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医疗保险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优越性也有不足,尤其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已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瓶颈和焦点。本文以教师满意度调查为切入点,分析广东省独立学院教师的诉求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师资队伍队伍建设的方法,对独立学院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和稳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医疗保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医疗保险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就业能力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应基于就业流向及相应能力要求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建立“医学—保险—卫生管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基于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医疗保险;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在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医疗保险作为一项民生事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服务人群扩展至城乡全体居民,面对越来越多复杂性、技术性的问题。新医改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同时医疗保险岗位需要的是“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在此背景下基于就业流向及相应能力要求进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势在必行。

一、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医疗保险人才社会需求高涨

专业兴办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于制度改革。中国的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客观上产生了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1]。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明确要求探索卫生管理队伍与医疗保险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这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二)医疗保险岗位的特殊性导致其人才培养的难以替代性

医疗保险岗位需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因为保险技能与管理能力在医学类或非医学类的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都能培养,但是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只有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院校才能培养,因此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主体上医学院校具有难以替代性,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和培养主体上的难以替代性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2]。

二、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流向及能力要求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几类机构,各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

(一)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

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政策制定部门和经办机构,它主要要求掌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法规,同时熟知医疗保险参保、报销等各项操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医疗保险科,该科主要负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和商业医疗保险被保险人来医院就诊的相关事务,它主要要求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政策法规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的合同条款,同时能细致耐心地处理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

(三)商业保险公司

商业保险公司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公司对核保核赔人才的需求,它主要要求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同时适当掌握保险学的知识。

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就业机构的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相应改革,完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三、“医学—保险—卫生管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医学知识板块

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医疗保险人才的特点和优势。由于医疗保险人才并非实际从事临床工作,而是将医学知识用于医疗保险工作中。因此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建立与临床教学相分离的教学体系,根据医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工作需要,整合医学课程[3],设计基础医学概论、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要、中医药学概论等医学课程,编写相应教材。

(二)保险学知识板块

保险学知识是医疗保险知识体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方向。社会医疗保险方向设置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商业健康保险方向设置保险学、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与理赔等课程。

(三)卫生管理知识板块

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和提升,医疗保险人才还需具备管理的理念,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熟悉卫生管理基本规律。因此在该版块可以设置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四、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多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医疗保险这类实践性强但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学生学习感觉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应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理论性、政策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选取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主要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部分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部分,如医疗保险的性质与特征、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的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发展等内容仍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将经验性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医疗保险基础知识。

(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引入PBL教学模式

同时医疗保险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与民生直接相关。因此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医疗保险系统、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医疗服务管理等内容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选取典型问题编写PBL教案、导学、学生分组、发放案例、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小组总结等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具体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疗保险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应根据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建立“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相互渗透,层层递进,并与理论教学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一)课堂实践教学

针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配备相关教学模拟软件,开展了一定课时的实训教学。如可以在医疗保险学、保险学等课程中开设了一定课时的实验课,通过应用模拟软件,使学生在进行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业务经办流程,提高学生开展医疗保险工作具体工作的能力,缩短了课堂与实践的距离。

(二)校园实践教学

在校园内通过举办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竞赛、辩论会,组织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岐黄雏鹰”等大学生课外竞赛活动,组织参与医疗保险征文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现实知识的需求,转变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巩固和扩展课堂所学课程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社会实践教学

应针对就业方向,选择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作为校外社会实习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暑期专业实践通过安排一、二年级学生在暑期进行社会调查、见习等,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巩固和提高所学专业知识,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应根据不同实习基地的培养目标,制定专门的指导手册,完善毕业实习目的、要求、成绩评定、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等各项规章,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教师联合指导,通过在不同实习单位之间、同一实习单位不同岗位之间轮换,熟悉各项医疗保险业务,锻炼综合能力。

六、基于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内容普遍重知识轻能力,考核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方式单一,重分数轻能力[5]。针对社会所需的医疗保险人才特点,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基础性课程仍主要从记忆、理解两个方面考核学生掌握水平,引导学生夯实基础;专业性课程则在考核上述两个方面掌握水平的基础上,增加融会贯通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批判性思维三个方面的考核,引导学生向学习更高阶段——转化式学习过渡。在限选课程、实验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中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采用客观结构化面试、学生自主评价、计算机网络考核等多元考核,取代传统的记忆性题目为主的终结性考试方式;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则引进实习单位的考核方法和思想;同时加强考核管理,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405-406.

[2] 赵云,吴琪俊.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5).

[3] 汤质如,等.医疗保险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

[4] 饶晶.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初探[J].大众科技,2012,(1):253-255.

[5] 彭美华,李平.浅论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22-23.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马蔚姝 博昭

教师医疗保险分析论文 篇2:

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优越性也有不足,尤其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已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瓶颈和焦点。本文以教师满意度调查为切入点,分析广东省独立学院教师的诉求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师资队伍队伍建设的方法,对独立学院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和稳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 工作满意度 调查分析

广东省独立学院充分发挥 “优、民、独”的特点,在21世纪初迅速成长壮大,并在2011年全部通过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但独立学院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着引进困难、使用不足、培养不够、流失严重等问题,致使独立学院师资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根据需求及激励理论,为了解教师的诉求,从教师层面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

本文作者组织人员进行了独立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并作如下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调查的对象为广东独立学院专任教师,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调查问卷 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下表,各类数据基本符合独立学院师资结构现状。

调查对象分类统计情况

(二)调查研究推测

本调查是在应用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之后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研究假设为教师的性别、婚否、年龄、从教年限、学历、职称及是否承担科研任务等可能会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一些个人背景因素。

二、调查结果汇总

(一)所有样本调查结果统计

1、所有样本满意度排名前十名

2、所有样本不满意度排名前十名

(二)其他书面意见与建议:其他意见(比较集中)摘录:

(三)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而言,教师对自己所担负工作的乐趣、得到认可,工作成就和责任、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满意度比较高,这些因素都与工作本身有关;而造成教师不满的因素与学校的政策、管理措施、监督、薪水、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处理、职务上的责任、个人的自我实现,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这个结果与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关于双因素激励保健理论的论述相符。

具体而言,为了调查不同性别、年龄、职称、从教年限、婚姻、学历的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否有差异,本调查对多个样本均数分类,如年龄分为四个年龄段(30岁及以下、31 40岁、4l 50岁、51岁及以上),婚姻分为两类(已婚、未婚)。

第一,性别的差异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女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略高于男教师。而且除了工作本身以外,排除领导与管理以及人际关系,女教师在各个因素上的满意度都是略高于男教师的。

第二,年龄的差异对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工作总体满意度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年龄对这项指标影响很大,越年轻的人,总体满意度会越低,随着年龄的上升总体满意度越来越高。关于年龄与工作满意度各因素间的关系,除去晋升和进修这一项因素外,对其他指标中老年组都要比青年组的满意度要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的需要,依次向上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

人类有个共同点,他会不安于底层的需要,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都会往高层的需求发展。在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之后,人就开始追求心理上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同,再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个人的人格与自身价值被公众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从我们调查的情况也证实这一理论,每个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上升和收入的增加,其对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要也越显得重要

第三,职称不同的教师对工作满意度差别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随着其职称的晋升也随之提高。

第四,不同的婚姻状况的教师对工作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已婚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各项因素上都高于未婚教师,原因在于已婚教师的家庭责任感较强,他们要努力工作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工作起来比较投入,满意度也较高。

第五,学历不同的教师对工作满意度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除工作本身一项外,硕士组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最高。

第六,不同从教年限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从教年限较长的教师在总体满意度上与其他教师存在显著差异。

从教年限较长的教师总体满意度最高,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最高,但在晋升进修方面满意度则较低,这与学校把学习机会留给青年教师,有意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有关,同时与个人的阅历和工作经历有关。

第七,是否担任科研任务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担任科研任务的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都比未担任科研任务的教师满意度高,且两者在总体满意度和收入福利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三、提高独立学院教师满意度的建议

教师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得到认可、工作成就和责任等方面满意度比较高;独立学院发展时间段,科学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学校政策、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等方面满意度比较低。

前哈弗大学校长柯南曾说过:“大学的荣誉并不在于它的校舍多好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素质的发展,一个学校要有竞争力,教师一定必须出色”。

独立学院要吸引和稳定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要使其工作满意度高,笔者建议独立学院继续完善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针对中青年教师对培训发展的需要、对成家及小孩教育方面的诉求,出台一定的政策,制定一定的措施,以稳定并激励中青年教师。

第一,针对不同学历职称人员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但要注重公平和公正。

调查结果表明,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对薪酬的满意度相对高于低学历低职称教师。低学历和低职称的教师无论能力大小、贡献多少,对福利报酬的满意度都不高(这一点与其他省市高校调查结果相近)。

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薪酬上的激励,在保证做到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要按个人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不同,实施激励,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来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培训进修与自我提升机会。一是各高校教师对培训进修的内涵界定不是很清楚,二是各高校虽然在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学术讲座、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但原则上都是骨干教师参加的多,涉及面很狭窄。

以后各高校需多组织多类型更多员工参加的培训,以满足教师自我提升发展的需求。

第三,必须规范职能部门管理制度,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调查发现很多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给教师的满意度就不高。各职能部门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流程,提升业务能力,加强横向沟通,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人为本”开展工作。

第四,积极呼吁消除体制性差异,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民办高校外部发展环境。

体制性差异也是影响独立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除体制差异,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教师政策法规,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医疗保险、进修评优、社会保障等方面确保独立学院教师享有与公立高校教师同等待遇,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实而迫切的需要。

总之,独立学院要发展,教学质量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只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满意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发展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一定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使独立学院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 凌.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 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6).

作者:黄水光

教师医疗保险分析论文 篇3:

保险科技时代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应坚持“工匠精神”

[摘 要]保险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医疗保险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坚持“工匠精神”尤为必要,发挥医学院校所长,充分利用自身的医药资源和科研实力,着力培养整体素质高、基础理论雄厚、具有创新能力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并在师生中大量宣扬“工匠精神”,积极构建教师间、在校师生间、师生与企业间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

[关键词]保险科技;工匠精神;医疗保险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0.094

1 何为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专家们通常解读是:“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艺, 更是一种态度,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们在工作中要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大胆创新、专心执着的工作态度。[1-2]但这些表述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工匠精神的创新动力来自“顾客至上”的理念,来自满足客户需求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当今时代,客户需求千差万别,完全满足所有客户需求是不可能的,坚持“工匠精神”就应该结合自身能力,细分市场,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追求目标不断提高完善产品。

2 保险科技人才需要具有“工匠精神”

谢邦杰(2018)介绍微保公司时指出腾讯花大量时间思考“人们需要保险做什么?”“我国保险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腾讯能为完善保险功能做什么?”最后确定微保定位保险代理公司,主推寿险、健康险产品,利用自身社交、网络优势,打通消费者、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及医院信息互通,通过理赔简捷迅速、多样化贴心的增值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针对保险客户获得感差,推出了运动鼓励金、洗牙等增值服务,增强用户黏性。[3]

量子保公司注意到中小微企业与保险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保险服务。通过B2B2C模式,连接了中小企业和大型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和保险公司解决发展痛点,提高其的忠诚度;通过数据交换、挖掘和信息处理,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促成保险业务的形成。[3]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两家公司的保险科技创新都是坚持了“工匠精神”,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发挥所长,精益求精。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保险科技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3 医疗保险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3.1 当今医疗保險专业困境

(1)长期没有专用的专业名称,导致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缺乏标准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没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 专业名称,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社会资源分别将其设置在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学等专业下以“方向”方式招生。自2014年起,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各高校陆续取消了专业方向,“医疗保险方向”字样逐渐淡出在招生简章中,一时之间,该专业何去何从困扰各办学单位。专业隶属不同导致课程设置混乱,虽然都按照“保险+医学”思路设置,但“保险”是按照保险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各校做法不一,缺乏标准化。按照保险学设置,学生就业专业对口,但面临招生难;按照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招生,招生压力小,但由于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学生较难就业社保系统和医院医保部门,商业保险就业率呈上升趋势,又显得学生商业保险知识不足,[4]而取消方向,移植商业保险课程更显得突兀。虽教育部开始了“医疗保险”专业,但这种混乱局面还将保持一段时间。

(2)教与学良性循环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医疗保险专业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师资力量缺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主要由经济管理类教师构成,很多不仅无医疗保险从业经历,甚至无保险学和社会保障学相关知识背景,面临较大的知识结构转型。学校“重科研、轻教学”且不关注科研与教学的相关性,导致部分教师主要精力在科研上,对付教书,即使研究医疗保险,也多从事社会保障体系的宏观政策研究,与学生多就业商业保险现状相左。学生及其家长期望能去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医院医保部门就职,但实际主要就业区域是商业保险单位,期望与实际不符,导致学生厌学、弃学不同程度存在,更不利于教学互动机制发挥。

(3)教材建设与实际需求不符。医疗保险专业建立三十来年,也涌现大批专家致力于医疗保险教材建设,但教材多是谈论医疗保险宏观政策问题,与学生、企业期望的“保险+医学”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

(4)医学知识培养难以满足行业诉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医药课程长期由医药院系承担,保险、医学“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能投入的医学课程有限。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医药知识“泛”而“广”、重“应用”轻“理论”,与医药专业有较大区别。但由于缺乏专业建设标准,各校医学课程设置不统一,缺乏专用教材,医学教师难以把握教授深度,学生学习难度大。加上现在大学多校区办学,教学资源交叉使用困难,学生医学实践少,这更不利于其医学知识的掌握。

3.2 分析市场,准确定位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是坚持“工匠精神”的首要需求,本科院校生产的产品是人才,“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坚持“工匠精神”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细分市场可以发现,需要大量的 “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与“人”相关的常规的核保理赔索赔工作以及与“人”相关的日常保险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尤其是保险科技的飞速发展,保险行业内部分工日趋明细,社会参与保险行业形式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加大了对“保险+医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因此坚持“保险+医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也应清晰认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只是打基础,尤其在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在本科完成人才整体塑成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应该为学生以后的厚积薄发打基础,“重基础、强素质”,重视对学生创新力培养,这样才能满足保险科技时代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

医疗保险专业承办单位多是医药学院的经济管理类院系,医疗保险专业培养应该坚持立足 “保险+医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建设适合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医药卫生知识培养体系;立足医药特色,合理布局卫生经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与保障、医药技能课程分布;充分利用保险科技带来的师生研究热情,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3.3 改进措施

3.3.1 应在师生中推广“工匠精神”

(1)应在学生中推广“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学生“双创”活动层出不穷,保险科技无疑是医疗保险专业创新创业关注区,在培养学生“双创”精神时应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并不是抛弃专业知识学习,而是专于基本技能,围绕客户需求,求善致美,以此激发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积极性。

(2)应在教师中推广“工匠精神”。没有应用型教师,很难培养出应用型学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教师中推广“工匠精神”,只有大批执着解决群众问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学校应致力在教师中推广“工匠精神”,在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上加大对应用型课题研究、推广新知识、新技能项目的扶持和奖励。

3.3.2 引导师生以“工匠精神”投入医疗保险专业建设中

“工匠精神”不是享乐主义,抱怨主义,而是致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向上处世态度,因此学校应引导全体师生正确认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学校定位,积极探索医疗保险专业建设路径,为医疗保险专业建设贡献力量。

3.3.3 引进社会资源,创造践行“工匠精神”机会

“工匠精神”讲究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但“破”是建立在对新科技、新事物充分认识基础上的。高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高校对社会需求敏感性差、创新需要的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全体师生践行“工匠精神”的机会

3.3.4 应大力推广具有“工匠精神”中现代学徒制

(1)教师间建立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由于学校进人机制限制加上医疗保险专业是新生事物,医疗保险专业新进教师大多面临知识转型、角色转型。如果没有教师内部的“帮、扶”,教师教学、科研只能自己摸索。尤其是科研能力长期得不到突破,职称和薪酬迟迟得不到提高,最终教师会丧失信心,不专心工作,将学校工作变成“副业”,长此以往,专业科研长期 “一枝独秀”,科研成果缺乏有效传承,教风差,医疗保险专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学校应充分考虑专业教师面临的转型压力和职业诉求,在新、老教师间、不同职称教师间鼓励开展“传、帮、带”的现代学徒机制。

(2)在校师生间建立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医疗保险专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就应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不是单纯的课堂教授能够掌握的,医疗保险专业应利用保险科技时代带来的全体师生的科研热情鼓励在校师生组成科研团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并发扬“工匠精神”。

(3) 在全体师生与业界业务骨干间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保险科技飞速发展,使得高校传授的知识滞后性和新技能掌握不足更加突出,医疗保险专业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跟业界多交流、多学习。

目前学校大多注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增加实习、实训等机会。但对搭建教师企业带教机制鲜有提出,更不要说资金支持,这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加大教师企业带教机制建设,避免使其长期停留紙面。

参考文献:

[1] 赵洪兵. 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 (24): 91-93.

[2] 葛皎丽,沈小虎.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J]. 江苏商论, 2018 (9): 108-110.

[3] 谢邦杰. 互联网如何赋能传统保险解决问题——以微保为例[J]. 上海保险, 2018 (10): 21-24.

[4] 朱平华,马文雯,韦秀玲. 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评价[J]. 改革与开放, 2018 (13): 102-104.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商业医疗保险岗位创业实训”;2019年广东药科大学校级专创融合项目“大健康背景下保险科技助力寿险业发展”项目。

[作者简介]李仙辉(197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广东药科大学医药经济学院保险系,讲师,研究方向:保险学、保险教育。

作者:李仙辉 吴庆艳 谭清立

上一篇: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中国瓷器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