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论文

2022-04-25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物理课程和高数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目的是为第二学年開设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研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对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论文 篇1:

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热物理工程技术的“大工程观”要求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唯一途径。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工程专业在热物理基础课程设置或者教学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为此,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基础,以热物理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为依托,以热物理工程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核心,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和环保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工程专业的热物理基础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革,探索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改革新途径。

关键词:大工程观;热物理基础;教学内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工程活动对知识技术、能力综合的需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动力生产、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工业生产过程本身特点来看,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和环保的意识并懂得其基本的技术,而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合理用能及节能理论中的最基础与核心的部分。因此,作为介绍热能的有效、合理的利用和转换、传递技术的热物理基础课程,不仅应是大工程观下能源动力类专业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1~2],而且也应是21世纪所有大工程观下工程专业学生的公共理论基础课。

高等工程教育 [3~4] 的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热物理工程技术的“大工程观”要求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热物理基础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占据着“大工程”培养观的重要地位,在大工程观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是整个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应首先进行改革,为整个培养具有大工程理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打好基础。

一、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热物理基础课程特征分析

在中国,热物理基础课程一般指《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两门课程。同时,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组成的《热工学》、《热工基础》或《热物理学》也属于热物理基础课程的范畴。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是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前续课程。对于工程专业而言,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是基础中的基础,很多学不好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因为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或者大学物理基础不扎实所造成的[5-6]。《工程热力学》是一门较完善的课程,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实际应用内容。《工程热力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是热力学工程实际应用的基础,若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没掌握好,必然导致不能熟练推导出数学公式,从而会致使热力学工程实际应用学习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与《工程热力学》不同,《传热学》的公式很多是来自于实验的归纳整理,需要记熟背熟。《传热学》主要是使用其原理或知识进行分析,而《工程热力学》主要是推导计算。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必须大量做思考题和习题,才能真正掌握,熟练应用。

(二)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大工程观背景下工业先进国家的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7]:(1)轻视实际、脱离实际;(2)人才培养的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面向实际的热物理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3)办学方向面向热物理工程不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文化陶冶过弱,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过强等。

二、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改革思路是: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基础,以热物理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为依托,以热物理工程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核心,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和环保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工程专业的热物理基础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革,探索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改革新途径(如下页图1所示)。

(一)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1.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1)研究适应各大类工程专业学生培养需要的热物理基础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各大类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热物理基础知识的不同,各大类工程专业可分成三大类:1)热物理基础课程是该类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2)热物理知识是某一大类中部份专业的技术基础,而对另一些专业则关系则要远一些(工业设计)或者热物理知识是某类专业(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中的某一方向(如铸造、焊接)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但与另一些方向(如真空技术及设备)关系较远;3)热物理知识与该大类专业的主干技术无直接的关系。因此,可针对此三大类工程专业开设不同结构和内容的热物理基础课课程,并可分为高学时(必修)的《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中学时(必修与选修)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或者《热物理学》和少学时(必修与选修)的《热物理学》等三种。对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类型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还可有所不同侧重或以专题形式作适当补充。对于中学时(必修与选修)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或者《热物理学》;和少学时(必修与选修)的《热物理学》,应强调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方法,而不深究公式的推导,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2)热物理基础课程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由于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内容是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必然存在交叉、重复部分。经过综合分析,可对那些有益的或是讨论角度不同造成的重复内容进行谨慎处理(如有些内容压缩,而有些内容则须加强)。其处理原则是:既要考虑课时的有效利用,又要保持热物理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层次。(3)拓宽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工程应用,增强与工程专业的联系。热物理基础课程在工程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地反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把每个教学单元划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着重掌握基本概念、定律,应用篇则力求培养分析能力,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所谓点,就是讲清某单元基础知识在工程实际或专业课某方面的应用,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例题或习题;所谓面,则是针对教师的科研、技术开发课题或科技论文做专题讨论,综合所学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映热烈,觉得学有所用。(4)更新热物理基础课程内容,适应现代发展要求。近代工程技术的发展给本科《传热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热力学》的教学内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二十年前的本科生教材很少有关于火用 分析方面的内容,而现在这个状态参数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用来分析工程设备过程的能量利用情况。

相对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的国内外教材的内容显得似乎过于稳定,近年来出版的教材中新技术的概念介绍极少。比如,当前中国的长期能源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为保护环境,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十二五”规划教材上,《工程热力学》应该对新的、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联合循环发电、氢能利用、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和热电冷三联供、新能源发电等等)有适当的反映。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是传统燃煤汽轮发电机组提高经济性与环保性的有效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外燃煤火电厂的重要发展方向及中国要积极研发的方向,在热物理基础课程新教材和今后的教学中也应有相应的地位。如在这方面予以充分重视,在热物理基础课程新教材和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扬弃旧的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内容,利用一定学时介绍各学科的新方法、新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热物理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1)热物理基础课程与物理课程的交叉。热物理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中的热学存在重复。大学物理中,热学内容总学时数为12~14学时,且热力学两个定律只安排6学时。由于物理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热物理基础课程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在热物理基础课程中,应着重讨论热力学系统与环境(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热平衡态与准静态过程的矛盾与统一;热力学中如何延拓力学中的力、位移、功、热力学能概念;为什么要讨论可逆过程,如何由不可逆过程抽象出可逆过程概念,熵是如何引入的,为什么要定义一个熵函数等等。(2)热物理基础课程与流体力学课程的交叉。例如,《传热学》的对流换热部分,有大量的边界层和绕流理论,是重复流体力学的内容。又如,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中都有气体在管道、喷管中流动的理论。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对那些完全重复内容予以削减,或者进行谨慎处理,但要保持热物理基础课程与流体力学课程之间具有较好的衔接性。(3)整合出新型热物理课程。为适应不同类型专业的需要,可以开设出一些综合性的、新的热工类课程。无论是能量转换、热量传递还是质量传输,都存在如何提高转换效率、传递效率和节约能源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减少过程的熵产(或不可逆损失)以及强化传递过程。为此,可开设一门综合《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的新课——例如可称之为《工程装备热流设计与优化》。如果关于“优化”的内容能具体结合一些工程专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那么这样的课程就会受到相关专业的欢迎。

(二)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从热物理基础课程发展历史来看,实验研究和数学物理方法是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而从教学角度分析,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和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在热物理基础实验教学中突破以往的传统模式,以配合理论教学、巩固课堂效果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室建设,有效地发挥了实验室的功能。

1.科学设置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实验室应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场所。为满足这种功能,应增加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学时,增设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并相应设置演示实验(包括课堂演示)、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演示、验证性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印证热物理基本理论和基本定律,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及其操作规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则是一般实验的一个飞跃,其作用更多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的纵向和横向思维以及创新思想。这样,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过程,以求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2.合理组织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以往的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模式,大多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原理和步骤等,机械地照搬硬套,做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能满足能力训练的要求。针对弊端,可对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方式进行合理组织。根据不同实验的性质,有的安排预习,在实验开始前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解决方法,以此评定预习成绩;有的则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组装实验台,做完实验后集中评议,对比优劣,公开评定成绩;设计性实验则完全抛开指导书,代之以设备说明书、实验任务和要求等,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更新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设备和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热物理基础实验的技术和手段也更加完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要适应这种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拨款。在有限的财力、物力条件下,调动教师积极性,自行研制、设计新实验,改造原有设备,开发新项目。例如,可以自行设计改造对流传热过程阻力实验的微机采集和处理系统、热管换热器试验台等项目,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经费,锻炼了教师队伍,又可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拓视野。

4.制订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实验成绩的好坏,应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方法。以往的考核大多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而实验报告中大部分内容是从实验指导书上照抄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别,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可制订一套考核方法,分为纪律情况和学习态度、预习程度、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多项考核内容,贯穿了整个实验过程,每项内容按10分制评定成绩,在统一印制的学生实验卡上反映出来,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认真对待,可提高实验效果。

三、结论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教学工作在改革,包括教学内容也应改革,与时俱进。作为热物理基础,一方面为大工程观背景下各类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等提供预备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测试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角度来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应是技术基础课的重要任务。在大工程观下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改革过程中,兼顾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使之成为由基础到专业、从理论面向应用的桥梁,确保培养的工程人才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鄂加强,杨蹈宇,崔洪江,唐文武.工程热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邓元望,袁茂强,刘长青.传热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2.

[4]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5] 黄凯旋,刘建华.热工课程教与学改革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1,(3):73-75.

[6] 王永川,王胜捷,宁占武,李建新,刘志璋.面向21世纪热工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J].阴山学刊,2001,(4):67-68.

[7] 李桂芬,朱亚珠.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4-98.

[责任编辑 魏 杰]

作者:鄂加强 左红艳 王曙辉 邓元望 龚金科 蔡皓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论文 篇2:

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的融合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物理课程和高数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目的是为第二学年開设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研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对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在分析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了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以期为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物理课程  专业课程  融合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强大的综合专业技能、良好的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课程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三个要素组成,这些都是为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物理课程作为高职基础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只有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一样,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为此,高职物理教师应对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从物理课程知识点到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过渡,注重提升学生汲取知识、组合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物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要求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物理课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情况很不乐观,虽然不同专业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物理课程,但教师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很吃力。

1.调查结论与思考

(1)物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物理课程的设置就是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

(2)加强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紧密性和直接性。虽然当前物理课程对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有所描述,但仍然存在一些重复和无法拓展的问题。

(3)做好物理实验课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衔接。在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时,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科学的奥妙,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专业能力。

(4)抓住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点。高职学生上理论课时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差,让他们把物理课程知识点同专业课程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讲透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物理知识点,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的基础作用。

(5)加大实验操作考核的权重。笔者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程的评价方式及权重。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反馈我们可以发现,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比,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因为动手能力对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6)提高物理教师的职业情怀。高职物理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物理课程有情怀,对相关专业课程也要有所涉猎,要从对一门课程有情怀发展到对一个专业有情怀。

2.访谈结果分析

(1)物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开设物理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主要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学生科学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物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物理课程,学生不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应用。当前,我国高校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物理知识有限。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物理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够提升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竞争力。

(2)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足,内容存在脱节、重复、缺乏实用性的问题。物理课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专业课程对物理课程知识点的不同要求,从而调整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层次,讲透与专业课知识相关的物理知识点,并提醒学生在专业课程中要会延伸、会应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能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师绝不能代替。

(3)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异同

目前,多数专业课程都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在实训室讲授理论知识,而且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在实训室完成的,专业课程主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和综合成绩进行考核,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实习实训的各种表现综合评定的。而物理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实验成绩要求较少。

(4)专业课教师对物理课程的建议

很多电工基础课教师认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很好地和电工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必须在物理课程中融入一些应该在电工基础课程上掌握的电磁知识。大多数机械课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在物理课上掌握压力分析、力的平衡、力矩平衡等静力学知识。部分实训课教师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此,物理课教师应该主动加强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的融合

教材作为教书育人的蓝本,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以教材为本,学生学习以教材为准,一套教材的优缺点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共占70%的课时,物理课程课时不多,但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还必须完成一定教学任务。所以,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物理课程要改革,教师就不能按照原来的物理知识体系教学,而要根据专业要求重新梳理物理知识点,按专业要求选择物理教材。物理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等性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因此,物理课程不仅要具备高等教育的特点,更要具备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特征的素质教育内容。

2.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还应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3.能力性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物理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4.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也应随之及时更新,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减小企业对人才再培训的成本,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主要的保障。

5.实用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训课程课时占很大一部分。虽然专业知识教学很重要,但理论知识教学也不能忽视,因为理论知识是专业知识的基石,要想在技能上有所发展,就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高职物理教材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一定的理论知识内容。

6.综合性

高职课程应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设置,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1)层次化与模块化课程设计相结合

为了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相联系,笔者根据物理课程教学现状、学科特点、教学对象特点、物理教材的逻辑,对高职物理课程进行了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笔者认为,高职物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又可以分为通用物理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如图所示)。

通用物理模块主要介绍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物理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清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理的发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在通用物理模块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进行了铺垫。物理选修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和我国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保持物理课程的系统性,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因此,通用物理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物理选修模块这三个部分是不能完全分开的。通用物理模块是所有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则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内容。物理选修模块是一本单独的书,物理选修模块分为上下册,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完成,是否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

分层次和模块化的结合使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物理教材,避免了“一些学生还没有吃够,一些学生已经吃撑了”的问题,不但能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还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

(2)编制物理必修模块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应该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进行非常详细、明确的阐述,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提出基本的要求。课程标准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编写,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物理理论知识的要求,可以将一些理论知识变为学生课外的自学内容,为学生课内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

结  语

总之,物理课程要与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衔接好,就要从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四个方面制订合理的、符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分层和模块化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将物理理论知识与不同专业要求相结合,让同一个知识点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参考文獻:

[1]季晴:《五年制高职物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5。

[2]雷光正:《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职教论坛》2016年第18期。

[3]李曼:《关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

[4]杨春华:《高职(五年制)物理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

[5]董绿英、李庆原:《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式的再认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榆林

作者:代创伟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论文 篇3:

创新物理课程模式 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摘要】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一门课程。它的课程框架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课程内容、评价设计组成。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物理学习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促进物理学习方式多样化。

【关键字】初中物理实践课程   课程框架   课程价值及意义

1.概念的提出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基础,一是2013年美国出台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此标准将实践、跨领域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进行了整合,明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建构和使用核心概念,以而帮助学生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突显了实践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是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素养要求,强调了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向“育人”转变。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学生素养提升有着独特的学科价值,而实践是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通道。當下初中物理实践类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整体、全面、科学、规范的课程指导,活动碎片化、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无法取得预期的育人效果。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开发了此项符合本地域学生认知水平、能逐步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初中物理实践课程。它是指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一门课程。笔者结合本地区教学实际,借鉴了惠勒的“目标式”课程开发模式,进行了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的开发。它的课程理念清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合理,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着重实践过程,是物理育人的另一课程手段。

2.课程框架解析

2.1课程理念设计

2.1.1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

本课程以物理学科的科学本质为基础,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提炼课程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素养的提升。

2.1.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课程资源和活动空间。本课程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遇和平台。

2.1.3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本课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设置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活动主题。从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历发现、探究、实践的完整过程,从而建立客观世界与物理学习的紧密联系。

2.1.4关注学生的实践创新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关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从实践活动中学习物理学科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鼓励创新应用,体会学科价值。

2.1.5关注学生的过程评价

本课程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评价模式,突显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利用“学习任务单”实现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建立了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物理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2.2课程目标设计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在现有的传统课程基础上,重点关注实践过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素养。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调查、应用、创新等物理实践活动,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2.2.1获得生活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对物质世界的切身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对自然和社会以及他人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

2.2.2完善物理观念

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对物质世界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念。

2.2.3发展关键能力

形成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4塑造优良品格

保持研究自然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养成合作、分享、不怕困难、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的优良个性品质。

2.3课程模块设计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采用“目标式”课程开发模式,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选定实践内容和主题,以“学习任务单”为中心,以“活动目标为”导向,建立了完整的课程模块体系。每个主题的课程由“物理史话”、“调查发现”、“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实践应用”五个模块组成。其内容模块图如下所示:

2.3.1物理史话模块

指导学生对相应专题的物理学史进行调查研究,学习科学家在研究本专题内容时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创新思路,认识本专题内容对社会进步和思想变革的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2.3.2调查发现模块

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做为实践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对本主题内容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以此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2.3.3观察思考模块

对上一模块的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炼,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在实践调查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3.4实验探究模块

让学生亲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历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过程,得出结论或方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5实践应用模块

学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将科学技术服务于生活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2.4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秉承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课程价值观,科学选择课程内容,其选择原则如下:

一是要基于学生生活实际。首先选择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直接经验作为载体,联系社会与生活,并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提炼课程内容;而后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整体的物理知识体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是要基于学生认知水平。选择的实践课程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选择学生可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做为研究对象,只有基于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实践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2.5评价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通过“活动任务单”贯穿整个实践活动来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着重通过“揭秘——制作——实践”三个环节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水平。“活动任务单”中的各模块都围绕达成活动目标而展开。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价值及意义

美国教育哲学家布劳迪(H.S.Broudy)说:“教育课程的作用,不是因为我们记住了学习过的任何东西,也不是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而是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思维、感觉和想象”。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物理学习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价值及意义如下:

3.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的本質是: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实践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对现有物理课程的有益补充,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另一重要途径。

3.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更新了物理教师的育人理念,丰富了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厚度和广度延伸,促进了物理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整体提升。

3.3有利于促进物理学习方式多样化

初中物理实践课程整合物理学科的多种课程资源,突出实践参与,围绕“解决问题”这一活动主题,在过程中巩固、深化、理解、应用物理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初中物理实践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研究” (2018JXY1112)的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3.

[2] Broudy.H.S: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Educational Leadership.May.1982.

作者:徐颖

上一篇:油田通讯信息网络系统论文下一篇:电厂信息系统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