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2024-04-22

“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共9篇)

篇1:“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赏文明校园,感大学人生

天空和浮云的心一样,希望雄鹰自由翱翔。花开的日子我们踏进大学校园,这个让我无数次魂牵梦索的地方。这里,有鲜花、有掌声,让我尽情绽放年轻人的活力;这里,有机遇、有挑战,让我大胆开拓自己无限的潜力。在大学的校园里,继续编织我们心中那份最初的梦想。

道德,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慢慢沉积下来的精华,是传统文化中一把无形而有力的标尺,它使美好的事物得到平衡。构建道德文明的校园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道德存在于各个方面,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哪怕小小的宿舍之间也可以追寻道德的足迹。日常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换来的是友谊,是和谐。比如说把捡到的水卡交到值班室,在白天关掉楼道里的灯……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能彰显出很高的道德素养,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在学院宿管会工作了一个多学期的时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道德是做人之本的道理。每天晚上的查宿,一张薄薄的查宿表上记录的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它所承载的是整座宿舍楼学生的安全。查宿时在每个姓名后面画上的对钩,体现的不仅是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同学的负责,学会对他人负责,这不就是崇高的道德体现吗。

我的大学我的梦,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样还感受到了大学精彩的课余文化生活。比如说疏散演习,虽然只是演习,但大家都积极配合宿管会的工作人员,最后演习获得圆满成功,演习中看到自己第一次使用灭火器成功把火扑灭时,心情是无比的激动,激动的不仅是因为扑灭火,更是因为增加了自己人生中一次新的体验。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个第一次,每一次都会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在我刚入学的时候,有幸观看了一场星级宿舍评比,每个候选宿舍都带来了精美的幻灯片和精彩的才艺展示,看着他们放出照片上的精彩瞬间,不禁让我无比兴奋,因为我看到了我所憧憬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自己今后四年的人生充满期待,学院是大家,宿舍是小家,我相信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今后的路上,我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大学人生。

相信花开的日子我们不会孤单,一起携手,并肩作战;花开的日子,我们绽放活力,点燃梦想;花开的日子,我们许下约定,来年花开之时,我们一起高歌道德传统,续写文化人生!

篇2:“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本文是一篇最新文明道德演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通过讲述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号召更多的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的新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一、生命的根本

具体讲到生命, 人类有个误区, 认为外观的身体就是生命, 其实身体是由物质聚合而成的躯壳, 躯壳受到思想意识支配, 抬手走路, 吃饭睡觉, 都是思想意识在支配, 如果没有思想意识, 我们的躯壳什么也做不了, 就是一具死尸, 因此古人说“看取棚头弄傀儡, 抽牵全靠里头人”, 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个木偶, 木偶的一切活动完全是由里头那个人即思想意识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命的根本是思想意识, 并不是我们这个身体躯壳。思想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 没有形相没有气味, 因此人们在平时不太注意, 但就是我们忽略的, 却是我们的根本。

二、思想意识的构成

一般来讲, 思想意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行识、藏识八个部分组成。眼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 耳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的声音, 鼻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的气味, 舌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物质的味道, 身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的软硬冷暖, 意识的功用是对前五识摄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思维, 行识的功用是推动思想意识运动不停, 藏识的功用是将前七识摄取的信息储藏起来。在八识中, 藏识对生命的意义非常重大, 它就像我们使用的电脑U盘, 把所有的信息都储藏起来, 不管你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 它的信息丝毫不差。

三、藏识在生命形成时的作用

人类一般的认识是, 生命的形成是男子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而成, 忽略了藏识的作用。古人则认为, 在男子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的同时, 藏识加入其中。胎儿在母胎中的发育成长过程, 就是在藏识中的信息作用下聚合物质的过程。藏识的信息与现代科学中的DNA遗传信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是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现代科学认为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产生某种缺陷, 是由DNA遗传信息或者母亲受到外部力量及药物所致, 而古人则认为藏识中的信息有好有坏, 胎儿的缺陷是由藏识中的坏信息造成, 坏信息是内因, 外力和药物是外因, 没有内因外因不会起作用。古人用藏识信息对生命形成的解释, 很圆满的解释了胎儿发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个父母所生孩子在性格秉性上存在巨大差异现象等一系列的科学难题。

四、藏识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人类在生活中, 疾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 有多种解释, 但多是围绕外部环境影响来解释, 没有从根本上去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古人认为, 人体的气血运行, 脏器的活动等等一切生理现象, 都是由藏识中的信息控制着, 如果藏识中坏的信息起了作用, 人体就表现出疾病。人体在出现疾病前, 往往会有外部因素引发, 这就给人类造成错觉, 以为疾病是外部因素所致。事实上, 外部因素只是个诱发疾病的条件, 外因, 真正的原因是藏识中有那个疾病的坏信息, 是内因, 如果没有内因, 外因是不会起作用的。

五、藏识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人生的历程, 是由无数个事件组成, 事件就像人生的点。把这些点串起来, 就组成了人生。每个人在处理事件时都有不一样的想法, 这些想法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奇怪,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 都是藏识中的信息在发挥作用, 无论你说是以前的经验也好, 你说是聪明才智也好, 这些都在藏识中储存着, 如果藏识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无论如何你也产生不了那样的想法, 因此说藏识中的信息在事件中起到主导作用。当我们遇到不好的事件时, 不要怨天尤人, 说自己的命运不好, 而是自己藏识中没有那样的好信息, 所以就处理不好事件, 得到不好的结果。

六、藏识在死亡中的作用

对每个人来讲,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不要怕死亡。人在死亡时, 每个人都会出现不一样的境界, 就像梦一样, 有的出现好境界, 有的出现恐怖的境界, 因此有的人死后面相非常好, 甚至面带笑容, 有的人死后面相非常狰狞可怕。为什么每个人死时会出现好坏不一样的境界呢, 是因为每个人藏识中的信息不一样。藏识中好的信息多坏的信息少, 死时就出现好的境界;藏识中坏的信息多好的信息少, 死时就出现坏的境界。至于死亡后是什么样的状况, 古人有很详细的描述, 现代科学也有研究, 科学界称为濒死学。

七、藏识与传统道德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 藏识中所藏信息的好坏, 在生命的形成、疾病、事件、死亡中, 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样的信息被藏识所藏成为好信息, 什么样的信息被藏识所藏是坏信息, 古人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古人认为被藏识收藏会成为坏信息有: (1) 杀生。古人认为生命都是有感情的, 被杀后有很大的怨气, 被藏识收藏后就是坏信息, 这种坏信息多在人体上发挥作用形成疾病, 也可能在事件或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2) 盗窃, 包括以各种手段占别人财物上的便宜及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古人认为盗窃就是亏欠, 这种行为被藏识收藏后是坏信息, 这样的信息多在事件上发挥作用致使破财贫穷, 也会在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3) 邪淫, 就是指男女不正当的性关系。古人认为这种情结淤积在藏识中, 主要在事件上起作用形成障碍, 也会形成疾病或在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4) 妄语, 就是指不当语言, 有四个方面:一是编瞎话骗人;二是开别人的玩笑, 不尊重人;三是背后讲别人坏话;四是用恶毒语言骂人。这些不当语言被藏识收藏就是坏信息, 这种信息起作用主要让自己是非缠身, 也可能在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杀生盗窃邪淫妄语, 这些不好的行为语言, 都是由贪婪、嗔恚、愚痴三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发, 在由思想意识中的藏识收藏, 如此恶性循环, 无尽无休。古人认为被藏识收藏会成为好信息有: (1) 布施, 包括用财物帮助别人叫财布施;把所学知识传给需要的人叫法布施;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人, 不让他人畏惧叫无畏布施。布施行为被藏识收藏就是好信息, 这种信息起作用可化成你的财富、智慧和健康。 (2) 忍辱, 就是把一切看破放下, 没有怨没有恨, 只有一颗慈爱的心。忍辱被藏识收藏后形成好信息, 发挥作用会使人相貌端正威严, 受人尊重。 (3) 爱语, 就是用爱抚的语言安慰他人, 这样的信息作用主要是在事件中得到他人帮助。同样, 布施忍辱爱语, 这些好的行为语言是由利他这种好的思想意识引发, 在由思想意识中的藏识收藏,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的藏识信息好坏观点, 就是传统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 很好的与生命根本规律结合, 体现了古人的高度智慧。而现今, 这种道德文化被破坏得面目皆非。比如杀生, 现在人认为除了杀人不对, 杀其它动物根本不认为和道德有什么关系, 所以过度杀生, 造成动物种群灭绝, 这已经冲破了道德底线。比如盗窃, 在商界制假售假, 坑蒙拐骗比比皆是;在官场, 贪污受贿, 也屡禁不止,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说的盗窃行为。比如邪淫, 当今社会把有小二小三看成了一种时尚, 不要说道德, 连一点廉耻心都没有了, 可见已严重到何种地步。妄语更是花样翻新, 生活好了, 男女一起去馆子里吃一顿, 黄段子一说, 互相耍戏一番, 有人还把这种行为叫做酒文化;电视广播里传播的那些教人淫荡, 教人骗人等不良信息, 犹如病毒一样毒害着人类。凡此种种, 皆是人类不正确的思想意识造成。要想改变道德滑坡问题, 就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体系, 利用这套理论体系加强教育, 这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八、传统道德文化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传统道德认为, 从利他思想意识中引发出来的行为语言, 就是人类的高尚道德。利他思想意识, 就是现在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是符合人类生命根本规律的, 即利他又利己, 但在落实中, 多流于口号, 其原因是没有从思想意识深处挖掘, 没有形成理论, 所以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但触及不到人们的灵魂深处。

摘要:自从社会进入现代化以来, 人类只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忽略了人类道德的教育, 致使人类道德滑坡, 虽然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但仍不能控制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本人经多年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 对这方面的理论有了粗略的了解, 为了不让这种理论流失, 响应中央文化建设号召, 使人们认识道德的重要性, 促进社会道德良好风气, 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供大家研究探讨。

篇4:传统道德文化理论概述

[关键词]道德;思想意识;藏识

自从社会进入现代化以来,人类只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忽略了人类道德的教育,致使人类道德滑坡,虽然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但仍不能控制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说服力强的道德理论,人类思想上没有形成用道德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习惯,使人的行为语言放荡不拘;二是道德教育的缺失,人类社会把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多少作为升学工作以及进级的考试考核目标,没把道德理论知识作为考试考核的目标,使得人们形成忽视道德理论学习与道德修养的风气。本人经多年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对这方面的理论有了粗略的了解,为了不让这种理论流失,响应中央文化建设号召,使人们认识道德的重要性,促进社会道德良好风气,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供大家研究探讨。

一、生命的根本

具体讲到生命,人类有个误区,认为外观的身体就是生命,其实身体是由物质聚合而成的躯壳,躯壳受到思想意识支配,抬手走路,吃饭睡觉,都是思想意识在支配,如果没有思想意识,我们的躯壳什么也做不了,就是一具死尸,因此古人说“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靠里头人”,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个木偶,木偶的一切活动完全是由里头那个人即思想意识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根本是思想意识,并不是我们这个身体躯壳。思想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形相没有气味,因此人们在平时不太注意,但就是我们忽略的,却是我们的根本。

二、思想意识的构成

一般来讲,思想意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行识、藏识八个部分组成。眼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耳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的声音,鼻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的气味,舌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物质的味道,身识的功用是分别外部世界中的软硬冷暖,意识的功用是对前五识摄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思维,行识的功用是推动思想意识运动不停,藏识的功用是将前七识摄取的信息储藏起来。在八识中,藏识对生命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就像我们使用的电脑U盘,把所有的信息都储藏起来,不管你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它的信息丝毫不差。

三、藏识在生命形成时的作用

人类一般的认识是,生命的形成是男子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而成,忽略了藏识的作用。古人则认为,在男子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的同时,藏识加入其中。胎儿在母胎中的发育成长过程,就是在藏识中的信息作用下聚合物质的过程。藏识的信息与现代科学中的DNA遗传信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现代科学认为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产生某种缺陷,是由DNA遗传信息或者母亲受到外部力量及药物所致,而古人则认为藏识中的信息有好有坏,胎儿的缺陷是由藏识中的坏信息造成,坏信息是内因,外力和药物是外因,没有内因外因不会起作用。古人用藏识信息对生命形成的解释,很圆满的解释了胎儿发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个父母所生孩子在性格秉性上存在巨大差异现象等一系列的科学难题。

四、藏识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人类在生活中,疾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有多种解释,但多是围绕外部环境影响来解释,没有从根本上去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古人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脏器的活动等等一切生理现象,都是由藏识中的信息控制着,如果藏识中坏的信息起了作用,人体就表现出疾病。人体在出现疾病前,往往会有外部因素引发,这就给人类造成错觉,以为疾病是外部因素所致。事实上,外部因素只是个诱发疾病的条件,外因,真正的原因是藏识中有那个疾病的坏信息,是内因,如果没有内因,外因是不会起作用的。

五、藏识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人生的历程,是由无数个事件组成,事件就像人生的点。把这些点串起来,就组成了人生。每个人在处理事件时都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都是藏识中的信息在发挥作用,无论你说是以前的经验也好,你说是聪明才智也好,这些都在藏识中储存着,如果藏识中没有这样的信息,无论如何你也产生不了那样的想法,因此说藏识中的信息在事件中起到主导作用。当我们遇到不好的事件时,不要怨天尤人,说自己的命运不好,而是自己藏识中没有那样的好信息,所以就处理不好事件,得到不好的结果。

六、藏识在死亡中的作用

对每个人来讲,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要怕死亡。人在死亡时,每个人都会出现不一样的境界,就像夢一样,有的出现好境界,有的出现恐怖的境界,因此有的人死后面相非常好,甚至面带笑容,有的人死后面相非常狰狞可怕。为什么每个人死时会出现好坏不一样的境界呢,是因为每个人藏识中的信息不一样。藏识中好的信息多坏的信息少,死时就出现好的境界;藏识中坏的信息多好的信息少,死时就出现坏的境界。至于死亡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古人有很详细的描述,现代科学也有研究,科学界称为濒死学。

七、藏识与传统道德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藏识中所藏信息的好坏,在生命的形成、疾病、事件、死亡中,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样的信息被藏识所藏成为好信息,什么样的信息被藏识所藏是坏信息,古人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古人认为被藏识收藏会成为坏信息有:(1)杀生。古人认为生命都是有感情的,被杀后有很大的怨气,被藏识收藏后就是坏信息,这种坏信息多在人体上发挥作用形成疾病,也可能在事件或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2)盗窃,包括以各种手段占别人财物上的便宜及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古人认为盗窃就是亏欠,这种行为被藏识收藏后是坏信息,这样的信息多在事件上发挥作用致使破财贫穷,也会在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3)邪淫,就是指男女不正当的性关系。古人认为这种情结淤积在藏识中,主要在事件上起作用形成障碍,也会形成疾病或在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4)妄语,就是指不当语言,有四个方面:一是编瞎话骗人;二是开别人的玩笑,不尊重人;三是背后讲别人坏话;四是用恶毒语言骂人。这些不当语言被藏识收藏就是坏信息,这种信息起作用主要让自己是非缠身,也可能在其它方面起作用造成不良后果。杀生盗窃邪淫妄语,这些不好的行为语言,都是由贪婪、嗔恚、愚痴三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发,在由思想意识中的藏识收藏,如此恶性循环,无尽无休。古人认为被藏识收藏会成为好信息有:(1)布施,包括用财物帮助别人叫财布施;把所学知识传给需要的人叫法布施;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人,不让他人畏惧叫无畏布施。布施行为被藏识收藏就是好信息,这种信息起作用可化成你的财富、智慧和健康。(2)忍辱,就是把一切看破放下,没有怨没有恨,只有一颗慈爱的心。忍辱被藏识收藏后形成好信息,发挥作用会使人相貌端正威严,受人尊重。(3)爱语,就是用爱抚的语言安慰他人,这样的信息作用主要是在事件中得到他人帮助。同样,布施忍辱爱语,这些好的行为语言是由利他这种好的思想意识引发,在由思想意识中的藏识收藏,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的藏识信息好坏观点,就是传统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很好的与生命根本规律结合,体现了古人的高度智慧。而现今,这种道德文化被破坏得面目皆非。比如杀生,现在人认为除了杀人不对,杀其它动物根本不认为和道德有什么关系,所以过度杀生,造成动物种群灭绝,这已经冲破了道德底线。比如盗窃,在商界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比比皆是;在官场,贪污受贿,也屡禁不止,所有这些都是古人说的盗窃行为。比如邪淫,当今社会把有小二小三看成了一种时尚,不要说道德,连一点廉耻心都没有了,可见已严重到何种地步。妄语更是花样翻新,生活好了,男女一起去馆子里吃一顿,黄段子一说,互相耍戏一番,有人还把这种行为叫做酒文化;电视广播里传播的那些教人淫荡,教人骗人等不良信息,犹如病毒一样毒害着人类。凡此种种,皆是人类不正确的思想意识造成。要想改变道德滑坡问题,就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体系,利用这套理论体系加强教育,这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八、传统道德文化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传统道德认为,从利他思想意识中引发出来的行为语言,就是人类的高尚道德。利他思想意识,就是现在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是符合人类生命根本规律的,即利他又利己,但在落实中,多流于口号,其原因是没有从思想意识深处挖掘,没有形成理论,所以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但触及不到人们的灵魂深处。

[作者简介]蒋清水,内蒙古阿荣旗信访局。

篇5:“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三言”“二拍”中大部分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城市细民。作者从婚恋爱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全方位的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及其思想意识, 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其中不乏与传统意识相背离的观念与思想, 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婚姻观, 在对待婚姻爱情时不再一味遵循迂腐的封建贞节、禁欲观念, 而着重体现情欲的力量, 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

这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是在新的商品经济前提下产生的。然而从它出生起就于传统产生了矛盾, 传统文化必然以其巨大的惯性力量, 有意无意的干扰和制约着这些新思想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或者冲淡它;或者将其纳入传统文化的框架与模式之中;或者用传统文化的固有观念对其做出种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因此, “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的真性意识时, “不那么理直气壮, 是羞答答的, 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总是以封建礼教、封建伦理的理性来加以抵消, 匡正, 这就使故事的情节出现了市民真性意识与理念主义的尖锐的对立。”“三言”“二拍”中反映这种对传统文化既反叛又妥协的文章很多, 我们主要从描写市民的婚姻观的作品入手。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 进一步认清传统文化和市民意识在文章中体现的既对立又妥协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桎梏下的市民婚姻观

明代中后期, 随着社会经济变化而出现了新的爱情婚姻观, 如追求真正的感情和相互的理解而不依照“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更多的考虑双方的容貌、年龄、情趣的谐和而不强调“门当户对”;对妇女的贞节不再看重也不将失贞视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尊重人的情欲等等。这一切无疑都带有一种个性解放的味道和色彩, 表现了在一种新形势下两性关系的调整趋向。这一类作品有很多, 如《卖油郎独占花魁》, 写小商人秦重突破等级制和身份制的樊笼娶妓女辛瑶琴为妻, 体现了对妇女的尊重;《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则写了商人出身的子弟阮三和大户小姐陈玉兰私自结合;体现了爱欲的力量;《简贴僧巧骗皇甫妻》说的是下级官员皇甫松面对妻子的“奸情”虽忍痛当堂休妻, 却仍对妻子怀念不已, 后将妻子领回也并不嫌弃其改嫁过, 仍旧恩爱如初。这些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市民新的婚姻爱情观念。

其中位于《喻世明言》卷首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写青年商人蒋兴哥外出经商, 家中年轻美丽的妻子三巧儿忍受不了寂寞, 与商人陈商有了私情。陈商还乡时, 三巧儿竟将蒋家祖传的“珍珠衫”私自赠与他。不巧的是陈商在归途中碰到了蒋兴哥, 并无意中泄露了珍珠衫的秘密, 于是蒋兴哥便依据“七出之条”将三巧儿“休”了。三巧儿后来改嫁了一名官吏, 蒋兴哥则因在经商的过程中发生狱讼, 又恰好由这官吏处理, 三巧儿发现是自己的丈夫后, 便搭救了蒋兴哥。那位官吏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原委, 便让他们夫妻重新团聚。

表现已婚妇女与人通奸, 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非鲜见, 然而无论是这些小说的作者还是这些作品的整个思想倾向, 都对这种行为持严厉批判的态度, 绝没有丝毫的同情。而且这些妇女最后总是受法律或非法律行为的严酷制裁, 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远到唐传奇中的步飞烟, 近到同时代作品中的潘金莲, 阎婆惜, 甚而同属“三言”中的《任孝子烈性为神》与《蒋淑真刎颈鸳鸯会》等篇什, 就对通奸、失贞的妇女表现出一种强烈否定的态度, 不但让她们断送了身家性命, 千古之后尚背淫妇的骂名。然而在《重会珍珠衫》一篇中, 这种态度却基本上不存在;相反地, 作者对于三巧儿的失贞过程作了非常细致而且合情合理的描写。读罢全篇故事, 我们对于三巧儿似乎很难作做出什么谴责。不仅如此, 就连蒋兴哥本人发现了妻子的背叛行为之后, 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 他对妻子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气愤;“气的蒋兴哥面如土色, 说不得, 话不得, 死不得, 活不得……”但与此同时, 他对妻子的这种行为又能从自己方面去寻找原因:“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 瞥下她少年守寡, 弄出这场丑事来, 如今悔之何及!”蒋兴哥这种矛盾的心态, 显然已经脱离了维护封建纲纪的单一的模式, 从而显示着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感情。小说最后仍让他俩结为夫妻, 既没有谴责三巧儿的不贞、失节, 也没有赞扬蒋兴哥维护“夫纲”或批评他再度接受一个失贞的女人的行为, 倒是以一种赞赏的姿态, 展现了他们之间那种复杂缠绵的感情纠葛。小说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只要有真挚的爱情, 一时的失贞乃至再嫁, 最终都不应受到谴责的信条。这种观念显然有悖于传统的关于妇女的贞操观念, 只能从市民意识的角度去加以关照, 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然而这种新的意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的, 不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严酷制约:蒋兴哥在休掉三巧儿之后续娶的妻子竟是陈商的妻子——陈商因奸人妻子得到了报应, 他的妻子平氏“卖身葬夫”, 正好又嫁给了蒋兴哥。因果报应立即兑现不说, 三巧儿重回丈夫身边后其名分和地位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书中对此是这样解释的:“论起初婚, 王氏在前, 只因休了一番, 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 又且平氏年长一岁, 让平氏为正房, 王氏反做偏房……”这样, 一个很具有近代性的爱情故事无形中被嵌入了一个更大的结构框架之中—一个因果报应和名分尊卑的框架之中。这里面既有儒家“忠恕”和“正名”的色调, 更有佛家因果报应的影子。毫无疑问, 在一个传统的、强调等级制与身份制的文化中, 妻与妾的区别是一种质定额区别。这样, 虽然全篇小说对三巧儿的失贞、再嫁都没有进行谴责, 但是她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去实际上表达了对她的一种惩罚与蔑视。因此, 从这篇小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新萌生的市民意识的一种微妙融合与碰撞的痕迹。

二、新婚姻观的根源

“三言”“二拍”中体现的这种市民意识对传统既反叛又妥协的现象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其根源又在何处?答案非常复杂, 但总的说来有两个方面:

首先, 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代表, 明代市民阶层在思想意识上, 必然与当时日趋严苛的宋明理学及其所代表的经济基础产生尖锐的矛盾。比如理学讲究礼义大防, 但商人生活的不稳定性, 本身就使家庭纽带松弛, 社会关系变形, 而日益积聚的财富要寻找消耗处, 又往往导致人欲横流。这些深刻的矛盾反映在市民文学中必然体现对传统的反叛。

其次, 明代市民阶层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势力, 始终处于幼稚状态, 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千余年传统的礼教、道德、伦理在他们心上形成了十分坚固、厚重的积淀层, 他们朦胧的民主意识、民主要求是在这种传统礼教、伦理、道德观念的底子上产生的。由于市民经济力量、政治地位所决定的这个阶层对传统的封建势力的依赖而形成的软弱性, 他们刚刚萌发的新的意识和要求还不足以形成对传统的封建礼教、道德、伦理的彻底的真正的否定, 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妥协。

总之, 这种对传统的既反叛又妥协的现象, 归根到底在于市民阶层所依托的经济基础的弱小。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还不能对传统的封建经济进行彻底的否定, 传统文化以其牢不可破的基础, 还在深深的桎梏着市民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种沉重的桎梏, 阻碍了古代中国人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和新思想的开创, 在古代的中国大地上一直也未能产生现代文化的价值体系来。这个可悲的事实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98.[1]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98.

篇6:“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作者简介:

篇7: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道德修养

当今社会很多人价值观、人生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功利至上、唯利是图, 缺乏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 导致了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空虚, 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人们道德水准的发展和提高。在今天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 是需要每一个人谨慎思考的, 人活在世上就会有各种个样的欲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 在于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极度重视, 古人强调“明德至善”“弘道立志”“君子风范”“修身养性”“明德”“至善”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生于至善, 旨在强调君发人先天具有的光明之德, 使之不断的发扬光大, 进而做到使民众日新其德, 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格境界。“明德”就是光明之德, 指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行。

弘道立志, 是达到明德至善境界的基础, 它规定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立志于道, 弘道于心, 是人类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表现, 无论人的性格是刚强还是懦弱, 身份地位高贵还是卑微, 都有自己的心中之道。成大事者, 无不执著于自己的追求, 无不倾注全部的心血和努力, 立志弘道是成就人生伟业的基础, 任重而道远是不可不弘毅, 为了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真谛, 就要有不畏艰险, 不屈不挠的精神, 经受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与磨炼, 凡进取者心中都有“恒道”, 有着明确人生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君子之道”。修身养性也是古人推崇的士人君子应该遵守的准则行为, 只有认真按照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充实与完善自我, 才能成为具备完美道德形象的人。《中庸》提出了君子处理事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庸”之道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追求“至善”“至仁”的理想, 价格形象, 孟子则提出了居仁, 践礼, 行大道的修养原则, 要求严格按照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的标准去行动, 实现完美的理想境界, 与儒家思想常说, 大相径庭的墨家在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却也有相通之处,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认为君子的个人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这与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修养、齐家, 治国?天下的人生修养路径起点完全相同, 修身养性是塑造完美人格形象、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也是人生的立足之本, 只有这个本立住了, 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才会一步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大学》指出修养身心的根本在于“诚其意、正其心、慎其独”, 要求人们做到意念真诚、思想端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强调在道德提升的过程中, 加强道德观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主动顺应天赋的本性行事, 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身心。自觉实现道德的完善进程, 《论语》集中表现了孔子对人生修养的高度重视, 并阐述了许多具体的准则, 如“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行、游于艺, 即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 孟子继承了儒家重视个体修养的传统, 强调道德的自觉向善和道德和自我完善过程, 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的理论, 通过充分扩充善良的本心来实现对道德的自我与自我超越, 非了则从人性本恶的理念预泻出发?提出了后天修养与教化的重要作用, 指出人的成的兴亡宝贵贫贱祸福吉凶等皆取决于人主因素, 先秦诸子高度重视修养的传统, 深深的影响了后朱喜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 直一步强调了修身的要点, 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 认为只有择善修身才能成德, 从而成就理想的人格讲究, 人伦常通和诚信宽容是自古以来众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 但是基本价值趋向则是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达到完美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样的道德规范非常多如仁、义、礼、智、孝、温、良、恭、俭、让”等其中每一个范畴都有自身明确的道德含义, 彼此又有想通共存的特质, 它们互为因果, 互相转换, 互相依赖。在中国古代社会, 这些道德规范虽然不是不是法律, 却约定俗成, 相沿学习, 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社会稳定, 保障人际关系, 向着和谐完善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也为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完美任何的塑造, 从而顺利走向社会, 实现人生理想, 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诚信宽容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传统文化中, 自律自省, 即所谓的“正心、正己”。要求人们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端正思想, 端正行为, 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努力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欲望。一个人要想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端正思想是关键和核心, 而自律自省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更好的做人, 才能更好的做事。“君子欲讷于行而敏于行”, 主张言辞要谨慎, 要温雅委婉, 恭敬和顺, 反对口不择言和尖酸刻薄, 同时行动要敏捷, 多干实事, 少说空话。老子强调“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认为真实自然善良的东西, 是不需要巧辩来让人信服的, 而那种意图通过巧辩征服别人的不是谎言就是欺骗, 其目的往往是不纯正的。老子的思想显然比那些只从表面看问题的人更深了一层。

篇8:开创传统道德文化先河的舜帝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这里是古老文明诞生的摇篮!

滔滔黄河水,养育了龙的传人,

上下五千年,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在言谈中,在文作里,我们常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地以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这些古老文明的遗迹,不时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时时感受到浓厚的根祖文化氛围,并因此而骄傲,因此而陶醉。先祖留下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使我们感到了肩负的重任——传承文明!

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首《南风歌》,是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舜帝留给我们的。从词面上,我们不难体会到舜帝爱民、恤民的心志。而当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展阅长长的历史画卷,查索有关舜帝的词条时,生活在4000多年后的我们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舜帝姓姚名重华,国号有虞,舜是其谥号。舜帝名列“三皇五帝”之内,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先祖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举之。”舜帝统治时期,身体力行,以孝事亲,以仁施政,以德教人。他曾总揆百官,开诚议政,颁布历法,统一律法,佐尧而大治天下;他统领各部落,奠定了中成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他还继尧推行禅让,实行了人类最早期的民主政治,中国社会开始由原始部落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他发展了文化艺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他勤政恤民,伟绩卓著,有大功二十而继天子位……《尚书·舜典》称舜“睿哲文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白虞舜始。”舜帝的功绩彪炳千秋,受到了历代人民的尊崇和爱戴,其影响历经4000多年不衰。史书记载:自北魏到明清,历代帝王三年一祭,祭尧于平阳,祭舜于河东,祭禹于安邑。

舜帝尤其注重道德教育。他敷布五常之教,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古代人伦道德逐渐推向全同,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之先河,成为华夏儿女所遵循的风范。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座里程碑,而舜文化以其“德为先,重教化”的精神之魂,被确立为中华道德文化之源,舜帝被拥戴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之鼻祖。

篇9:“明道德传统感文化人生”演讲

在她的作品中, 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 对女性的社会活动、生存状态和心理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在铁凝的小说中更多的是对女性人生悲剧的关注。在《麦秸垛》中, 铁凝详细真实地描述了贫穷、愚昧的端村人生活场景, 在端村把女人当货物, 可以随便交换与买卖。老效知道栓子喜欢他的老婆后, 竟然向栓子提出用自己的老婆来换栓子那双从日本兵死尸上脱下来的皮鞋。他说:“把你那皮鞋给了我, 我就让你一回。”栓子听懂了, 便不害怕了。只觉浑身的血全冲到脸上, 又沉到脚后跟。他捏紧了拳头, 直往老效跟前凑。“就在这儿, 行不?你脱鞋, 她这儿由我脱。”老效为了一双皮鞋竟然用媳妇来换。这段描写既反映了老效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在偏僻、落后的农村, 妇女的悲惨命运。

《麦秸垛》既是对传统的反思, 又有对生命的肯定, 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世代的繁衍生息、生存的艰难、生命的延续方式和不容易更改的变数。他的生命力是从现实中汲取的。它包含了历史和现实的伦理观念, 也承载着古老民族历史的劣根。作品虽然描写了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男女青年真实的社会生活, 也引起了人们对整个农村生存状态、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思考。作品中, 愚昧的大芝娘坚持和已经离婚的丈夫生个孩子。生下大芝后, “大芝娘不拾闲地经营着娘儿俩的生活:家里、地里。她没觉出有哪些不圆满。”“六○年, 大芝娘听说城里人吃不饱, 就托人写信, 把丈夫一家四口接进端村。在那一明两暗的三间房里, 他们住东头, 她和大芝住西头。直把粮食瓮吃得见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芝娘朴实善良的品质, 对抛弃自己的前夫的妻子、孩子那么豁然大度, 舍己为人。她的仁慈和善良并没有得到好报, 不懂科学的大芝, 还没来得及和能令自己心跳的小池谈恋爱就把鲜血洒向麦秸场。只落得凄凉孤单的大芝娘一个人抱着那个被磨得发亮的又长又满当的枕头作为心理的一种眷恋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然而本该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知识青年沈晓凤, 也在那迂腐落后中重蹈大芝娘的覆辙, 也要和不爱他的陆野明生个孩子, 她说:“我愿意自作自受。到那时候我不连累你, 孩子也不用你管。”沈小凤因与路野明在麦秸垛下偷情而被审讯。她的那种愚蠢的性幻觉彻底破灭之后, 便从《麦秸垛》的生存空间消失了。如果说大芝娘那一代妇女命运的悲剧性不可避免的话, 现代知青沈小风, 也在迷茫中重复者上一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麦秸垛》中的花儿是从四川的家里逃出来被卖到端村来的。小池因成分不好娶不到老婆, “小池爹出高价, 前后共拿出两千五, 人托人领来了四川姑娘花儿。”但花儿和小池在一起过得很好, 正当村子里人也逐渐喜欢上她的时候, 她的丈夫突然从四川找到端村来要人。因为花儿和她丈夫并没有解除婚姻关系。尽管花儿不愿意, 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人带走了。“一个村子眼泪汪汪, 小池的心很空。”铁凝在叙述这个故事时, 没有添加自己的评判, 只是把故事的发生、发展告诉人们, 让人们去思考、体味。

在《玫瑰门》中, 铁凝所关注的也是女人世界中的婚姻悲剧和文革的历史悲剧。在司猗纹身上, 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所共有的个性品质, 屈从命运的安排。婚姻的不幸是司猗纹终生的悲剧, 而造成这悲剧的原既有她个人的因素, 也有旧的封建道德的约束, 因而在更大背景上, 从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而言, “司猗纹”们都是悲剧的表演者。她们摆脱不了旧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影响。司猗纹的悲剧可谓是最明显反映了当代女性在婚恋、家庭中矛盾冲突。

铁凝以自己对女性世界的深刻领悟塑造了不同时期、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背景下, 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这些悲剧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剧, 是传统道德与现实矛盾发生激烈冲突时所产生的震动。铁凝笔下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作者自身的道德理想, 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美, 是理想化的道德美, 它发生、发展都以传统道德信念为依据, 女性生命在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中进行着演变与轮回, 她们的反抗、逃离和迁就总是具有悲剧色彩。

铁凝在从传统道德与现实的冲突中关注女性人生悲剧, 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铁凝作品的深处, 总是埋藏着难以言表的悲凉与苦涩, 或使人潸然泪下或产生某种莫名的冲动, 笔者虽然没有能力改变那些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读到女性要解放, 要获得自由, 除了社会的力量外, 还要靠女性自身的觉醒和自强。

摘要:铁凝是跨世纪令人瞩目的多产优秀女作家, 在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她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场景广博深远, 作品的可研究性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每读起来都能引起新的思考与回味。可能是因为身为女性的缘故, 铁凝对女性人生特别关注, 她塑造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女性的命运, 她所塑造的每一个女性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 传统道德桎梏的束缚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女性的人生悲剧, 为什么女性的人生总是一部悲剧?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对女性悲剧的关注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在铁凝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端倪。

关键词:道德,女性,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1]、陈超.写作者的魅力——我眼中的作家铁凝[J].铁凝小说精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70.

[2]、王海燕.对立与和谐——论铁凝的短篇小说[J].北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00 (12) .130.

[3]、陈娟.记忆和幻想——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13.

[4]、铁凝.我愿意发现她们[J].北京:青年文学, 1982 (2) .43.

[5]、金燕玉.“罗衣”与“诗句”——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价值[J].长春:文艺争鸣, 1999 (5) .72.71.

上一篇:幼儿园微课教学设计范例下一篇:吴用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