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将道德教育视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马来西亚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国家道德教育课程必须有益于促进多元民族文化所享有的价值和政府所希望发展的共同价值的融合。课程发展中心在起草道德教育大纲时,认定和提倡的核心价值与各种宗教信仰、传统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具有普世性,这些价值被理解成马来西亚人共同的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文化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文化道德教育论文 篇1:

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摘 要】高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在于使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相契合,始终满足其发展性的道德需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资源的匮乏,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的缺位,致使道德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在调整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利用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中变被动为主动,超越困境,实现创新。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超越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尚德一直是我們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它反映在教育中,就决定了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高校道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形式而被赋予重要的使命。但是,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资源的匮乏,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的缺位导致现实中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如何在新的教育建构中找到超越现实困境的方法,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使命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2]所以,高校道德教育必须要以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旨归。道德教育的这一特点早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观中就得到了回应,例如,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孟子从道德对人的意义出发,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先生推崇 “五育并举思想”,要求“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现阶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和课堂进行,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意义重大。因此,面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交锋,高校道德教育更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使命,真正做到教育回归大学生本身。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特征,不断调整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大学生悦纳道德教育的内容,并且通过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体悟道德真谛,转变行为方式提供实践场域,最大限度的助力其对自我保存和自我完善的追求。这既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衡量其成效的主要尺度。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现行高校道德教育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充盈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但是由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受到了众多诘问,其深入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首先,高校道德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单向度的教学形式下,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乎完全被抑制。另一方面,仅仅生硬的灌输理论知识,不与现实情景相联系,很难使大学生准确的理解道德教育的意涵,也就无法帮助他们把道德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指导具体的实践行动。所以,高校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育尽可能的贴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大学生生成面对新的道德情景作出正确道德判断的能力。

其次,高校道德教育过于倚重现行教材,时常就教材而讲教材,把道德的接纳和领悟局限在理性的授知框架内,导致道德教育缺乏内生的文化力量,理论“厚度”不足。这种教学资源上的单薄,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发掘不充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丰富资源。然而,高校虽然已经普遍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但是在如何更好的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如何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这也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只是停留在表层,很难持续系统的进行。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养料不足的课堂,老师讲起来缺乏激情,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道德教育向前发展的壁垒。

最后,实践是教育的大课堂,是检测教育成效的最精准的场域。高校道德教育也不例外。然而,这恰恰成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短板。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尽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缺乏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内化道德知识的意识,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的过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至于接受程度如何往往是通过一张试卷,以标准化的分数来检验。这种衡量方式,在检测大学生真实的道德发展状况方面是乏力的。因为道德从本质上说更关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它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彰显和深化。

在课堂教学之外,道德实践平台的建设也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所以,建设高校道德教育的网上实践平台,既是实现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效果最优化的选择。然而,网络平台的道德实践功能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手段,还没有深入到锻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层面。

三、高校道德教育的超越

(一)调整课堂教学形式,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课堂是大学生吸收道德养分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有奠基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的适时调整和更新显得异常重要。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通过理论灌输向学生传递道德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因方法过于单一而造成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所以,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僵化、呆板的教学形态,让真实情境进驻课堂,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魅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真实情景,依据情景中所暗含的种种线索,引导大学生从多种角度对情景内容进行分析。在分析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比较、综合和概括,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消化道德知识,构建新的道德认知体系。“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反复灌输那些公认的价值和目标。相反,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目的确定为发展对他们自己价值的思考能力,并使那些正确和错误的决定与一个一贯的、有原则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联系起来。”[4]通过情景设置,使道德教育尽可能的贴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大学生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二)创新利用传统文化,丰富高校道德教育的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道德教育的资源,千百年来一直润养着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相互影响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基因,仍然为我们提供着道德教育的智慧和道德实践的经验。

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沃土之上,给予大学生有养分的道德教育,而不仅仅是对道德教条的乏味灌输。重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是高校道德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科研平台,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使其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不仅如此,还要给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注入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使其能够与社会发展同频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教育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科学概括和提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和传播,把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代代相传,丰盈大学生的道德世界。

(三)完善道德实践平台,提升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知行合一”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职责。高校道德教育不应止步于理论知识的教授,更为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平台,积累实践经验。此外,实践也是检验道德教育的效果以及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教師要有意识的把实践的因子揉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此帮助大学生体悟道德意涵。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关于家庭美德的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写一封家书,一方面表达自己孝亲敬长的情感,另一方面整理升华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通过切身实践把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对家庭美德的理解,而且使其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美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精神指导和实践锻炼结合中大学生才能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丰盈的道德体系。

在课堂教学之外,网络虚拟平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网络信息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更加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易于被他们接受。高校道德教育要到达理想的效果,必须加快网络道德实践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进行模拟现实的网络模块的开发和建设。在相关网页中把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相关的,包含道德冲突的内容,以情景模拟的形式,通过网络技术立体的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实践模拟中,检测和评判自己道德知识的获得情况以及道德素养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和有倾向性的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借助网络生动、丰富的公益形式,让大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发现道德,以此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春秋]李耳.道德经[M].李广宁,译注.北京: 中国纺 织出版社,2007 .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张旭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惑与反思[J].思想 教育研究,2013,(1).

[4][美]约翰·麦克道威尔.美德与理性[A].//徐向东.美 德伦理与道德要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秦 超]

作者:高歌

民族文化道德教育论文 篇2:

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将道德教育视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马来西亚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国家道德教育课程必须有益于促进多元民族文化所享有的价值和政府所希望发展的共同价值的融合。课程发展中心在起草道德教育大纲时,认定和提倡的核心价值与各种宗教信仰、传统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具有普世性,这些价值被理解成马来西亚人共同的价值。这些价值强调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以及组织的和谐关系,是追求个体和谐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确定了这些共同价值,为多元文化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找到了共同基础。马来西亚在学校德育课程建构中强化政府行为,以行政措施来推进德育改革,集中力量推行新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逐年推出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和德育课师资培训计划,规定所有教育学院全面开设道德必修课程。通过在学校体制、教学方式中确立民族特色来增强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学校德育注重立体性渗透,以德育课为基本渠道,充分挖掘其他活动的道德因素,使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体现出德育功能。例如,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德育融于课程改革之中,建立新的“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强调将德育贯穿课程始终;重视中小学志愿活动。马来西亚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政府因势利导,重视通过宗教教育达到德育目的,将宗教思想和现代教学原理相结合,借鉴传统宗教思想中的德育成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进步和青少年美德的养成。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民族文化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台湾教育办学中的道德价值追索

摘 要:教育作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业对于人们的价值塑造,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台湾教育办学体现着自身的教学特色,尤其是教学实践的深入改革,台湾学校教育实现了对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教学的实践融合,注重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深入探索。本文从台湾教育的道德价值趋向出发,对台湾教育的教学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综合性的考虑了多种教学因素,旨在提升台湾教学办学的道德教育教学水平,探索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台湾教育;道德价值;办学对策

台湾教育同内地教育改革发展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手段的提升和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实现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台湾教育本身有着优秀的教学传统,一直以来对于德育教育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道德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道德教育始终伴随着人们的一生,重视德育教育对于台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教育的道德价值趋向

台湾教育在道德教育上体现着自身的办学特点,道德价值趋向于对办学环境和办学手段的完善和发展,在理论教育上道德教育注重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探索,与现实的教育环境实现紧密的贴合,为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感悟,教学的意义更加的深刻。

(一)道德教育的现实环境。台湾教育办学条件有很好的现实基础,在道德教育传统中,学校愿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穿在课堂和教学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各个学科和教学环境中感受到的道德价值。台湾教学注重本土化的教学,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一个集成和发展,重视度学生集体主义的教学,保护本土文化不会失传,这就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国学教育传统继续的传承下去,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道德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道德教育的办学手段。道德教育的办学手段应该体现多样化的教学特点,道德教育不能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来感化和引导学生,必要的现实手段能够更加形象的展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们通过具体的行为和实例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台湾教学办学条件优厚,办学实力也很强,在社会实践方面对学生做出了细致的要求,通过学校的组织和引导,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的实践当中,通过各种感官的调动,将道德教育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实现道德价值相互作用。

(三)道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台湾与内地自古以来文化都体现着一脉相承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实现了科学的教育体系。道德教育需要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融合,以此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的氛围,通过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原则,明确道德行为规范的正确选择,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投入到社会建设当中。实现道德价值向道德行为的有效转换,规范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体现德行教育的现实价值,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能力。

二、台湾教学的道德教育现实必要性。台湾教学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德育教育的现实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通过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体系来指导社会实践,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建设,实现台湾教学的道德价值。

(一)道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重要手段。我国的教育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就是注重对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的道德能力实现有效的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从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将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台湾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需求。

(二)道德教育是形成价值判断标准的必经阶段。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同影响,学生接触到的环境对于学生形成价值标准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外部环境不是我们教育所能预知的,所以将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阶段,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对外界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实现内外化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判断的能力,道德教育需要受到教育的重视,将其作为教育的必经阶段,实现教育的具体化。

(三)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需要拓展的教学领域。现代教育对现代信息手段有充分的使用,道德教育体现在社会教学的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网络信息的飞速传播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如果能够实现有效地结合和利用就能够实现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通过道德教育拓展先到教育教学的领域,实现对学生文化价值的教育,提升教育教学的告诉,升华教学的现实价值。

三、台湾教育办学中道德价值的明确

台湾教育办学中的道德价值需要明确,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实现教学效果的长效性,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真正的将道德教育的价值渗透到学生的内在,实现内化的作用效果,将教育办学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文明的手段,促进台湾教育办学的不断发展。

(一)注重师德教育,提升教学团队的影响力。道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善的过程,道德教育需要教师作为主导,正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刻的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德行能够为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将教师团队的师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影响。台湾教育应该注重教育教学交流,通过对道德教育模式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和借鉴,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实现道德教育的教学创新实践。

(二)创设道德教育环境,注重理论实践两个课堂。台湾教学对道德教育的环境有着重要的要求,不仅仅在学校范围内注重德育教學,在家庭教育中也深刻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社会传媒的影响力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通过学校教育深化道德教育的理论成果,通过家庭教育渗透道德教育对于家庭观念和婚恋观等价值引导,通过社会传媒的力量实现对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正确引导,充分的营造道德教育的教学环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课堂的良好融合。

(三)注重道德教育手段,实现学科教学间的有效渗透。台湾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灵活的运用到多种的教学手段,尤其重视学科教学之间的重要联系,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都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和价值实现的途径。深刻的认识到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把社会道德问题引入到教学环境中,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实现道德教育的多样性和现代性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台湾教育的道德价值在现实教育环境下应该得到深入和巩固,将台湾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的进行推广和创新,通过科学的教育模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教育人才,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实现台湾教育和内地教育的互补合作,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升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作者单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春,于文藻.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6.

[2] 张鸿燕.当代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5).

[3] 蔡志荣.一元化到多元化:台湾师资培育改革透视[J].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 10):99-101.

作者:李颜宏

上一篇:博物馆下社会教育论文下一篇:静脉输液护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