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法完善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消费环境下,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规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电子商务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消费者法完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费者法完善论文 篇1:

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摘要】自1992年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施行了近十九年,十九年来《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呈现出很多新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适时缺陷也日趋明显,因此如何修订和完善该法已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本文中,笔者从一般条款的角度来讨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关键词】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一般条款;完善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法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自1993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颁布以来,这部法律便一直作为调整我国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依据,为我国市场竞争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市场竞争法律制度得到很大的完善,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统一、规范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新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层出不穷,而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形势,无法有效地对这些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范和治理,该法已经很难满足现实需要。尤其是在2008年《反垄断法》的颁布与实施以后,使得原来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显得更加明显,市场竞争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之处。所以怎样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订,以达到构筑市场竞争法体系,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从修改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的角度,对完善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提出一些意见。一、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否存在一般条款

一般条款的法律含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是指规定人民法院或相关的执法机关在本法第5条至第15条中列举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外认定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抽象性的、要件的或者概括性的规范。[1]所以一般条款又称为概括性条款,它主要是把法律上的构成要件制定为抽象的、一般的规定。而对于一般条款的具体适用,主要是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官可以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妥善处理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充分体现了一般条款的灵活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主要有以下特征:抽象性、概括性、开放性、广泛的适用性。首先,它是兜底性条款,可以在法律明文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外认定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次,它是授权性条款,即授权人民法院根据抽象的一般标准认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它是竞合性条款,即使法律已有明文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可以同时适用一般条款进行判断和认定,两者并不严格地适用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并且不存在排斥关系。

笔者认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从形式上讲,这一条款应该看作是限制性的一般条款。但是,该条款中又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这一内容,那么立法机关当初在制定本法时的原意就是,禁止相关的执法机关根据一些原则上的规定和本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规定来认定市场中出现的新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是只规范第5条至第15条所规定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这一角度出发,第2条第2款不能看作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

然而此处,笔者认为应该从法律责任承担的角度来确定该条款是否具有有限的一般条款的性质。而在中国当前的法治状况下,考查该条款是否具有一般条款的地位,主要应从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上出发。但是由于我国行政执法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机关出于对行政执法机关的不信任,所以在立法时,便不通过法律赋予其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以减少执法机关执法的主观随意性,避免不规范执法状况的发生,以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所以,在行政执法领域,并不能把该条款作为一般条款。但是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可以根据这一条款来认定本法列举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外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追究相应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所以在民事诉讼领域,该条款可以作为一般条款适用。

具体来讲,首先,在民事责任方面,从当今我国的司法实践状况来看,对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并不适用法定主义,而当前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体现为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对于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至第15条中没有规定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法院仍然可以通过一般民法原则追究行为人相应的民事责任,这种判案方式在我国已广泛使用,因而对于法院而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第2条第2款实际上是一般条款。其次,从行政执法实践来看,行政处罚实行法定主义,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这种实施方式有点类似于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而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中并没有相应的行政处罚条款,所以,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监督检查部门没有法律依据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罚。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第2条第2款只能说体现了有限的一般条款的性质,而不能说这一条款就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二、域外其他地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

从域外各国家和地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状况来看,列举具体的行为,附加一般条款式的立法模式很受欢迎,这一模式,可以使人们在充分了解法律明令禁止的不正当行为的情况下,知悉一般条款的规定包含的其他一切法律未明令禁止的行为。[2]

域外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规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定了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而另一类则只表明某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特有的性质,并没有规定行为人具体的权利、义务及后果。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德国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列举条款和一般条款所作的相应的改善。实际上,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经历了从单纯保护竞争者利益到竞争者、消费者及公众利益并重保护的发展过程。[3]可以借鉴之处的是,新的一般条款对一些可能引起损害状况发生和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禁止,较以往更合理规范,调整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一般条款”的完善途径(一)完善立法模式

当前法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司法实践是引导完善法律的唯一正确的途径。通过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以从完善立法的角度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一般条款”。[4]而当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中出现的不规范、不统一的状况时,亟待通过完善立法予以纠正。我国当前完善市场竞争法律将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通过法律规范的基本方式其虽然针对性较强,但是由于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速度太快,使得立法往往滞后于实践,所以应该完善法律调整机制,而不是仅仅针对一些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调整。

从立法模式的角度分析,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第二章末尾增加“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或者删除“违反本法规定”,使之成为“兜底”条款,这样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时便可以使用这一条款。[5]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德国一般条款的竞合和兜底相结合的模式。然后在德国模式的基础上,保留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优点,先列举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再对法律未加以明文规定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作概括性规定,以弥补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现实适用时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这样既可以减少立法步骤,降低立法难度,又便于进行执法及法律宣传,完善市场竞争秩序。(二)加强诚实信用原则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地位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帝王条款”,并且其适用范围很广泛,所以可以确定诚实信用原则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基础地位。[6]在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首先,法院在审理关于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时,可以把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般条款对待,并把这一原则作为认定本法列举的11项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外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据。其次,从行为规范的角度看待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不得违反这一行为规范,实施有违诚实信用原则的经营活动。第三,运用这一原则还将该法中的一些抽象条文的内容具体化,使抽象的法律条文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执行。(三)把法律责任的承担作为一般条款的辅助内容

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有对相应的行政责任做具体规定。[7]其次,没有对行政执法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开展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合理的规定,适用何种处分则未作详细阐述,根本不具有法律所应有的确定性和威慑力。再次,在民事责任承担方面未作具体规定。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指出,在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时可以适用《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运用相应的民法原则,但是《民法通则》中的严格责任这一归责原则在反不正当竞争中适用性并不强。

综上,再把法律责任的承担作为一般条款的辅助内容时,必须确定一般条款的责任条款。[8]如要求停止正在实施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已经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予罚款,或者责令其赔偿相应的损失。通过多年的司法实践可以看出,罚款在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时,体现的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罚款力度太小,对违法者的惩罚不够,法律规定的罚款数额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那些企业对这些罚款不在乎。为此,在法律责任的承担上,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加大处罚力度,来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达到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四、结语

通过完善一般条款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对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利于与《反垄断法》相呼应,共同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法律体系,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俊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邵建东.<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S].法学,1995(2).

[3]刘继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可承受之轻”———论一般条 款的缺失及原则受限的改进[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郑友德,范长军.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具体化研究—兼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2005(5).

[5]张立娟,骆兴国.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3).

[6]盛梦雪.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研究[J].经济与法,2012(4).

[7]陈福初.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及其完善[J].经济经纬,2007(3).

[8]李胜利.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与完善中的有关问题[J].法学杂志.

作者:陈爱飞 蒲誉

消费者法完善论文 篇2: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消费环境下,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规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电子商务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商务模式凭借自身高效、便捷的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也不可否认,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电子商务模式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将结合《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探究。

1、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消费者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目前电子商务尚无明确定义,不同的国家、组织和企业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给出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传统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即B2C(BusinesstoConsumer)。这种交易模式主要是指销售企业利用互联网直接与消费者进行商品交易或提供相应服务,诸如京东自营、天猫国际直营、沪江网校等都是运用B2C交易模式。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即B2B(BusinesstoBusiness)。这种交易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完成询价、谈判、订货、签约、等一系列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例如阿里巴巴网站平台就是典型的B2B的交易模式。

(3)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即C2C(ConsumertoConsumer)。这种交易模式主要是指消费者之间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时下比较火爆的朋友圈代购、“闲鱼”手机程序都属于C2C交易模式。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所带来的消费模式的升级,电子商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模式:

(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即P2C(ProductiontoConsumer)。这种交易方式主要存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省去了中间交易的环节,不仅降低了产品价格,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及售后服务的质量。诸如小米商城、华为商城,最开始都是为了向消费者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建立起来的。

(2)线上到线下的电子商务,即O2O(OnlinetoOfline)。这种交易模式将线下交易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既可以涉及线上交易,也可以涉及线下交易。2013年以后O2O模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崛起,还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系统的普及,都体现出了O2O模式便捷、高效的独特优势。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消费模式的升级,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O2O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将会更加普遍。

1.2电子商务消费者

电子商务消费者,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由国家专门法律确认其主体地位和保护其消费权益的个人。电子商务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需要法律法规予以特殊保护,目前我国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主要有《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同的交易模式,需要对电子商务消费者的范畴进行界定。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中,B2B属于企业中间的交易活动,不涉及消费者;B2C交易模式中,消费者属于重要的参与者;而对于C2C模式来说,目前对于消费者的范畴还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C2C属于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但笔者认为无论是朋友圈的代购还是在“闲鱼”上买卖二手物品,作为买方消费者的权益均难以保障,这使得买方消费者在实际上的C2C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所带来的消费升级,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更加体现了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P2C、O2O这些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效率,也为电子商务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尽管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交易活动,但不可否认,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2、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与侵权行为

2.1消费者知情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电子商务活动中,由于商品与服务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使得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传统的交易活动中,消费者与卖家面对面进行交易,消费者可以充分了解到商品以及服务的内容,并根据商品及服务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交易。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并不能直接接触到商品实物,也不能切身体会服务的内容,只能根据电子商务平台上给出的商品及服务的描述,其他已购买消费者给出的评价和卖家自身信誉进行大致判断,再决定是否进行交易。即便可以通过网络和经营者进行在线沟通,也很难达到面对面沟通的效果。

在实际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也存在经营者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卖家往往利用虚假广告,夸大商品及服务的实际情况,先用低价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及服务物超所值,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促使消费者进行交易。但实际上消费者并不能真正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而卖家通常也不会主动告知商品及服务存在的问题。

2.2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卖家,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互联网领域著名的“3Q大战”就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赤裸裸的侵犯,腾讯与360作为互联网服务公司,本应该全心全意为网络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实际却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强迫消费者在两个软件进行“二选一”,不仅涉及不正当竞争,更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卖家,总是给购买过该卖家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推送各种广告邮件和信息,即便消费者可以对邮件、信息进行退订,但未经消费者允许就发送广告邮件及信息,也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侵犯。

2.3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权与依法求偿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在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中,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权可分为两个部分: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一些网购的商品由于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诸如代购化妆品毁容、网购充电宝爆炸这类事件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卖家利用钓鱼网站,提供虚假的支付链接,盗取消费者客户银行账户密码,也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针对上诉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消费者可以进行依法求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但实际上消费者的求偿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网购的商品存在某些质量瑕疵,或者网购的服装存在色差和尺码问题,卖家往往允许消费者对商品进行退换,但需要买家将商品寄回并支付邮寄的费用。一些消费者认为退换程序麻烦,对于这种瑕疵商品就会自认倒霉,主动放弃对商品的求偿权。还有一些卖家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并不主动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反而要求消费者提供有资质机构的鉴定报告证明商品存在问题,而对于何谓有资质的机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消费者依然很难进行求偿。

2.4消费者隐私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与卖家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卖家通过物流对商品进行邮寄,与此同时,卖家也获得了消费者姓名、电话、家庭住址、邮件地址等相关信息。还有一些卖家通过招募会员给予优惠的方法,收集消费者各项个人信息,甚至包含身份证号码这类敏感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如果被卖家出售给不法分子,将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严重损害。连亚马逊、1号店等知名电商平台也被曝出员工内外勾结泄露客户信息的事件。任何未经消费者允许,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应视为违法行为,应严令禁止。

消费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总会发现网页上自动跳出一些弹窗,上面显示的是你曾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浏览的商品信息。这其实是因为消费者浏览网站时所产生的Cookies信息被某些企业不法利用。Cookies是一种浏览器缓存信息,是由Web服务器保存在用户浏览器上的小文本文件,它包含有关用户的信息。“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与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某些商业公司通过对这些Cookies的收集,进而分析出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从而进行精准的广告推送,获取商业利益。

3、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制

3.1传统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短板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民法总则》、《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网络安全法》都有涉及,但保护消费者权益中最为典型、最为广泛的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2014年3月实施,与20年前的《消保法》相比,对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等新兴购物进行了有效规制,对网络消费者的权益更加重视。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主要在第三章经营者义务与第六章争议的解决中涉及到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相关内容。重点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的反悔权、知情权、隐私权作出规定并予以保护,并规定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发生损害的法律责任。

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但2013年《消保法》修订至今,电子商务更是高速发展,已由传统的商品交易向网络服务延伸,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规定还不够丰富,对于侵权行为的责任落实还不够具体,对于电子商务活动中其他参与主体的约束还不够明确。电子商务领域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制,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实际问題和困难。

3.2《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与欠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规定了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的权利,《电子商务法》则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电子商务活动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具体办法和争议的解决途径。

相对于传统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法》有以下三方面亮点:

(1)对电子商务经营者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进行划分。规定了电子商务活动中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并明确了了争议发生时的法律责任。

(2)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具体的侵权行为,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诸如危害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广告推广、隐藏电子合同等多种侵权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

(3)针对电子商务系统中,第三方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与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而保护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当然《电子商务法》也存在某些欠缺的地方:

(1)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自营业务的侵权行为处理力

度不够。《电子商务法》虽然运用大量法律条款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责任及义务进行说明,但其依然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作为平台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监管人与协调者。事实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本身也存在大量自营业务,例如天猫超市,京东自营,这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显然不合适。尽管《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其标记为自营的业务依法承担商品销售者或者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责任。但在第六章法律责任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处罚措施。事实上个人消费者向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维权,往往处于极为劣势的地位,自营业务的侵权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2)《电子商务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要保护个人信息,但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是个人信息,本法并没与给出明确的定义。除了个人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等基本信息以外,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完全可以利用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分析出消费者的个人爱好、性格特征、消费习惯等其他信息,这类信息是否也应该归类为个人信息呢?对于这类信息是否需要进行保护,法律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4、结语

现如今网上购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天猫“双十一”当天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682亿。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同时,针对电子商务模式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于2018年8月31日表决通过了《电子商务法》,该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尽管《电子商务法》还存在着某些欠缺,但《电子商务法》对于规范电子商务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电子商务法》的施行与完善,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罗亦丹.2元一條亚马逊等电商用户信息遭售卖[N].新京报,2017-5-17.

[2]汤明伟.浅谈COOKIE技术[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6-48.

[3]张曦晔.浅析《电子商务法(草案)》对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得与失——以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衔接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7(9):57-58.

作者:吴文博 陈衍如 董海宾

消费者法完善论文 篇3:

竞争法与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中,竞争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竞争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对市场的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法通过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等措施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 竞争法 市场经济

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概述

竞争法指市场经济国家为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竞争法不仅是一种在社会经济中调整竞争关系的法律总和,同时它也约束商品拥有者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商品经济市场的有序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全球化态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成为了竞争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竞争法是通过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查处,净化竞争环境、规范竞争行为等来恢复市场正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一般由安全保证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依法结社权、求教获知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等组成。

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内涵。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运行机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商品经济市场上,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活力,市场就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的转变,商品的经营者就没有了动力,整个商品经济市场就无法维持。在市场经济中,正当公平的竞争,可以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革新技术,创新工艺,提高商品质量,同时还可以促使商品销售者改善经营模式,改革创新运营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胜劣汰,这对消费者也是有益的。尽管我国在2003年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但是由于消费者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者对商品的熟悉度不高,更多的只是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商品的交换中,消费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也是对消费者权益不能很好保护的结果。消费者权益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市场的成熟度。

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法的关系。从宏观的经济法可看出,竞争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竞争法中包含着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竞争法是调节商品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在商品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扮演着调节者的角色。在商品经济中,经营者和消费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经营者在交易活动中是否有活力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在经营者的竞争中,谁占有消费者的份额多,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利,所以,在买方市场中,经营者只有通过不断地竞争加大对消费者的占有,才能在交易中获胜。与此同时,经营者要想得到更多的消费者支持和青睐就必须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提供周到的服务以及不断创新,这些做法都是对消费者有益的,所以消费者和经营者在商品市场中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竞争法之间的关系。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竞争立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自古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竞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的发展模式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的出现,对自由竞争、国家的经济结构、人民和整个国家的利益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为了社会经济有序和长远的发展,各个国家从以前对经济不干预到开始通过法律行为对交易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我国1993年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中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保护在竞争法立法目的中的体现。竞争法设定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的价值观取向是经营者进行竞争的直接后果。在垄断竞争时期,经营者不是通过提高商品的质量、不断创新、降低商品的价格来提高消费者占有率,而是通过垄断手段直接控制投入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的价格,降低商品的成本,并且以高额的价格卖出,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不但消费者的权益遭到严重的损害,激化了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还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经济的安全。现在的反垄断法已经超越了一国范围,更多的是针对大国对于弱小国家在经济上的威胁,所以竞争立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在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合理的经济竞争中,不断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建造新工艺、采用先进的技术,还能使商品经营者改善经营方式、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但是以强制的手段对经营者实施的管制,不但对经营者甚至是消费者都是一种负担。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不断地加大,一个国家更注重的是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使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断提升,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更有保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的利益比经营者的利益更加重要。为了更多地占有消费者,提高商品的购买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设立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就显得更加地重要了。在合理的竞争中,经营者应该在如何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商品的需求量上下功夫,这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正是为了约束在竞争中变相地危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所以竞争立法在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竞争法是处理社会经济中经营者之间竞争关系的法律,在对经营者经营行为制约的过程中,间接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20世纪开始,各个国家纷纷设立了旨在规范经营者行为的竞争法,竞争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是始终不变的。在制定竞争法的过程中,核心和目标都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前提的。竞争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但规范了经营者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行为,而且对于一些企图损害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行为或是不利因素,同样作出调整和规定。例如对损害市场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强买强卖、集体定价等行为,都给予严厉的处罚。竞争法中还规定了消费者应该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设置了监督机关,直接对经营者行为把关,一旦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经营者就要对消费者进行经济和精神上的赔偿,对于打假、告发欺诈等行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所以竞争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我国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改善,人民的购买力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消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够,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对消费常识认识不到位,以及长期以来被看做是弱势群体,所以在交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产品不合格、强买强卖、缺斤少两、售货服务跟不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等欺诈行为,这不但给消费者带来金钱的损失和精神的侵害,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结论

由于我国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消费者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涉及面比较小,对于经营者损害消费者的某些行为,仍然是无法可依。反不正当竞争法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但是由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危害消费者的行为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竞争法没有对经营者的行为给出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应对措施,所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需在建立健全法律体制方面努力,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市场的活力,并成为经营者的动力。公平、正当、合理的竞争对于商品市场的调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不正当的竞争和垄断势必会给消费者权益带来危害,造成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当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形势下,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作者:赵晨

上一篇:癫痫护理研究论文下一篇:民族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