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经济生态技术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当今时代,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就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样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优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我国对园林生态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节约型园林的生态技术途径,首先阐述了园林生态技术的原则,然后分析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生态技术的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问题经济生态技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问题经济生态技术分析论文 篇1:

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

摘 要:为了保证生态技术能在建装饰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应能认识到生态技术对于建筑装饰的重要性,并能结合建筑装饰工作的需要以及生态技术的特点,制定出最为科学的建筑装饰方案。本文就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生态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生态技术;装饰;节能;环保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人们除了注重装饰美观度之外,也越发的重视建筑装工作的生态环保性。并且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生态学的理念知识,让建筑设计工作更加的科学,在保证建筑设计效果的同时还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保证设计工作的环保、高效。

1 建筑设计领域当的生态技术分析

生态学是当代自然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根据生态学原理而形成的种种技术则可称为生态技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愈加重视与深入研究,生态技术如今已经成为了各个科学领域所关注的一大重要话题。所谓生态技术,其具体指的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本原则,从整体出发,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对整个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与能源浪费,力求以最低的消耗来获得最高的效益的一种先进科学技术。

在人类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向大自然索要着各种资源与能源,而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并且这种破坏会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对自然资源、能源、物质与空间等需求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早晚有一天会迎来地球上资源与能源的枯竭,而那一天人们也势必将会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失去美好的生活家园;因此,为了降低人们的生产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使自然生态保持应有的平衡,生态学及其相应的生态技术就被提了出来。生态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渐开始运用到生态学技术,这其中也包括建筑装饰设计领域;在建筑装饰设计之时合理采用生态学技术,能够使人类、建筑与自然这三者之间和谐交融,让人们住得更加舒心健康。

2 生态技术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影响

2.1 节能以及环保方面的特点

通过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融入生态技术理念,就能改变过去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降低建筑装饰中消耗的自然资源。生态技术本身就是以自然环保作为出发点,追求在建筑装饰的美观性、良好的自然环、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个方面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在实际将生态技术融入到建筑装饰领域之后,能以最小幅度对自然产生损害为代价,保证建筑设计达到既定目标。

2.2 良好的安全性

在一些建筑装饰之中,为了能有良好的装饰效果,一些设计单位会在设计中选择使用装饰性突出,但是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材料,建筑室内环境以及建筑周边环境受到影响。而生态设计当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均是绿色类型的材料,这些绿色材料在兼顾了良好装饰性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环保性,将装饰材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化。

2.3 装饰设计的先进性

现代建筑装饰领域当中的生态技术在先进性方面也有推出表现。以生态技术为核心而建筑装饰工作除了充分的继承了过去各种建筑装饰特点之外,还吸收了大量先进的建筑装饰理念,和传统类型的装饰设计工作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以及持续性。其次,受到过去装饰设计局限性的影响,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未能得以落实,而生态技术则为这些新型设计理念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2.4 优秀的经济性

开展建筑装饰工作的时候,经济性是其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尤其对于一些大型建筑而言,更要能充分的考虑到经济性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生态技术则充分的满足了装饰单位好建筑业主双方对于经济性的需要,在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装饰效果同时还能降低建筑装饰的成本。

3 将生态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领域的措施

3.1 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

各个地区在相应的气候条件特点方面、地理环境特点方、各种自然资源储藏量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生态技术这种重视使用环境的技术也在实际的使用中存在的不同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装饰施工。选择和当期气候以及环境温度匹配度最高的材料进行装饰施工,让建筑装饰具有良好观赏性的同时还能抵御住外界环境的影响,长时间保持装饰效果。另外,在开展装饰施工之前,还要能注意环境中通风以及光照条件,让建筑装饰保持较高质量。

3.2 注重可再生类型资源的使用

在实际运用生态技术理念开展建筑装饰工程的时候,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能注重对于可再生类型资源的运用。建筑产业在发展中也带来较大的能源消耗,影响了我国在能源节约方面的发展。当生态技术落实建筑装饰方面之后,就能通过新型技术运用降低建筑在能源方面的消耗,加大建筑当中可再生类能源的使用量,这样既能达到预期的建筑装饰以及建筑运行目标,也能保证建筑的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当代大量环保节能类型设备的出现也为生态技术的运用创造良好平台,比如可以在建筑中安装太阳能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热能,以满足建筑中人们生活的需要以及建筑运行的需要。另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有着多种模式,比如还可以将自然降雨收集起来,用于小区中绿化部分的浇灌。

3.3 科学地改良与设计建筑设施

科学地改良与设计建筑设施也是生态技术在建筑装饰设计当中的应用措施之一。建筑装饰设计工作者应当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之时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施进行科学的改造设计,例如,利用双层玻璃墙代替传统的玻璃墙不但可以节约能耗,还可以给室内提供自然通风、调节室内的采光以及降低室内的噪音等,这就是一大很好的改良设计措施。因此,这就要求建筑装饰设计者必须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理念,并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生态技术的应用与使用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它联系着人类、环境与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建筑装饰设计者既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能,也要考虑到其生态性能,要尽量使建筑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统一,从而给人们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对生态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促使人类、社会与环境共同朝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我们不仅要积极应用现有的生态技术,还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将生态技术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胡县伟,刘杰.试论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2).

[2]金仙艳.论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1):00041-00041.

[3]刘健洪.建筑装饰生态设计的应用及其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4).

[4]吴晓旭.探究在建筑设计中外形装饰设计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

作者:周姗 王野

环境问题经济生态技术分析论文 篇2: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技术途径

【摘要】当今时代,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就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样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优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我国对园林生态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节约型园林的生态技术途径,首先阐述了园林生态技术的原则,然后分析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生态技术的途径。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生态技术;途径

一、前言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生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园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的建设中。但是由于园林建设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恰当的途径来进行园林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从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技术的概念

生态技术最早出现与上世纪60年代,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技术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总的来说,生态技术就是在遵循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一种可以促使生态平衡的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的一种方法、工艺以及设备。

三、园林生态技术的原则

1、尊重生态自然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合理的,它是经常大自然很多年进化而成的,所以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从自然出发,并且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尽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樣自然环境就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作为人类,要回报自然界,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环境的破坏,从而才能保存很多的资源。

2、本土性

生态技术能否合理的运用于本土性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因素和文化积淀,所以在运用生态技术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园林建设的基本条件,并且要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气候、地理条件相结合。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现在拥有的建筑物和植物,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本地区的物种,从而确保施工场地的环境与生物相互协调,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3、以“人”为本

在运用生态技术进行园林建设的时候,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并且作为园林的建设人员,要坚持以为人们服务的原则进行园林建设。以人文本就是指要使用对人体没有伤害的材料,并且由充足的绿色场地、活动空间以及阳光,并且还要与人类形成一个可以连续循环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生态技术途径

1、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将废弃物再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所以被广泛应用。由于在进行园林绿化的时候,需要非常多的材料来建设道路的基础设施、园林建筑等景观设施,所以在实际建设中,可以利用废弃材料来对园林进行绿化建设。

在园林建设中,无论是运用技术手段还是艺术手段对旧材料进行循环利用的时候,都为园林的绿化提供了很多种途径,从而为园林生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其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废弃材料对于景观建设的再利用,它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运用比较简单的修复手段对废弃材料的外观进行修复,这样就可以使得材料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形状和结构;运用艺术手段来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和改造,这样就可以形成新的形状和艺术结构。此外,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时候,可以将废弃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得其变成有机化肥,这样就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从而就达到了循环利用的效果。

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太阳能利用技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阳能是最清洁,并且资源总量最丰富、研究最成熟以及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主要可以用于园林建筑和景观照明等方面的建设中。在对园林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聚热管与建筑形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来提供热水。同时照明灯是园林建设中主要的能源消耗,所以可以采用太阳能草坪灯、路灯等,这样既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也能够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风能利用技术

风能主要是利用风力机将风能转化成电能、机械能等各种类型的能源,可以用于发电、制热冷等。其中风能在园林绿化中,其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风能能够与景观灯互补,将景观灯安装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顶部,这样就可以进行能源的收集,并且能够将能源存储在蓄电池内,可以在夜晚进行照明。即使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只要有风都可以保证景观灯的电力充足。这种景观灯与传统的太阳能和风能景观灯相比较,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其二,还可以借助风力来对园林绿化场地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约了资源,有合理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3、绿化生态技术

(1)屋顶绿化技术

屋顶绿化技术对园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拓宽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场地以及缓解热岛效应等生态作用,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运用屋顶绿化技术进行园林建设的时候,还具有节水节能的特征,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保护房屋的屋顶结构,从而增加屋顶的使用寿命。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运用屋顶绿化技术进行园林建设的时候,在白天可以节约20.9%的电,在夜晚可以节约15,3%的电,如果室内的温度越高,那么节约的电也就越多。因此,运用节约型园林生态技术进行园林建设的时候,一定的积极的运用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桥梁等屋顶,并且还要大力发展绿化,这样就尽量减少对园林绿化场地的依赖。

(2)垂直绿化技术

由于垂直绿化技术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以及减少城市无污染的作用,所以在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有关资料可以知道运用垂直绿化技术墙面的表面温度比没有运用垂直绿化技术墙面的表面温度要低5.5—14.0摄氏度。同时垂直绿化还具有占地面积小、施工简单方便以及成本低等特点,所以在进行节约型园林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建筑物的墙面、围墙等,并且大力发展垂直绿化技术,这样就可以利用降低的成本进行更大面积的绿化,

(3)复层绿化技术

植物在进行配置的时候,将乔木作为绿化的骨架,并且将其与灌、草互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面积的立体植物种植模式就是复层绿化技术。其中复层结构是各个群落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它能够有效的缓解植物之间夺取太阳光、水分以及空气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利用生态技术进行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时候,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对种植植物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位置,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结构。构建这种结构模式,既可以减少园林绿化养护成本,还可以给园林生态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现阶段,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园林建设在不断的发展,这样生态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主要是因为生态技术可以有效的节约园林建设成本,为园林施工提供丰富的资源,并且可以起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节约型园林生态技术还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例如:风力、太阳、水等,并且可以将这些能源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园林景观就可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并且还起到了环保、节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晖. 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探讨 [J]. 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2010(15)

[2]尹巧.浅谈湿地园林——生态、湿地、地域文脉与园林美的统一[J].现代园艺,2013(14).

[3]杨三杰.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施工方法[J].现代园艺,2013,14:138.

作者:许建勋

环境问题经济生态技术分析论文 篇3:

作为哲学事件的生态技术

摘要:生态技术是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生态技术的出现不单是一种新型技术形态的产生,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哲学事件。这种哲学事件体现在生态技术反映了近代以来占人类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主体性哲学的自我调整,其表现为:从无限主体性转变到有限主体性,从主体一客体二元对立转变到主体一客体融合共生,从片面、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完整、具体的人类中心主义,从对自然的一般筹划转变到深度系统的筹划。这种哲学事件的实质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深化与完善。

关键词:生态技术;哲学事件;主体性;主一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

文献标志码:A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技术范式进行改造,生态技术即是这一运动的产物。“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能够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笔者认为生态技术的出现不单是一种新型技术形态的产生,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哲学事件。

现代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在西方,随着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展开,随着工业技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神的权威开始旁落,人和人的理性成为知识和价值的来源,人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立。黑格尔指出:“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人成为主体,作为对象化的世界就必然转化为相应的客体。人成为价值的来源,世界也就必然围绕人类而获得其合法性。主体须要展开对客体的改造,必然需要对于世界的普遍筹划。所以,主体性哲学表现为认识论上主体一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价值论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运行规则上的对世界的普遍筹划。这种主体性的哲学随着西方成为世界的中心并把全球都卷入现代化的湍急旋涡中去的这一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统治地位。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西方现代文明“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所以,主体性是人类现代社会的形而上学和时代精神。

哲学思维的方式就是要澄清前提,划清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讲,要阐释清楚生态技术的哲学意义,就必须对当下关于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的一些流行认识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检视,或者进一步说,二者本身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笔者准备在对流行观点的批判和分析中展开自己的论点。

学界对生态技术的研究普遍是建立在传统技术与生态技术相区别的基础上的,其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于传统技术的批判和对于生态技术的肯定。这种批判与肯定共同分享了一种推理方式,即传统技术是主一客二分的认识模式,是片面的自然观,而生态技术克服了这种认识模式,认识到了自然自身的价值,走出了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范式。在对于生态技术的讨论中,认识模式和自然观是大家一致的哲学基础。是统一的理论切入点。综上,学界对于生态技术之哲学基础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技术是对主一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的突破;第二,生态技术体现了自然观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第三,生态技术是对于传统技术的本质性超越。下面我们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逐一的探讨与分析。

一、主体性的突破还是主体性的完善

——关于主一客二分的认识模式

有论者认为,主体一客体的认识模式使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和征服者,成为人类奴役自然的理论基础,生态技术是对主一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的突破,笔者认为,这种论调难以成立。

首先,主一客二分的认识模式与环境保护并不具有根本的矛盾。做个简单的比喻,主人确实会出现任意挥霍财产、经营不善的情况,但这只是短时间内的现象。从长远看来,大部分主人都会努力经营自己的财产,以便为生存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人类以前的行为只是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不善问题,它会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而得到解决。我们从人类的本性出发,也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没有人不爱自己的财产,相反浪费和暴虐往往发生在对非我财产的处理上。事实上,人们往往不把自己当做大自然的主人,而是把大自然当做不须要付出成本的无主物或公共品来使用。所以人是大自然主人的思想并不必然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所谓的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主一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只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支配模式”,即人可以支配自然界,但是并不必然产生人对自然的任意掠夺与征服。一旦认识到自然的有限性和系统规律,作为主体的人也有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护自然。

其次,重污染和消耗大的传统技术之所以大行其道是主体性不完善和发展程度不深的结果。人是主体不代表人就能够完全彻底地认识自然,人是主体并不代表人就能够随意和全面地操控自然。传统技术反映的是人类理性未成熟时的片面的主体性,它无限发挥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限制,无视客体对于主体的反作用,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类只知道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工业,把地球当做材料源和垃圾场。这种在一定时间内的片面性也是符合人类一般的认识规律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侧面到全貌的过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是如此。从这种角度来讲,片面的认识导致过激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而同时也正是这种认识模式,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当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

第三,生态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主一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只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变了,即从无限主体性转变到有限主体性,从主体一客体二元对立转变到主体一客体融合共生。这种“有限”体现在人类自身适应能力的有限性、人的改造能力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作为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的身体和文明需要自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存在与延续。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已经剧烈地破坏了大自然的这种稳定性,而人类身体的进化又远远落后于自然的突变,所以带来了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生态技术认识到人的身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长期进化的现状与结果,重视自然环境本身的规律及其对于人的合理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传统技术把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的客体,是被改造和索取的对象,人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理性和创造精神对自然进行掠夺,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的异化和报复。生态技术的设计以人与自然融合共生为宗旨,把人对于自然的改造活动限制在

其自我调整的范围之内,限制在人类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

生态技术不是否定了人的主体性,而是从更加全面、更高的层次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从无限主体性到有限主体性,从主一客二元对立到主一客融合共生,这是主体性哲学的完善与发展。生态技术的指导思想是在主体一客体的基本认识模式下,对于主一客关系的更加全面的了解,以系统论的视角来认识客体和主客关系,承认主体认识的限度和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生态技术采用了人类最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这些成果是人类独有的主体性知识,没有主体性的发挥,人类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自然的系统规律并取得相关的污染治理知识。在传统的工业模式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这种后果单靠环境的自我调节是不能恢复的)的今天,要想解决环境问题,恢复、保持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只有靠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利用技术的力量调整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才有可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进而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哪个中心?谁是中心?

——关于价值观的跃迁

部分论者批判传统技术忽视自然环境自身的内在价值,认为生态技术应承认自然本身具有的价值,应敬畏自然,进行适度开发。甚至有论者主张彻底抛弃人类中心论,主张“自然中心论”。对自然的合理保护和开发是对的,但这种做法是否应该建立在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保护或者“自然中心论”上呢?换句话说,自然有无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呢?人类中心主义的真正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自然价值说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技术只能以人类为中心。自然作为现实的存在。如果有自己的作为存在的价值,也是与人类的价值不同的。这首先体现在自然的自然而然性,自然没有生物所谓的好坏标准。无论是亚马逊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还是南极洲的冰盖寒冷无垠,都是自然。无论是巴厘岛的绿水青山,万花烂漫,还是印尼的大海啸横荡汹涌,吞噬生命,这些都是自然。地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次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自然的生态时而平静祥和,时而风起云涌。身在自然之中的各种生命也随着自然的变化,不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所以自然自身对价值没有好坏的判断标准,只有当自然对生命而言时,其意义才彰显出来。因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维持自己的生存,更好地发展自己物种的生命。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时适应生命的发展,有时不利于生命的存在。具体到人类而言,如果尊重自然的所谓内在价值,当火山爆发将要掩埋我们的村庄时。该怎么办?当洪水肆虐威胁人类生命财产时,该怎么办?当我们的技术能够防止这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我们应不应该去改变?自然的“自然而然性”送给人类的并不是一个舒适平和的生活天堂,而是一个充满着未知因素和风险的复杂环境。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不断地改造自然的这种自然性,使其更加适宜人类的生存。所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不可能成为生态技术的自然观基础,生态技术其实是要发展有益于人类的自然价值,抑制不利于人类的自然价值。生态技术是从自然的内在规律出发,并不是从自然的内在价值出发,不是不干涉自然的技术,生态技术是对自然的有限度的、保护性的应用。人类之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可能是为了生态环境或自然本身,而完全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合理的生态平衡,对自然来说确实是无所谓的。环境保护与自然无关,而只是涉及人类自身的利益,环境保护实际上是人类保护,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点,它主张以对人有利的形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传统人类中心论是片面、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源于认识上的一个普遍误区,我们传统上所讲的人类中心主义混淆了“人类”这个概念和人类社会中全部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所指称的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现实的个人。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以全部人类为中心,而是变成了以一部分特定的人为中心。这部分人或者是掌握资本和以机器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或者是支配落后地区的少数发达国家和民族,或者是指与后代人相对的意义上的当代人。其他的人,无产阶级或者落后地区的人、后代人都成了服务于资本增殖的机器体系的附褐品,同时还承受着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恶果。

指责传统技术受人类中心主义影响导致了生态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传统技术背后所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压迫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转化为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压榨。“我们所谓的人支配自然的力量结果是由某些人把自然作为工具对另一些人所行使的支配力量。”。传统工业技术对自然的征服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息息相关,“控制自然同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社会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马克思认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面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马克思还指出传统工业技术为资本家服务的本质:“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机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机器的主人才能占有。”“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由于传统技术的不当设计和应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和社会冲突。资本家通过传统技术压榨自然、剥削工人,导致了对工人和消费者各种权利的侵害,带来劳资双方的冲突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对于环境的污染也导致了受影响居民与污染者、受益者的紧张关系。由于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和技术体系控制了世界各地的资源和市场,使处于世界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国家和地区享受着现代工业体系不同层次的利益,同时承受着与利益极不相称的负面后果,这导致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尖锐矛盾。对传统技术的大量使用只追求当代人的经济利益,无视后代人的相关利益和自然的生态意义。极端地吃子孙后代的饭,强吃大自然的饭,导致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进而威胁到文明的持续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加拿大著名学者威廉·莱斯指出:“对自然的科学和技术控制的每一伟大胜利都包含着同等巨大的灾难的现实可能性。”

第三,生态技术体现的是完整、具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技术背后的哲学逻辑丰富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不是以一代人、一部分人为中心,而是以整体的人类为中心。即人类包括多代的、多国家民族的、多阶层的人,要使技术和发展模式惠及所有的人,为整体的人类谋福祉。生态技术的使用本质上也是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调整。

正如上文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技术所承载的是资产阶级对于其他阶层的剥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落后地区的掠夺,是当代人对于后代人的不负责任。所以,传统技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现代社会的很多矛盾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来自传统技术的设计理念和不当使用。生态技术的设计秉承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少排或不排废物,充分保护自然环境,这样就兼顾了不同主体的利益。减少了污染,恢复了良好的环境,可以为人类子孙后代提供一个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防止发达国家向落后地区转移污染,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与人权保护。总之,生态技术可以调节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关系。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是大自然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变化而积累下来的。这类资源是大自然送给整个人类的礼物,并不是属于个别人的,不能只遵循谁有能力谁开采,谁开采谁受益的原则。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不能个别人受益而让整个人类来承担资源短缺的恶果。生态技术中的节能技术的使用和对新资源领域的开拓体现了这样的关怀。所以生态技术做到了各阶层之间利益的统一,多地区和国家之间利益的统一,当代价值和多代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完整、具体的人类中心主义。

三、本质突破还是深度系统的筹划

——关于生态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关系

国内论者普遍认为生态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那么生态技术和传统技术究竟有何本质的不同呢?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上对技术的定义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这种认识把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既适合于传统技术,对生态技术也同样有效。生态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自然物质转化规律和深层生态学原理,所创造的在一定限度内改造自然、治理污染的手段和方法。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与使用目的不一致的副作用。具体到生态方面,任何技术的使用都是以消耗一定的资源并产生与自然相异的人工物为代价的,生态技术也不例外。传统技术与生态技术的一个区别点就是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的限度,消耗相对较少、污染相对较轻的就是较生态的技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做到绝对不污染和不消耗,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技术都是非生态的;但同时任何技术都是有限污染和有限消耗的,故也是“生态”的。所以传统技术与生态技术的界限是相对的,并不是截然泾渭分明,它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而“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座架意味着对那种摆置的聚集,这种摆置摆置着人,也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座架已经成为世界的逻辑结构。在自然方面,座架祛除了笼罩在自然万物上的温情和神秘的面纱,它逼迫自然交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强制世界按照特定的方式向主体展现。这就涉及到对于自然的筹划、算计与强制。在技术逻辑的统治下,活生生的自然被分割开来,被齐一化、功能化,“一切东西都成为技术意志的单纯的可塑造的可加工的物质”。自然的价值大小全在于有用与否,“在现代技术的贯彻着的生产中,事物的物性融化成被谋算的市场价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变化,自然被强制限定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持存物”,“自然成为现代技术和工业的唯一巨大的加油站和能源”。

可以说,座架是对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筹划,这种筹划与主体性哲学密不可分,是主体性哲学向现实世界展开的方式。这种筹划是一种限定的集合,主体通过限定将自然展现成“持存物”,即服务于某一使用目的的资源。座架就是这样一种展现方式,它支配着现代技术的本质,从一个特定的方向看待自然,取用自然。“在现代技术中,人们只从技术的需要去对待自然,把自然界限定在某种技术需要上,如把自然当作能量的提供者。空气现在被限定以生产氮,土地现在被限定以生产矿石,而矿石则可以被限定来生产铀,……因此,在挑战的意义上,限定构成了现代技术的又一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技术时代,不仅自然受到了限定,而且人也受到限定,他受制于技术视野,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技术的需要去看待自然,而忽视了自然其他丰富的存在内容。”技术的这种限定把自然变成了满足技术需要的“持存物”,持存物成为自然唯一的展现形式。

从海德格尔的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传统技术是对于自然的一般筹划,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把自然当做自己可以掠夺的资源库和倾倒垃圾的场所,可见环境和生态并不在传统技术的筹划之列。生态技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环境的脆弱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成为生态技术的考虑因素。最近几十年的新兴科学理论如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生态学等成为生态技术的理论基础。在生态技术的视野中,生态环境也是可利用的对象,环境本身也成为了持存物,不但是满足技术要求的持存物,而且还是技术主体的内在目的。从根本上讲,生态技术限定自然的本质没有变,生态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也还在现代技术的范畴之内,其座架的本质决定了对自然事物的处理方法。从这个角度讲生态技术是对自然的变相控制,是一种更深的更加系统的筹划,如果传统工业技术对于自然是一种粗暴的征服,那么生态技术就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因势利导。正如激进的环境主义者批评深层生态学家时所指出的那样:“‘改良的环境主义’或‘肤浅的生态学运动’似乎正是一种更有效的剥削和压迫形式。它完全类似于下述作法:给奴隶吃得很好,或给妇女买新衣,却又拒绝给予她们投票权。”尽管我们对于自然规律更加尊重,并且意识到了自然规律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但是生态技术对于自然仍然是以筹划为基本的领会方式和操作方式,并且更加深入,这说明我们仍然在主体性哲学之中,仍在现代文明之中。

综上,生态技术是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在根本上它并没有超越主体性哲学的主一客二分的认识模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和现代技术的筹划本质,但却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生态技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无限主体性到有限主体性,从主一客对立到主一客共生的转变。生态技术拥有了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兼顾了整体的、具体的人的利益,是一种对自然更深的筹划。生态技术反映了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体性哲学的内在调整,所以是一个重大的哲学事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时代精神的调整是社会存在变化的体现。这样,通过对生态技术之哲学基础的追问,我们可以洞悉到现代文明自身的演化进程,即主体性哲学的内在调整体现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深化与完善,一个新型现代性正在逐渐形成。正因为没有超越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即主体性哲学),生态技术仍然是一种现代性技术。又因为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生态技术可能成为新型现代性的技术基础。

作者:王迎春 卢锡超

上一篇:人才支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安全保护方案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