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贸易合法高效纳税论文

2022-04-26

【摘要】文章阐述了国际社会及我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税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对策。【关键词】税务服务改进优化1进一步优化税务服务的重要性纳税服务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新战略、大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贸易合法高效纳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贸易合法高效纳税论文 篇1:

专业市场国际化背景下的“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研究

摘要:“市场采购”贸易是在专业市场逐渐发展并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融合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出口方式。我国“市场采购”出口额已具有相当规模,不少综合实力突出的专业市场已成为国际采购商全球采购的重要基地。但是,我国还未确立此贸易方式,也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不利于“市场采购”贸易的长远发展,迫切需要确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本文对“市场采购”贸易进行了内涵的确定,并对“市场采购”贸易产生的背景、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制度确立、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等方面实现“市场采购”贸易“监管制度化、贸易便利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制度监管

随着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国际采购商来我国专业市场采购商品,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方式应用而生。“市场采购”出口额已具有相当规模,不少综合实力突出的专业市场已成为国际采购商全球采购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市场采购”出口的商品来自于流通领域,且参与主体多元、商品种类多样、交易活动频繁等,有别于传统的贸易方式,采用传统的贸易监管方式管理“市场采购”出口,导致在海关监管、外汇管理、检验检疫、税收征管、质量追溯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难题和障碍,不利于专业市场国际化的长远、有序发展,迫切需要确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监管政策。

作为全国成交量最大的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国际化发展迅速,市场外向度已达到60%以上,“市场采购”贸易额大,管理问题也最为突出。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1〕22号)(下称《试点方案》),在《试点方案》里明确提出了“加快探索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要求。由此,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快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研究也显得更为迫切。

一、“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市场采购”贸易是在专业市场逐渐发展并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融合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出口方式,此贸易方式根植于专业市场,服务于众多中小微企业,其产生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

1.专业市场国际化催生“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市场经历了“从立足本地,到全国经营,到走向国际”的渐进发展道路。目前,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新疆德汇国际广场批发市场、绍兴轻纺城、成都五金机电市场、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等市场国际化发展突出,已有不少外商通过直接从市场采购或通过电话、电子商务等方式向市场经营户下单、或委托外贸公司向专业市场采购商品等方式,采购商品出口。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201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日均出口商品1400多个标箱,全年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达到52万标箱,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42.2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采购商品,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到1.3万人。

2.中小微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我国有大量规模小、利润薄的中小微企业,但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拓展国际市场,建立自己的对外贸易渠道。专业市场通过集聚大量商品和境内外客商,形成规模经济,建立了专业化、精细化的市场商品出口链条,使市场出口商品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大为降低,贸易效率极大提高,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国际化经营平台。通过专业市场的“市场采购”贸易,市场经营户可以通过市场平台与境内外采购商洽谈外贸生意,这种外贸经营方式,交易简便,费用、责任、风险与国内贸易区别不大,大大降低了市场经营户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槛;另外,为专业市场供货的成千上万家中小微企业,通过专业市场搭建的国际化通道,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直接对接。如以义乌市场为依托,参与“市场采购”出口的市场经营户达到了6.2万家,全国已有2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便利地参与了国际贸易,带动了1000万以上产业工人的就业。

3.小商品国际化需求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小商品具有品种多、货值低等特点,根据《小商品分类与代码》的分类,我国小商品可以分成16个大类、9105个子类、170多万种单个商品;小商品单价低、单个利润低,以薄利多销为主。专业市场,尤其是小商品市场,以低成本提供小商品一个集中展示、交易的发展平台,使境外采购商能够以较低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和缔约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采购到所需的商品,使小商品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被外商采购出口。由此,“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类似于义乌市场的全国各大型小商品市场表现尤为突出,这也表明“市场采购”贸易是小商品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市场采购”贸易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对其具体的内涵仍未有一致的定义。本文认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境内外企业和个人,在国内流通领域(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贸易行为,有别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传统贸易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商品来源环节特殊

与传统的贸易方式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于生产企业不同,“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商品通常是采购自流通领域,尤其是专业市场。通常境外采购商不与生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而是利用专业市场平台,直接与市场经营户洽谈并签订买卖协议,或委托外贸公司向市场经营户采购商品,而市场经营户则与生产企业即供货商建立业务联系。

2.交易方式融合内外贸

“市场采购”贸易融合了内贸、外贸两个环节,一是境外采购商或其委托的外贸公司以专业市场为平台,与市场经营户进行洽谈,达成买卖协议,收货后以人民币与市场经营户完成支付结算,该环节与通常的国内贸易相似;二是境外采购商通常不自行办理采购商品出口手续,而是委托外贸公司按其要求将货物出口,外贸公司代为办理采购货物的相关出口手续,该环节则与通常的外贸出口相同。

3.参与的贸易主体庞杂

经过多年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形成了一条精细分工的产业链,涉及生产企业(供货商)、市场经营户、境外采购商以及大量为“市场采购”贸易提供配套服务的外贸公司、货代公司、报关公司、仓储物流公司等众多主体。同时,这些贸易主体性质复杂,成分多元,有境内个体工商户、境外自然人,也有境内企业和办事处、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多种形式。

4.出口商品组柜出口普遍

“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商品种类多,主要以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玩具、袜类、钟表、纺织品、服装、领带、文体用品等日用工业品为主。以义乌市场为例,从义乌小商品出口涉及的海关编码上看,义乌市场出口涉及2000多个税则号的小商品。境外采购商到专业市场,尤其是小商品市场采购商品,通常是多品种、小批量地采购,为降低出口成本,多个采购商拼柜、多种商品组柜出口的做法较为普遍,导致单个集装箱通常装有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来自不同厂家、不同销售商、不同采购商的商品。

三、“市场采购”贸易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难点

为了能更好推进“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各监管部门对其管理方式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如海关总署对义乌小商品采购出口试用了“旅游购物监管方式(0139);深圳市检验检疫局针对“市场采购”出口,出台了《市场采购、物流商品出口检验监督管理办法传统贸易管理办法》;昆山质检局出台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基本要求(试行)》等等,极大促进了“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但是“市场采购”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监管缺乏上位法支持,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市场采购”贸易作为一种全新的外贸出口方式,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并未对这种出口模式作出定义,也未对这种出口方式的监管模式给予明确的规定,监管上缺乏上位法支持。正由于如此,海关、商检、国税外管等监管部门基本都是在参照一般贸易出口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市场采购”出口的特性,在各自职能范围内进行有限的监管方式方法的创新,各部门没有建立统一互信的协作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如2007年海关总署对义乌小商品采购出口采用“旅游购物监管方式(0139)”,但外汇管理部门并未建立与该监管方式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同时,2010年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取消了对旅游购物商品经营资格核准,不再有单独的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海关“旅游购物商品(0139)”监管方式相应失去了上位法依据。另外,检验检疫部门已有的法律法规均在生产企业框架下制定,对流通领域出口商品的检验缺乏操作依据等。

2.监管政策不完善,“市场采购”贸易主体采购出口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的贸易管理政策在某些环节还较难适应“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采购”贸易中的境外自然人采购商(个体工商户)在国内开展采购贸易缺乏法律和法规支撑。二是境外采购商中的外资合伙企业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2010年3月1日起,《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但是相关部门的配套措施仍不健全:商务部门仍无法为外资合伙企业办理进出口备案;无法正常开展经营上的结汇业务;外资合伙企业的税收由谁征收,税种及税率如何,税务部门均无明确规定等。三是市场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从事外贸政策不完善。目前,个体工商户从事外贸的相关程序繁琐,费用较高,制约了市场经营户自营出口的动力。

3.“市场采购”商品管理难,监管压力大、成本高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来自于专业市场等流通领域,质量良莠不齐、品种纷繁复杂、装运方式特殊等众多原因,导致监管难度很大。一是专业市场上的货源来自全国各地,从源头上对供货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提升和质量监管成本高、难度大。二是与专业市场相对接的生产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很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较差,使得部分商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国外技术要求,其质量现状使“市场采购”贸易存在较大的出口风险。三是市场经营主体的质量意识淡薄,且有不少采购商以低价为首选而有意“忽略”质量标准的做法,造成了极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四是“市场采购”贸易存在大量的组柜、拼柜出口的集装箱,这就极大增加了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在检验、查验等环节的工作量。

4.缺少市场准入和质量溯源机制,责任追究难

由于没有“市场采购”贸易管理条例,对于参与此项贸易活动的主体并没有明确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目前市场上参与的主体复杂,且有不少代理中介机构,由于缺少经营准入、退出机制,当出现重大走私违规等情节严重现象时,监管部门查找责任主体难,无法实施责任追究。另外,作为个体工商户的市场经营户,未建立完善的商品验收、购销、出口台账制度,一些为“市场采购”出口服务的外贸公司也未建立出口商品来源信息登记、申报、验证的溯源管理机制,“市场采购”出口的商品可溯源性差,当这些采购商品在境外被投诉侵权、产品安全通报召回等现象时,通常很难溯源找到生产企业。

四、政策建议

以实现“监管制度化、贸易便利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为发展目标,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为契机,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并以义乌为试点,先行先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力促监管制度化,加快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获得上位法支持

抓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的机遇,加快完善“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参照边境小额贸易、对台小额贸易等特殊贸易的监管办法,积极推进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形式或国务院授权国家有关部、委(总署、总局)以规章形式制订实施与“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相适应的商务、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监管措施和办法,并确保相关监管措施和办法的衔接配套,建立一套便捷、顺畅、高效的“市场采购”贸易认定体系,构建起有法可依、便捷高效、相互衔接的“市场采购”贸易管理政策体系。

2.着力贸易便利化,加快破解“市场采购”发展中的政策瓶颈难题

扩大经营主体,积极化解境外自然人、外资合伙企业、境内个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的政策性难题,完善相关配套服务。由商务部门对“市场采购”贸易主体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建立完备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并构建适宜的退出机制。海关增设“市场采购”贸易监管方式,并不断完善“市场采购”商品归类简化办法,进一步简化“市场采购”商品申报手续。检验检疫部门加快探索在“管得住”的基础上,探索试行简易检验程序,快速检验,减少抽检批次,减少每次抽检样品的数量,并探索直通放行模式。创新市场内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对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增值税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进、销项核算缴纳增值税,也可以选择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等。

3.推进管理规范化,加快完善“市场采购”贸易的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针对“市场采购”出口主体复杂,经营操作欠规范等问题,重点加强对市场经营户、报关报检主体(包括外贸企业、货代企业、货运企业等),开展“市场采购”主体的许可、注册、备案等准入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市场采购”贸易经营者不如实申报、虚报、瞒报严重,夹带相关违禁产品出口的,或出口具有严重安全问题产品在国外造成通报,严重影响市场声誉的行为,经查实,轻则对经营户进行警告教育,重则中止商位出租协议、取消出口登记备案,或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质量管理机制,切实形成工厂供货货源质量保证、市场经营户索证验货、各组货单位验货、科学仓储、海关商检严格查验等各环节齐抓共管的把关网络。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按注册地与信用等级相结合的分类管理政策,对于守法申报、信用良好的企业,在检验检疫、海关通关等环节,给予通关优先权和优惠政策的优先考虑;反之,在通关上、检验上实行严格的查验制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长远发展,减少短期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4.推进服务专业化,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注重市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境内外客商、市场商户、外贸企业等主体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机制,加强全社会对贸易主体信用的监督与评价。加大对“市场采购”新型监管模式的宣传,不断强化“守法便利、规范便捷”观念,引导贸易主体规范操作、合法经营。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努力建立公平诚信、规范有序的市场大环境。

作者:王君英

网络贸易合法高效纳税论文 篇2:

关于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的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阐述了国际社会及我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税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对策。

【关键词】税务服务 改进 优化

1 进一步优化税务服务的重要性

纳税服务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新战略、大趋势。国际社会把财税服务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国内经济、国际贸易、政府政策、财经服务)之一,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税务机关致力实现的目标。

纳税服务在我国已成为税收征管新战略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改革发展的成败兴衰。近年来,虽然各级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意识日益增强,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国纳税服务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和层次,难以满足当前税收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现代税收征管格局的客观需要;是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目前税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仍然有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较低;个别税务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远程申报没有给纳税人带来预期的便利;程序复杂,效率较低。管理模式“一刀切”; 税务部门与相关技术服务部门的协调不到位;多头检查问题仍然存在;税企沟通渠道不畅,税收宣传工作不到位;强行代理时有发生等等多种问题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纳税人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办税人员的效率,给缴纳双方同时带来了困惑和困难,因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为我国现代化税收征管的发展扫清障碍。

3 改进和优化税务服务的基本内容

3.1 转变纳税服务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彻底更新和转变,这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关键,纳税服务观念要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3.1.1 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

改变以往注重对纳税人防范、检查和惩罚的观念,相信大多数纳税人都能够依法申报纳税,履行税收义务。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理执法和优质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

3.1.2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淡化权力意识,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义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搞好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服务。

3.1.3 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

将过去作为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变为对税务人员的基本行政行为规范,使纳税服务的内容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其作为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落实和考核。

3.1.4 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

要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不能只注重口头上、材料中、墙壁上的服务,而不论实际工作中服务措施的落实与否,服务效果的好坏。必须通过持久和务实的工作,形成纳税服务长效发展机制。

3.2 健全纳税服务体系

税务机关要切实将纳税服务落到实处,必须健全、完善纳税服务机制,建立一套从可行性分析、决策、实施到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服务监督、业绩考评和责任追究的服务工作机制,推动纳税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当前要重点落实以下几项制度:

3.2.1 健全服务机构

应自上而下逐级建立纳税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议在省级(副省级)、地市级税务局设立纳税服务中心,在各基层税务分局设立纳税服务科(股)。

3.2.2 完善服务公开

新征管法中规定了纳税人对税法和有关纳税程序的知情权,建立完备的公开制度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根本途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是涉及纳税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和事项都应公开。

3.2.3 界定服务责任

落实服务责任是搞好纳税服务的重要保证。要创新征管程序,完善征管体系,重组税收征管流程,制定各项业务的岗责体系,明确征收管理服务工作岗位职责,并对税务人员在纳税服务工作出现的问题和失职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2.4 严格服务考核

围绕优化服务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加强和量化对服务管理考核。如对纳税服务质量可采取公众投票、打分、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考查,并将纳税服务考评结果与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3 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为纳税人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纳税服务,重点是在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实现新的突破:

3.3.1 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纳税手段的新突破。

要充分运用电子、通信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改造税收管理,如推行电子定税、网上报税、电子划款、税银联网、开通12366热线和建立税务网站等,使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为纳税人提供从税务登记、发票发售、咨询服务、申报缴纳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经济、高效服务。

3.3.2 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实现纳税服务形式的新突破。

要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主动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个性化服务,如预约服务、办税绿色通道、提醒服务、送政策上门等,及时解决纳税人的合理要求,把纳税服务渗透到日常管理和依法行政中。同时积极开展征纳双向互动服务,如通过信件、语音电话、网络、调查走访、局长接待日等建立固定的收集纳税人意见和进行反馈的渠道,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增进征纳双方的了解沟通和双向互动。

3.3.3 拓宽服务的内涵,实现纳税服务内容的新突破。

积极构建以职能性服务为根本、权益性服务为重点、程序性服务为基础的税收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所谓职能性服务是指税务部门在职能范围内为纳税人提供公平公正的执法服务、主动到位的政策服务、促进发展的信息服务;权益性服务核心是指税务部门通过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程序,维护和保障纳税人的权益,既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减免退税请求权、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权以及控告权和检举权;程序性服务重点在于简化办税流程、办税环节、审批程序,办税手续,积极推行一个办税厅办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的办税服务新格局,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3.4 拓宽服务方式。

一是提供及时到位的政策服务,用准、用足、用活税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提供高效便捷的办税服务,最大限度地节约纳税成本。三是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四是提供科学可行的筹划服务,合理合法节约税收成本。五是提供同步协调的技术服务,为纳税人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技术辅导、技术支持。六是提供严格公正的执法服务,切实维护大多数诚信纳税者的利益。

3.3.5 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服务的人员素质。二是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优化办税渠道和方式,方便纳税人,节约税收成本。三是健全服务的组织体系。四是优化服务的内外环境。对内着重抓好执法资格认定及能级制的推行,建立执法行为评议制,定期对执法行为进行考核评议,不断提高税务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对外建立税收信用等级评定制,按纳税信誉等级,实行有区别的税收管理,不断提高纳税人守法诚信意识,建立诚信纳税、征纳互信的税收征管新秩序。

参考文献

[1]苏东信.构建纳税服务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09,17.

[2]王国华.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的建议.经济参考研究.2008,18.

[3]杨永端.浅谈纳税服务的理论依据.山东纺织经济.2010,10.

[4]尹华.新形势下优化纳税服务略谈.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作者:陈念

网络贸易合法高效纳税论文 篇3:

全球三大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香港、新加坡、阿联酋迪拜是世界三大知名的自由贸易港。三大自由贸易港在自由贸易与经济制度、自贸港管理体制、社会与劳工管理等方面各有经验和特色。三大自由贸易港贸易与经济制度高度自由,管理体制与机制灵活高效,社会管理能力强。我国应该借鉴三大自由贸易港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与自身的特点,逐步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  离岸贸易  外籍劳工  贸易自由化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2.006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迪拜都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知名的自由貿易港。这三个地区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典型的西方制度,但在经济上都能做到高度开放和自由,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需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把握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制度、我国经济规模等方面的特殊之处。但是现有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仍能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提供借鉴。本文将梳理三大自由贸易港的基本特征,并讨论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借鉴意义。

三大自由贸易港的自由贸易与经济制度

香港是目前各自贸港中免税较为彻底的一个地区。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香港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流转税制度。根据《应课税品条例》(Dutiable Commodities Regulations - Cap 109)(香港法例第109章)的规定,香港对酒类、烟草、碳氢油、甲醇四类应课税品征税。这四类商品一般是在进口时征税,在规定的情况下也有免税的情况。香港作为全域自由贸易港,没有再单独划出自由区,除了以上四类商品外,没有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在通关手续上,香港也非常便利,不一定要求事先报关,输出或输入后14天之内报关即可。[1]

新加坡作为自由贸易港,基本实现了零关税。但是新加坡有一种货劳税,现行税制从1994年4月开始实施,一般税率为7%。除了新加坡当地生产的应纳税商品和服务之外,进口至新加坡的商品也适用此税。货劳税类似于中国的增值税,也有进项税抵扣制度。但是,新加坡根据其《自由贸易区法》,有7个自由贸易区,货物从国外进入这七个自由贸易区不必缴纳货劳税,但是从自由贸易区在进入新加坡其他地方则需要缴纳货劳税。

阿联酋的迪拜也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自贸港。阿联酋本身是存在关税的,除非是在特定的自由贸易区内,2003年1月1日以前,阿联酋关税税率一般为4%。2003年1月1日开始,海合会建立关税同盟,作为海合会成员,阿联酋的一般商品关税调整为5%。阿联酋以往没有增值税和消费税,没有联邦税务部门。近年来为了与海合会制度接轨,阿联酋从2017年初开始建立了联邦税务局,开始征收增值税(2018年1月1日开始)与消费税(2017年10月1日开始)。2018年1月10日,阿联酋内阁通过了2017(59)号决议,公布了20个指定区域(Designated Zones),享受免征增值税待遇,其中包括杰贝阿里自由区等7个位于迪拜的自由贸易区。消费税征收对象包括烟草、能量饮料和碳酸饮料。在机场和自由贸易区销售应税商品需要缴纳消费税。阿联酋没有个人所得税,各酋长国颁布自己的企业所得税法。在很多自由贸易区内,企业所得税和关税都可以免除。[2]

香港与新加坡作为典型的自由贸易港,本世纪以来都经历了贸易形态的演变。香港和新加坡历史上都经历过制造业发展的阶段,但目前制造业和本地货物出口都已经规模很小,成为服务业高度集聚的经济体;而转口贸易的重要性也已经让位于离岸贸易。以香港为例,201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规模达到44558.41亿港币,毛利达到2938.59亿港币,[3]相当于香港居民人均获利约4万港币。

从现有自贸港的演变历程看,离岸贸易的发展是当前世界重要自贸港的一个重要特征。离岸贸易是近年来出现的全新贸易形式,是在国际转口贸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日本综合商社的三国间贸易,日本三国间贸易一般指日本的企业在日本以外的国家或地区采购产品,产品不经由日本境内即销往第三国的贸易。[4]离岸贸易与三国间贸易类似,其货物流与资金流分离。资金流、货物流、订单流(贸易信息流)的“三流分离”是离岸贸易的特点。离岸贸易可以控制和管理全球贸易流向,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大自由贸易港都具有比较自由的资金出入境管理制度,税制简便税率低,又是贸易信息汇集地,这些都有利于离岸贸易的发展。

三大自由贸易港的管理体制

三大自由贸易港的管理体制各不相同,按照各自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设计与运行。

香港自由港是由香港政府负责运营和管理的,行政主管机构有工业贸易署、香港海关、航港局和入境事务处。香港工业贸易署是香港财政司的下属法定机构,负责签发进出口证、处理对外贸易关系和与工业相关的支援服务等。香港海关是香港财政司的下属法定机构,香港海关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的方式保障了合法贸易的进行,海关的职责包括进出口清关、进出口报关等。航港局是一个高层资讯组织,既向私营机构和提供议事机制,也向政府提供发展策略或规划。2000年5月,为了推广物流服务,航港局又进行了改组,于2001年11月成立了“物流服务发展委委员会”,负责提供政策导向,加快香港地区港务物流业的发展,便于和港口、航空、货运和物流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公私营机构交流意见,商讨如何加强货物来源地与香港港口、机场的联系,并向管理层提供“整体物流管理方案”。入境事务处负责管理所有外来人员进出香港的相关事宜,香港对外来的人员实行宽松的签证政策,为外来人员进出香港提供了便利的出入境措施。

新加坡的审批手续和行政程序较于香港而言相对繁杂一些。但是其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弥补了此项不足,不仅便利了贸易商进出新加坡,而且完善了监管。作为新加坡第一个自贸区,裕廊海港自贸区(包括达玛劳特岛)于1969年9月成立。裕廊海港自贸区属于转口贸易为主、加工为辅的综合型自由贸易港。自2001年开始,裕廊海港就是由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的,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是裕廊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说,裕廊集团(裕廊工业管理局)是裕廊海港的最高管理机构。从初期的招商引资到后期的协调运营,裕廊集团都参与其中。在裕廊海港的整个运营过程中,政府仅仅负责审核和划拨启动资金,裕廊集团(裕廊工业管理局)需要自负盈亏,这种将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市场与政府的优势。尽管现在自贸区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多元化,但通过裕廊集团这一政府代理人,自贸区与政府间交易成本更为低廉,沟通壁垒也大大减少。

迪拜港主要由拉什德港区和杰贝阿里港区两个部分构成,两个港区存在明显的不同,拉什德港区属于传统类型的港区,是借助天然海灣的优越位置而形成的船舶修理中心,而杰贝阿里属于人工自贸港,是基于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贸易、物流与信息中心。最近几年,迪拜政府放宽了杰贝阿里港区的管制,并且实行了多项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促进了迪拜经济的腾飞,成为了波斯湾地区的经济与贸易中心。迪拜港是由迪拜的地方政府投资设立的,归地方政府管理,港口内的各项事务均由地方政府进行协调。迪拜港务局负责管理迪拜的港口,虽然迪拜港务局受地方政府的领导,但是迪拜港务局是独立的港口机构,具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换句话说,迪拜港务局是集政府机关和民间企业于一身的事务管理单位。迪拜港务局对外负责审批进出口手续、办理签证;对内管理杰贝阿里港务,因此,迪拜港务局减少了不必要的平行机构,避免了冗政,提高了行政手续办理的效率。

三大自由贸易港的社会与劳工管理

香港、新加坡、迪拜是世界公认的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低、较为安全的地区。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UNOD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共发生谋杀案件24起,每10万人比率为0.3;新加坡2017年共发生谋杀案件11起。每10万人比率为0.2;迪拜所在的阿联酋2017年共发生谋杀案件44起,每10万人比率为0.5。三个地区的这一比率都是世界较低水平。在UNODC当年有数据统计的100个国家和地区中,这三个地方均为谋杀率最低的前10位国家或地区。[5]

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立法着手,确保立法的全面和严格。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立法数量多、覆盖面广,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行的法律、法规达500多种,[6]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在西方法律的禁区——道德领域中也发挥着作用。凡是有必要被控制约束的行为,均可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找到具体而严密的规定。从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司法责任、政府权力的运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到城市管理、商业往来、文化教育,再小到禁止吸烟、禁止口香糖销售、男士禁蓄长发、公共场所禁悬挂张贴商业广告、房屋每5年粉刷等各项规定,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个地区的长治久安与治安防范体系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在香港的治安防范体系中,巡逻机制、辅警编制和警校培训是其最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巡逻是香港警方最基本、最重要的治安防范方式。巡逻任务主要由警署巡逻队、总区冲锋队和驻总区机动部队3支队伍来完成,三支巡逻队伍的巡逻任务面向不同层面,侧重点有所不同。此外,交通警察和辅助警察也会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到巡逻工作中。[7]在香港,辅警编制帮助警方扩充了治安防范力量。尽管香港辅警数量仅占正式警察数量的15%,但其作为正式警队的补充力量,行动性高,灵活性强,能够更加深入到基层中去,可有效协助维护治安和交通秩序,管理与控制人群。[8]香港向来以拥有一支高效专业、素质过硬的警察队伍而著称,这得益于香港警务处对警队人员的严格训练、考核及选拔制度。香港警察学院培训的特点之一是实战性强,参训人员均在较为真实的模拟环境中接受训练。

自贸港要实现人员自由进出,必然会有大量外籍人员进出境。管理外籍入境人员,首先要从源头把好第一道关,从外籍人员踏入本国国土起,就做好入境审查工作。以迪拜的经验为例,迪拜的入境审查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在入境处配备多项高科技生物识别设备,以收集旅客的生物特征数据,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审查和管理。自2008年起,除常用的指纹扫描技术外,迪拜移民局开始在迪拜机场对入关旅客进行虹膜扫描。与指纹相比,虹膜纹理信息的相同率要更低,因此使用虹膜扫描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查找出曾被驱逐出境或是有其他不良纪录的外籍人员。迪拜机场从2013年开始部分更新了所使用的电子门(e-gate),新的智能电子门(smart gate)是针对阿联酋永久居民推出的自助服务。整个流程仅需数十秒,快捷便利,大大提高了迪拜国际机场入境审查的效率和机场的流动性,可以有效帮助审查人员节省时间,以投入更多精力审查核实外籍人员的身份信息。

对于外籍人员身份的核查,除了依靠出入境管理局、移民局和警方的力量外,还可以借助更多社会力量,实行日常社会管理。首先,要加强工作场所雇主对外籍劳工的审核管理。香港、新加坡、迪拜三地均设有外籍劳工必须持有工作许可证的规定,而雇主也必须依法雇佣。以香港和迪拜为例,依据香港《入境条例》的规定,雇主在签订雇佣合同前必须先查阅身份证件。其次,要对雇佣人员的资料做文件记录并保存。在雇佣期间,雇主应定期(一般在每月发工资时)查阅持有越南难民证的雇员的证件,如被雇佣者拒绝提供相应证件,雇主有权立即终止雇佣关系。任何人雇佣不可合法受雇的外籍人员为雇员,即属犯罪,可处罚款35万港币和3年监禁。在迪拜,雇主往往也承担着保人的责任。迪拜遵从阿联酋法律对外籍入境人员实行保人制度。外国人在迪拜工作或居留,除需工作许可证外,通常还必须得到迪拜当地个人或已在劳动部注册许可企业的担保,担保人可收取担保金。为保障担保人和被担保人权益,劳工法规定,不雇佣自己担保的外国人,而放任他为第三方工作,雇主将受惩罚;除特定技能、职位、学历的人员外,外籍劳务人员不得更换担保人,不能为除担保人以外的人工作。因阿联酋不给予外国劳工永久居留权,通常只是给予有限的居留资格,因此外籍劳务人员在服务期满后将被遣返,并提供遣返补助。如超时未离开阿联酋,则属于非法居留,担保人可向有关部门通报反映。迪拜所实行的保人制度,可以有效通过担保人更好地掌握和管理外国人的信息。

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

从三大自由贸易港的共同经验看,第一,国际上比较知名的自由贸易港一般都能够实现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其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程度往往高于一般的自由贸易(园)区。高水平贸易便利化能够吸引大量货物与船舶集聚,目前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占比能够达到50%以上。与此同时,资金与人员的自由进出是一般自由贸易(园)区较少强调的内容,但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往往在资金进出方面也高度自由,同时有完善的吸引人才的政策以及对外籍劳工和人才的管理制度。

第二,繁荣的当地消费是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的共同特点。19世纪80年代,厦门探索建设自由港的研究人员在当时提出“自由港以商品是否允许在当地消费和形形色色的其它自由贸易区相区别”。[9]也就是说,允许在自由港区内自由消费免税进口的商品是自由港与其他自由贸易区相区别的一个特征。香港作为一个典型的自由贸易港,当地消费的商品除了四种产品外都是免税的。新加坡在划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外虽然有7%的货劳税的存在,但关税几乎是零税率。而这个特征对我国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实际上是提出了挑战的。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一般不允许建设商业性生活设施,有的保税区建有宾馆等设施,但一般消费的是从内地运来的商品。

第三,我们发现,我们通常提到的自由化水平很高的自由贸易港在本世纪以来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离岸贸易规模日益庞大。新加坡2014年离岸贸易额达到1.35万亿美元,[10]香港同年离岸贸易规模远远超过了其转口贸易,前者为后者的145%。[11]离岸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资金、信息、人才的集聚,从而打造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价值链的核心节点。

第四,我们注意到香港、新加坡以及迪拜这些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的社会制度都不是典型的西方社会制度。香港一度实行的是殖民地制度,目前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新加坡实行的是一党长期执政的资本主义制度。迪拜是一个酋长国,是阿联酋联邦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些地方都是高度开放的世界性都市。

第五,虽然这些知名的自由贸易港由于高度开放集中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但是其社会治安状况都相当不错,社会管理水平较高。

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经验

目前的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都是结合当地特点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都有高度的贸易自由化水平,但实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方式各有不同。

第一,自由贸易港需要实施零关税以及很低的国内税。香港除了4种产品之外实施零关税,也没有其他的境内流转税。新加坡全境基本实施零关税,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同时可以免交货劳税。阿联酋征收較低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在迪拜的自由贸易区内可以免税,而且也没有个人所得税。这些以极低、极简为特色的税收制度是自由贸易港吸引资源与人才的重要优势。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香港实行的是允许先入港后报关,新加坡需要事先报关,但通关效率非常高。

第二,自由贸易港有非常便利的资金进出政策。现代自由贸易都不仅是贸易中心,还是金融中心。它们不但实行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而且实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近年来,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都加强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管理,同时也在反避税方面加强了制度建设。

第三,自由贸易港都大力扶持离岸贸易,促进总部经济。新加坡实行的全球贸易商计划吸引了全球贸易商在新加坡设立总部。这些贸易商以新加坡为基地,操控全球贸易网络,使得新加坡能够成为资金集聚地、贸易信息集聚地。全球贸易商计划最早起源于专门针对能源企业的针对能源领域的贸易企业的特许石油贸易商(AOT)计划和1990年推行的针对非能源领域的贸易企业特许国际贸易商(AIT)计划。与此同时,新加坡还制定了发展“电子贸易环境”的战略方针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这些措施促进了贸易信息在新加坡高度集聚。

第四,高度重视人才吸引工作,完善社会管理与外籍人才管理制度。新加坡在世界各地设立国家猎头公司“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通过建立专门的人才数据库,搜索、吸引外籍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新加坡光是涉及外籍劳工管理的法律法规就有将近10部。香港建有效率很高、设备精良的警察队伍。迪拜遵从阿联酋法律对外籍入境人员实行保人制度。这些制度加上低税率,使得自由贸易港既对外籍人才和劳工具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保证对外籍人才和劳工的有效管理。

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的经验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启示

我国目前确定在海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探索,与此同时,目前世界上的知名自贸港的经验也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从长期看,对标香港模式,打造自由化程度最高的自贸港。目前国际上经济自由化水平最高的自贸港是香港。从长期看,海南可以以香港为对标对象,借鉴香港模式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香港不仅基本实现了零关税,而且香港地区内的生产和流通也基本没有其他形式的流转税负担。目前,国际上有些经济体,流转税在税收中的重要性比中国和欧盟等有增值税制度的经济体较低。例如美国虽然联邦征收消费税,绝大部分州征收销售税,但没有增值税体制,流转税总体在税收体制中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如果海南今后形成类似香港的税收体制,税收竞争力将居于世界前列,自由化程度也将居于前列。

但是,由于海南目前经济基础薄弱,税基缺乏,财政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税基,吸引资源集聚,在今后一个时期再采用香港高标准模式更为现实。

从近期看,循序渐进,探索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近期目标,可以在海南选择建设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如果考虑包括工业发展区,则以儋州洋浦周边较为合适。在这里可以实行比现有海关特别监管区更为特殊的政策,允许区内有居民和商业性消费设施,从境外入区免税、从境内入区退税,从区内进入境内其他地区需要缴纳相应税收。区内企业与居民实施严格的信用管理。这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可以为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积累经验。

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招商对象,重点发展离岸贸易。海南自贸港建设应该以打造综合性商贸中心,打造区域价值链核心节点为重要目标。发展离岸贸易是提高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价值链掌控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南可以着力吸引各类企业在海南设立全球和区域总部,借助海南在货物、资金、信息和人才自由流动的优势,发展离岸贸易。一方面最大程度减轻环境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服务国家战略。

着眼于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同时探索到水平社会管理模式。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贸港在充分实行了经济自由的同时,其社会治安管理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人才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不必然伴随着社会治安管理的恶化。从现有自贸港的相关管理规定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自贸港采用的政策措施往往是宽严结合,一方面,外籍劳工流动自由度较高,程序较为简便;另一方面,工作崗位优先本国居民申请,在缺乏本国劳动力的人才的情况下,给予外籍人士流入以便利性。外籍人士在某些社会与政治权利上有所限制,例如对参与政治集会的权利予以限制。对于外籍人士的劳动保护,新加坡与韩国等地均有较为健全的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劳资纠纷的可能性。

完善的法制是建设自贸港的重要基础。探索建设自贸港的最重要的手段是相关法制的建设。从长远角度看,在国家法律层面,制定一部《自由贸易港法》并赋予自贸港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更多的地方立法权限是一个理想的做法。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央地方合作提出建设方案,暂停有关法律在自贸港内实施的方式,逐步探索自贸港特殊法律制度与内地其他地方一般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打造自贸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注释

[1]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自由港政策比较及借鉴研究》,《科学发展》,2014年第9期,第5~17页。

[2]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国别投资税收指南课题组:《中国居民赴阿联酋投资税收指南》,2018年,http://www.chinatax.gov.cn/n810219/n810744/n1671176/n1671206/c2581870/content.html。

[3][11]参见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网站,https://www.censtatd.gov.hk/gb/?param=b5uniS&url=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454_tc.jsp。

[4]汤世强:《上海发展离岸贸易问题研究》,《科学发展》,2010年第12期,第38~53页。

[5]参见UNODC网站,https://dataunodc.un.org/GSH_app。

[6]范玉琪、匡青松:《新加坡法治模式探析》,《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6期,第63~64页。

[7]王欣:《香港警方巡逻体制的构成及特点》,《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62~63页。

[8]熊一新:《警务改革背景下我国警务辅助力量建设——以英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辅警制度及警务改革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0卷第4期,第1~16页。

[9]陈永山:《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构想(上)》,《中国经济问题》,1987年第5期,第8~16页。

[10]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2015/2016年年报》,2016年。

责 编/周于琬

作者:崔凡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析论文下一篇: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