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髓提升下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9

[摘要]新时代,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不过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精髓提升下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文化精髓提升下职业道德论文 篇1: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我曾经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概括为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个阶段。大改革阶段主要在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发展主要体现在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大的发展,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正经历着一个大提高的阶段。大提高阶段提高什么?提高质量、提高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看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成为高教战线崇高的历史使命。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而,在我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这一关键时刻的关键就是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有很多事情要做,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有三件事至关重要。

一、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衡量大学办学方向是否正确的试金石和标准,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1)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

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这一点,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中央文件,都讲得很清楚。在2010年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温家宝总理强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现在有不少学校丢失了这个根本,淡化了这个根本,甚至忘掉了这个根本。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的诱惑也太多,学校办学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端正办学方向,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实在是当前大学建设、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事。

(2)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文化育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如何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呢?我认为途径之一是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努力提高两个自觉,即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和提高学校素质教育自觉。

大学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功能。而这些功能的背后有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大学如何来发挥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呢?一方面,大学通过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来实现;更重要的一方面,大学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现她的这种功能。大学正因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满足了国家、社会和人们永恒的需要,大学才得以源远流长,大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传承、创造文化。

大学培养人,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大学出现市场化、庸俗化、功利化等倾向,这与大学应该具有的高品格、高品位相去甚远。要让大学的文化熏陶力量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必须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建设一种追求真善美、有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文化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自觉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人才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大学践行文化育人,还要努力提高素质教育自觉。我国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多年来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使用。应该说,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提出时还引起了一些争论和质疑,但这个时间很短,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会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同时又长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上。

文化素质教育经过16年的实践,今天回过头来看,不仅“切中时弊、顺应潮流”,而且还应加上四个字:“涉及根本”。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即如何培养人;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当前有一种倾向,试图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特点也在“文化”二字。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与格调也正是源于文化,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于素质教育之中的,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三注”→“三提高”→“三结合”→“战略主题”的过程。1994年,针对时弊,我们提出了“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三注”的提出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1998年以后,文化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推广和提高的阶段。我们提出“三提高”,即: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学校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三提高”把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200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我们又深化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出“三结合”,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三结合”的提出把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2010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教育规划纲要》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主题”的高度。战略主题有两个要点:第一,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牵涉民族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也是体现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这些认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也为素质教育实施历程所证实。因此,要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提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这是育人的根本途径。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教学改革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主体。没有教师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的素质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提高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支队伍对教改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教学改革还没有完全兴奋起来。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键中的关键、根本中的根本、大事中的大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说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教学发展中的突破口。

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会有改革的动力,就会有高水平的改革。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会有高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有了高水平的科研,就有了高质量的保证。《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途径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做方方面面的努力,我结合当前的师资队伍实际,谈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今年教师节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谈到这样两组数据:第一组: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具有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从2000年的31.3%提高到现在的57.1%;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师达到了52.6万人,是1978年的64倍。第二组:高校集聚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国高校中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37%;全国高校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0人,占全国总数的5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当中有357位专家来自高校,占总数的67%。这是师资队伍建设令人欣喜的一面,说明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依然缺乏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教师,众多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依然缺乏鼓励教师醉心于教书育人的氛围和环境,依然缺乏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这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相距甚远。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最核心的指标。要把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平时的调研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的评价导向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很多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也以多科研为中心,并不重视教学,以拿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得了多少项目经费为荣,而对教学则应付了事。那些花了很多的精力用于教学,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的教师在考核、评聘以及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鼓励。针对这些,教育部也出台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倾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灌输式教学、以教代学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师德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方向,教师身为人师要有高道德水准的道德规范。在社会各个群体中,教师的道德水平是最为高尚的群体,因而师德是其灵魂。由于我们有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又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向。加之在改革进程中各种思想甚至各种道德观的侵蚀和影响,教师群体近年来在师德方面有所滑坡,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非常必要。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必要的、适时的。

三、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

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带动学校的管理和改革,是有效的切入点。抓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带动很多的东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曾经把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投入不足”,即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人才模式单一、外语水平偏低、人文教育过弱。并且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如“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提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一类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等等,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2007财政部教育部推出“质量工程”,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把教学改革当作核心,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把教学工作看作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甚至提出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一重要理念,激励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但回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教学方法改革依然相对滞后。我曾经说过:“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比较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一种经常说、经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现在,我们是不是到了要来一次教育方法大改革的时候了?如果我们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2)实践和调查表明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2009 年以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开展了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并在五大可比指标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做了比较。总体结论是,有一个指标高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有三个指标总体上持平,有一个指标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差距较大。这个差距较大的指标是师生互动指标,表现为清华学生较少地提问和被提问,较少做口头报告和参与讨论。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讲解的是成熟的体系知识,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缺少对学生高级思维模式,如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还发现,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环节,比如课下学习、课外的拓展性学习,清华的得分都高于美国的大学,而在课程目标达成和课堂教学上与美国大学存在较大差距。清华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和自我评价上与美国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学习更为刻苦、努力,更具备雄心壮志。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单调,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用课下更多的付出弥补课堂内的学习不足,造成教育浪费。清华的优势是非课程的、很多可以归因于学生的特质,比如刻苦学习、对自我的高期待等。而美国的强项是课程的,可以归因于学科和教学的优势。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的学生素质很好,但是教育教学方面美国比我们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研究的重大课题“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八“质量与水平”子课题组围绕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涉及“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省属一般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同层次类型高校121所。调查人群包括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调查数据显示:52.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学习状况一般,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不足。“教学管理死板,学生缺乏选择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当”、“实践教学困难”、“课程体系不合理”和“专业口径狭窄”,分别占被调查教师应答人次比例的22.6%,22.4%,19.8%,19.0%,16.2%。“教师师德与水平”、“学校办学思想”、“学风与校风”、“学科与专业水平”是4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63.3%的调查者认为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排第一位。 (下转第16页)

作者:周远清

文化精髓提升下职业道德论文 篇2: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

[摘要]新时代,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不过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平台。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丁一桓(1973- ),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  信阳  46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红色基因传承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7JD71008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新时代,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不过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如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兴趣、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没有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事关高职教育成败得失。培养文化自信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现代化与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建设提升至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 。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了在我国新发展阶段教育现代化的内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参差不齐,对他们的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

1.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将职业院校看作是“考不上本科后”的无奈选择,这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和上进心缺失。而且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文化素质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轻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培养,造成学生出现趋于功利、崇尚享乐、缺乏责任感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高职教育的“功利化”挤压了“人文化”的生长空间。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既承担着培育职业人的职责,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当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被高职教育弱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短视化和功利化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写进学校章程,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则鲜见于学校章程中,导致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育,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当前,学校面向市场、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深度的校企合作、延长顶岗实习实践等培养模式缩短了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时间,压缩了校园文化“教化”学生的空间,导致文化教育的课时量远远少于专业教育的课时量。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

3.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缺失制约了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教育现代化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技能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高职院校的建校历史普遍较短,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多重视生源问题与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部分高职院校把建设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实训楼、实训室、机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投入不足,“只见高楼不见大师”的现象长期存在。此外,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没有积极实施人文教育,没有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是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高职院校应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做到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特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推进质量立校;开展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正能量,转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高职学生学历提升渠道有限,难以满足学历提升的需求。为此,应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适度发展研究生层面的职业教育,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努力获得高层次学历,实现技能和学位“双丰收”。

其次,加大高职教师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充分保障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权利,明确其薪酬权、休息权,维护其作为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

最后,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推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文化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改变过去一些高职院校招生门槛过低、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做法。

总之,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营造全社会认同职业教育的氛围,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2.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革学生评价,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的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加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以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此,应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例如,完善德育评价,注重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如,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展现学校办学底蕴,赢得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职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中,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消极的文化所迷惑,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定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重视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占领高校舆论阵地,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性、稳定性、时代性、先进性的基本特征,也具有高校校园文化所不能涵盖的异质性特征,这些异质性特征是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职教育所天然具有的工业性、行业性、开放性、区域性。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是抓高校共性文化建设,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抓职业院校特性文化建设,核心是职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有利于增强该专业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行业文化史研究,解读行业人物,提炼行业精神。例如,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信阳茶文化”的文化品牌,为信阳茶叶行业培养了许多业务骨干。通过职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建设,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厚植文化自信。

4.加强对外交流,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平台。职业教育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邀请在国外就业创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举办讲座和讨论会,现身说法,让高职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和奋斗历程,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自信心。其次,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展示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应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向国外输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广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认识高职教育的文化功能,对于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单一强调学生技能训练,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特色,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唤醒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石献记.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3-117.

[2]胡慧慧,曹石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8):45-50.

[3]刘蔚.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34-39.

[4]贾新华.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6):45-50.

[5]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2-136.

[6]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20-26.

[7]马宝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9-114.

[8]杨希燕.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刋,2019(12):141-145.

[9]李琪.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探索[J].职业,2018(20):57-58.

[10]衣孟阳.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182-183.

作者:丁一桓

文化精髓提升下职业道德论文 篇3: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内涵、特征及功能新探

[摘 要]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而且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当代社会,社会主义廉洁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先进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有着规范、引导、教化、监督、激励和凝聚的功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廉洁文化;功能;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

《辞海》中解释“廉洁”的意思是“清廉、清白”。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廉洁”一词,后来东汉著名的学问家王逸曾将其解释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尤其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统领中国传统文化以后,“礼、义、廉、耻”便成为国之四维,其中的“廉”就是指廉洁。所以,廉洁就是一种公正公平、清白不贪的思想精神。“文化”一词最早始于拉丁语,该词的起源与农业文明有关,本意为辛勤耕耘劳作,蕴含着古代人民对天地的敬畏,这种解释显然有种朴素的韵味。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其内涵非常广泛,文化即人化,也就是说凡是打上“人”的烙印的东西都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它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可见,廉洁文化是指以廉洁精神为内在思想,以文化为外在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对廉洁思想、理念、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行为方式的总结和概括。廉洁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随着私有制这种社会存在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国家和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廉洁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地丰富。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思想精髓。“廉洁自律、大公无私、忧心天下”是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精神核心。在中国传统廉洁文化里,儒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孔子曾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汉书·贡禹传》里也曾记载:“禹又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是唐太宗李世民强调的廉洁治国理念。在李世民廉洁治国理念的領导下,唐朝人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写道:“夫以廉洁之美,而道之者寡;骄淫之丑,而陷之者众,何哉?”北宋范仲淹也曾慷慨激昂地谈论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廉洁文化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宝贵资源,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另一方面,它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进程当中。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兰西内战》等多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如何保持一个廉洁清明的政府、怎样对政府官员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如何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都做了详尽而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用民主的手段、方法、机制和制度”进行反腐。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曾提出,在选举、考核国家工作人员时,要用民主的方法来选拔;政府要建立公开的、民主的政府工作报告制度等一系列的廉洁文化思想。特别是目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思想,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一种思想道德文化。廉洁作为一种思想道德理念,向人们提出了一种“应然”的要求,这种要求是让人们从思想道德上去自我达到、自我约束的一种要求,它充分体现在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等方面。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也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民为邦本,廉洁爱民则邦宁”是封建社会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今天,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因此,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体现了党的宗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与社会主义廉洁理论相对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总概括。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与腐朽落后的文化是根本对立的,它以鲜明的政治态度批判腐朽落后的文化,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引导社会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廉洁修身,以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特征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思想为核心内容,以文化为外在形式,因此,它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先进性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另一方面,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提供了国家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提供了社会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提供了个人层面的要求。

(二)创新性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继承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思想精髓,但是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扬弃”,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增强时代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腐朽落后文化进行批判和斗争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廉洁政党、廉洁政府和廉洁社会建设要求的集中反映。

(三)人民性

文化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也是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凝结了人民群众在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进程中关于清廉、公平、正义的思考和智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主体力量。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人人参与、全民创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才能有深厚的根基和土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和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们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来把握对象的属性和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离开人们的实践,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功能

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结成一定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治理说到底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确保社会的有序性。而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支配,要规范人们的行为,首要的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人的思想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廉洁文化有着规范、引导、教化、监督、激励和凝聚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推进社会领域反对腐败工作,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治理,消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除了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和制度外,还要加强社会伦理的塑造。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一种社会伦理文化,对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伦理、道德修养以及价值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而有着治理和防范社会领域腐败的重要功能。一方面,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向广大社会成员提供高尚廉洁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去规范广大社会成员的自我行为,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做到廉洁自律;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使广大社会成员在廉洁文化的氛围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把廉洁的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规范功能。

(二)引導功能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结果和产物,是社会意识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能够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它所内含的廉洁精神、廉洁理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功能,使广大社会成员在廉洁文化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而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进而引导人们分辨社会现象的美丑,把握社会善恶尺度,形成崇尚廉洁的价值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促进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教化功能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其关键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和遵循。文化作为精神和价值观念,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社会成员具有教化功能,能够帮助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反映了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诉求。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廉洁文化活动,使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廉洁精神的培育和廉洁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监督功能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对公共权力行使的监督作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人人参与、全民创建的文化,它通过各种舆论形式、舆论载体和舆论阵地,向广大社会成员普及廉洁文化知识、宣传廉洁精神,使广大社会成员树立起高尚的廉洁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自觉担负起对公共权力行使与运用的监督责任,抵制各种侵害社会利益和人民群众权益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五)激励功能

文化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蕴含着重要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对人们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统一,社会成员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履行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就会受到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肯定和激励,使社会成员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从而成为激发社会成员敬业爱岗、廉洁奉公、快乐奉献的精神力量。尤其是要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廉洁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表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先进典型人物,弘扬廉洁精神和廉洁的价值理念,激励社会成员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立足本职、敬业奉献,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而努力,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六)凝聚功能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克服无数艰难困苦、生生不息,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化就像一根精神纽带,牢牢地把中华民族连接在一起。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它所倡导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敬业奉献等价值理念,为社会成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遵守公德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进而引导社会成员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努力探索新时期协调各种利益诉求的新方法,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凝聚积极健康的社会情绪,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使社会发展和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得以协调,使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四、结语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而且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当代社会,社会主义廉洁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先进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有着规范、引导、教化、监督、激励和凝聚的功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认识。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国臣.廉洁文化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效能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张丹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6]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宋重军

上一篇: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分析论文下一篇: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