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频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教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个性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分析

【摘 要】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是武汉理工大学本科个性化选修课程之一,对学生提升其公共安全意识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重点,为公共安全类课程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课程特色;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制约了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對安全健康的需求,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需求[1],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高等学校共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当前,我国从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分布于政府、公安、交管、消防和防疫等机构以及在工矿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在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中绝大部分专职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水准和公共管理理论素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难以有效地防范和处置城市突发安全问题。处理公共安全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兼具多个领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型安全管理人才,而此类人才的短缺是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亟需一大批具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储备的人才队伍。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处置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安全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2-3]。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和素质,武汉理工大学依托其省级科研基地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在其本科生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系列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开放的个性化课程,围绕公共安全的主题为大学生讲授相关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本文以《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为例,分析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设置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是武汉理工大学本科个性化选修课程,设置32个学时和2个学分,课程以城市和公共安全为主题,从城市生命线的视角讲授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概念、典型问题和防范理论方法,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内容不限专业,因而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放,考虑到新生入校的适应期和多媒体教室的容量问题,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学年第二学期前11周的晚上,每期供180名学生选修。

二、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特色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是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综合交叉性质的课程,与传统的安全类课程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都有所不同。传统安全类课程多由各高校为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目标是教授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安全技术原理,使其具备从事安全生产或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很多高校开设的燃烧与爆炸学课程,就是要基于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具备预防和控制灾害性燃烧现象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4]。然而,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可供各专业辅修,课程目标是通过对各种城市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更多与预测预警、自救互救和风险辨识分析等相关的实用方法,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的科学措施,更加侧重提升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素质,课程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依托专业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研基地开设,可将公共安全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基地的科研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其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不仅讲授城市安全各个方面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还教授学生在面对城市风险隐患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对处置方法,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对城市安全风险的感知辨识能力。

其三,在教学形式方面,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课程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授课,可以保证课程主题涉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

三、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不断提升的需求,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与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如下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一)课程教学目的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是本科生通识类个性化选修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目的包括以下两点:

1、使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预测预警、安全疏散、应急处置、自救互救助的相关方法,培养学生辨识危机和预测风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科学理念提出城市风险防控应对措施的能力,提升自身维护公共安全的意识和素质。

(二)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城市风险的类型、危害,理解危险源、风险理论。

(2)掌握城市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途径和原理。

(3)掌握城市风险辨识、评估、预测、预警、分析和应对的基本方法。

(4)掌握城市灾害下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的与要求,笔者提出了其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其重点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四、结论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风险防范由于其课程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其课程具有覆盖内容全面性、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等课程特色,其教学内容设计也应考虑以上特点。结合该课程的开设实践发现,学生对公共安全防范相关知识具有强烈需求,笔者将结合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优化设计,建设并完善公共安全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EB/OL].人民论坛.http://theory.rmlt.com.cn/2013/1120/185134.shtml.

[2]曹艳杰.探索高层次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新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9):14-15

[3]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093号建议的答复[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szs/201702/t20170207_295802.html.

[4]张英,陈月,陈先锋,谭海,牛奕.安全工程专业“燃烧与爆炸学”课程特色及教学内容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68-69.

作者:赵彩虹 吕伟

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论文 篇2:

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针对高校学生频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教学。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做中学和先行后知”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境、模拟演练(协作学习)、分享体验、信息传输、效果评价、激励和反馈的方式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防患技能,减少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改革

引言

“教育精准扶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全面放开二孩、提供教育供给侧改革”[1]5个议题是2016年两会关于教育的关键词。同时,如何抑制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学生的安全问题”。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失火女生跳楼案,2013年复旦学生投毒案,2015年汽车“漂移”致残案,2016年北大天才学生弑母案、川师大分尸血案,以及接连不断发生的女生失联、打架斗殴、交通意外、盗窃等负性事件在社会里引起极坏的影响,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技能成为高校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虽然高校各级领导及学生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管理,不断强调学生安全大于天、安全无小事,并不断出台安全管理办法条例,制定学生安全责任包保制,举办学生安全宣传月活动,多举措、全方位对大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管理。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仍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授课教师的能力标准要求、职称评聘和课程教学工作量核算上。1.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老师“三低”现象普遍:学历低、职称低、门槛低。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学科专业在国内尚属空白,也无权威、专业培训机构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授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不少老师上课时存在赶鸭子上架,照本宣科、以会代课现象。2.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被严重边缘化。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在制定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时,大学生安全教育被列为一般公共课程教学计划,核定学生自然班人数为120~150,相比较其他公共理论课程60~90人为1个自然班的工作量计算办法而言,显然被边缘化。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是其他课程排好后才能排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程多被挤兑在晚上或者周末,而且安全教育课经常被学校(院)学生主题活动,班会等挤占、挪用。陈贵兵在关于《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论文中,对17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三进”情况进行调查摸排,结果发现“实现安全教育课‘进课堂’的不到60%,‘进教材’的不到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2]P64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性质定位不准

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于公共必修课或考查课,片面强调课程纯理论性,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属于通识教育,是教师理论输入到学生内化输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安全教育课被粗放式地安置在课堂内,影响了授课教师对课程性质的判断和把握,限制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思维方式,弱化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课程定位的缺失或不合理,不仅影响师生对‘安全教育观念’的认同,更导致师资、课程设置、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3]P73的连锁反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们没有相对稳定的教研室、实验室;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没有充足的安全教育研究经费;没有稳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科研团队。“鲜有高校能够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常规项目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动无法开展,或不能满足年轻大学生的需求。”[4]P149不少好的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无人问津,教学教研成果难以实现。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脱节现象严重

为数不少的领导、老师和学生片面认为校园安全是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安全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无涉。一方面保卫处、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宿舍安全大检查、校园安全宣传月、安全知识报告会、心理健康宣传月、地震逃生演练……收集和整理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系列学生安全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强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安全教育课的老师们也兢兢业业地备课、授课,培养学生科学的安全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安全技能,完成额定教学任务。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没有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机制,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导致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结合不紧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知识内化与技能操作不统一的“两张皮”现象。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特征

体验式教学法是当前高校教育模式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倡导先行后知的教学理念,它强调知行合一,最早源自德国的科翰(Kurt Hahn)在威尔士建立的户外学校(Outward Bound),主要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因此也有人狭义的理解为素质拓展训练。20世纪90年代,体验式教学法迅速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随之传入中国,并成为高校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被广大师生接受,同时受到很多專业培训机构和公司的青睐。体验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实际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和机会,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整个活动过程,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评价作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一种教学形式。”[5]P49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互动性、分享性、开放性、多样性、主体性、主动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

(二)体验式教学法种类

根据体验式教学法的特性和不同课程的课程性质,学者们又把体验式教学法分为不同的种类,在德育教学中,赵晓晖认为体验式教学法主要包含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和社会实践法;在生命教育中,蔡亚平认为体验式教学法主要包含社会实践体验、角色模拟实践体验、岗位实践体验和多媒体情景创设实践体验;在《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中,李金华、叶磊把体验式教学归纳为“商业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练习、T组合、蓝内游戏、参与委员会、论坛、座谈会、研讨会等正在广泛应用于行业和学术中。”[6]P144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性质,作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有案例视频分析法、情境体验法、拓展训练法、模拟演练法和体验交流法。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中的操作程序

体验式教学法是个先行后知的过程,它强调做中学,是教育者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指导学习者进行实践和反思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不仅强调在做(体验)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关注对体验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智力、情绪、价值观及性格特征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特征,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性质,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应包含以下几个程序,课前准备、确定主题、创设情境、模拟演练(协作学习)、分享体验、信息传输、效果评价、激励和反馈。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作者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五章校园火灾的防范与应对为例,设计课堂教学。1.课前准备:2014年某高校某栋男生公寓楼因随手把烟蒂扔在阳台垃圾堆里引发火灾,导致空调主机被烧毁和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四名花季女生跳楼殒命的案例视频。2.确定主题:(1)学生公寓楼发生火灾的类型及预防措施;(2)请同学们谈一谈逃生与自救的方法。3.创设情境:给同学们播放火灾发生视频。4.模拟演练:(1)准备3—5个MFT25型灭火器,选择空场地一块,让同学们操作演练;(2)选4—6人为一小组,到讲台模拟火灾发生现场,同学们的应急反应和处理方法。5.分享心得:同学们谈各自的心得体会,有的从预防火灾的发生谈,有的从火灾发生时的逃生和自救谈。(1)有同学说发生火灾时心里很慌张,不知所措,导致打不开灭火器;(2)有同学说,以后不在宿舍乱扔烟头,不再使用电饭锅、热得快、酒精炉等违规违禁用品;(3)有同学说,发生火灾时,一定要查看逃生路线,用湿毛巾捂住头部和嘴巴,再裹上湿棉被,切不可跳楼……在学生与老师的信息传输中,所有信息传输给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对所授课程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四、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心理学、营养学、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训练等学科中。然而在《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众多教法中,体验式教学法还只是一个雏形,且学者们对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应用中的研究成果也极为贫乏,到目前为止,作者在知网上可以查到的关于体验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应用中的文献仅郑玉莲、曹浩于2011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法改革探究》,论文中明确提出应将体验式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中,开启了学者们对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应用研究的探索之门。那么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中到底有何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法更适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性质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体制下孕育出的一门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高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不仅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构建平安校园,促进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就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性质而言,“《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7]P143课程中涉及的消防安全、防火防盗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人际交往安全、交通安全等内容,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单纯依靠传统讲授法、传输式的教学方式,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法以其与生俱来的教学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体验,交流心得,分享收获,有效改变教师授课内容乏味,授课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的弊端。转变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传输教学轻分享教学,重应试教学轻应用教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乐中获”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法能够更有效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堂是指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学校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性质和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授课形式。方式上偏重于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活动,受时间、空间和主体的限制,因此,第一课堂往往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时空性、地域性、目的性和主体性。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由学生管理部门有计划、有主题、有组织的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具有安全教育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如防火演练、地震逃生、视频观摩、安全知识竞赛,侧重于学习者实践、体验和互动,因而具有开放性、主题性、主动性、实践性、自愿性、自觉性的特征。由此可见,第一课堂注重智力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第二课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实践技能的运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而如何有效地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却是传统教育模式下一直未攻克的难题。体验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创设实际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将学习內容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整个安全教育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精神,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评价作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固化理论,最终完成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建构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发展合理情绪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升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操作技能,有效地弥合了安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张皮”现象,为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嵌入点。

(三)体验式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安全教育课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信息的传输式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杯与壶”的教学关系,是一種被动的、消极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与“一”。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仅限于大脑对智力层面信息的记忆和存储。由于大多数安全教育课老师的“三低”现象,授课方式单一、呆板,学生厌学情绪较浓,加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属一般公共理论课,大班上课,老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往往乘机把课堂时间花在手机游戏、上网、QQ聊天等娱乐上,学习精力投入少,教学效果差。而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一种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作为参与者,教师设计指导语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参加安全活动体验及安全技能演练,学生通过“体验”内化为自身的内部心理反应,并把体验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处理、整理,有效克服学生课堂学习“不作为”现象,是一种积极、主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和“多”。也就是说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掌握智力层面的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合理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矫正过激行为方式,掌握安全技能。研究表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记忆率达80%,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8]P79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突出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心中的智慧种子提供适宜生长环境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对传统大学生安全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突破与创新,纠正了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果欠佳的弊端。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用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真正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修正自我,在思索中追求卓越,在实践中精进技艺,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6]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7]郑玉莲,曹浩.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法改革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4):142-145.

[8]温岚.探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0):78-80.

作者:郑玉莲 曹浩

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媒体技术覆盖面广,深入的领域和行业众多,也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契机。本文结合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应有情况及其优势,阐述了它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实效性,确保校园安全。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大学生安全教育;应用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自然成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强大的技术功能能有效整合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促进线上学习、模拟体验式教学等进一步优化,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上,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部分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教学时“往往偏重于空泛说教,学生的安全知识掌握得很好,面临突发事件却往往手足无措,有时甚至小祸酿成大灾”。

随着社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大学生获得外部信息的途径多样化、直接化、便捷化,这些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想增强安全教育教学的效果,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已有观念,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和完善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内容,从而增强其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技术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1、开放性

新媒体技术可以打破传统安全教育教学模式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上的限制,可以根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与训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安全知识,也可以借助相关设备,进入虚拟演练环境进行开展安全实训。

2、生动性

网络新媒体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体的载体,这就打破了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等传统形式,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小视频、安全教育漫画、安全技能模拟等多种形式呈现安全教育内容,使得教育内容生动活泼,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摆脱了传统安全教育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3、模拟体验性

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网络虚拟环境,即通过利用计算机图形与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仿真技术等,通过计算机生成的、模拟出人类感觉的世界,使人在开展安全实训时身临其境,又不因现实情境中的不可控因素而造成训练过程中的伤害,确保教学双方人员安全。譬如:为了让学生掌握火灾逃生的技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设置将学生以游戏人物置身于火灾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真正体验死里逃生的真实情景。这样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防范水平,在今后实际遇到各种安全问题中确保自己人身与财产安全。

4、有效性

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相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安全因素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尤其在计算机网络虚拟演练环境中,学生随时可进行多次重复演练,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安全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掌握接受安全教育主动权,大大增加学习安全知识和提升安全技能的效果。

三、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线上线下互动学习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要想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安全教育知识,必须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互动学习。高校可通过 QQ、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载体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及时将安全知识通过网络推送给学生。在线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定步调学习安全知识。

线下教学须改变现有的PPT 加讲解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利用课堂互动工具和社交软件等新媒体搭建流畅的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环境进行教学,通过组织在线提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建立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传递安全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深入学习安全技能,提高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2、模拟体验教学

模拟体验是指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亲自参与,亲身感受,以达到教学目的,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模拟体验教学可分为实景模拟体验教学和虚拟场景模拟体验教学两种。实景模拟体验教学是利用实际生活的资源和操作工具,设置真正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将所学的安全知识在教学场景中运用,达到自救与救人的目的。譬如,为了让学生学会在火灾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和逃生,教师根据实景模拟体验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源设置火灾现场,让学生在火灾现场操作使用灭火器、消防栓,拨打消防电话求救,起到真正死里逃生的教育效果。虚拟场景模拟体验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仿真技术等科学技术资源,开发网络教学场景或游戏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网络虚拟游戏角色中,通过游戏操控产生教学效果。譬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设置地震模拟教学虚拟场景,让学生充当游戏人物的角色在地震中实施自救与逃生,从而起到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作用。

3、构建安全教育平台

为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各高校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易班和 QQ 等平台或专门的新媒体安全教育平台,推送安全教育知识和解答学生遇到的安全问题。同时还对大学生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和进行安全教育问题研究,切实掌握大学生喜好的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薄弱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安全知识渗透到时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切实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丙利、赵守亮.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发展途径研究 [J]. 黑龙江教育,2013(12):86-87.

[2]吴学政. VR(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6 , 18 (20) :134-135.

[3]王飞龙. 依托新媒体综合构建高校安全教育平台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4月,第10卷第2期.

[4]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22日.

基金项目:2017年长沙医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李永莲,女,1975年2月,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工作单位:长沙医学院。

作者:李永莲

上一篇:地图教学法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城市地标之地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