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管理论文

2022-04-24

过去由于银行票据流通环节太多,内控人员审核不严,很容易被钻空子。如今正在实施的电子票据可以减少风险,但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性随着风险事件的陆续曝光,银行票据案不断升级,日前,中旅银行等银行20亿票据大案的爆发,令被普遍认为安全系数较高的电子票据代理接入机制陷入了隐患,也打破了电票“零案件”的纪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管理论文 篇1:

问计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票据风险管理

交通银行票据业务中心副总裁(主持工作);高歌 交通银行票据业务中心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4期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票据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力度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面临信用风险加剧、操作风险多发、合规风险和欺诈风险逐渐暴露的新形势。

新常态下票据市场总体风险凸显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对短期融资需求的增加,我国票据业务发展迅猛。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票据市场风险突现,违约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多;随着票据市场交易体量不断扩大,操作风险亦呈多发趋势;随着金融创新力度增大,票据创新产品合规风险、欺诈风险逐渐暴露。

风险一: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信用风险逐步增多。过去几年经济下行,部分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甚至跑路逃债等新闻屡见不鲜,小企业联保模式恶化,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事件频发,票据逾期率有所提高,化解不良资产压力明显增大。部分贷款受限行业客户通过提供虚假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虚构贸易背景,开立融资性票据,通过贴现后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并投向高风险领域,资金的真实用途脱离银行监管,同时导致票据业务缺乏自偿性。受经济环境影响,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诉诸司法程序的明显增多,包括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司法冻结等情况有所增加,票据纠纷引发的法律风险呈多发、突发态势。未来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已逐步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风险将不断释放,资金业务、同业机构客户风险将进一步暴露。尤其是部分产业过剩行业和风险暴露严重的地区,票据信用风险仍有进一步暴露可能。

风险二:利益驱动导致票据业务空转对倒。所谓票据空转,即资金在银行系统内流转,与实体经济无关,仅仅表现为信贷规模的放大。这一类型业务的基本操作方式就是滚动承兑、滚动贴现,形成了“承兑-贴现-保证金-再次承兑-再次贴现”的轮回,通过这种方式放大信用杠杆,导致客户风险敞口和负债水平大幅上升,票据到期兑付存疑。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很多通过票据贴现流入企业的资金重新以保证金的形式进入银行体系,并未发挥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巨大的信贷泡沫。

风险三:市场风险逐渐增大。随着降低融资成本的货币政策导向以及监管政策的不断加强,票据业务监管套利和资金套利的空间变窄。随着经济资本约束、流动性管理影响的增强,票据市场利率波动空间仍然较大,市场风险影响因素叠加。

风险四:交易手法灵活导致合规风险增多。票据承兑与贴现需要具备真实贸易背景,而市场上存在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通过“包装”后流入银行系统,利用多种渠道达到消减规模的目的,中介机构参与票据全流程等市场现象依然存在,合规风险矛盾突出。

风险五:创新业务缺乏监管导致风险频发。随着跨市场、跨行业合作步伐加快,尤其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带来了新的业务品种和盈利机遇。票据经营机构纷纷摩拳擦掌,打造互联网票据平台。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下,P2P网络贷款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成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截至2014年6月,全国P2P网贷平台达到1263家,全年累计成交超过3000亿元。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行业,P2P网贷面临无监管、无标准和无准入门槛的“三无”现象。由于长期缺失监管,这个行业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法律关系混乱、融资方征信管理不完善、伪假票据难识别、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缺乏实质性监管等,跑路、资金链断裂或企业倒闭等现象频频出现,给互联网平台融资交易蒙上了一层阴影。

风险六: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导致欺诈风险日趋增加。票据业务岗位职责不明确,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以及内部检查不严,对内部违规发展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监督,银行票据缺乏统一的管理、查询系统,票据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勾结进行票据欺诈,骗取银行的资金,成为票据业务风险增大的又一个因素。

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票据风险管理

首先,加快票据业务专营步伐。依据《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规范回购业务经营模式,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积极制定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集中办理流程和管理办法,并尽快推进专营模式的落地施行。

其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票据融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票据业务流动性好、交易便捷、可靠性高、信息透明度高、成本较低等特点,通过做大直贴业务,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拓宽企业融资途径。提升票据业务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再次,搭建优质同业客户网络。一方面,加强与优质同业客户的合作,进一步夯实业务基础,形成稳定的票据资产转让渠道,加快票据周转频率,做大业务交易量。另一方面,建议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加强与城商行、农商行和信用社等同业的合作,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完善资产负债管理。

最后,加快票据系统建设。一方面,加强行内票据系统建设,通过设计集承兑、贴现、转贴现、纸电票为一体,全行统一运作的票据经营管理系统,实现票据业务行内电子化流转。另一方面,加快与商业银行票据系统全面对接的电子票据系统(ECDS)建设。

票据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交通银行十分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植,在票据业务方面,严格审票制度,严格内部规章制度,不断优化营运流程,完善业务系统功能。交通银行票据业务中心在近十年的经营中,假票收进率、不良资产率、资金损失率、资金逾期率和经济发案率均为零,保持着零风险的良好纪录。

高度重视票据业务风险防范,业务经营规范。交通银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票据业务风险防控,全行上下对票据案防形势始终保持警觉,并要求分行按照“总量控制、限额管理”要求,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控水平,合理确定票据业务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平衡风险防控与收益、发展之间的关系,审慎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管理模式较完善,部门协作分工合理。一方面,交通银行结合全行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票据产品特点,确定由总行公司部牵头全行票据业务发展,资产负债部主要负责票据业务规模、定价管理工作,票据中心作为总行直营机构,主要负责开展转贴现、再贴现等票据市场业务,以及票据手册维护、票据业务系统的建设、运营及优化工作,并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安排,充分发挥好贷款规模调控和流动性调控的职责。另一方面,对于票据业务交易量大、集中度高、管理基础较好的分行,鼓励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分行票据中心,提高票据业务专营化水平。没有设立票据业务中心的分行则通过在公司部设立票据业务专门团队的方式加快票据业务发展。

明确票据业务前、中、后台职责,提升合规管理水平。一是经营部门必须在了解和熟悉客户的基础上受理客户授信申请,综合考虑客户在他行的授信情况及已办理的票据总量,组织调查、审核客户的经营情况并做出申报决策;审验客户贷款卡信息,审查企业贷款卡显示票据总量是否超出企业经营规模;并对大额客户保证金来源(股东投入、自有资金、销售或提供劳务收入等)情况作重点核查和合法性检查。二是授信管理部门负责把好授信准入关,充分运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权威信息,重点对申报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风险点及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证,在确认客户授信申请符合交行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完成授信额度的审查、审批。三是风险管理部(放款中心)负责授信经营部门的授信额度提用申请,审查授信文件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对授信额度的提用出具审查审批意见,办理授信额度提用手续;承担收齐全套票据业务发票复印件的监督职能;审查贷款卡有效性,复验贷款卡相关信息;履行额度提用审查审批职责,对票据业务除审查授信条件落实情况、授信用途等外,还要特别对交易合同、发票等跟单资料进行专项审查;组织、指导分行风险经理进行风险过滤,识别潜在风险,进行风险提示,通过日常风险过滤加强票据业务贷(授)后管理。四是会计部门负责票据业务相关会计制度、核算办法、业务操作规程的制定及实施,对分行票据业务的会计操作环节进行梳理,对空白凭证的管理、贴现,质押票据的票面要素审核,以及对结算环节查询、查复及查验、托收、保管进行监督、指导和业务培训。负责及时向票据业务相关部门通报票据业务结算中发现的异常情况。

研判市场走势,防范市场及流动性风险。一是逐步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多层次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二是做好全行风险信息通报工作。三是每周召开策略分析会,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研判,总结宏观经济形势、风险点关注、同业动态更新、市场展望、利率预测等信息,撰写成文并定期发布,从而提高全行票据业务市场化经营水平。

严格业务审查,防范信用风险。一是严把业务准入、重视贸易背景审查、严格业务保证金管理,将资源投向重点合作客户和产业链优质客户,同时要对重点风险行业实行表内外一体化的授信管控策略,加强贷后管理;综合运用客户申报材料、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工商红盾系统信息,对票据申请人和收款人的关联关系进行严格审查,控制不符合正常商业逻辑的关联方开票;严禁开立无真实背景的票据,以及将贴现资金充作保证金滚动开票等行为。二是风险把控关口前移。根据自身的营销体系制定适合自身业务特征的详细营销规划、客户准入标准,负责发起同业授信业务和完成初审工作,并根据交易对手和承兑银行资信,建立了黑名单制度,从而在最前端形成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过滤机制。三是建立票据业务 “灰名单”,对具有风险信号的客户,纳入“灰名单”进行持续风险排查,名单内客户原则上只能通过电子商票系统办理承兑业务。四是做好创新业务的合规管理。一方面开展创新业务前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评估,合规经营要贯穿于业务全流程,不留后遗症。另一方面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汇报,确保创新改革符合监管政策。

加强内控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分行集中办理票据鉴别工作,严格执行查询查复制度,严把票据真伪鉴别关;加强实物票据的集中保管,完善监测和查库制度。支行或一线经营单位不得自行保管已贴现票据、质押票据,需作为重要会计凭证入库并由总行或分行专门部门集中保管;坚持“岗位制约”原则,严格落实印章、重要空白凭证经管人员相分离,账户票据池托管、质押票据核心记账员和实物保管员相分离等不相容岗位分离要求,办理查复人员不得经办银行承兑汇票的领用和保管汇票专用章;加强承兑交票环节管理,防范不法分子将票据“以小变大”实施欺诈票据被他人截留挪用等风险;加强人员培训,严格执行人员轮岗论调制度。加强对票据人员的业务培训、案防、职业道德教育及履行行为检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形成内控制约和有效监督;积极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杜绝票据伪造、编造和克隆案件的发生。在引导客户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同时,完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信息登记工作;通过建立风险信息采集机制、预警机制、库存及托收票据的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票据的追索机制等,实现了票据风险防控的全覆盖。

加大检查和违规查处力度。总行票据业务管理部门配合审计部定期对全行票据业务进行合规性检查。凡查出没有真实交易背景办理票据业务、贴现资金滚动开票等严重违规情况的,无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失,全部从严处理,包括对相关经营单位调减相应额度或停止办理相关票据业务等。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4期。

作者:金旗

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管理论文 篇2:

银行票据风险频发 “真空”环节太多致票据监管流于形式

过去由于银行票据流通环节太多,内控人员审核不严,很容易被钻空子。如今正在实施的电子票据可以减少风险,但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性

随着风险事件的陆续曝光,银行票据案不断升级,日前,中旅银行等银行20亿票据大案的爆发,令被普遍认为安全系数较高的电子票据代理接入机制陷入了隐患,也打破了电票“零案件”的纪录。

令人唏嘘的是,与以往小银行踩雷有所不同,今年以来踩雷的多数是上市行或大行,所涉金额巨大,也在挑战银行同业之间惯有的信赖基础。

缘何银行业票据大案频频爆发?是先天缺陷还是后天不足?票据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如何?如何遏止票据风险进一步蔓延?

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作为链条复杂、风险高、收益少的同业业务,票据的终极风险是人为道德风险,而加强风险监管和系统控制,减少人为虚增环节,也成为控制票据风险的症结之所在。

人为作案防不胜防

“一些银行票据案后,行里对从业人员管控更加严格,也加强了业务演练,员工个人账户实时监控,入账金额过万都要打报告说明情况。”南方某省会城市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由于最近正在装修新房,和家人的往来账较多,打报告的次数也比较多。

银行的警惕侧面反映了对票据人为作案的无奈。

从记者拿到一本银行内部票据案例分析手册看来,不论是主动犯案、习惯犯案,还是盲目犯案、无知犯案,票据风险的成因多数与经办人员审查不严、违规操作等有关。毕竟没有内部员工的失职或内应,外部人员也很难通过相关审核。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在承兑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由资信状况良好的法人组织签发,并由开户银行承诺到期付款的一种票据,它是企业间相互结算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成本较低的融资手段。毕竟企业只需交纳一定百分比的保证金存款,就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银行信用作为到期付款保证。

但是,基于存在背书转让、提前变现等中间流转环节,由于不是企业开户行,没有预留印鉴,中间贴现的银行一般很难核对企业印章和资料的真伪,多数只能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从承兑行的资质上把关。

“以往的纸质汇票中间环节多,相对难以把控,现在电子汇票一定程度避免了这样的风险,出错也只在最初。”业内认为,最近一次河南焦作中旅银行发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证照和印章的手段,冒用中旅银行名义在其它银行开设同业账户,以中旅银行为承兑行,利用其它银行电票系统代理接入的方式开具13亿电票的案子大多材料也是错在最初。

“现在大银行承兑汇票都是层层审核,开票权上移,不是柜台想开票就开票,由系统提指令,在下一阶段开票。但有的小银行管控不严,内部人员拿到空白的真票填,由于票是真的,也可以生效,或者流转环节被偷换都很难发现。”

为了防范和控制银行在人员配置和内控管理的差别风险,对于转贴现业务,某上市银行规定仅开放接受大银行的单子,对地方小银行会设置一定额度的授信和门槛,超额的部分则不予受理。

“接收大行的原因,一是风控较严,二是即使企业没钱,大行也会掏钱垫付。”上述经理表示。

票据流通环节增多致风险加大

“票据具有可流通性,主要指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可以背书转让,贴现和再贴现,银行向出票方查询审核票据的真实性,否则票据贴现给银行,银行是最后接棒人,无法向出票行承兑。”多家银行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尽管银行承兑汇票有链条复杂、风险高、收益少的特点,但由于可以通过操作能变化出更多的业绩,也为国内银行所喜爱。

据悉,银行承兑汇票目前主要分为全额保证金和部分保证金,全额保证金为100%收取,部分保证金的比例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一般分为10%、30%、50%等几个档位。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制度虚增存款,成为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1000万的获批贷款在外转一圈后,回来变为1000万的承兑汇票和保证金存款,一笔贷款人为变成三笔业务:短期贷款、票据和票据贴现;而银行人为增加两笔“存款”:保证金存款和贴现派生存款。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仅是虚增业绩使银行人为增加业务,损失尚可控制,毕竟企业状况不好,损失的是同一笔钱。但如果里应外合,不是全额交纳保证金,开票金额与贷款差别过大,如以部分保证金的方式分批撬动多笔资金,融资杠杆将被迅速放大。

“缴纳保证金,企业可以获取存款利息,银行为了搞附加产品,降低贷款成本来放大了业绩。”上述一位银行管理人员说道。

但是,由于可以流通,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签发、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保管、承兑等几十个环节等。总量巨大,链条漫长,也给犯罪分子进行伪造、套取、诈骗和盗窃等金融犯罪提供了巨大空间。

流转环节仍待监管

“票据的终极风险是人为道德风险,纸质票据交易决定了其天然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发生风险极大,票据资金将会被中介挪用至股市或其他投资渠道,最终因为出现亏损无法堵漏酿成大案,而依托央行的电子化票据,通过票据交易所等降低风险,也只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交易过程漏洞百出,加上银行人员和外部中介的勾结,让票贩子套取资金并不复杂,甚至通过提供票源、套取流动性,或者管理某些城商行、农信社和农商行的同业户在贴现业务中实行截留利差,娴熟地主导整个过程。

自去年底以来,票据大案涉及金额动辄数十亿。问题多发生在保管环节、返售环节。尽管监管层多次采取检查和自查,但是仍有难以解决的盲区,大案要案常发。

对于业内所称难以解决的盲区,宋清辉指出,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经营中对风险认识不全面,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只注重真票假票等贴现环节的操作风险和到期能否支付的信用风险,对转贴现环节的风险、票据业务本身隐含的利率风险重视不够,导致管理不到位;第二,内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内部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第三,缺乏风险监控手段,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控制平台,无法对票据业务的各个处理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对业务经办人员的行为缺乏刚性控制;第四,部分经营机构利用票据信用风险转化功能进行违规操作,将高风险的企业信用业务转化为低风险业务,逃避授权授信的监控,而市场监管政策的缺失增加票据融资业务的风险源头。

“票据产业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监管漏洞,是当前的票据业务监管几乎处于真空地带,有的监管或流于形式。”宋清辉认为,只有纠正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行为,正确处理好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不为票据收益和效应去承担巨大的垫款风险,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指定票据业务发展目标和规划,业务的发展才有可能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

作者:占昕

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管理论文 篇3:

加强人民银行资产负债审计监督的思考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是央行财务状况的集中体现,反映着央行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不仅体现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和履行服务职责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发挥央行各项职能的基础。随着央行宏观调控职能的不断发挥,央行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也更高了,保障央行资产负债的完整、真实、安全也正逐渐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现状

根据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和《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人民银行采取的会计标准是以收付实现制和历史成本为基础,对当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按当期实际发生的金额确认,对各项财产按取得的实际成本入账。这种保守的标准使得在会计核算时,对损益只有本期实际收到的费用和本期实际支付的费用才能计入损益,而对应收未收利息及折旧均只在表外核算;对取得的财产物资按实际现金支付进行历史成本计价,期间不进行减值测试,不计提损失准备。

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的构成看,人民银行的资产包括再贷款、再贴现、金银、外汇、有价证券、库存现金、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各种暂付款以及其他资产。所有者权益包括国家资本、固定基金、总准备金、未分配利润等。负债包括:流通中货币、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保险企业存款、中央银行债券、各种暂收款以及其他负债。这些项目有些可依据会计报表中该科目余额直接填列,有些需要依据多个科目合计填列,作为资产负债表,它综合反映着一定时期人民银行业务活动情况。通过对资产负债各项目的总额、增减变化、结构构成分析,可以评价和预测人民银行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看清楚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和调控力度的走势。

二、资产负债审计监督的预期目标

资产负债审计监督的目标要紧紧围绕央行的工作目标加以确定,从当前来看明确合规性、管理性、效益性三个目标作为审计目标,以合规性目标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目标,带动其他审计目标的实现,既可便于资产负债审计监督的起步,又可选准审计监督的切入点。之后按照循序渐进思路,逐步将流动性、安全性、效率性纳入审计目标不断提高审计水平,促进央行形象与公信力的提升。

合规性目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体现出央行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也集中体现出央行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合规性管理要求,通过资产负债审计工作的开展,发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及问题整改的督促跟踪,确保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依法合规管理使用资产,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的规范性,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安全和稳健。

管理性目标。央行是宏观调控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通过实施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来实现其管理目标。在具体的的资产负债审计中,以分析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设置、规模调整、结构变化及资产负债的走势,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和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央行的应对能力,保障央行资产安全,防止出现损害央行权益。力求通过资产负债审计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发挥悬剑效应,防止违法乱纪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效益性目标。央行通过资产负债的配比性管理,借以保证自身的管理效率的实现,而发挥审计的评价职能,可对央行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进行评价,以确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真正实现和最佳效益的取得,推动人民银行行政效能的提高。

三、资产负债审计监督的路径及方法

要保持央行资产负债的健康,加强审计监督就是要结合对重要资产负债的安全性和管理质量进行审计,来审计评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真实、完整、准确,尽管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但是维护央行资产负债的安全理念要作为审计的核心确定下来,此项工作要有重点、分层次进行逐步推进。

如何在资产负债审计中体现出合规性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的要求及意图?审计监督可从评价央行资产、负债的真实、完整、准确性入手,并结合对重要资产的安全性和管理质量的分析,为人民银行高效执行货币政策和优质履行金融服务职责提供参考基础。在具体评价央行资产负债的情况时,应充分利用合规性审计、内控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加以挖掘,以实现资产负债审计监督的三个目标。

(一)资产负债合规审计的基础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各类资金管理规定。通过对表内科目余额合规合法性的计量和确认,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无通过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对各类资金监督管理是否到位。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财务管理方面的合规。(1)各项收入是否准确计算、真实记录,投资收益是否都恰当正确地进行了记录,或者已经被确认为应收款;各项支出是否分类核算、据实列支,固定资产维护和修理是否合理,有无虚假列支现象,支出项目之间是否相互挤占串用,有无乱挤乱摊成本。(2)是否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将全部收入(含罚没收入)纳入预算收入;是否随意核销费用,截留、转移国家收入和单位收入,有无私存私设“小金库”,对固定资产审查,检查租金收取是否签定合同,有无租金不入账。(3)对资产负债中的重点项目,出现的比重偏大或偏小,与前期比变化较大,或与会计制度规定不符等异常或可疑之处,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审查。(4)跟踪暂收款的余额、发生额的变动,对挂账的原因、挂账资金的性质及挂账的方向进行分析,查找其中隐藏的违规风险。

2.资金管理方面的合规。(1)是否履行对存款准备金、财政性存款、国库资金、发行基金、专项票据及暂收款的管理职责,督促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否按规定的范围、比例、时间、足额缴存,防止截留、迟缴或少缴等违规行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应关注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执行情况;对动用存款准备金的监督,要对其申请、审查、使用各个环节实施再监督,防止逃避存款准备金管理的行为。(2)对国库资金的审计监督,通过对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外存款的收支业务的核查,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协调。(3)对发行基金的监督,通过对发行基金的调拨,货币的投放与回笼,及发行库管理的审计,确保发行基金职能作用的发挥。(4)对发行专项票据的审查,应检查人民银行履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组织、发行、管理、日常监测职责的情况,发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资产负债内控审计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要正确评价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分析业务流程,关注风险环境和控制力度,及时发现漏洞,把局部的现象和问题放在全局的高度去分析,查找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制度、规范操作、改善管理、消除隐患。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程方面的内控。(1)审查会计核算的分工是否合理,尤其是对不相容岗位的控制状况如何。对那些不相容岗位有无做到由2人或2人以上担任,并能够按其分工履行职责,达到相互牵制、防止舞弊。如会计与出纳分开,防止挪用现金非一个所能为,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暴露。(2)审查用来证明经济活动往来的凭证制度是否健全。凭证的填制、传递是否遵循了严格的程序,凭证的编制是否按顺序。只有建立了一整套的凭证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凭证的真实、可靠,从而增强会计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3)审查会计信息的报告制度是否健全,有无明确规定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的程序等,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4)审查有无经常性或定期检查制度。通过账、证、表之间的相互核对,利用其之间的勾稽关系,以检查其准确性,建立严格的复核核对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改正记录中的错误,做到账、证、表三者的相符。(5)加强内部财务审计,检查评估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和执行情况,强化薄弱环节和点位控制,是促进人民银行现金管理制度完善、保障现金安全的重要手段。现金审计,现金审计检查包括对现金管理内部控制、现金收支管理、库存现金、现金的核对等重要内容。

2.资产方面内控。在资产业务管理中要体现主动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具体如下:(1)再贴现审计主要是对再贴现的总量的确定、分配、审批权限管理、限额控制、审批与办理、再贴现资金收回、日常管理与控制等重要内容进行审计检查。审查办理再贴现业务时,是否有存在由于违章操作,审查不严,对无真实商品交易的商业汇票、无效商业汇票以及无增值税发票的商业汇票办理再贴现,造成人民银行信贷资金被套取及重复办理再贴现等严重违规问题。(2)人民银行再贷款,包括短期再贷款、再贴现、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紧急贷款、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等。再贷款审计主要是对再贷款总量的确定与分配、审批权限与期限、限额的控制、审批与发放、收回、日常管理与控制等重要内容进行审计检查。通过审计督促各级人民银行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用短期再贷款,确保人民银行资金的安全。(3)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主要是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购建和调拨情况、固定资产清查和固定资产处置情况、固定资产折旧情况、低值易耗品管理情况等重要内容进行审计检查。通过审计正确评价人民银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促进人民银行在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记录保管、维护保养、报废处理等环节完善管理,降低风险。(4)暂付款项管理审查,主要是通过查阅暂付款项科目的分户账、总账、凭证等,审查“暂付款项”科目的列账是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有无超越权限,擅自在“暂付款项”科目挂账;审查是否存在超范围挂账的情况。即是否存在暂付款中列支非业务性开支及专项资金,甚至用暂付款向附属单位和金融机构提供周转金等现象。审查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的现象。年末仍保留余额的暂付款项是否在财务报表和财务决算说明书中详细说明。(5)待清理资产清理资产审查,主要检查待清理资产项目资料是否完整、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实施了资产保全措施。

(三)资产负债管理审计是合规审计的延伸和深化。主要是对合规审计发现的问题开展进一步、侧重于管理方面的审计,应制定审计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深入组织实施。在审计实践中,可以按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或者按资金用途进行组织实施,如针对基层央行财务费用账户核算不规范、不真实及年底调账现象,从预算分配与央行职能匹配,预算审批下达程序等角度进行管理审计,拓宽审计视野;对游离于集中采购的日常采购,从树立节约、防范风险及落实责任等方面加强管理;对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资产账实不符,要在理清原因的前提下,合理合规按规定手续进行入账,防止清查之名进行“变通”式入账,有效杜绝屡查屡犯;还可以按央行交易业务和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特别是资产的重要项目开展审计,如外汇储备资产、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管理等管理审计,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

(四)资产负债绩效审计,主要是审计和评价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通过审计揭示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严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开展资产负债绩效审计应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当前可开展预算资金分配和基建资金运用情况的审计,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针对在预算管理中最突出的缺乏预算编制依据,基本支出没有一套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的问题,应逐步通过预算资金审计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还应重点审查预算资金分配的真实性,预算资金分配是否能保证各项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工作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中央银行核心职能履行和目标的实现。加大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评价,重点对各类日常办公费、业务招待费、车辆开支等费用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审计评价建立起日常费用管理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丰县支行)

作者:罗伟

上一篇:企业财务评估报表分析论文下一篇:会计改革下会计信息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