的要求,及时将需要的设备调试出来,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时间。达到了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施工效率的目标,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机械的使用率。

2.2优化设备管理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水电行业中,实行的是“谁在使用设备,谁就管理设备”的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形式是分成小组或其他单位形式进行管理。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水利水电行业施工机械类型的诸多特点,不过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重复管理机械设备的问题,严重时会引发不能及时使用机械设备等问题,影响整个施工进程。

信息化建设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多媒体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实现施工机械设备统一管理的目标,通过固定的设置程序,明确划分施工设备的机械作用,也方便了维修和保养工作的开展。

2.3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鉴于信息化的运用,工程项目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和集中化管理。这能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通过天气、地质状况和时间的变化,及时有效的提出关于设备使用的合理方案,促使每一台机械设备发挥最大的功效。

3.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

3.1完善现存的水利水电企业关于施工设备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水电行业管理体制的内容比较分散,主要的依据是管理人员的日常记录,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运用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后,核心管理对象是施工设备,能为每个都设备带来相应独立、完整的监测记录系统。在维修保养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及时分析各种各样的维修方式,最后考虑成本、技术在基础上的维修和保养。

3.2加强信息化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现阶段的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大多数是整个企业中人员素质最低的。所以企业单位需要着力提高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是需要定时定量的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保障施工设备管理信息能够及时更新,提高信息质量。

4.结束语

水利水电企业信息管理化施工设备,是整个信息化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位,并且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论述,笔者认为信息化设备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提高管理效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郑旅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利水电论文 篇2:

对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探讨

摘要:电力企业是新技术高度密集化的企业,因此,在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信息化建设又与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相关。本文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入手,分析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浅谈如何解决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是摆在众多电力企业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应该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一、企业信息化

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通常是指企业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使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新世纪企业改革的新宠,许多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信息化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是呈“点-线-面”逐渐扩张的过程。在基础管理阶段,企业只是解决局部的关键问题,为企业信息化立下基础;在企业资源计划阶段,企业已形成集成的业务链,使企业效益增多;在电子商务协作阶段,企业将全面参加到整个行业竞争当中去,进行资源“争夺战”,扩大市场份额。

由于各个行业所处环境、条件不一,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信息化有着不同的需求。电力企业由于自身对信息需求大,其信息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要使电力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水准得到不断提高,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关键。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许多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理解错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将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条件作为重心,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这种行为虽不为过,但是却本末倒置,忽视了本该重视的重心。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才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和重点。陈旧的管理体制往往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无形的阻力,因为信息化工作开展时也就极为不顺。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良好的润滑剂。

(二)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是分不开的,而做好决策,就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促进科学决策。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会反作用于企业管理。因此,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管理作为方向标。很多企业信息化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盲目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于其他企业。电力企业要让信息化卓有成效,就必须在明确管理症结的基础之上,提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建设方案。

(三)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就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相铺相成,决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过程视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有序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应用,而信息化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力企业若想有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摒弃传统死板的竞争方式,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电力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过去20年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著有成效,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需引起改革者的注意。

(一)官僚作风的处理

近年来,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带来了管理机构膨胀和管理流程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着冗员现象,官僚作风也非常盛行。要彻底改变这种官僚风气,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信息重组”和“组织重构”进行两面抓,使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精简和高效运作。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管理流程,也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了。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电力企业往往有着庞大的运作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部门与子系统之间的权职不分明的问题,使得企业内耗严重,损失惨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企业的管理思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利用,部门管理井然有序。

(三)更新管理者观念

电力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有一些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还秉承陈旧的管理模式,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无动于衷。管理者的这种老观念,不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毒害。要除掉这个毒害,就需要管理者更新自身观念,意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构建整体规划

有些电力企业缺乏整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较为随意。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整体规划,就会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的情况,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建设过程中正是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状况。因此,要把整体规划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首要工作,指导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工作。

(五)防止人才流失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得企业运营各个环节问题百出。而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让企业内部的人才感到有心无力,失去信心,最终选择了离开。要避免这种人才外流的现象,必须要做好队伍的稳定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定期慰问和交流,实行人性化管理,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

(六)加大资金投入

许多电力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重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却未能引起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即使是投入了一定资金,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认识出现偏颇,这些资金往往用于加强软硬件方面,在管理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基于这一点,如果能够加大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送来一场及时雨。

四、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新思维和新点子的不断输入,使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保持活力。

(一)加速业务整合

我国已有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进入整合集成阶段。建议信息化建设已进行成熟期的电力企业加快数据集成、部门集成、企业集成的速度,应用并行策略,借业务整合赶超世界水平。

(二)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

全面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建立数字化电力企业将使整个电力行业迈进历史性的一步。要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中心,统筹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各项数据管理能力。

(三)引进信息化建设高级人才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卓越的团队,团队内部结构合理,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在开展工作时,信息化建设团队能够在极短的时候内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高效化和专业性。

(四)利用先进思想再造企业流程

ERP和CIMS等先进思想有利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也有利于电力企业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展更为顺利和卓有成效。

五、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时代,企業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响应时代号召之举。由于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需求大,使其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先锋。近二十年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需在诸多不足,仍需发展完善。电力企业只有成功构建高效的信息和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更有魄力、更为坦然。

参考文献:

[1]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8:379

[2]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论坛,2009,2:18-19

[3]何家欢,高瑜.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1,3:61-63

[4]赵雪霏.浅论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与组织变革[J].现代服务,2008,22:210-211

[5]楚军.浅议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J].云南电业,2007,8:43-44

作者:高乃天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利水电论文 篇3:

浅谈信息化过程的两大支柱

中小企业信息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大支柱:软件系统提供商和中小企业,却有着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1 软件供应商应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方案”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化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表报告表明未来三年内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近5000亿。软件供应商纷纷看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决心掘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冻土层。因此,软件供应商应该从产品开发阶段、付费方式以及后续的服务方面真正为中小企业着想。

在软件产品开发阶段应该首先了解用户的需求。中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流程简单,需求单一,很多“大企业”的信息化软件往往让中小企业无从下手,虽然中小企业同样也需要解决销售、库存、制造生产、财务会计、客户关系管理、人事组织等管理问题,但流程简单化和实用程度高则是中小企业选择的第一核心要素。因此软件供应商不能“闭门造车”,应深入中小企业了解其需求,并不能把“大人的衣服缩小了给小孩穿”,单纯删减适用于大企业的软件系统。

开发出适用于中小企业产品后要建立一种合适的推广模式,很多中小企业对软件产品不了解,对软件产品付费方式也十分茫然。有的软件是免费使用,有的是几万,有的则是几十万。这就要求软件提供商应该将软件产品能够达到的效果直接告诉给客户,减少软件产品介绍中的专业概念,减少“概念陷阱”,拉近企业与软件产品的距离。

安装软件之后的后续服务及培训也十分重要,中小企业在软件系统运行时必然会遇到相当多的问题,如果软件供应商此时不进行后期服务与培训,那么会影响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信心,甚至产生怀疑是否应该信息化。

2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误区

(1)信息化是一种管理思想不是软件产品的应用,不是IT技术

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要认为信息化就是一套软件产品的应用,信息化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的贯彻和企业管理体系的转型。管理为先而非技术为先,技术是实现管理思想的手段,在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要与软件供应商联系,把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软件系统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信息化项目开始前的企业与软件供应商沟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企业信息系统选型,同时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信息化项目成功以后也应该进行沟通和培训,及时反馈出使用信息系统的问题和意见,为系统的改良和修正提供支持。

实质上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注重管理效率,例如一家中小IT公司用5个客户服务人员来监督10个服务工程师的工作质量,如果某一项工作只需要2个服务工程师完成,而这时还要需求5个客户服务人员。如果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就可以把5个人减为1个人,然后用节省的4个客户服务人员工资来提升10个服务工程师的薪酬标准,相信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提高,而且再增加工程师数量也不必要增加客户服务人员,这就突破管理的瓶颈,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服务过程中的人为错误。

规模越小的企业越重视经营效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员工管理”是一切经营效益提升的核心。有一位中小企业负责人曾表示“我该怎么清楚知道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到底低在哪里?”“我该如何避免看不见的损失?”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才能够了解员工绩效,帮助员工认识和提高绩效,更好地去执行目标。

(2)价格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杀手锏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单纯的设备和软件的购买,价格成为发展信息化的瓶颈。这时应该采用创新的投资策略,包括购买、租赁、外包等多种形式。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工商企业部总经理郑小聪提出了总体拥有成本TOC概念,综合考虑短期、中期、长期的投资而非单纯的价格。有些企业看中产品价格低,但是由于产品的延展性低,第二年就不能用,追加投资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时要牢牢抓住三个关键因素:企业实际状况与进行信息化的目的,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产品的适用性和延展性。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采用信息化外包、租赁的形式。

信息化采用外包形式能带来财务收益、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业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等很多潜在优势。但个别公司把所有的IT业务都外包出去,希望能迅速削减成本。但事实上这是不明智的,应该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分析,外包管理费用以及终止外包的成本具体分析。只有应用软件开发、支持、管理和基础设施比较适合外包,但IT的战略、治理和架构则不应该全部外包出去,即使只对其中的部分业务进行外包,也要小心行事。

将外包关系在从战略制定到重新谈判续约的整个周期范围内都进行全面管理,企业才能获得预期的利益。应该由企业各部门联合起来,主要完成几项任务:该团队要将外包商的服务质量与行业中的最好水平进行比较;利用合同的灵活性,保证外包能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要考虑外包商的企业文化,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合同交易关系;要保证一定的谈判能力,降低退出外包形式的损失,使企业在未来能从容进行多种外包方案的选择。同时要保证与外包商签订的合同中体现了科技价格将不断下降的趋势,硬件价格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软件价格都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这必须体现在签订的合同中。

(3)信息化过程复杂,要持之以恒

信息化过程实质是企业管理的改进,而软件的实施也是一个过程而非是一个结果。一套软件系统的实施并不代表结果,而软件和系统带来的企业运作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竞争力的提高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企业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和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规划宜粗不宜细,同时远期目标要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对管理系统的要求不同,根据20/80原则,抓住企业的20%关键目标和需求,就可以解决企业在某个阶段内80%的问题。企业软件系统究竟为企业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是否对企业发展有利,不能只听软件供应商的一面之词,企业需要建立独立机构对整个系统的投入/产出,软件质量(技术构架设计、数据库优化、基础程序优化、商业模型、性能与效率、易用性、扩展与升级等)进行评估,这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企业管理的进步和提高是没有尽头的,同样企业信息化也是没有尽头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在变化,企业内部系统的选型、采购、实施、应用也将是一个动态过程。

相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上,软件供应商以客户为中心,从产品、渠道、服务等环节为中小企业提供“全价值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小企业明确信息化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根据自身特点更理智地选择投资信息化的方式。那么中小企业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

[2]夏宗勇.企业信息化道路与国民经济现代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

[3]王彤宇.管理信息系统.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

[4]汪牧青,夏敬华,闻博.领跑企业信息化CIO工作手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7.

[5]靖继鹏,张海涛.企业信息化规划与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作者:白 洁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