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2024-04-10

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共10篇)

篇1: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质址是学校的生命,构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能体现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可协调性、可持续性”特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拉体系;四段循环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只有坚持不懈地狠抓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培养人才的高素质高质量、这是学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根。如何构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控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已成为办学中一个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9月建立了我校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并持之以恒,不断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由于该体系由四个阶段构成,并具有周期循环之特点.故称为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的特性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但涉及从培养计划制定到实施的全教学过程管理,而且还必须要有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应具有对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的功能而且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协调性、可持续性。我校的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体现了这此要求

(二)“体系”的结构

为使“体系”的监控与学校的教学现状实现同步化,以便实现对教学的实时监控,我校对该“体系”的结构设置为“学期初教学准备检查、学期中教学质肇跟踪、学期末教学效果鉴定、寒暑假教学研修优化”四个阶段共30个监控项目。其中.在学期初阶段内,设置了7个检查项目―教师配备情况、教材配备情况、教学督导计划、授课计划制定情况、教案撰写情况、教研组活动计娜.教师进修计划;在学期中阶段内,设置了9个跟踪项目―授课计划执行情况、教研组活动状况、课堂教学交流、教案检查、作业实验实习抽查、座谈会召开、期中考试抽查、质量跟踪综合分析、教学实施计划调整在学期末阶段内设置了7个鉴定项目―迎考与命题、期末成绩质垦分析、优秀教案评比、教学方法手段评比、优秀论文评比、教研活动评比、质量监控资料汇集;在寒暑假阶段内,设置了7个完善优化的项目―教学研讨交流、完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配备教材、配备教师、授课计划制定、认真备课。

(三)“体系”的功能

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体系”设置了相应的四个时间段。这四个阶段既是各自独立、各具功能,又是密切相联、相互衔接、紧密协调、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每个阶段又有监控重点的不同学期初重点监控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学期中重点监控计划的实施、各教学环节执行的过程获况,学期末重点监控其教学的最终效果,寒暑假重点完善优化体系,整个“体系”构成了对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了对全校的教学进行分阶段、循环式、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的功能。

二、四段循环式教学质最监控体系的运作实践

(一)“体系”总体的运作原则

为解决“体系”的操作性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目标明确化、项目分解化、内涵标准化、任务数量化、进程一致化的操作办法。开学初,我们及时将学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总目标要求布置下去。例如:我们编制全校的学期教学工作要点、学期教研工作要点在开学准备周就发给各教研室各科室根据学校总目标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分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目标的明确化保证了上下监控的一致性。为减少各科室在执行“体系”时的偏差.我们对各阶段监控项目进行了分解与细化、量化,对项目的内涵制定了标准,例如制定了论文评分标准、听课评价标准、课程质量分析标准等,在各阶段实施前一周开会统一布置,并将该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要点、各监控项目的分解执行步骤及一系列规范标准的管理表格发至各教研室,由于我们坚持了上述做法。不但大大提高了各科室执行该“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使全校教职员工步调一致,同心协力。

对于解决“体系”的协调性问题,我们采取了从组织管理机制人手的办法学校成立了教育研究室,由教学校长兼任主任,还配备专人负责日常工作。该室作为学校的一个智囊机构对全校的教学培训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参谋、审议,有关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仍由学校各职能科室负责同时,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重任纳入该室负责因此,’‘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需协调的各类同题从组织管理机制上得到了保证。

为解决“体系”的可待续性问题.我们根据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各个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状况建立了竞争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例如;制定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审考核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实施细则、教师工作量考核细则、教师聘任制度、学科负责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各部门及教师个人抓教学质量的优劣与部门、个人的业绩相挂钩,从而,提高了大家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了该“体系”能保持良性循环持续运行。

〔二)“体系”在学期初阶段的实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期初的监控是本体系的启动运行阶段,因此,确保该阶段的良好运行是确保”体系”全过程正常运行的关键根据学校开学初的教学特点,我们把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在教学督导、教师进修、授课等计划的制定。教师与教材配备情况的落实上。在开学前教学准备周内将体系设置的.了个监控项目逐一认真抽查例如教案撰写这一项目中的内涵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开学前必须至少完成2周以上的教学课时数的规范教案检查时就要看教师是否按规范教案进行撰写,即是否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来,检查是否备足么周以上的课时数以及是否制定了学期授课计划,井将其检查结果进行考核登记。对不符合要求的教案,立即要求教师进行整改。通过对7个项目的逐一监控,从而确保教学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三)“体系”在学期中阶段的实施

根据教学的过程要经过很多教学环节的特点,在该阶段设置了与教学各环节紧密相关的9个监控项目,重点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分析,充分体现了过程控制的思想。

一是狠抓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为在该阶段对质量实现过程控制的目标,必须要严格教学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我校对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室管理等诸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认真的修订,编写并印刷了我校的《教学管理手册》教师人手一册这样.不但大大规范了教学管理而且使教学质量的跟踪在管理制度上做到有章可循。

二是跟踪期初制定的各类计划的实施及各教学环节执行的过程状况例如对各位教师的学期授课计划的执行进度,包括其中的实验完成率的执行情况、作业与实验报告的批改状况都必须经过专业组长检查,认真填写由学校统一下发的规范用表,并按时上报责任部门;又如:认真检查一本全面记载并反映各教研组开展教学主要内容的“教研组工作手册”,从而对各个教研组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以及计划与教学环节的执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教学质缝如何,不能只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查,更应该重视深人调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情况,广泛、及时地收集教学信息正确把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作为加强教学宏观管理的依据。我们获取教学信息主要采取了6条途径:第一,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沟通教与学的动态信息:第二,开展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第三,各教研组、教研室、教务科、研究室等不同层而分别召开教师和学生的各类座谈会第四,开展听课,学校制定了听课制度,并定量规定了各位领导、教师每学期必须听课的最低次数,听课后,必须填写“听课评价表”;第五实行对考试课程进行质量分析的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3天内,教师必须认真填写“教学质量分析表”,该分析表含有考试概况、成绩分布曲线图、较好方面、较差方面、整改措施与建议等五大项目栏;第六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有关教学环节事第七,教研室与教研组开展质量跟踪的各类反馈资料。教务科、教育研究室对收集的信息按类别进行分析整理,再反馈到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以便及时解决

(四)“体系”在学期末阶段的实施

创造良好的教学开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跟踪其过程最终教是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因此,该“体系”在期末阶段设置了对教案、教学方法手段、论文、教研活动等7个项目进行教学效果的鉴定,充分体现了目标控制的思想。

〔五)体系在寒署假阶段的实施

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样,该“体系”利用学校放寒暑假这段修身养性的大好时期,在这阶段设置了7项监控项目,结合对本学期的教学质量监控的综合结果,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为“体系”的螺旋上升增添助动剂和润滑油。

首先,做好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完善工作在市场需求或政策出现较大改变时,我们及时制定或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例如为适应宝钢企业生产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我校从7月起开始探索“二二制”(即二年“宽基础”加二年“专门化”)教育模式。我们化大力气制定了机械、电气、管理三人类“宽基础”以及10个专门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时限内,可以获得最高的合格率和最大的适销率。又如:从开始,上海市中职毕业生已由单一的就业目标变为升学、就业两个目标,我校的毕业生也已不再是宝钢包分配,而逐步趋于市场化、社会化针对这一变化,我校对中职学生制定了专业型(就业)与升学型二大类的教学计划,学生进校统一学习公共文化课程,一年半后采取由学生自愿选择与学校组织分流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分流。该教学计划突出了“阶段式、模块式、多技能、重特色”的特点,进步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计划为解决四年制教学计划周期较长与市场瞬时变化快的矛盾,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及“体系”反馈出的综合结果,每学期要对教学计划作部分调整.并编制出“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使四年教学计划的宏观调控与学期教学实施计划的微观实施得到了有机统一。

其次,开展教学教研总结交流活动。由于教学质最监控是一个新的教学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深人研究,经常地交流为此,学校举办了一些研讨会。例如召开“二二制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学期教学工作研讨会”、“教学研究年会”等等。既交流了经验,又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对于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全位、深层次的。

实施体系近4年来的实践,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较为突出的有以「几点二学术科研双丰收、教师素质大提高、办学水平上台阶。

(一)学术科研双丰收

为提高广大教师撰写教育论文的质量,营造学校的教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氛围进而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休系”中论文评比项目的要求,我校组织评委对教师撰写的论文进行评选对入选的论文每年编辑并印制学校的年度论文集然后,对其中优秀的论文,再组织教师进行重点修改,参加市级以上各系统的评选或向有关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推荐.从实施“体系”以来,我校教师论文获市级以上等级奖的数量从零起步增至19篇,其中1篇反映我校教育改革成果的论文《“二二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中等职业技术转型教育模式》,在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评定为一等奖。还有1篇论文《机械类“二二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学会评定为“国际优秀论文奖”有6篇论文己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19,我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CNFUCA)立项课题中《“宽基础,活模块”-KH模式》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在19底就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反映我校研究成果的2篇论文在全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上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发表在一本反映该课题科研成果一一《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上。全校已形成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良好局面。

(二)教师素质大提高

由于该“体系”最后一个阶段设置的教学效果的鉴定的多数项目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我校教师参编与自编教材由原来年平均3本提高到5本制作多媒体课件有9门制作教学薄膜20套。从组织的教案普查、特色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各类评比活动的获奖情况来看,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每学年对教研组工作项目的评比,主要根据“教研活动、常规教学与组织管理、教学数量与质量、教改与教学研究、师资建设、教学文件及资料”六大块共21个评比项目,采取定性与定缝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法。此项评比活动实际上也是对各教研组教师群体素质的综合鉴定与评比,评比结果的一个侧面也充分反映出教师综合素质确实大大提高了。

(三)办学水平上台阶

组织实施“体系”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控,办学水平不断上台阶。该“体系’,在多次评估中得到专家的肯定,尤其在我校参加上海市中专A组评估过程中.不但得到评估专家的较高评价,而且,准备将它的构建理念与运作模式引人到更高层次的中职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去。该“体系”的多年运作,也为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以及与高校联合办学奥定了良好扎实的基础年12月,国家劳动部批准我校成立“上海宝钢高级技工学校”,并于206月正式招生开学: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宝钢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大学宝钢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成立并相继开学206月,我校被上梅市教委评定为上海市.A类中等专业学校。现在,学校已形成“中职与高职相衔接、职前与职后相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

篇2: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类型教育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在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这些要素充分体现,并构建起与此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与运行环境,才能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正是按照教育部的这一指示精神,通过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搭建起校内外沟通平台,在构建“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充分、校企合作机制灵活”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外部循环体系的同时,还建立了“咨教作用明显、保障功能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部循环体系,初步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双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如图1所示)。

一、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外部循环体系

(一)建立校内外沟通平台,吸引政府、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学院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授、兼职教师、兼职教学信息员工作机制,吸纳合作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学院质量管理专家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组织,共同商讨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等重大问题。同时,定期开设专家讲堂,建立前沿热点问题报告制度。学院质量管理与业绩考核办公室、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及教研室围绕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五个重庆”建设等社会、行业企业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定期邀请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和业务技术骨干来校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论坛交流,促进校内外沟通与交流。

(二)完善校企合作有效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学院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企业订单培养到企业定制培养,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到校企共享共用资源,从企业冠名到企业投入建立二级学院,通过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制度,形成校企共育人才、共享资源的良好局面。

(三)围绕就业市场,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院建立《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管理的若干意见》制度,以学院质量管理与业绩考核办公室、招生就业处为主,政府、行业企业参与,每年定期开展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论证调研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适用性。

二、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部循环体系

(一)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机构

学院始终围绕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校内机构、配备管理队伍、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服务功能,形成学院、教务处、二级院系“三级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部循环体系。

在成立质量管理与业绩考核办公室基础上,聘任院领导、教职工代表、行业企业专家代表共20人作为学院质量管理与业绩考核办公室专家委员会成员,负责学院质量管理重大决策论证;同时配备质量管理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骨干3人为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执行学院质量管理决策(如图2所示)。

(二)建立一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队伍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其保障队伍包括了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教学督导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兼职质量信息员队伍和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如图3所示)。

教学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务处管理人员、各院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组成,教学管理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支队伍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管理队伍主要由学生处管理人员、各系副主任、各辅导员组成,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到合作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分析,全面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教学督导队伍的组成坚持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聘请了6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系统认识且分别来自校内、校外、企业的督导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始终坚持“以督导学、以督导教、以督导管”的教学督导工作方针,对教师教学指导、教学反馈、教研教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主要由校内专家、兼职教授、校内研究骨干组成,这支队伍主要围绕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咨教服务等,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队伍主要由校内外学生指导教师和具有稳定工作的毕业生组成,这支队伍在学生成长指导、质量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交流反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手册》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收集系统”软件平台等,及时反馈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信息,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主要由学习成绩优秀、素质优良的在校学生组成,这支队伍主要是协助教学督导员队伍、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参与教学质量调研等,在教师、督导、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一)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主要依据现代服务业相关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全面制定符合行业标准和服务型高技能专门人才规格的专业建设标准及各专业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及各课程标准等教学质量标准,初步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标准,通过建立并完善《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管理的若干意见》、《新生入学调研制度》、《各教学环节检查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等制度,明确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等进行重点监控,形成了过程管理严格、绩效考核科学、持续改进明显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交流与支持系统

学院按照人才培养工作“全员参与、过程监控”的理念,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发了学生能力培养信息管理系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队伍办公网络系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系统。学生能力培养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信息档案,并建立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库,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全程记录、全面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队伍办公网络系统为质量保障队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系统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考核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一套“信息全面、查询便捷、反馈及时、跟踪到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交流与支持系统。

篇3: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目前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扩招给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工作带来压力, 使教学资源紧张。 (2) 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考研、找工作、出国等因素的影响对毕业设计 (论文) 精力投入不足。有些学生甚至利用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完成学分要求。 (3) 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指导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 对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工作精力投入不够。 (4) 承担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教师力量薄弱。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教师不愿指导毕业设计, 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的教师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另外, 有些高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的师生比例过高, 接近1∶20。 (5) 毕业设计 (论文) 的教学管理、选题质量及写作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6) 毕业设计 (论文) 过程监控不严, 未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 (论文) 前期、中期、后期质量监控体系。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2004年4月, 国家教育部发布了“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这一通知充分反映了国家对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毕业设计工作在整个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问题是遵循教育规律、完善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应针对毕业设计 (论文) 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监控体系与评价方法, 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一)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如上图所示:

图中, 院督导室、实训处和教务处、教学系构成了三级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将根据管理职能, 在不同层面实施质量控制。学院权威性的常设质量监控机构为院督导室、实训处、教务处及教学督导专家组。院督导室是执行监控的中心, 起组织、协调、监督、分析、反馈的作用;教学系是实施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及管理的实体,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实施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及管理的基层教学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

(二)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环节

前期监控 前期监控指对毕业设计 (论文) 正式实施前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监控, 主要包括: (1) 毕业生准入监控。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的基本要求, 查看学生理论课及实践环节的成绩是否达到要求, 是否取得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英语、计算机、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书。第七学期结束时, 不合格课程门数在学校规定范围内 (含实践教学环节) 的学生, 必须提出论文申请, 并填写《不合格课程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申请表》, 经教学系同意后, 方可进入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 (2) 指导教师准入监控。在职称、教学工作量和评价、科研工作等方面考察指导教师的资格及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毕业设计指导课题, 以此作为学生选择教师的重要参考。要对首次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的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让其填写《首次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教师审批表》。教学系应安排优秀教师辅助首次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的教师, 帮其做好选题、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 解决年轻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他们做好后期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 弥补其教学时间短, 教学、实践及科研经验不足的弱点。 (3) 选题监控。教学系应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 在对历届毕业设计 (论文) 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的基础上选题, 避免相同课题、低水平题目的出现, 遏制抄袭的不良风气。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实习时所从事的工作情况进行选择, 激励他们开展创新研究。 (4) 开题监控。教学系应根据专业需要设立开题报告环节, 促使学生尽快熟悉课题,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并对不当题目进行调整。要求学生的开题报告或综述包括研究 (设计) 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 (设计) 的概况综述、课题研究 (设计) 的内容、研究 (设计) 方法、研究计划等内容。

中期监控 中期监控指对毕业设计 (论文) 正式实施的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控, 是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的重点, 主要包括: (1) 毕业生态度监控。教学系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设计 (论文) 的态度:第一, 时间、精力上是否有保证, 第二, 是否定时与指导教师、系就业指导干事联系等。对学习不努力、表现差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 及时为其指明努力方向, 帮助其采取补救措施。指导教师可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的进展情况进行组织、安排, 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填写《毕业设计 (论文) 中期检查学生自查表》, 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 (论文) 中期检查指导教师检查表》。 (2) 指导教师态度监控。通过对学生进行网上调查、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监控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 督促其抓紧毕业设计 (论文) 中期指导工作。教务处、实训处、教学系、督导室可分别组织有关人员随机抽查, 并填写《毕业设计 (论文) 中期检查学生信息反馈表》。 (3) 毕业设计 (论文) 进展监控。教学系应对照计划, 在毕业设计 (论文) 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对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全程监控, 以考察毕业设计 (论文) 是否按照既定进度实施。 (4) 毕业设计 (论文) 撰写规范性监控。教学系应在网上公布毕业设计 (论文) 撰写规范, 指导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了解和熟悉毕业设计 (论文) 的撰写规范。

后期监控 后期监控指对毕业设计 (论文) 基本环节结束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性监控, 主要包括: (1) 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前监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后, 填写《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申请暨答辩资格审查表》, 教学系着重检查学生课题的完成情况, 对学生进行成果验收及答辩资格审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部分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盲评, 由答辩委员会的专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严格评审, 不合格的论文不能参加毕业答辩, 必须在修改或重做后方可申请答辩。 (2) 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过程监控。院督导室、教务处、实训处、教学系领导应到各答辩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努力实行毕业设计 (论文) 校级答辩机制, 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加校级答辩, 鼓励有条件的教学系组织系级答辩。 (3)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对答辩成绩较差的毕业设计 (论文)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 由校内外专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严格评审, 对评审结果不合格的毕业设计 (论文) 按照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 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由院督导室、教务处、实训处对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质量审核, 通过质量审核后方可评定为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 (5) 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质量监控, 即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评定。在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和成绩评定结束后, 由教学系按照一定比例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 并填写《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审批表》, 由学校组织评选并表彰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 (6) 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工作质量监控。学校应从计划管理、人员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四个方面结合监督检查情况, 对教学系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奖优罚劣,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7) 毕业设计 (论文) 结束后, 教学系要认真进行总结和质量分析, 填写《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总结暨质量分析表》。 (8) 毕业设计 (论文) 核查。教学系应依据学校相关文件的要求,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查或互查, 填写《毕业设计 (论文) 核查改进意见表》和《毕业设计 (论文) 核查问题及改进意见汇总表》, 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记载, 重点标注, 集中汇总, 由核查人和专业负责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的成效

(一) 强化了全校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 带动了各教学系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各教学系普遍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严格执行学校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 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做到了早布置、早准备、有检查、有总结, 大大增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 确保了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带动了各教学系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如汽车工程系毕业设计 (论文) 课题选题广泛, 包括基础论文题目、发动机电控、底盘电控等各种类型, 有些学生甚至根据实习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选题。工程机械系学生的选题结合了联合办学企业的生产实际, 利用小型、实用的生产设备进行毕业设计, 展开真刀真枪的练习。部分教学系实施了对中期检查中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黄牌警告制度;部分教学系在答辩评分中实行优等自愿申报、集中答辩制度。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各教学系在提高了质量意识后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明显提高

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撰写的规范程度大幅度提高 论文表述符合科技论文或学位论文的国家标准。全体参与毕业设计 (论文) 的学生都将上交的材料打印出来, 大大增加了论文的可读性。

强化了对学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两年, 我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生产实际以及实验室建设结合的比例达到90%上, 有些专业甚至达到95%以上。

得到了其他同类学校的认可 由于学校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 质量监控实施到位, 很多同类学校采用了我校的管理文件、评估标准、表格等, 有些学校还借鉴我校的做法, 抽取毕业设计 (论文) 由校外专家进行评审。

摘要:毕业设计 (论文) 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反映。文章针对目前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架和具体监控内容, 以促进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方程.高职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2]刘治映.毕业设计 (论文) 写作指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1998年9月,宝钢工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并持之以恒,不断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由于该体系由四个阶段构成,并具有周期循环之特点,故称为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使体系的监控与学校的教学现状实现同步化,以便实现对教学的适时监控,我校对该体系的结构设置为四个阶段共30个监控项目,其中,学期初教学准备阶段内设置了7个检查项目,学期中教学质量跟踪阶段内设置了9个跟踪项目,学期末教学效果鉴定阶段内设置了7个鉴定项目,寒暑假教学研修优化阶段内设置了7个完善优化的项目。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实施体系近4年来,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办学水平上台阶。组织实施体系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学术科研双丰收。

(鲍洪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3期)

高职项目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项目的序列化是项目课程的前提,项目以附属的形式存在的课程不能称为项目课程。

高职教育在项目课程教学上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高职教育院校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太深,并未建立“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和要求不适应。③由于缺乏专业调研论证和科学决策分析,致使设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④现大多高职院校仍沿用本科的学科式课程教学体系,而真正的校企(行)合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还未建立。

破解以上难题的突破口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计划(方案)项目化,即项目课程应当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课程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结合岗位目标、实际实施条件、工作环境、学生人数、师资水平等要素,合理安排项目、任务。项目课程的设计应以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事件为单元。

(马成东《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3期)

对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我国市场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一,在教材使用上,由于统计课程教学受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多数教材不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编写的。另外,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统计教材案例中多数不具备实践意义。所以,此方面高职院校办学中存在管理弱点,亟待解决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统计学教材问题。

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现有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甚至出现完全挤掉实践教学时间的现象。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安排变化中,有一种轻视统计课程安排的倾向,将统计课程由考试课变为考查课,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不做安排。

当前的高职统计课教学方式要改革,从实际出发,实践教学是重点。首先,理论上,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既不能依靠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式,应该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基础和主题,以现代教学方式为辅助和补充,使教学方式多元化。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上,应模拟实例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关调查方案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还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实践起到铺垫和促进作用。统计实践教学还应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内容。在统计实验中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付秋芝《商业文化》2011年第11期)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思考

职业教育是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人才。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职业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细化需求分析,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经过“培训需求→分析—根据需求设计、选择培训课程→具体的授课过程→效果评估”四个步骤。职业教育应该改变思路,根据每个学员自身的情况(知识、技能、长处、经历等)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培训计划,使每个学员都能真正学到技能,并且稳定就业。

二、采取灵活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以合作、探索和自由发现为导向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等方法,富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大教学的科技含量,课堂教学有张有弛,这与传统的讲授法——“填鸭式”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三、完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职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受训者能够掌握具有即时性、操作性和生产性的职业技能。通过笔试、操作性测验等方法了解学员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考察学习成果。

(陈祥芬《职业》2011年第12期)

篇5: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为此,初步构建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四大系统:约束系统、激励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约束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检查、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评教制度、教评学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激励系统主要包括评选优秀授课教师、优秀示范教研室、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比赛等;评估系统包括院(部)教学工作考评、教研室评估、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质量检查、教师业绩考核等;反馈系统包括座谈会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发放《督导之声》和《教学质控简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篇6: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摘要:目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对教学质量的概念认识不清、教学质量监控的范畴界定不明确等具体问题,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构建控制和监督等两大系统,解决目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各层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教学质量的各要素,都应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目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学校对教学运行状况进行的评价、监督、诊断,对学校行为实施调节的反馈系统,是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持体统。它是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全面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全部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全方位的保证。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中都具有规范教学标准、改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目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质量的概念认识存在差异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教学质量是个综合化概念,教学质量高低的衡量应包括教学、学习以及质量管理等一组综合指标。二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最大因素)、教学条件、教学基本建设(课程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学管理水平等。三是教学质量是动态概念,是渐进的、累积而成的。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范畴界定不明,监控范围较窄

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以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主。而教学质量监控应包括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等范围。

(三)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发挥不充分,没能起到标杆作用、促进作用、改进作用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强调了外部监控与评估,对校内的监控与评估工作做得不多,主要对学生评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没有涵盖教学的各环节。应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的监督、控制与评估,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时效性较差,缺乏动态管理和调整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各种终端信息的采集,但对于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发展性的信息关注不够,不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的关键点不明确、不全面,或者控制节点的相关标准不配套、不健全,形成一种用几个监控点的质量代替整个教学过程质量,以偏概全的情况。 (五)教学质量监控的性质不明确

只注重了院校或部门之间的横向评估,缺乏院校或部门之间的纵向比较,对院校或部门的纵向发展速度没有进行必要的关注,进行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总结性的,而不是形成性的,因此不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框架

针对上述问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贯彻全局监控、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构建,建立两个系统:控制系统和监督系统,控制靠系统,监督重方法(或过程),应按照效用性、可行性、适当性、准确性的原则,建立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关键点控制为抓手,对每一个控制关键点,制定特定的控制依据,使用一种或几种监督方法,通过监督机构(组织或个人),按照“策划一执行一评估一改善”的运行步骤组织实施,形成完整的质量监控系统。

(一)控制系统的构建框架

控制系统可以建立涵盖教学质量所有层面的教学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效果等三个子系统,其中教学建设子系统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与交流、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环境优化等七个关键点为抓手;教学组织与管理子系统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教研室教学质量考核、系部教学质量考核、顶岗实习管理考核、教学过程考核等五个关键点为抓手;教学效果子系统以考试成绩、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就业率、用人单位质量评价等六个关键点为抓手,制定上述十八个控制节点的控制依据,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二)监督系统的构建框架

篇7: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1“四段递进、四岗相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根据专业群培养对象相近、就业岗位相同、教学资源相融的特点,在现代贸易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当下,选取外贸行业的上下游核心环节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群,以实现一笔进出口业务为目标,联合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及国际物流等5个专业,整合原有的实践教学基础和各类资源,试图构建一种真正对接产业链且适用于高职教育的高职外贸类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4个主要阶段组成,从第一到第四阶段逐段递进,贯穿进出口业务中外贸业务员、单证员以及跟单员的核心岗位技能实践,称为“四段递进、四岗相融”国际商务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2 四段递进的基本架构

“四段递进”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阶段,按照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规律,以外贸行业几个核心为主体,由单项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阶段构成。

具体体现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在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单项实训和部分专项实训。以外贸业务员岗位为例,单项实训是指以某个单独的课程项目或任务为单位开展实训,这个实训基本以课内实训为主,理实结合,如FOB出口报价单项实训;专项实训是指为获取某项专业核心技能而进行的专门训练,是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主要以集中的实训课的形式来完成,如交易磋商专项实训,这个实训应包含客户开发、对外报价等几个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则是在第五学期,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专业基础后,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就某一个核心岗位开展指导并付诸实施,如外贸业务员综合实训。第六学期再依托校内公司和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第四阶段的顶岗实习,基于外贸行业设置的国际商务产业群是典型的“业务流程主线”的专业群,能将进出口业务中的主要环节和核心岗位技能真正融入到三年的高职教育中,且实践教学时间能达到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核心特征。图1为国际商务专业群“四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3 四岗相融的基本架构

“四岗相融”指的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岗位设置,主要由学岗、仿岗、跟岗、顶岗4个环节组成(如图2所示)。学岗环节一般在前三个学期实施,由专业教师将专业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先行演示,该阶段主要以学生熟悉并学习外贸业务核心岗位的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理论学习;仿岗环节则是由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仿真模拟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并操作核心技能,该阶段主要以仿真实训为主,理实结合;跟岗环节则开始于第五学期后半阶段,由专业群统一组织群内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在企业骨干或业务师傅带领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熟悉岗位职责、岗位职能和业务流程,为顶岗实习环节做前期准备;最后则是在第六学期共计约20周的毕业顶岗实习,该阶段的学生经过了“四段递进”和前三岗融合,基本能适应外贸业务的典型工作岗位,独立开始操作业务。

4“四段递进、四岗相融”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

篇8: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关键词:PDCA循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利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是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

PDCA质量管理循环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包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置)四个阶段。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行动(或处置)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时推广、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例如,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怎样执行?等等);(5)执行,按照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6)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7)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1)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2)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3)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4)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对于高校而言,把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教学质量控制活动始终按照PDCA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并在周期与周期之间实现连续不断性和循环上升性,将会推动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见图1、图2、图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阶段

(一)计划阶段

学校成立教学质量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和质量控制方针等重大事宜,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各级教学管理目标,调动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这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是一所高校在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下的质量战略决策,目的是选择与其自身资源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任务及其完成任务的方法与途径。

(二)执行阶段

在执行机构中,确定两级管理模式,分为一级执行机构和二级执行机构。一级执行机构主要按照学校决策机构确定的各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要求,负责制定各教学保障措施、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教学信息的收集。二级执行机构主要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在授权的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保障、具体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具体工作为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设备管理、图书资料的建设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含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等)、实践教学(含毕业论文、实验、技能训练、实习、课程设计等)和考核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教风学风、信息收集的具体管理工作。

(三)检查阶段

多元教学评价结合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系部教学单位与教学管理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形成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形成对学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

信息监测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客观公正及有针对性地控制学校教学的工作状况,包括教务工作助理和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评教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收集和反馈信息。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收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发布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个人。这些信息包括:(1)开学初、期中、期末等关键阶段的教学检查。监控采用定期安排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各级领导还应对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听课制度。这是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检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系、部自查,由各系、部组织自查小组,对所属的系、部承担各门课的主讲教师进行全面的听课检查;第二部分是职能部门参加听课环节;第三部分是校领导参加听课环节。(3)召开座谈会。每学期召开学生、教师等多种座谈会。各系(院)、部、教务处利用座谈会直接与学生、教师对话交流。多渠道、全面地了解教学动态、教学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条件,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4)建立教务工作学生助理员制度和成立教学信息员制度。目的在于拓宽学校教学管理层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构建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动态和需求,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促进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5)评教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通过各系(部)向学生和教师发放“教学质量评价表”与“学风评价表”,广泛收集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评价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出评价结果,用以检测、指导、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风的目的。(6)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

督导保障由学校聘请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专家、教授组成督导小组,在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一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具体工作是经常深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中去,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提出供教学主管部门参考的意见。

(四)处置阶段

教学质量监控处理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通过评估、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途径收集的信息和评估意见,为教学处置机构提供依据。学校通过院长办公会、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讨论、调整落实,在质量监控文件系统的支持下,做出各种处理意见,反馈到计划部门和执行机构,供计划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执行机构不断调整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特点,构建自上而下循环反复、全过程、持续改进、具有敏感性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

循环反复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四个环节形成封闭的环型。计划部门制定好目标和方案后,由管理职能部门和教师、学生为主体去具体实施。通过对执行环节的检查、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再返回到计划部门制定新的计划和方案,如此反复。

PDCA循环适用于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全过程,是类似行星轮系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体现了一个组织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大循环,而在各个阶段又存在若干个小循环,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环节又存在若干个小循环,课堂教学又可以存在若干循环,如一个单元、一堂课都可形成一个PDCA循环。通过循环,使教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总目标转动,彼此协调,相互促进。

持续改进是作为执行和监控机构在执行协调的同时不断解决问题、水平逐步上升的阶梯式过程,以提高新的质量标准,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具有敏感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运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了解有关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各具体环节的细小信息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社会评价信息,随时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及时反馈到执行机构加以修正或提供给决策系统以制定新的质量目标。

篇9: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

有别于自发性或其他诸如课程论文等日常论文写作的是,毕业论文在写作体例上有着特定的规定、在学术水准上需具备一定研究价值与创新、在指导方式上师生双向互动沟通、在管理监督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安排。此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因其专业及时代背景而产生的一些鲜明的特点,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研究范围,着重服务三农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是在大农业口径下,把我国“三农”问题作为研究范畴,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方面,该专业的理论研究基础正在进行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间联系日益紧密、以及不同经济体交流与依赖性的加强,传统的农业经济仍在不断突破传统界限,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农业和非农产业、国内和国际等方面不断延伸,为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素材,也对本科生原本不高的研究问题提炼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2)研究性质,突出应用型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理论研究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单一侧重点,现实中更需要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适应,突出应用研究,即如何在现实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受专业学科研究范畴的影响,研究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经营、如何决策,此类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研究中提供更多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等。这一现象,加速着学生向社会过渡的进程,也对学生的学术发散能力、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研究对象,受政策影响深远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例高、二元经济现状仍未得到彻底改观,“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当前中国整体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三农”问题中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关乎人民衣食住行、内部稳定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均受国家政策影响深远。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显示出极大的活跃性,不同时期会有不同问题的关注侧重点,国家对“三农”问题解决的相关保护与扶持政策也在不断调试。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政治与学术敏感度提出了挑战。

4)研究方法,存在定量分析的趋势

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中,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不过,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中对决策越来越数字化的要求日益深刻,这种依靠直觉、经验做出判断的定性方法,逐渐在依据理性、数据,甚至数学模型,来做出更高层次判断的定量研究方法面前,显得较为单薄。无论是在经济现实中,还是理论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地位日趋显著,从社会实践折射至毕业论文研究。这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准毕业生的经济计量、数据统计的分析能力有一定难度,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分析条件大为提升。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失范现状

历年毕业论文中,确实不乏出色的学生毕业论文作品。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从论文本身情况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整体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论别人之所论,说他人之说话”,真正有创见的作品鲜见。具体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乃至其他专业毕业论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失偏

“好的选题,便是成功的关键”,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论文写作的进展与基础。当前选题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想地提炼自身感兴趣、可操作性强、同时兼具研究价值的研究主题。一是出现选题失当,即选题出现过大或过小的现象。选择研究的主题大大超过学生学习能力努力能达到的范围,或是过于简单容易,都不能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二是选题重理论轻实践。现实中学生选题过大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论文选题一般容易脱离实际,理论研究比重较高。这是因为,理论性研究成果众多,借用图书馆、数据库与网络资源,学生不用费力实地调查与试验便能获取相应观点与数据,而且理论研究偏向的论文篇幅很容易达到。选择偏理论研究无异于降低研究难度,为学生的“闭门造车”提供便利。这两种现象,都会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脱离原有制度设计初衷,使其同时缺乏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

2)论证无序

观察近年的本科毕业论文成果,论证无序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逻辑递推论证。学生无法准确地以论文主题为线索,从问题的提出、展开分析、结论的得出等研究思路中,使论文整体形成内在而必然的逻辑联系。第二,论文整体论证缺乏层次感。学生对手头资料与数据的驾驭能力还不高,观点难以逐条加以理顺并分清层次加以分析,存在原始而简单的资料与数据的罗列、堆砌的现象;第三,前后不一,似是而非。在论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所有观点和信息,不加以轻重缓急地“一锅端”。看上去论证形式符合要求,但细读发现这种逻辑关联是强加的,整体论证无效。比如,有学生在分析某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出人口素质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但该论证部分通篇在描述当地人口总体人口数量及素质,没有涉及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方法单一

一般而言,研究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环境与时期等不同特征,来挑选合适的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获取丰富可靠的材料,顺利完成研究任务[2]。从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表现来看,多数学生均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虽然文献研究法确实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研究方法,但是方法过于单一,会使学生产生忽视一线了解社会的重要性。而且这种方法受学生所获文献的数量、质量和研究范畴甚至文献观点所限,在思维定式下不太容易形成现实中创新的研究论点,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重复率[3]。另外,方法过于单一,也不能综合应用其他研究方法的优点,实验法和其他理性思维方法的缺失,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相关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数学等相关教学未能体现其运用价值。

4)不合规范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近年毕业论文来看,不合规范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点:第一,语言不规范。许多毕业论文语法错误频出,且遣词造句仍有口语化趋势,文字容易夸大事实,表述中易透露学生个人情绪倾向,不能客观、中性地表达观点;第二,图表不规范。学生论文中“为了图表而图表”的现象频发,图表和论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另外,部分学生论文中图表的命名与序号、以及内容、格式、指标单位等不合规范;第三,内容形式上的不规范。例如,部分学生摘要写作立意不明、不能更好地概括全文观点;或在提炼关键词时仅仅将论文题目拆分成几个部分;或者文内注释、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不规范等等。这些写作细节上的不规范,直接导致老师批阅修改工作量巨大的同时,也会在论文形式上使论文质量大打折扣、至少评阅老师印象分不会很高。

5)学术不端

剽窃抄袭行为应是毕业论文中频率最高的学术不端行为,许多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将他人观点直接复制粘贴过来,当做自己论文的一部分。不过,近期也发现部分学生为了躲避论文重复率抽检被发现的概率,因此在抄袭他人成果时,加以简单的文字处理,即隐晦地“假借鉴、真抄袭”,此类“升级版”作弊手法值得关注;此外,学术造假也是本科毕业论文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造假;在论文所需数据缺失或是定量分析结果不理想时,许多学生会选择数据造假来满足论文写作的继续开展;二是枪手代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将论文写作提升至自身能力毅力锻炼的高度,反而当做毕业和就业的包袱。毕业论文大有成为商品的趋势,部分品行不端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为获取毕业资格,寻求“枪手”帮忙代写论文,这是学术不端非常严重的现象,也是对本科教育精神极大的挑衅。

3 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

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当然主体,学生主体本身的因素成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路径———内因;而教师和学校作为毕业论文教学中同样不可忽视的关键主体,成为学生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外部因素。

1)学生主体内部因素

(1)基础知识功底薄弱。受国内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方面,教学方法多为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学生习惯倾听并记忆相关讲述,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对较为定式,课程所授知识与考核方式相对固定,这种单一教学内容,将知识教条化、封闭化,也不适应毕业论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除此之外,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容易受到个人兴趣、就业与考研等因素影响,产生课程学习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冷热不均的现象,难免产生知识结构厚此薄彼的现象。本科生基础知识功底较为薄弱的事实成为学生“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

(2)学术能力的匮乏。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较少专门开设科研方法指导课程或者其他相关研究指导性课程,毕业论文指导课程更是少见;二是日常训练方面,虽然不乏课程论文、实习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训练,但这些论文形式不仅在要求、形式上和毕业论文相去甚远,而且这种考核方式是单向的,即没有相关质量点评、改进信息反馈等等,学生无法从中获取写作经验的积累;三是基本科研能力方面,当前许多准毕业生在科研基本素能方面还有所欠缺,反映到毕业论文上,就是文献搜集处理能力、与老师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都还不高,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撰写质量。

(3)思想意识有待提升。其一,学术自信心不足。相关科研训练经验的缺乏让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整体概念较为模糊,因陌生而产生惶恐。加上参考文献如期刊论文、硕博士毕业论文等,都是具一定含金量、层次更高的学术成果,本科生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产生畏难情绪。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也会产生一定“权威光环”,使得学生为了追求心理安全感,产生依赖情绪;其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临近毕业,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计划安排较为饱满,大部分精力放置在重修与补考、求职与就业、实习与深造、考研与考公务员等重大事件上。相较之下,“时间较为自由、形式较为宽松、地点不固定”的毕业论文,习惯性地被学生放置在计划安排“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位置。

2)学生主体外部因素

(1)教学目标设置缺失。当前毕业论文目标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设置要求模糊。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校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有关质量方面的规定不甚了解,对操作性质量指标的度把握不准;第二,质量要求较高。理想的要求应定位在,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在学生稍作努力能达到的范围之内。但当前多数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均有一定“拔高性”要求,如创新要求[4]。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认为,“不可能要求所有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5]。当学生的有限基础与校方拔高标准差距过大,容易产生消极应战情绪甚至抄袭的短视心理;第三,考核标准重结果轻过程。毕业论文成绩考核更多偏重于论文本身质量,而对学生撰写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未加考虑,激励指向不明。

(2)指导力量的弱化。许多学校对新晋教师都有相关教学技能岗前培训,但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没有更多的规范性培训。并且,指导教师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论文指导团队,学生不能更便捷地分享教学资源。教师自身及论文指导团队的论文指导能力会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外,教师主体意识的可能影响也不容小觑。由于对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教学的考核多集中于数量考核,而非质量或过程考核。因此,部分教师仅将该教学环节当做一次普通的作业指导,而将大量精力放置在日常课程教学、甚至考级评优、职称评定、其他社会工作事务等方面,减少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投入。教师与教师团队指导力量的弱化,显然间接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减弱了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3)过程监管的不足。首先,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建立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但对各时间段的工作安排、各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学生和各级管理者)之间的责任与工作内容划分,以及各阶段工作任务的要求、考核的细则等不够具体,在论文教学过程中也较少伴随信息反馈与监控的行动。其次,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受就业导向工作思想影响,学校和指导教师为提升就业率、考研率,不惜在论文教学与学生求职就业间自觉让位于后者。而指导教师也会在学生紧张求职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降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标准。在全程监管不力的环境中,再如何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学生都会认为是名不副实的普通任务,会主动减轻自身努力程度并放松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4 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大于实质”、质量下滑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学生主体的能力提升与思想意识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其他教学主体(如教师、学校)的主体参与度,做好论文指导及管理、服务工作,成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路径。

1)前馈控制

(1)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在大论文观的认知基础上,遵循渐进式培养规律,在日常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中,引入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与实战训练,使学生提前形成论文意识。锻炼学科专业研究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论文写作不再保留距离感,以减轻实际论文教学环节的畏难情绪与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之前,有必要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共性知识的培训可以减轻师生双方工作量,也能极大地排除因教师指导风格、沟通方式等因素对论文指导的差异性。

(2)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时间提前。学生求职、就业、实习与补考等事项时间较为固定的事实不可逆转,如将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可能更为合适。第一,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错开“高峰期”,学生可专心于研究思路的形成、信息的搜集与钻研,以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等。第二,高校大学生认知实习等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毕业论文提前可以正好与其统一管理,将毕业论文写作与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提前开始和结束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利用第六和第七个学期之间的暑期整段时间,期间学生可安心于论文写作。

(3)选题管理的创新。一是,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正式开展前,需对学生进行选题动员,其间可以穿插往届不合格论文为案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和重视程度,让学生将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和毕业与否、获得学位、就业与深造等建立必然联系;二是,鉴于学生的问题提炼能力较低,为了更好地兼顾学生研究偏好和教师擅长理论范围,可在选题工作开始之前,对学生关注的研究方向加以摸底,教师再结合当前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供学生选择;三是,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唯此才能达到关系和谐、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优势的目的。

2)过程控制

(1)严格规范并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有必要结合专业特色,构建新的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需要根据不同学科性质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目标与管理办法,并且详细规定每个时间段教师与学生的各自职责与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做到阶段成果、现实表现都能如实评价,不同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都能有章可循、便于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已制定并运行的管理办法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拖沓、马虎甚至遗漏,都会导致教学主体的责任意识耗损,因此,相关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落实下去。

(2)加大教师指导力度。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质需明确,应挑选综合素质高、表达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对教师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进行培训,以此提高主体重视程度并明确自身在教学中的职责、提升职业技能。在导师制基础上,“以一人负责为主,多人合作为辅”。即有必要按照专业、教研室、资历、研究方向等指标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群体划分为不同的梯形团队,形成资深教授与青年教师、理论型与实践型等不同层次、有机协调的合作性组织。

(3)对毕业论文全程化指导记录并督查。严格执行全过程化质量管理,提醒师生双方保留指导记录。一则可以提醒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增强彼此间的联系,按照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二则通过定期检查或交流制度的量化指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应指导记录也会形成对师生双方业绩考核的客观依据,为成绩评价提供现实保障。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指导记录的检查,每一阶段都要进行信息反馈与质量考核。

3)结果控制

(1)优化毕业论文教学考核目标。对本科毕业论文应设置合理的研究深度与要求,应正视本科生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的有限性,专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其二,慎谈创新。适当降低本科毕业论文创新度要求,仅要求在观点、方法或者应用方面有所新意即可;其三,将毕业论文的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内容中。如前文,在教学过程中,保留学生与教师的相关成果与沟通记录,以此形成师生双方的绩效考核纳入终期检查成绩。

(2)严格实施毕业论文质量把关。第一,在答辩前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论文成果采取师生双方的匿名预审。退回不合要求的论文成果,并在答辩前留置时间修改完善;第二,指导老师应回避自身指导学生的答辩评议。指导教师于同一学生,不能既是教练又充当考官,否则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淡化论文撰写的努力程度;第三,采取二次答辩制度。让不合格学生在认真修改过后再次参与二次答辩,效果更好。这几个关键环节可以直接促使学生提高质量意识,在一届又一届持续不断的论文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弟学妹的口碑相传下,会产生集体质量意识提升的良性循环。

(3)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当设计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执行细节,使得该教学工作能切实与师生双方的绩效、工作前景等关乎自身考核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如将毕业论文成绩列入优秀毕业生评选考核指标之一,并对优秀学生的理想应聘单位与深造目标院校以写推荐信、优秀证明等形式加以鼓励;对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将其指导工作加以工作量化,合并至当年的教师科研工作量、科研贡献、薪酬奖金等。同时,表现优异的教师应在年度工作考评、评优秀先进、甚至评级评职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2]武丽志,陈小兰.本科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晶莹.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创新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15:360,359.

[4]刘震,黄巧云,刘凡,等.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6-140.

篇10:四段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论文

[摘要]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直接反映,各高校均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本研究借鉴TQM、ISO9000系列标准中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和成功经验, 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并实施了一套规范、先进、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 实践

[作者简介]李群英(1970-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廖宏伟(1977- ),男,广西兴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实践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第三批立项资助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桂教高教[2007]109号)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73-02

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性,它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直接而全面的检验。教育部2007年2号文强调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广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质量,借鉴和引用全面质量管理核心思想,研究和探索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相关管理文件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实践运行效果显著。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一词首次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菲根鲍姆(A.V.Feigenbaum)的著作《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中。全面质量管理(TQM)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TQM的特点是“三全一多”,即全员、全过程、全企业和多方面的质量管理,其中“三全”管理是全面管理的核心和精髓。ISO9000管理模式则是一种全面进入、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并自带监督机制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和实现各种质量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调基本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者作用、全员动员、过程管理、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这八项原则的应用。TQM 和ISO9000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精华思想, 其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对高校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研究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核心要素并将其引入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过程。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过程中,“全员”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生和各级管理人员, 通过全员动员, 进行质量意识教育,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并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努力完成各自的任务;“全过程”指对从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方案设计(实验),到中期检查、撰写论文、成绩评定、答辩评分、论文归档等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指要求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各部门以工作质量来保证教学质量, 用多种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管理。

二、毕业论文全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指导思想,本研究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广西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构建了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评估检查与信息反馈系统、控制系统四大体系组成的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毕业论文质量全程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决策系统:制定和细化管理规章,规范指导毕业论文工作

学校制定并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等文件,从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组织和时间安排、选题、指导、撰写和答辩、评分、经费、奖惩、总结工作和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规范毕业论文工作,并及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和细化管理工作条款。同时,于2007年全面修订全校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对论文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要求。

(二)执行系统:全员参与,分层管理,全程监控

1.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明确职责。毕业论文工作在分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逐级开展工作。校教务处负责毕业论文工件的计划安排、检查进度、发放经费、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等;学院起承上启下,组织落实作用,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和学院具体情况,制订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向各教研室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任务;系(教研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如:论文的审定、开题指导、指导教师及评阅人的配备、中期检查、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论文的推荐等组织和安排工作。

2.制定毕业论文前、中、后期三阶段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规范全程管理程序。(1)毕业论文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制定选题标准、规定指导教师职责和开题的基本要求。选题是撰写论文(设计)的首要环节,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除了坚持一人一题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选题密切结合实际和以学生为本的选题原则:选题应紧扣专业特点,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生产实践的发展;鼓励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选题;选题应符合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要有深度和广度;分量适当,难易适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自己申报论文题目。在指导教师方面,严格遴选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熟悉所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研究方向、学术严谨、责任心强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实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指导的学生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选择研究方法,制订研究方案,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定通过后方能进入毕业论文的研究与撰写阶段。(2)毕业论文的中期阶段,要高度重视中期检查与指导工作。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中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要求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至少交流一次,根据论文写作进度给予具体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督促落实。(3)毕业论文的后期阶段,各学院要精心组织和安排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实行答辩资格审查制和全员答辩制度。由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答辩资格审查,不具备答辩资格的学生将推迟答辩;各学院成立由3~5名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的专业答辩小组,统一答辩要求,严格评分标准。对专业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由学院答辩委员会重新组织答辩方可确定成绩。严格执行毕业论文的评分内容标准,实行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专业答辩小组分别按40%、25%、35%的比例计算评定制度,优秀论文比例控制在论文总数的15%以内。

(三)评估检查与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和完善学院、学校、校外三级检查和评估体系,实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信息反馈

首先是学院自查。各学院成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小组,开展学院一级毕业论文自查自纠工作。侧重检查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指导教师工作情况、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自查工作结束后,将学院自评报告和《毕业论文检查登记表》《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及建议》等检查材料提交教务处,交由学校抽查。学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学校专家组,开展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工作,一是侧重检查毕业论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学院自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二是采取抽查的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样评估,最后得出评价结果。此外,每年按专业随机抽取部分毕业论文送校外专家评审。

(四)控制系统:建立评价选优制度,确保指导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第一,每年均对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和检查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并通过发文、会议等多种形式反馈各学院。第二,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确保指导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指导教师,汇编和出版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专刊,对指导不力、把关不严、论文质量粗糙的指导教师以教学事故论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第三,每年对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进行总结,分析相关数据,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文件,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提供有力的参考。

学校通过上述四系统在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运行,形成一个完整质量监控的PDCA循环,即制订计划(Plan)、明确目标(Plan)→执行(Do)→检查反馈(Check)→处理纠偏(Act)→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文件,通过持续改进,达到毕业论文质量的螺旋上升,实现质量监控的目的。

三、实践运行的成效

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闭合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规范学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全员动员,责任和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学校不断完善与毕业论文工作有关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坚持早布置、有准备。在毕业论文开始前,要求各学院组织有关师生进行总动员,组织学习有关毕业论文工作条例。通过各级组织层层动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毕业论文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质量逐年提升

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程度逐步提高。学校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开展毕业论文专项普查工作,检查专家组认为,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表现在论文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中英文摘要、正文、图表及公式、参考文献等填写完整,书写格式、结构符合人文(科技)论文的标准,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管理过程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此外,学校对毕业论文实行匿名校外专家评审制,每年抽取一定数量的毕业论文送区外同等院校实行盲审,通过此举客观、真实地检验学校毕业论文评分的尺度。学校将2007届和2008届毕业论文按专业随机各抽取100份,分别送华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进行评审,优良率分别达到64%和66%。评审结果表明,广西师范大学被抽查论文普遍受到校外专家的好评,无论是论文撰写规范,还是论文选题的分量、难度和论文质量均得到了专家认可。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基于TQM和ISO9000的高校质量管理新理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上一篇:法律与风险管理部2013工作总结2014规划上传下一篇:形容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