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零隐患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分析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基于零事故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关键词】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各中职的迫切任务和重大研究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学生零隐患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学生零隐患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背景下的实训室环境安全重要性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必须依托于实践教学,掌握和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则是实训室。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室环境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环境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训室环境安全教育的可持续性对策,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室;环境安全;重要性;可持续性

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凸显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实训室作为学生实训实践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直接与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相捆绑。近年来高校中诸如“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件”、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博士后死亡等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实训室安全事例频频发生,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的同时,其实训室的管理及安全使用又出现了诸多新问题[1]。实训室在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应做到安全零隐患,因此着力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室环境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室建设与环境安全不匹配

现阶段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按照专业与产业相对接的要求,实训室投入力度和开放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的实训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及种类繁多,所需要的安全操作与学生的安全意识低呈现出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新增实训设备需要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扩容改造,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实训室的安全制度未能及时更新,对学生缺乏安全教育上的教育与宣传,这些都为实训室的环境安全埋下了隐患。

1.2  实训室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遵照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重视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安全意识,缺乏系统的环境安全管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思想麻痹,抱有侥幸心理。很多院校由于人员不足,实训室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同时尽量满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使得实训课的占比很大,在安全管理方面势必出现力不从心;投入更新大量仪器设备的同时却忽视了实训室本该有的安全意识。

1.3  实训室安全设施与基础设施不到位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其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普遍追求办学规模的同时却忽视了实训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一方面增加仪器设备的同时未能及时更换安全设施和整改管理制度;另外有些院校只顾一味追求实训设备的数量,却忽视了其实用性,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教学资源和经济上的浪费。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实训课程的开设率逐渐提升,由于原有实训室基础设施和面积欠缺,势必会缩小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这样环境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一旦出现事故,难以控制。

2  环境安全教育在实训室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法律法规的要求

1992年4月15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教育部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指出:“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2005年7月26日,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训室排污管理的通知。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计划。教育部陆续出台的这些相关规定足以说明高职院校中实训室环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逐渐将其纳入相关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2.2  实训室环境安全工作的需求

实训室环境安全教育直接与提高企业和全民安全素质相关联,高职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是高职院校实行环境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环境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学习有利于學生把安全文化融入为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带着这些特有的文化素养进入企业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凸显其内涵。鉴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新形势和新发展的需求,对从事实训室工作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要创建实训室环境安全长效、科学的教育体系,则需要不间断开展环境安全教育。

3  对策

3.1  搭建安全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平台的搭建必须依托相关企业优势;立足企业资源,有利于环境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的完善,有利于“全真型”环境安全实践基地的拓宽,有利于环境安全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利于良好实训室操作氛围的营造。将环境安全教育理论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贯穿实训室环境安全和企业环境安全,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对接[2]。

3.2  安全教育全体化、常态化

师生全体化和行为常态化是高职院校环境安全教育的持续性理念;依专业分类;专业教育与环境安全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实训室引入环境安全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建立、营造环境安全文化氛围以及提高活动激励机制等保障体系的完善,逐步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呈现环境安全教育全体化和常态化,在实践中推进高职院校实训室环境安全教育改革纵向发展及可持续发展[3]。

4  小结

环境安全教育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工程,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实施必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但突出了高职特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而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应“成为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环境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绿色实训”“生态实训”的意识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祝雪梅,黄泽伟.高职院校实训室安全教育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4(3):295-297.

[2] 郭湘立.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安全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6(6):236-237.

[3] 钱  瑜.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安全评价[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53-55.

作者:高雅丽 张天洋

高职学生零隐患安全教育论文 篇2:

基于零事故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探析

【摘 要】分析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基于零事故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

【关键词】中职 学生 顶岗实习 安全管理方式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各中职的迫切任务和重大研究课题。顶岗实习无安全事故发生,这是学校、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基于此,本文探讨基于零事故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

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习单位分散化,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不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订单办学,整个班级到冠名企业实习;二是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双向选择决定实习单位;三是就业办公室通过考察后直接安排学生去实习的单位;四是学生家长自行落实的单位。由此可见,实习单位较为分散。加之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不一,学生在实习中所受到的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安全培训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安全管理难度增大。

第二,实习岗位多样化和安全事故复杂化,单一内容和形式的安全教育难以适应安全形势的发展。学生顶岗实习岗位越来越多样化,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程度也不一样,生产一线对安全的要求更高。除了在工作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外,学生在外实习,还经常会出现交通安全问题、财产安全问题、人身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多种安全事故。而即使是生产安全操作,又涉及电、汽、机械、化学药品的规范使用等多种安全种类。因此,学校及企业单一内容和形式的安全教育难以适应安全形势的发展。

第三,顶岗实习安全责任不清,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具有双重身份。当在实习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时,家长或企业都将责任推到学校,学校的压力很大。而学校认为,学生是在企业顶岗实习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其责任完全在于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推诿。由于安全责任不清,有些学校和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都放松了安全管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二、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的方式

中职应将顶岗实习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中,积极探索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

(一)完善顶岗实习生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基于零事故的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式,首先要求中职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安全教育应从学生在校时抓起,强化新生入学的安全教育、安全主题班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引入安全知识竞赛制度,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顶岗实习动员中的安全教育功能,落实实习生的人身保险制度。

1.强化新生入学的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强化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范意识,这对于学生第二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大有裨益的。安全教育应包括防火、防盗、防诈骗、逃生自救、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寝室安全、财物安全等各个方面。应提醒新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警惕,树立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2.强化安全主题班会教育。中职的安全教育应常态化,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之一就是强化安全主题班会的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不定期地开展以各种类型的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而节假日放假之前,班级更应开展以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3.强化专业教学及实验实训中的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是顶岗实习生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顶岗实习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与化学品接触的应着重于化学危险品的安全教育,与电接触的应着重于用电安全常识……而许多专业涉及机电一体化的,更要结合实验实训情境开展安全教育。专业课教师应收集与本行业专业相关的安全教育图片、往届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事故案例、工厂典型安全事故及安全技能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与感受。

实验实训是在校学生首次体验安全管理的真实情境,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安全操作技能。应做到课前安全提示,课中安全警示,课后安全点评,使安全教育贯穿实验实训始终,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

4.引入安全知识竞赛制度,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纯粹的安全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忱,而安全知识竞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竞赛的内容决定学生学习安全常识的深度和广度。竞赛的内容应囊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各方面知识。以竞赛促进学习,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很高。

5.强化顶岗实习动员中的安全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协议。平时的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入学的第四学期,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迷惑。这时,学校应有组织地进行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教育。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教务科明文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顶岗实习安全教育课不少于6个课时,并要有详细规范的教案和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以严密的措施强化顶岗实习动员中的安全教育功能,保证学生人人受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和自我保护意识。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学校要与每个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规定及纪律要求。该协议由学生在出去实习之前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学习并签字确认,以示同意规定并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如未签字则视为不同意该规定,敬请家长自行落实实习单位,学生的安全问题由家长负责监护。

(二)创建校企全面合作、齐抓共管的实习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1.校企共签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安全责任主体,严格交接制度,共同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特殊,对于学校,他们仍是学生;而对于企业或用人单位,他们是准员工或正式员工。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安全管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时,校企要签订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管理协议或备忘录,进一步明确具体阶段安全责任的主体,并明确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等。校方应在协议中承诺在顶岗实习期间敦促每个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尽早实现“人人参保、应保尽保”的目标,并派教师护送学生到企业,在企业实行实习生安全交接制度。从学校至企业途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是责住主体。将学生交接给企业以后,企业是安全责任的主体。但在实习期间,校企应密切保持沟通和联系,相互协助,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还应明确实习生应遵守的企业的安全纪律,如请假纪律、生产安全纪律、辞职纪律等,实习生请假三天以上要同时报班主任备案,辞职要征得家长、学校及企业三方的同意。如果没有按协议规定不辞而别,学生个人安全自负外,学校应视其违纪情节程度给予纪律上的处分,严重的要开除学籍,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

学校方应明确学校内部学生安全管理责任制,负责实习就业的校级领导、各系部负责人、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和就业办相关负责人都是安全管理责任人。学生在企业实习期,校方安全负责人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应定期派遣指导教师赴企业实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倾听企业和学生对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应建立与学生联系的渠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岗位变动等情况,加强实习过程的监控和指导。

此外,送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教师应代表学校监督企业有无违反安全管理协议的行为,如发现要严正交涉,学生也可举报给学校,学校应视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最强烈的措施可终止与该企业的合作。

2.企业建立奖惩分明的安全考核制度,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发展观深入人心。作为实习生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者,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以安全生产标准为准绳,建立奖惩分明的安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由于学生刚进入企业,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要有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应循序渐进地对实习生进行岗位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应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引入安全文化理念,不断丰富、创新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内涵,增强安全教育意识,真正将安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使安全发展观深入人心。

3.校企共建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保障实习生的权益。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生安全管理事故应急联动机制,以保障实习生最大的权益。学校应根据每年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建立事故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故处置的能力。当学生在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后,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与企业共同处置事故,以保证受伤害的学生及时得到救治,并稳定事态,及时向受伤害学生家长通报信息,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安抚工作,事后还应根据事故性质和责任启动保险赔偿机制。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还应按上级有关规定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报告,并积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同时对其他实习单位和环节进行预防性检查,杜绝事故隐患和苗头。

总之,零安全事故是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多方共同的愿望,中职应通过完善顶岗实习生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创建校企全面合作、齐抓共管的实习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从而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有序地进行,促进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职生安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鲁昕副部长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与责任保险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7-26)[2013-04-15].http://www.ep12.com/html/shixibaoxian/xinxigonggao/2011/0726/19831.html

[3]朱程.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2010(27)

【作者简介】刘仁礼(1968- ),男,壮族,广西巴马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化系染整技术专业高级讲师、染整工程师、染色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苏 洋)

作者:刘仁礼

高职学生零隐患安全教育论文 篇3:

《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数控机床加工是一门跨学科专业的公共实践教学课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實现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理实一体化、双师制、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控机床加工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向制造技术的注入和融合,促进了制造技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清洁化、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数控加工课程即是以机械类和近机类学生为基本对象的一门跨学科专业的公共实践教学课程。课程涉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力学、电学及机械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参加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等实验课程,综合运用《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学》《材料学》等知识内容,完成待加工零件从图纸到产品成型的加工过程,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数控机床加工》课程的教学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 数控机床加工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数控机床加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解与演示后,学生照着教师的方法重复加工样件,学生无法深入地掌握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实训教学中学生多设备少,学生动手操作数控机床的实习时间短,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先进行数控机床编程理论教学,然后集中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时,没有感性认识,对各种编程指令、编程方法理解较困难;而在实践教学时,实训老师还需要花时间再次讲解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总之,《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转变其教学模式,提高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数控机床加工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

2.1 编写专用实习教材和实习训练指导书

各学校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种类和训练项目差别较大,数控机床实习教学中没有相对统一的实习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专用的配套实习教材和实习指导书,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实习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切削原理与刀具、公差与配合、测量工具、机床结构与原理、数控加工编程基础、CAD/CAM软件、仿真软件、特种加工、增材制造等,内容丰富详实,便于学生自学和拓展知识面。实习指导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主要包括:各实训项目任务目标和内容、各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使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各项目的实习报告等,以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2.2 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上,遵循由易到难、由单项实践到综合实践这一规律,实行分层次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学生必须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方可进入后一阶段。

(1)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数控机床的操控面板,掌握机床的基本操作、工件装夹、对刀和建立工件坐标系的方法,了解数控基本编程指令并能手工编写简单零件的加工程序,能够独立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学生刚开始学习数控机床操作,对机床不了解,容易产生一些误操作;教师需先集中讲解、示范和分析操作程序,明确正确操作动作,让学生领会并掌握其操作要领;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操作训练,前一位同学操作练习时,后一位同学在一旁观察;后一位同学操作时,前一位同学在旁边进行观察、监督和指导,以此加深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边讲边练,要求“学生人人过关”,确保每位同学都熟悉机床操作。

(2)综合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学生对真实的机床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编程指令及方法;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引入CAD/CAM(如CAXA、UG、Pro/E、Master-CAM等)和数控仿真软件(如斯沃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等)。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演示讲解应用CAM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造型建模、加工方法设定、刀具及切削参数选择、刀具轨迹生成、数控加工程序生成、零件模拟加工的步骤和方法;然后给学生指定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要求学生完成从CAM零件建模到机床实际零件加工的整个流程,掌握零件的设计、加工、检验中的相关技能。

数控加工仿真软件通过音效模拟和声像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亲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模拟一些常见数控系统(如FANUC系统、SIEMENS系统、三菱系统、大森系统、华中数控系统、广州数控系统)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的操作,实现数控机床的加工全过程仿真,包括定义毛坯、设定刀具、基准测量、设定工件坐标系、代码处理、面板操作、测量、自动加工。依托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学生通过在PC机上操作该软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可导入手动编程或CAD/CAM软件生成的数控程序,仿真加工,进行数控程序预检查和运行中的动态检查。通过学习CAD/CAM和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所学课程的积极性,解决了数控实训教学中学生多设备少,数控机床的先进性和品种不够这一难题。

(3)创新实践训练。

创新实践训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根据机床和刀具的加工范围,发挥学生的个人想像力,每个项目组自行设计加工一个自己喜爱的零件;指导教师要认真审核设计的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然后由同学自行制定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程序并加工出自己设计的零件。学生经历了从图形到工件的工程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学生独立创造积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3 “安全第一,严守纪律”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严守纪律”观念。作为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之前很少或从未接触过机械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好奇心强,擅自搬动或按下不熟悉的机床的手柄或按钮;个别同学组织纪律差,在实训车间内嬉戏打闹或私自离开实训岗位;机床数量有限,多个学生共用一台机床,可能导致多个学生同时操作机床。教师讲第一堂课时,必须对学生开展集中的安全教育,利用多媒体列举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条讲解所学工种的特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每位同学都应签署“安全操作承诺书”。老师给学生讲解示范机床正确操作方法时,须对一些安全隐患加以强调,讲解误操作机床的危害,提醒同学注意。学生操作机床时,老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确保学生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充分利用实践课的机会和手段,锻炼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纪律性。

2.4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和“双师制”相结合

打破原有的課程界限,把以前单独设立的《数控机床编程》理论课与《数控机床操作》实践课整合成《数控机床加工》实践课程,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编程、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结构和原理、数控机床(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等)操作和快速制造技术等。根据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的需要,设计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方式以及融合的比例。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室,直接在实训室讲授理论,理论内容可以及时通过机床演示其作用,学生马上就理解了原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编程指令、编程方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进行理解的,马上进行理论讲解。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双师制”是指原来负责分别理论与实践不同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负责完成课程教学,两位教师共同协调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直接接触感性知识,确保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连贯性,避免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减少理论讲课时间,增加了学生机床操作训练时间。在学生操作机床时,理论教学教师还可辅助实践教学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并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2.5 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帮助者的角色,利用协作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和创造性。依据实习项目机床数量,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台机床。小组内部选举产生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项目开始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项目目标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多位同学共用一台机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少数学生在完成任务,剩余学生无事干,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因此要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把“项目”进一步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微项目”,确保每位同学都有任务。例如,按机床操作流程把任务分为机床开机准备、工件装夹、刀具选择与安装、对刀和工件坐标系建立、程序传输与试运行校验、零件加工与测量检测等,按零件加工程序编制流程把任务分为制定加工工艺、刀具及切削参数选择、程序编制、程序模拟加工与校验等。以此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辅导、解释,对于共性问题则以集中授课的形式讲解。实践完成之后,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及时点评分析。

2.6 合理利用零件加工时间

在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上完成零件加工的时间一般较长,有时需要几小时或半天以上。在长达数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里,多数学生无事可干,在车间里追逐、嬉闹,产生懈怠。应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有“事情”做。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培训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讲解该专业相关的知识在数控机床上应用的情况(如针对于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讲解机床机械结构、传动方式和原理、精密机械技术、机床的加工能力等,针对电气类专业讲解机床的电气部件功能、自动控制技术、PLC和伺服控制,针对计算机或信息类专业讲解机床的数控系统、微电子技术,针对材料类专业讲解刀具与被加工材料的知识等),满足学生专业培养的要求;也可结合多媒体演示和讲解数控机床的应用、发展趋势和新兴先进制造技术等,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的动向。

3 结语

在《数控机床加工》课程的教学中应紧跟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和遵守纪律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雄新,欧笛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2(1):164-165,167.

[2] 曾迎春.浅析导生制在数控机床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26):107.

[3] 黄善政.关于一体化数控铣实习的能力本位教学探究[J].科技风,2017(8):37.

[4] 杨林.试论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12):205-206.

[5] 陈晖.浅析中职普通机床实训教学中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学周刊,2014(33):40.

[6] 周伯秀.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在数控教学中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203-204,210.

[7] 刘智勇.基于一体化数控铣实习的能力本位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35-136.

[8] 孙艳芬.微项目学习在高职机械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6(19):42,104.

作者:郝兴安 冯博 周俊波

上一篇:困扰当代中国的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英语阅读理念中西方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