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站建设论文

2022-04-16

水文档案是水文工作中形成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对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等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水文档案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统一性等特点。时效性。水文观测记录必须客观和准确地反映一段时间内某一区域的水文因素的变化。在记录中,应当严格遵循“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和严格遵守业务标准。地域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文测站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文测站建设论文 篇1:

浅论水文测站的设计与建设

摘要:水资源是社会发展与与人类生存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对地球水文环境进行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水文环境进行检测,可以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也有助于人类对自然水文环境进行更好的控制与管理。水文测站的建设是实现收集水文信息、监测自然水环境变化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对水文测站的建设十分重视,投资建设的车站已经遍布全国。但是在实际设计与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对水文测站设计与建设进行分析,为做好水文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文测站;监控系统;信息收集;设计与建设

引言:水文测站的建设对收集与整理区域水文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测站的选址布局、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数据管理工作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从而使水文测站的功能不断优化。同时水文测站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与信息科技时代背景相融合,以提升对我国水文情况的开发效率。

1、水文测站建设的意义

首先,水文测站的建设可以对区域内的各种水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水资源动态。例如:对降水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精确的发布防洪抗灾预警。科学防范各种水利地址灾害,为科学防御水旱灾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次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实施,水文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水文服务向纵深发展。最后,水文测站的建设可以对全国水文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从而改善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2、水文测站的布设原则

2.1密度合理性原则

在水文测站建设时,布站间距不宜过小,布站数量不宜过多,任何两个相邻测站之间流量特征值的变化,不应小于一定的递变率。否则这种变化和测验误差将很难区分。由此可以确定布站数量的下限。同时布站间距也不能过大,布站数量不能过少,否则将难以保证按5%10%的精度标准,内插干流沿线任一地点的流量特征值。由此,又可以确定布站数量的上限。

当估计出布站数量的上限和下限之后,还应综合考虑重要城镇、重要经济区防洪的需要,大支流的入汇,大型湖泊、水库的调蓄作用以及测验通讯和交通、生活条件等因素,选定布站位置。

2.2代表性原则

水文测站的建设要选择代表站的河流和河段。需要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测验条件;能控制径流等值线明显的转折与走向尽量不遗漏等值线的高、低中心;控制面积内的水利工程措施少;无过大的空白地区;综合考虑防汛,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等需要;尽量照顾交通和生活条件。

2.3水位控制原则

在大河干流、水库湖泊上布设水位测站,主要用以控制水位的转折变化满足内插精度要求、相邻站之间的水位落差不被观测误差所淹没为原则确定布站数目的上限和下限。必须要满足防汛抗旱、分洪滞洪、引水排水、水利工程或交通运输工程的管理运用等需要;满足江河沿线任何地点推算水位的需要;尽量与流量站的基本水尺相结合。

3、水文测站建筑设计

3.1选址设计

水文测站选址及布局要想建设水文测站首先应该对建站的目的和测验项目的功能进行明确,在满足设站的目的和观测精度的要求下,选择在观测方便,测验资料计算整理简便,交通、生活便利和靠近城镇或居民点的地点。

3.2防汛值班室和缆道房合建

防汛值班室和缆道房合建之后,建筑面积更大,可以将其设计为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与以前单独建设缆道房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防汛值班房与缆道房的合建,对于水文管理与水文测验工作来说是非常方便的。按照以前水文测站的布局来看,每测一次需要2个人或者3个人员,合建之后,水位测井也会建在缆道房中,合理布置缆道设备,将玻璃门窗设计为落地式,河道视野与以前相比要更加开阔,这样一来只需要1个人就能将流量测验任务完成了。防汛值班房与缆道房合建之后,房间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工程造价得到了减少对于水文测站建设来说,水位测井的位置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应该保证水位测井底部比最低水位低0.5m左右,同时还要尽量选择防冲瘀的、水管短的位置建设水位测井,如果水位测井布局不理想,会使工程投资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对水文观测的精度造成影响。

4、水文测站的系统建设

水文测站是收集水文资料的重要场所。水文测站的实时视频监控的建立要求设备搭配合理、选型性价比高、采集及时准确、处理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快捷、系统长期稳定。其多分布于市区、郊外、山间等,周边环境复杂,受到技术的限制,监控系统采用的是模拟信号采集和传输,此方式的图像采集分辨率低、信号不稳定、控制不方便、傳输单一、可拓展性差,以及简单的水情观测、定点监测已不能适应综合防范的需求。因此升级和增加监控设备设施十分必要。对目前管理局对水文测站提出的水情信息实时性、周边环境安全性、测量设施运行稳定性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监控及时性,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水文测站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研究。

4.1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系统设计包含红外防水枪型摄像机、高速智能球机以及硬件结构框架设计。 将原有水尺监控点模拟信号摄像头按照上述选型更换为数字高清摄像头,并且新增各点位枪机和球机均采用数字高清摄像头;将原有模拟信号传输线路更替为光纤传输,实现多路一线共享传输,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局域网内任意计算机经过授权均可浏览、控制、调播监控点图像;中心服务站挂硬盘录像机,对前端设备采集的高清图像进行全程24小时录像;优化终端图像显示软件,整合原有监测点图像控制。

4.2软件系统设计

在对水文测站实时视频进行监控时,需要对视频图像中的边缘进行检测,从而判断监测区域的结束与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摄像机中拍摄的视频图像进行传输,并通过专用通讯通道,将视频图像发送到系统上位机当中,将视频图像的边缘、亮度以及平台区域图像纹理空间结构进行特征提取。利用数学变换得到局部灰度变化率,再通过设置阈值的方式找出边缘信息。

总结:水文测站的建设对分析区域内河流、湖泊的流经以及其他水资源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测站布设的原则十分重要,从测站建筑的建设与设备的设计运用两方面做出分析,一提升水文测站的建设质量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祥坤,李正雷.青海省中小河流遥测雨量站应用与维护探析[J].分析仪器,2018,(5):169-172.

[2]焦显松. 水文资料“四随”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构架[J]. 水利技术监督,2020(01):6-7+63.

作者:苗清 靳君 吴伟波

水文测站建设论文 篇2:

浅议互联网技术在水文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水文档案是水文工作中形成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对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等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水文档案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统一性等特点。

时效性。水文观测记录必须客观和准确地反映一段时间内某一区域的水文因素的变化。在记录中,应当严格遵循“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和严格遵守业务标准。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差别很大,水文信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定区域建立科学和技术水文监测网络对于满足短期、中期和长期分析和预测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需要至关重要。

统一性。水资源各项要素变化复杂,但各要素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针对某一区域,水文变化是连续的,下游水文要素变化与上游水文要素变化密不可分。各区域、各水文因素信息需要实现共享,要求水文档案资料以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实现水文信息共享。[1]

1 水文档案互联网

水文档案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水文站网为依托,将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发布等系统紧密耦合,实现各水文要素实时采集,实现各级水文测站互联互通,形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水文服务网络。[2]

1.1 开放。水文档案互联网在生产及技术层面的开放性很高,为水文行业、大水文及水利行业、生态建设等提供平台,并且具有普遍实用性的接口端,实现对各水文测站、各水文要素等信息的适应性对接,使得各类水文档案信息畅通无阻。

1.2 互联。水文档案互联网不仅能保障各水文要素监测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保障各水文要素采集相互关联,同步采集,而且水文档案互联网能够保证各水文测站与监测中心的互联协调,保证相关水文测站、各系统协同工作。

1.3 共享。水文档案互联网终端存储有大量水文档案信息,拥有大量信息交互设备,水文档案互联网成为各水文测站以及信息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的平台,各个节点都有相应的获得信息的权限。客户终端也可以通过水文档案互联网随时随地查询相应数据,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数据共享。

2 “点—网—储”的基本框架

“点”即分布在各条河流及不同区域的各类水文测站,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等,是收集各项水文要素的场所。“网”不仅是指由各类水文测站组成的水文站网,而且是指连接各水文測站、水情中心、水文档案存储管理中心等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储”即水文档案存储,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客户端等形成的存储系统和机制。

2.1 “点”的多要素关联。各水文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降水影响着水量,水量影响着水位,水位、水量关系着防汛安全。在水文测站这个点上布设自动化监测设备,根据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互动,集中采集各水文要素,对各水文要素进行组合,从而为分析单站点的水雨情提供依据。

2.2 “面”的互联互通。各类水文测站组成站网,下游与上游相关,暴雨的面分布影响着上下游水量发展。站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各站点与水情中心联通,使得上下政令统一,水文档案能够及时归档整理,保证各类数据的安全。

3 “点—网—储”的框架关键技术

3.1 站网规划。站网规划是根据当前及预期内的国民经济等条件和各类水文测站的站别、站类、站网密度以及其控制作用进行测站规划和布设。站网规划根据需要,进行选址、配置仪器、修建设施,为“点—网—储”提供坚实基础。

3.2 系统运行及通信。系统运行需要有专项技术在微观层面上控制各分布式水文测站及分中心,实现用户端各模块的内部自优化、自适应,提高各模块的可控性。在宏观层面上,形成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优化组合。网络通信必须有专项信息交互技术保证信息流在各个模块间的双向自由串联,收集各类水文测站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初始化分拣和处理,随时随地满足各类用户和部门的初始要求,而把测验来的数据存储至云端信息处理部分。

3.3 云端处理。云端数据处理技术,必须有专项技术将要素测验模块、互联互通模块和客户端需求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集成、分析和分享,并将各类数据信息反馈到云端模块来订正运行计划,在可预期的长时间尺度上,使得各类系统及数据运行顺畅和优化机制。

作者:李黎

水文测站建设论文 篇3:

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

(2013年5月2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已于2013年5月29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5月29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文管理,发展水文事业,服务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文活动及其管理。

本条例所称水文活动,是指水文站网规划与建设,水文监测与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监测资料汇交、保管与使用,水文设施与水文监测环境的保护等活动。

第三条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保证水文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保障欠发达地区水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文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的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设区的市、县(市、区)水文机构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统筹协调全省水文工作,保障水文监测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

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在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在征求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六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根据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水文站网建设规划,在征求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意见后,报省发展和改革、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修改水文站网建设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水文站网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目标、站网功能、水文测站布局、监测项目、测验方式、水文监测设施和监测网络建设等内容。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在规划建设水文测站和水文监测设施时,应当征求省水文机构意见,与水文站网建设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 洪水灾害频发河流、防洪重要城镇、大中型水库和水电站、大型水闸、重要引(退)水口应当按照水文站网建设规划要求设置水文测站。

承担防汛防台抗旱任务的小型水库和水电站应当设置水文监测设施。

第八条 水文测站分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不得与国家基本水文测站重复。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覆盖的区域,确需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应当经省水文机构批准。

因交通、环境保护等需要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有关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省水文机构的意见。

撤销专用水文测站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水文站网建设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为防汛防台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提供公共服务的专用水文测站、水文监测设施,其建设及运行管理经费由财政承担。

专门为水利、水电等基础工程设施提供服务的水文测站、水文监测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管理经费,分别列入工程建设概算和运行管理经费。

第十条 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监测活动的行业管理,加强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水文监测工作质量。

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承担雨量、水位等水文监测项目。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委托事项和要求从事项目监测。

从事水文监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证监测数据客观真实,不得擅自中止和减少监测项目,不得漏报、迟报、瞒报、谎报水文监测信息,不得伪造水文监测资料。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水文机构及有关部门建立防汛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要河段区域性洪水和中小流域突发性山洪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水文测站、承担防汛防台抗旱任务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及时、准确地向水文机构和防汛防台抗旱指挥机构提供水文监测信息及调度运行信息。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水文机构应当组织对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等水体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开展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水量监测和重要江河水土流失的泥沙监测。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应当建立水文监测应急和自动测报系统,加强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发现被监测水体情况发生变化可能危及防洪安全、用水安全或者发生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的,应当加强跟踪监测和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将监测、调查情况和处理建议报所在地人民政府防汛防台抗旱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城市供水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统一监测标准和信息编码,实时管理全省水文监测信息。

水文测站和水文监测设施采集的实时监测信息纳入省防汛水情信息网络统一管理。

第十五条 省水文机构应当完善洪水预报方案编制制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江河防洪控制断面和河口沿海重要水位站的水文情报预报,由有关水文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分级负责。承担防汛防台抗旱任务的水工程的水文情报预报,由其管理单位负责。

第十六条 水文情报预报应当按照规定向社会发布:

(一)汛情、洪水警报、旱情等水文情报预报,由防汛防台抗旱指挥机构发布;

(二)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等水文情报预报,由水文机构发布;

(三)全省水情年报,由省水文机构发布。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防汛防台抗旱指挥机构要求播发、刊登水文情报预报,并标明发布机构名称和发布时间。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应当建立水文信息、监测资料共享制度,相互通报实时监测信息和情报预报信息,定期开展交流与整编工作。

第十八条 无线电、通信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水文监测工作提供通信保障;电力部门应当为水文监测工作提供用电保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干扰或者破坏水文机构使用的无线电频率、有线通信线路。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符合资质的单位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全省和跨设区的市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水文机构组织评审;设区的市和跨县(市、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水文机构组织评审;县(市、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水文机构组织评审。

第二十条 水文监测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水文监测资料按照下列规定汇交:

(一)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当年水文监测资料,由有管理权限的水文机构按照国家技术规范整编后,于次年三月底前向省水文机构汇交;

(二)水功能区、地下水监测资料和重要引(退)水口、在江河和湖泊设置的排污口、重要河流交接断面的当年水文监测资料,由监测单位按照国家技术规范整编后,于次年三月底前向省水文机构汇交;

(三)其他水文监测单位的当年水文监测资料,由监测单位按照国家技术规范整编后,按照资料管理权限,于次年三月底前向有关水文机构汇交。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存储、保管水文监测资料,建立水文数据库,为公众查询和获得水文监测资料提供服务。

基本水文监测资料应当依法公开,属于国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一般按照下列标准划定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保护标志:

(一)水文监测河段周围环境保护范围: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沿河纵向监测断面上下游各不少于五百米;专用水文测站沿河纵向监测断面上下游各不少于三百米;沿河横向监测断面以两岸水文监测设施构筑物外二十米为边界,或者根据河道管理范围确定;

(二)降水、蒸发等观测场周围环境保护范围:观测场所以外周围三十米;

(三)河口沿海水位站监测设施周围环境保护范围:监测设施以外水域一百五十米。

第二十三条 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规定禁止从事的活动外,禁止设置网箱、锚锭等阻水障碍物。

水文监测人员在通航水域、桥梁进行水文监测作业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船舶、车辆通过时,应当减速或者避让。

第二十四条 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上下游建设堰坝、引调水工程,或者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上下游十公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码头、桥梁等影响水文监测的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并征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建设。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方案依法实施审查时,应当对工程建设影响水文监测情况一并提出意见。

第二十五条 因重大工程建设确需迁移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立项前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迁移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的,应当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批准。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批准决定前,省水文机构应当对迁建测站的地点、位置、监测环境、对比监测要求、应急监测措施等情况进行论证并提出意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承担防汛防台抗旱任务的水工程的管理单位,未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向水文机构和防汛防台抗旱指挥机构提供水文监测信息、调度运行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向社会发布水文情报预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警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严重影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的水域内设置网箱、锚锭等阻水障碍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依法实施。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零售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农村道路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