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农业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研究

摘要:去工业化属于工业化、后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发展脉络中的一环。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后工业化、去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而今又提出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省份和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开始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而有的省份和地区还处于工业化阶段,需要加速工业化发展。但不可否认,随着新国际劳动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对外直接生产性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本文认为,对外直接生产性投资出现增长,恰恰是去工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遵循这样一个分析思路,结合中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得出了一些较为明确的结论。在分析过程中,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现状,先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是否在总量或结构方面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二是如果我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是主动、积极的,还是被动、消极的?三是如果中国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去工业化原因、特征与影响包括哪些方面?四是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去工业化现象对中国去工业化存在哪些值得借鉴之处?五是中国如何应对去工业化,警惕早熟去工业化和预防产业空心化?当前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缺乏,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警惕出现早熟去工业化,预防产业空心化,发展新型工业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法,本文对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进行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并提出了应对去工业化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采用最近五年的经济数据,对中国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确认了中国存在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丰富了去工业化研究的内容,从研究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通过对中国各省份和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虽然总量上还没有出现去工业化现象,但已经存在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在区域性去工业化中,又存在不同类型的去工业化,本文对不同类型去工业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应对区域性去工业化,警惕早熟去工业化,预防产业空心化等,这些内容都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了去工业化的相关研究。(2)立足全球经济竞争和我国实际情况,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去工业化的特征与影响,从研究角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去工业化的特征和影响,发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四个特征,这也即是我国去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去工业化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部地区去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正确认识去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和负面影响。(3)通过分析不同部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以及制造业产出占比影响因素与制造业就业占比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了中国去工业化原因,扩展了对去工业化形成原因的认识,这也是本文研究内容上的一种创新。本文构建了相关的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促进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分析时,本文采用了文献梳理与理论建构→实证与计量分析→比较借鉴→政策建议这样一个研究思路。依据这个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框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本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关于去工业化的研究现状和评价、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去工业化的理论分析。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去工业化内涵存在较多争议,本章在借鉴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去工业化进行界定,区分了去工业化与产业转移;随后,本章分析了去工业化的影响和去工业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本章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建立了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度量指标;二是分析了各省份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三是分析了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以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占全国总就业的份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造业出口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作为度量总量去工业化的指标;以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度量区域性去工业化的指标。在区域性去工业化中,存在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和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作为积极去工业化和消极去工业化的度量指标。通过分析发现,中国还没有出现总量去工业化现象,但部分省份和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在区域性去工业化中,发现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省份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占比大于15%,且全要素能源效率在0.8以上,认定这些省份和地区发生了积极去工业化现象。河北、山西、甘肃、青海等省份和地区高技术产业占比低于15%,全要素能源效率不到0.8,认定这些省份和地区发生了消极去工业化现象。第四章是中国去工业化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分析了不同部门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二是分析了制造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溢出效应;三是分析了制造业产出占比的影响因素;四是分析了制造就业占比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不同部门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发现了制造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如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变化大,制造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远大于服务业、农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验证了这个结果。通过制造业增长率对非制造业就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制造业增长率与农业就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服务业增长率与农业就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证实了制造业部门对非制造业部门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了人均实际收入、社会固定资本形成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我国制造业产出的重要因素;人均实际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就业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五章是中国去工业化特征与影响分析。在分析中国去工业化的特征时,主要基于中国对外直接生产性投资变化角度来进行阐述。本文认为区域性去工业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去工业化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结构性去工业化加速了对外生产性投资;三是区域性去工业化有助于中、西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而消极去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为:一是消极去工业化将导致社会生产效率大幅下降;二是消极去工业化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三是消极去工业化将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第六章是去工业化的国际借鉴。本章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过程,以巴西和马来西亚为例,分析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早熟去工业化现象,讨论了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现象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借鉴之处。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本章首先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然后在前面各章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如何应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警惕早熟去工业化的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去工业化;早熟去工业化;总量去工业化;区域性去工业化;政策建议

学科专业:西方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去工业化的理论分析

2.1 去工业化的内涵与影响

2.1.1 去工业化的内涵

2.1.2 去工业化的影响

2.2 去工业化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产业转移理论

2.2.3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3 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

3.1 去工业化的度量

3.1.1 当前学界去工业化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3.1.2 本文去工业化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3.1.3 本文去工业化数据来源

3.2 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3.2.1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3.2.2 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结果

3.3 总量去工业化分析

3.3.1 全国制造业绝对变化分析

3.3.2 全国制造业相对变化分析

3.4 区域性去工业化分析

3.4.1 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度量

3.4.2 区域性去工业化分类

3.4.3 区域性去工业化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3.4.4 区域性去工业化个例分析:上海与山西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去工业化原因分析

4.1 基本分析思路

4.2 部门增长率、GDP增长率与去工业化

4.2.1 制造业与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分析

4.2.2 制造业与非制造业部门增长率差异分析

4.2.3 制造业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4.2.4 农业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4.2.5 服务业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4.3 制造业、服务业溢出效应与去工业化

4.3.1 制造业对非制造业就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4.3.2 制造业对农业就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4.3.3 服务业对农业就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4.4 制造业产出占比影响因素与去工业化

4.4.1 全国人均GDP与制造业部门人均GDP比较

4.4.2 计量模型选择和数据处理

4.4.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4.5 制造业就业占比影响因素与去工业化

4.5.1 计量模型选择和数据处理

4.5.2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去工业化特征与影响分析

5.1 中国去工业化特征

5.1.1 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强劲增长趋势

5.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面向发展中经济体

5.1.3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大幅增长

5.1.4 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举

5.2 我国区域性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5.2.1 结构性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5.2.2 消极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去工业化的国际借鉴

6.1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

6.1.1 美国的去工业化

6.1.2 日本的去工业化

6.1.3 德国的去工业化

6.2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去工业化

6.2.1 巴西的去工业化

6.2.2 马来西亚的去工业化

6.3 去工业化的借鉴

6.3.1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借鉴

6.3.2 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的借鉴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

7.1.2 关于中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7.1.3 关于去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7.1.4 关于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的借鉴

7.2 政策建议

7.2.1 积极利用结构性去工业化化解产能过剩

7.2.2 利用区域性去工业化促进产业转移

7.2.3 警惕早熟去工业化引起产业空心化

7.2.4 通过创新和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7.2.5 坚持生产多样化甄别比较优势产业

7.2.6 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制造业生产转型升级

7.2.7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去投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对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