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企关系型货币政策论文

2022-04-22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转变的后危机时代。银行与企业作为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两大经济主体,二者的关系及运行模式不仅关系到银行、企业的运作效率及风险,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进一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波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银企关系型货币政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银企关系型货币政策论文 篇1:

关系型银行(贷款)模式在我国的应用

摘 要:关系型借贷作为一种融资技术,在国内外已有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世界上三大类关系型贷款模式地基础上,讨论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中,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应用现状,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使关系型贷款在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关键词:关系型贷款 中小企业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

关系型贷款作为一种融资技术,天生是为应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由市场内部自发透致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先大致总结世界上三大类关系型贷款模式,再分析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中,关系型贷款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使关系型贷款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关系型贷款的界定

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关系型贷款定义为:它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通过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密切监督而形成的隐形合约;它以银企关系的长期性、银行获得信息的专有性以及银行注重获得长期回报等为基本特征;关系型贷款不同于交易性贷款,关系贷款或人情贷款,它的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不易公开获得的难以量化、传递的“软信息”,如企业所有者品质和能力等。

二、关系型贷款在我国的应用

在我国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地存在于各种金融活动中,关系型借贷因而具备了其独特的价,它有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世界上三大类关系型贷款比较

美国是较小的社区银行,由市场形成的职能银行;日本是较大的地方银行,存在行政干预的主办银行;德国式较大的全国银行,是按市场完成的主办银行。

从整体上看,美国由民间、政府、银行共同努力,构建了多层次的关系型贷款模式。该模式是由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内部诱发的一种解决途径,更适我

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该模式是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而开展的,是一种市场化运行方式,符合我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关系型贷款在我国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关系型贷款——主办银行制度

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自1996年实行以来,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①高度集中的银行市场限制了关系型借贷的实施。我国银行市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份额,其余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实力相对有限。

②银企关系的范围与强度受到多因素限制。我国银企关系首先受到业务种类的限制,银行为企业办理贷款、结算等少数几种业务。业务种类少特别不利于银行充分获取企业信息,尤其是意会信息。

③过度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场化的关系型借贷的形成。我国的主辦银行制度,由政府干预建立银企关系,与日本类似。首先在制度上由于银行和企业双方皆为国有,产权虚置,传统的国有产权缺陷仍旧存在;其次银行和国有企业并未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强行建立关系不能改进效率;第三,政府偏向于国有企业,无益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④缺乏法律保证使非正规金融活动处于高风险状态,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冲突导致了另一种成本。

(三)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关系型贷款

通过前面对美、日、德关系型贷款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现有的关系型贷款的介绍,我们得出,关系型贷款在我国还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制度化运行方式,因而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来为关系型贷款在我国金融体制转轨时期铺平道路,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体地,我们从中小企业自身、关系型银行以及政府各方分别针对性得提出相关的建议。

1)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提升: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基础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条件和素质的提高是在中小企业中推行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基础。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经营管理水平、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运用现代金融知识、遵循诚信原则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争取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关系银行业务创新:关系型贷款制度的主体

关于业务的创新,银行可也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大力发展业务品种,拓宽业务范围。银行应积极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如: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理财咨询等新型业务品种的开展有助于银行了解企业日常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而透支、授信额度等信贷便利,不但可以帮助银行缓解信息不对称,而且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不必每次放贷时都进行审核手续,符合中小企业贷款“急、少、频、短”的要求。

②推行客户经理制。实施客户经理制度,要按照客户经理的分工和特长,把原来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负责的客户集中分类和重新分配。

3)政府:外生性制度供给

就我国政府在制度设计中所担当的角色而言,政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关系型贷款制度加以完善:

①扶植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扭转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现有基础条件,建议充分利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果,引进民营资本,通过直接设立和间接设立两种方式组建民营中小商业银行。

②继续推行市场利率化改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不彻底,部分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不利于各金融机构间公平竞争,甚至产生套利机会。因此,政府应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性贷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③构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互补共存的金融体系。目前民间金融由于其在资产规模、经营能力方面的局限导致了其内部也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因此,要求对其加以规范、整顿,促使其向正规金融转变。此外,还可以允许建立一些社区自治机构或非政府组织,负责组织和引导互助基金、个人创业基金等民间金融的发展,克服民间金融的分散和无序状况,使其逐步走上组织化的发展道路。

总之,我国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制度应从中小企业、银行、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推进银行业务创新和政府外生性制度供给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 经济研究,2002(6)

[3]王剑 关系型借贷、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D].中国人民大学,2006

作者简介:彭洁(1988—)四川人,工作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金融学;瞿香(1987—) 重庆人,工作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作者:彭洁 瞿香

我国银企关系型货币政策论文 篇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转变的后危机时代。银行与企业作为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两大经济主体,二者的关系及运行模式不仅关系到银行、企业的运作效率及风险,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进一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而在这其中,中小企业随着地位以及效益的增长,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特殊时代,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也必然走向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从当前极度松散割裂的银企关系向紧密合作的银企关系演进。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中小企业;关系

2008年的金融危机依然让许多企业心有余悸,这是一场把世界经济带到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之中的大灾难。有关专家指出,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复苏将是漫长而缓慢的,在这漫长的恢复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恢复过程将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

银行和企业作为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两大微观主体,二者应该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但长期以来, 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银企关系。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市场经济的自主调整,如何顺应形势,构造新型商业银行与企业关系已成为时代的课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银企建立关系的必要性

就合作关系而言,银行和企业之间表现出的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企业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础,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企业。商业银行无论其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中介业务,无不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和服务,它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占我国经济市场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银行对待他们的态度就更为重要,由于融资渠道的单一性及银行在关系中的主导性,迫使企业处于被动的状态,采取何种的方式改变这样的现状,已是合作关系更进一步需解决的难题。

在中科院一次“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调查中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08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08金融危机的影响。另外,再以失业率为例,2008年只有9个省份失业率高于4%,而在各地制定的2009年就业目标中,除北京的失业率定为2.5%,江西未公布相关数据外,6个省份的失业率约为4%,其他23个省份均在4%以上。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及部分商业银行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好在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更加的重视作为两大经济主体的银行和企业关系的改善,试图从银企合作关系的调整来提高经济水平回升和继续发展的速度,这也是这样一个特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实体经济运行开始回暖,投资者信心开始回升,全球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而言,可谓挑战与机遇共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始终面对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有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直接融资,另一种就是间接融资,即民间融资。民间融资由于其手续灵活且方便快捷的特点,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在如今民间融资制度尚且不太规范和无法可依的条件下,民间融资是许多祸端的起因。2011年4月金立斌事件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其高达7个亿的民间融资债务把作为内蒙古惠龙集团董事长的他压跨了,政府在一边给他戴高帽的同时却不给贷款,迫于无奈,最终他只能以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有人会建议进行直接融资,但因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及成长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风险,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性质,让他不得不从自身方面考虑,因此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顾虑重重,往往存在利率偏高、条件偏严、手续偏繁、审批时间偏长等问题,存在“慎贷”、“惜贷”、“惧贷”现象。从中小企业来说,缺乏有效抵押物,且抵押手续繁琐,收费较高;缺乏合适的担保人,担保贷款难;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因此,在长期发展中,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疏离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这种脆弱的、不稳定的关系随金融危机的恶化已急需改善。

在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教训的同时,也让我们在磨难中迅速成长,这便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对银行业来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资金需求量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而尚未有效开发的市场;银行面对的市场和客户将进一步扩大和成熟;金融监管的体制和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有助于加速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形成;产业升级的机遇,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提升;另外,这也是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

在金融危机这样一种经济社会的优胜劣汰的考验中,使得各经济个体改变过去存在的各种经营上的弊端,使其各自都将会有更长足和把握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和谐的关系改善,实施和巩固对社会发展均有帮助的措施和政策,抓住机遇,经济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

三、调整办法及采取的措施

对银行和中小企业而言,虽然双方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他们的共同利益直接牵扯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尤其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的关系的改变和所创造出的效益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制定对的政策、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实行无误的管理尤为重要。经过查阅资料和自我斟酌,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银行资金管理

在银行与企业发生的信贷关系中,银行处于主体地位,从总体上来说,它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方法途径,决定着贷不贷,贷给谁,怎么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效益性。

在我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中,银行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银行与企业主体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银行加快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确立与企业这一基本投资主体的关系,加强与其之间的联系,并可专门设立研究各企业发展情况的职能科室,对所要进行的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可行性结论,并协调各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对所投资项目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避免投资和行为的盲目性,达到银行与企业双方合作的最大效益性,实现双赢。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项目的分类管理,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等来进一步保证信贷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面对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银行也需要进行制度的改革和素质的提高,发挥自己的引导带头作用,争做企业“雪中送炭”的“恩人”,通过提高其素质,强化日常监管和行业自律,不因为利益而冲昏头脑,以大局出发,发挥了银行的职能,同时也实现与企业的共赢。

(二)企业多渠道融资 加强自身改革

长久以来,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造成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刚性依赖,而由于企业先天性资金不足,经济基础差,企业自身和社会的负担沉重的客观现状又使得银行“惜贷”和“惧贷”行为的发生,这就直接导致了真正有潜力的或者急待资金去解决问题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最终没落,另外,一些企业长期受到银行的信任和支持,由于时刻有着银行信贷资金作为自己最坚实的“后盾”,那么它也往往会忽略自己的积累价值,而懒散的不去创造效益,消磨掉企业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这也是造成企业依赖银行的另一弊端。

因此,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融资、引资能力,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学会利用资本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使社会的闲置资金、为企业发展所用,变过去一元依赖型为多元筹资型。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就可以通过发展上市股票,发行职工内部非交易股票、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生产要素重组等形式实现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同时这样的举措,也会由于企业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将会使投资者更好地关注和监督投资的使用情况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企业做出适应性转变的同时,也要求企业予以高度重视的是自身的管理水平,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组织形象,从而有效地凝聚起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要素,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各有关方面,要求企业在吸引投资活动中,要把投资经营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加以考虑,使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使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三)建立和谐银企关系

在谋求银行与企业的合作中,因现在并没有可行的制度促使银行与企业更好的联结,所以企业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去争取,从立项至可行性研究,银行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为项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导向,同时这种双方面的透明化也会坚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决心。而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还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谋求与银行的合作,并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双赢这个纽带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做的结果:方面使银行投入企业一定量的资金能够获得较多的利益回报,另一方面又可使企业所需资金得到比较可靠的保证,可谓一举两得。

在构建和谐的银企关系中,信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根基,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保障,也是构建和谐银企关系的关键。因此,在以后长期的发展中,更要健全已有的诚信制度,建立新的监管部门,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在密切合作的过程中,保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

(四)其他措施

和谐的银企信用关系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希望政府在积极给予银行和企业正向的信用激励支持的同时,建立完备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公布渠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和权威性,降低银行和企业的信息搜集成本和风险,真正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另外,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及时解决阻碍经济向前发展的问题,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还是以不良债权债务为主,这需要企业和银行的通力合作才能予以解决,采用确认其主体责任,对现有问题进行责任归属,相互分担难以解决的债权债务等方式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建立起适宜新的银企关系成长的环境,如加快金融整改滞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真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而不是以打破平衡来换取短期利益,直接关系到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企业的生存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我们应该看到,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相互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其通力合作也是必然的,尤其在经济大环境逐渐向好的趋势中,我们也值得相信,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建立一定会走向美好。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作者:康安石 刘可

我国银企关系型货币政策论文 篇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也不例外。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许多国家在制度上和融资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借鉴相关的国际经验,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在制度创新上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具有持久性和非公开性

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原因,一是在货币政策紧缩导致银行收缩贷款时,大企业可以选择其它融资渠道,也能凭借其市场势力强占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而中小企业做不到这些。事实上,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不透明的特点,因此大都与一家当地银行结成长期关系融资,在货币紧缩时,即使中小企业想转向其它银行融资,也很不容易,因为与新银行达成关系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二是货币紧缩可能导致利率提高,从而降低了抵押品价值,这对以抵押融资为主的中小企业而言,影响更大。三是中小企业市场风险本来就高于大企业,在货币紧缩时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中小企业愿意支付高于市场利率的风险贴水,但由于银行担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仍然不会对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中小企业放款,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调节功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在美国的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到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所受冲击要远高于大企业,承受力则远小于大企业。我国历次为防止经济过热而实施的宏观调控,最先叫紧的也是中小企业,在宏观调控中,不少地方的民间金融重新趋于活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目前的正规金融渠道仍有待完善。这并不完全是宏观调控中的特殊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有待解决的普遍性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即使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相当完善的美国,这一问题也始终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为此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政策扶持体系。事实上,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作为个体,则存在一些自身的内在“缺陷”,比如信息不透明,发展不确定,交易不经济等。这些“缺陷”与日益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有一定冲突,也说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缺陷”正是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缺陷”,也就没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经营优势和特点。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小企业自身要改变什么,而是我们的金融环境,包括制度、机制和产品,要努力去适应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非公开性。公开融资以非特定的公众投资者为交易对象,通过在公开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与公开融资相比,一切在有限范围内向特定投资者出售债务或股权的外部融资行为,都是非公开融资。如银行贷款就是企业与一家银行(特定资金提供者)之间非公开交易的融资行为;租赁融资、典当融资也属于一对一式的非公开融资交易;商业信用,因是具有特定购销关系的企业之间以赊账方式相互提供信用的融资方式,也归入非公开融资;股权融资的各种形式的私募发行也属于非公开融资。一般而言,能够公开融资的只是少数信誉良好、成熟稳定的大企业,而非公开融资适用的企业范围则大得多。从大多数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看,公开融资的比重较非公开融资要低得多,其重要性也远不如非公开融资。以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1970-1985年期间,作为非公开融资典型方式的银行贷款,在企业外源融资所占比重则高达61.9%。相反,由于公开上市企业大量回购股份的缘故,1982-1990年间,企业净股份(股票发行额与回购额的差额)发行额在其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足15%,近几年甚至是负值。

非公开融资与公开融资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经营稳定性及治理结构的要求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企业信息透明度要求的差异。见表1。

不少文献在分析中小企业为何不能公开上市融资时,往往将此归结为中小企业过小的融资规模与资本市场过高的融资费用之间的冲突。其实这一因素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其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必须更加保持经营的不透明性,这正是其内在的竞争要求和竞争优势。其二,依据按公开上市标准披露的财务信息,不能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

二、主银行制度: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国际经验

在银行的间接融资方面的一项有效制度安排,是基于密切银企关系的主银行制度。通常而言,银企关系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所谓的保持距离型;二是所谓的控制导向型。前者主要适用于大企业与银行之间,后者则适应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在控制导向型银企关系中,最典型的就是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是指一家企业的全部或大多数金融服务固定地由一家银行提供。与此同时,主银行对企业拥有相机介入治理的权利,甚至可以持有企业的股份,包括有投票权的股份。

美国关于小企业融资的主流文献十分强调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十分强调基于主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如果象大企业那样随意选择融资方式,随意选择与之交易的银行,其信息转换成本就非常高,而主银行制度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既有利于银行获取和积累企业信息以及对企业实施必要的监控,也有利于小企业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据其财务报表这类“硬信息”是否“好看”,而是依据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的主观判断。这些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通过了解该企业的同行及经销渠道,主要业主个人的信用状况,甚至企业差旅费规模与用电情况的变化,采集到丰富的、关于中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软信息”。主银行制度能够为银行为获得这些“软信息”提供便利,因而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较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据美国学者的研究,2001年美国小企业从主银行(主要指与该企业同处一地的社区银行)的融资占85%,与主银行保持融资关系时间平均达9年以上(Berger,2002)。由此可见,主银行对小企业融资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经济处于下降周期时,这种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小企业渡过难关更是至关重要。

尽管美国的银企关系从总的来说并不是控制导向的,主银行也不是人为的制度安排,而是银企双方互相选择的自然结果,但这一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反观我国的现状,银企之间缺乏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正常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企关系。相反,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逃废银行债务,结果企业虽然暂时得益,但破坏了银企关系的基础,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稳定的支持,比如授信额度银行就很少给中小企业。过去我们曾经实行过主办银行制度,当时虽然主要针对大企业,但同样因为这些原因半途而废。现在针对中小企业重提主办银行,应在制度设计上避免重蹈覆辙,特别是要赋予银行相机介入企业治理的权利,包括在企业债务重组方面的主导权。主银行制度应主要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推行,大银行并不一定适宜。

三、建立以多种形式股权私募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不仅需要银行的间接融资,更需要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性质的直接融资。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难以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因此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形式,主要就是各种形式的私募。

私募市场是一个不依赖金融中介而是由投融资双方直接接触的市场,大都是与特定投资者相交易的场外市场。私募市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相关交易制度的完善,更取决于公司制度及相关法律的安排。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公司制度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过高。《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额是1000万人民币,与国际比较,这一标准明显过高。二是设立股份公司不等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募);而公开发行也不等于公开上市。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采取发起设立或公开发行两种方式进行。但在企业改制实践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就等于公开发行股票和公开上市。现有约5700家股份公司均无一例外地采取公开发行的募集方式。而即使是对于公开发行的股票,其交易方式也不只是公开上市一种。在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约5700家股份公司中,已经公开上市的约2200家,其余公司也正在等待上市。

为此,我们应积极推进公司制度的改革,为多层次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1.降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鼓励以发起设立而非公开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

我国台湾地区除汽车行业等少数资本密集行业外是25万(300万新台币),欧洲国家基本不超过100万。显然设立标准过高,就会直接限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工业领域的股份有限公司仅5700家,而台湾地区在2002年7月底就多达15.9万家。因而,对股份公司的设立,应视同其它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一样,降低最低出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私募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只有在股份公司的设立制度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才能真正创造出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市场,特别是私募股权市场的需求,才能激发出创业和投资热情。

2.鼓励发展以柜台市场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股票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股权的流通

在我国台湾地区,存在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一市场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台湾证券交易所,二是柜台市场,三是兴柜市场,四是盘商市场。其中在前三类市场上市的股票仅1092家,绝大多数股票的交易则是通过典型的私人股权市场——“盘商市场”实现交易的。台湾经验的突出之处在于: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权益资本。发行股票与公开发行及上市完全不能等同,上市与在交易所这样的公开交易场所上市也不能等同,表明了企业筹集权益资本(股本)的市场,应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公开发行与公开上市。其中对中小企业权益资本筹集起决定作用的,是以私人募集为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场外交易市场。除我国台湾地区外,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特点。

3.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融资的机构。从美、日、澳等国的实践看,其特点是;(1)投资与管理咨询相结合;(2)面向特定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本金,主要是高科技创业企业;(3)资金来源与运用得到政府扶持。在借鉴这一模式时,应充分考虑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既不在科技含量高,也不在设备投资大,而在于劳动力的低成本密集,因此,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设立,主要不是面向高科技的风险投资或资本密集型的设备投资,而是要解决小企业因负债率过高制约其向银行贷款的问题。可行的运作模式是:在经济发达及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设立若干合作或股份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由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向银行借款,再以资本金投资方式向中小企业注资。这样做的好处是:(1)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资本金,这就增强了其向银行借款的能力;(2)可以适当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3)由于是以股权方式投资,因此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可介入企业治理,并发挥管理咨询作用,这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成功率,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碧波.转型时期民营经济融资困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06,(5).

(责任编辑:兰桂杰)

作者:周苹英

上一篇: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论文下一篇:生产线优化中的实验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