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年来武汉市政府报告中频繁指出“江城”武汉的水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与迫切性。从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出发,搜寻武汉政府水文化建设信息,综合专家们关于水文化方面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团队实地对东湖景区游客群、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人员调研的结果,分析出武汉水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政府、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旅行社和景区管理者以及市民提出有效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在高中生中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 论文归纳了水文化的起源、构成和内涵,分析了高中阶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在高中生中开展水文化教育的的意义,针对宜昌水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探讨了在宜昌某重点高中中试点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可供相关学校应用参考。

关键词 水文化 高中生 教育 宜昌

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Water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ake Riverside City Yichang as an example

GUO Jia

(Yichang Yiling Middle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002)

Key words water culture;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Yichang

0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基。所有的人类文明几乎皆起源于水。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黄河分别孕育了著名的四大古代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根本也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人们在用水、治水的过程中开始对水进行深入的思考,如老子云:“上善若水”;孔子遥望滔滔不绝的蓼河,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贺知章乞骸骨归家,受封于镜湖……水孕育了我们,也孕育了我们的文化,使水文化呈现出如水般的多姿多彩。

水的伟大还在于在德行和精神上给人类树立了最高的典范,启迪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人们把水人性化,给水赋予了意志、品行和情感。以水为德、以水寄情,彰显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宝贵的财富是自然和历史对人类的厚赐,为做人树立了很高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逐渐成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让文化教育尤显重要,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品质,对培养拥有伟大智慧、优秀思想、健康人格,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饱含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水文化的构成与内涵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主要有三个层面:(1)物质层面的水文。指以物质为载体,融入了人类劳动,形成了社会价值的财富。物质层面的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2)制度层面的水文化。主要指水文化与心、物、人相结合,指导和规范人的行为的文化。主要包括,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以及人们的实践。(3)精神层面的水文化。主要指与水有关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水哲學、水精神、水价值、水文艺、水著作等。其中物质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载体,制度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主体,精神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灵魂。

2 高中生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由青少年走向成人的前夜,是人生塑型的关键阶段。由于同学们在这个时期正确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分辨能力缺乏,加上青春的冲动、成长的孤独感,以及应试教育造成的过度的学业压力、现实生活与自身理想的冲突、人际交往的困难、情感的困扰等等,使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嫉妒、自卑、孤独、挫折、逆反、苦闷、焦虑、早恋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化解这些成长的烦恼,有针对性地疏导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堰塞湖”,开展凝聚着人类的文化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水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2.1 以水文化塑人德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汉朝刘向所著的 《说苑·杂言 》中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最集中地论述了以水比德的道理。孔子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生者,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万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该文从不同的角度,把水比作人的道德、仁爱、礼仪、智慧、勇敢、坚定、公正、包容、灵敏、有为、趋下、有度、意志等,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现。类似这样的话还可以从先哲的著作中找到许多。高中阶段汲取水文化的营养,可以:

(1)使水的崇高品德在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该守住的,什么是该改变的,在心底中形中一道“水平线”,坚守必需的道德底线。

(2)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学们的境界要善良如同水,存宽容之心,交友要像水那样仁爱,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守信,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随时机而动,做一个高尚善良之人。

(3)古人云 “滴水穿石,锲而不舍”,微小至柔的滴水,咬定一个目标,坚韧不拔、假以时日就能将顽石凿穿。高中学生学业繁重,困难重重,要学会浪击礁盘的态度,奋勇向前,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

2.2 以水文化辅学习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人体内水的含量也达65%~90%。水无色、无味、透明,性质稳定,是各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物质。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对水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点孤立散布于各门课程之中,只有通过水文化的学习,方可提高同学们对枯燥的理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水为纽带融会贯通不同课程知识的联系,凝练水科学的灵魂。

沉积在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更是高中阶段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据初步统计,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关于直接描绘或间接涉及水的文章达75篇之多,其中既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传奇故事;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清泉石上流”歌咏;还有更多的文章描绘的是水的生态画卷、水的情感世界、水的哲学蕴意。高中生通过对水文化的深入学习,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对水的情结和感悟,体会水的底蕴和魅力,感受水的生命与灵性,逐渐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康的思维模式和健全的身心机智。

2.3 以水文化传知识

水文化的知识浩如烟海,远非高中课本所能涵盖,同学们在体会课本中前人对水的描绘、感悟和哲思的同时,还应利用各种平台,进一步学习水文化、欣赏水文化、体验水文化,通过拓展学习:(1)了解水文化的发展史,了解人类文明兴衰和社会更替与水的辩证关系,理解兴水利除水害于国家昌盛的重要作用;(2)初步了解水工程的類型、原理和功能,熟悉国内外著名的水工程及其主要贡献,掌握初步的水文化技能,学会从水文化的角度分析、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3)形成水文化的意识, 能够自觉地以人水和谐的理念来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4)继承古往今来水利人的伟大智慧和优秀思想传统,学习当代水利人的智慧和精神,牢固树立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5)增强审美意识,通过对各种形态水体美景的欣赏和熏陶,陶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热爱生活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3 高中生水文化教育的构建

宜昌市是一座滨临长江的大中型城市,水利资源丰富、水工程众多、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较好的水文化教育的基础和优势。夷陵中学是其中的佼佼者,基本囊括了本地区最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同时心理压力也最大,因此在这所省示范高中先行开展水文化的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办学宗旨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水文化教育的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需先行。学校既要进行水文化的价值观的建设,营造出水文化育人的人文氛围;还要建立完善的水文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更要在师生中倡导学习水文化的风气和践行水文化的行动。

3.1 知水——课堂学习是主战场

鉴于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于水文化的学习,课堂学习仍然是主战场,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正确引导,可使同学们对水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有正确的理解。在具体进行中还要注意:

(1)物化——使水文化显于形。老师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认识到水文化首先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从小如辘轳、水车的水工具、到大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这样的巨型水工程无不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是融入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物资形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经历,引导学生们走入作品,在潺潺的流水之中,体验亲身在河水中嬉戏打闹的快乐,感受水的灵动,品味水的刚柔相济,身临其滴水石穿的坚韧,感叹海纳百川的博大。

(2)精神——使水文化寓于心。精神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是水文化中最为丰富和精深部分。精神水文化教学活动之要是要让学生们认识水的品德,享受水的秀美,师于水的精神,让同学们将和、善、容、献、柔、刚、坚、韧、载等美好的水精神内化于心。

(3)行为——使水文化融入性。人们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为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达到社会和谐,在行为活动中创造出了一些文化上的约定和俗成的行事方法,称为行为水文化。通过行为水文化的教育,让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亲水、爱水、惜水的习惯。在各项行动中自觉以行为水文化为指导,将水文化的印记融入本性,使追求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境界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3.2 亲水——校园水文化景观建设

为彰显水文化的特色,让同学们时刻有机会亲近水、感受水、欣赏水,学校校园应大力推进水文化景观建设,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可将校园内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主要干道以大禹、 李冰、阿基米德等水利名人命名,修建部分治水先贤的雕塑,让同学们时刻牢记历史上的水利名人及他们的治水成就。

(2)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之间的长廊改建成“水文化长廊”并在附近修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利用多媒体和声、光、电技术形式,展示人类治水的历史,水资源的分布,河流的演变,著名的水工程。用实物展示常见的水工具。让同学们熟悉水的历史、水的传说、江河湖泊的知识。

(3)搞好水景观建设。利用教学楼、宿舍、操场之间的空地,修建一条集水利、生态、 休闲、 景观为一体的开放式循环小溪。水溪的设计既要体现水的形态美、流动美,还要具有露水、亲水、活水的基本要求,沿途还要修建亲水平台、曲廊、湿地、草坪等设施,营造碧水绿岸、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小溪中还可因地制宜地穿插部分古代、现代的著名水利工程实体,让同学们在休闲中直观认识水工程的形式、原理、作用和效果。

(4)周期性地在学校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通过组织演讲、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科技制作等方式,普及推广水文化,弘扬水利精神,培养同学们严谨勤奋、勇攀高峰的品格,培育“润物无声”、“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

3.3 乐水——社会实践提升水文化素质

宜昌市地处三峡地区,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发展的滨江城市,不仅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画卷,更有如大禹导江治三峡,不与污浊同流而怒投汨罗江的屈原,昭君出塞洒泪香溪化为桃花鱼等绚烂璀璨令人遐想的尚水文化。

同时宜昌水资源丰富,建有众多的水工程。除长江、清江干流外,境内仅集雨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64条,河流总长达5089公里。现代宜昌是世界瞩目的水电之都,除有世界最大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外,还有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等一批国家大型水电工程,宜昌还建有江河堤防530km、水库400余座、小水电站近500座,各类灌区40个。这些水工程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宜昌水文化的发展。

对水文化的学习,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课堂的说教,更应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自然学习。宜昌丰富的水文化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证。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水景观、水工程,考察本地的水文化,可让他们从长江的蜿蜒感受水之美,从水库的巨大感受水之容,从大坝泄洪感受水之刚,从巨轮的穿梭感受水之载……通过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了解当今中国的水问题和治理成果,思考治水精神,感悟新一代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树立献身祖国建设的理想和决心。

4 结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还不尽成熟,学习水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思维,是促进他们心智和行为正常发展的最好方式。课堂学习、校园水文化氛围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是水文化教育三种基本方式,三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宜昌地区水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在高中生中开展水文化教育的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 姜弘道,严忠民,李玉柱.水利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李宗新.略论水文化的基本架构[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3):25-27.

[3] 方翔咏.以水文化建设构建特色校园文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9):41-43.

[4] 曹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水文化”探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語文教材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

作者:郭佳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从旅游业看武汉水文化品牌建设

摘要:近年来武汉市政府报告中频繁指出“江城”武汉的水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与迫切性。从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出发,搜寻武汉政府水文化建设信息,综合专家们关于水文化方面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团队实地对东湖景区游客群、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人员调研的结果,分析出武汉水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政府、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旅行社和景区管理者以及市民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水文化;旅游;东湖风景区

1引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武汉许多江河都留有历史的古迹。近年来,武汉政府意识到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水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把武汉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自1956年6月24日起,至2012年,武汉政府频频强调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武汉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重视水文化发展,加强旅游业中水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应武汉发展趋势,以武汉市内我国第二大的城中湖(东湖在2014年前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汉中心城区拓展,东湖居武汉市江夏区的汤逊湖之后,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东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本研究专注于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东湖水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综合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三种实证调研方式,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东湖水文化发展的现状,同时到访武汉本地旅行社和东湖风景区获取其对东湖水文化旅游业的评价与期望和建议。在概述武汉水文化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本文从对东湖游客群调查问卷、对旅行社访谈以及东湖管理人员的访谈三面展开分析,探索东湖水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不足及未来努力方向,分析提升水文化建设效果的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提高武汉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同时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现状及文献回顾

2.1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

武汉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000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7倍,但是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武汉正处于一种“优”于水也“忧”于水的状态。

武汉水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将水环境保护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武汉的水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水文化知识挖掘不深、普及不够。对于古代水文化的资料的普查不够彻底,对于与水文化相关的人文思想、遗址遗迹、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宗教信仰等的原始资料挖掘不够彻底,未形成系统的数据库资料,而对水文化知识的普及也远远不够。

二是水文化建设规划不够系统化。水文化建设规划应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人手,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建设,而不可盲目行事、操之过急。既要立足当前,结合实际,又要具有超前意识,进行科学布局。

三是水文化景观建设力度不够。水文化虽然影响巨大,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较为抽象,需要载体呈现出来,武汉具有几千年的水文化历史,那些在武汉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治水文化、桥文化以及码头文化等水文化都是需要景观建设作为载体来实现的。

2.2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水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旅游也成为各大城市转型的重要经济发展方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始终是我国提升国力的着力点,同时也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的焦点。

学者顾智辉曾在论文《试论水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中分析水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当今我国各城市水文化建设的偏差。他指出,当前各城市的水文化建设的不足普遍表现在:缺乏地方个性,盲目投资建设,和谐协调性差及形式单一呆板。同时,他也就对这一问题的改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地方特色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等解决方法。

在2008年8月的《水利论坛》期刊中,山东水利厅人员侯成波、车向芝等结合党的十七大的相关政策,通过详实可靠的数据以及经典案例分析了我国现今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他们指出水文化应集中体现于水文明行为的历史积淀和发扬光大,同时要注重品牌效用,加强对“文化符号”的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水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

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中,学者陶仕娟、张俊峰从宏观把握的角度通过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指出了武汉水文化建设的自然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显著。同时他们也就水资源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从政府立法、加强宣传及景区负责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建议。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典型旅游景点中成功的水文化建设经验,实地考察将东湖旅游业中水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情况总体分析

此次调研,在东中西部分地区进行了充分的抽样调查,共分发并回收372份问卷。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66.13%来自湖北,其余分布在江苏、河南等各省及直辖市,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及针对性。本次调查人群中,85.48%的处于18—30岁之间,占调查受众的大部分。91.94%的受调查群众均非武汉本地人,但过半数的受调查者去过东湖,由此可见,东湖景区的旅游宣传比较到位。

对于武汉的水文化建设,50%的受调查者表示并没有在旅游或生活中获得较大感受。另有约30%的群众表示武汉对于水旅游景点开发较到位且对于水利基础设施、水环境保护方面均做得比较令人满意。总体上看来,武汉水文化并没有开发的相当到位。政府及相关旅游机构仍需提高对于水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旅游优势。

3.2东湖风景区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武汉作为“百湖之市”,其水文化建设现状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而东湖作为全国第二大的人工湖,其知名度更是远远逊色于杭州西湖。调查得到的人们对于东湖景区建设中水文化部分的满意程度,62.16%的人表示适中,但将近20%的人却并不满意。由此可见,东湖景区相关负责人员还需进一步增强水文化建设意识,加强对于水文化的建设。

对于目前东湖景区水文化建设现状,受调查者分别从自然景色、人文遗址、娱乐设施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满意程度。如图2所示,对每个方面,多数人认为基本满意,而通过各个方面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东湖的自然景色部分认同度最高,仅5%左右的人认为不满意。

对于东湖未来的水文化建设,受调查者都提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见。从图3可以看出,多数调查者对于自然风光更显期待,而仅有10%左右的人倾向于人文底蕴。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东湖风景区水文化建设仍需加强,而自然风光的保存与合理开发则最为迎合市场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东湖风景区乃至武汉市发展水文化旅游、弘扬水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根据受调查者是否为武汉当地人,就其对东湖景区的满意度从自然景色、人文遗迹、娱乐项目、基础设置、水环境保护五方面进行衡量,构成对东湖总体的满意度(1表示非常满意、2表示基本满意、3表示不太满意、4表示很不满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知,无论是否为武汉当地人,对自然景色的满意度都达到1.80,即表现为基本满意且倾向于非常满意,且标准偏差较小,表明东湖的自然景色基本令人满意这点人们普遍认同。同样,无论是否为武汉当地人,水环境保护的情况最差或仅次于最差,且标准偏差最大,表明人们对东湖水环境保护情况看法不一,可能是由于东湖景区内部部分水环境保护情况良好,部分情况较差导致的。但水环境保护依然是满意度最低的,也是东湖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再者,对于外来人口,对于景区的娱乐项目满意度最低。可能的原因便是,对于游客,特别是外来游客而言,娱乐项目是景区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旅游景区之间区别的一项指标。显然东湖的娱乐项目建设尚且不尽人意,需要加强建设,同时注重多元化及差异化,以提升竞争力。

此外,本文还使用了统计软件SPSS 22.0对五项满意度方面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788>0.5,显著性为0.000<0.05,通过了Bartlett球体检验,因子相互独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公因子方差如表2所示。其中各项的提取值均在0.7以上,解释情况良好。且总方差解释情况如表3所示,可知因子中可提取3个成分。由后续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知,主成分分别为水环境保护、人文遗迹、自然景色。由此可知,这三方面的情况可折射出人们对东湖景区总体满意度,亦表明东湖景区的建设重点也应在此。

3.3武汉市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大多数人来到武汉的原因纷繁复杂,同时武汉湖江的水文化吸引力也明显不足,仅17%左右的受众充分肯定了这个方面。武汉享有“百湖之市”的美称,而东湖更是国内第二大的人造湖,如何依托已有优势发展水文化建设,从而由软文化实力的进步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武汉政府谋发展、促进步的重要途径。

4对策与建议

4.1关于武汉水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保护水环境是发展水文化的基础:武汉市江河近岸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种保护措施相继得以实施,但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水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严重,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经过调研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将水环境保护营造成一种城市文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水文化内涵与品位与水利工程相结合: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建设一批富含水文化元素的精品水利工程,形成以工程为轴心,既体现兴利除害的功能,又集合武汉江城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乐水家园,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加大对现有水利工程的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增加文化配套设施的投入,丰富现有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

(3)加强水文化的研究:武汉高校众多,要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水文化研究。围绕水与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结合水文化研究特色,针对水利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对水文化的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设。

4.2对有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基金。水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公益性、基础性等特点,水利部门及政府需设立专项基金,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水文化建设争取支持。

(2)加强重视培养和使用水文化建设人才,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旅游资源挖掘和水文化建设需要,分层、分类进行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提高相关人员的水文化素养。

(3)大力推进水文化事业,积极培育水文化产业

①面向民众,加大公共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面广、完善的公共水文化服务体系。

②坚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扶持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水利旅游、水利网站、水利教育等组织的作用,使水文化产业在培育与竞争中发展。

③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水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组织多样的水文化特色活动,扩大武汉水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4.3对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的建议

4.3.1加强水文化的教育

(1)各方面重视水文化的教育,将其融入到传统科目教学中,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院校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并组织进行教材编写,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2)开设“水文化”专业或课程,加大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武汉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水文化元素,展现武汉特有的地理优势,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通过讲座、报告、活动等多种途径,采取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推进水文化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

4.3.2加强水文化的传播

(1)加强水文化报刊、网站建设,拍摄有关水文化的旅游宣传片等,特别要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建设不同特色的水文化网站,不断丰富网站内容,传播武汉水文化,发展武汉水文化旅游业。

(2)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宣传武汉深厚的水文化背景,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中注重增加水文化内容,提高互动能力和群众参与度,增进全社会对水和水利工作的深入了解,增强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3)宣传不宜太过空洞,结合历史、政治、经济、人物等其他方面,赋予东湖及其他风景区独特的代表意义。

4.3.3加强水文化交流

(1)在媒体宣传上,积极与其他地区进行联合宣传,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水文化。

(2)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水文化活动,从中吸收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加大水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度,提升水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武汉水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4.4对旅行社及景区管理者的建议

(1)打造水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旅行社要探索水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开发多条文化线路,重视对水文化底蕴与内涵的发掘,并通过导游口述等方式传达给游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塑造口碑。

(2)各景区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景区合作,推行联合门票,增强宣传力量,同时可以增开多项水上项目,加强游客与水的互动,在景区内举办更多可以全民参与的水文化活动,增添景区乐趣。

(3)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景区水环境的保护,定期清理,加大对游客的监管,营造良好的水文化发展环境。

4.5对于武汉市民的建议

(1)加强对于武汉水文化的了解,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增强对武汉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将文化品牌带着身边,自身成为武汉水文化宣传的活媒体,扩大武汉水文化的影响。

(2)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生活、游玩过程中,要自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对武汉水资源的保护,改善水质,减少对自然风光的破坏,才能为水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

作者:刘金璐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水文化个性价值初探

摘要: 本文探讨水文化的个性价值构成和评价体系,指出水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根,和谐社会之元,并存在水道、水智、水德、水缘、水赋的个性要素。

关键词: 水文化;个性价值;文化资本当量;和谐社会

一、水文化个性探析

传统水文化是典型的休闲文化雏形,也是现代休闲文化的根。水成大文化始于二千多年前汨罗江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并发展为东亚共享的东方文化遗产!与水有关的历史久远的个性化文化则有云南少数民族(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的陆地泼水节和福建石狮市的蚶江海上泼水节。秦始皇建“郦山汤”治疗士兵们的疮伤,大将徐福为秦始皇找不老药辗转日本歌县开拓了“徐福之汤”;数千年积沉的东方文化“汤”,成了亚太地区温泉文化发展的根。涉水的休闲文化(如温泉、湖滨公园、水上游乐场所等文化内容),也正是以水文化为根,寻着水道、水智、水德、水缘、水赋的逻辑,孕育和发展了各自的休闲个性:

水之道道所指:价值观,人生追求。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最崇高的品德就象水一样。水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滋养万物却与世无争,处在众人厌恶的逆境中而平静。这是做人、处世、言商的道理,是古人追求的自然价值观。服务的价值在于利人利他,水文化休闲倡导一种“利万物而不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水一般”的务实奉献精神,号召一种“先干后说”、“先有为后有位”的中国式职业美德,并将“水之道”融于企业的经营之道、管理之道、用人之道、发展之道,形成休闲的水道文化特质。

水之智智所指:专业能力,业务素质。水的智慧在于两点,一是向下汇集成江海,二是在自己运动的同时又推动他物前进。庄子在他的《逍遥游·水地篇》指出“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水积不厚则无以浮大舟,风积不厚则无以展大翼。同样,人的识见、功力浮浅,则难以成就大的作为。凡是大成之人,都有积学、积才、积势、积气的经历,经过千锤百炼,才肩负起“载大舟”的重任,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经营休闲文化的企业,当借鉴水的智慧,厚积基层之智。既注重上岗前的专业技能培训,更注重引导员工从服务的实践中积学、积才、积势,丰富个人的业务素质。并发扬水的智慧,建立学习型组织,实施基层人才培育战略。

水之德德所指:伦理,行为规范。管子认为“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谦卑是水的特性、品质所依存的地方,也是人中俊杰王天下所要具备的器量。行为规范的文化是服务行为中员工自觉遵守企业服务伦理的文化。休闲业的管理文化,就是要提倡通水性(谦卑)、识水德(宽容),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管理者谦卑为怀,以德治企;在对客服务中,引导服务人员厚积谦卑之德,将每一项具体服务做精细,做规范,形成休闲个性化的服务伦理和行为规范。

水之缘缘所指:和谐,发展机遇。孔子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达人类亲近大自然,不离不弃,和谐共处,甚至融为一体,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朴实诠释。休闲文化之缘,始于水。善缘似水、情缘似水、友缘似水,墨缘嗜水、音缘嗜水、道缘嗜水。

水之赋赋所指:使命,实践,文章。休闲企业的水文化实践,有如普瑞温泉举办企业个性化的温泉文化节,邀请国内外8大温泉酒店联合发表了环保宣言,倡导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编写出企业版的《泉经》,谱写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乐章《永恒情缘》,是水之赋现代实践版的典型个案;上古时代《山海经》则是人类最早关于水的文章,历代诸子都有关于水的精彩笔墨。《孙子兵法》十三篇谈水有七,其中“兵形象水”句,演义用水代兵的战争史;墨子《亲士》中,有“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以及“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等妙笔;还有管子的《水地篇》,庄子的《秋水》篇等无不反映水文化个性的精髓。那么,休闲时代的休闲企业顺理成章承接了弘扬中华水文化的产业发展使命。

二、水文化个性价值及其构成

本文要研究的水文化价值就是水的文化态价值。水的文化状态具有三个层面的个性价值,即哲学个性价值、社会个性价值和经济个性价值。

1、 哲学个性价值

水文化的价值始于人性,重在个性。自然之物的水赋予灵性、体现人性,就成了所谓的“文化”状态;而拥有思想的生命一旦失去灵性、丢掉人性,就进入“物化”或“妖魔”状态。水文化状态的低级阶段是有用的“物化状态”的转型升级,例如江河“水”到水库“水”,高级阶段是文化的积累或升华,比如“农耕”水文明到“工业”水文明。显然,文化要素和价值的关系不外乎:文化价值在转型和升华过程中增长,增长的过程既是时空的变化序列,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水文化个性发展与其文化价值的增长有着内在联系,即水文化个性的发展决定价值的增长,价值的增长反过来激励个性的发展。

水文化具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意义。水道的文化精神倡导“平静、务实、利他”。处于逆境尚能平静的心境是人生的健康状态,有利于健康人生观的建立;面向人生目标选择务实的动机,是生活的积极态度,有利于人性的健康成长;面对利益和诱惑磨练利他的惯性思维,有利于和平的自然生态。水道的个性体现出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权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进步的和谐文化个性。

2、 社会个性价值

水文化天然具备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水德的文化个性体现“谦卑”和“宽容”。将谦卑情怀和宽容风度融于一体,是至高至上的品质,有利于缓解矛盾、解决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文明的和谐社会个性和现实价值。

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的各种基本成分归为4类,即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符号要素和规范体系。而有些人类学家干脆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其实,精神要素中的价值观念才是文化要素的核心或灵魂。水道、水智、水德、水缘和水赋是水文化个性不可缺少的5个本质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水道,道即价值观念。水文化个性的本质要素是非物质的(物质要素是水的本体),它既有精神的类成分,也包含符号和规范体系的类成分。

涉水的具体文化,不论他的表现形式如何,都离不开本质要素。文化核心要素是根,个性形式(如语言符号和规范体系)是叶。水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根,也是和谐社会的本源。没有根的和谐文化必然缺乏生命力,没有本源的和谐社会也就无法获得盎然生机。因此,水文化个性的本质要素是和谐文化价值创造以及和谐社会价值评价的重要参照系。

3、 经济个性价值及其构成

水赋的文化沉积蕴含先哲智慧的结晶,是经济发展的珍贵资源,呈现丰富的休闲个性,对休闲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水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农业、水运和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天然贡献,更在于它的文化观念渗入到特定产品而形成“增加值”。通常,文化的经济价值以附加值的方式存在于文化产品中,但水文化的经济价值可以是“增加值”的方式构成某些特殊文化品:茶艺、水幕电视、瀑布、其它以水为素材的艺术品和人工景观等等。这些水文化产品价值由物态价值和文化态价值构成,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V =U+S其中U代表水的物态价值,S代表水的文化态价值。

当水文化存在于一般文化品种时,文化态价值为隐性而趋于零即S=0:一般文化品的价值WV =U+S=C+V。当水文化存在于文化服务产品中时,文化态价值为显性而大于1:文化服务的价值WV= C+ V*S。有:S≥1,C< V*S。当水文化存在于特殊文化品中时,WV是不变成本C、可成本V和文化态价值S的函数: WV =f(C,V,S)。而特殊文化品的水文化态价值由水文化的个性影响并决定:S=∑I 。

I代表水文化的个性向量矩阵,∑I是水文化的一组个性价值矩阵的和。假设水文化个性的5个本质要素的价值向量分别是从i1 到i5,那么:∑I = i1 + i2 + i3 + i4 + i5 。

三、水文化个性的价值评价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文化战略层面考察:休闲文化倡导企业的和消费者的休闲价值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主体制度体系要与时俱进,体现公平、和谐的人性发展观。真实的休闲文化价值可以通过休闲企业引导消费者的个性休闲良性选择而实现。休闲企业的文化个性表现为文化创造过程的风格、理念和企业价值观。

水文化个性的休闲价值,一方面体现个性休闲方式的组合以满足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差别素求,另一方面又体现休闲供给方式的文明。水道的休闲价值侧重于人生观的树立,修炼一种“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水智的休闲价值侧重于创造欲望的挖掘,培育一种“厚积薄发”的能力;水德的休闲价值侧重于生活态度的养成,历练一种“宽大”、兼容的心怀;水缘的休闲价值侧重于天人和谐关系的建立,孕育亲近并关爱自然的情趣;水赋的休闲价值侧重于鉴赏力、洞察力的修为,感悟人生历程的真谛,明确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新资本是货币和文化的有机组合。理性业主在审视企业价值生产链时,文化个性首先表现为文化资本的6个维度的个性。它包含思想资本的创意性(IC),软资本的经济性(IJ),组织资本的自主性(IZ),人力资本(包括智力资本)的协调性(IR),生态资本的和谐性(IH),以及时间资本的沉淀性(IT)。水文化个性影响或组成思想资本、组织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从而成为文化资本的组成部分。水文化资本模型如下:

SP≈σ∑I(1+π)SC…………个性模型1

SP是水文化资本总含量,SC为水文化成本,σ是个性权重向量, ∑I是水文化个性集合,π是总资本收益率。

设:水文化资本当量为SA0,PI=σ∑I(1+π)。有:SP=PI*SC 以及SA0= SP-SC。故:SA0=PI*SC-SC=(PI-1)*SC。当且仅当SA0大于0,即PI大于1时,形成水文化建设动机。但理性的业主动机不等于行动,因为需要确定水文化的客户价值是否也大于1。

站在非业主视角考察业主价值关系链,水文化个性价值(SV)有机地包含供应商价值维度、员工价值维度和客户价值维度的特质。供应商价值维度特质用CV表示,是企业文化生态资本的重要源泉。员工价值维度特质用WV表示,包含:职业生涯、机会均等、福利、利润分享,是企业人力文化资本的重要支撑。客户价值维度特质用GV表示,包含:服务、质量、效用、文化偏好等方面,是企业思想文化资本的重大基石。水文化作为非业主判断企业价值的标杆之一而影响涉税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文化价值模型如下:

SV≈σ∑V(1+π)SC。∑V是三维特质CV、WV和GV的集合。若“非业主”认可的文化管理成本也是SC,那么,文化资本有效当量SA是SV与SC的差:设: SI=σ∑V(1+π)。有: SV= SI*SC 。故: SA=(SI-1)SC。当且仅当SA 大于0,即SI大于1时,沉积的水文化个性具有经济价值或投资价值。

委托一代理契约条件下,在成功地整合企业价值生产链和业主价值关系链之后,企业价值系统平稳运行,其文化资本与个性价值趋向一致性,即SP≈SV。这时,扩大文化投资的方式受到文化个性价值的市场估值与当期重置文化成本的比率的影响。文化个性价值的市场估值MSV是指客户、员工和供应商评估企业文化价值的加权平均数,当期重置文化成本RSC是指将公司的文化总投入(包含人力的、文化设施的、文化管理系统的)按下一年的市场价格重新计算后的数值。沿引Tobin 的Q投资理论,涉水文化企业的文化Qs 的计算式:Qs =MSV/RSC 。一般地,Qs 大于1时企业追加资本构建企业的水文化个性,小于1时企业有并购其他个性文化企业的倾向。

四、结 语

文化的价值重在个性(特质)。文化个性的哲学意义在于引导人性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文化个性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引导社会人的个性发展和和谐人性的社会化发展,并通过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文化个性的休闲意义在于满足人类休闲个性需求基础上的创造欲,形成创造力。在当代经济社会里,个性文化及其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作为经济的最小单位企业,不仅普遍关注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开始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个性培育。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没有个性的文化,对企业毫无用处,也就缺乏存在的理由,即使存在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文化个性的经济学价值不言而愈。尤其是对休闲产业和经营休闲的企业而言,个性文化对于赢得客户忠诚、获取长期利益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形成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家和经济学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作者:刘新荣

上一篇:幼儿教师资格认证论文下一篇:饥饿教学之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