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国际贸易与a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本文提出了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运作体系,分析了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要素,最后提出了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建立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研究论文 篇1:

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IT战略探析

[摘要]介绍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概括出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分析当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发展瓶颈问题,提出未来IT战略发展的方向及原则,从而加速实现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IT战略

第三方物流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当时它是对物流环节的要素进行外包的一个主要考虑方面。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首次提到“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近年来,第三方物流已成为国内外物流产业发展的热点,而物流信息化则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据统计,我国近几年的第三方物流以每年16%-25%的增长速度发展。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很快,但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应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大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于单项应用阶段,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而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其信息化需求也多数属于底层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经验,企业需要做好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工作,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率和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将规模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概述

一些传统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大都集中于运输、仓储范畴之内,对每个单项的服务内容都有一定的运作经验。而现代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单项的服务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针对客户物流解决方案,即将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代、船代、空代、国际结算物流业务集成为一体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其运作模式可用下图概括:

从下图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具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开发出一系列针对常见物流需求和问题的方案模型,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物流配送解决方案、全程的物流解决方案等。物流实践表明,物流解决方案应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提供,包括客户需求解决方案和客户问题解决方案。

2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概述

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采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价值链、供应链、知识链管理为基础,快速、有效、动态和协调的配置各种物流资源,达到物流信息的融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物流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竞争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1单项应用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物流企业继续开发仓储和运输业务以外的物流增值服务,如物料JIT配送,它是一种时效性、专业性、准确性要求很高的物流增值业务,要求实现物料配送的电脑化管理,可以给客户提供库存报告、出入仓记录的查询、出货与补货通知以及货物的跟踪等服务。

2.2流程优化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第三方物流在开展JIT配送业务的同时,产生了从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报关、货代、船代到空运代理的诸多物流增值业务。随着业务不断地扩大,机构不断的增多,尤其是EDI、GPS/GPRS、GIS、RFID等技术的大量应用,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为实现网络化的管理采取了部门信息化。

2.3过程集成阶段

从21世纪初期,物流企业通过合作与并购的形式整合优良资源形成了第三方物流、国际贸易等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物流企业以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加速公司内部的管理效益,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使得各个部门和子公司做到了无缝链接,实现了物流供应链上高效的信息交换,显著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使得物流企业进入了物流信息管理阶段。

2.4信息融合阶段

受电子商务模式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影响,第三方物流纷纷转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如供应链层面的解决方案、物流信息系统服务等。第三方物流需要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信息可以快速、准确、有效的跨部门和跨地区传递,从而实现决策支持、业务支持等功能。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些第三方物流目前只是刚刚开始探索,如何做到供应链层面的信息融合,把信息的作用发挥最大的价值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瓶颈问题

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至今,虽然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总体来看信息化应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大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于单项应用阶段,尚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物流综合信息的能力,而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其信息化需求也多数属于底层需求。困扰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如下。

3.1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结合不够紧密

在物流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管理思想变革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是第三方物流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仅仅注重信息化项目和运用信息技术,忽视管理方面的因素,不能让信息技术发挥出最佳效果。

3.2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物流领域里这种技术标准的多方面差异和缺陷不仅导致物流系统作业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而且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使得整个物流网络相互之间难以做到兼容,数据难以交换,信息难以共享,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通畅的供应链,严重影响了第三方物流的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3.3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缓慢

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推动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的管理模式,其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是采用何种技术或标准,以进行不同系统数据信息的交换与整合。传统的EDI是大型企业惯用的极为有力的数据交换工具,但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4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IT战略探析

电子商务是商业实体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各项商业贸易活动。它通过互联网来传播信息,实现客户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沟通,从而提高贸易效率。对于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处理,通过互联网可以顺利地实现。但是物流则不同,物流是指物流实体的流通,正是物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那样依靠互联网来解决。要发展电子商务,首先要提高物流水平。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也是电子商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物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电子商务实现程度的高低。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应当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形成生产商、第三方物流和需求方的有机的供应链关系,从而降低整个商务活动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并最终使产品的设计生产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基于此,针对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第三方物流IT战略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供应链信息化管理为重点,以数据交换平台为支撑,带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物流运作信息化,大力发展以B2B为主的电子商务,全面提升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

4.1加强物流商业智能

物流商业智能的优势是在将第三方物流现有的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通过整合历史信息数据,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数据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处理,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因此,无论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增强供应链可见性、供需预测还是在衡量公司关键运营指标等方面,物流商业智能都大有可为。从建立物流商业智能系统的技术角度来看,所需要的技术主要有:①数据仓库技术。物流商业智能系统的核心是解决物流应用问题,通过把数据处理技术与商务规则相结合以提高物流企业的利润,减少物流运作风险。②数据挖掘技术。通常采用机器自动识别的方式,通过应用分类模型、关联模型、顺序模型以及聚簇模型等模型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规律或关系。③联机分析处理。主要通过多位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和报表处理。针对用户当前及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辅助领导决策。

4.2推动物流系统仿真

系统仿真技术作为系统分析、优化的有效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系统优化、方案比较、流程运作控制等领域。在现代物流行业,国外许多的物流配送中心设计、自动化仓储系统和物料搬运系统等工程设计中也都开始应用仿真技术作为有效实用的辅助设计手段。第三方物流要大力发展物流系统仿真技术,建立并运行模型来进行多方案,量化比较,从而找到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最佳结合点,这在复杂物流系统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另外,对于物流实验室的仿真研究可以模拟物流系统运作的全过程,不仅可以用于与高校合作科研,也可以使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更加了解物流企业的运营规律。

4.3完善物流信息平台

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还可以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相关物流服务。另外,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很好的物流服务,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形成一个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主要目的是实现下面的功能,如右表所示。

4.4发展供应链物流管理

随着SCM、CRM、EAI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可以引用先进的集成供应链管理思想,将公司的信息系统和供应链中商业伙伴的信息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基础上集成在一起,形成整个供应链B2B甚至“协同商务”的新的商业模式,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依据基于整个供应链的正确信息来协同各自的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精确、实时、动态的绿色物流,达到物流运作业务全面信息化。

5 结束语

第三方物流在进行IT战略规划时,要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以适应未来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物流活动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的成功应用必将大力推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彻底改变当代物流信息化的面貌,逐步实现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作者:李 明 程 波 易 波

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研究论文 篇2:

试论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的建立

[摘 要] 国际贸易与a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本文提出了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运作体系,分析了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要素,最后提出了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建立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其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没有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没有国际物流的发展,没有高效和顺畅的国际物流也就没有国际贸易的高效益,国际物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降低国际贸易运作效率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存在着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机械化、装备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集装箱专用码头、深水泊位及装卸能力、中转站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另外,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缓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运输车辆以中型汽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低,难以达到物流过程合理、有效的控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国际贸易货物的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效率降低而制约其发展。

2.物流国际标准不统一,增加国际贸易成本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存在许多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加大了国际交往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使国际贸易的成本增加,而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在物流领域中,有物流模数、存储规格、容器标准、包装标准等,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更谈不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物流的非标准化设施和行为仍很普遍。制造物流设施的厂家分属各部门,标准不一,致使各部门、各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运输车辆、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标准不统一;同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的一些流通环节,也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量中的比例我国只有20%,而世界平均高达65%。我国目前托盘总数约为7000万个,但规格、标准都不统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物流服务方式有限,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目前多数物流企业服务仍然停留在仓储、运输和搬运上,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现代物流服务的功能还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使得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不能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

二、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的建立

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最优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我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国际运输主要是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方面。国际运输方式很多,如陆、海、空等,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大、成本高、时间性强等特点。

(2)仓储子系统。商品的储存和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中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国际物流完全必要的,是国际物流的基础条件。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堆场进行的,主要涉及保税制度、保税仓库、堆场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保证客户需要,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商品检验是国际物流系统重要的子系统,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重要单据之一。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4)流通加工子系统。流通加工是国际物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物流形式,其作用是使商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在出口工厂、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包装加工是流通加工子系统的重要内容。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5)信息子系统。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操作信息、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特点是信息量大、时间性强、交换频繁。信息的作用,是使国际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国际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以信息支撑。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强调EDI在国际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适应国际多式联运和“精细物流”的要求,是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发展的方向。

(6)装卸、搬运与配送子系统。国际物流装卸、搬运与配送作业,相对于国际运输来讲,是商品短距离的搬移,是仓库、运输、交货等环节的纽带和桥梁,实现的也是物流的空间效益。搞好国际物流中商品的装船(机)、卸船、进库、出库以及库内的清点、查库、转运转装等,对加速国际物流十分重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

2.我国国际物流体系建立的几点建议

(1)搞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与安全,必须从国家层面规划与建设。我国国际物流业的规划,应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建立在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即进出口货物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科学预测基础之上。其原则目标是:与国际经济和标准接轨,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提高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和成本优势,实现国际物流的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国际物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国际物流货运通道的建设与保障。我国国际贸易货运通道有海运、空运、国际铁路、国际公路及管道运输。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通道,占80%以上,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既要重视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投资巨大,如船只、货机、堆场、货站、铁路、公路、管道的购置与建设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或投资)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兴办、企业经营”,这一点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国家积极加大扶持与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市场提供了硬件保证。

①完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业管理体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在发展国际物流业过程中,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应由多部门协同构成,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税务、民航等,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府法规,决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国际惯例,搞好国际物流协会的建设与完善。其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

②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按照WTO规则要求,对现有物流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凡是与WTO和国际物流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条款,要尽快废止和调整。按照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如规范物流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等。

③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鼓励国外大型物流公司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来我国设立公司和投资,参与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④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是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技术标准,对物流术语、物流技术、工程、装备、管理、法律等方面进行规范。

(3)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我国货代业发展

国际物流运作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宏观所能提供的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的良好平台。物流专业化、集成化和高级发展重点在第三方物流。货代(又称货运代理)作为第三方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相当发达,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称为国际物流的“经”。我国由于体制、历史的原因,货代业十分薄弱,本土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运代理还很少,在我国提供货代服务的主要是外商。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做法不利于货代的发展,例如在美国,轮船公司由F M C(Federal Maritime Committee)管理,货运代理由FMA(Federal Maritime Administration)管理,不是同一部门管理,货主必须通过货代向船公司订舱。由于货运代理和船公司(承运人)是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者,决定了管理货代和船代行业政府部门应该分设。货运代理代表着货主的利益,其服务是为货主选择最佳运输方案,提供订舱配载服务。它涉及报关、报验、保险、结算、包装等诸多领域,贯穿于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在我国二者都归交通部管,船公司还可以经营货代业务,这种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也将有碍于非垄断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4)加速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

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国际贸易、通讯、标准化等知识的完善补充。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应运而生。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在我国的国民体系中地位日趋重要,发展国际物流已成当务之急。WTO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立足本国实际,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营造出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物流理论研究,培养出现代国际物流人才。同时,加强国际物流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建设。

总之,国际物流既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沟通各国经济交往的一个纽带,肩负着完成商业贸易的重要使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立平 汪五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士华 林 勇 陈志祥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国际物流师培训教程》编委会:国际物流师培训教程[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吴正芳: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作者:栾淑彦

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研究论文 篇3:

供应链金融在物流企业业务的应用分析

摘 要: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不仅能够提高集企业的营利能力,而且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解决中小客户融资难、大型客户业务量烦琐等问题。故此,基于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两家知名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应用案例做出分析,结合数据和相关政策,在企业应如何应用供应链金融上做出了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企业应建立“产融结合”机制,完善自身信用和运作体系,在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上寻找新的突破。

关键词: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用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指第三方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促进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完成“产—供—销”运作流程的稳固和流畅运行,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以完成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和循环。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还能对企业流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物流作为上下游交付的重要环节,必须在银行融资、抵押、国际贸易等项目上提供足够的便利,才可以在企业竞争中占得上风。

一、研究背景

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概念的以及资本运作的影响。Constantin Blome等[1]提出以信息处理的角度对供应链的概念框架进行地定义。Hugo K.S.Lam等[2]分析了如何使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与物质和信息流最优地结合起来。Sumeer Chakuu等[3]对供应链融资机制、行为者和工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述。可见,国外对于供应链方面的研究理论性较高,同时对供应链金融模式有着较深理解。

国内研究则更倾向于把供应链融入到实际应用当中。闫俊宏等[4]将供应链金融模式融入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及特点,针对应收款、预付款和存货分别设计了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的三种基本融资模式。杨晏忠[5]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应用风险做出评断和防范措施的总结。鲁其辉等[6]对供应链金融收账款的决策及价值做出研究。严广乐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其博弈模型,分析比较了第三方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两种融资模式的结果,并给出建议。

总体来看,目前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较少、层次较浅,其中国内外企业的对比研究更是处与空白阶段,这与之前国内经济体制有关——非商业银行不得进行支付业务。但随着国内经济政策的不断改革,“工业4.0”、“互联网+”等新兴金融概念的崛起,国内的一部分非商业银行企业也获得了机会,快速进军供应链金融市场,包括顺丰、阿里巴巴、京东等,其中以顺丰为代表的物流企业正在快速发展,拓展业务面。因此,对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探究和应用是十分有必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的,同时也是符合企业需求的。

二、物流企业面对的问题

简单叙述物流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物流企业的业务往往存在可替代性高、市场需求基础限制、企业信息化不足的情况,在同行中缺乏绝对竞争力,更不要说缺乏配套金融服务供应链了。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往往都在价格、运输速度、上门取件等方面展开竞争,这反而将自己的业务范围牢牢锁在了物流这一项目内,企业综合性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区域,在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中容易陷于被动的境地。

目前电商、零售的大格局中,中小型供货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而这些供货商往往具有规模小、信用体系不全、难以周转大额资金等特点。他们在需要和大型零售商和银行的业务流程中承担巨大的压力、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即出现资金和信用方面的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往往迫使物流企业在运费上压缩利润来争取市场份额,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性。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信息流不完善。在自身没有配套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环境下,可能出现和银行信息对接不匹配、不及时的情况。譬如出现汇率差额未提前计算、货款不足提前发货的现象,將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面对以上问题,企业需要及时作出创新和调整,充分作出金融创新调整,推动供应链融资,带动上下游企业高效运转。

三、案例分析

(一)UPS开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和与沃尔玛合作案例

1993年,美国的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推出了以全球物流为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并于1998年成立了UPS资本公司,其主要业务为为客户提供贷款的收取与抵押、仓库设备的租赁和国际贸易融资。这一行为大大减少了客户在物流交易中与银行的精力花费,为交易提供了便利。2001年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后,开始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提供第四方物流管理。在2008年,推出了“货柜融资”服务,提供长达60—90天的融资便利。仅用短短15年,其业务就拓展到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传统的第三方物流金融模式,在收购银行的基础上更是提供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自主融资项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沃尔玛作为全世界知名的零售商,由于其雄厚的企业规模,在业务中往往扮演更为强势的角色。其通常会要求一些供应商垫付资金,在到货后的1—3个月内再结清款项,不得不说这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运作压力。在这种背景下,UPS推出了一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巧妙地解决了二者的难题。其运作模式为:UPS与沃尔玛及其供应商签订多方合作协议,自身作为物流服务商、中间结算商,这样一来,UPS将代替沃尔玛来与众多供货商进行结算,再最终与沃尔玛进行结算。这样的服务大大减少了沃尔玛的账款结算量,也为UPS争取到大量的市场份额,同时为中小型供货商提供一定年份的信用额度,帮助其规避沃尔玛延期付款的风险。在此种模式下,既获得了大客户的市场份额,又减轻了客户在结算方面的工作量,UPS和买卖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

从1993年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开始,UPS在供应链模式上不断作出突破与创新,先后建立了UPS物流公司、UPS资本公司,并于1999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向公众提供股份,在2002年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2005年,其当年营业收入达到了426亿美元;截至2006年,在过去的23年间获得递送行业“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称号,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的物流企业之一。

(二)顺丰集团供应链金融模式案例

在国内,顺丰集团优先抢占供应链金融市场,于2015年上半年经历了组织架构变革后现集团划分为五大事业群版块:金融服务、供应链、速运、仓配物流和商业,并开展其早期供应链金融服务如帮客户代收货款和物流保价等。2011—2015年,顺丰先后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银行卡收单执照,并开始为客户提供初级金融服务,随后推出了其在供应链金融上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仓储服务”。与此同时,还积极和银行在各个领域开展合作。经过一系列运作,顺丰目前主要主要通过仓储融资、保理、订单融资和顺小贷这四个主要版块来实现供应链金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品牌商家采购周期均为每周一次,销售周期为14—17天。虽然在此情况下销售额有明显提升,但缺乏资本积累,销售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同时又因为商家将网络销售作为主要途径,缺乏可认定的固定资产,获得贷款非常困难,造成融资难的现象。而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商家只要成为顺丰的金融分仓客户,即可获得顺丰为商家提供的10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和1 000万元的仓储融资额度(即只要是信誉良好的电商,即可以通过把顺丰仓储存放的商品进行抵押,来进行贷款),使商家在授信范围内提款,使用贷款后,商家通过销售在顺丰储存的货物获得资金进行还款。在此基础上,还能为客户提供购买、销售、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成为顺丰的电商客户需要符合其审核标准:将商品存放在顺丰提供的仓库中,由顺丰完成派送。相较于银行,顺丰能够为商家尤其是电商提供更低的融资利率,并且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商家可以执行“先发货,再付款”,隨借随还,还能通过顺丰配套的代收货款业务直接还款,免去繁杂的还款流程。

这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作,使得顺丰集团在2015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6.2亿元,位居国内五大快递公司中净利润收入之首。同时也推动了顺丰自身国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2016年顺丰的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9%,顺丰国际的网点已在华人集中的社区或国家进行大面积覆盖。基于目前情况,未来两年顺丰国际的业务范围还将不断扩大,有望在200多个国家及地区进行开展。而其目前国际业务现有客户约9.3万个,百万级别客户达到120个。顺丰国际在过去三年内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达70%以上。同时,顺丰国际还提供大量不同类型进出口服务,如国标特快、国际小包裹等,可以根据客户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符合其特征和实际情况的进出口解决方案。自2015年以来,顺丰集团的收入情况逐年增长,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应用。

四、物流公司应采取的措施

图2是我国自2014年以后供应链市场发展趋势,可见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利润。笔者以此为基础,对物流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迎合国内政策,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作

2014—2016年我国已连续出台数条对供应链金融模式有帮助的政策(见表2),在优化、引导公司结构和运营模式和融资便利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相信这种新型的运作模式在未来将得到更多的扶持和应用。因为物流公司仅仅依靠当前其本身的业务已经不能紧跟时代形势和客户需求,而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重在“共赢”。既拓宽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又大大减轻客户的工作量。供应链金融正在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式来拓宽物流企业的业务。供应链金融模式正在推动金融跟物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的进化;在商业流程中,把金融、物流、信息流三方进行综合考虑来产生新的模式,并在其中融入供应链金融,形成新业态。物流企业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考虑自身架构、企业负担承受能力、市场情况、业务能力、竞争力等等,选择合适的发展路线。同时,由于物流企业自身往往不具备开展金融业务的能力,衡量银行入股还是收购银行需要根据自身资金、信息掌握、管理体系等情况作出决定。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模式对物流企业自身的信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呼吁相关改革,比如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管理机构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在新制度、新方案出台时,物流企业应积做出改变顺应潮流,才能紧跟形势和政策的发展。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供应链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有理由相信供应链金融会在将来不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找合适的发展战略

由于国内外经济情况、竞争环境以及政策等外界因素的差异,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不尽相同。譬如,在上文中UPS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成立UPSC,很快拥有了成熟的金融体系和一定的风控能力。而我国的经济情况决定了顺丰是无法收购银行,因此另辟蹊径,成立金融服务业部门或群体,与银行合作,同样显示了在金融领域的可发展性。而二者又有着业务本质相同、自拥有相似条件等相同点。在金融方面,融资依据都是货物或者企业信用,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金,并且是融资、仓储两方面盈利。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企业要作为主导方案和负责服务的主动角色。两家公司除了在融资前期准备中起主导作用,还要负责整个过程中后期的各项事宜如融资规模和还款渠道等。与此同时,这两家企业都依靠物流、速运及其衍生业务发展起来的,且到目前为止这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开展供应链模式的运作时,在核心资源上有积累,在过程中有保障。首先,在物流方面,两者都是各自国家内行业翘楚,拥有高效率和成熟的运作流程和配套设施;在资金、信息流方面,两家物流企业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交易数据、报价,还保留B2B模式中关于供应链探索的宝贵经验。因此,物流企业应跳出以往在价格、运送方面竞争的陈规,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应用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结语

综上,物流企业应在供应链金融上做到“产融结合”,建设自身完善的信用体系,寻求完善的“物流—信息—金融”运作流程,以此来提供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传统物流行业的服务模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也要注重给供应链金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避免“填鸭式”贷款的出现,重视数据与信息的利用与发展,构建合理的供应链体系,目光长远,合理规避风险。与此同时,应提高企业本身的信用度,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和信息化运作模式完善和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供应链金融给物流企业提供很好的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遇,物流企业应当找准定位,积极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中,寻求企业发展的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Fu Jia,Constantin Blome,Hui Sun,Yang Yang,Bangdong Zhi.Towards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upply chain finance: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0,219.

[2]  Hugo K.S.Lam,Yuanzhu Zhan,Minhao Zhang,Yichuan Wang,Andrew Lyons.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itiatives on the market value of servic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216.

[3]  Sumeer Chakuu,Donato Masi,Janet Godsell.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sms,actors and instrument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216.

[4]  閆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5]  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42-45.

[6]  鲁其辉,曾利飞,周伟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5):10-18.

[7]  严广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30(4):5-9.

作者:李源 夏换 朱涤尘

上一篇:商业银行成本认定制探究论文下一篇:历史复习与联想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