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水利工程与国计民生和国家基础设施质量建设成果有很大的关联,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管控体系,维持综合应用控制效果,确保能贴合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完善监督管理流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全面进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区域性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区域性农业发展论文 篇1: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结构调整的协调

摘要: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实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结合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

我国当前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大量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农业的生产结构上。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不同于原苏联那种短缺经济,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民还不富裕,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明显区别的是,虽然影响这种变化的基本力量应当是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数量特别庞大并缺乏组织,计划经济还存在着某种“惯性”,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实践的回顾与评价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等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产项目上的比例调整、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对生产经营项目和内容的重新选择和安排,它可以在不增加资源及要素投入总量的条件下而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尽管每次调整的目标和效果不同,但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和发展,是因为都有着本质相同、规律相似的内外动力机制,即一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只不过不同阶段的动因拉动效用不同而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既有可喜的成绩,也有值得注意的教训。

1.农业结构调整的成绩

(1)种植业结构大范围调整,品种质量不断改善。各地主动调减市场竞争能力差的粮食品种,扩大优质粮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在重视粮食增产和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西部地区则强调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2)出现一批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形成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发展格局,使重点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显现。(3)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不断加大。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时,非常重视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高产优质新品种,如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和建设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等。(4)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的内容也日益广泛,主要集中在畜牧、水产、蔬菜等产业上,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地域逐步拓宽。

2.农业结构调整的不足

(1)片面强调“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加快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应强调“效益优先”原则,通过调整,使农业逐渐发展成能赚钱的产业,而部分地区单纯认为特色就是调整的最终目标。(2)盲目提倡“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在全球市场趋向一体化,国内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个别地区依然提倡“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作法,这是一种短视行为。(3)行政过度干预和强迫命令。一些地方为了紧跟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快出“政绩”,出现了低水平的“滥调”、数字上的“空调”和对农民要求上的“强调”。(4)对培育中介服务重视不够。从产中领域看,传统的地域性服务急剧削弱,而新兴的专业性服务兴起缓慢;从产前领域看,生产资料服务尚可,而种苗服务及信息服务明显滞后;从产后领域看,几乎整个流通环节服务都相对滞后。在买方市场扩大、农产品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仓储、运输、销售环节服务滞后,已成为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之一。(5)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由于信息滞后,部分地区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多数农民不知道怎么调,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看什么价格高就种什么,致使一些农产品出现积压和卖难的现象。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

1.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梅勒(1966)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实,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的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韦茨(1971)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把农业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商品农业阶段;以自动化生产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高级阶段。此外,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1988)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也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这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2.我国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业结构调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几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不仅要考虑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是要进行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目标不但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而且还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

远发展”和“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适应国民收入增长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高收入弹性产品对低收入弹性产品的替代。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传统行业、传统产品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高的新型行业、新型产品生产的转移,这一转移无疑可以改善农业资源进而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根据收入效应原理,农业结构调整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调整后由价格提高和市场需求量增加而形成的新产品边际收益提高的幅度,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收入效应越高,相反则小;同时,与调整后新产品生产占用的农业资源份额的大小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生产占用农业资源份额越大,收入效应越高,反之则相反。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预示着农业自身的增长潜力。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无法实现较大幅度向外转移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

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背景。

(1)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产业整合程度和规模效益,增加农民的获利机会。农业结构调整应当超出初级生产范围,拓展纵向和横向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和联盟关系,把企业界与农民群体联系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现象,有利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动粮食部门的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进而向食品工业转移,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2)产业化经营可以降低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供给结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基本准则。然而,广大分散的农户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以及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在调整供给结构时面临着许多风险。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民按照企业要求专事生产,企业利用其优势去开拓市场,可以有效地规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直接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风险。

(3)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有利于质量标准的控制。在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一般都从种子、技术、收购、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并适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而且企业一般都制订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要求农民严格执行,如一些加工企业对农民施用农药的种类、剂量、次数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这样统一批量的标准化生产,就容易达到质量标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扩大出口。

(4)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加快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产业化经营中,一个大的企业通常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使当地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不少地方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如山东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陕西的苹果、山西的小杂粮等,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而这些成效的取得与产业化经营密切相关。

(5)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科技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原因在于,一方面龙头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有强烈的需求,它通过多种形式与科研、教学单位结成产学研共同体,提高了科技开发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凭借龙头企业的实力和与农民的联系,可以很快地把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实际,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考虑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就要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考虑。

1.搞好规划引导,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当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找准切入点,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当前要抓紧组织力量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优质专用农产品规划、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农产品市场规划等。城市郊区尤其要注意从城市化进程中重新审视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联系起来,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园农庄,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和适应城市绿化要求的花卉园艺产业基地。边远山区要充分利用气候、植物、土壤等的多样性,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进一步挖掘传统优势产品的潜力,顺应、预测、创造市场需求,规模发展耐贮藏、耐运输的特色产品,通过发展农村经纪人、合作社、信息市场、有形市场等中间组织和订单农业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流通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2.加强系统培训,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拓宽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空间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要加大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增强农民对结构调整的认识。当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必要对农民加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识的学习培训,围绕当地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引导、鼓励农民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应对人世的挑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有赖于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有赖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就要求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从而增加务农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产品成本的降低创造条件。

3.合理配置、优化、集聚资源,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推动结构调整

的重要措施。特别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培育相应的紧密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合作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带动农民共闯市场。要不论成份论带动,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快特色绿色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质量安全水平。按“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思路,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指导农户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要优化农业投入机制,解决资金相对贫乏问题。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主体。

4.探索组织模式,规范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应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模式。台州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模式值得借鉴。具体做法是,第一层次是引导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经纪人联合种养大户与农民组建“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或“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专业合作社;第二层次是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家禽、生猪、奶业、西兰花、柑桔等产业、行业协会;第三层次是在各行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农业总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理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体制。最好确定一家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打破因多头管理而管理不力的局面,以协调各专业服务主管部门的关系。三是规范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内部章程没有或不健全的组织,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组织章程;对已建立系统的组织章程的专业组织,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严格照章办事,处理好服务和盈利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5.改革农技推广体制,优化农业科技结构,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农民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重点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各地要加大农技队伍的改革力度。围绕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主动紧缩传统专业,发展充实新兴专业,建立与产业区域相适应的市场型、专业性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转变农技推广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直接创办、领办基地,以技术入股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中去。同时要积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组建各类民营农业科研开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创新农业科技结构,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科研工作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适应主导产业发展和品牌农产品的培育,进行技术攻关。四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强同农业科技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抓好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顺利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保障。

责任编校:阳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 汭

区域性农业发展论文 篇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措施

摘要:水利工程与国计民生和国家基础设施质量建设成果有很大的关联,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管控体系,维持综合应用控制效果,确保能贴合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完善监督管理流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全面进步。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探究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措施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琐碎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在于参加建设的单位多、项目区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内容的多样性、施工工期要求严格和施工技术难度大等原因。因此,要求工程参建各方要高度重视,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内容和技术标准规范,严格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协调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相关概念

1.1水利工程施工概述

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蓄水、防洪、发电以及灌溉等方面,建设规模大、周期长,安全性要求高,水利工程一旦失利,其造成的后果损失也是灾难性的,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建筑物有较强的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从而达到水工建筑物安全性与永久性的要求,还要尽量减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此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同时使用科学的施工方法与措施,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同时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又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工单位需要及时采用对应的措施进行管控,以此来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稳定开展。

1.2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特征

(1)水利工程施工时,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环境、机械设备、人员素质、施工技术、施工原料等,多数工程施工由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因此对水利工程质量的制约因素较多。(2)水利工程建设都是在河流之上进行的,制约因素较多,施工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制约,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变化更为明显。(3)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各种因素都会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发生变异。(4)水利工程施工环节多,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多次交接班,而且使用的产品多,隐蔽工程也多,这样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水利工程质量具有隐蔽性的特点。(5)水工建筑物的位置固定不变,因而在验收时难以发现其潜在的、隐蔽的缺陷,因而水工建筑物的质量也会有较大的局限性。

1.3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意义

一方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是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负责,秉持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践行相应质量监督流程,就能维持综合管控效果,确保工程项目能按照质量约束标准有序开展,从而减少安全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是对社会经济以及区域性农业发展工作负责,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本身就是长期投入使用的基础设施类项目,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其整体施工过程会占用较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公共财力资源,要想维持整体应用效果,就要满足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控制的基本需求,从而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全面进步。除此之外,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也是创建和谐水利事业的根本,从工程选址、选型到工程施工,践行全过程质量监督管控方案,就能打造更加和谐的施工体系,保证工程建设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减少隐患问题对后续综合治理产生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建设项目的市场性使用价值,维持监管工作和施工过程化控制工作的和谐性,也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提供支持。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較低

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如果其内部缺少足够规范的管理制度,便可能导致施工管理的整体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当前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都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相契合的管理制度,在设计、管理与技术等方面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制度规范,这也使得许多施工单位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这对于水利工程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2工程监理不规范

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监理部门无法为施工单位提供科学规范的引导,这使得许多施工单位难以正确认识到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改良。同时部分施工单位在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因为采用的方式不恰当,对于一些违反了操作规范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最终使得工程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3施工监理人员素质低

当前负责水利工程监理项目的工作者大多存在着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水平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使得监理工作者必须面临更加严格的要求与挑战。但在实际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许多监理工作者并未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锻炼。在开展监理工作时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监理手段,这使得他们无法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相关工作者的违规操作进行有效的规范,无法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同时,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环节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此外还有许多监理工作者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缺乏重视,没有在第一时间和施工方进行交流,最终导致后续施工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4质量控制流程不完善

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流程是否完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质量目标能否实现。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质量控制流程,方可实现施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减少其成本消耗,提升施工进度。目前之所以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是因为质量管理流程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与规范性。许多施工单位并未在开展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出足够完善的流程,还有部分单位虽然建立起了一套管理流程,但无法与当前需要完成的工程项目相契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隐患管理制度,从而避免质量漏洞产生,进一步提高质量控制的效益。

3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措施

3.1提高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认识

水利工程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关系到工程的效益发挥和工程的运行安全。各参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质量当作水利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认识到质量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重视对质量工作的管理,加强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质量风险意识,延长质量管理监督链条,确保责任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制度到位,确保项目质量全程可控。

3.2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按照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标准,规划内部控制细则,对特定岗位工作责任划分明确,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组建监管小组,按照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对自身掌握的权利及义务详细了解,按照人员培训规则,提高全体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其次,水利工程项目复杂,涵盖内容广泛,工程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遇到问题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结果探究,调控工作内容。最后,对于相应的制度管理内容进行逐步完善,以更好的规范和严格的标准,对员工的思想进行引导,建立健全相应控制管理体系,最终发挥质量控制体系的价值。

3.3严格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设施工中,要加强进场原材料、中间产品、工程设备质量检验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切实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施工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及时进行单元工程(工序工程)评定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报监理单位复核;上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保证各工序质量达到设计和验收规范的要求;应将施工质量评定成果资料进行分类、整编和归档,在项目竣工前向项目法人提交。

3.4明确监管职责,规范主体责任

施工单位确立建设项目以及与相关单位建立联系后,需要及时健全施工质量体系,明确各单位主体责任,设置专门的质量检查机构,配备专业的质量检查人员。同时,应该在收到开工通知后,按照合同规定的施工期限,向监理单位提交详细的工程质量检查计划及措施报告报送监理单位审批,经过审批合格后,严格按照监理单位要求,对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让监理单位进行审查,并报质检机构备案。此外,需要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要保证监理单位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①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需要對工程质量负总责;②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走流程、形式化管理的处理方式;③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④打造严格施工团队,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禁止出现不按规定要求的管理行为以及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⑤加强质量验收工作,按照工程实际质量管理要求,将工程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以质量为标准,保证工程有合理的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

3.5践行动态化监理

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而言,静态管理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结合实时性发展落实全过程动态化监理控制,从细节出发维持相关项目的合理性。第一,监理单位要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并且合理设置突击性检查,配合常态化管理形成良好的监理平台,维持综合监控管理的和谐性。第二,要利用动态化监督管理方案提升整体工作效果,并且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确保具体工作能满足设计要求。第三,为了确保相关工作都能落实到位,也要配合使用通报制度,在监管控制工作中及时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且依据获取的信息和收集的资料按照固定时间定期召开质量监督管理大会,及时分享相关工作经验和汇总的情况,以便于各个部门能依据信息和要求落实整改。最关键的是,在工作人员汇报相关内容后,就要部署对应的工作计划,为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支持。第四,为了维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效果,也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时性创新监督办法,提升监督效能的同时,要结合监督巡查的结果有效改进监督重点,着重关注参建单位、质量责任人以及建筑产品实物质量监督的效果,为综合管控提供支持,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水平能满足预期,提高工程项目监理水平,为工程全面优化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3.6引进全面的质检手段

在当前发展阶段,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各种先进的工程质量检测手段。为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质检设备和质检手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规范各方检测行为,做好施工自检,同时,监理单位应该做好平行检测和跟踪检测等任务,利用全面的检测手段,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3.7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质量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落实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优化工程质量监督效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进行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优质的管理人才,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注重培养后备力量,在进行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各种人才的合理分配,确保工程质量监督,保持队伍思想的先进性,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控制工作中,要践行全过程管理方案和管控标准,维持综合管理效果的同时,打造更加完整的监理方案,为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良贞.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21(10):157.

[2]王军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4):92-93.

[3]柴建业,张亚歌.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4):227-229.

[4]廖荣.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隐患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20,5(3):181–182.

[5]陈飞.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监理的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研究,2018(13):109

作者:王雅楠

区域性农业发展论文 篇3:

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的探索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琐碎的系统工程,为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施工管理进行创新,这样能够为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持。基于此,下文将对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

1 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意义

一方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是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负责,秉持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践行相应质量监督流程,就能维持综合管控效果,确保工程项目能按照质量约束标准有序开展,从而减少安全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是对社会经济以及区域性农业发展工作负责,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本身就是长期投入使用的基础设施类项目,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其整体施工过程会占用较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公共财力资源,要想维持整体应用效果,就要满足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控制的基本需求,从而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全面进步。除此之外,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也是创建和谐水利事业的根本,从工程选址、选型到工程施工,践行全过程质量监督管控方案,就能打造更加和谐的施工体系,保证工程建设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减少隐患问题对后续综合治理产生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建设项目的市场性使用价值,维持监管工作和施工过程化控制工作的和谐性,也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提供支持。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材料质量问题

由于在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量大且种类众多,所以材料的质量也普遍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有的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对成本要求极其苛求。这就会使得水利工程材料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引发因材料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还有一部分施工企业对材料的施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例如对材料的供应商没有进行资格审查,在材料到货时没有进行质量检测,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质量满足不了工程所需。从而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对特殊材料的保存问题也是重要工作之一,例如对于易于腐蚀且不易保存的材料,有的水利工程企业并不注重这方面保管的专业人才培训,从而导致特殊材料不能长时间的保存,在保存的过程中出现腐蚀损坏等现象,让工程施工的总体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如果在施工中不注重材料的问题,把有质量问题的材料投入到建设当中,会给整体工程的建设质量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2 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多数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都会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团队,这就使得一些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的施工单位“钻空子”,没有按照规范标准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并且,在组织施工过程中,缺乏专门的管理岗位,项目专项负责人空岗,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调换等,都会对整体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效果造成影响。最关键的是,部分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和设计内容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凭借“经验”开展相应工作,往往会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且对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流程不及时,也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威胁。

3 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

3.1 嚴格质量检验资料管理

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要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开展质量检测活动,做好质量检验评定资料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测试样的取样工作。对来样检测,应做好试样的标识和交接等相应手续,并对检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提供来样的单位及个人,应对试样的真实性负责。严禁未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严禁以施工单位质量检验结果代替监理、质量检测单位质检结果,严禁以事后监督代替事前、事中监管,严禁以各种名义补办质量检测评定手续,严厉打击编造施工、质检资料等行为,严禁以他人名义代签、事后补签质量检验评定表格、文件等现象。

3.2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

想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利工程设计规划,主要从以下两点展开工作。首先,要充分做好规划设计前的勘查工作。水利工程的勘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发展的目的,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使得整体的水利工程有着更为良好的质量。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规定的方法,来进行这一工作的规范。如要求这一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准备好对应的勘查报告,内容包括了当地的水文特色,周围的山体环境,当地的水质问题、水流速度等,只有将这些都进行了合理地探查才能确保最终的工程质量。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设置出两个不同的工作小组,一组在进行工作时,另一组负责对其工作的手法和最终汇报的结果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又可以确保最终的水利工程设计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所进行建设的。

3.3 健全项目管理体系

在水利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体建设质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就要从细节出发,践行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标准,不仅要提升部门协作的综合水平,也要从准入管理机制入手,维持管控效率。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流程,确保各个部门之间能形成协调的合作关系,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作用,要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流程制定相匹配的安全管理制度,为监管工作提供规范性的指导,避免过度干预。另一方面,要对工程项目准入机制予以管理,依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完善专业人才的考核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整体施工团队的综合素质满足标准,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整体团队的质量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监督管理工作,维持工程项目整体水准。

3.4 践行动态化监理

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而言,静态管理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结合实时性发展落实全过程动态化监理控制,从细节出发维持相关项目的合理性。第一,监理单位要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并且合理设置突击性检查,配合常态化管理形成良好的监理平台,维持综合监控管理的和谐性。第二,要利用动态化监督管理方案提升整体工作效果,并且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确保具体工作能满足设计要求。第三,为了确保相关工作都能落实到位,也要配合使用通报制度,在监管控制工作中及时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且依据获取的信息和收集的资料按照固定时间定期召开质量监督管理大会,及时分享相关工作经验和汇总的情况,以便于各个部门能依据信息和要求落实整改。最关键的是,在工作人员汇报相关内容后,就要部署对应的工作计划,为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支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涵盖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参与水利工程施工的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实践中要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把握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并注重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管理规范的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水利事业向着更长远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盛常玉,张淑娥.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的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04):253-254+268.

[2]杨霍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及远期发展需求[J].建材与装饰,2020(16):294+296.

[3]叶露,耿永强,王雷.基于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1):166.

作者:石伟

上一篇:差异化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近机类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