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句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语法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字运用、交际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准确的语法知识,在语法学习中是大有益处的。初中阶段的语文语法教学特别重要,应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阐释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复句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复句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一 正确认识语文知识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取消它,理由是一些人并没有学习写作知识,文章照样写得生动感人(例如古人),一些人甚至没有进过学堂,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语言知识,但其表达却异乎寻常地流畅、自然、幽默、妙语连珠;高考语文得高分的,语文的实际能力却并不怎么好(曾有“高分低能”之说,也曾被一些人强烈地抨击过)。所以语文知识不需要教,不需要学。

不能说上述观点一点道理都没有,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过来说,不是没学过语文知识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同样,没学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人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也毕竟是少数。如果用少数、个别现象来否认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关键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 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语文知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反之,如果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学生懂得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那么许多字就既好认又好记,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反之,如果不懂得形声字的基本知识,许许多多的形声字我们要多久才能认识并且记住?

2 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应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中形成。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感的形成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所以。语文知识是语感形成的催化剂。

3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克、歌德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荷马史诗》《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而且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文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关于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至于怎么教,怎么学,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 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大体上包括:

(一)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1 语音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因素、拼写等。

2 文字知识:①书写知识:笔顺、笔画、结构;正楷字、行楷字;②造字知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重点掌握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 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4 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旬、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旬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

5 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二)语法知识,主要有:

1 词语的分类:①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②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2 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

3 句子:①单句的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旬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②复句(限二重复句)的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旬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旬、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旬、条件复句。

(三)修辞知识,主要有:

1 积极修辞:简明、连贯、得体。

2 消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四)文体知识:

1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3 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

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日: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

4 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计划、报告(主要是课题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五)文学文化常识:

1 重要的作家作品。

2 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及其主要的文学主张(如明朝的公安派,宋代词坛的豪放派等)。

3 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化常识(如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4 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5 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

6 文学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六)写作的基本常识:

1 内容:选材、立意、主题(或称中心)。

2 结构:起、承、转、合。

3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 写作手法:如开门见山法、曲径通幽法、烘云托月法、托物言志法、铺陈法、设疑法、对比法、象征法等。

(七)古诗文语言常识:

1 字音:多音字、异读字

2 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

3 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4 句式:判断旬、被动旬、省略旬、倒装句。

(八)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1 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

2 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

3 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

4 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

5 文学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 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三 语文知识教学错误做法辨正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不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视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只就阅读教阅读,就作文教作文。阅读课上,一上课就是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容和写法,然后进行迁移与训练;写作课上,往往是就作文题进行一下点拨就让学生写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错误地解读了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试导向误导,特别是中考很少考知识性的内容。

先看第一个原因,确实课标也有误导的嫌疑。比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说“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教学评价”中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文言文“不应考查词法、句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阐述的确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语文知识不重要。教不教、学不学都无所谓。

第二个原因是指挥棒的问题。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心态和做法,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潜规则。确实,到了中考年级,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中考几乎不涉及诸如字词积累、作家作品、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这也给人以误导:语文知识不重要。

语文知识究竟重要不重要?认识上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这里我们着重解读一下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阐述,以进一步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读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予以落实的。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列于语文教学目标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缺乏语文知识,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缺乏语文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没有基石。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关系问题,“不必过多”不是说必要的都不教、不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系统、不完整但“有用”的语文知识却是必要的。

2,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字、词、句、文学文体文化常识应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写作知识也应融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口语交际知识应结合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语法修辞知识也应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3 强调理解和运用。应该说课标所反对的是名词术语类的概念性教学,提倡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练有用”,对学生写作过程诸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偏重方法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性知识,课标强调很多,几乎随处可见,可谓达到了偏爱的程度。比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写作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等等。在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方法性知识必须进行强化,达到学生能够自由运用的目的。

5 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考,考也是重在理解与运用。课标明确提出不考的语文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语法修辞知识。另一类是文言文中词法、句法等知识。没有列入的有些知识也是不考的,比如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除文学文化常识外,其他的都是考查积累(如字、词、名言警句等)、理解(如词语在句子和文章中的含义、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和运用(如修改病句、造句、仿句等)。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不是名词术语上。

四 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语文知识比较枯燥。要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1 游戏策略。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比如,谜语游戏,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和作家作品的教学;找朋友游戏,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拼音教学、文学常识教学;接龙游戏可用于词语教学;对联游戏可用于语法、修辞教学……

2 竞赛策略。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单项教学竞赛活动,比如对文学文化知识教学,可开展“名家知多少”的教学竞赛;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竞赛活动,比如语文知识应用竞赛。竞赛如果与游戏联姻,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3 实践策略。主要是指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又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利用黑板报、学习小报开辟语文知识学习专刊、专版;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趣谈语文知识”活动;开展成语故事会、名家名作报告会、语法修辞例话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积累成语、学习文学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牢固地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4 探究策略。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策略,适合于内容较深的语文专题性学习。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运用这种策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某一专项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和阅读与作文结合进行,题目宜小不宜大。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后,可以“烘云托月,意趣无穷”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类型和作用,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5 融合策略。是指把语文知识数学融会并整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收到整体的教学效果。阅读、写作教学融合语文知识教学。课标作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时也可设计关涉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如在作家作品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走进鲁迅》《对话(红楼梦)》等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教学融合语文知识教学就更多了,如成语故事会、修辞例话等。

郑远祥,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来风。本文编校:石在中

作者:郑远祥

语文复句教学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创新思路

摘 要:语法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字运用、交际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准确的语法知识,在语法学习中是大有益处的。 初中阶段的语文语法教学特别重要,应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阐释了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语法知识是语言体系中的底层基础。因此,即使《课程标准》、教材和中考对语法知识都进行了“淡化”,语文教师都不应当忽视语法知识的教学,而是要淡化概念,强化运用,淡化知识,强化能力,让学生掌握易懂、精要、管用的语法知识,强化学生语言学习和应用的规律性、规范性。 在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

语法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教学很有必要加大语法的教学的力度。不考不等于不教,主观上要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把语法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进程中。在实际教学中,尽量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淡化语法概念,强化语法运用,淡化语法知识,强化语法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母语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使每一个初中生都能规范地使用汉语。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1、过分淡化语法教学,讲解支离破碎

对于现在的语法教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点抓初三的“后补”现象大量存在,应试教育情况仍然严重。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后,因其对语法的要求仅限于“阅读”第13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和“写作”第8点“修改作文时,借助…… 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教学建议”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加之部分地区中考考标中,考试内容也仅限于基本语法知识的运用,因而导致过分淡化语法教学,使其讲解支离破碎的现象突出。

2、超出课标进行教学,师生负担加重

初中语文中,语法教学的程度把握,除了认真钻研课标外,别无他法。有的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的是“把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学结论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却不能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对于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笼统地进行教学。例如“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的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页讲到其概念,并对主谓句的谓语构成分四类作了具体介绍。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颇费了一些心思,也花了不少精力去讲解,去练习。学生课业增加了,教师负担加重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我认为这就超出了课标的要求,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只需把握什么是主谓句,并了解其谓语构成有四种分法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去纠缠于这个句子是动词谓语句,抑或是主谓谓语句等。

3、过于强调语法教学,与课标背道而驰

少数老教师采用传统方法,过于强调语法教学。这些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淡化语法教学是有抵触情绪的。他们认为,语文不教语法,特别是现在义务教育只局限于九年制,如果初中还不强调语法的话,学生毕业后,不是连最起码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吗?他们又怎么能写出符合基本语法要求的书信、说出符合基本语法要求的语言来呢?这部分教师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偏大,对于新课标钻研不够,领悟不透。在教学中,有的强调动词与介词的区别,如“在”“到”等的用法;有的强调谓语部分中,谓语中心语与宾语中心语的关系;有的强调多重复句的辨析与运用,甚至把《孔乙己》中多重复句的划分引入初中课堂中作为重点来讲解。这些显然是与新的课程标准背道而驰的。

三、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淡化语法是有道理也是应该的,但是,淡化不等于淡出,不追求系统、完整的语法知识,并不等于完全不学习语法知识。语文知识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但语文能力是需要语文知识来支撑的。没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应在主观上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把语法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进程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1、认真学习钻研课标,领会把握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五)”中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地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必要的语法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时,遇到了相关语法知识,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能因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地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而一叶障目,对文中相关语法知识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有的教师甚至在研读地区性《初中毕业考标》中看到有关淡化语法现象的内容时,轻描淡写地讲一下,或者干脆不予教学。这种态度应当改正过来,真正做到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标,使语法知识服务于阅读教学,从而让素质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把语法教学时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说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要把语法教学时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语文餐桌上的两大主菜,考分比重越来越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谈虎色变。其实阅读也离不开语法知识,如归纳段意,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实际上利用语法知识就很简单了,选一个主谓句,让这一段描写的对象作为主语,然后追问怎么样,谓语就出来了,这就是段意。写作中就更能显出语法知识的“能耐”。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语气是否正确等等。总之,把语法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是高明之举。功夫应下在平时,要想成绩好,平日时间找,关键时刻不烦恼。

3、随文点拨,学会分析

随文点拨就是把语法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在游泳中学游泳,在语言中学语法。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随文点拨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课文词汇丰富,文采飞扬,便引导学生进行短语归类;课文长句较多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遇到典型的复句,可引导学生分析复句。如,“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在教学这段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每一分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并划分每一分句的主干,理清四个“难道”引领的四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纲举目张,学生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火热、赤诚的礼赞之情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

4、语文活动,拓展运用

语文课程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语文探究的过程,这是学生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探究意识。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如,我们可以开展“收集对联”、“为自己改作文”、“街头巷尾找病句”、“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得以提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要认为汉语语法是专家们争论最为激烈的内容而我们普通教师和学生就一定难以掌握而不教,也不要认为中考不考语法,学生学不学无所谓。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教语法知识对学生的害处。为了真正推行素质教育,为了我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认真地教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 谭浒军.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J].成功(教育). 2011(16)

[2] 王兴太.探究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11)

[3] 全成凤.浅谈初三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04)

作者:孙乐

语文复句教学论文 篇3:

远离不按规则办事的迷阵

规则是原理的物化,当原理指导人的行为,让人们以之办事时原理就变成了规则。规则可用逻辑形式P→Q来表示,P是前件,表示目的、意图;Q是后件,表示方式、操作。比如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此为P;就得模拟人来写物,此为Q。但这个后件不具体,不好操作。于是,第二个规则产生。要模拟人来写物,此为P;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此为Q。两个规则前后相承为一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还可用另外一个规则来概括: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其实,这规则也不是另外的,而是规则系统中的第一个规则的前件与第二个规则的后件的结合。此为“高级规则”(罗伯特·加涅语),被概括的两个规则可以称为一般规则(下文称为“一般规则”或“规则”)。

中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得在大脑中提取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或高级规则进行运算学习。较多的时候是无意识的,乃至散乱无序的。而设置语文课堂教學目标,就应当是科学有序的,应当把运算学习为主的语文高级规则(如读法、写法)的目标看作重点目标,把识记学习为主的一般规则(如字词、文化常识)的目标看作非重点目标。后者在今年《中学语文》6、7期的《目标回答》中写成“字词积累”与“常识积累”。如此根据高级规则与一般规则把目标分为重点目标与非重点目标,对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与作用呢?答曰:不仅有助于突出重点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重视语文知识碎片,强化字词、文化常识等积累性学习。

一、一课一个高级规则,避免多而无效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不高,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每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容量太大。看看一些杂志上发表的课堂教学设计吧,其中的教学目标绝大多数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的。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说“一则得,多则惑”。何谓“多”?字典上说得很清楚,二至九为“多”。任何有效课堂,一个单位时间只能教学生掌握一个高级规则,两个势必掌握不了。语文高级规则的掌握更需要经过复杂的学习过程,不是听听记记、说说看看就能完事的。在课堂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听取“有意义言语讲授”(奥苏贝尔语),必须进行模仿式操作,必须进行独立性操作乃至迁移式拓展。其间必须经过多个教学事件及其学习事件。每个事件都得有足够的时间与步骤方能保证其质量,如果走马观花,匆匆赶路,一步迈不好,后面自然怎么也走不了。

《荷塘月色》可教的语文元素非常多:“我”内心“颇不宁静”原因,“我”从不宁静到宁静,再到不宁静的感情变化,以情融景与触景生情的写法,联想想像的审美,动静结合的笔法,复句倒装的效果,叠词运用的妙处,诗文引用的方式与作用,草蛇灰线的方式与意图……固然,这些语文元素都很有教学价值,都可以提炼成语文原理,物化为语文高级规则以用于教学,可如果都作为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目标肯定是行不通的。一篇课文,其重点目标不能“多多益善”,一课教学,文本中的语文元素不能“物尽所用”。哪怕两个独立的重点目标,放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也势必失去其教学价值,而且还会起到负作用。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以前有人提出“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口号,其实是违背课堂教学规则(与语文学习的规则有别)的。单位时间的教学毕竟有限,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要教,必然贪多嚼不烂。其结果,教师“什么都教了,什么都没有教好”,学生“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有学会”。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不是教学,为什么?教,只是讲授为主,其间穿插点提问;学,只是听课为主,其间参与点答问,根本谈不上应用、反馈、指导、训练等教学环节。一如一场骤雨飘过沙漠,过后一点印记都没有,更谈不上在学生大脑皱区留下较深的痕迹了。

可是,现在目标数量多、容量大已经成为语文备课的一种常态,任务大而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公害。怎样扭转这种常态,防止这种公害?一课教一个高级规则,再带一些知识积累。怎样才能做到一课教一个高级规则,包含一些知识积累?既要知晓语文高级规则与语文一般规则的区别,又要弄清楚不同规则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即高级规则对应重点目标,一般规则对应非重点目标。更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目标得教学生掌握高级规则的运用,非重点目标只要教学生识记积累语文碎片知识。有时无法避免多个语文高级规则出现,那就降格为教语文知识碎片,让学生识记积累,以避免影响一课一个高级规则的掌握。

二、遵循规则系统机制,追求善教有方

你说一课一个重点目标,时下也有一些语文公开课一课一个语文原理,但一课下来学生怎么还是学不到实在实在的本领呢?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根据学理把语文原理物化成可操作的语文规则及其系统,没有从语文规则系统中抽取出语文高级规则,因而学生不好学,教师不好教。

要想教学有效,必须善教;要想善教,必须教而有方;要想教而有方,必须依据学理把语文原理或语文元素转化为语文规则系统,再抽取成高级规则。比如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二课时的“因读仿写”课,我们选择“葫芦结构”这个语文元素设置诗歌仿写教学目标。

P1 如果 [意图是]模仿课文第一段“葫芦结构”写一段诗

Q1 那么 [操作是]按照开篇舒缓、接着急切、然后舒缓的节奏写一段诗,且结尾与诗题照应

P2 如果 [意图是]按照开篇舒缓、接着急切、然后舒缓的节奏写一段诗,且结尾与诗题照应

Q2 那么 [操作是]开篇拉长诗句,接着收紧诗句,然后再拉长诗句,且结尾不完全重复诗题

P3 如果 [意图是]开篇拉长诗句,接着收紧诗句,然后再拉长诗句,且结尾不完全重复诗题

Q3 那么 [操作是]在开篇的诗句中增加修饰语,接着在中间的诗句中不用修饰语,然后在后面的诗句中再增加修饰语,且结尾重复诗题中的主词

这组规则系统中的第三个规则已经比较具体,可让学生操作学习,否则还应当设计第四个规则。其高级规则由系统中第一个前件和最后一个后件构成,即P1→Q3:要模仿课文第一段“葫芦结构”写一段诗,就得在开篇的诗句中增加修饰语,接着在中间的诗句中不用修饰语,然后在后面的诗句中再增加修饰语,且结尾重复诗题中的主词。当然,从更切近操作起见,也可以颠倒前后件,把P1→Q3改为Q3→P1:在开篇的诗句中增加修饰语,接着在中间的诗句中不用修饰语,然后在后面的诗句中再增加修饰语,且结尾重复诗题中的主词,才能模仿课文第一段“葫芦结构”写一段诗。

Q3 只有 [操作是]开篇的诗句中增加修饰语,接着在中间的诗句中不用修饰语,然后在后面的诗句中再增加修饰语,且结尾重复诗题中的主词

P3 才能 [结果是]开篇拉长诗句,接着收紧诗句,然后再拉长诗句,且结尾不完全重复诗题

Q2 只有 [操作是]开篇拉长诗句,接着收紧诗句,然后再拉长诗句,且结尾不完全重复诗题

P3 才能 [结果是]按照开篇舒缓、接着急切、然后舒缓的节奏写一段诗,且结尾与诗题照应

Q1 只有 [操作是]按照开篇舒缓、接着急切、然后舒缓的节奏写一段诗,且结尾与诗题照应

P1 才能 [结果是]模仿课文第一段“葫芦结构”写一段诗

代表操作行为的Q3调到了最前面,代表目的意图的P1调到了最后面,其高级规也由规则系统的第一个前件和最后一个后件构成,即Q3→P1:只有在开篇的诗句中增加修饰语,接着在中间的诗句中不用修饰语,然后在后面的诗句中再增加修饰语,且结尾重复诗题中的主词,才能模仿课文第一段“葫芦结构”写一段诗。无论以目的意图为前件,还是以操作行为为前件,其高级规则都是依据其规则系统抽取而成的。规则系统中几个规则都是循序渐进的,依此机制确定高级规则,设置重点目标,方能进行有效教学。

三、关注语文知识碎片,注重识记积累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样,一直没能建构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知识系统,较多的语文知识是散点分布的。鉴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当注重语文知识碎片。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进行语文高级规则的教学,也要进行语文一般规则的教学。作为一般规则的字词等知识碎片,也可以融在语文高级规则系统教学之中。比如上文说到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葫芦结构”诗段的仿写课,其间可以有机穿插一些生字新词、文化常识(如“飞天”神话)与修辞手法(如“暗喻”“比拟”“反复”)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碎片就失去了碎片化特点,因为融入规则系统的教学之中而获取新的生命。

不过,较多的情况下的语文知识碎片的教学,还是以单独指导与帮助学生识记积累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3500个字,其中“字表二”1000个字是第四段(初中)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作为最低标尺的学习任务,这1000个字是散点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把“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与“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1、2个考点;亦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作为“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第1、2个考点。我们在设置阅读课教学目标的时候,仍然要注意每篇课文中的字词,设置“词语积累”或“句子积累”与重点教学目标对应,帮助与指导学生积累记忆。

有些句子涉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文章作法,但是,在不作为重点目标的时候,其掌握程度也只限于识记理解而已。即使富有意蕴的句子,如“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但是太陽,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怀念地坛》),只要尚未定位于重点目标,都得降格,即转变为识记理解的教学。根据课堂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它们纳入非重点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积累记忆,这不仅有助于解读课文,而且可以化为以后写作与交际的语言素材。

有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也应当设置成非重点教学目标。就重要的作家作品而言,我国古代的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父子、关汉聊、曹雪芹等人及其作品;我国现代的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朱自清、赵树理等人及其作品,都是要了解与积累的文学常识。

作者:张悦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语文复句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复句练习多重复句04-19

目的复句造句04-27

复句指导课 教案04-14

假设和条件复句04-16

单句和复句区别04-17

复句类型有哪些04-21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06-28

复句练习题答案04-28

复句类型及关联词语04-29

复句病句练习题04-25

上一篇:公司财务控制论文下一篇:审美工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