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设施安全隐患排除论文

2022-04-21

摘要:旅游安全是旅游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设施安全隐患排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设施安全隐患排除论文 篇1:

浅析我国户外旅游者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了大众享受生活的首选方式之一。追求自由、寻求刺激、猎奇探险的户外旅游也迅速风靡全国。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的建立跟不上旅游的发展,加上我国户外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高,从而使得安全事故的发生,给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旅游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我国的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安全;旅游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户外旅游快速发展,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跟不上旅游的发展,加上我国户外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高,使得旅游活动中安全事故频发,给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很有必要研究我国户外旅游者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预防和降低我国户外旅游事故的发生,使整个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我国户外旅游者的旅游安全意识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理需要,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要,旅游则成为了人们的众多选择之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刺激的旅游形式在网上大量传播,吸引了大批追求刺激和想出去走走的年轻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很多相关的旅游形式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基础设施和相关人员配备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节奏,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我国户外旅游发展时间也短,旅游者看到的往往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美景和刺激,而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户外旅游主要是为追求新奇的美景或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从而进入人烟稀少、地形地貌复杂之地。很多追求刺激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看到这类的旅游事例觉得自己也渴望那样的生活,经常在不具备相关旅行经验和相应装备的情况下盲目出发,导致诸多悲剧的发生。近年来多地时有游客失踪和因经验或设备等相关因素滞留深山森林等危险之地,甚至出现人员伤亡。如表1。

资料来源:经以下网站整理所得

http://news.sohu.com/20101008/n275464762.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 1/05-02/3010853.shtml;

http://ne ws.zy news.eo m/2012-05/06/content-2377835-2.htm.

表1只列举了近年来户外旅游安全事故的一小部分,但可以看出发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者户外经验不足或是相应装备准备不充分。当然不能排除天气、山洪、雪崩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但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户外旅游者的安全意识薄弱,在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线路上的自然条件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大着胆子冒险进行旅游活动,酿成一些意外伤亡事故。

二、我国户外旅游者旅游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户外旅游者在旅游安全意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户外旅游者对户外旅游的认知片面

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的户外旅游,在网络推动下迅速在旅游爱好中风靡,且受到年轻旅游者青睐。很多旅游者在网上看过一些户外旅游游记或是攻略就觉得了解户外旅游了,经常出现以为背上背包上路或是不跟团出游等就是户外旅游的片面看法。

(二)户外旅游者对旅游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人历来有报喜不报忧的“优良传统”,户外旅游者在网上晒自己的旅游经历也是如此,写游记或攻略时常把旅行过程中的美景和取得的成绩浓墨重彩地书写,而在危险和事故等方面避重就轻,让后来者产生户外旅游基本没有什么危险的错觉,使得旅游者在选择户外旅游时更多考虑的是旅游活动中如何好玩,对旅游安全基本不做或少做考虑。

(三)户外旅游者自身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状况了解不够

旅游者对户外旅游的认知很大程度来自网上的游记或旅游攻略,在精彩游记、美丽照片的冲击下,年轻旅游者们再也无法按捺内心的冲动,简单了解、草草上路,只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对目的地的安全状况了解甚少,对目的地的自然条件不清楚,影响装备的准备,这也是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而对目的地旅游基础设施不了解又使得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法及时正确地求救或利用有限资源自救。

(四)户外旅游者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准备不足

户外旅游对旅游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大多需要旅游者长途跋涉甚至在负重的情况下活动,对旅游者的体力有着较高要求。在穿越险地、无人区等地时对旅游者的心理素质也有着较大考验,最考验心理素质的则是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旅游者能不能冷静地分析现状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我国大多户外旅游者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身体素质高低不等,在旅游活动中经常有人因体力不支掉队或失踪,或造成人员伤亡;心理素质普遍偏低,在旅游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很难冷静思考,常常产生误判,发生安全事故时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求救或自救方法而常常乱成一团,让自身更加危险也给救援增加难度。

三、提高我国户外旅游者旅游安全意识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户外旅游体系,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户外旅游者对户外旅游认识片面的情况,我国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应将户外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系统来研究。让旅游者对其有完整的认识,在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公民户外旅游安全的宣传和教育,使其对旅游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公民走出“自以为是”的误区。

(二)整顿旅游行业,真实反馈户外旅游信息

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对户外旅游安全不重视的情况,旅游从业者不能“报喜不报忧”,对我国户外旅游只报道美好的一面,对各类旅游安全事故避而不报,短时间内可以使户外旅游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随着事故的频发,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会形成不信任的关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会给整个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旅游业从业者应当积极披露户外旅游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或各类户外旅游安全事故的情况,给旅游者以警示,促使其重视户外旅游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这样做在短时间内会减缓户外旅游的发展,但只有游客重视了旅游中的安全,旅游事故才会减少,这对未来整个旅游业会产生有利影响,会促使旅游业良性发展。

(三) 多渠道获取准确的旅游目的地信息

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自身对旅游目的地安全状况了解不够的情况,需要旅游者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筛选,同时请教相关专业人士,最好能和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做到相互了解,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安全情况,还能在发生危险时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或是在失联情况下让当地相关部门也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信息,为及时做出正确的救援计划提供帮助。同时需要旅游目的地做出真实详细的旅游宣传,不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故意夸大其旅游资源,对安全隐患等情况避而不谈,或给旅游者虚假信息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计划不恰当。

(四)加强自身培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够的情况,通过对户外旅游的全面了解,旅游者会清楚地知道参加户外旅游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在参加相应的户外旅游活动时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会做相应的评估,如果不达标,可通过锻炼培训予以提高,或更改户外旅游活动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外旅游活动。这也对户外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活动组织者应具备审核参与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能力,避免旅游活动中因旅游者身体或心理素质不够而引发的旅游安全事故。

总之,针对我国户外旅游者旅游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我国的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周文英

旅游设施安全隐患排除论文 篇2:

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探讨

摘 要:旅游安全是旅游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例举了我国近期发生的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意识淡漠、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旅游者自身旅游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所导致,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基本方略: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政府应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大力普及旅游安全教育、旅游者要增强安全意识。

关键词:旅游安全;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管理

旅游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它不仅关系到旅游者的生命财产,而且还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是旅游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急剧扩大,以及散客自助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形式的蓬勃发展,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化,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出高发态势。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设施、从业人员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旅游安全事故更是频繁发展,使得旅游安全成为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

1 旅游安全事故敲响了旅游安全的警钟

据中国旅游报报道,近期(从2006年4月底至2007年10月间)全国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16起,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全国12个省(市、区),既有边境的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也有内陆的湖北、江苏、安徽、河南、重庆等省(市),还有沿海的山东省;事发地不仅涉及山区、郊野自然景区,也涉及市区人文景点,有的甚至发生在旅游途中(详见表1)。一些安全事故属于天灾,不可抗拒;而有些则是人们可以预见的。

频繁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既造成了重大的游客人身财产损失,又严重地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阻碍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给旅游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随着旅游社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旅游社的竞争愈演愈烈,旅游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传统的旅游安全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旅游安全正在成为旅游业的重中之重,旅游安全已成为社会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2 旅游安全事故诊断

2.1 旅游安全事故类型剖析

旅游的实质就是旅游者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安全问题贯彻于旅游活动的始终:一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生存环境而进入较为陌生的环境,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环境安全;二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需要频繁使用交通、游乐等各类服务设施,因而存在着一定的交通安全与设施安全;三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付出高于日常生活的体力消耗,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健康安全;四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容易与当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利益冲突,因而存在着一定的治安安全;五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中,由于生理的需要必然要与提供餐饮、食宿的部门发生关系,因而存在着一定的食品卫生安全(详见表1)。

2.2 旅游安全事故原因诊断

2.2.1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意识淡漠

有些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正确处理好生产、发展、效益与安全的关系,重视旅游生产而忽略旅游安全管理,造成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技术落后、安全设施不足、安全设备老化,从而导致在交通、治安、消防、饮食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旅游景区应急救援机制不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滞后于旅游发展;对旅游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旅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旅游安全培训工作不够深入细致。

2.2.2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一些地区对景区的安全监管制度不健全,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人员、经费和设备不足,技术手段滞后,以至安全监管工作不能及时和到位,安全监管手段有待创新;还有的地区监管机构太多而导致集体不作为的弊端。

2.2.3 旅游者自身旅游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不少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活动场所的安全隐患了解不足,在旅游活动中又常常麻痹大意,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盲目活动,冒险行动,以至于酿成安全事故。

3 旅游安全管理方略

3.1 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

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旅游景区要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对景区应有全面、系统的旅游安全规划,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安全检查和巡查,排除安全隐患。要加强对主要游览路段和游客集中区域的看防,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安全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给予处罚。三是要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建设,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统一指挥、职责分明、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景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特大事故的抢救救援能力。

3.2 政府应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景区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①②,针对旅游地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按照“以人为本、救援第一”、“属地救护、就近处置”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及疏散避难预案。政府部门、各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制定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领导组织和应急救援队伍,根据旅游安全事故的性质和等级开展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政府部门、各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应急队伍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增强各级应对突发旅游安全事故的能力,熟练掌握应急方法和应急组织程序,确保应急救援工作及时、迅速、高效。尽快建立完善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的救援体系应该是:政府 + 保险公司 + 救援机构的模式,由政府充当组织、协调者,并负责组织部分救援基金。救援机构与保险公司联合,由救援机构作为保险公司的协议单位施行救助,再由保险公司事后赔付。

3.3 大力普及旅游安全教育

3.3.1 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安全宣传工作

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带动景区旅游安全宣传工作。要通过举办旅游安全指导培训、免费发放专门的旅游安全手册、及时发布旅游安全警示、在各类旅游宣传手册和广告中强制推行安全提示内容等措施,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基层每位职工和旅游者,形成人人关注旅游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旅游系统和全民中树立起“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主动防范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3.3.2 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组织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景区从业人员的旅游安全意识,提高旅游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索道、观光电梯、游船等游览设施的安全运行制度和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等各项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景区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行业统一巡查的旅游安全制度,基本形成旅游景区系统由上至下、从行业管理部门到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体系,保证景区安全有序运营。

3.3.3 加强对游客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引导游客遵纪守法;加强道德宣传教育,引导游客礼服谦让;加强防火防盗宣传教育,告诫游客管理好火源火种,在林区不要抽烟,保管好自己的财物。要充分发挥处在工作最前沿、与游客接触最紧密的旅行社导游员、车辆驾驶员、宾馆服务员等的宣传优势,要求他们在宣传景区景点时,必须告知安全事项,提醒游客安全旅行。同时,充分利用景区旅游服务系统、环保客运车载电视等,向游客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

3.3.4 旅游者要增强安全意识

每一位旅游者都要提高自身素质,杜绝把一些不利于景区安全的坏习惯带到旅游目的地中来。在旅游过程中,自觉听从有关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规范自己在旅游景区内的行为。在从事徒步穿越、攀爬等户外旅游项目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并且要有经验丰富的领队来组织安排。在陌生区域行动时,一定要请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带路,一旦发生意外,也可以及时进行自救,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军. 安全: 旅游的生命线[N]. 中国旅游报, 2007-04-27(4).

[2]仪孝法. 关于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探讨[N]. 中国旅游报, 2007-07-06.

[3]周刚. 如何加强景区的旅游安全管理[N]. 中国旅游报, 2007-09-24(9).

[4]魏晓霞. 旅游安全: 呼唤完善的救援体系[N]. 中国旅游报,2007-02-16(4).

作者:杨 洪 李 蔚 何俊阳

旅游设施安全隐患排除论文 篇3:

浙江省旅游条例

(2015年9月25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1号

《浙江省旅游条例》已于2015年9月25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9月25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旅游规划

第三章 旅游促进

第四章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管理

第五章 旅游安全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旅游业发展应当突出地方特色,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自律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组织制定和实施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旅游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旅游业发展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旅游监督管理可以采取联合执法或者经法定程序批准的综合执法方式实施。

第六条 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依法成立的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倡导健康、文明、诚信、环保旅游,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第二章 旅游规划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分类、评价,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跨行政区域并且适合整体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省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旅游专项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和调整海洋功能区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水利、地质灾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下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符合上级旅游发展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同时报省旅游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生态保护要求,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利益共享的原则。

依法需要经过审批、核准的旅游开发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核准项目前征求同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居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用入股、租赁、合作等方式参与所在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

第十条 设立旅游度假区,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丰富的旅游度假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优越的休闲度假条件,并具有一定的面积、明确的空间边界及核心区域;

(二)具备必要的交通、消防、通信、能源、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便捷的外部交通条件,区内及周边无多发性不可规避自然灾害威胁;

(三)具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力,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旅游项目;

(四)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旅游度假区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设立、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设立省级旅游度假区,由旅游度假区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核后,由省旅游主管部门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批准设立后,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管理机构,负责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自批准设立之日起两年内,编制完成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经省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查后,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省级旅游度假区评价考核机制。旅游度假区经评价考核不合格的,省旅游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由省旅游主管部门报请省人民政府撤销旅游度假区。

第三章 旅游促进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养生旅游、海洋旅游等旅游业态创新,推进互联网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促进旅游装备制造、旅游文化演艺等旅游新兴产业发展。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促进旅游投资的政策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旅游信贷产品和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经营者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产品,支持成立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扶持特色旅游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旅游企业,鼓励发展旅游专业经营机构,推动组建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倡导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免费开放政府投资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指导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低价开放或者免费开放,鼓励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的旅游产品。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形象推广和旅游产业促进。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旅游业发展用地,保障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用地。

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及工厂和边远海岛等开发旅游项目。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旅游休闲度假体系建设,拓展城市和乡村公共休闲空间,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景区连通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增强公共服务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引导,鼓励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鲜明产业特色、浓郁乡土风情、优美生态环境、完备旅游设施的特色小镇,鼓励创新村集体经营管理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历史记忆的特色村落,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兴办民宿和农家乐。

第二十条 宾馆酒店的用水、用气、用电、用热收费标准,按照国家规定与工业企业同价。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交通、食宿、会务等活动和工会组织的职工疗养休养活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旅行社、民宿、农家乐等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实施本地旅游形象、重点旅游线路、重点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应当予以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统计主管部门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评价制度。旅游统计信息应当向社会发布。

第四章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管理

第二十三条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旅游者合法权益受法律、法规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旅游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职责。

第二十四条 旅行社可以在全省范围内设立服务网点。

从事包价旅游业务的,应当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前款所称包价旅游业务,是指预先安排行程,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导游或者领队等两项以上旅游服务,旅游者以总价支付旅游费用的业务。

第二十五条 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不得以任何形式诱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旅行社与旅游者在旅游合同中约定安排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的,应当以显著的方式明示;未事先约定安排购物场所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应旅游者要求并经与旅游者协商一致,在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情况下,可以安排购物场所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并应当签订补充协议。

第二十六条 旅行社安排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安排的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应当是合法营业并且向社会公众开放的;

(二)向旅游者告知购物场所、付费旅游项目的基本信息,提示可能存在的消费风险;

(三)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的经营者给付旅行社佣金的,双方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入账。

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的经营者有损害旅游者权益行为的,旅行社应当将其列入负面名单管理,并报告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

第二十七条 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一)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场所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

(二)安排的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属于非法营业或者未向社会公众开放的;

(三)安排的购物场所销售商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明知或者应知安排的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的经营者有严重损害旅游者权益记录的;

(五)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收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

旅游者与旅行社安排的购物场所和付费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发生消费纠纷,旅行社应当提供必要便利,协助解决消费纠纷。

第二十八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向旅游者告知遵守文明旅游行为规范的要求,劝阻旅游者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可以在旅游合同中约定旅游者严重违反文明旅游行为规范时可以解除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

旅游者违反文明旅游行为规范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游客不文明旅游记录系统。

第二十九条 导游、领队应当依法参加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领队证后方可执业。导游证、领队证仅限于本人使用,不得伪造、变造、涂改、出借、出租或者买卖。

景点景区导游应当经设区的市旅游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在核定的区域内持证上岗。

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临时聘用导游的,应当依法全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用。

第三十条 旅游经营者采用网络经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应当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加贴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标明经营许可、经营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经营其他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应当核实其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标明实际提供者的名称。

网络交易平台为旅游经营者提供交易服务的,应当核实旅游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未经核实,不得提供交易服务。

第三十一条 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开办接待旅游者住宿的民宿,具备相应条件的,公安及其消防机构、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发放相关的经营许可。民宿的范围和条件,由省人民政府根据有利于民宿发展的原则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景区开放经营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的条件。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景区开放经营需要经过景区主管部门许可的,由景区主管部门在许可前听取同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需要经过许可的,由景区经营者在景区开放经营前听取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三条 景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破坏景区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破坏、毁损旅游设施或者危害景区环境安全;

(二)在景物上刻划、涂污;

(三)擅自摆摊、圈地、占点;

(四)纠缠、诱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接受付费服务;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旅游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安全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旅游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旅游假日预报、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等制度,在重大节庆、假日、赛事、会展等旅游者集中活动期间和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期间,组织开展重点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第三十五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对旅游安全承担主体责任。

第三十六条 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依法取得经营许可,并由负责许可的部门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经营水上漂流、滑草、滑道等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旅游项目,法律、法规未规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七条 封闭式景区开放经营前,景区经营者应当向景区主管部门申请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景区主管部门在核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主管部门意见。

封闭式景区经营者应当在景区入口处公布经核定的景区最大承载量。

第三十八条 封闭式景区经营者应当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包括门票预约、分时进入、限制进入以及景区内分流疏导、交通调控等流量控制措施。旅游者应当服从景区实施的流量控制措施。

封闭式景区内旅游者数量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景区经营者应当及时公告。景区外待进入旅游者仍有持续增长趋势可能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景区经营者应当报经景区主管部门向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通往景区的主要道路或者景区周边区域,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发布相关警示信息;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控制前往景区的旅游者数量。

第三十九条 开放式景区的最大承载量,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负责核定和公布。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负责在重大节庆、假日、赛事、会展等旅游者集中活动期间,对旅游者数量进行监测和公告,并通过限制、疏导和分流等措施控制进入开放式景区的旅游者数量。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旅行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导游、领队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出借导游证、领队证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伪造、变造、涂改、出租或者买卖导游证、领队证的,处二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景区景点导游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旅游经营者、网络交易平台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未核实旅游经营者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景区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景区主管部门核定擅自开放经营的,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

第四十六条 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由旅游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实施。

第四十七条 旅游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审核、审查省级旅游度假区设立条件、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以及进行评价考核的;

(三)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在重大节庆、假日、赛事、会展等旅游者集中活动期间和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期间,开展重点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的;

(四)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浙江省旅行社管理办法》《浙江省导游人员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安全论文