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在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实背景之上的,也是为德育过程的规律和教学目标三维度所保障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寄宿制小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寄宿制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探讨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很多制约与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其中德育管理工作是寄宿制小学工作的重点工作。本文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快速提升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问题;探讨

国家近年来在不断优化农村教育,对很多农村学校都进行了合并,导致寄宿制小学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形式。同时越来越多农村的父母去外地务工和做生意,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农村寄宿制小学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很多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我们通过探索,发现了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不成熟的看法想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德育管理工作经验的缺失,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马上根据农村寄宿制的特点来进行制定和完善制度。只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从而忽视德育培养。德育管理制度中没有清晰划分职责,相关职责不够清晰,很多老师没有积极性,觉得自己只讲授知识,就算完成工作。

(二)管理人员人数不足

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很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农村寄宿制的老师不仅仅只担任老师的角色,也临时充当管理人员,因此根本没有全职的管理人员,也就没有精力把德育管理工作放在主要地位。

(三)德育理念不够先进

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很多家长也没有对孩子有积极地影响,可能会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不重视,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根本不用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觉得德育教育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也不够理解,德育理念不够先进。

(四)硬件资源不够先进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学校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资源不够先进,没有音乐教室、语言教室、乐器室、实验室、化学药品库、劳动技术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教器材室、微机室、体育器材室等硬件,这样学生也就不能进行很多活动和受到更好的德育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发展和管理是一个新的制约。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一)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学校应该与时俱进,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去优化制度,去研究如何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应该每个学期目标明确,每个学期的德育目标和德育主题不同。例如第一学期的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第二学期的主题可以设定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成立专门的寄宿生小组,找专门的老师去负责寄宿生相关工作,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还可以发动高年级学生去积极影响低年级学生,从组织上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正常实施。

学校还应制定奖励制度,对做的好的老师进行鼓励和奖励。积极调动老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岗位的作用,将德育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中,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

(二)增加师资力量,优化教育

农村寄宿制小学应招聘高素质人才教师和管理人员。优秀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老师和德育管理老师才能够各司其职。同时国家也可以积极鼓励师范毕业生。来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实习,他们不仅能补充师资力量,而且他们还能带来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

因为教师的德育水平对学生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还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给老师创造学习知识的机会,培养老师了解不同的德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老师的整体综合素質,为进一步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强调的是抓成绩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思想品德和德育教育。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渗透着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德育和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对个别德育表现不好的同学,老师要积极引导,耐心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虽然学生在农村寄宿学校时间很长,才能回一次家,但是家长在学生的德育成长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知道自己对孩子德育成长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对特殊的一些在外地务工或者做生意的家长,老师可以与家长微信网络联系,和家长及时沟通孩子的德育成长问题。

(四)增加教育资金

地方政府应该多播资金投入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中,优化教育设施,同时也可以多拍摄影片去宣传农村寄宿制学校,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来捐款,从而有充沛的资金去购买硬件设施,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也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结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该意识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程鸿宇.民办高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1-2

作者:何明柱

寄宿制小学德育论文 篇2:

道德情感: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在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实背景之上的,也是为德育过程的规律和教学目标三维度所保障的。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道德情感

寄宿制是全日制學校规定的在校生住在学校宿舍里、在学校吃饭的制度,一般大学采用这种制度进行学生的管理。近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人数的减少,中小学校招生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出现减少小学学校数量的趋势,2014年全国共有小学20.14万所,比上年减少1.22万所;①2015年全国共有小学19.05万所,比上年减少1.09万所。②学校往往在乡镇上得到保留,原有的村小被“关、停、并、转”,孩子到远离居住地的学校上学,天天往返也是不切实际的,推行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应对之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寄宿生数1 080.78万人,所占比例为10.89%。

德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是最为重视的内容。传统的德育过程总是围绕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开展的,有经验的教育者还提出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操作建议。对于道德的知情意行,人们认为,道德认识是基础,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指标是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就是保障,而道德情感则是由知转化为行的桥梁和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休谟提出:“理性,由于是冷漠而超然的,因而不是行动的动机,仅仅通过给我们指明达到幸福或避免苦难的手段而引导我们出自欲望或爱好的冲动;趣味,由于它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志的第一源泉和动力。”[1]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过程和道德行为选择而产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依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对自身行为和身外各种事件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寄宿制对学生情感培养的影响、德育过程自身所具有的规律,以及现行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的三位一体,都为把道德情感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提出了要求。

一、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关键期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易转变,周围的气氛很容易感染、影响他们,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往往从量变到质变,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相统一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龄转折特点。从整体上说,我国儿童道德情感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转折年龄主要集中于约8-9岁之间[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3]。这种转折期、关键期的存在,使小学阶段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期,这为道德情感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寄宿制造成小学生情感缺失,损害其身心健康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接触社会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寄宿制的管理模式把学生长期封闭在学校这个小天地中,人为地减少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寄宿生活导致他们生活环境改变,使他们生活在其中,不断互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离开父母,来到相对封闭的空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往往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和父母相见,亲子间的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保障,弱化了亲子依恋,不利于父母与孩子间感情的沉淀。由于孩子在学校寄宿,家长往往产生补偿心理,发现其问题、错误也是一味地“宽容”、放任,听之任之。亲情和关爱的缺失,往往导致寄宿的孩子遭遇挫折时,缺乏倾诉对象,不能获得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情绪宣泄和情感升华不能实现,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很多寄宿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有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孤独感比例较高。寄宿生孤独感比例高于非寄宿生。感到孤独的寄宿生占到66.0%,非寄宿生为1.67%[4]。孤独感作为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它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寄宿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发展。而孤独感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保障了道德情感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保障了道德情感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提供了以道德情感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核心的可能性。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来说,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目标。但由于影响德育因素的多样性,我们不能恪守一种开端,或循规蹈矩按照一般顺序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开端、有针对性的教育。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为道德情感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中作为核心提供了可能性。德育过程不应该每次从提高道德认知入手,而是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德育是把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内化——外化的多次循环之后,方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必须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知之深,爱之切”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关系非常密切,反之情绪情感也深刻影响着认知过程。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活动往往也是和其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只有将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很难想象,如果忽视对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培养,仅仅单纯地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观念的灌输,德育必然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失去影响力。作为外在要求存在的道德规范只有在被人们内心接受、认同以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后得到巩固,可能在以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力量,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纳入自己已有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中,使之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自身道德信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知到行,是德育过程的中心工作,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德育过程不是以简单传授道德知识为目标,一个人的品德水平高低衡量标准是看其相应的道德行为。怎么使一个人把个体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情感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若能使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而其自身也从中体验到自我满足与快乐的道德情感,等到这种道德情感在其内心沉淀、巩固,就会形成一种情感定式,推动其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相似的道德行为,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平。因此可以说,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情感具有动力作用,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

如果把道德情感从德育中剥离出去,只剩下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等的知识传授,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实效性。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如果脱离了道德情感,那所看到的道德行为只是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有样学样,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要求。

四、教学目标三维度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以道德情感为核心提出了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按照要求,此三维度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不能把教育教学的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一个人的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与持续性。

小学是一个人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基础阶段,是情感养成的关键期,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围绕着学生全面的、终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方位素养的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孩子,由于环境所限,情感体现欠缺,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其实学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校园内给他们提供体验和感悟的机会,甚至以道德情感的体验、养成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加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培养,促进教学目标三维度的一体化。

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人们对其诟病在于实效性不强。德育内容往往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生活的实际、社会的实际相脱离。道德知识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来源于社会实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符合其年龄特征的道德知识编写进小学思品教材,还要在德育过程中,考虑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点,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良性发展,增强体验并以此影响道德知识的掌握及内化,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真正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6

[2]邵景进.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學,2005(2).

[3]但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韩翠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小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作者:杜晓梅

寄宿制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途径探索

摘要:“少年智,则国智”,当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不再是以往单纯在成绩上的要求,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更是逐年递增。由于农村学生都是在寄宿制学校上课,家里大多是老人照管,所以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就要加强,让学生的心理、道德、思想与法律都能够得到健全地发展。本文就是从学校如何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见解与看法,希望能为今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方面提出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德育教育

一、 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

(一) 道德方面

①在学生道德认识方面,一般是需要家长为学生建立的,而教师只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学生无法受到家长正确地教育,并受家长的影响,学生对金钱看得更重,在当下物质横飞的社会,容易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②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长期无法得到家长的表扬、鼓励,容易对生活产生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生出无所谓的心态。对学习更是一种负面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责任心。③学生由于思想道德水平没有得到正确的树立,对于自身行为习惯比较放任,无视学校的纪律规范。

(二) 学习方面

学生大多是老人照看,由于老人年龄偏大,又几乎不识字,对学生的照顾只能处在衣食方面。并且由于学生与老人的年龄相差过大,一些问题容易发生分歧,时间长了学生也就不再与长辈沟通了。另外,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无论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获得成功时,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肯定与表扬;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得到父母的安慰与帮助。所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优秀无人问津,时间长了学生也就不在乎了。

(三) 学生心理方面

由于学生处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被人遗弃的情感,还有一些学生会觉得孤独,心中的情感或是想法无处诉说。也由于学生家庭方面的不完整,使学生的心灵无法得到安慰,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沟通的机会。在种种情况下,造成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缺乏安全感。心理情感的缺失,容易造成学生不关心他人,自由散漫,遇到事情无法正常地解决,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二、 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 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

“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学生的各方面也都存在教师日常举止的影子。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对自身的素质修养、文化底蕴不断地提升,即使在最细微的地方也要彰显“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言传身教、课后潜移默化,在传授给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二) “爱”为起点,为学生创建美好校园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只是为学生进行学业方面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在学校教育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宽容、尊重。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很小的年纪就远离父母,每周只有周末可以回去一次,学生无论是开心、难过、伤心、委屈,都希望有人可以听他们说说。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与行动上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个大家庭,老师就如同父母一样的关爱着他们。让“爱”守护学生纯净的心灵,为学生创建美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守护学生在学习的海洋中不断前行。

(三) 开展强化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些强化活动。团队的确立不只是个体相加那么简单,团队的建设具有改变学生个体的性质,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以团队的形式,使学生团队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方式远比逐一对学生进行改变容易得多。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运动比赛,让学生在简单的体育竞技中,享受拼搏的快乐。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等,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利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 重視学生安全,确保学生个人安全

学生的安全,是寄宿制学校在管理方面的重中之重。学校内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要对学生的安全认真负责,将对学生的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学生安全。与学生一起,将学校的安全工作做得扎实到位,保证学生没有意外的发生。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育人的思想。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切实地将学校德育工作做好。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寄宿生德育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多方面的一起完善、加强。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在重视学生的教育发展方面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进行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成宝.农村小学寄宿生德育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高新区,2018(09):119.

[2]王丽红.不可忽视的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德育思想工作[J].学周刊,2018(07):170-171.

作者简介:

王强,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裴家营高级小学。

作者:王强

上一篇:一级学科教育学论文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