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集团运作管理论文

2022-05-01

[摘要]我国企业集团对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尚属起步,大部分企业集团还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物流企业集团运作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物流企业集团运作管理论文 篇1:

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及其特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不同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方法。

关键词: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模式选择

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由于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它已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因此,保税区在发展建设伊始就成为国内外客商密切关注的焦点。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各个地区的保税区已经根据保税区的特殊功能和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集中开发形成的功能有保税物流和出口加工。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国保税区逐步形成区域性格局,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三个区域的保税区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口岸,并形成独特的物流运作模式。

保税区物流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及其特点

(1)基于国外大宗进口商品向国内市场分销的物流运作模式

国际大宗进口商品利用保税区作为物流分拨基地,面向国内市场开展分销活动,是目前一些跨国公司和具有较强专业性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一种主要运作方式。以保税区为分拨基地的物流活动,其主要的好处有:1)缓征进口关税,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2)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及时报关进口手续,保证现货交易,避免交货延误;3)利用中国保税区低成本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降低分销活动中物流成本;4)便于开展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总之,利用保税区作为分拨物流基地,可以从整体上降低国际进口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其运作的基本流程见图1所示。

此类物流业务对保税区物流功能的需求,主要是以仓储、配送、报关服务、简单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服务为主。

(2)基于国内出口商品在保税区集结和配送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商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跨国采购活动已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市场,许多生产性跨国公司、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和专业化国际采购公司的国际采购网络正在向中国延伸,并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大型港口城市,特别这些地区的保税区中开始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将从中国市场采购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出口的活跃和发展。此外,国内一些新兴的企业集团和贸易公司也在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整合出口渠道和资源,开始重视利用保税区作为出口商品的集配中心。因此,基于出口商品集散的物流业务就成为保税区物流运作又一主要方式。

保税区出口商品集散物流运作的其主要的优势是,1)便于根据国际市场生产和销售需求,提供配套商品和服务;2)出口企业能够在商品离境之前享受出口退税、结汇等贸易促进政策,加快资金周转;3)便于利用保税区低成本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降低分销活动中物流成本;4)降低出口企业的市场风险,缩短理赔、补货以及调换商品的时间,减少出口企业的损失。

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的物流功能除基本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报关服务及信息服务等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之外,还需要提供商品检验服务,以在保税区这样的境内关外区域发现出口商品的问题,并在货物离境出区之前完成可能出现的理赔、退货、补货、调换等出口后序工作。出口商品集散的物流流程见图2所示。

(3)基于加工贸易的国外原材料进口与制成品出口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加工贸易是我国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也是支撑我国保税区发展、特别是物流功能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保税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与加工贸易有关的物流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非保税区加工贸易企业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材料有关的物流活动,以及与制成品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销售相关的物流活动;二是保税区内加工企业的利用进口和国内市场的原材料的物流活动,及其制成品向国际市场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出口的物流活动。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活动所带动的物流活动是非常频繁的,其物流业务的运作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其物流运作模式见(图3和图4)。

(4)基于转口贸易的物流运作模式

同国际自由贸易区一样,转口贸易是保税区的又一重要功能。转口贸易的开展和扩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应在区域市场中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二是保税区能够提供进出自由的制度环境和便利条件;三是保税区应位于区域或世界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运输条件和物流设施;四是保税区的物流运作成本相对较低;五是保税区及港口、海关等方面的管理效率较高。

转口贸易的物流运作是以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其物流业务的主要内容是为转口过境商品提供仓储、多式联运、城市物流分拨以及物流信息服务等。

(5)基于国际商品展示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保税区的国际商品展示功能是扩大保税区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功能。特别是随着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带来更多的国际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保税区通过为企业提供商品展示功能和交易服务功能,可以促进保税区贸易活动的开展,增加保税区物流流量。

以国际商品展示为基础的物流运作基本类似于大宗进口商品的分拨和配送物流,但运作主体是保税区内的物流企业,进口物流的批量将随国际国内需求的增长逐步增大。

我国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

根据保税区的临港条件、腹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在区域的贸易发展趋势等因素,保税区的物流运作模式选择有多种组合形式和发展策略。

单一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策略:即以某一物流运作模式为主体的保税物流功能发展模式。

多个物流运作模式组合发展策略:即以二种或三种物流运作模式为主导的物流功能发展策略。这也是国内多数保税区和中小规模的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功能发展的主要方式。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发展策略:即多种物流运作模式共同发展的物流功能发展策略。这是一些大型国际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发展方式。在国际上,如荷兰鹿特丹作为国际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其多样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和完善的物流功能,是其作为欧洲物流中心的主要基础;上海的外高桥保税区近年来的发展也体现着综合性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思路,并已初步在国内外树立起了作为国际商品分拨中心、跨国采购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以及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良好运作氛围。

从1990年5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到如今,中国相继建成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15个保税区,主管部门为中国海关总署。中国保税区最初的定位是仓储、转口和加工贸易,在实际操作上以物流为主。十多年来,全中国15个保税区的保税仓库、转口贸易、商品展示功能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物流基础。因此,各个保税区可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其临港条件、腹地市场以及其区位等条件,选择相应的物流运作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贵英.我国保税区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5: 1-3.

[2] 李志辉,赵妍,胡俊朗.保税物流中心(A、B)正解[J]. 权威看台,2006, 2:1-4.

[3] 张志强.中国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 港口物流,2006,3: 1-2.

[4] 董维忠.对我国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认识与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 20056:1-2.

作者:温卫娟

我国物流企业集团运作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集团物流管理对策

[摘 要]我国企业集团对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尚属起步,大部分企业集团还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为使企业集团能快速的进入和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需要,本文打算从介绍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入手,在国际商务的战略高度上,研究和分析国际企业集团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国际企业集团经营中的作用。鉴于我国企业集团的物流管理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现行的物流体系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管理技术落后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指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集团;物流管理

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企业集团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2 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从传统的观点看,物流对企业集团的生产是一种支持作用,被视为辅助的功能部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集团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这时的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都需要跟着转变运作方式,实行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等。另一方面,顾客需求的瞬时化,要求企业集团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以提高企业集团的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集团的物流系统具有和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

3 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的弊端

3.1 传统的物流活动是一种被动的、从属的职能活动

在传统物流活动中,物的流动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传统的物流没有从整体角度考虑物流活动,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时无法及时满足需要,导致企业集团因为物流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

3.2 传统物流链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过去,世界上许多企业集团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的其他企业集团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逐渐显示出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机会的薄弱之处。

3.3 传统物流链对市场的灵活反应能力不强

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传统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传统的物流链上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导致物流链越来越长,这虽有助于加强传统企业集团对实物供应的保障,但却是以丧失企业集团对市场的灵活反应能力为代价的。

3.4 信息的利用率低

由于没有共享有关的需求资源,需求信息扭曲现象严重。在传统的物流链中,许多企业集团有能力跟踪企业集团内部的物流过程,但没有能力跟踪企业集团之外的物流过程,这就是因为没有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

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集团物流管理对策

4.1 联合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联合库存管理。所谓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建立起整个供应链以核心企业集团为核心的库存系统,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起一个合理分布的库存点体系,二是要建立起一个联合库存控制系统。

强调以核心企业集团为核心,是因为如果搞多中心,必然分散精力,分散资源,还可能互相干扰,这势必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有效运行。所以一个供应链系统必须只有一个中心,所有其他的企业集团都必须服从这个中心,自觉为这个中心服务。供应链库存系统也必须按照这种思想去组织。

合理分布的库存点体系,指的是库存点的空间分布。这里所谓合理分布,是指对于核心企业集团来说,最方便有效、并且成本最低。联合库存分布一般是供应商企业集团取消自己的成品库存,而将自己的成品库存直接设置到核心企业集团的原材料仓库中,或者直接送上核心企业集团的生产线。

4.2 供应商掌握库存

供应商掌握库存VMI,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出现以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方式。就是供应商掌握核心企业集团库存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由核心企业集团自己从供应商购进物资、自己管理、自己消耗、自负盈亏的模式的一种革命性的变动。

由供应商管理库存有很大的好处:一是供应商是商品的生产者,它掌握核心企业集团的库存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机动性。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二是供应商掌握库存,就可以把核心企业集团从库存陷阱中解放出来,使它们能够集中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用于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给整个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企业集团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局面;三是供应商掌握,就是掌握市场。核心企业集团的库存消耗就是市场需求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客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这对于供应商改进产品结构和设计、开发销售对路的新产品,对于企业集团的生产决策和经营决策起着有力的信息支持作用,使它们也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局面。

4.3 供应链运输管理

除库存管理之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输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设计规划运输任务,二是找合适的运输承包商,三是运输组织和控制。设计规划运输任务,就是要站在供应链的整体高度,统一规划有关的运输任务,确定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联合运输方案,达到既能够满足各点的运输需要,又使总运输费用最省的目的。

4.4 准时化技术

准时化技术,包括准时化生产、准时化运输、准时化采购、准时化供货等一整套JIT技术。这些在供应链中基本上可以全部用上。它们的思想原理都一样,就是四个“合适(Right)”: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货物、按合适的数量、送到合适的地点。它们的管理控制系统一般采用看板系统。基本模式都是多频次小批量连续送货。

5 结 论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企业集团与企业集团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响应性好、具有敏捷性的企业集团经营机制,产生一种超常的竞争优势;就是要使企业集团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等方面显著提高竞争优势,加快企业集团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系统从企业集团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吴明.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 .北京物资流通,2007(4):53-54.

[2]李选芒.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4):62-63.

[3]朱剑锋.论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J] .当代经济,2008(11):38-39.

作者:马国林

我国物流企业集团运作管理论文 篇3:

大集团趋势下重构出版物流新格局的路径探析

【摘要】出版物发行业“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出版物流建设的新目标新格局,但如何推动战略落地至关重要。在国家致力打造大型出版发行企业集团的趋势下,以大型出版企业集团为主体,呼应国家规划布局,担当具体建设重任,形成长期商业模式,不失为重构出版物流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出版集团化 物流新格局 实施路径

物流是制约形成全国性出版物发行流通市场体系的关键,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出版物流水平偏低,并受到区域性发行市场体制的影响。因此,建立大型跨区域的出版物流中心,进一步增强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是当务之要。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发行规划对此作了清晰的描绘,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出版物发行流通网络:形成以南方、北方全国性新华发行集团和邮政报刊发行集团为主导的“2+1”发展格局:建成三四家辐射全国的现代新闻出版流通企业,有效降低新闻出版业物流成本。目标高瞻远瞩,鼓舞人心,是新闻出版总署站在全国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出版行业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有效举措,也是大型出版企业集团的责任所在和需求所向。

1 重构出版物流新格局:其时已至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这样宏大的目标,是经过深入调研论证的。审时度势,当前正是重构出版物流新格局的大好机遇期。

1.1 物流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近十年来,随着资源整合和集团化组建,全国各省掀起了建设大型出版物流中心的热潮。北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重庆、辽宁甚至西藏等地都兴建了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其中建筑面积过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图书物流中心就有十余个,还有一批在建的大型工程,现在基本上每个省的出版发行集团都建有装备比较精良的物流中心。此外,当当网、卓越亚马逊、苏宁等大型网店和一些大型民营书商都有自建的配送中心,在全国大中城市内形成了网状物流系统。新建成的物流中心普遍具有投入多、规模大、交通优、地域标签明显的特征,完全满足区域内市场的出版物配送,部分物流中心还承担第三方物流业务。可以说,现代出版物流的硬件基础已基本具备,而且信息系统的运用也越来越深入,软件条件不断优化。

1.2 物流现状的认识形成共识

目前行业对出版物流的现状认识基本一致,就是书业物流整体水平还不高,尽管这些年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改善,但存在如下“三个并存”的严重问题:省域集中和区域分割并存,资源分散与资源浪费并存,硬件良好和软件不足并存。我国的出版物流多是由传统的新华书店仓储、配送转化而来,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人员素质及服务范围上还没有质的提高,“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全国还没有形成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利用、互联互通体系。目前全国有30来个发行集团建立的物流中心,如果不实现跨地区经营和整合,就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平均用力和重复建设,不仅不利于解决区域垄断和地方保护问题,而且可能加剧这一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总署提出了大整合的发展思路,业界也纷纷探索改变之道,如辽宁北配中心负责辽宁、吉林和内蒙三省区的发行配送,跨区域取得实效;湖南华瑞物流积极拓展第三方物流,并借助上市募投资金推进集成改造升级;中国出版集团与江西新华重组新华联合发行公司,打通出版产业链等。针对当前出版物流的现状,改变已成为业界共识,整合是发展出路。

1.3 物流强大的功能亟待挖掘

物流被认为是制造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后的“第三方利润源泉”,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称物流为“一块经济界的黑暗大陆”,具有极大的“利润创造空间”。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加了对图书物流活动的需求,也提高了对物流时间、作业质量、物流费用等服务水平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的书业物流合乎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出版市场竞争实现深层次突破的必然。通过对现有的物流体系进行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再造市场格局,是出版行业及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出版产业通过有效的物流体系,将出版物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正确的批量送到读者手中,不仅能赢得顾客满意,而且使出版物价值链增值。另外,出版物流拓展第三方业务,可增加新的利润源;建立出版物物流标准体系,可以打通国际贸易壁垒。因此,有效发挥物流在出版产业链中的作用,成为业界的共同追求。

2 依托大型出版集团建设书业物流:顺势而为

打造出版旗舰集团和建立大型物流中心都是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在国家致力打造出版航母的趋势下,在新一轮出版发行格局大调整过程中,以大型出版集团担当大型物流中心落地建设的主体,当是顺势而为,一举两得,既能更好利用现有资源,又能有效打通出版产业链。

2.1 打造大型出版企业集团是国家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要打造六七家出版传媒旗舰集团,作为出版企业的国家队,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出版传媒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重组,推进现有企业集团基础上的再集团化、集约化。欧美国家早已形成由几家出版集团主导出版市场的格局,这也昭示中国的出版市场将会实现大重组、大整合,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现在中央已成立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地方出版集团中江苏凤凰、湖南出版、浙江联合都已超双百亿元,出版航母阵群已初现雏形。

2.2 大型出版集团有发展物流的内在需求

物流是出版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连接产品和读者之间的纽带。经济越是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是显现,这从社会物流的发展轨迹可见一斑。出版物流也伴随着出版产业化发展壮大,作为出版产业化重要主体的大型出版集团,其自身发展就有对建设物流的内在需求。近十年来出现的物流中心热就是由出版集团化推动的。从已上市的中南传媒、新华文轩、中文传媒、凤凰传媒等公司的募投资金投入看,都看重发展物流。以中南传媒所属湖南华瑞物流公司看,该公司集成升级项目从2010年开始启动,募投资金约4000万元,升级改造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全面优化、业务流程的全面更新、库房布局的重新规划、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仓储环境的美化提高等。截至2011年11月,华瑞物流公司系统集成基本完成,配送能力提升40%左右。湖南华瑞物流公司的建设,目的在于引进科学的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物流设备,有效地整合出版集团内部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中南传媒在全国出版发行行业的竞争力。

2.3 大型出版集团拥有强大物流保障能力

一是有资源优势。大型出版集团因为整合了区域范围的出版发行资源,加上九年义务教材出版发行基本上由省属大型出版集团单一来源供应,有系统内的出版物作为基本业务保证。二是基础优势。目前的出版物流中心90%由出版发行集团承建,各出版集团都在不遗余力地构建现代化的书业物流体系,积极组建专门的出版物流公司,它们的配送能力较强,信息化程度较高。三是资本优势。大型出版集团特别是上市书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能够在构建大型物流中心建设中投入资金。四是连锁优势。大型出版集团因为整合了产业链,拥有遍及各市县及更为基层的新华发行网点作为配送分中心,可实现物流企业的良好运转。另外,对教材发行这种政治性和时节性很强的产品来说,由大型出版集团统一配送供应也便于政府监管和责任追究。

3 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谋局者成

3.1 加强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依据《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并统筹考虑新闻出版业发展定位以及物流需求特点,结合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新闻出版业物流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新闻出版业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新闻出版业物流发展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完善。国家对规划的大型物流中心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总体思路是“统一布局、集中储备、就近配送、区域辐射、效率优先”。根据区域最佳的经济原则,构建以大型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区域物流网络。首期配合国家打造六七家旗舰出版集团的目标,先行规划六七大物流中心,按照全国区域的划分原则,物流中心可分别设在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七大地区,每一地区根据所在区域出版集团现有实力和交通条件分别选择一个适合的省份落地,集结各地区现有的物流中心。政府规划有利于未来具体配套设施建设的地块作为物流基地。

在形成几大区域性物流中心后,在标准统一和信息系统兼容的基础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运用市场手段进行强强联合,对七家区域性物流中心再整合,形成全国性的大物流园区,实现跨区域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通过上述布局,建立起我国现代出版物流通体系,为实现我国出版物物流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率化经营和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2 推进出版发行集团联合重组,主导建立跨区域物流中心

以组建一南一北两大新华发行集团和几大出版航母为目标,发挥资本力量,推进大型出版发行集团之间的联合重组,以股权合作为突破口,在全国组建起几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辐射力强、跨地区经营的出版发行集团。由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主导承建物流中心,原则上以物流中心落地省份出版集团作为主要投资人,与相邻省份产权多元化。基本硬件条件应为:库房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存储品种在50万种以上,单品种平均备货数量为500-1000册以上,平均配送点为500个,(配送)平均运输距离≤500公里(西北、西南地区大于此值)。基本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是:内容生产单位将出版物集中发往就近的大型物流中心,中心实现全品种储备并根据发货订单指令实施配送,以库存、包装、运输及其他增值服务为主要收费方式,适度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以拓展利润源并争取国家税费减免。物流中心企业为独立法人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将成本高企、综合服务要求高的物流环节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充分利用社会运输与仓储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费用,以较小投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突破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瓶颈

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这是出版物流规模化运营和大整合的前提。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政府责任不可推卸,企业配合亦不可缺失,所以就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连接政府和企业及企业与企业,搭建平台,组织协调,推广执行。

一是尽快建立出版物流的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出版物流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国家标准少,标准之间衔接不佳。因此,建立统一的出版物流国家标准迫在眉睫。行业协会要在政府指导下,协调出版物产业链上各单位的关系,制定和实施各项具体标准,并尽快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整个出版产业链上的物流运作效率。在标准制定中,可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书业标准,如日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与出版物流相关的标准400余条,在全行业中得到统一应用。同时,在标准制定中还要着眼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前制定好电子书内容标准和格式标准。

二是大力提高出版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出版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改变了传统手工模式,但最大诟病是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和低层次。所谓多样性是指现在各物流发行企业用的都是不同的信息系统,开发主体不一,难以兼容和统一,而且由于商业保密的原因,很多系统还特意设置了障碍。所谓低层次是指现用的出版物流系统多是即时性开发,满足单一企业当前需要可以,但考虑发展前瞻性不够,容量不大,升级难,另外大多数系统都是委托技术公司开发的,对出版物的特性理解不深。因此,行业协会要统筹开发和推广运行一套开放式、综合性、多功能集成的出版物流信息系统,横向上能兼容链接,纵向上能互联互通,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同时,还要着眼物联网发展新趋势,运用新兴技术,开发智能化物流,进一步提升现代出版物流水平。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出版物发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OL】.新闻出版总署网站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index.htmI

【2】刘灿姣.中国书业物流发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美娟.整合出版物流资源,提升供应链竞争力【J】.出版发行研究,2003

【4】穆宏志.书业物流成本能不能降下来【N】.中国图书商报,2011-06-21

作者:张天明 周亦翔 贺永祥

上一篇: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内容分析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