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难

2022-10-28

第一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难

从大庆油田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常馨月

航天学院1004101班 1102700313

摘要:大庆油田经过40多年的高强度高速度开发,油田的稳产和持续发展日趋严峻,近年来促进经济转型和创建百年油田的举措既是响应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也有实现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长远的工作,需要对现有的企业经济形态,分配格局进行改革,更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大庆油田,东北老工业基地,百年油田,经济转型

引言:

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要求,本人利用寒假期间,走出校门,就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参观,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大庆油田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在该过程中,前后分别采访了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市场开发部孙忠青主任,计划开发部贾太平主任;大庆油田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王树滨科长;大庆油田钻井二公司技术员杨敏;大庆政协委员常玉林。并参考了由李富民主编的《大庆可持续发展政协论坛文集》,最终整理完成该报告。

1.着力解决三个根本问题实现经济转型

1.1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第一方面是延长油气田服务年限问题。大庆油田经过40多年高速度和高强度的开发,已经呈现明显的储采比失衡局面,油田的稳产和持续发展形势日趋严峻。中发【2003】1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对老油田的勘探力度,争取在周边及深层发现新的储量,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因此,大庆油田实施创建“百年油田”战略,设立国家油气资源勘探风险资金,大庆油田勘探投入增加。同时大庆油田开发“四低”油田,增加油田产量,从而为经济转型提供更产的转型期。

另一方面是油气资源开发收益分配的调整问题。从总体上看,原有油气资源开发收益的分配格局未能顾及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在当前背景下,进行有利于大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格局调整,是大庆油田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战略措施。在具体措施上,在初次分配领域,探索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上获得开采所辖区内石油天然气资源部分收益权,管理权,处置权。在再分配领域,以大庆石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为目标设立各种形式的基金。

1.2 接续产业选择和培育问题

大庆油田管理局所属各大企业集团是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载体。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将主导产业由石油服务业转变为石油服务和天然气加工业并重;中期,依托加工业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和外溢效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适时发展油气依赖度小的新产业;后期,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适时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3城市聚集功能和要素吸引能力建设问题

大庆油田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市场化和外向性程度低,这是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存在着以市政地方为主体和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两大城市功能区。为解决问题,企业进一步退出政府性质的管理活动,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对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国家在宏观上给予了领导和支持。

2.创建百年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油资源的枯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创建百年油田企业有其必然性,是实现黑龙江省及大庆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关政策的提出确保大庆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争取国家和集团公司政策支持,设立勘探风险投资基金,解决资源接替的矛盾;落实并赋予大庆油田公司全资子公司的权利和地位,把大庆油田公司办成国有企业能够办好的范例;鼓励大庆油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接替矛盾;落实大庆油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相关资金与政策,搞好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绿色油田。

3.从大庆油田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通过对大庆油田近年来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改革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系列举措离不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和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2003年10月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几年来,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庆油田的经济转型就是在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中央文件指出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大,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重,所以上面提到的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自然而然的提了出来。

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方面尤其强调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同时关系着振兴东北的目标能否达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大庆油田这样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大型国有企业实施相应的改革就刻不容缓。近年来,大庆油田公司创建百年油田的口号越喊越响,同时出台上面提到的加大勘探力度,调整收益分配格局,采取产业延伸,发展新产业的一系列政策。

4 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果及其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说,振兴东北开局良好。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后,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仅从大庆油田来看,石油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项目,旅游,生态建设,商品粮基地,取代了过去牢骚埋怨的不服情绪。大庆油田近年来年产量稳定,经济收益受金融危机打击较小,替代产业发展良好,在百年油田,绿色油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共和国的长子。但是,在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东北相对落后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需要大量的投资,市场经营方法和管理理念,东南沿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先发展起来了。但要看到,现在我们到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振兴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加大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在这一阶段东北的地缘条件又变得很可贵了。东北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相邻,土地相对较广,水资源充足,人力资源丰富,如果用好了这些条件,这个经济发展阶段就会成为东北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我国现在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能源,资源,水和土地等,东北和俄罗斯相邻,可以比较便利的进口木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资源。这个时候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从我国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来说恰逢其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宋晓梧副主任在大庆市委中心组学习暨大庆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2]赵天石.《着力解决三个根本性问题加快推进大庆实现经济转型》

[3]杨明杰.《站在稳定全省和全市经济大局高度看待实现大庆油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大庆油田公司简介: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重要骨干企业,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化工生产、生产保障、矿区服务、多种经营等业务,共有下属二级单位52个,资产总额207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644亿元、净值1196亿元。

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52个油气田组成,含油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勘探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全境、内蒙古海拉尔、吉林延吉、珲春等15个盆地,登记探矿权面积16万平方公里。

第二篇: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徐充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3)

[ 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维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面小,资金短缺,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等。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是:扩大覆盖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社会保障的实施与运行。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社会保障体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市场不适应症”。2003年,国家提出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改革。本文拟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问题谈点如下看法。

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

1、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化解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个人风险的因素也在增加。一般而言,个人风险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家庭内部因素,如个人或家庭成员因病、伤、残、老、死等原因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二是家庭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下岗、失业、职业病等。如果个人风险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在某种契机或纽带的联结下,众多同样的个人风险就会转化为群体风险,进而演变成为社会风险,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比重非常高,而且存在大量的冗员,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目前东北三省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分别达到167万人、118万人和150万人

【1】

,加上企业原有的离、退休人员,这是一个很大的急需得到社会保障的脆弱群体。虽然家庭保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化解个人风险,但其保障能力非常有限,需要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将会对 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企业改革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负担太重,如企业办社会。而其他非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成立,没有过多的社会负担,所以,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竞争的起点的不同,有失公平。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解除大量的冗员,轻装上阵,使自己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 ,这也要求尽快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企业真正成为的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捆绑在一起的,劳动者只要一进入企业或者国家机关,其生、老、病、死都由企业或者政府统统包下,形成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应该是企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其目标是盈利。至于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企业只负责交纳相关的费用,其余的工作应该由社会去完成。否则,不仅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移位,而且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因为新老企业职工年龄结构不同,退休金、医疗费用等负担非常悬殊,辽宁省的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比例高达22%,个别地区甚至高达25%,而广东省的企业缴纳比例仅为16%,深圳更低,只有8%。所以,加快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公平地参加竞争。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必要条件 。 人力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能否按市场需求自由流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效益问题。本来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非公有制企业能吸收很大一部分下岗和失业人员,但由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的员工不能享受到国有制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所以,一部分人宁愿失业也不愿到非国有企业工作,从而影响了非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影响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发展,更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当时低工资、广就业的指导思想,导致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冗员。伴随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措施实施, 社会如

【2】 2 果不能为下岗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职工不愿与原来单位脱离关系,那么“市场选择企业,企业选择人才”的良好用工局面就很难形成。

二、完善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狭窄。目前,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一些小集体企业和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都被排除在外。 另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变成了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减少,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加狭小。99年末,东北共有10821万人口,其中城镇有权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

【3】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狭窄,使得社会保障资金储存量不大,资金实力不雄厚,这既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也阻碍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的步伐。

2、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困难,筹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尤其是养老基金,负担沉重。近年来大批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许多效益不好的企业一次性买断职工的工龄,使离退休人员迅速增长,导致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企业负担过重。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导致许多企业无法交保障金,影响了企业参保积极性和养老基金收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相当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多,如辽宁省离退休人员比重达37.7%,高出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每年以6.3%的速度增加。辽宁的鞍山,人均养老金与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为1.09%,基本处于.处于倒挂状态[5]。黑龙江省的哈尔滨轴承集团9千多名在职职工要养活1万多名的离退休职工,这种状况进一步增加了养老保险体制财务平衡上的困难。由于东北地区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养老负担太重,如黑龙江省99年的养老(大于65岁)系数为7.31%。此外,辽宁的工矿城市多,工伤人员多,矿工退休年龄早,医疗费用中职业病、慢性病所占比例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的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

3、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企业承担了许多本来不是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形成福利单位化,保障资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以及保障对象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承担。目前,即使是实行了社会

[6]

[4]统筹的保险项目,企业缴纳了保险费,但管理和服务仍没有实现社会化,职工的生、老、病、死仍过多地依赖于企业,这既影响了管理服务的质量,又分散了企业的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4.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经办、监督之间关系不明确,就会出现管理上的重复或者真空,甚至是相互扯皮的情况。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如城镇企业的社会保障由劳动部门负责,集体企业则由保险公司负责,农村的社会保障则由民政部负责,而国家机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则由人事部负责,这样容易造成社会保障的实行标准不一致,管理上出现混乱。

三、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1、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资金问题是个关键,它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倘若资金不足,则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目前,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欠费严重,设立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长期以往,将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根本出路。虽然我国政策上规定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三三“制,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本,职工个人的收入也随着减少,从而出现了资金困难,资金缺口。可见,只有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才能使”三三“制真正贯彻实施,政府才能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企业和个人才能按时足额交纳相关费用,从而解决资金不足。

(2)建立缴费的激励机制,提高缴费的积极性。实行个人帐户储蓄制,使养老金与个人的积累挂钩,工作时多缴费,退休后多得益。不过在储蓄保险金时要注意随着物价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在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单位应相应的调整,予以保值,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从面消除人们的疑虑,提高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3) 借鉴国外的经验——允许私营基金参与运作。针对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资金筹集困难的情况,可以借鉴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智利养老金由私营机构管理,允

4 许多家机构竞争经营,让参保户有选择经营机构的机会,也可提高其缴费的积极性。私营机构负责收款、管帐、投资和发放。智利为保证私营管理机构投资的最低收益,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我国也可以尝试通过招标委托有资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具体经营保险基金,从而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要适时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殖,使基金运行步入良性循环。

2、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使社会保障对象包括各种性质、类型企业的职工。要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只能以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为重点对象,如乡镇企业、个体劳动者、外资、私营企业的职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可以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硬性规定,把国家机关、企事业职工及城镇各类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统筹范围,如吉林市为了扩大医疗保险面,作出如下规定:具备参保条件的单位限期参保。到目前为止,吉林市已将绝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吸纳为保障对象。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争取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保,如长春市自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宣传,到2003年3月底,长春市已有74户民营外资企业的2300多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待遇已达2938人次,共支付统筹基金53.8万元

【7】

。这表明,只要能够把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个体劳动者以及广大农村的农民吸收为社会保障的对象,就可以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能力,以便应付人口老龄化或失业高峰期带来的社会保障支付扩大的要求。

3、加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20世纪90年代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内部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虽然费用上实行“三三”制,企业只负责其中的三分之一,但企业仍要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最终还是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因此,国家决定把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可能难度大,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投入,给予困难地区国有企业老职工以必要的经济补偿,尽可能减少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

4、大力推进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业企业很多,其职工患职业病、慢性病比重较大,医疗保险费用负担太重,尤其是大病治疗费用,这就给老国有企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要通过配套改革, 5 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用低廉的医疗费用来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

5、加强相关立法,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管和使用法制化,社会保障运行法制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困难;大量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乱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国家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 加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与基金监管力度,规范保障基金运营模式,防范可能的政策风险和制度风险。对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行,要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6.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使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规范化。要把社会保障工作从单位中抽出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要改变传统的单位福利体制,剥离用人单位承担发放社会保险金和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职能。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脱离关系后,社会保险金由银行代发,又要做好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接续和转移工作,失业人员由社区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逐步纳入社区管理,以减少企业所承担的过多社会职能,建立起真正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同时国家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由国务院组织社会保障宏观协调机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改革目标,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社会保障总量调控指标等政府干预目标以及实施方案,做好政策配套和部门衔拉工作,统一解决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对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行,也要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系到东北地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改革,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现代化。 因此,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东北再创辉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1、 蒋明倬《谁来买吉林老工业改造的帐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0

3、

8、11

2、

5、冯青《130万显性失业人员的6亿低保缺口》,《21世纪经济报道》200

3、

8、11

3、

4、陈瑾玫《辽宁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

6、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人口构成和负担系数)

7、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长春市启动民营外资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受欢迎》

吉林政务网 200

3、

4、21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顾海良、张雷声《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3年

作者资料:

徐充(1955-),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教授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

0431-5621968

13039210287 电子信箱

xuchong1955@tom.com

通信地址

长春市人民大街123号吉大文科搂105室

邮编

130023

第三篇: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十个问题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问题和思路 宋冬林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

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其意义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能否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变,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能否实现历史性提升和跨越,关系到地区经济能否协调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工业振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一五期间国家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实施156个大型项目形成的,是以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为特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密集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多数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囿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沉重的历史包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不能应对竞争的冲击,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企业经营机制僵化,观念陈旧,设备落后,技术老化,产品积压,生产经营步履艰难,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在体制转换和产业调整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隐患。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基础原材料和资源加工工业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

一、二产业。由于对资源的长期无节制开发,东北地区的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或正在丧失殆尽。如辽宁省的有色金属资源储量大都进入衰老期,煤炭虽有一定储量,但老矿多,尾矿多,资源不足。

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相对应,所有制结构也不合理。在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70%左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结构不合理,呈现“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高能耗、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低能耗、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多数老企业都是在“一五”或“二五”期间建立的,有的甚至是日伪时期建厂的。这些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超负荷运转,早已进入更新改造期,但是由于技改欠账太多,设备严重老化,工艺十分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污染严重。如吉林市16户有代表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6.15%,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只有15.33%,而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则占77.47%。以哈尔滨市为例,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设备。再如沈阳市,全市工业企业重要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3.4%,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9.2%,两者之和不足1/3,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还有70%在大中型骨干企业中运转。由于装备落后,效益低下,东北地区制造业已没有竞争优势。

包袱沉重,企业臃员严重。以沈阳市为例,在全市15万户企业的173万职工中,国有企业职工就有97.3万人。1997年沈阳市分流下岗职工378万人,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为1:0.46,抚养比为2.15,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7。在本溪市,目前实际失业人口已达13万人,另外还有约占职工总数1/3的人员处于隐蔽失业状态。

融资能力差,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以辽宁省为例,现有上市公司49家,其中以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为主,曾使用配股功能为企业筹资的只占53%;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比重过大,流通股本规模较小。从盈利水平看,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只有20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40%。一些上市的公司由于存在机制和经营上的问题,造成效益下滑,再融资困难。再以吉林省为例,现有上市公司中1/3经营困难,其中3户实行“ST”处理,有5户为保配股权进行了股权置换。

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资金短缺,既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使用不当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吉林省为例,国有企业产销失衡形成产成品积压,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财务管理混乱造成资金被挤占、挪用和贪污。1999年全省工业资金利税率仅达4.8%,比1995年减低了1.95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995年为293天,1999年比1995年慢了28天,相当于多占用资金100亿元。

随着“入世”逐渐临近,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更是面临外商争夺市场的激烈挑战。据统计,在中美市场准入协议所列产品中,涉及重工业基地辽宁的就有34类444种,分别占全国的77.3%和55.6%。其中,税率和价格变化与国内平均水平大体相同的有13类48种;变化幅度小于国内平均水平的有11类102种;变化幅度大于国内平均水平的有10类294种。所以,“入世”对国内经济的巨大冲击主要体现在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2.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方式

从国外情况看,发达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在工业化完成后,并依靠政府强大的经济财力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运作的。而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征改造是在体制转轨和工业化中期阶段进行的,且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资金短缺,政府也缺乏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的经验。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矛盾也更复杂。

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必须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四个方面同时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结构调整是老工业基地实施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外部条件。从宏观看,不进行结构调整,缩短国有经济的战线,就不能集中力量和有限的资源对有产业发展前景、有竞争优势和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就不能打破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偏重工业、偏生产性、偏资源消耗性和在所有制结构上过分倚重国有经济的格局,从而难以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从微观看,在没有产业发展前景和没有产品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机制再活,制度再先进,企业也很难能搞活,更难以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是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进行制度创新,地区资源不能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有效地整合,企业不能从根本上转换机制,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和形成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也缺乏制度保障和机制保证。

技术改造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物质基础。不进行技术改造,企业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地区经济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成果难以巩固。

进一步来看,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都会涉及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落脚于人力资源效率的提高。

结构调整,从大的方面说,关系产业整合和社会资源配置,在产业整合和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要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流动。从小的方面说,结构调整又微观化到具体的企业和企业内部产品的整合,涉及生产要素的流出流入。大的产业调整也好,小的企业整合也罢,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重组是不可避免的。而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若存在影响人力资源流动重组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产业整合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以及因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待业问题增多,都会影响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结构调整的效果。

与之相关,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必然带来“机器排挤工人”的后果,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又会反过来减缓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固然需要考虑效率优先问题,但是,同时不能不考虑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忽略后者就会脱离中国实际,造成社会震荡,危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充沛和人力资本价格偏低,又构成了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在某些竞争性领域的竞争力,有助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梯次产业结构”资源配置。

3.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前提

结构调整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系列变化过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之间存在互动性。对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势必涉及部分国有经济退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由此必然相应带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不仅会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创造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会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此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常会引致市场结构的变化,过去一家或几家国有独资企业在市场上的寡占地位一旦被市场结构变化所打破,形成竞争格局,能反过来刺激企业开发新产品和加快制度创新步伐,进而增强其竞争力。再则,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通过社会总量资源配置的变化引致企业个量资源组合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在看来,以往的结构调整所以收效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以往对传统产业的大量资源投入形成巨大的沉淀成本,客观上造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束缚;二是传统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割据,造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障碍;三是市场体系不发育,社会分工不发达,资源不能根据市场调节自由地流出流入,造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壁垒;四是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和投融资体制形成的预算软约束,造成“项目怪圈”。上述原因导致大量增量资金非但没有改善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反而在利益驱动下进一步固化甚至强化了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从结构调整入手推进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的力量,打破传统产业和传统体制相互支撑的怪圈。

打破产业调整的刚性束缚需要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即通过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等方式卸掉历史包袱,使产业得以重构,企业获得新生;体制障碍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来破除,市场壁垒必须通过政府来打破。通过加大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力度,把资产管理的行政隶属联系转变为资本运作的经济联系,把省内资源封闭性配置转变为跨省资源开放性配置,使市场得以充分开放,资源获得充分流动;打破“项目怪圈”必须改革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现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强化项目审计制度和项目法人制度,变项目政府负责制为项目法人负责制。

4.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微观基础

国有企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体和基础,解决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问题需要外部条件支持,更需要内部改革配套。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更需要制度创新。

就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现状而言,产权关系模糊、经营机制僵化和管理混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应借助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契机,建立多元化、资产负债比例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企业制度创新,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化的出资人制度,塑造国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构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说来,就是先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企业的行政联系,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真正形成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到位,责任明确。

在明确出资人和委托代理关系后,需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大量引入非国有股东,或者将大部分国有企业由单一国有股东改造成为多元国有法人股东,借以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治理结构。在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股东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竞争招标与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模拟经理市场选择企业经营者。合格的企业经营者除了需具备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企业经营绩效、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外,还要有相当数量财产作为经营国有资产的抵押,财产抵押品可以是自己财产,可以是法人集体的财产,也可以是金融机构对经营者信用财产抵押,此举的目的在于企业经营者经营国有资产之前先期购买国有资产经营权,将其利益关系一开始就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挂起钩来,以此形成所有者与经营者、法人代表与法人集体互动有效的约束机制,变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单向监督为所有者、监事会和法人集体对经营者的多向监督。而后,给予国有企业经营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使其经营收入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按比例增长,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直接挂钩,使企业真正形成激励与约束相互制衡,权利与责任相互对称的制度安排,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机制。企业应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直接与市场挂钩,使技术改造的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获取经济效益。

就现阶段东北地区对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情况看,把改制和重组的权力全部下放给企业,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部分企业经营者怕改制重组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不但不积极组织改制重组,反而私下组织职工向政府索要种种代价,设置障碍,影响改制重组的顺利进行。对此,黑龙江省政府采取政府主管部门以所有者身份组织工作班子直接介入企业改制重组过程,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在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不仅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还要为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有效的治理方式。

5.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途径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调整固然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技术改造离不开政策的推动,但起基础性作用的毕竟还是市场调节,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如果说产业结构调整完全靠政府投入,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靠政府投入,企业技术改造也靠政府投入,且不说政府本身不具备足够的财力,就是具备了,也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动态调整的内在机制。因此,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要靠政府拉动,更要靠企业自觉参与,而企业能够自觉参与的前提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机制。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企业技术改造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这就是说,技术改造不能就技术论技术,而要就市场论技术,就增强竞争力来选择适用技术,技术改造需要围绕市场来进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技术改造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决定于资源运用的技术构成;二是经济层面,决定于资源运用的价值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固然需要考虑资源运用的技术构成,即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效率等技术因素,但更要考虑资源运用的价值构成,即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水平和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经济因素比技术因素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强竞争优势的影响更大[1](P170-171)。在以往的企业技术改造中,效果之所以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在技改过程中偏重技术指标而忽视了经济指标,重视了改善供给能力的技术支持,忽视了这种技术支持的供给数量和品种是不是符合市场要求,是不是符合产业发展前景;以此提高的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会不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不会强化企业的价值链,等等。不难看出,这种以技术论技术、以产量论规模的技改思路是囿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改思路应当是:首先,技改项目的选择不能先从企业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出发,而应先从市场需要出发;其次,技改项目的选择不能只考虑技术标准和技术效率,还要考虑技术类型和经济效率,考虑可利用资源的相对价格和资源比较优势;复次,技改项目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对整个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后,技改的资金来源不能一味靠政府输血投入和银行贷款,要逐步形成支撑技术改造持续进行的内部积累机制。

6.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资金筹措与运用

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从国外的经验看,英国对曼彻斯特老工业区的改造,美国对匹兹堡老工业区的改造,特别是前西德对东德的改造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财力有限,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这样一来,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与现实可能提供的资金势必形成巨大的缺口。解决资金缺口的途径不外乎有五条: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二是通过银行借贷;三是通过政府财政渠道;四是对现有存量资源进行资本化运营;五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有限,国有企业都通过上市来解决资金问题不现实,银行贷款和财政支付囿于各自的预算约束也不会有太大的支持力度。鉴于此,资金筹措途径和方式应该多样化,立足于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外资本市场两个大市场,多在存量资源挖潜和资本运作上做文章。

对于那些具有产业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积极推动上市;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原料类和重要机械加工类企业,应采取优惠贷款或发行特种债券方式募集资金。

对于那些因资源枯竭需要转产产业,应使安置资金、新导入项目和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将转产安置资金作为“种子”资本发起股份,采取定向募集或非定向募集方式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使安置资金由福利性运作转为资本化运作。

调整国债的使用结构,加快重点项目技术改造和煤矿沉陷区治理。为充分发挥国债的使用效率和引导作用,建议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主导银行进行国债运作。初步想法是:

凭借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银行职能、信用等极高、政策引导性强和管理规范的优势,在国债资金中抽出一定份额作为启动资金,定向或非定向在资本市场上募集社会资本,形成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和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煤炭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和中小企业发展。

发挥国家开发银行信用等级高和管理规范的优势,联合国内外商业银行组成银团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本对重大技改项目进行合作投入。

加强国家开发银行与企业以及项目开户银行的金融联系,即企业先向其开户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然后,开户银行在对申请企业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再向开发银行申请贷款要求,开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贷款组合方式和还款条件,使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开户银行及时了解企业项目信息和监督项目实施,降低贷款风险和信息成本。

对于重大技改项目的投资,既要注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更要关注项目对整个产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所需资金,还可考虑发行特殊债券;给予老工业基地骨干大企业减税或技改减息的优惠政策;适当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将变现收入投入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和传统产业改造;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变现收入,大力挖掘现有国有资产存量资源,通过资本化运营,活化存量资源,等等。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除了开拓融资渠道外,还应包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减少资金浪费;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建立健全投资论证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存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查制度等。对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来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减少资金浪费尤为重要。

从实际出发,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应以存量挖潜为主,增量投资为辅;提高效率为主,扩大规模为辅;传统产业改造为主,新兴产业导入为辅。这样,既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又可以减少产业转换带来的损失。

7.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协调

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需要各种政策相互配套,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传统产业改造和新产业导入政策;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发展政策;人力资源开发和再就业技能培训政策;高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政策;等等。其中,实施产业政策的重点在于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和消除壁垒,为产业转换提供财税优惠和人力资本培训费用等。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在于打破“全能”企业构架,鼓励专业化协作,提供发展中小企业专项基金,扶助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人员培训等。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重点在于对劳动力进行多种技能培养,鼓励劳动要素流动,变消极安置为积极创业。高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政策的重点在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要使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同步进行,相得益彰,四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结构调整要着眼于推动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为其创造外部环境。同样,制度创新也要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供内在机制,为人力资源重组和产业升级提供制度支持。

政府的结构调整政策、资产重组措施和技术改造投入应与企业制度创新过程结合起来,即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上列入相应的附加条款并形成动态审计监督系统。其中,附加条款包括:试点企业必须先期提供整改企业制度方案、时间表和具体措施;提供有关产品改造、改型和升级的制度支持、组织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信息;提供企业人力资源重组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信息;提供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实施步骤。政府应当首先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加以分析后安排试点企业的优先顺序。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政府优先给予政策优惠和技改资金投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限期整改并视整改情况相应给予允许享受试点企业政策和取消享受试点企业政策的规定。建立动态审计监督系统是推动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同步进行的另一个重要措施,结构调整能否落到实处,制度创新是否走过场,技术改造能否持续下去,必须要有一个动态的审计监督过程和科学的审计监督系统。要使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切实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政策优惠不能搞“普惠制”,要有差别对待。搞的好的企业多享受政策优惠,搞的不好的企业少享受或取消享受政策优惠。技改资金也不能搞一次性投入或“普渡众生”,应分阶段投入并根据试点企业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技改效益明显的企业,可给予加大资金投入、延长付款周期、降低利率等优惠鼓励。对于技改效果不好的企业,则可给予减少乃至取消资金投入、缩短付款周期、增加贷款条件和提高利率等处罚。

8.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就业问题

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必然伴随产业后备军队伍的扩大,就业问题势必日渐突出起来。就业问题不解决,社会矛盾得不到化解,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政府应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再就业工程方面给予老工业基地特殊政策优惠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如为企业职工提前进行再就业培训提供工资补贴,为转产产业职工提供安置资金等。除了政府要对再就业工程加大投入,还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商业化方式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打破区域内国有大企业对各种资源的绝对垄断地位,促进国有企业发展跨所有制的联合关系,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以吸纳劳动力,为国企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外部条件。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最大难度在于富余人员安置和再就业,而安置富余人员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难点又在于人往何处安置,钱从何处筹集。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大规模的技术更新改造,所有这些都可能造成职工大量下岗,因而社会保障问题较之沿海发达地区更为尖锐和突出。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制度创新和产业整合的制约因素很多,加之,由于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所能动员的财政支付手段有限,致使改革起来困难重重。很明显,仅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和企业内部挖潜是不够的,而完全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又是不现实的。解决问题只能靠发挥中央、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积极性。作为积累性补偿,中央政府应当给予老工业基地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开征国有土地税,将税收收入补偿老工业基地离退休职工社会保险;对于吸纳劳动力多的重大项目,可在贷款利率、税收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考虑失业下岗数量多的城镇,以缓解就业压力;逐步将现有的社会保障资金转入开放式基金管理,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入资本市场,以提高资金收益率。

9.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市场出口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沿海地区经济更是以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地区发展必然对装备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又拥有装备制造的巨大产能,二者如果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无论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还是对于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地区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事实却非如此,沿海地区发展和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致的市场需求多半转向国外,未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产生重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机制僵化,产品更新慢,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以传统体制束缚下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沿海民营经济之间形成的体制和机制的矛盾,限制了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出口。其二,政府缺乏产业政策引导和对民族工业的必要保护。其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能增加的同时,未能对市场出口给予足够的重视。

十分明显,在缺乏市场出口的情况下,即便政府增加投入,企业扩大规模,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问题。要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问题,首先还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满足市场需要。其次,政府应当在政策上予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必要支持,如制定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在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政府优先选购国产装备;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重大招标工程,可鼓励国外厂商与国内企业合作招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国内产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对于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引进国产设备,政府可以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鼓励购买国内装备制造。应当看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政府的最大支持不在于提供多大的投入,而在于提供多大的市场。

10.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规划制定与实施

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规划制定与实施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制定,应该基于大局观、开放意识和新发展观。从大局着眼,就是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纳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考虑,纳入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考虑,纳入市场深化、构建社会化分工体系和区域经济资源整合的背景下考虑,纳入整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背景下考虑。以开放意识思考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就是要破除省际观念,把省内资源整合转变为东北区域资源整合,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开放。以新发展观思考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问题,就是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全面系统科学。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做到组织得力,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

第一,中央政府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常设机构制定和监督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该常设机构包括协商会议机制和执行机构,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规划,并与相关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协调。

第二,规划中需设定明确的目标,按完成时间分类包括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按实施目的分类包括增长目标、稳定目标和平衡目标等。

第三,规划中设定明确的实施目标区,根据老工业基地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各资源型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以此设定不同的实施目标区;根据实施目标区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排队,给出政府支持的优先顺序,相应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对于实施项目区的重点项目应当根据其产业关联度、带动就业人数、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程度等综合经济效益因素予以排序,并给予相应支持。

第四,规划的实施应有相对明确的时间表。根据阶段性目标要求和不同目标区所要解决的问题,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导师 宋冬林

2003年9月25日

第四篇:东北老工业基地演讲稿

当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家都不陌生。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从形成到发展缓慢再到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全国都在这块土地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今天,东北工业区正在有序的发展和生产,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2.自建国后,工业一直占据东北产业的主体地位。

回顾建国50 年来东北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

东北地区的经济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市场积极体制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

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思想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重组。

2.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优势: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

3.发挥政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职能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矿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在就业机会。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三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五.东北地区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

四是区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区域和海域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五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六.根据上矛盾和问题,针对东北地区振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以下重大举措。

1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2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3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加速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4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6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实施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这是我们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的重要条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基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要尽快提升东北地区在全国经济的地位。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翻开当今的中国经济版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凸现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拓展1: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重点

冰雪旅游——建设哈尔滨、吉林等冰雪旅游基地。发展高纬度极地滑雪旅游、山地冰雪运动旅游和大众冰雪娱乐旅游。

森林草原湿地旅游——重点发展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东部森林旅游,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草原观光、民俗旅游,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等湿地生态旅游。

火山温泉旅游——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内蒙古阿尔山等地的火山岩熔地貌观光、火山湖观光、科考旅游,发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

工业旅游——保护最具代表性、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工业文化遗产,重点在沈阳、鞍山、长春、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城市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工业旅游。

文化历史旅游——以红山文化遗址、高句丽遗址、渤海国遗址、辽宁“一宫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

边境旅游——完善丹东、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等重点边境口岸城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改善通关环境,丰富边境旅游内容。

拓展2东北地区部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在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下为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

1.限制开发区域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点状开发,集聚发展;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扩大保护范围,控制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湿地环境;发展农业和特色产业。

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禁止过度开垦、不适当樵采和超载放牧;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加强城镇建设,集聚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6处,国家森林公园108处,国家地质公园12处。

第五篇: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计划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考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3〕11号) 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打好基础,扎实推进。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的重点是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力争起好步,开好局,确

一、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引导老工业基地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振兴的思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以新的思想观念指导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和完善东北地区产权交易市场。认真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全国兼并、破产企业工作计划,适时稳妥地退出市场。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进度。

(三)稳妥推进集体企业改革。研究提出符合集体经济特点的改革配套政策,支持集体企业采取产权出售、公司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改革改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四)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成长环境。督促落实已出台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样待遇。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积极参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六)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东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认真组织实施在黑龙江、吉林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的试点工作,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完善补贴政策和管理办法,确保东北为全国粮食增产多做贡献。要加强良种繁育等支农基础工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 “沃土工程”,推进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性措施,提高黑土区耕地质量,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以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调整改造和技术进步,发展新型产业集群。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行业的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八)在继续实施好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同时,将东北部分地区的部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合理确定东北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提出减产后相应的国家扶持政策和解决办法。研究提出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改革改制指导意见。

(九)要扭转东北地区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

(十)在继续做好辽宁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试点。研究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帮助资源非枯竭型城市适度开发资源和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继续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十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要做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抓好松花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紧完善国道主干线,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加快沿海港口疏港公路、铁路建设,以及口岸公路、桥梁、场站设施建设,改善松花江航道通航条件。加大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支持力度。根据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需要,适时规划建设区域内和东北地区通往华北、边境口岸等其他地区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通道。

(十三)加快东北电网电源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强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内蒙古东部电网的联网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增长的需要。做好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开发工作的研究规划工作。

(十四) 继续抓好东北地区大江大河治理、农业灌区建设、黑土区水土保持,以及大伙房输水工程等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东北地区大型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条件具备后尽快开工建设,以逐步改善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条件。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十五)研究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措施。继续扩大东北地区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改制和调整改造。加快实施 “走出去”战略,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

(十六)彻底清理阻碍市场开放、影响生产流通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兼并和资产重组,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围绕建立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五、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十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重点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以及军工、煤炭、冶金、森工等行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十八)在总结完善辽宁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吉林、黑龙江两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继续做好 “两个确保” 和城市 “低保” 工作,做好 “三条保障线”衔接,积极帮助城市低收入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十九)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 “产学研”联合,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二十)调整优化高、中等专业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二十一) 在积极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留住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以人兴企,助人创业。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七、抓紧出台各项相关政策措施

(二十二) 发展改革委要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精神,研究提出简化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使用先进适用的国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

(二十三) 财政部、税务总局要按照增值税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的实施方案;按照所得税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减轻企业税负有关政策的实施办法;研究提出对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欠税予以豁免,以及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矿山和低丰度油田开发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的实施办法。

(二十四) 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要研究提出商业银行处置东北三省银行不良资产的指导意见,并确定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的基本原则;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依照该原则制订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十五) 国资委、财政部要研究提出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实施办法,以及妥善解决厂办 “大集体”和混岗集体工问题的政策措施,并选择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

(二十六)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外专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人才。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二十七) 东北三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组织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提出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狠抓贯彻和落实。要处理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坚持高起点,走新路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二十八) 东北三省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规划的指导、论证和衔接,加强对东北地区重大项目的协调。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协调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石化、钢铁、船舶、军工、装备制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重点规划。各有关方面要增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问题和建议。要认真研究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及实施方案,重大问题报国务院决定。

上一篇:大班下学期第一周教案下一篇:大班新学期家长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